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社会公平的层次看社会不公平的累积与放大_对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的一种认识[1]

从社会公平的层次看社会不公平的累积与放大_对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的一种认识[1]

2010-08-19 5页 pdf 204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0879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社会公平的层次看社会不公平的累积与放大_对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的一种认识[1]   2002 年 3 月 甘  肃  理  论  学  刊 Mar. ,2002 第 2 期  总第 147 期 Gansu  Theory  Research NO12  General 147   从社会公平的层次看社会不 公平的累积与放大 ———对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的一种认识 曹子坚 (兰州大学 经管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收稿日期 ] 2001 - 08 - 27   [作者简介 ] 曹子坚 (1967 —) ,男 ,甘肃会宁人 ,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
从社会公平的层次看社会不公平的累积与放大_对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的一种认识[1]
  2002 年 3 月 甘  肃  理  论  学  刊 Mar. ,2002 第 2 期  总第 147 期 Gansu  Theory  Research NO12  General 147   从社会公平的层次看社会不 公平的累积与放大 ———对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的一种认识 曹子坚 (兰州大学 经管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收稿日期 ] 2001 - 08 - 27   [作者简介 ] 曹子坚 (1967 —) ,男 ,甘肃会宁人 ,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关键词 ]  中国 ;社会公平 ;层次 [摘  要 ]  社会公平的内容 ,包括具有明显递进性质的五个层次 ,即人格公平、机会公平、交易公平、分配 公平和心理感受公平。与此相对应 ,社会不公平的内容也呈现出五个层次。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的原 因 ,就在于社会不公平的层次性累积和放大。 [中图分类号 ]D669 ;F12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4307 (2002) 02 - 0032 - 05 On The Accumalation And Enlargerment Of Social Unfairness From Vie w Of Point Of Social Fairness Layers CAO Zhi-jia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Key words :social fairness ;china ;layer Abstract :Just as the content of social fairness has five successively increasing layers ,namely ,the fairness of personality ,chance ,exchange ,distritution and psychological impression ,so the content of social unfair2 ness appears five layers. The cause to aggravate the phenomena of social unfairness in china ,exists in the layer accumalation and enlargement of social unfairness.   一、关于社会公平的层次 尽管人们对公平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不同的 认识 ,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公平虽然具有一定的经 济学含义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 ,公平更是一个涉 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道德伦理等的社会学范 畴。公平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 —23—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制度和不同的条件下 ,被赋予 了同各个历史时代相适应的含义。并且 ,任何一个 较高级的社会中的公平观念 ,作为对前社会制度的 否定和继承 ,一方面它将保留和继承较低级社会中 关于公平的合理的内容 ,另一方面也必然否定和抛 弃较低级社会中关于公平的不合理的内容 ,并产生 具有时代特征的适应该社会要求的公平观念。这就 是说 ,从公平观念演变的过程分析 ,公平的内容必然 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的公平 ,当然也应当对公平的产生发展和在不同 的历史阶段呈现的层次性进行分析。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较高级阶段 ,社会 主义社会的公平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 11 人格公平。人格公平是指 ,人作为社会的一 员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法律所 赋予他的权利 ,这种权利是伴随人的出生而同时具 有的 ,是自然的天赋的 ,它并不因种族、民族、性别、 年龄、职业、收入水平、身体条件、生活环境和家庭背 景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中 , 人格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 ,是其他更高层次公平的 基础。没有人格公平 ,就不可能有其他更高层次的 公平。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不公平 ,就是社 会不同阶级、阶层和成员之间在人格上的不公平。 奴隶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社会的血统论正是人 格不公平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这样的社会也 正是最不公平的社会。 21 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指 ,社会应该为每个 成员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公平的条件。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的实质 ,是各种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生 产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并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 产品的活动。由于劳动力本身是经济资源的一个构 成部分 ,所以机会公平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劳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经济行为方式 (即 择业自由) ;各种物质生产要素被公平配置到从事不 同经济活动的劳动者身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社 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社会共同占有为社会公平 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在私有制条件下 , 由于与劳动者相配合的资本、土地等物质生产要素 存在重大差别 ,所以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机会公平 ,从 而也就在实质上否定了社会公平。 31 交易公平。由于社会分工的必然存在 ,配置 到不同的劳动者身上的物质生产要素必然又是不同 的 ,不同分工的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也必然不仅仅 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而必须通过与其他劳动者 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才能满足自己及社会的需要。 所以 ,在人格公平和机会公平的前提下 ,社会公平的 真正实现 ,还要求社会各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 亦即竞争和交易的过程也应当是公平的。交易公平 的核心内容 ,主要体现为交易标准的公平和交易规 则的公平。交易标准公平要求不同产品以及不同劳 动之间的交换应当有一个为全社会所公认的尺度和 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中 ,这个标准只能也应当是等价 交换。交易规则的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也就是维护等 价交换这一交易标准和原则的过程。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法律制度应当强制性地保持交易标准的贯彻 执行 ,保持各种交易规则在制订、实施以及对违规行 为进行处罚上的公平性。 41 分配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最终必然体现 在分配上 ,如果把分配公平看作是人格、机会和交易 公平的逻辑性延伸 ,那么 ,分配公平只能体现在按劳 分配上 ,“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 的 ;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 ———劳动 ———来计 量”[1 ] (P293) 同时 ,由于社会成员的劳动能力以及劳动 贡献上的差别 ,分配的公平又只能在相对的意义上 存在 ,因为劳动者以劳动这一尺度来计量其劳动所 得的平等的权利 ,“就他的内容来讲 ,它象一切权利 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1 ] (P319) 。显然 ,分配公平 的实质 ,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劳动) 同 他们获取的报酬相一致。这种公平并不否定由于劳 动贡献的差别所引致的收入分配的差别。片面要求 分配结果的平等 (平均)事实上同社会主义公平是相 矛盾的。 作为对分配公平在“内容”上不平等的一种矫正 和补充 ,分配公平还应包括人道公平。因为以劳动 贡献来衡量劳动者的权利 ,有可能危及社会中缺乏 劳动能力的人以及由于遭遇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其 劳动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发挥出来的人的生存 , 所以 ,社会必须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保障其基本 的生存需要。 51 心理感受公平。人们关注公平 ,是因为社会 公平与否 ,会对下一期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运转产生 极大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 ,又是同社会成员关于社会 公平的价值判断和心理感受紧密相联系的。一般而 言 ,社会成员心理感受公平的程度同其从事社会经 济活动的积极性是成正比的。当他认为社会经济利 益的分割是不公平的时 ,他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积 —33— 极性将会降低 ,反之 ,当他认为公平时 ,积极性将会 提高。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分析 ,社会成员的心理感 受与行为方式更容易受自己所得和他人所得比较的 影响 ,当人们认为比较的结果是合理的时 ,就会产生 公平心理 ,反之则产生不公平心理 ,不公平心理使人 们产生相对被剥夺感 ,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怨气 ,从而 影响经济活动和社会稳定。所以 ,从动态的长期的 角度考察社会公平 ,它还必须包括社会成员心理感 受上的公平。显然 ,心理感受的公平 ,不但取决于分 配公平的状况 ,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层次公平的状况。 综上所述 ,社会公平实际上包括由低级到高级 发展的人格、机会、交易、分配和心理感受公平等五 大层次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构成了社会 主义国家完整的公平体系。其中 ,任何一个较低层 次的公平都构成较高层次的内容 ,而任何一个较高 层次的公平必然包括较低层次的公平。同时 ,较低 层次的公平 ,并不必然带来较高层次的公平。如果 说某一社会中每一层次的公平能够用“量”来衡量的 话 ,这个“量”将会随着公平层次的提高而呈递减和 收缩趋势 ,即完全的人格公平基础上 ,并不必然是完 全的机会公平和交易公平 ,更不必然是完全的分配 公平和心理感受公平。 与社会公平的五个层次相对应 ,社会不公平也 必然呈现出五个层次 ,即人格不公、机会不公、交易 不公、分配不公和心理感受不公。如果说随着公平 层次的提高 ,社会公平的“量”呈现收缩趋势的话 ,那 么 ,与此相对应的不公平的“量”必然呈现累积和放 大趋势 ,即人格不公平必然引致更大的机会不公平 , 机会不公平必然进一步放大为交易和分配的不公 平 ,并且进一步对下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 影响。 二、对中国社会不公平的认识 虽然社会公平和不公平可以划分为上述五大层 次 ,但由于各个层次衡量的困难 ,所以社会公平的程 度又通常是以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来衡量的。改革 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 化 ,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尼系数来衡量 ,1995 年中 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 01445[2 ] 。按照 国际通用标准 ,分配差距已经比较大 ,并且这个差距 还在继续扩大。理论界对在较短的时间内 ,分配差 距扩大和社会不公平加剧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笔 者认为 ,从社会公平与不公平的层次性及其社会不 公的层次性累积出发 ,可以比较圆满地解释这种现 象。 11 人格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人格不公平必 然导致放大的更高层次的不公平。人格公平的核心 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这种平等实质上包含两 层含义 :法律本身应当是公平的 ;公平的法律必须强 制地得到全面的执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不平衡 发展战略 ,造成了工农和城乡经济的分割 ,并且促使 中国社会划分为农与非农两大基本阶层。我国的户 籍正是这种阶层划分的制度保证。无论这 种制度的推行在当时和现在是多么必要 ,但无可质 疑的一点是 ,这种制度从根本性的人的方面 ,把中国 公民划分为两个基本确定的类别 :“农业人口”和“非 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天然获得享受各种社会福 利的权利 ,并且这种权利还“世袭”继承下去 ,而农业 人口则天然丧失了这些权利。不同阶层所享受的权 利的差别 ,不但表现在经济上 ,而且还进一步体现在 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显然 ,这同人格公平所要求的 不因职业、身份和居住环境等的不同而享受不同的 权利是相背离的。我国目前的社会不公 ,首先正是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人格不 公平的必然结果。没有人能够否认 ,我国社会的不 公平主要是城乡之间的不公平。1995 年 ,农村内部 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0134 ,城镇内部为 0128 ,而同 期全体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01445 ,就是由于城乡 差别所致。法律的不健全和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 “厚此薄彼”现象的普遍存在 ,还使现实社会中出现 了许多实际的人格不公平。人格不公平必然导致并 进一步放大机会、交易、分配和心理感受的不公平 , 这正是我国目前分配不公加速扩大和心理感受不公 日趋强烈的深层次的首要原因。 21 机会公平的实质 ,是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和与 劳动者相配合的其他物质生产资料的公平 ,亦即资 源配置的公平。显然 ,在人格不公平的前提下 ,不但 与拥有不同权利和不同“身份”的劳动者相配置的物 质生产资料不可能是公平的 ,而且劳动者本身在职 业和经济活动方式的选择上也将受到极大的局限 , 所以 ,在人格不公平基础上谋求机会公平只能是一 种幻想。退一步讲 ,在人格公平的基础上也并不必 然产生机会公平。社会主义社会中 ,生产资料的公 有制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 ,但是在 实际经济生活中 ,公有的生产资料又必须被不同的 劳动者所使用和支配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和不 同地区的劳动者所使用与支配的生产资料又必然会 —43— 有质上和量上的差异。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的情 况下 ,这些有差异的公有生产资料必将逐步转化为 其使用者与支配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手段 ,并最终导 致严重的社会不公。 我国目前日趋扩大的行业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根 源 ,正在于不同行业和地区使用和支配的生产资料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某些行业和地区 ,由于种种原 因包括由于政府的扶持 ,能够使用和支配更多的经 济资源 ,这些行业和地区显然能够以更高的速度发 展 ,其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必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而某些行业由于只能使用和支配相对较少的经济资 源 ,这些行业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收入的增加必将受 到较大的限制。虽然不同行业和地区使用和支配的 经济资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但是如 果这种不一致性是由于非经济因素造成的 ,那么它 将必然导致严重的机会不公。 31 人格不公和机会不公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必 然从具体的交易竞争活动中体现出来 ,并且演化为 交易不公。交易公平要求全社会有一个共同的交易 标准和维护该标准的规则与程序 ,交易标准最核心 的内容是等价交换 ,市场交易规则的制订和实施的 过程就是维护等价交换这一交易标准和原则的过 程。所以 ,交易不公也主要体现为对等价交换标准 的背离和维护该标准的规则与程序、制度的不健全。 就前者而言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体表现为 :以权钱 交易为实质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腐败 ;目前普遍存在 的凭借行业垄断地位有意识地抬高相关产品和劳务 的价格 ;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工农产品的价格剪 刀差和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各种类 型的贱买贵卖现象等 ;就后者而言 ,主要体现为各种 各样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和行为 ,如行贿、回扣、欺诈 乃至暴力的广泛存在 ;交易程序的紊乱 ;部门封锁与 地区分割等。 对等价交换标准的背离和交易规则的不健全 , 使不同的经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 ,处于不公平的地 位 ,这是进一步引致分配不公和心理感受不公的最 直接的原因。 41由于人们在劳动能力和劳动贡献方面的差 别 ,所以按劳分配 (即分配公平) 并不否定适度的由 劳动贡献因素引致的收入分配差别。但是 ,因为人 们的劳动能力不可能普遍呈现十分悬殊的差别 ,劳 动能力较低的社会成员还可以通过学习等方法 提高他们自身的劳动能力 ,而且从人道的角度出发 , 对丧失劳动能力或受不可控制因素影响劳动能力不 能发挥的社会成员还要进行扶持和帮助 ,所以 ,由于 劳动贡献引致的收入差别显然能够控制在社会各阶 层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然而 ,由于劳动不能直接 计算和衡量 ,按劳分配在现实经济中只能通过间接 的途径来实现 ,即通过由市场衡量企业的贡献从而 进一步衡量劳动者的劳动贡献的途径来实现。市场 的渗入 ,使分配差距出现了扩大的可能。但是 ,在人 格公平、机会公平和交易公平的前提下 ,由于市场因 素所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也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 最起码 ,这个差距的扩大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所以 ,我国急剧扩大的分配差距和日趋严重的分配 不公 ,除劳动能力和市场竞争的因素之外 ,还有着更 主要的原因。这些原因 ,就分配本身而言 ,是由于非 劳动非市场因素介入分配领域所致 ,而其实质在于 人格不公、机会不公和交易不公的累积与放大。 51 人格、机会、交易和分配的不公平 ,必然进一 步激发社会成员心理感受的不公平。并且 ,人格、机 会、交易和分配不公平引致的心理不公平还存在着 一种明显的放大的效应。这是因为 :首先 ,任何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公平观念 ,都是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实 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它必然同该国的历史传统、文 化背景等紧密相关并成为其中的主要一环。从中国 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看 ,“均”与“等”历来是普 通民众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 ,历次较大的社会动 荡都与社会不公存在着密切联系 ,不患寡患不均的 心理在一定程度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个 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 ,分配差距的扩大必然引致 社会公众更大的心理排斥。其次 ,建国后长期推行 的收入方面的平均主义 ,是我国普通公众关于社会 公平认识的现实的制度基础 ,社会公平在一段时期 内就是指分配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 差距的扩大同平均主义的强烈反差 ,必然会从社会 公众的心理感受上体现出来。再次 ,社会的进步要 求人们的公平观念随之适应变化 ,但新的公平观念 的形成和完善只可能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才能完 成。而我国从平均主义变成差距较大的时间是如此 之短 ,对人们公平观念的冲击是如此之大 ,在一定程 度上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承受和忍 耐的限度。最后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除分配自身 的原因之外 ,还由于人格、机会和交易不公的累积所 致。而这些因素都是为普通公众前所未见或缺乏了 解的“新”事物 ,所以当这些因素逐步显露并为人们 —53— 所认识了解时 ,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心理判断显然要 比单纯注重收入分配不公时的心理判断要大的多。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的社会不公产生的原因 ,是 由于人格不公、机会不公、交易不公和分配不公的不 断累积并放大为心理感受不公所致。 三、重建社会公平的对策 社会不公 ,当超过了人们可以容纳和忍受的最 大限度时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 响是灾难性的。政府必须针对社会不公产生的原 因 ,采取有效的对策 ,以防止社会不公的进一步加 剧。 11 健全法律制度 ,坚决依法办事 ,杜绝由于身 份、职业和收入等的不同而享有不同权利的现象 ,真 正作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 采取有效措施 ,缩小并最终消除工农产品的 价格剪刀差及其它形式的价格剪刀差 ,改革和完善 户籍管理制度 ,打破城乡分割 ,从根本上消除对农业 人口的制度性歧视。 31矫正政府制订并实施的各种的类型优惠政 策的目标 ,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放 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41 通过各种手段 ,健全和强化对公共权利的监 督和约束机制 ,坚决惩治各种类型的腐败 ,防止钱权 交易对于市场交易标准和规则的冲击。 51采取切实的措施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 锁 ,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不正当交易竞争行为 ,建立 良好的市场交易竞争秩序。 61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积极探索按劳分配的 途径和方式 ,鼓励勤劳致富及其在劳动基础上形成 的收入分配差距 ,防止非劳动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 差距的过分扩大和社会不公的加剧。 71健全和完善各个形式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 度 ,在保障低收入阶层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通过 对教育事业的资助增强他们的劳动就业能力 ,为社 会公平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 M] .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2 ]李实 ,赵人伟 ,张平. 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 动[J ] . 经济研究 ,1998 (4) . [3 ]肖玉明. 论社会公平的重建 [J ] . 党政干部论坛 , 1999 (3) . [4 ]杨宜勇. 分配不公 :永远的敌人 [J ] . 中国财经报 , 1999 - 7 - 17. [5 ]王绍光. 正视不平等的挑战 [J ] . 管理世界 ,1999 (4) . [6 ]张宇. 市场、平等与按劳分配 [J ] .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研究 ,1999 (6) . [7 ]王培暄. 贫富差距社会风险的承受力、预警及对 策[J ] . 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9 (4) . [责任编辑 :张希君〕 —63—
/
本文档为【从社会公平的层次看社会不公平的累积与放大_对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的一种认识[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