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太美

2010-08-10 30页 doc 183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58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太美 【本书简介】 字 里 藏 医 作者:徐文兵 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正义严辞。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 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比如 思想 ,思和想有什么区别?比如 魂 魄 ,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 肥 与 胖 有何差别? 皮 与 肤 是一回事吗?中医启蒙由认识 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 第一部分 序言 推荐序一 龙致贤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明师的指点和学生的苦修。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 徐文兵大夫的"中医启蒙"系...
中医太美
【本书简介】 字 里 藏 医 作者:徐文兵 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正义严辞。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 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比如 思想 ,思和想有什么区别?比如 魂 魄 ,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 肥 与 胖 有何差别? 皮 与 肤 是一回事吗?中医启蒙由认识 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 第一部分 序言 推荐序一 龙致贤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明师的指点和学生的苦修。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 徐文兵大夫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凝聚了他数十年追随名医名家学习,苦心孤诣的实践体 会的心血。不能说大器晚成,也可谓厚积薄发。作为他的老校长,我由衷地为他感到自豪和 高兴。 徐文兵大夫受母亲魏天梅影响,自幼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其母亲指导下, 按照中医传统的教育方法,从童蒙时就背诵《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同时 在父亲徐恪先生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藏书,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能力。 1984 年,文兵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据负责招生录取的老师讲,志 愿表上从第一志愿的重点大学到第三志愿的大专他填的都是中医。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 考进来,兄妹同校,被传为佳话。在校学习期间,文兵不仅痴迷学业,还利用闲暇跟随日后 成为他师父的裴永清老师伺诊抄方,而且积极参与、组织院系学生活动,才华横溢,崭露头 角。1986 年获得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任应秋奖金;在《中国青年报》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中医系医史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奖,1987 年光荣加入中 国共产党。 1990 年大学毕业,文兵留校先后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办、院办工作。1992 年被 医院选派脱产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管理干部英语进修班,结业后回医院筹建和管理 医院的外宾门诊。1995 年被调到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处事细心周到,满腔 热忱、矢志恢复中医传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1996 年秋,文兵随我去参加全国中医院校校长会议。在南下的列车上,我曾与他促膝 长谈,试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对现行中医教育和医疗模式的疑惑,对中医发展逐渐西化、异 化的忧虑,以及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厌倦,坚定地表示宁愿放弃行政升迁机会,也要从事中医 专业,试图在涉外中医医疗、教学上闯出一条新路来。余爱其才,嘉其志,1997 年力主选 派他赴美讲学。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间先后顺利考取了全美针灸师和中医师资格,还受到美国针 灸协会的嘉奖,被密苏里州堪撒斯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8 年回国后,他毅然辞去公职, 创办了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开始了他追求的恢复传统中医教育、医疗模式的追梦之旅。 经过将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现在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他潜心研究身心疾病,颇有心得建树,治疗的患者上至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电视 台、《人民日报》对他的事迹都有报道,影响日渐深远。今年他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和英 文版中医教材即将出版,这是他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结果。 观夫古今,匹夫莽汉,有勇无谋,败事有余。书生犬儒,空谈误国,成事者少。中华民 族的复兴,中医事业的振兴,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更需要能够身体力行,为实践理想 而放弃虚名浮利,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人。我也希望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通过阅读"中医 启蒙"系列,能有所启迪。 龙致贤 推荐序二 张晓彤 我与徐文兵先生一见如故。刚认识时,他就是副教授,但大家都不按世俗常情,只称他 "徐大夫"。相处日久,我才看见"徐大夫"这个"官称"后面藏的东西:一个是淡泊名利,谦虚 好学,一个是坚持实践,不离临床。 体味古今名中医的成才之路,不外乎两条,即读书与看病,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而是更高、更深。读书不仅是通晓古文,精读熟背经典,更要字酙句酌,反复领悟其中的思 维方法、内在联系;看病不仅是望、闻、问、切,辨证处方,更要在看病中再习经典,反复 加深理解。 徐大夫的这一部小书,正是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的体现。这种一文必求其确, 一意必析其微的精神,使他在学习、思考、实践中一层层深悟中医之道,一步步攀上中医科 学之峰。 我听过徐大夫讲中医,不仅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剖析分明。他的讲座 没有不伦不类的掺杂,没有似是而非的敷衍。记得有一次给二十多个国家驻华使馆的友人讲 什么是中医,其风趣生动的语言和儒雅的翩翩风度,给到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对中 医刮目相看,十分折服。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爱好,我们常在一起说文侃诗,徐大夫思维敏捷,我多能从 他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一次谈到中文音韵的阴阳平仄,思及古人造字,除了赋其形,还要定 其音,平声属阳,激越高亢,多用于外向表象之事物,仄声则反之。徐大夫竟由此联想到诸 多中医用语,依此解释"疼"与"痛",颇有新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医事业后继乏人,已成难挽之定局。似徐大夫 这样,虽已过不惑之年,在中医队伍中尚属青壮,这其中有造诣者,更是凤毛麟角。希望此 书的出版,能激励更多的中医后继者,多学多思,弘扬岐黄医术,重振中医雄风。是为序。 张晓彤 自序 我是在把中医的术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识字的。 比如"疼痛",简单翻译成 pain 就行了。那么单拿出来"疼"或"痛",又该如何翻译呢?毕 竟在古文中,这两个字经常单独出现!疼和痛有什么区别呢?只好去查字典、翻古书、学训 诂,到头来反而搞得一头雾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极,搞什么互 训,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译中碰到的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在翻译中碰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医的词汇、概念找不到恰当的英文对应。比 如说"气"字,现在都翻译成 energy。可是外国人把石油、能源叫做 energy,而中医把汽油燃 烧时的状态,放射出的光、热、动力叫做"气",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再比如说"神",英文教科书都翻译成 mind。确切地说,mind 是中医"意"的意思,翻译 成思想也不为过。意是出生以后后天形成的,跟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神有着本质的不同。 把"神"翻译成 spirit、soul 可能更合适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强接近,因为中文的"神"还有天神、 造物主的意思,翻译成 god 更合适。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为一体,所 以用一个字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译成 minigod。更不用说"魂魄"这些词,就更无法翻译 了,只能让外国人作为外来语去接受,去学习。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脏六腑"的翻译,简直就是鸡同鸭讲。中医藏象学说讲的六脏六腑, 指的是活体在心神控制指挥下的系统功能状态,外国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尸肉眼可见的局部形 体。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把脏腑名称对应翻译过去,只能出笑话。如看不见摸不着的"三 焦"怎么翻译? 很多中国人整天叫嚷让中国的一切跟外国接轨。唯独中医是个例外,只能让外国人来和 中国古人接轨,而不是我们歪曲古意,削足适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别人。这样做丧失了人格, 替祖宗丢人,也就丧失了中医的精髓。 造成这种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们自己对古文的不识、不解。身为中国人,对很多汉 字认得、写得、读得,可是深究其意,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识得。 针灸腧穴中肾经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么叫"一条大的小河",后来查阅 繁体字的古书,才知道溪是"谿"的简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浅略窄。《素问》 上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说的在肌肉接近的地方气象。合谷穴肌肉丰厚隆盛, 故曰"谷"。太谿在脚踝内侧,肌肉浅薄,故名"谿"。再如,中医的"医"字,繁体字写做"医", 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后,用酒消毒、麻醉,用镊子、剪子手术的抢救过程。而"毉"字则 明确指出只有巫才有资格做医生。可是在简化字中,只剩下了"医",即矢在肉中的意思。 汉字并不是死文字,几千年来也在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就是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丧失了这个特性,汉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国人也 就不会再有天赋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汉字不是死文字 比如今天人们常说"我很穷",其实他的意思是"我没钱","我很贫"。在古代"穷"是走投 无路的意思,比如"山穷水尽"、"穷途末路"。当现代人把"穷"当"贫"并习以为常,阅读古文 就开始闹笑话,以自己浅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测古人。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 语有"人穷志短"。有人就把"穷"翻译或理解成没钱。 再说"贫"字,本是没有财货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爱说话、话多的人叫做"贫嘴"。一多 一少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于"贫"、"贱"两个字经常连用,慢慢地人们就把贱与贫等同起 来。贫嘴的意思就是贱嘴,白给的,不尊贵。 比如"舍"和"得"本来是反义词,现在人说舍得、不舍得,结果是把反义词"舍"、"得"合 并,成了"舍"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辅佐"。"辅"是支持,"佐"是反对,为人臣既要逢迎,也 要诤谏。可是现在反义词"辅"、"佐"完全变成了支持,慢慢的人们把"佐"也当成了支持。平 常人们烹调用佐料,意思就是与食物性味相反的调料。 古人说"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现在人非要在"凯旋"后面加个"归来"。古人讲"精神"是"积 精"、"全神"两个意思,现在人说"精神"就是一个"神"的意思,无神论者还把这个"神"解释成 意志和理想。 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一百个成年人里面有九十个知道中国的英文是 China,还 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 china 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九十个不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中",不知道" 华"是什么意思。我做过很多调查,比率基本如此。 作为中医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复、唤醒人的自愈能力。作为中医老师,我的任务是对外 输出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内恢复和唤醒国人的自信和自尊。 中医学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其传承于世,主要靠师徒间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 其次,靠形诸文字的经典著作。后辈晚辈若无福缘得到明师的点拨而悟道,那就只能靠读书 来学习、理解、掌握古人的思想。 本来就有词不达意一说,以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因为意在言外的 东西很多。且不说古人的书简、文章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讹、散佚、颠倒,单是文字本身随 着时间、地域的变化产生演变,就会导致古今字义、词义很多明显的不同。这就使我们通过 读书来掌握古人精神智慧变得很艰难。 艰难也没办法,翻译英文,那就偷懒不得,确确实实地要求落实词义,只能从识字、明 义、会意、悟道几个基本步骤去愚公移山。笨人用笨办法。我基本上是从与中医有关的似是 而非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入手,辨析字义、词义。我不喜欢腐儒的寻章摘句,罗列资料,毫无 主见的训诂方法,而是为了临床教学实用,独立思考、辨析,选择我认为对的解释。 去年,我的专栏题为《咬文嚼字》,在《中国医药报》连载。这要感谢金亮小师妹温柔 的督促,使我这个天性懒散的人一周交一次作业,一年下来,集腋成裘,竟有五十篇。由思 考落实到文字的过程,又使我灵感凸现,明白了很多字的含义。在报纸上发表,限于篇幅, 未能尽意。今年我又修改、润色、翻译,增加了篇幅,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感谢王倩引见 了立品图书,同气相求,也就有了此书的出版。 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信此言不为过,愿就教于 有道者! 徐文兵 第二部分 从健康谈起 健康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词汇。大多数人模模糊糊知 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便能够理 解古人有关身体或者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于将其只对译成英语的 health 或 healthy 了。 "健"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建"是动词,是会意字, 从廴(yJn),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为律。《说文》:"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 设立。"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 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 "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等等。 "健"从人从建,含义是有力的。《增韵》:"健,强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词,比如杜甫《兵 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鲁迅《悼 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健"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步如飞、健在、 健壮、健美、健硕等。"硕"是块头大,"健"是有力量。 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作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们 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肠蠕动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 口臭咽痛、嗳腐吞酸的症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或者予以点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 力,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叫做"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 足则体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痿"或"废"吧,蔫头耷脑、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类的。 当然"健"还有擅长的意思,比如健谈、健忘。这里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 "健"有个同义词是"伉",发音同"抗"。《说文》:"健,伉也。""伉"有匹敌、抗衡、亢奋、 有力的意思。《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意思是说,子路性情 粗俗,好斗逞能,有暴力倾向,志向高亢、执拗。再比如《汉书 宣帝纪》:"选郡国吏三百 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宋史》:"选军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领之,屡入敌境,战有 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坚强有力。想体会"伉健"的感觉,就去看看战马出征前不断咆 哮、跳跃、刨蹄的样子,战士冲锋前嗷嗷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 "伉健"颠倒过来就是"健伉",历史上也有这么用的。《武经总要》:"义军之守边,最为健 伉,习知山川道路,每蛮寇至,不计远近掩杀,官军守险策应而已。"所以我怀疑今天说的" 健康",其实就是古代的"健伉",也许是以讹传讹,发音和字义都有了变化。 "康"的含义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尔雅 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 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 九达谓之逵。"古人命名一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 向叫做"衢",通达五个方向就叫做"康",通达六个方向叫做"庄",通达九个方向叫做"逵" 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气足有力为健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换、交流。各个方向的 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从治国来 讲也是如此。《汉书 宣帝纪》云"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就是说官方和民间交流顺畅,百 姓之间也有多种渠道交流、通商,这样人心就平衡了。《释名》:"康,昌也,昌盛也,车步 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谥法》中说:"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 合民安乐曰康。" 人的身体想维持正常的运转也是如此。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的血在脉管里流动, 还有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就是气(炁),它在体内有蓄积、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 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 "络"。人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 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 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三百六十五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如 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 成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 以任脉而言,上下交通,水火即济称为"泰";而任脉郁阻,上下隔绝不通,上热下寒, 称为"痞"(否)。我们常说的"康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的意思。而"康宁" 就是经络通畅,神魂得归,能藏于心中的意思。 "康"的反义词应该是"塞"、"阻"、"绝"、"断",反正就是不通。 总而言之,中国人对身体好,也就是健康的理念源于中医的气血理论,也就是说,气足 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徒有气而经络不通,人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 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 样,难免夭折。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气、有动力,还要想得开、想得通。现在大多数 神志病的患者,不是没心气,压抑过度,丧失欲望,干什么都没意思,包括活着,就是想不 开,钻牛角尖,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 想让外国人明白中国的健康概念,恐怕难以找到相应的字词达意,非得让他们学习中医 理论不可了。 腠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 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 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 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 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义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 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合",等等。"腠"用"肉"代替"水"作偏旁,意思是 皮肉聚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 但是从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 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 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等词汇。 "理"的本义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说文》:"理,治玉也。"作为名词的"理",就 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汗毛 孔和纹理。这些纹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 也就是腠之所在。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 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有人把汗毛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汗毛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 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 正气出入之处。道家和中医全面看待事物,既看到有也看到无,既看到实也看到虚。比如两 座大山是实,是有,而两座山之间的谷,就是虚,就是无。离开了实体,虚空不存在;光看 到实体,不研究虚空,则无法全面反映客观实际。所以理解腠理和理解中医的经络是一样的。 上个世纪 60 年代初,朝鲜生物学家金凤汉博士发表了《经络系统的研究》,宣称发现了经络 实体,即所谓的"凤汉实体"。事实证明这种浅薄的妄图变虚为实的妄想不过是一场骗局,结 果以当事人自杀谢罪收场。 腠理作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 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意思是说清轻无形的能量通行在腠理之间,沉淀有形的物 质储存在五脏之中。 《灵枢 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 不同"。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阳膀胱有密切的关系。《灵枢 本藏》:"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 腠理者,三焦膀胱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疏。《灵枢 天年》: "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 故好坐。"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 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医宗金鉴》注解为:"腠者,一身空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 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肤藏府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佛家说人体是个臭皮囊,可是活 人是个充气的皮囊。充斥在体表甚至散发到体外的气,中医叫做"卫气",是保卫、护持的意 思。卫气的来源一是人体元精所化,通过三焦散布到腠理,二是水谷经过消化,加上呼吸的 清气,通过肺的宣发,散布在体表。 这种气,普通人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比如我们常说的喜气洋洋、杀气腾腾、死气 沉沉、英气逼人、满脸晦气等描述的就是这种感觉。有的人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是同气相求, 同声相应的缘故。猎狗能够追踪罪犯,是因为它能闻到这种气味。乌鸦能闻到将死人的气, 所以会在病人家附近盘旋,故被认为不祥。中医针灸经络的三百六十一穴位,都依其气象而 命名,突起的叫做腧、陵、丘、墟、突,凹陷的叫做穴、井、沟、谷、谿,回流的叫做渊, 平静的叫做池,波澜壮阔的叫做泽、海,生动活泼的叫做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史记》记载,扁鹊在随长桑君学习中医以后,练就了"视见垣一方人",也就是可以看 见墙那边人的功夫,才出师给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中医讲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就 是指这种望气的能力。否则人们就不会理解扁鹊为什么站了一会儿看了几眼,就能诊断出齐 桓公的疾病。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 本藏》言,卫气能" 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灵枢 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 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做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 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隙大。大多数女性关注的皱纹的问 题,其实就是元气或者说卫气不足,导致皮肤失去弹性,腠理疏松所致。与其去做手术拉皮, 打肉毒素杀死神经,搞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具鬼脸,不如温部丹田,涵养元气,疏通三焦,充 盈皮肤。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 五癃津液别》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 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谓:"清静则肉腠闭 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灵枢 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 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 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 微镜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人体。 《素问 皮部论篇》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 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新修本草》序:"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于夭折。 " 就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就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疗至关 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作为腠理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皮肤 把"皮肤"翻译成英文,很简单就是 skin。但是仔细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肤"与"皮" 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又是什么?搞清区别对中医临床又有什 么指导意义呢? 回答是肯定的,"皮"与"肤"只是近义词,有区别。《灵枢 口问》:"黄帝曰:人之振寒者, 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黄帝问:" 人不停地发抖、打寒战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是因为外来的寒气侵袭停留在皮肤之间,人 的阳气不足,所以会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治疗应当补各个阳经。"我之所以把它翻译 成皮肤之间,而不是皮肤表面,原因在于寒气侵袭皮的时候,人只会恶寒,对风冷特别敏感, 加衣被、关门窗仍不足以抵御,而进一步深入到了皮肤之间以后,就会出现寒战、打摆子。 《灵枢 水胀》载: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黄帝问:"肤胀 会出现什么症候?"岐伯说:"肤胀是因为寒气停留在皮与肤之间,就像充气皮球一样,身体 肿胀,皮显得很厚,按肚子就凹个坑,半天起不来,肚皮颜色没有异常,这就是它的症候。 "这里明确提出了皮与肤存在"之间",可见皮与肤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盖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同时也是毛发生长的地方。 著名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皮毛的关系。 "肤"的繁体字写做"膚",是象形、会意字。说白了就是皮下覆盖的组织,也就是皮下脂 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 "皮"与"肤"只是近义词。例如人们常说的"肤浅"、"切肤之痛"、"体无完肤",在这里"肤" 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肤之亲",就是说比表皮的接触更深的关系。不能因为"皮"、"肤"经 常连用,就说"肤"就是"皮"的意思。《诗经》有句话形容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 植物初生的叶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长。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 肪充盈润泽,吹弹得破。后世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宫,温泉水滑洗凝脂。 "之所以说"肤如凝脂"而不说"皮如凝脂",原因在于两者位置深浅不同。如果皮下无肤的话, 那就是美人迟暮,变成鸡皮鹤发,皱纹丛生了。 《易经》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就是说屁股没脂肪的人,走在路上都不好看。如果 把"皮"、"肤"理解成同义词的话,这句话就不好解释了,屁股上怎么会没有皮呢?现代人用 "丰乳肥臀"概括性感体态,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肤、脂、肉充盈的身体。 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能被饿瘦的只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会饿没的,最多也就是皮 包骨头。 《素问 五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 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意思是说,睡觉的时候出来,外感风寒邪 气以后,血液循环不畅,凝滞在皮下也就是肤的部位,就会出现麻痹的症状,凝滞在血管里 面就成了淤血,凝滞于下肢就会出现双脚冰凉。这三种情况都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缺 血,导致了麻木不仁和体温下降。这里的肤也是在皮下,皮下出血导致瘀癍黑青,甚至局部 麻痹。 《灵枢 经水》:"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帼之大 小,可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层,谈不上厚薄。肤就不同了,营养充足,三焦功能正常, 脂肪堆积多,肤就厚,反之就薄,甚至会没有肤的存在。我的一个患者绝过食。是真的绝食, 不吃饭,光喝水的那种。后来虚脱昏迷,落下了很多毛病,消化不良,心动过缓,腹寒腹痛, 即便是在夏天也裹着五○五元气袋,不然就腹泻。他的皮很松,皮下没有脂肪,一捏就能提 起来。我经常拿他做例子让学生看,这就是典型的有皮无肤。 《灵枢 顺逆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 之"。意思是说,对于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气血充盈,肤坚脂肪充盈,同时被外邪入侵 者,可以深刺,留针时间长一些,反之只能浅刺,或者只用皮针。 《伤寒论》中有个方子叫做猪肤汤,如果仅仅根据字面理解,找块猪皮就得了,其实应 该是带脂肪的猪皮。猪油也叫大油,滋阴的效果非常好。体会不了凝脂的意思的人,可以炼 点儿猪油,待凝固以后看看,体会一下那种白皙、细腻、光泽的情状。 按照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表皮的问题应该从肺气、卫气着手解决, 一般不涉及营血。而肤的问题直接隶属于三焦、心包,前面我在介绍膏肓、脂肪的时候已经 论述了其相互关系。肤与在三焦中运行的体液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人没有肤,但是有的人却 浑身长满了脂肪瘤,疙疙瘩瘩的,虽然无痛苦,但是很硌很硬。我一般用化痰散结的方法治 疗这种肤病,用皂刺、橘络、丝瓜络、南瓜子,效果很好。 其他常见的脂溢性脱发、青春痘,也是肤的问题,油脂代谢的问题,源于心包之火和三 焦痰湿,非关肺事。少女皮肤嫩滑水灵,吹弹得破;中年妇女面焦发堕,皱纹丛生,也是肤 的问题,涉及三焦和元气。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医美容才会有理论基础,治疗才更有效果。 现代人皮、肤不分,满大街都在宣传护肤、换肤、嫩肤,其实他们都是在说皮的事情, 肤的问题只能靠内部解决。 肌肉 "肌"和"肉"是近义词,不是同义词。《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有这么一段话:"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 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说"肌肉若一",说明"肌"和"肉"非一。 道家的哲学不仅注重物质本身,更关心物质的运动状态。因为本质相同的物质,会因为 运动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结构。所以古人造出不同的字来描述处在不同 状态下的同一物质。 同样是人,活体叫身,死了就叫尸。同样是花,初生曰蕾,未绽曰苞,盛开曰华,凋落 曰谢。同样都是由碳元素构成,金刚石和石墨就有本质的区别。同样是水,遇寒凝固的叫冰, 遇热液化流动的叫水,过热蒸腾的叫汽。虽然同为一江水,但是在三峡不同的位段,缓急不 同,因此蕴涵的能量"气"就不同,沏出的茶也不同,所以就有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 普通人饮水只关心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微量元素、酸碱度,古人则关心水中蕴涵的能量, 是静止不动的一潭死水,抑或波澜不起的井水,还是奔腾踊跃的泉水,或是连绵不绝的长流 水,其内在性质不尽相同,所以在煎煮中药时用水就特别讲究。比如甘澜水,也称为劳水、 扬泛水、甘烂水,是用勺或瓢等物将盛器中的水扬起千万遍,等盛器中的水出现大量的小水 珠时才成。古人认为水本来的性质是阴寒重浊,扬过之后,水的性质就会有所变化,变得阳 动甘清轻,因此用这样的水煎药就有着特殊的效果。《金匮要略》指出,用茯苓桂枝甘草大 枣汤治疗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症。《灵枢 邪客》说,半夏秫米汤治疗阳盛于外、 阴虚于内、阳不入阴的目不瞑症,用甘澜水煎药,则是取其引阳入阴之功效。 "肉"的内涵要广泛一些,不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也泛指蔬菜、瓜果、初生树木的皮下 肥厚的纤维组织。《齐民要术 种竹》:"取笋肉五六寸者。"常用的中药龙眼肉、山萸肉就是 取其皮壳里、果核外的果肉。另外古代祭祀用的玉璧,形状像一个中间有圆孔的圆盘,两个 同心圆中间的玉体也被称为肉,大概和古人认为神以玉为食有关。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 之肉 人曰肌,鸟兽曰肉。"《汉书 魏相丙吉传》:"介之推割肌以存君。"讲的就是春秋 时期介子推跟着晋公子重耳逃难,在没饭吃的时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给重耳吃。 后世"肌"、"肉"混用,都可用于人。"肉"的使用范围仍然广泛,几乎泛指人的所有软组 织。"肉"也就是"月",成为了一个偏旁部首,所有涉及到人体组织的字,都要使用它。 除此以外,"肉"还作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形容质地柔软、性情柔顺、行为懦弱,比如" 肉瓤儿的西瓜"。有人开车反应慢、动作迟缓,常常被称为"肉"、"真肉"、"肉得慌"、"做事 真肉"。做事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的人,也被称为"肉脾气"、"肉蛋"、"肉头"。也就是说"肉" 是"刚硬"的反义词。 明白了"肉"的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肌"和"肉"的区别了。简单地说,肌就是绷紧、刚 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 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肌肉也是如此。很多人由于长期、过度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导 致柔软的肉先是成为绷紧的肌,久而僵硬,进而出现纤维化、条索状,严重的还会压迫神经、 牵引关节。这些人即便是在身体休息、睡眠的时候,肌肉也是僵硬紧绷的,难以放松,影响 心理、情绪、精神,出现紧张、焦虑、失眠。国外风行的所谓健美运动,不论男女,通过特 殊饮食和锻炼,甚至服用药物,练出一身疙瘩肉来,有形有棱,似乎很好看,其实是促进肌 肉纤维化,加速死亡、衰老的不健康的运动。 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的人,使胃平滑肌抽搐、痉挛,出现难以愈合的黏膜溃疡、萎 缩,甚至生长息肉、癌瘤。在球场上奔跑过度的人出现的抽筋,也就是肌肉挛缩。服用春药 壮阳,导致阴茎长久充血,阳强不倒。这些都使本来柔软、温暖、生动活泼的肌肉,变成生 冷坚硬的皮囊。这就是有肌无肉,是肌肉不一的一种表现,古人称为肌痹或者死肌。 寒性凝滞,受寒以后的肌肉,会出现紧张、僵硬、疼痛,《伤寒论》专设了桂枝汤、葛 根汤、芍药甘草汤、干姜甘草汤等"解肌"的方剂来治疗。对于肌痹、死肌,一般采取活血化 瘀、通络散结的方法治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很多"去死肌"的药物,比如白术、乌梅、 蛇,等等。针刺、艾灸、按摩的效果比内服中药效果更快一些,静坐站桩也是辅助缓解紧张 的有效方法。 与此相反,那些过于安逸、缺乏锻炼运动的人会出现肌肉的松弛、无力甚至萎缩,尤其 在一些瘫痪的病人身上比较常见,古人称之为肉痿,也就是有肉无肌,弛而不张。阴茎不能 勃起,或者举而不坚,坚而不久,被称为阳痿。这就是有肉无肌,是肌肉不一的另外一种表 现。 服用补益气血、升举阳气的中药,加强消化和吸收功能,是治疗萎废的主要手段。配合 现代医学的康复锻炼也是有效的方法。中医的导气引气的方法,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 锦、形意拳等,都有助于恢复元气,通调气血。 肌肉在放松的时候,经络通畅,气、意、神容易沟通,反应迅速,力由足起,气由脊发, 指尖发梢,缠绵持久,旋转穿透,劲道极强,进可攻敌,驱疾治病,退可守身,化气避邪。 而在肌肉紧张的时候,气血郁闭,容易激发短暂暴力,伤人也伤自己,更谈不上用巧。 返回到我们开始说的肌肉若一,其实就是肌肉张弛有度,刚柔相济。历代注家在解释肌 肉若一的时候,大多在耍滑头,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说肌、肉有什么不同。王冰引用庄子 《逍遥游》中的话解释说:"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其中"绰"就是舒缓的意思,"约"就 是收紧约束的意思,"处子"是少女。老子说过:"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得道的真人,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都能保持肌肉的放松与紧张的和谐统一,收放自如,故称 肌肉若一。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 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引用在此,全当"肌肉"的一个注脚。 膏肓 "病入膏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大意是说人快死了,无可救药了。可是具体地 说,膏肓是什么,在哪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 成公十年》,说的是晋景公姬孺,信佞臣,听谗言,无辜杀害 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赵氏孤儿》悲剧的原型。两年后, 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着一头及地的长发,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孙,不仁不 义。我已向天帝诉冤!"说罢,厉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就向景公掐扑过来。景公大惧, 往内宫奔逃,厉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甚感恐怖,呼叫而醒。醒后,晋景公即召见桑田巫, 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那怎么办才好?"巫人说:"恐怕您吃不 到新麦,活不过今年夏天了。" 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就遣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医缓来晋治病。秦医 未到,景公梦见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医缓是高明的大夫,他来治病,恐怕会伤害 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之上,膏之 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医缓来到晋国,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 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又不能到达,不可治了。"景公叹 道:"唉!太医诊病和我梦境相符,真是神医!"于是厚礼送医缓回秦国。 到了六月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农户献麦,并吩咐煮好麦粥。景公忽然想 起桑田巫的话,立刻召他入宫,指着麦粥对他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是什么?" 并喝令左右将巫人推出斩首。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入厕, 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溺于粪池中而死。 膏肓就是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心包。膀胱经的第四十三个穴位叫做膏肓俞, 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和心包的背俞穴厥阴俞紧邻。心包是心的宫城,心为君 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代受,《灵枢 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所以病 入膏肓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艾灸火攻、针刺、服药都达不到,也就是无可 救药了。 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的时候说:"(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其实膏肓 和骨髓是一回事。 《灵枢 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 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 骨髓、脑髓就是渗入骨内、颅内的膏。膏源于饮食,依赖三焦元气所化,成液入骨髓。 没有渗入骨内固体的分成两种,包裹、覆盖脏器的白色的叫做膏,皮下黄色的叫做肓。我们 吃螃蟹的时候习惯于把公螃蟹体内白色的精脂叫做蟹膏,把母螃蟹的卵黄叫做蟹黄,是一样 的道理。 饮食中的营养,经过阳明胃肠的消化,有些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转化成膏肓。固体的 膏肓蓄积能量,能保温从而保护脏器。膏肓液化,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气化的膏肓, 转变成能量,温养脏器。膏肓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和三焦,心包的背俞穴、三焦的背俞 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由于普通人奇经八脉不通,靠三焦通行元气,因此膏肓与元气 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般来讲,元气元阳不足的时候,人体就肥厚,反之就精瘦干练。三焦 气化功能弱的时候,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就差,三焦功能亢进的时候,膏肓分解销铄得快, 甚至会出现骨髓枯槁的情况。 具体分析,肓算是半成品,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的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 位置较深。如何把肓转化成膏,进而营养骨髓,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膏的原穴是鸠尾,也就是调节膏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位于胸骨柄剑突下,无剑突的 人在胸骨下一寸。"膏之下"也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阙,此穴解剖位置 下面是肝脏左叶,历来禁针。临床上有针刺不慎刺伤肝叶的报道,但是高手一样可以用针, 一般用凉水泼面,使患者惊惧以后肝叶上提,医生乘势进针,这样既能驱除邪气,又不伤脏 器。 肓的原穴是气海,也就是调节肓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在脐下一寸半。肓之上也可以 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阴交和神阙。《素问 腹中论篇》:"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 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 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之病。"针刺气海也需要谨慎,免得伤及膀胱、 大肠而导致排便异常。 现代人以瘦为美,不惜节食、抽脂,其实这是残害自身、引邪入膏肓的典型行为。人之 所以要长脂肪,一则为了贮存能量,二则为了保温取暖。当人的脏器寒冷的时候,不由得会 吸收、合成脂肪,形成膏肓来包裹、覆盖脏器。可是当人一意孤行,拒绝摄入或武断吸出脂 肪的时候,就是暴露心脏和其他重要脏器于外,招灾惹祸。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令人作呕 的吸脂手术,看见黄色的油脂滚滚而出的时候,不禁为这些人感到惋惜。貌似轻巧的剥离, 带来的会是更深的伤害。果不其然,现代西方医学家发现,做过吸脂手术的人,多数会反弹, 少数没有反弹的,大多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甚至以自杀结束生命。 还有丰胸隆乳的人们,不惜在胸膛填埋异物。其实女性在二十一岁智齿生长,身体发育 到达极限之前,通过艾灸气海,通调冲脉,增加营养,改变穿高跟鞋的习惯,改挺胸为含胸 的姿势,都能促进乳房的发育。过了这个年龄,就别再折腾身体,通过改善气质,提高修养, 培育神韵,一样可以妩媚动人,何必伤身劳神呢? 脂肪 之前介绍过了"膏肓",这回接着说说"脂肪"。现代的中医学对此视而不见,几乎不谈了, 古人对此则有精确、细致的论述。 "脂",和"油"、"膏"、"肓"含义一样。只不过长在飞禽身上的,或者长在有犄角动物身 上的,古人称做"脂";长在没犄角动物身上的叫做"膏"。《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 《易 本命》:"有羽者脂。"比如牛羊的油一般叫"脂",猪油古人称为"豚膏"。《周礼 考工 记 梓人》:"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其中脂者代表祭祀用的牛羊,膏者代指猪。 比如《素问 五藏生成篇》:"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人身上的油,液体、半固体的叫做"膏"或者"肓",坚硬的固体被称做"脂肪"。《礼记 内 则》:"脂膏以膏之。"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诗 卫风 硕人》:"肤如凝脂。"我们 常说的"搜刮民脂民膏",说的也就是油水。 "肪"指的是肥厚的脂,一般长在腰部。《文选》李善注引《通俗文》:"脂在腰曰肪。" 曹丕《与钟大理书》:"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其实肪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板油, 成块的硬脂。 脂肪的功能在于储存能量,保持体温,固定、包裹脏器,特别是五脏。脏器下垂的病人, 如果是六腑或奇恒之腑,比如胃、子宫,单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就能升提纠正;如果是肾脏 下垂,那就需要纠正脂肪代谢的问题。 现代人时尚以瘦为美,谈脂肪而色变。很多人盲目从众减肥,是内心自卑怯懦的表现。 有的女病人减肥减到骨瘦如柴,上下班坐公共汽车都得带个棉垫子,不然的话,直接坐在塑 料座椅上就会肚子痛。没有脂肪的保护,寒气直中脏腑,这些人病得更重,死得更快。对于 女性而言,如果饮食不当,长脂肪过多的话,会影响生殖功能,不产卵不排卵,甚至闭经。 俗话说"母鸡肥了不下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女性减肥和调理月经是同时进行的。 还有一些肥胖的人,有的长了一身的囊膪,有的长了脂肪肝,有的抽一管血能有半管油。 这些人无论如何忌口,就是喝冷水也长肉。其实这是注水肉,水肿罢了。这些人的三焦的气 化功能衰弱,无法化脂肪为能量。我一般建议他们除了稍微节制饮食以外,还要早早睡觉, 争取在晚上九点入睡,这正是三焦工作的时间,让后天意识休息,好让身体集中能量化解脂 肪。 《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 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意思是说在中原的西面,也就是宁夏、甘肃、新疆 一带,出产金属玉石,是天地收引的地方。当地居民依山陵挖窑洞居住,气候多风沙,水质 偏硬,土地多盐碱。人们不穿丝绸衣服而裹着毛毡,吃得好,皮下脂肪厚,耐风寒,不容易 感染外邪。但是往往肠胃出问题,一般给予口服药治疗。 《素问 逆调论篇》:"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 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 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黄帝问岐伯说:"有的人身体冰凉, 热水、火烤、穿上厚衣服也暖和不过来,但是这些人也不怕冷,这是什么病?"岐伯说:" 这些人平素肾气太热,耗伤了阴液,熬干了脂肪。最后肾气不足,骨髓也减少了,外来寒气 浸入骨髓。"这里的肾脂,就是包裹肾脏的脂肪,也是能够滋养生成骨髓的膏肓。 关于人的体形,《灵枢 卫气失常》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之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 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大意是说肌肉坚强,皮肤紧绷的叫做肥人;肌肉萎软, 皮肤松弛的叫做膏人;皮肉分不开的叫做肉人。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 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理是皮肤腠理,缝隙,无论皮下脂肪多寡,反正腠理 疏松的人容易着凉,腠理致密的人容易发热。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 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 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黄帝曰:众 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 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 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肥人",其实就是"脂人",指的就是体形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皮 肤紧绷有弹性,肌肉、皮下脂肪坚硬的人。"膏人"就是皮肤松弛,肌肉松软,甚至按之有凹 陷,长着啤酒肚,脸蛋儿嘟噜下垂的胖子。肉人是体形大,但是上下匀称,皮肤不紧绷也不 松弛,也就是皮肉不分离。 一般说来,膏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胖子,他们多气少血,这些人容易生热,耐寒不耐热。 但是这些人阴血化生不足,往往容易脱发、失眠。特别是冲任阴血不足的时候,胖女人甚至 出现闭经,男人有的也会出现髭须稀疏。一般来讲,我们通过调理元气和三焦之气,化膏肓 生阴血,不仅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而且也为现代的肥胖病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肉人",体形硕大匀称,毛发浓密,在美国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这种人来寻求减肥, 其实是在减重、减肉。控制饮食,调理脾的功能,采用放血疗法,对于这些人是有效的。 "脂人"一般说来就是小精豆子形的人,拿破仑、邓小平似的人物,怎么吃也不胖,也不 长个,但是血清气滑,有着勃勃生机。 国内外现在视油脂如恶魔,各种食品都标明自己不含脂肪。人体又不是试管,你灌进去 什么就有什么。你不喂脂肪,他一样会合成脂肪。与摄入相比,提高人体脏腑的功能才是主 要的。 饥饿 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 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饑"的说法。《说文 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饑。"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 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 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作为农耕民族,一旦没有了粮食,就 会陷入深重的灾难。《韩非子 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意思是 说齐国曾经出现大面积的五谷不熟,颗粒无收的情况,导致无数的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导 致饥的原因,有夏天不热,连绵阴雨,阳光照射不足,五谷无法成熟,当然过于干旱,庄稼 一样无法灌浆结籽。还有就是战乱动荡,延迟播种,耽误农时。水旱蝗灾,天灾人祸,不一 而足。 "饥"的同义词有"荒"。"荒"是田里长草,"撂荒"就是放弃耕种,以至于耕田里面长满野 草。"破天荒"的意思就是某地累年无人考取功名,如同撂荒一般,突然有人考中,就像荒草 里面长出一棵庄稼。"饥"、"荒"两个字经常连用。农夫辛苦种的庄稼颗粒无收,农田里长满 了荒草。有道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五谷不熟的话,人们只好去吃荒草、 野菜。 "饥"的同义词还有"馑"。"馑"比"饥"更严重,别说五谷不熟,连野菜、树皮都没有。"饥 "的反义词是"丰"、"稔"、"穰",都是谷熟、足收的意思。 另外一个"飢"是吃食不足、不够的意思。《诗 陈风 衡门》注:"饥者,不足于食也。 "《荀子 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说的是人的肚子空了就想吃东西,衣着单薄感觉 寒冷就想加衣服保暖。《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说的是人的一般情况,一天 不吃两顿饭就胃肠空虚了。 "饥"的同义词有"馁",也就是气力不足的意思。"饥"的反义词是"饱满"。《灵枢 百病始 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意思是说,足阳明胃如果有食积的话,病人吃饱 了的时候就会胃痛,而胃排空了就舒服。 "饥"的概念是相对的,一是摄入食物的质、量不足。比如人肚子空了,光喝水灌个水饱, 吃瓜果撑得肚儿圆都没用,一泡尿就没了。光吃碳水化合物或纤维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 菜等食
/
本文档为【中医太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