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森林与野生动物保护

2010-08-14 43页 pdf 121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3238

暂无简介

举报
森林与野生动物保护 森林,祖国的绿色宝藏 什么是森林 提起森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一望无际的林海。人们不会把房前屋后 的零星树木叫做森林。的确,森林,就是许多树木的集合体。本身,森林的 “森”字,就是由三个“木”字组成的,表明森林是许多树木的意思。 但是,如果把森林就此理解,应该说是比较肤浅的,比较表面的。森林 不只是简单的树木集合,森林中除了树木之外,还有其他生物。森林中各种 生物之间、森林与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弄清这些关系,才 能弄清森林的真面目。 高大密集的乔木是森林群落的主体,是我们经营的主要对象。林业上...
森林与野生动物保护
森林,祖国的绿色宝藏 什么是森林 提起森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一望无际的林海。人们不会把房前屋后 的零星树木叫做森林。的确,森林,就是许多树木的集合体。本身,森林的 “森”字,就是由三个“木”字组成的,表明森林是许多树木的意思。 但是,如果把森林就此理解,应该说是比较肤浅的,比较表面的。森林 不只是简单的树木集合,森林中除了树木之外,还有其他生物。森林中各种 生物之间、森林与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弄清这些关系,才 能弄清森林的真面目。 高大密集的乔木是森林群落的主体,是我们经营的主要对象。林业上把 树冠处于森林上层的全部乔木统称为林木。按照林木的树种组成情况,森林 有单纯林和混交林之分。单纯林是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是由两个以上 树种组成的。由于各种树木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不一样,从而有常绿、落叶、 针叶和阔叶林之分。 构成森林植物群落的成分还有地下木、活地被物和层间植物。 各种大灌木和在当地气候、土壤条件达不到乔木层高度的小乔木,我们 称它下木。而贴近地表生长的苔鲜、地衣、真菌、草木植物和小灌木等属于 活地植物。下木和活地植物生长在乔木层冠的下面,它们对上层木的生长有 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下木的枯枝落叶和活地植物的根、茎腐烂后, 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时,活地植物覆盖在土壤上面,对拦截地表径流、 防止土壤侵蚀有很大的作用,这些对乔木的生长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它 们又要与乔木争夺土壤的养分,过密的杂草和灌木又常常使落地的树木种子 接触不到土壤,而不能生根发芽,给森林更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层间植物是指生长在森林中的附生植物、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它们附 着和攀援在乔木、灌木和其他直立植株的下同部位上,本身并不形成一个层 次。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层间植物特别丰富。这类植物除本身的经济价 值外,在森林中所起作用是害多利少。 森林当中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居民”。它们是兽类、鸟类和昆虫。森 林为动物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森林对动 物来说,它是动物的生活环境,并决定动物的组成和数量。动物对森林也有 很大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些以树木果实和种子为 食的鸟类和兽类,既是森林的破坏者,又是森林更新的播种者。 所以,森林是一个十分热闹的生命舞台,在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既相 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关系错综复杂。有人做过调查,一个比较简单的温带 阔叶林,可有种子植物700多种,蕨类植物十几种,蘑菇、苔藓等低等植物 3000多种。另外,还有近3000种哺乳动物,70多种鸟类,5种两栖类,5000 多种昆虫,千余种其他低等动物。 尽管森林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可是比起森林与环境的相互 作用来,它还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因为没有森林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谈 不上森林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在自然界中,森林常常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规律地变化着,也就是说, 森林的分布与温度、降水、地形、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相适应。从大范围看, 不同的气候带,有不同的森林类型。比如,我国东半部从高纬度到低纬度, 自北向南依次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5个气候带,而相适 应地出现了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和雨林5个森林植被区域。在一个小范围内,山地与平地、阴坡与阳坡,森 林的组成也往往不同。森林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种间的差别 上,就是同一种树木,生活在邻近不同的环境里,也会出现不同的特性。比 如,生活在森林中的林木和生活在空地上的孤立木,从形态上看就不一样。 环境决定森林,但反过来,森林又可以改变环境。森林能改变小气候, 在森林保护下,农作物可以免受暴风的侵袭。在有大面积森林的地方,可以 提高附近地区大气的温度,增加降水量。森林还有涵蓄水分、改善土壤结构, 改变周围环境中各种气体含量等作用。 了解了森林与环境以及森林内生物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现在可以给森 林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了。所谓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 和密度的植物群落,这个群落中的所有生物,彼此互相影响,并且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周围的环境;而这个群落的全体又受环境的支配和影响。 科学地理解森林的概念,在实践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采伐利用森林 时,如果把森林只看成一群树木,不考虑森林与环境的关系,盲目乱砍滥伐, 就会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的失调,不仅破坏了森林恢复更新,而且会恶化我们 的生存环境。 我国的森林资源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北而南生长着各种类型的森林。 我国现有森林约20.06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17.8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 和蓄积量分别占世界的第6位和第7位。 我国现有森林覆盖率为12.98%,人均1.8亩,全世界约为22%,人均 约10亩,在世界上我国分别排在第120位和第121位。 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从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看,都是不足的。但我 国的森林资源有许多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森林树种,特别是稀有树种最多的国家:据我国植物学 家统计,我国有种子植物2万余种,其中,属于森林树种约8000余种,仅乔 木树种就有2000多种,而且材质优良、树干高大通直、经济价值高、用途广 大的乔木树种约有千余种。针叶类的松、杉种,是构成北半球的主要树种, 全球约30属,而我国就占有20属,近200种。其中有8个属为我国特有, 它们是水杉属、银杉属、金钱松属、水松属、台湾杉属、油杉属、福建柏属 和杉木属。阔叶树种更为丰富,达200属之多,其中有大量特有树种。如珙 桐属、杜仲属、旱莲属、山荔枝属,香果树属和银鹊树属等。 我国森林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拥有种类众多的竹林:我国的竹子种 类、竹材及竹制品产量均占世界首位。全世界有竹类50多属,我国就有26 属,近300个品种。我国的竹子资源在大江南北均有分布,往北可以分布到 山西南部。全国大致可分为三大竹区。一为黄河、长江之间的散生竹区,主 要竹种有刚竹、淡竹、桂竹、金刚竹等;二为长江、南岭一带散生型和丛生 型混合竹区,竹种以毛竹为主,也有散生型刚竹、水竹、桂竹和混合型苦竹、 箬竹及丛生型慈竹、硬头黄、凤凰竹等;三为华南一带丛生型竹区,主要竹 种有撑篙竹、青皮竹、麻竹、粉单竹、硬头黄和茶竿竹等。 我国森林资源的再一个特点是,经济林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共有经济 林约17000亩,其中有木本粮油林、果木林和特用经济林。我国的经济林分 布最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凡是有森林分布的地方,几乎都生长有各种 各样的经济林,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木本粮油林的主要树种有:板栗、大枣、柿子、核桃、油茶、文冠 果、椰子、巴旦杏、油渣果、腰果、香榧、山杏、橡子树等。 我国果木林具有代表性的有:苹果、桃、梨、李子、梅子、葡萄、柑桔、 橙子、柚子、香焦、荔枝、龙眼、摈榔、菠萝、杏等。 我国特用经济林的主要树种有:漆树、白蜡、油桐、乌桕、橡胶、栓皮 栎、杜仲、茶树、桑树、花椒、八角、肉桂、黑荆树、拘杞等。 我国森林资源的不足之处 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与我们这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相比是极 不相称的。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有以下不足。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少的国家,若同一些林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差距就 更大了。例如,加拿大森林覆盖率3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230多亩;芬兰 61%,人均占有60多亩;瑞典57%,人均占有45亩;美国34%,人均占有 约20亩。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现有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两大地区。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及西藏的东南部,土地面 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5,而森林却占全国森林的将近一半,森林蓄积量占 全国总蓄积量的3/4。而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包括 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上海10个省市, 森林覆盖率只有10%;尤其是西北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中西部、 内蒙古的中西部等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森林面积只有1亿亩, 仅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20,森林覆盖率1.4%。 在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中,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枯损严重。据统计, 仅仅我国几个大林区每年自然枯损掉的木材,比现在全国每年生产的木材还 要多。我国森林中的成过熟林,大部分处在东北、西南的偏远地区,采伐运 输难,而在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华北、中原地区成过熟林则很少。在这种 情况下,一方面,缺木材用,而另一方面,却有大量优质木材白白枯损掉。 我国现有森林资源的质量,同世界上林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林业用地中有林地比重小,仅占43.2%;疏林、灌木林和无林地 占54.7%。而世界林业发达的国家,林业用地中的有林地,都在70%~80 %。 第二,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低。我国平均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90立方 米,全世界平均为110立方米。 第三,森林生长率较低。由于我国森林成过熟林较多,生长势微弱,而 处在旺生长期的中、幼龄林,经营管理跟不上,致使年生长率仅为2.88%。 而美国、法国、日本、瑞典、芬兰、英国等国家,森林生长率在3%以上。 我国森林资源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只有大力发挥优势,改变劣势, 扬长避短,才能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 森林,万类生灵的保护伞 我国古代分布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森林那里获得生存 的空间、土地、能源和食物,从而发展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森林,是大 自然赋予我们的最宝贵财富,它对我们人类社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归 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森林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生产和生活 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这是森林对人类的最直接效益。第二,森林的巨大生态 效应,具有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森林的大量 消失,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出现了生物物种灭绝,气候异常,河流干涸, 农业欠收,沙漠化日益严重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直接破坏了人类生活的 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森林对人类的生态效应远远超过了它所提供的林木和林产品的价值。 大气的清洁师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同时又是氧气的天 然制造者。这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水 和二氧化碳,在叶绿素的作用下,合成了有机物和氧气。 一公顷的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1吨的二氧化碳,释放出0.73吨氧气, 可供1000人呼吸,城市里每个居民只要有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面积,就可 以全部吸收掉呼出的二氧化碳。但城市由于工厂、车辆和生活等方面排出二 氧化碳量高,实际每人需要30~40平方米的绿地。 有一位印度教授对一棵生长50年的树,进行生态价值测算,此树在50 年中共计献出氧气价值3.12万美元。树木葱葱,人寿年丰,一亩林木一天可 吸收二氧化碳66公斤,放出氧气48公斤,足够65人呼吸。据测算,地球上 全年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达2000亿吨。所以,假如整个地 球没有森林,后果将不堪设想。无怪乎,森林被称为地球的肺。 森林是大气的吸尘器。尘埃、煤烟、炭粒等,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 长时间呼吸带有这些污染物的空气,能使人感染呼吸道疾病,如矽肺等。森 林具有阻挡过滤和吸附灰尘的作用,人们常把它形象比喻为空气的天然过滤 器。森林的吸尘功能首先表现在具有降低风速,减少空气携带粉尘的能力。 另外,由于树木叶片表面多具有绒毛和刺,并能分泌粘性油脂和汁液,可吸 附大量灰尘。一般每公顷松林每年可滞留灰尘36.4吨,每公顷云杉林每年可 吸附灰尘32吨。据南京林业工业学院在南京市的测定,绿化地的灰尘比空旷 地减少37.1%至60%。蒙在树叶上的灰尘,被雨水冲刷到地面,树叶又可继 续发挥吸附灰尘的作用。 森林是吸毒除菌器。树木具有净化空气中有毒物质的能力。首先树叶通 过其表皮上的气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降低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含量。 有毒物质进入树,在体内可分解,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自行解毒。如二 氧化硫进入叶片后,形成亚硫酸和毒性很强的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 能被树体本身氧化,转化成硫酸根离子,毒性减弱30倍。一亩林木一天可吸 收二氧化硫4公斤,一亩柳杉林一年中可吸收空气中48公斤二氧化硫。对二 氧化硫吸收量大、抗性强的其他树种还有:加杨树、国槐、桑树、泡桐、大 叶黄杨、夹竹桃等等。泡桐、梧桐、女贞等树吸氟、抗氟能力较强,也是良 好的净化空气树种。 林木还具有天然的杀菌能力。如稠李冬芽提取液在一秒钟内能杀死苍 蝇。有些植物能分泌杀死结核、赤痢、伤寒、白喉等多种病菌的杀菌素。侧 柏、松、云杉的挥发物对绿脓杆菌、G+球菌、G-球菌杀伤效果达到99%以上; 云杉、油松、白皮松挥发物对葡萄球菌的杀伤效果达99.2%以上。 森林还是噪音的吸收器。我们通常把声强级大于60分贝的声音称为噪 音。噪音是现代城市的一大公害。噪音使人烦躁不安,损害人的听力和记忆 力。当噪音达到120分贝时,它会使人感到头晕和耳朵有疼痛感。林木有减 轻噪音的作用,40米宽的林木可降低噪音10~15分贝。绿化的街道比不绿 化的减少噪音8~10分贝。 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个空气净化厂。 气候的调节师 一片5万亩的森林有制造独立小气候的能力,在它的润泽庇荫下,森林 四周20万亩水稻可旱涝保收。森林改善、调节气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林地内土壤中蓄含水分较多:由于林内林外气体交流弱,可以保持较 多的林木蒸腾和林地蒸发的水汽,因而林内相对湿度比林外高,一般可高出 10%~26%,有时甚至高出40%。 林内的温差较小,其特点是冬暖夏凉:这是由于林冠的阻挡,林内获 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白天林外的热空气不容易传导到林内;到了晚上, 林冠又起了保温作用。所以,森林内昼夜、冬夏温差较小,林内最高气温低 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气温又比空旷地稍高。 林内的地表蒸发比无林地显著减少:这是因为生长期间的林内气温、 上壤温度较低,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同时,林地上有死的地覆物覆盖, 土壤疏松,非毛管性孔隙较多,阻滞了土壤中的水分向大气散发。由于这些 因素,林地内的地表蒸发量只相当于非林地的2/5~4/5。 森林对降水量的影响虽然众说不一,但是森林可改变天然降水的分 配比例,对水平降水和垂直降水都有重要的作用:森林当中的云雾遇到林 木或其他物体,凝结成水滴,最后降落地面,这就是水平降水。或形象地被 称为“树雨”。水平降水所占的比重不大,但个别地区,尤其是山地森林, 由于水汽丰富,云雾较多,森林内的这种水平降水就比较突出。另外,森林 的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均有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1 公顷森林每天要从地下吸收70~100吨水,这些水大部分通过茂密的枝叶蒸 发回到大气中,它的蒸发量大于海水蒸发量的50%,大于土壤蒸发量的20 %。因此,森林上空的水蒸汽含量要比无林地区高10%~20%;同时水变成 水蒸汽要吸收大量的能量,所以大面积的森林上空的空气比较湿润,气温也 较低,容易成云致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据我国部分林区试验表明,森 林能增加这种降水1%~3%。所以,一些地区干旱少雨,通过种植大面积的 林地,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广东省雷州半岛建国以来造林360万亩,森林覆 盖率达36%,改变了过去由于林木稀少时的严重干旱气候。据当地气象站的 记载,造林后的二十年中,年平均降雨量增加到1855毫米,比造林前四十年 的平均降雨量增加了31%,蒸发量减少75%,相对湿度增加了1.5%。一些 气候条件不错的地区,由于毁林严重,气候变得十分恶劣,干旱不断,也是 这个原因引起的。 护土保水的卫士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土资源,土地是立国之本,水利是 农业的命脉。 水土流失也叫土壤侵蚀,是山区、丘陵区的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后, 降落的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沟坡下流,冲刷土壤,使土壤和水分一起流失 的现象。它是一种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现象。水土流失区,由于肥沃土 壤不断随水流失,最终使千里沃土变为贫瘠的不毛之地,最终丧失农业生产 的基本条件。被冲刷下来的泥沙,填入下游的水库、湖泊,或淤塞江河、渠 道,很容易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成灾。另一方面,被冲刷的土壤对雨水的渗透 力很差,降雨后很快形成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降水迅速流走,而土壤内部蓄 含的水分很少,因而水源枯竭,气候干旱。 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量已超过50多亿 吨,其中氮、磷、钾的流失量达4000多万吨,相当于每年平均减少耕地500 多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约有150万平方公里。据考证,历史上黄土高原是草 丰林茂的千里沃野,森林覆盖率达53%,黄河很多支流清澈见底,但经过历 代王朝的战火和大兴土木,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至 1949年前,森林覆盖率 只有3%。致使黄土高原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位于黄河流域 的泾河水在春季涨水时,泥沙含量占水量的30%,夏季洪水时则占50%。 森林的蓄水保土作用已被科学实验证实,据测算,天然降雨落到森林地 带,降雨量的15%~30%被茂密的林冠层所截留,其余的50%~80%的雨水 被林地上死活的地被植物与森林土壤蓄积起来,雨后再缓慢地以泉水形式释 放出来。因此,由于森林的林冠如同无数张开的雨伞的保护作用,削弱了雨 滴对土壤表层的溅击程度,土壤受雨水侵蚀的程度就会降低。据有关资料, 在降雨量346毫米的情况下,林地上的土壤每亩冲刷量仅为4公斤,草地上 为6.2公斤,农耕地上为238公斤,而农闲地上为450公斤。 另外,林地的土壤疏松,孔隙多,对雨水的渗透能力强。事实表明,每 亩森林至少可以贮蓄20立方米的水,营造5万亩森林,相当于修建一座库容 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难怪农民说:“有林泉不干,暴雨不成灾”、“山 上没有林,水土保不住;山上载满林,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 吐”。 森林还能减轻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危害。由于林木根系在土中交织、盘 根错节,深入岩缝,因此能够防止滑落面的形成,起到加固斜坡和固定陡坡 坡麓积物,减少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的发生。 森林,无愧是水分循环的“绿色天然水库”。 沙漠化的克星 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多处于大陆性气候控制之下,季风频繁,风力强 劲,天气干旱,土质疏松,加之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自然植被的破坏,每遇 强风极易引起土地沙化,地力下降,不仅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条 件,而且沙尘危害往往波及千余公里,恶化区域性大气质量。 全世界各沙漠边缘的这类潜在沙漠化土地,共约2000万平方公里,全世 界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沦为沙漠。我国的这类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 13.6%,每年沙漠化土地面积还在以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沙漠化问 题,已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采用地面植物覆被,营造防护林,对防止土地沙漠化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据测试,缺乏植物覆被的沙质土地,当风力达到五六级时,0.05毫米到0.25 毫米粒级的沙粒开始沿地表跳跃移动,小于0.05毫米的粉粒多是浮于大气 中,随风飘移。在防护林和林带的保护下,可以防止和减轻风的危害。当刮 风时,气流受到林木的阻挡和分割,迫使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绕过,一部分 气流透过林间枝叶,分割成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风力互相抵消,强风变成 了弱风。据各地观测表明,一条10米高的林带,在其背风面150米范围内, 风力平均降低50%以上;在 250米范围内,降低30%以上。一般可低于地表 起沙的临界值。防护林防护范围内,由于风速的降低引起一系列小气候因素 的改变,如蒸发力可降低25%~30%,这意味着能够增加土壤水分保蓄量, 提高栽培植物需要的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率,从而创造作物增产的条件。我国 “三北”防护林体系营造起来之后,就使很多不适宜耕作的土地或难以利用 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森林对防止沙漠化的威力。1981年5月 10日~13日,内蒙古赤峰县出现了一场持续68小时的11级暴风。这个县的 太平地公社由于有较好的防护林网和成片固沙林的保护,全公社除了林带缺 口附近和边缘地带的1000亩农地遭受灾害外,其他6.5万亩农田苗全苗壮, 秋收总产量仍然达到无灾的1980年水平。相反,与这个公社相邻的哈拉道口 公社,由于大部分土地没有营造防风林带,播种的6.2万亩农田,在这次暴 风中,有4.7万亩农田的活土层被风刮光。有的地块,被沙埋了半尺以上, 损失严重。 多年来困扰北京的早春风沙弥漫景象,由于大力植树绿化,已得到显著 改善。据50年代北京气象台记录,年平均风沙日60.5天,其中,每年春季 的风沙日就在30天以上。现在,城区、郊区的林木覆盖率分别达28%和28.4 %,1989年和1981年比较,市区大气每立方米悬浮颗粒含量下降了18%, 每平方公里月降尘量下降了48%,同期风沙日减少39%。北京城郊大气环境 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天然的资源宝库 森林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类的发展是以森林为舞台的背景 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在远古的时候,人类利用森 林伐薪烧炭,制造农具。在现代,森林,更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和人 民生活当中。 森林层次多,光合作用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生产12.9吨干物质,是农 田、草原生产干物质量的1倍多。据我国的一般消费水平,每开采1万吨煤, 约需130立方米木材;修建1公里铁路,要用枕木160立方米;建造1万平 方米房屋,约需木材600~1000立方米;生产1吨纸,需要3.5~5.5立方米 木材为原料。 可以说,树木全身都是宝。木材和木块、木屑用机械和化学的加工方法, 可以生产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等多种人造板;也可以制成人造纤维,还 可以提取糖类制品,制成各类化学用品,如甲醇、乙醇、糠醛、活性炭、醋 酸等。树木的枝、梢、叶,可作饲料、肥料和燃料。树木的树皮、树根和树 液,可以提制松香、松节油、橡胶等工业原料。 林木的副产品还可以作为我们的粮食、油料和芳香调料。产木本粮食的 树种有:板栗、柿子、枣等等;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料树种有:油茶、油橄 榄、油桐、乌桕等等;芳香和调味佐料的树种存:樟树、按树、八角、玫瑰、 丁香等等。 有许多树种是中草药材。我国的中草药,属于植物类的有数千种。比较 名贵的有:人参、灵芝、党参、杜仲、枸杞、三七、天麻、贝母、肉桂、五 味子和伏苓等。 另外,森林还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宝库。据估计,地球上有500~3000万 种各类生物,其中半数以上的物种栖息繁衍在森林中。绝大多数陆生濒危和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都分布在森林。例如,我国的所有灵长类及绝大多数毛皮 兽、狩猎动物都在森林栖息,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主要归结于森林面积的缩 小和消失。森林退化和消失是当前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因此,我 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建立在森林地区。 据调查,西双版纳地区,1985年与60年代相比,被破坏的开垦区鸟类 中东洋界鸟类减少55%,过去仅分布于该地区的特有种和主要优势种减少70 %;至于数以万计的低等动物,包括很多尚未定名的种类,往往被人们忽视, 它们的消失更不易被人们注意。有研究估计,如果地球上一半的热带森林被 毁,就至少有75万个物种要在地球上灭绝。 温室效应和森林 据专家,过去100年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0.6℃。据预测,到下 个世纪末,地球温度将提高2.5~5.5℃。这就是温室效应,如果人类不抓紧 采取措施,地球的大气温度越来越高,所产生的后果会是:到下个世纪末, 海平面升高30~100厘米,许多海拔低的岛屿和大陆沿海地区将会葬入海 底。与此同时,温室效应也将影响森林和树种的分布、林木生产量的变化。 温带森林的病虫害和火灾可能更为严重。世界也将为此付出约3%的经济总 产值代价,用以抵销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 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温室气体是温室效应的源泉。温室气体有: 水蒸汽、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多氧化氮、高层臭氧和氧氟烃。二氧 化碳等气体之所以被称为温室气体,就在于它们像温室的玻璃墙一样,能够 吸收和保存红外线或热体的辐射。正是大气中有这些温室气体存在,才使地 球被包围在这些大气中,像在温室里一样得到“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的加剧,温室气体在迅速增加。导致温室气 体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有:燃烧矿物燃料,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了扩 大农业和牧业而毁林,以及将木材和木炭作燃料。据统计,每烧1吨石油、 煤或天然气就会向大气排放3吨多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中,排放量最大的就 是二氧化碳。1988年,全世界向大气排入了56~6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工 业化国家大约排放了75%,发展中国家占25%。目前,二氧化碳的大气浓度 已比史前增加了25%。 森林在减轻温室效应、延缓大气变暖的进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把它转 化为碳氢化合物(木材)贮存起来,向空气释放出氧气。每一立方米木材中 大约含有180公斤碳元素,或者可以说,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大约可吸收空气 中的二氧化碳660公斤。这还不包括根的生长,如果把根的生长包括在内, 森林每生长出一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现 有的大片森林,主要是热带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场所。世界观察研究 所副所长富赖文先生在他编著的《1990年世界状况》一书中曾提出:要是经 营好1.3亿公顷热带林,既可以满足第三世界对木材和薪材的需要,又可以 保护退化的土地。同时,这些森林每年每公顷可以吸收5.5吨二氧化碳。它 们在成熟之前,每年可以吸收6.6亿吨左右二氧化碳,这相当于每年毁林所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1/3,接近全球每年净排放量的1/10。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与它净生长量成正比。生长得越快的森林,吸 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就越大。大气中每年积累29亿吨碳,如果完全依靠森林吸 收掉29亿吨碳,就需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一是营造速生人工林,二是提 高现有林的生长量。每公顷速生林可以吸收6.24吨碳,要吸收29亿吨碳就 需要造4.65亿公顷森林。如果将全球现有30亿公顷森林每公顷生长量在原 有的基础上提高2.5立方米,也可能吸收掉29亿吨碳。 同时,森林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碳源。在森林被采伐利用的过程中,由 于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以木制品的形式长期保存下来,其余的都在不太长的时 期内燃烧或腐烂掉了,所以森林的采伐和利用过程也是个向大气排放二氧化 碳的过程。目前全世界的森林面积正在急剧减少,世界森林的采伐量远远超 过生长量,所以森林的破坏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全球 森林破坏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一致公认的准确计算,但估计其排放量 约占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30%。 基于森林有巨大的吸收二氧化碳功能,而目前森林又在大面积消失这样 的事实,我们对于减缓温室效应进程应采取的措施是:要开展大规模造林活 动,扩大森林面积。同时,要严厉制止毁林的一切活动。 拯救森林 受委屈的森林 人类从森林那里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土地、能源和食物,从而发展了人 类文明,森林与人类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 但是,人类的活动都往往忽视了森林带给人类的巨大作用,认为森林是 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于是对森林一味地索取, 森林遭受了无尽的灾难。 人类在重新认识森林之前,曾经像儿童玩积木一样,随心所欲摆弄自己 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人们眼里,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的森林 生态系统,变成了木材生产基地,单一的索取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 极大的损害。 人类出现近300万年以来,地球上没有人类干预和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 已经不多了。特别是开始用火和农业的兴起,人类砍伐森林开辟农田,烧山 驱兽,获得燃料,兴建城镇以及近几个世纪以来工业的发展,工业用材和薪 材的大量需求,使森林遭到极大的破坏。这是一个悲剧。据有关资料估算, 在人类大规模开发前的百万年间,因自然和人为作用森林消失了1/3左右; 在最近一二百年内,因耗竭性开发又消失了1/3左右;现在全世界森林面积 仍以每年3亿亩的速度锐减。 本世纪初,非洲60%的土地上覆盖着森林,由于放牧、森林火灾、砍烧 柴、刀耕火种,毁掉了大片森林,现在这个大陆的森林覆盖率已低于20%。 美国建国200多年,短短的两个世纪,美国森林的减少超过整个欧洲1000 年减少的数量,欧洲人移居美国时,森林面积为3.84亿公顷,到 20世纪初, 森林面积为2.03亿公顷。欧洲破坏森林的时间最为漫长。到20世纪初,英 国毁灭了95%的森林。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毁灭了80%~90%的 森林。近30年来,中美洲热带雨林的覆盖率已下降到38%。目前,世界森 林和林地面积约41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30%左右。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森林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是由于我国人口 的剧增,森林保护意识淡薄,大面积破坏森林现象时有发生,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2.98%,位居全世界第116位。目前,我国人均占有 森林不足2亩,蓄积量不到10立方米。 美国出版的《公元2000年的地球》一书中指出:“到2000年,森林覆 盖率将继续下降,全世界每年将增加600万公顷沙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 量,将比上一个世纪提高1/3;地球的保护罩——臭氧层,因地面污浊空气 膨化而削弱,将有更多的紫外线穿过臭氧层照射地球,从而引起生态变异。” 生态学家们给自己出了一个题目:假使地球上的森林被砍光后会出现什么情 况呢?于是他们求解出下列结果:陆地生物产量减少90%,450万个物种灭 绝,生活用炭减少70%,生物放氧量减少67%。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因转化链 断裂而不断蓄积递增,地球升温,南极冰融,海水升高。气流没有森林阻断 而出现滚动效应,地球上1/4的地区风速增加60%。太阳辐射因无森林吸 收缓解而使热效应强化,沃土沙漠化,洪水泛滥,空气含毒量与日俱增,腾 蛟起凤的生灵将出现不可逆转的快速递减定势。 农业搞不好,就要饿肚子。森林搞光了,生态系统失去支柱,大环境崩 溃,人类就不能生存,森林是母系统,农业是子系统,农业关系到人的吃饭 问题,而森林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 人类大肆砍伐森林,得到了应有的报应。80年代中期,非洲大陆32个 国家经历了一次连续性大干旱,庄稼晒死,河床干涸,动物渴死,人类陷入 了饥荒。联合国惊呼,宣称这次干旱是“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类灾难”。 在我国,1950年一年中,全国各地水旱灾接连不断,仅水灾所淹耕地就达1 亿亩,减产粮食60亿公斤,受害灾民4000万人。像这样由于毁林引起的灾 难,在全世界举不胜举。 的确,现在人类遇到的生态危机: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沙漠化、生物 多样性破坏等等,哪个不与森林有关? 灾难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在瑞典特维克城召开的第二次人类环境国际会 议上,来自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将“防止森林耗竭”列入世界管理重点。科 学家们呼吁:保护森林,应当纳入人类为在地球上生存下去而奋斗的战略目 标。 拯救森林,不要再制造第二个撒哈拉沙漠! 我国在森林保护中取得的成就 三十多年来,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森林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我国 始终把造林、护林工作放在首位。早在1950年5月,我国就在关于林业工作 的指示中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要求各地严格禁止一切破 坏森林的行为;在风沙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根据条件有地进行造林、 封山育林。195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全国大规模造林指示中,要 求12年内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山荒地和在宅旁、村旁、水旁、路旁植树。 要求必须做好更新和护林工作,对采伐迹地实行以人工更新为主,以人工促 进天然更新或者以天然更新为辅的方针,使更新速度超过采伐速度。毛泽东 同志还指出:“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发展林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1978年,国务院批准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营造“三北”地区防护林 体系。1979年2月,五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确定了3月12日为我国的植 树节。1981年2月,作出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并 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确定林权、划定自留山、建立责任制林业“三定”工 作。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运动的决议》。198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森林法》,标志我国森林保护工 作走上了法制轨道。 通过植苗造林、封山育林、飞机播种、人工点播等多种形式,培育新林。 据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到 1981年,全国人工造林面积为4.1亿亩,其中郁闭 成林的面积为3.3亿亩。四旁植树也有较大发展,现有四旁树木120多亿株。 目前我国已有四五亿亩天然次生林,其中,由解放后封育或长起来的天然次 生林即达1亿多亩。经过造林、护林、封山育林,许多昔日荒山秃岭,不毛 之地,如今变成了林海、绿洲,风沙肆虐,种不保收的景况,已为花香鸟语, 林茂粮丰的景象所代替。 积极营造防护林和风沙保持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是西北、华北北 部、东北西部等干旱风沙地区和黄河中游黄土丘陵的严重自然灾害。建国后, 各地在重点造林的方针指导下,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由四旁植 树发展到有重点地营造防风沙林带和水土保护林。进入60年代,护路林、护 渠林、护田林纳入整个防护林体系,即统一规划下的农田林网化建设,并且 由北而南,由干旱风沙区发展到南方的水网湖区。建国以来,在西北、华北 北部、东北西部的三北风沙线上,营造人工林4000万亩。这些三北防护林, 对原来受风沙威胁的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这些防护林, 防止了流沙的侵袭,改善了局部地区的恶劣气候环境,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 提高。 努力发展多种经济林。我国生产果品、食用油和工业用油、工业原料、 药材等有价值的经济林木品种繁多,其中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 建国后,国家从发展山区经济和供应国内和出口的需要出发,把经济林列为 重要林种,积极发展。首先,发展了一批橡胶林。橡胶林是重要的特用经济 林,成片种植是在建国以后。经过我国农垦部门职工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在既有台风、又有寒潮,自然条件严酷的高纬度区域栽培橡胶林成功,1982 年生产橡胶15万吨,产量居于世界第5位。另外,我国在1964年引种油橄 榄获得成功,当时从国外引进油橄榄榄苗1万株,在南方8个省区,12个引 种区试种。20年来,油橄榄已闯过了成活、生长、开花结果、传种接代四个 关口。 城市绿化步伐加快。1989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和公布 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城市绿化与建设清洁、美丽、文明的城市 结合起来,植树、栽花、种草进展迅速。据 1985年统计,全国城市绿化覆盖 率达到20%的大中城市,从1981年的37个发展到89个,其中绿化覆盖率 达到30%的有18个;每人平均公共绿地达到3平方米的城市,由 45个发展 到101个,其中达到5平方米的有49个。广州市提出要建成名符其实的“花 城”,厦门要建成“海上公园”,福建三明市“要把森林引向城市”。 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0年来,我国森林的培育和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建国后,持续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投入的劳力和时间不少。但是,很 多人只注重形式,不注意效果,在很多情况下,只把造林看成是挖坑栽树的 简单劳动,而没有注意科学造林,缺乏科学的规划,或者由于树种选择 不当,栽植时不讲究质量,很多树栽下去之后,却不能成活。造林后缺乏必 要的检查验收和抚育保护制度,受到人类和牲畜的破坏,因而出现了“年 年造林不见林,天天栽树不见树”的怪现象。还有些地方,造林不育苗,购 买苗木由于长途运输,造成苗木损伤和失水,成活率很低。由于造林质量差, 造的多,成活的少,成林成材的更少。 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虽然,我国在1984年颁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但是破坏森林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一些单位和个 人,为了服前的利益、局部的利益,以毁林为代价,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 我国森林资源少,对森林采伐本应严加控制。但供需矛盾突出,不得不 多采一些木材,以适应广大人民的需要,但现行的采伐体制比较混乱,造成 采伐难以控制。首先是现在采伐计划不能统一掌握,采销分开经营。其次, 各级地方政府对计划外采伐限制不够。就全国而言,国家投资开发的林区, 目前只集中在长白山中北部、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北部的局部、川西林区的 北部、云南林区的一些局部以及白龙江和秦岭等地,并且由于在投资上只考 虑木材生产,而未能从合理经营森林的全局着眼,新建企业未按设计修建林 场和道路,因而限制了采伐的合理铺开。这样的结果,造成已开发林区负荷 过大,森林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导致可采的资源迅速减少,有的甚至濒 于枯竭。 火灾和病虫害危害森林严重。森林火灾有三个来源:人为火、天然火和 外来火。目前,森林火灾是毁坏森林的杀手之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一 方面由于机构不健全,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跟不上,另一方面,我国人工 林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多为纯林,经营水平较低,所以森林病虫害不仅种 类多、分布广,危害也十分严重。目前每年发生病虫害的森林面积在1亿亩 以上,约是现在人工林保存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仅遭受松毛虫危害的松 林,约有4000多万亩。 森林经营水平低,林木生长率低。我国森林普遍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 森林多的林区多数没有进行森林抚育。西南林区的大部分,大兴安岭的一部 分,由于历来没有建立森林的经营机构,森林只处在自生自灭状态。大部分 人工幼林和一部分天然幼林中,都存在林分过密问题,有的因为没有疏伐, 林木十分拥挤,大部分处于严重被压境地,影响生长。 对森林缺乏科学经营管理的后果之一是,使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欧亚两洲自然条件相近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每 亩森林蓄积量,世界平均为7.33立方米,东欧9.50立方米,西欧7.14立方 米,亚洲东部条件相近的国家(如日本、蒙古等)6.31立方米,而我国只有 5.24立方米。后果之二是,每年减低林木生长量,实际上是浪费了大量的木 材资源。 加强森林保护,造福子孙后代 我国在1980年发出的《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中,向全国人民 提出了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的长远目标,并要求到本世纪末力争达到20 %。如果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并且改变森林分布不均的状况,就能较 好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为农业、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 生态条件,为人类提供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状况将 会大大改善。 要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远大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 作。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森林作用的认识。我国森林保护中存在的许多问 题,是由于对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维护良好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引起的。 我们必须把培育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加以考虑。 一个国家的林业发达与否,对国家的富足,民族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有了 发达的林业,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 态环境是发展农业,进行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无论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还是保持生态平衡,都与森林有密切的关系。在 我国目前情况下,森林首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水旱、风 沙、霜雪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作用。此外,森林有丰富的物产,能为国 家和人民提供多种用材,多种林产品和油料、药材、肉食等;发展薪炭林, 是解决农村能源匮乏问题最重要而又较快、较省的一个途径;绿化、美化城 镇和乡村,能使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环境里。同时,在对培育和开发利用森林 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此,在林业的生产中,必须摆正采伐利 用与森林培育的关系。按照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产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 林采伐量,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健全法制,依法治林。毁林容易建林难。生长多年的森林可能由于天灾 人祸毁于一旦,而要使被毁的森林恢复起来,则不是三五年所能奏效的。况 且森林树木本身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从小树起就能体现出来,而且随着 树龄的增长,价值也就愈大,因而也很容易受到盗伐等的破坏。森林的这些 特点说明,要保证森林免受破坏,一定要采以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我国的 森林,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长期处于被肆意摧残的境地,森林面积锐减,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过去没有尽早制定森林法和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林 业法规,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或是执法力度不严,有法不依,致使一些毁 林的犯罪分子,受经济利益驱动,抱着侥幸的心理,铤而走险。1984年《森 林法》颁布后,是我国依法治林的重大开端,《森林法》是全国人民保护森 林,发展林业必须遵守执行的法律规范。我们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森 林法的内容,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破坏森林的各种案件,要认真清 查处理,对违法分子要严厉打击,把人为造成的各种毁林事件降低到最低限 度。为了加强法制工作,各地应根据森林法的规定,建立健全林业公、检、 法机构。与此同时,在人民群众中坚持做好爱林护林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社 会形成一个造林光荣,毁林可耻的新风尚。 要达到我国森林覆盖率30%的目标,就要发动全民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但一定要解决好造林的速度和质量的问题,实质上也就是科学造林的问题。 我国造林任务繁重,一定要千方百计增加造林的速度。但是速度和质量是辩 证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质量也就谈不上速度,这是 长期以来,许多事实证明了的。因此,在造林的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 两者的关系。 首先要做好规划,细致施工。规划确定后,要认真付诸实施。在具体施 工中,一定要按设计施工技术要求进行,注意采用良种壮苗,细致整地,精 心栽培,造林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造林后必须经过检查验收,做 到造一片成一片。对于树种的选择要慎重,一般选择优良速生树种,适当发 展珍贵树种,引进外来树种必须事先经过试验,再推广种植。为了加强科学 研究和技术指导,各地应注重智力投资,除了依靠各级林业专业学校培养更 多的专业人才外,各级林业科研部门和科研技术人员要做好生产服务工作, 举办各种培训班,广泛传播林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造林绿化的科学技术水 平。 其次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造林方式和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植苗造林、 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和人工播种多种方法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和针阔 叶树种相结合,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等多种林种相结合。 第三,要重视育苗,发展良种。苗木是造林的物质基础,大面积造林必 须提前培育足够的苗木,并要培育壮苗造林。另外,就地育苗,要以随起苗 随造林,苗木根系保持湿润,不受远途搬运损伤,容易成活。 积极预防和消灭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森林有两个最危险的敌人,一个是 火灾,一个是病虫害。在干旱的季节里,一只烟头就可以点起燃烧几十天、 蔓延几百里的森林大火,把大片森林烧得焦头烂额;一块长得郁郁葱葱的松 林,只要飞进几只松毛虫的蛾子,不用几天就会产生成千上万只幼虫,由此 繁衍成灾,就会把树林的叶子吞食一空。 森林火灾主要是由于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所以,只要严格控制林区的 各种火源,绝大部分的森林火灾是可以避免的。林下的杂草、灌木、枯落物 极易燃烧,是造成地面火蔓延成灾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距火源近的地 方,清除易燃物,开辟一定宽度的火道,在林中修建防火线、防火沟,都可 以起到防止火灾发生和蔓延的作用。为了控制各种人为火源,就必须经常向 群众进行森林防火重要性和护林防火知识的教育。 森林火灾的危险季节,在东北为春秋两季,而在南方,冬春两季最容易 发生山火。在危险季节,必须加强火情警戒工作。以便及时出现,及时扑灭。 林火的监测是护林防火工作的一项重要科研课题,我国正在加强这方面的研 究工作,以发展更准确、更及时的森林火灾报警仪。 防止森林病虫害,首要的工作是摸清病虫害的种类、生活史、分布地区 和发生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 针。据统计,在我国危害各种林木的病虫害有200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 100多种。另外,防治病虫害的工作必须和森林经营事业中其他各项工作密 切结合起来。比如选育抗病虫害的良种,培育壮苗,加强抚育,搞好林内卫 生,采伐后清理林场等等,都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为了预防森林的传染病,应严格执行林木种苗的检疫工作,对病区实行 严格封锁,防止检疫对象侵入保护区,这样可避免引害入境,逐步压缩疫区 范围,积极消灭检疫对象。 防治森林病虫害同护林防火一样也要广泛发动群众,在群防群治中采取 人工捕捉、灯光诱杀、喷洒药物、施放烟剂、生物治虫等多种措施。 野生动物,人类的朋友 野生动物,如同森林、矿藏一样,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人类进化发展到古人类,出现了由采集食物进入到渔猎为生,进一步发 展出现原始的放牧、农耕作业。此期间由人类偶尔驯化成功的家畜(猪、马、 牛、羊、犬、鸡、鸭、鹅),不仅保证了人类生存的食物、衣着需要,而且 役畜的出现,减轻了人的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由原始社会 逐步走向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 即使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文化、科学、工 农业等依然离不开野生动物,有时候人类还不得不向野生动物“求教”,来 启发我们的思维,去创造发明更加先进的机器、药品等所需物质;还不得不 付出巨大的力量对付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许多体内外寄生物。 当然,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很大程度上,由原 始社会作为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的直接关系,逐步衍化到赖以帮助改善人类 生存条件的间接关系。 什么是野生动物 自然界当中的动物真是多姿多彩。从个体大小上看,有小到肉眼看不到 的原生动物,也有大到比人还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大象和鲸,从栖息环 境看,有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类,更有生活在山林 当中的各种走兽和爬行动物。它们形态各不相同,内部结构及生理特征各异, 使得自然界增添了趣味无穷的动物奥秘。 动物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它的种类数目也大得令人咂舌,我们目前已知 的动物种类就有150多万种,并且还有许多未知的种类。我们人类也是动物 界的一个成员。人类隶属于动物界哺乳纲灵长目人科,是这个科的唯一种类。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经历了漫长岁月,随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定居 下来,并将一些猎获的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和饲养,使它们从野生过渡到家养, 成为家畜和家禽,从野生动物中分化出来。因此,现在的动物分为野生和家 养两大类。 家养的动物指的是那些离开原来已适应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完全(或 部分)地依靠人类提供的生存必需条件而生存的动物。我们最常见的家养动 物有鸡、鸭、猪、牛、羊、马、驴等。实际上,家养动物远不止这些。例如, 笼中的鸟,池中的观赏鱼,动物园中的动物等,都可算是家养动物,因为它 们脱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与家养动物相对的,那些至今还在自然界中栖息,不受人管束的动物就 是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野生动物包括自 然界中从低等到高等,从原生动物到哺乳动物的所有自由栖息的种类。它不 仅包括了那些珍贵、濒危的物种,也包括了那些数量很多,极为常见的种类; 不仅包括对人类有益或者已知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的种类,也包括 那些对人类有害或者目前尚不知其经济和科学价值的种类。 狭义的野生动物概念,在我国,理论上使用广义的概念作为野生动物的 定义,而在实践上,则把野生动物局限在珍稀、濒危、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的 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种类上,也就是更偏重于经济方面的因素。基于 这样一种概念,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对上述种类的保护和利 用方面。 野生动物主要
/
本文档为【森林与野生动物保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