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说文形声字声符不谐音析论

说文形声字声符不谐音析论

2010-08-22 24页 pdf 822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2924

暂无简介

举报
说文形声字声符不谐音析论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1-20   - 1 - 《說文》形聲字聲符不諧音析論 許 錟 輝   一、前言 《說文解字》序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 的聲符,主要在注明形聲字的音,而所注的音是指造字時的音。但是造字時的音, 後來或是由於古今音變、或是由於方言異讀而有了變化,致使許多形聲字的聲符 與形聲字本身的音作一比較,便會發現形聲字的聲符與形聲字本身,在音的關係, 有如下幾種情形: (一)同音的關係,如:禎、从示貞聲。禎、貞並音盈切。《廣韻》同在...
说文形声字声符不谐音析论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1-20   - 1 - 《說文》形聲字聲符不諧音析論 許 錟 輝   一、前言 《說文解字》序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 的聲符,主要在注明形聲字的音,而所注的音是指造字時的音。但是造字時的音, 後來或是由於古今音變、或是由於方言異讀而有了變化,致使許多形聲字的聲符 與形聲字本身的音作一比較,便會發現形聲字的聲符與形聲字本身,在音的關係, 有如下幾種情形: (一)同音的關係,如:禎、从示貞聲。禎、貞並音盈切。《廣韻》同在下 平聲清韻;聲則同為知母,古歸端母;古韻同屬十一部1,二字古同音。 (二)雙聲疊韻而異調的關係,如:肖、从肉小聲。肖、私妙切,《廣韻》 在去聲笑韻,古韻屬二部;聲則為心母。小、私兆切,《廣韻》在上聲小韻,古 韻屬二部;聲則為心母。肖、小二字,古音雙聲疊韻而異調。 (三)雙聲韻近的關係,如:句、从口ㄐ聲。句、古侯切,《廣韻》在平聲 侯韻,古韻屬四部;聲則為見母。ㄐ、居虯切,《廣韻》在平聲幽韻,古韻屬三 部;聲則為見母。句、ㄐ二字,古音雙聲韻近。 (四)雙聲韻遠的關係,如:枅,从木幵聲。枅、古兮切,《廣韻》在上平 聲齊韻,古韻屬十五部;聲則為見母。幵、古賢切,《廣韻》在下平聲先韻,古 韻屬十一部;聲則為見母。枅、幵二字古音雙聲韻遠。 (五)疊韻聲近的關係,如:苦、从艸古聲。苦康杜切,《廣韻》在上聲姥 韻,古韻屬五部;聲則為溪母。古、公戶切,《廣韻》在上聲姥韻,古韻屬五部; 聲則為見母。苦、古二字,古音疊韻聲近。 (六)疊韻聲遠的關係,如:吏、从一史聲。吏、力置切,《廣韻》在去聲 志韻,古韻屬一部;聲則為來母。史、疎士切,《廣韻》在上聲止韻,古韻屬一                                                         1 本文古韻據段玉裁《古十七部諧聲表》;古聲據黃侃十九紐。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1-20   - 2 - 部;聲則為疏母。吏、史二字,古音疊韻聲遠。 (七)聲近的關係,如:息,从心自聲。息、相即切,《廣韻》在入聲職韻, 古韻屬一部;聲則為精母。自、疾二切,《廣韻》在去聲至韻;古韻屬十五部; 聲則為從母。息、自二字古音聲近。 (八)韻近的關係,如:舌、从口干聲。舌、食列切,《廣韻》在入聲薛韻, 古韻屬十五部;聲則為神母。干、古寒切,《廣韻》在平聲寒韻,古韻屬十四部; 聲則為見母。舌、干二字古音韻近。 (九)聲韻俱近的關係,如:葰、从艸俊聲。葰、息遺切,《廣韻》在上平 聲脂韻,古韻屬十五部;聲則為心母。俊、子峻切,《廣韻》在去聲稕韻,古韻 屬十三部;聲則為精母。葰、俊二字古音聲韻俱近。 以上九種情形,個人認為(一)、(二)應是造字時的本音,至於(三),據 趙元任譯〈高本漢的諧聲說〉一文即明白指出:「第一條原則就是這個:諧聲字 的部分跟全字不必完全同音。例如咸、減、喊、感,四字在古音是 ram、kam、 xam、kam 四個音,假如在上古音的時候是完全同音的,而到古音的時候各自變 成那四個不同的音了,那照一切語言史的經驗上看來是不會有的事。」因此,(三) 也應是造字時的本音。而(四)、(五)、(六)、(七)、(八)、(九)則是後世音變 的結果。 經過個人初步的統計,在《說文》約 8297 個形聲字中,(一)、(二)兩類約 4359 字,(三)類約 68 字,(四)類約 62 字,(五)類約 2003 字,(六)類約 1598 字,(七)類約 55 字,(八)類約 66 字,(九)類約 31 字。此外,尚有 57 字, 形聲字聲符與形聲字本身,卻呈現聲韻皆異的關係,與上述九種情形大異其趣。 本文即在就此 57 個特殊的形聲字作一分析,試圖說明這些形聲字的聲符與形聲 字本身所以不諧音的原因。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1-32   - 21 - 老子思想中「道」的特性 黃 登 山 一、前言 「道」在《老子》書中總共出現七十三次,其重要性由此可知。然而,道究 竟為何物?道到底有何特性?這些便是本文所要談論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王叔岷、陳鼓應及傅武光先生的見解很有參考的價值。王先 生認為道為天地萬物的主宰、道永恆存在、道不可名狀、道運行不已、道為實有、 道法自然及道為德之本等特性。1陳先生認為道有實存意義的道、規律性的道及 生活準則的道。2傅先生以為道有創作性、虛無性、完整性、先在性、超越性、 運動性、自然性、不變性及永恆性等特性。3茲依據本人意見,參考三位先生的 論述,增損調整如下: 老子的道的特性,可由本體及作用兩方面來討論。從本體上說,道擁有先在 性、獨立性、完整性、恆常性、自然性、虛無性、實有性等特性;由作用上說, 道具備生育性、宗主性、柔弱性及運動性等特性;而其運動性又可分為反復循環、 對立轉化、相反相成及相反相剋等運動方式。茲分述如後。                                                         1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第三五-三九頁,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專刊,民國八 十一年出版。 2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第二-二十九頁,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一年版。 3 傅武光《中國哲學史》第一章第一一二頁,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七年版。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33-52   - 33 - 《荀子正論篇》正補 劉 文 起   前言         《荀子》之書,理懿辭雅,於儒門孔子之道,最為近正。自唐楊倞有注行世, 治之者漸寢增多,然傳鈔翻刻之際,衍奪譌謬之失,實屬難免。故清乾嘉以降, 訂正荀書者,頗有其人,若謝墉之《荀子箋釋》、郝懿行之《荀子補注》、王念孫 之《荀子雜志》、俞樾之《荀子平議》、劉台拱之《荀子補注》,戮力皆足可觀, 而王先謙之《荀子集解》,網羅諸說,間下已意,最為詳備。民國以來,學者復 踵武前賢,如劉師培之《荀子補釋》、于省吾之《荀子新證》、陶鴻慶之《讀荀卿 子札記》、鍾泰之〈荀注訂補〉、高亨之《荀子新箋》、王叔岷先生之《荀子斠理》、 潘先生重視之《讀王先謙荀子集解札記》、趙海金之《荀子校釋》……增訓述作, 皆有依據,誠荀書之功臣也,而日人物茂卿之《讀荀子》、久保愛之《荀子增註》、 豬飼彥博之《荀子補遺》,亦成一家之言,頗見讎校發正之功。          竊不敏,昔年亦嘗治荀書,略有論次,今以古逸叢書影南宋台州本為底本, 並參以宋紹熙建刊十行本、元刊六子本、翻宋刊本、明刊黑口本、世德堂本、吳 勉學本、……各朝輔本十數(案:荀子版本,可參見阮延卓〈荀子書錄〉一文, 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五號),於荀書〈正論〉篇,凡前賢論述 之可商榷處,或正其疏失,或補其不足,以俟大雅君子。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53-78   - 53 - 研讀《呂氏春秋》應有之認知 朱 守 亮   一、呂氏春秋之作者及命名著書動機與成書歲月 讀《呂氏春秋》,在欲瞭解其內容、價值、對後世影響及讀法前,則應先知 作者究係何人?何以名曰《呂氏春秋》?著書作動機何在?成書何時?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79-102   - 79 - 論古代寺院的牙刷──楊枝 林 伯 謙 提 要 古人原無刷牙工具,故只有藉漱、酳、揩齒清潔口腔而已。至於刷牙的概念, 則是在佛教經藏、律藏不斷傳譯,及持守律儀的僧人大加鼓吹下,多歷年所,才 漸漸萌生。佛經中稱呼刷牙為「嚼楊枝」;稱牙刷是「憚多家瑟詫」,亦即「齒木」 之意。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世時,已制定比丘應嚼楊枝,但佛法傳到中國,由 於風土民情與印度有別,因此既未能普行於寺院,亦未擴及於民間;不過隨著經 藏故實、神僧誦咒與觀音信仰的傳佈,清潔口腔的楊枝,倒成為袪邪除疾的法器 了。本文撰作,特廣徵內典及古代醫書,分別從佛教以楊枝刷牙的緣起、中國佛 寺「嚼楊枝」的實際情況、楊枝在中國民間的應用,乃至楊枝對口腔的清潔效能 諸項,深入考察佛陀制戒的過程、嚼楊枝的種種利益,及「嚼楊枝」未普行於中 國,卻轉成袪邪除疾的法器之故;自另一方面而言,也可藉以澄清國人在中晚唐 時期,已開始刷牙的謬說。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103-120   - 103 - 《乾𦠆子》研究 王 國 良   一、引言 有唐文風綦盛,各種體裁爭奇鬥妍。小說之屬,或敘述雜事,或記錄異聞, 或綴輯瑣語。其形式,則有筆記體、史傳體(傳奇體)以及混合體等,不一而足。 今以專集而言,約略統計,已達百種上下。1其書固無甚關乎國計民生,而一代 之思想、信仰、風俗、習尚,每每得以考見,誠為理解掌握唐朝歷史狀況及社會 現象的絕佳佐證,不宜忽視。 溫庭筠《乾𦠆子》於晚唐時期問世,頗有新舊並陳的意味。南宋洪邁將它歸 入唐代小說中「整齊可翫」之列。2如今雖原書不存,吾人仍可從《太平廣記》、 《類說》、《紺珠集》等舊籍蒐羅大量遺文,仔細加以考察探討,為它重新詮釋評 價,庶幾對該書的特色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1 參見拙撰,《唐代小說敘錄》,台北嘉新文教基金會,一九七九年。 2 見洪氏《夷堅支癸‧序》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121-150   - 121 - 《野叟曝言》光緒四年精鈔本析論 ──兼論《野叟曝言》版本問題 王 瓊 玲 摘 要 本篇論文係筆者根據珍藏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 善本室中的「光緒四年精鈔本《野叟曝言》」,所進行的研究。除了介紹此精鈔本 的鈔寫形式;記錄其殘缺部分;並將散落錯置的散頁,比對各版本後,使各歸其 正。  歷年來《野叟曝言》在版本方面的重要疑點,都可以因為精鈔本的被發現而 得到解決。如:  一、夏敬渠《野叟曝言》原著是一百五十四回,非一百五十二回。  二、石印、排印本等「全本」,非後人據木刻殘本所增補。  三、各刊本卷回編字的錯亂;及回目文句的錯誤,皆可據精鈔本訂正。  四、殘本殘缺之因,與《花朝生筆記》等所載夏氏妻孥阻撓獻書的傳說無關;亦 非避文禍、懼洋人;或刻意刪除、漏鈔所致。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151-166 - 151 - 南方民族的竹子神話傳說與信仰 鹿 憶 鹿   論文題要: 本文除前言外,分成五個部分:竹王傳說、斑竹姑娘和竹取物語、兄妹婚神 話中的竹子、竹崇拜信仰、結語。  竹王傳說寫竹中生人的情節,一般學者大多解釋為圖騰崇拜。其實圖騰崇拜 的界定應該是嚴謹的,否則以其他民族的茶葉生人、柳葉生人或葫蘆生人是否也 都要歸為圖騰崇拜?難道這些民族都自稱是竹子、茶葉、柳葉或葫蘆的後代?  班竹姑娘和竹取物語部分則說明竹中出生小姑娘,正如〈柚子姑娘〉、〈檸檬 姑娘〉、〈椰姑娘〉、〈南瓜葸〉等一樣,都是“植物生民"型傳說的一種,而“植 物生民"似乎應是來源於初民的萬物有靈觀念。  兄妹婚神話中的竹子則讓我們了解竹子在洪水神話中的重要角色。洪水後人 類滅絕,兄妹的結合通常會透過竹子的撮合或問竹、摔竹情節。  竹崇拜信仰中則敘述西南地區苗族、彝族、傣族的竹崇拜信仰情形。並且討 論季智慧先生將大部分崇拜竹子的西南民族都歸為“竹子族"的情形。  最後的結語部分,則說明竹子占卜信仰實際上由來已久,在洪水神話中,竹 占跟龜卜有同樣的重要地位。我們深信,應該是有竹子占卜的情形,西南民族才 會有洪水神話的竹子做媒情節,和竹王故事、斑竹故娘,而這些信仰和神話傳說 應該緣由西南地區處處可見竹林,竹子是這些民族生活中所習見的東西,才產生 對竹子的崇拜情形。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167-200 - 167 - 韓愈〈雜說四〉(馬說)及〈獲麟解〉賞析 比較 陳 素 素   前言 「說」之為體,本在解經,近人張相《古今文綜‧論之體製》云:「古者宣 尼贊《易》,爰有《說掛》。說訊為釋,其體與解相出入,洨長著書,顏曰:《說 文解字》,此其證也。」今韓愈〈雜說四〉探天下之所以無馬,即「事」而為說, 不在說「經」,又出之以寓言,則「說」之變體也。  「解」之為體,本亦在解經,張相《古今文綜‧論之體製》云:「解之為訓, 猶言分疏,經解之名,見於《戴記》,何休《公羊》,題曰《解詁》,博士孔鼂注 《逸周書》,亦復以解名篇,漢晉之時,其體如此,後世施之雜文,迹近論說。」 今韓愈〈獲麟解〉貌似解《左傳》、《公羊傳》,其實亦寓言也;其抒情之意,又 似其〈進學解〉及揚雄〈解嘲〉,故亦「解」之變體也。  李漢編韓集,〈雜說四〉、〈獲麟解〉皆置於「雜著」,其〈昌黎先生集序〉未 言所以編次於「雜著」之由,然觀〈五原〉亦歸之「雜著」,則〈雜說四〉、〈獲 麟解〉迹近乎論說也。至姚鼐編〈古文辭類纂〉皆歸之「論辨類」,則此兩篇之 文體性質卒告確定矣。  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嘗取〈雜說四〉與〈獲麟解〉,別從 「韓不自方之辭」合而觀之,以窺韓愈之情。  然則從文體言為論辨,從立意言為抒情,固不必執於一端也,因參考先賢之 說,加以一己之得,從四種角度賞析比較之。  蘇明允稱韓文「抑絕蔽掩,不使自露」。苟不善讀之,則以蔽為晦,以掩為 澀,其意旨終難明矣,今並列比較,則別出心裁之處,道統自任之意,謀篇之不 主一術,安章之基調各異,宅句之各符文情,皆昭昭然明矣,夫揭蔽去掩,比較 可以盡其功,斯則所以比較兩文之用意也。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01-210   - 201 - 唐‧劉禹錫〈陋室銘〉完整賞析說 梁 煌 儀   邇來與友儕論詩、文賞析之道,每以賞析者未克兼資,或失之一隅;或等列 賞析諸法,各以其例釋之。爰草斯文,以賞析諸法綜解一例,劉銘首事,詳說端 的,不辭覆瓿之虞。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11-222   - 211 - 唐人近體詩句法之倒裝 許 清 雲   壹、前言 修辭學有所謂「倒裝法」。即指文學創作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特意顛倒 文法上、邏輯上普通順序的部分。例如,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顏 淵篇)很顯然是「爾所謂達者何哉?」之倒裝。又如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 未嘗,而況大軱乎!」其實是「未嘗技經肯綮」之顛倒。江淹別賦:「有別必怨, 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按理說心是不能折,骨也不會驚,顯然 是「骨折心驚」之顛倒運用。淮南子齊俗訓:「群臣失禮而弗誅,是縱過也。有 以也夫,平公之不霸也。」此處故意將「平公之不霸也,有以也夫!」先後顛倒, 用以加強語勢;也是使用倒裝。他如:「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鄭風‧ 褰裳)「葛之覃兮,施于中古。」(詩經‧邶風‧葛覃)「我思」即「思我」,「中 谷」即「谷中」。近代學者以為是古人隨語倒裝之運用。可知倒裝已是詩文上常 用修辭法之一。  詩被公認是精鍊的語言藝術。唐人近體創作,尤注重精雕細琢。相傳有人「吟 成五個字,用破一生心。」(方千‧贈路明府)有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鬚。」 (盧延讓‧苦吟)似這般困窘,雖不必鼓吹,但這應是詩人經驗之談,且是多數 詩人曾有過的經驗。由於唐代近體詩是根植在格律上,而詩人創作時又是如此的 敬業,因而在遣詞造句方法之考究上,就頗有可觀了。  倒裝是一種積極的修辭法,重視推敲的唐代詩人,自然也樂於採用此種修辭 手法來鍛鍊詩句。論及唐人詩歌運用倒裝法,宋代以來詩評家早已發現,且有摘 句讚賞。但有專文討論,並不多見。當代學者張簡坤明曾有專文析論,1然古體、 近體不分,章法、句法混淆。因此,本人不揣淺陋,以唐人近體詩句法之倒裝為 體,再做歸納、解析,提出若干淺見,就教於同道。                                                          1 張簡坤明:〈近體詩中「倒裝」析論〉,《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 印,一九九二年九月),頁二二七~二五三。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23-258   ‐ 223 -  兩宋詞人取材唐詩之方法 王 偉 勇   壹、前言 王國維《人間詞話》云:「最工之文學,非徒善創,亦且善因。」所謂「善 因」,即是善於借鑒前人之作品及其創作經驗。以宋代詞壇為例,最為兩宋詞人 所借鑒者,厥為唐詩人;而最為兩宋詞人所取材者,亦為唐詩,故後世詞論家每 好取唐詩與宋詞相提並論。此中或有以唐代詩風轉變喻宋代詞風者,如《四書全 書提要》卷一〈集部詞曲類一‧東坡詞提要〉云: 「詞自晚唐、五代以來,以清初婉麗為宗,至柳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 居易;至軾而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遂開南宋辛棄疾等一派。」 俞彥《爰園詞話》云: 「唐詩三變愈下,宋詞殊不然,歐、蘇、秦、黃足當高、岑、王、李1; 南渡以後,矯矯陡健,即不得稱中宋、晚宋也。」 王士禎《花草蒙拾》云: 「南渡後梅溪、白石、竹屋、夢窗諸家極妍盡態,反有泰、李未到者,正 如唐絕句至晚唐劉賓客、杜京兆,妙處反進青蓮、龍標一塵。2」 此等言論,就宋詞發展之軌跡及各期所顯現之風格觀之,固無不是;且自「詞 史」之觀點分期論宋詞之消長轉變,亦無不當。然並未確指唐詩對宋詞之影響, 亦不足證明宋詞人在創作上對唐詩有所借鑒,視為唐詩壇與宋詞壇之類比推論可                                                         1 高、岑、王、李,宜指盛唐詩人高適、岑參、三王(王昌齡、王之渙、王翰)、李頎等。 2 劉禹錫晚年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故稱劉賓客;杜牧為京兆萬年人,故稱杜京兆;李白曾客 巴西,居緜州昌明縣青蓮鄉,自號青蓮居士,故稱李青蓮;王昌齡曾貶龍標尉,故稱王龍標。 此中,劉禹錫一般均列為中唐詩人,王士禎此處則視為晚唐詩人。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23-258   ‐ 224 -  也。 至若以唐詩家比宋詞家之言論,亦所在多有,茲舉例臚列如次(以所論詞家 之先後為序,分論在前,合論次之,本文各節均同此例。) 張端義《貴耳集》卷上云: 「項平齋自號江陵病叟,余侍先君往荊南,所訓:學詩當學杜詩,學詞當 學柳詞。叩其所以,云:杜詩、柳詞,皆無表德,只是實說。」 劉熙載《藝概》詞概部分云: 「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 則時與太白為近。」 宋翔鳳《樂府餘論》云: 「詞家之有姜石帚,猶詩家之有杜少陵,繼往開來,文中關鍵,其流落江 湖不忘君國,皆借託比興於長短句寄之。」 姜夔〈梅溪詞序〉云: 「邦卿詞奇秀清逸,有李長吉之韻,蓋能融情景於一家,會句意於兩得。」 3 《四庫全書提要》卷一九九〈集部詞曲類二.夢窗詞提要〉云: 「(文英)天分不及周邦彥,而研鍊之功過之。詞家之有文英,如詩家之 有李商隱也。」 戈載《宋七家詞選》卷四云: 「夢窗從吳履齋諸公遊,晚年好填詞,以綿麗為尚,運意深遠,用筆幽邃, 鍊字鍊句,迥不猶人。……猶之玉溪生之詩,藻采組織,而神韻流轉,旨 趣永長,未可妄譏其獺祭也。」 孫麟趾《詞逕》云: 「夢窗足醫滑易之病,不善學者便流於晦。余謂詞中之有夢窗,猶詩中之 有李長吉。篇篇長吉,閱者生厭,篇篇夢窗,亦難悅目。」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云: 「王碧山詞,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時傷世之言,而 出以纏綿忠愛,詩中之曹子健、杜子美也。」                                                         3 此序見黃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卷七引。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23-258   ‐ 225 -  先著《詞潔》卷五評張炎齊天樂(起句:分明柳上春風眼)云: 「美成如杜,白石兼王、孟、韋、柳之長;與白石共有中原者,後起之玉 田也。」 劉熙載《藝概》詞概部分云: 「詞品喻諸詩,東坡、稼軒,李、杜也;耆卿,香山也;白石、玉田,大 歷十子也4;其有似韋蘇州者,張子野當之。」 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云: 「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 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指 周邦彥)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猶為未當也。」5 上列評論,歸納分析,蓋有三端,可得而言: 其一,唐詩人中,以杜甫最為後人所推崇,因之詞論家欲推尊宋詞人,恒以 杜甫相提並論;以所列舉觀之,即有柳永、蘇軾、周邦彥、姜夔、王沂孫等人。 柳取其「無表德,只是實說」,蓋著眼於作法言之,然劉熙載《藝概》詞概部分 已駁之云:「余謂此論其體則然,若論其旨,少陵恐不許之。」即以其法、其體 論之,杜詩之變化多端,固不以「無表德」見長。其次,劉熙載謂蘇軾詞似老杜 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就突破詞之藩籬,「一洗綺羅香澤之態, 擺脫綢繆宛轉之度」言之6,此論固無不是,然因此而謂「頗似老杜詩」,則未免 不切實際,蓋「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之詩人甚眾,亦非杜詩異於眾人之處。 故今人羅忼烈於〈清真詞與少陵詩〉一文中論云:「依我看,不但東坡詞不似老 杜詩,就是東坡詩也不見得似老杜;東坡詩詞作風與李白倒有幾分相似,劉氏拉 上老杜,在於烘托東坡。」7至論姜夔、王沂孫似杜甫者,取其「不忘君國」、「纏                                                         4 《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卷二○三〈列傳一二八‧文藝下‧盧綸傳〉 載:「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 『大曆十才子』。」按:大曆之「曆」,或作「歷」;而十才子中,或亦去韓翃、崔峒、夏侯審, 而易以郎士元、李益、李嘉祐三人,見王士禎《分甘餘話》引《江鄰幾雜誌》。 5 南宋陳郁《藏一話腴》(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全書本)外編卷上云:「周邦彥字美成,自 號清真,二百年來,以樂府獨步,貴人、學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詞為可愛。」是知周邦 彥對詞壇之影響;比之詩中杜甫,良有以也。然能道得其樞紐地位及其詞風者,厥為陳廷焯, 其《白雨齋詞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詞話叢編本,一九八八年二月)卷一云:「詞至美成, 乃有大宗,前收蘇、秦之終,復開姜、史之始;自有詞人以來,不得不推為巨擘,後之為詞者, 亦難出其範圍。然其妙處,亦不外沈鬱頓挫。頓挫則有姿態,沈鬱則極深厚;既有姿態,又極 深厚,詞中三昧,亦盡於此矣!」此中「前收」、「復開」云云,「沈鬱頓挫」云云,視之詩壇 杜甫與其詞風,寧非若合一契乎?是知王國維之言,洵非虛發也。 6 此與見胡寅〈酒邊集序〉(收入吳訥《唐宋元明百家詞》第三冊,臺北:廣文書局,一九七一 年五月。) 7 此文見載於《詞學》第四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八月),頁 1~20。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23-258   ‐ 226 -  綿忠愛」,今人劉揚忠《稼軒詞與老杜詩》一文斥之云:「荒唐可笑」8,蓋清代 常州詞派好以寄託論詞,難免穿鑿附會,較之杜甫以詩詠史、致君堯舜之志,固 不可同日而語。再則王國維「詞中老杜,非周邦彥不可」之論,羅忼烈與劉揚忠 均有條件之贊成,羅氏云:「如果指法度上多變化、局面開闊,則周詞有類似杜 詩的地方,並且較其他詞人突出」(參註 5.及註 7.),劉氏云:「周邦彥在章法、 聲律、修辭等方面對宋詞的貢獻,誠然能使人聯想起杜甫在唐詩中的某些作用, 但在思想內容、胸懷氣度、藝術境界及風骨體制等等重大方面,周語度的差距, 何啻霄壤!」劉氏更進一步指出兩宋詞人中,差堪與杜甫相比者,「便是有詞壇 飛將軍和詞中之龍之譽的辛棄疾。」(並參註 8.)可知兩宋詞人,無論豪放、婉 約,均見比之老杜,雖各有觀點,各有立場,然就字面、修辭之取法杜詩,則無 異議;而杜詩對宋詞之影響,亦確乎既深且廣也。(詳參次節) 其二,詞論家謂史達祖似李賀,吳文英似李賀、李商隱,以所處時代言之, 一在晚唐,一在晚宋,其時詩壇、詞壇,均偏重形式、技巧,以綿麗為尚,比其 鍊字、鍊句,誠多所借鑒,二李之影響宋詞,亦信而有徵也。(詳參次節) 其三,至若合論部分,以風格類推,似亦可窺其一隅,然綜論其全體興詩詞 創作之目的,恐亦有所爭議。譬若姜夔兼「王、孟、韋、柳之長」,如何詮釋? 大歷十子可比之賀鑄、晏幾道,復可比之姜夔、張炎;而此四人之在詞壇,未見 相提並論,如何均以十子相比?故以風格相比論,未免抽象,存疑可也。 至若就字面、句法,留意觀察,而探得宋詞人取法於詩人句法之評論,亦所 在多有,如黃庭堅〈小山詞序〉云: 「叔原(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獨喜弄於樂府之餘,而寓以詩人之句法, 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9 陳師道《后山詩話》云: 「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 非本色。」10 湯衡〈張紫微雅詞序〉云: 「衡嘗獲從公(指張孝祥)游,見公平昔為詞,未嘗著稿,筆酣興建,頃 刻即成,初若不經意,反復究觀,未有一字無來處。……所謂駿發蹈厲, 寓以詩人句法者也。」 此所謂「寓以詩人句法」,蓋謂運用詩中鍊字、修辭、造句等形式技巧以填                                                         8 此文為第三屆國際辛棄疾學術研究會發表論文,一九九二年三月,由海南師院中文系主辦。 9 此序見吳訥《唐宋元明百家詞》第二冊(台北:廣文書局出版,一九七一年五月)。 10 按:后山此言,今人張子良先生曾提出質疑,以為「或係江西詩派後人所為,因循詩派推尊 宗主之例為說,而託名後山以傳耶!(〈東坡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辨析〉,《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一 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同學會編,一九九O年三月,頁 177~201)。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23-258   ‐ 227 -  詞。而所謂「以詩為詞」,應指蘇軾能突破詞之音律束縛,以及以婉約為正宗之 傳統意識,而拓展詞之內容,使之如詩體般,具有言志詠懷之功能;同時,亦指 能運用詩之鍊字、鍊句等形式技巧,以求突破詞之柔媚語言,所謂「寓以詩人句 法」是也。此外,上列三評論雖未明言取材於唐詩之句法,然晏、蘇、張三人之 取材於唐詩,亦毋庸置疑,蘇詞引用之量尤夥。至若明確指出取材於唐詩之評論, 亦列舉如次: 王銍《默記》卷下云: 「賀方回遍讀唐人遺集,取其意以為詩詞。然所得在詞人遺意也,不如晏 叔原盡見升平氣象,所得者人情物態。叔原妙在得於婦人,方回妙在得詞 人遺意。」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云: 「美成詞多用唐人詩檃括入律,混然天成。長調尤善鋪敘,富艶精工,詞 人之甲乙也。」 張炎《詞源》序云: 「美成負一代詞名,所作之詞,渾厚和雅,善於融化詩句。」其卷下〈雜 論〉項復云:「美成詞只當看他渾成處,於軟媚中有氣魄‧採唐詩融化如 自己者,乃其所長。」 沈義父《樂府指迷》云: 「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且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 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 為冠絕也。」 又云: 「施梅川(即施岳)音律有源流,故其聲無舛誤;讀唐詩多,故語雅澹。」 是知:宋詞人賀鑄、周邦彥、施岳等,取材唐詩之範疇,含詩意及字面,周 邦彥尤能避用經史中生硬字面;其技巧則採檃括及融化二方式;其效果則能幾於 「軟媚中有氣魄」、「渾厚和雅」或造語「雅澹」之境地。若更進一步指出取材唐 代某位詩人或源出某位詩人之評論,亦俯拾即是,如張侃《拙軒詞話》云: 「(韓)偓之詩淫靡,類詞家語。前輩或取其句,或剪其字,雜於詞中。 歐陽文忠嘗轉其語而用之,意尤新。」 鄭文焯《片玉詞》批云: 「清真風骨,原於劉夢得、韓致光,與屯田所作甚異而同工。」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23-258   ‐ 228 -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一云: 「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 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況周頤《餐櫻廡詞話》云: 「唐賢為詞,往往麗而不流,與其詩不甚相遠也。劉夢得憶江南『春去也』 云云,流麗之筆,下開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 所謂『風流高格調』,其在斯乎?」 張炎《詞源》卷下〈字面〉項云: 「賀方回、吳夢窗皆善於煉字面,多於李長吉、溫庭筠詩中來。」11 鄭文焯〈與張孟劬書〉云: 「玉田謂:『取字當從溫、李詩中來』今觀美成、白石諸家,嘉藻紛縟, 靡不取材於飛卿、玉溪,而于長爪郎(按:李賀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 故云。)雋語,尤多裁製。嘗究心於此,覺玉田言不我欺。因暇熟讀長吉 詩,刺其文字之驚采絕豔,一一匯錄,擇之務精;或為妃儷,頓獲巧對。 溫八叉本工倚聲,其詩中典要,與玉溪獺祭稍別,亦自可綷以藻詠,助我 詞華。必不可臆造纖靡之詞,自落輕俗之習,務使運用無一字無來歷。熟 讀諸家名製,思過半已。」 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卷九云: 「晏、秦之妙麗,源於李太白、溫飛卿;姜、史之清真,源於張志和、白 香山;惟蘇、辛在詞中,則藩離獨闢矣!」 以上所列,係以所論詞家之先後為序,分論在前,合論次之。從諸家之論亦 可知:兩宋婉約詞家,如賀鑄、周邦彥、吳文英等人多取材於晚唐溫、李(含李 賀、李商隱)、韓三人之詩作,以鍊其字面,而豪放詞家辛棄疾則取材盛、中唐 之李、杜。至論流麗、妙麗、清真等風格之源於某詩家,恐亦侷限一隅,難得明 證也。 總之,歷來詞論家論唐詩與宋詞之關係,約而言之,蓋有三大方向:其一, 以唐代詩風之轉變喻宋代詞風之轉變;其二,以唐代詩家之風格喻宋代詞家之風 格;其三,就鍊字、鍊句等形式技巧,論宋詞人對唐詩之取法;甚而明確指出源 於唐代某特定詩人。若綜合前列三方面之評論,觀其所涉及之唐代詩人,蓋有孟                                                         11 《宋史》(鼎文二十五史板,參註 4.)卷四四三〈列傳二○二‧文苑五‧賀鑄傳〉載:「(鑄) 博學強記,工語言,深婉密麗,如次組繡。尤長於度曲,掇拾人所棄遺,少加檃括,皆為新 奇。嘗言: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奔命不暇」是知賀鑄自言係取之於李商隱、溫庭筠, 而非李賀(長吉),溫庭筠也。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23-258   ‐ 229 -  浩然、王昌齡、高適、王維、李白、杜甫、張志和、岑參、韋應物、韓愈、劉禹 錫、柳宗元、白居易、李賀、杜牧、溫庭筠、李商隱、韓偓等十八人,包含大歷 十才子,則有二十八人之多;自盛唐至晚唐,自自然派、浪漫派至社會派、豔麗 派,兼而有之,而最為詞論家所道及者,厥為盛唐之杜甫及晚唐之溫、李(含李 賀)。 至所涉及之兩宋詞人,則有歐陽修、晏幾道、張先、柳永、蘇軾、黃庭堅、 秦觀、賀鑄、周邦彥、張孝祥、辛棄疾、姜夔、史達祖、高觀國、吳文英、施岳、 王沂孫、張炎等十八人,自宋初至晚宋,兼婉約與豪放;而最為詞論家所道及, 以為善取材於唐詩者,厥為北宋之賀鑄、周邦彥及南宋之吳文英。 雖然,此三大方向之評論中,其涉及風格者,率得詩人之一隅,且因各取所 需,而難窺其全豹;由於此等言論過於抽象,亦非短文所能盡賅,故暫闕不論。 而鍊字、修辭、造句之取法唐人者,現象究竟如何?其取材技巧寧止於檃括其融 化?如何檃括?如何融化?斯乃本人之所欲知,亦本文之所為作也。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59-286   ‐ 259 ‐  秦觀何以不開拓豪放詞? 蘇 淑 芬   壹、前言 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極得蘇軾欣賞,葉夢得《避暑錄話》云:「蘇子瞻 于四學士最善少遊」,對他的文章「未嘗不極口稱善」1,又稱他為「當今文人第 一流」2又託人向王安石推薦,蘇軾在〈答李琮書〉云:「秦太虛維揚勝士,固知 公喜之,無乃亦可令荊公一見之歟?」3蘇軾亦曾親自寫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向 屢言高郵進士秦觀太虛,公亦粗知其人,……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於世。」4又 於元祐元年,以「賢良方正」薦秦觀於朝,不幸為忌者所中,只有引疾回蔡州。 直到元祐五年才再招回京,除太學博士,校正祕書省書籍。元祐六年,由博士遷 正字,但因洛蜀兩黨黨爭,被歸為與蘇軾同屬蜀黨的秦觀遭到洛黨賈易的攻擊, 以行為「不檢」罷去正字。過了兩年方由校對黃本書籍遷為國史院編修,授宣德 郎。在京三年是秦觀最得意的三年。以後又因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新黨重新 主政,舊黨遭到打擊,蘇軾被貶惠州,再貶瓊州。秦觀也受到牽連,出為杭州通 判,又因御史劉拯告他增損《神宗實錄》,貶處州,任監酒稅。紹聖三年,又以 寫佛書之罪,貶至郴州,一年後,編管橫州,次年又自橫州徙雷州。元符三年, 徽宗即位,蘇軾自海南移廉州,途經海康,與秦觀相見,秦觀出示自挽詞。七月 秦觀自雷州啓行至藤州,八月十二卒於藤州光化亭上。5秦觀的一生可謂與蘇軾 有極密切的關係,無論是在文字上的往來,或是在官場上的提攜引見,或是因黨                                                         1 見宋.葉夢得撰:《避暑錄話》,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四 年二月初版),冊八六三,頁六七四。 2 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與歐陽元老》(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四月,第一 版第二次印刷),冊四,頁一七五六。 3 見《蘇軾文集‧答李琮書》,冊四,頁一四三六。 4 見《蘇軾文集‧與王荊公書》,冊四,頁一四四四。 5 見清:秦瀛撰:《重編淮海先生年譜節要》,見秦觀:《淮海集》(臺北: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四 年初版,四部備要本),頁二。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59-286   ‐ 260 ‐  爭牽連。蘇軾曾說秦觀與他:「同升而並黜。」6蘇軾在秦觀的生命上佔有重要的 份量。秦觀,字太虛,又字少遊‧生於宋仁宗皇祐元年,卒於元符三年,年五十 二歲。其生年晚蘇軾十三歲,卒年早蘇軾一年。本文所要探討的是秦觀與蘇軾交 遊情形及探討秦觀何以不開拓蘇軾的豪放詞風。                                                         6 同註二,《蘇軾文集‧書付過》,冊六,頁二五六二。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287-310   ‐ 288 ‐  孔尚任《桃花扇》命意之探索 廖 玉 蕙   提 要 孔尚任劇作《桃花扇》為明、清傳奇之翹楚,早為論者所認定。其內容思想 之卓越與戲劇結構之美妙,固無庸贅言,即以《桃花扇》三字之命名,亦非信筆 得之,原有它傳統沿襲套用的思想蹊徑,這樣的命名,非但有助于作者呈現個人 的寫作意圖,更讓讀者在閱讀中引發豐富的聯想,達到意想不到的高妙效果。  本文自「桃花扇」三字的原始淵源──晏幾道鷓鴣天詞「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談起,歸納元曲中「桃花扇」三字多用於指陳仙女或妓女, 至明末文學作品中則一律用於形容妓女,再由中國傳統文人眼中的桃花象徵意義, 如春色、美女、輕薄鄙賤、肉慾、理想與希望及超越自我……等,論《桃花扇》 劇作中扇上桃花的豐富意涵,以直探作者命名之初衷,並挖掘《桃花扇》意在言 外的深刻主旨。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311-327   - 311 - 秦香蓮與米蒂亞二劇女性形象之淺探 羅 麗 容   一、引言 宋元至今,中國古典戲曲歷八、九百年之孕育發展,波濤洶湧、曲折起伏, 終於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與輝煌之成果,而能與印度梵劇、希臘悲劇、喜劇,並 列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系統之一。  然而正由於系統過於龐大,除了內部問題日趨複雜外,對外亦產生嚴重之自 我封閉性及狹隘之民族性──對於新的事物,陌生的對象,通常都無寬容之雅量 與尊重之誠意。這一切皆足以妨礙我國古典戲曲在當前世界之生存與發展。所以 為了因應新世紀、新時代的來臨,確切了解在複雜又廣闊的世界劇壇中,自身所 處的定位,一位眼光遠大的古典戲劇研究者,必須將中國古典戲曲看作世界戲劇 大家族的成員之一,彼此相互對照、刺激、啓迪,進而推廣戲曲知識,使戲曲理 論更臻成熟,而古典戲曲的舞台生命,也就更也增加本身的競爭能力了。  因此,我國古典戲曲要走出抱殘守缺,夜郎自大心態的第一步,乃是如莊子 秋水所言「出於涯涘」、「觀於大海」,才會知道「己醜」;於是「比較戲劇」之名 詞,乃應運而生矣。 大陸學者劉厚生、夏寫時,香港學者陸潤棠等教授,分別在一九八七、一九 八八年發表論文1,強調中國需要比較戲劇,又探討比較戲劇未來的發展及走向。 一九八七年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組舉行比較戲劇學術討論會,會中宣讀論文, 並集結成冊2。而台灣學者如彭鏡禧、黃美序、胡耀恒、馬森等教授亦有比較戲 劇的論文發表3這一切皆是足以顯示中國古典戲曲同其他不同國家戲劇的比較研                                                         1 劉厚生一九八八年發表「中國需要比較戲劇」,此外夏寫時,陸潤棠之論文亦附於「比較戲劇 論文集」之前言部份。 2 此論文即「比較戲劇論文集」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3 例如彭鏡禧「竇娥四種英譯之我見」,見「中外文學」民國七十一年十二;頁一一六至一三八; 胡耀恒「亞里斯多德的詩論:它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效能及在中國戲劇批評中的應用」,見「中 外文學」民國七十二年五月,第四頁至第五十三頁;黃美序「珂迪麗亞及竇娥之死:道德意義 《東吳中文學報》第一期 1995 年 5 月 頁 311-327   - 312 - 究4,已經越來越引起中國及世界學者之關注,在未來世界戲劇研究的領域中, 比較戲劇自有其重要地位。 本文欲就我國古典戲曲花部劇目之悲情女性代表──秦香蓮,及希臘三大悲 劇家之一 ──尤里庇狄思(Euripides)筆下以憤怒的復仇者姿態出現的女性─ ─米蒂亞(Medea)兩個劇本,作一探討比較,期望能在這種比較中看出中、西 女性不同之面貌精神。                                                                                                                                                             或劇場藝術」,見「中外文學」民國七十七年四月,頁五十至六十一;馬森「馬森戲劇論集」 爾雅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初版;凡此皆為台灣學者之貢獻。 4 中外戲劇之比較例如:中國與印度、伊朗之比較;中國與日本之比較;各國戲劇理論之比較, 如:中西戲劇三一律之比較等等;都呈現出面性。 1-1_《說文》形聲字聲符不諧音析論 1-2_老子思想中「道」的特性 1-3_《荀子正論篇》正補 1-4_研讀《呂氏春秋》應有之認知 1-5_論古代寺院的牙刷──楊枝 1-6_《乾𦠆子》研究 1-7_《野叟曝言》光緒四年經鈔本析論──兼論《野叟曝言》版本問題 1-8_南方民族的竹子神話傳說與信仰 1-9_韓愈〈雜說四〉(馬說)及〈獲麟解〉賞析比較 1-10_唐‧劉禹錫〈陋室銘〉完整賞析說 1-11_唐人近體詩句法之倒裝 1-12_兩宋詞人取材唐詩之方法 1-13_秦觀何以不開拓豪放詞? 1-14_孔尚任《桃花扇》命意之探索 1-15_秦香蓮與米蒂亞二劇女性形象之淺探.pdf
/
本文档为【说文形声字声符不谐音析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