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曹清华:表达及其困难

曹清华:表达及其困难

2010-08-25 6页 pdf 368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5874

暂无简介

举报
曹清华:表达及其困难   作者简介 :曹清华 (1971 ———) ,男 ,湖南耒阳人 ,深圳大学文学院讲师。此文为深圳大学人文社科 2006 年 度一般项目“鲁迅与福科的比较研究”,编号 :X0623 阶段成果。 表 达 及 其 困 难 曹清华 (深圳大学文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1   Representation 是当代西方文化研究和文学批 评中的一个关键词 ,中文里面难以找到一个词语与 之相对应。Critical Terms f or L iterary S tudy (Chica2 go , The Unive...
曹清华:表达及其困难
  作者简介 :曹清华 (1971 ———) ,男 ,湖南耒阳人 ,深圳大学文学院讲师。此文为深圳大学人文社科 2006 年 度一般项目“鲁迅与福科的比较研究”,编号 :X0623 阶段成果。 表 达 及 其 困 难 曹清华 (深圳大学文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1   Representation 是当代西方文化研究和文学批 评中的一个关键词 ,中文里面难以找到一个词语与 之相对应。Critical Terms f or L iterary S tudy (Chica2 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90) 一书中 , “Representation”是编排在全书最前面的一个词条。 中译本中 ,这个词在标题中被译成“表述”,到正文里 面则随着上下文的变化出现了“再现”、“表达”、“代 议”、“代表”等不同的译法。①霍尔 (Stuart Hall) 编写 的 Representation :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 ig2 nif ying Practices (SA GE Publications & The Open U2 niversity ,1997)一书译成中文 ,书名中的两个 Repre2 sentation 分别被译成“表征”与“表象”。为此 ,译者 在后记中特别声明 ,很难找到一个中文词来担当 representation 的诸多语义功能。② Critical Terms f or L iterary S tudy 一书中的第 一个词条“Representation”的撰写者是芝加哥大学的 米切尔 (W.J . T. Mitchell) 教授。米切尔上溯到古希 腊时代 ,认为在那时 , Representation 一词就已经在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文学理论的奠基者的笔下扮 演着决定性的角色。米切尔用“representation”取代 一般译者所用的“imitation”引译了亚里士多德《诗 学》中的一段文字 ③:“人从少儿起就有了 representa2 tion 的本能 ,而且正是在这一方面人区别于别的动 物———人更有模仿性并且通过 representing 事物而 学到了最初的知识”。④接着米切尔指出 ,在古代和 当今不少哲学家的眼中 ,人是一种“representational” 的动物 ,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创造和操纵用以“代表” (stand for)或“代替”(take the place of)别的事物的符 号。 米氏用“代表”或“代替”来解释“representation” 的做法贯穿了他的整篇文章。他在概括美学和符号 学意义上的“representation”与政治上的“representa2 tion”的关联时 ,用的就是“代表”一词。他认为前者 是一事物“代表 (stand for)”别的事物 ,而后者则是一 人“代表 ( act for)”他人。米切尔还形象地描述 , “representation”赖以发生的系统 ( systems) 或代码 (codes)是在一种类似“让我们同意此物可以代表 (stand for)彼物”的社会约定中建立起来的。 霍尔主编的 Representation : Cultural Represen2 tations and S ignif ying Practices 一书中 ,他自己撰写 的“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排在第一篇。文章 在开头便引用了《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中“representa2 tion”的两条释义 :   1) To represent something is to describe or depict it ,to call it up in the mind by de2 scription or portrayal or imagination ;to place a likeness of it before us in our mind or in the senses ;as for example ,in the sentence ,‘This picture represents the murder of Abel by Cain. ’ 2) To represent also means to symbolize 42 文艺理论研究  2006 年第 6 期 stand for ,to be a specimen of ,or to substitute for ;as in the sentence ,‘In Christianity , the cross represents the suffering and crucifixion of Christ . ’⑤ 这两个义项 ,前者近于现代汉语中的“表达”一 词 ,我们常说的“表达能力”大致可以覆盖这一义项 所包含的内容。后者则是“代表”、“代替”的意思。 霍尔在解释这两个释义中所引用的例句时亦用了 “代替”和“代表”等词语。他认为前一例句中的画中 人物代替 (stand in the place of) 并且代表 (stand for) 了该隐谋杀亚伯的故事 ;后一例句中的十字架则承 担、象征或代表 (stand for)了与上帝之子被钉上十字 架相关联的一系列更为丰富的意义。 “表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释为“表示 (思 想、感情)”。霍尔解释“representation”为“通过语言 在我们的内心进行的概念之意义的生产”,他认为概 念与语言之间的这种联系使我们得以意指 (refer to) “真实”世界中的物体、人物或事件 ;或意指想象世界 中虚构的物体、人物或事件。⑥《韦氏新大学词典 (第 9 版)》中“represent”的第一条释义便是 :“to bring clearly before the mind. ”这些解释均与“表达”的语义 功能相近。因此把“representation”译成“表达”更为 合适。事实上 ,“表达”是人的一个基本行为 ,人们常 常都在表达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从少儿起就有了 “表达”的本能 ,哲学家们以人为“表达的”动物 ,正因 为“表达”是人的最具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行为。 与此同时 ,“表达”须在一个能够“代表”( stand for)或“代替”(take the place of)别的事物的“符号”系 统中进行。我们所说“表达准确”,指的就是“表达 者”所用的“符号”具有“代表”或“代替”表达对象的 功能 ,实现了“表且达”的理想。人 ,志在表达 ;符号 则企图能“代表”或者“代替”———在符号学意义上 , 表达与代表相互依存 ,难以分割。到了政治领域 ,选 举产生的“代表”和“元首”被赋予“表达”的权力 ,他 们的表达亦被认为可以“代表”属下的选民 ———代议 制中 ,表达与代表同样紧密相联。《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代表”为“由选举出来代替选举人办事或表达 意见的人”。用“表达/ 代表”来对应“representation” 一词 ,正可以涵盖其符号学与政治学上的两层意思。 2 米切尔画了一个四边形来“表达”的结构。 其水平的对角线被称为“交流轴”,这一轴线连接的 是表达的制造者与接受者 ;垂直的对角线为“表达 轴”,其两端分别是符号及其代表物 ,两者是代表或 代替的关系。表达得以可能 ,即在表达中一物能够 代表另一物乃基于社会约定。这些不同的约定被称 为代码 (codes) 。米切尔认为 ,亚里士多德从三方面 区分“表达”———对象 (object) 、方式 (manner) 与手段 (means) ;其中手段指的便是“代码”,诸如语言、音乐 形式以及绘画等不同的表达手段 ,它们都包含着一 整套用以联结和解密表达符号的。霍尔描述表 达的过程为“用语言说一些关于这个世界有意义 (meaningful) 的话或有意义的表达这个世界给别 人”。这一说法与米切尔的四边形遥相呼应。而且 霍尔视语言为一个表达系统 ,一切具有符号功能的 声音、文字、图像或物体 ,只要可以与其他符号组成 一个用以传递和陈述意义的系统 ( system) ,便可称 之为一种语言 (a language) 。⑦可见 ,霍尔意义上的语 言与米切尔所说手段、代码指的是一回事。 霍尔从语言着手建构他的表达理论 ,他在论述 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人物便是索绪尔。首先 ,这位瑞 士语言学家分解符号 ( sign) 为能指 ( signifier) ———符 号的物质形式 ———和所指 ( signified) ———这一形式 在人的头脑中唤起的概念 ———两个元素 ;并强调这 两个元素之联结并非自然和永久 ,而是为我们的文 化或语言的代码所确定。在霍尔看来 ,正是这两个 元素之间由文化代码所决定的关联支持着表达的运 作 ,并成为他所主张的构成主义 (constructionist ) 的 表达理论的基石。对应米切尔的四边形中的表达 轴 ,符号能够生产意义和表达事物亦即符号与它的 表达物之间的代表关系正建立在所指 (形式) 与能指 (概念)的联结上面。 更为重要的是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预告并为 符号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而符号学是霍尔的构成 主义表达理论所阐述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符号学 以研究文化中的符号为志业 ,视文化为一种语言 52 表达及其困难 ———既然所有文化客体的功能在于传达意义 ,而一 切文化实践亦仰仗于意义的生产 ,因而他们必须使 用符号 ,并且像语言一样运作。这样索绪尔笔下的 概念包括能指/ 所指、语言 (langue) / 言语 (parole) 以 及代码和结构均成为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工具。 霍尔特别提到法国人巴特 (Roland Barthes)和列 维 - 斯特劳斯 (Claude Levi - Strauss) 使用符号学方 法对表达的研究。比如前者像阅读文本一般研究 “摔跤世界”、“肥皂粉和洗洁剂”、“格丽泰·嘉宝的脸 蛋”等大众文化现象 ,把这些活动和物体视为符号 , 当作一种传递和生产意义的语言。后者研究巴西原 始部族的风俗、仪式、图腾、、神话和民间故事。 在研究中这位人类学家关心的不是这些文化物件如 何在日常生活中生产与使用 ,而是它们试图诉说什 么 ,它们传递了有关这一文化的什么信息 ,亦即它们 从事着怎样的意义生产。在分析它们的意义时 ,也 不是对其内容进行阐释 ,而是寻找潜藏在其后并且 制约这些文化物件和文化实践进行意义生产的规则 和代码。正如此 ,霍尔认为斯特劳斯迈出了一个经 典的索绪尔或者结构主义的一步 ———他的研究从一 个文化的言语 (parole) 进入到了它的语言 (langue) , 亦即潜藏于其后的结构中。⑧ 到 1960 年代 ,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型不仅应用到 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符号和表达的领域 ,这一模型所 支撑的符号学方法本身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霍尔 阐述了巴特的神话学理论。巴特以神话为一种言说 (speech) ,它既可以是口头表达 ,也可以由写作或其 他表达方式构成。巴特声称除了书写的话语 ,照片、 电影、报道、体育、表演、出版甚至物体只要是有意义 的 ,只要能意味什么 ,均可支持神话言说。⑨在巴特 的分析中神话的表达 ———这一特别的表达方式 ——— 是通过两个相互区别而又紧密相连的过程来完成 的。霍尔着重分析了巴特所举的 Paris Match 杂志 的封面画“黑人法国士兵向国旗敬礼”这一经典的示 例。图片中首先是一个直接表意 ( denotation) 的过 程 ,其能指 (图片的元素)与所指 (这些元素所唤起的 概念) ,诸如黑人、士兵、敬礼、国旗等等) 所构成的符 号表达了一个直接的意思 :一个黑人士兵向法国国 旗敬礼。这一具有完整意思的符号在下一表达过程 ———含蓄表意 (connotation) 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新的 能指的功能 ,其联结的一套所指是一个开阔的有关 法国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主题 ,因而生产出第二 个更丰富的意识形态框架中的意义 ———法国的殖民 主义及其忠诚的黑人儿子。这第二层的表达便是巴 特所说的“神话”。巴特的神话理论无疑完善了表达 的分析 ,在考查视觉表达方面更是有着开拓性的贡 献。 3 也正如此 ,表达的困难日益显露出来。米切尔 的四边形一面展现了表达的结构 ,一面也暗示了表 达可能遭遇的困难 ———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不可避 免的交叉关系意味着交流轴无法逃脱被阻止、扭曲、 切割的命运。米切尔甚至断言 ,表达从一使用的那 一刻起就扮演着双重角色 ———交流的手段以及横亘 在交流中的一个潜在的障碍。 正如索绪尔的分析 ,能指与所指之间由文化代 码决定的关联并不是永久固定的。作为社会约定的 文化代码相对每一个社会每个历史时期都是特定 的 ,表达和意义注定要向历史和变化开放 ———世上 没有一成不变、具有普适性的“真实的意义”,意义的 获得也必然经过一个积极的阐释 (interpretation) 过 程。为了表达 ,我们必须进入语言 ,而这语言中储藏 着各种各样从过去沿袭下来的旧的意义 ,我们无法 把语言中这些有可能扭曲我们的表达的隐秘的意义 彻底清除。而在所有的阐释活动中 ,意义的滑动持 续不断 ,意义的边际 ———那些超出我们想要说出的 东西 ———要么遮蔽我们的陈述或文本 ,要么唤醒一 些别的关联 ,造成了另一类表达或意义的扭曲。读 者或者观众所得到的意义从来就不会与作者或者演 说者想说的完全一致 ———作为表达系统的语言其不 准确性在所难免。 非但如此 ,巴特对含蓄表意 (Connotation) 的分 析把表达推向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社会的普遍 信仰、概念体系以及价值系统。如巴特所说 ,正是在 这一层次 ,所指与文化、知识、历史紧密相联 ,文化的 周遭世界开始入侵表达系统。⑩霍尔以索绪尔的语 言学模型的缺陷来说明表达并不像符号学方法描述 的那样易于驯服。在霍尔看来 ,语言由规则所制约 , 但是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不是一门可探讨 精确规律的科学的研究对象 ;索绪尔的科学梦 ,亦即 他所秉持的期待 ———整个意义的领域最终都能够以 其语言学的基本模型系统地勾画出来 ———是虚幻 的。这位出生于牙买加的学者还强调 ,索绪尔关注 语言形式的一面 ,而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语言的互动 62 文艺理论研究  2006 年第 6 期 与对话性质上引开了 ———语言的实际应用以及它的 功能是通过在不同类别的言说者 (speaker) 之间的对 话来实现的。语言中的权力问题 ———诸如言说者各 不相同的社会地位和位置 ———在索绪尔那里被搁置 了。 面对这一难题 ,霍尔阐述了他的表达理论的第 二个方法 ,即话语的方法 (discursive approach) 。话语 的方法来自福柯。霍尔解释福柯的话语 (discourse) 为一组陈述 (statements) ,这组陈述提供了一种语言 去讨论一个主题或者一种方式去表达有关这一特别 的主题在一个特别历史时期的知识。霍尔认为 ,福 柯的话语指的就是通过语言所进行的知识生产 ——— 话语建构知识的主题 ,确定和生产了知识的对象 ,控 制着一个主题可以有意义地谈论和思考的方式 ,而 且影响着观念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被用来别 人的行为。话语之外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东西 ,实在 之物与事必须在话语中才能承载意义和成为知识的 对象 ,这正是霍尔所阐述的构成主义表达理论的核 心 ,也是福柯与索绪尔一脉相承之处。 与索绪尔的符号学不同的是 ,福柯以话语、表 达、知识和真理等等均为历史性的 ———事物只有在 一个具体的历史上下文中才可能意味着什么 ,才可 能是“真实”的 ;在每个时期 ,话语生产各种形式的知 识、对象、学科和知识的实践 ,不同的历史时期之间 , 它们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并无必需的连续性可言。 霍尔还强调 ,福柯的话语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的 概念 ,它联系着语言与实践 ,并试图克服传统的“说” (语言)与“做”(实践)之间的区别 ———既然在所有的 社会实践中意义必不可少 ,而意义又制约和影响着 我们的行为 ,所以一切实践均有话语性的一面。福 柯后来着重探讨知识如何通过话语实践规范他人的 行为 ,关注知识和权力的关系以及权力如何在一个 被他称为常规化的机制 (institutional apparatus) 及其 技术 (technologies) 中的运作。在霍尔看来 ,正是这 一对话语、知识和权力的之关系的重视 ,话语的方法 把构成主义的表达理论推进了一步 ———这一方法把 表达从纯粹的形式理论中解救出来而给予其一个历 史的、实践的和“世俗的”运作语境。λϖ 霍尔还指出 ,福柯的知识/ 权力理论不同于经典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意识形态。福柯反对马克思主义 把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简化为一个阶级权力和利益的 问题。他认为 ,与权力相连接 ,知识不但获得了真理 的权威 ,而且拥有了使它自己变成真实的力量 ;与此 同时 ,知识一旦用于规范他人的行为 ,就带来了限 制、规范以及对实践的驯服。因而福柯断言 ,没有一 个权力关系没有与之相关的一个知识领域的建构 ; 亦没有任何知识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λω在 福柯眼中 ,权力亦并非自上而下从一特别的源头 ———诸如政权、国家以及统治阶级 ———辐射出来 ,在 一个链状的形式中实现其功能 ;权力是循环的 ——— 权力从来不被某一个中心所垄断 ,它是在一个网状 的组织中部署和运作。这意味着卷入这一循环的所 有人在某一程度上都同时是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而且 ,权力不仅是消极的 ———压制其意图控制 的 ,权力亦以积极的方式行事 ,它诱导愉悦和知识 , 生产话语 ,作为一个生产性的网络贯彻于整个社会 中。福柯不否认国家、法律、君主或统治阶级所拥有 的统治地位 ,然后他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这一宏大的、 整体的权力策略引向权力循环赖以进行的众多局部 的圈子、权谋、机制和效果 ,亦即福柯所说的“细小仪 式 ( meticulous rituals)”或者“微观物理学 ( micro - physics)”。在福柯的模式中 ,这一权力的微观物理 学的对象便是“身体”。福柯置身体于不同权力/ 知 识体系斗争的中心 ———不同的话语构成体和话语机 制在他们各自的权力和“真理”的版图中以不同的方 式对“身体”进行切割、分类和题记。福柯把权力与 身体的问题交汇于知识的生产中很显然拓展了表达 研究所涉及的范围。 4 福柯把表达从语言推向话语 ,并且置之于知识/ 权力的网络中。余下的难题是 :主体何在 ? 谁在表 达 ? 霍尔概括了历史上三种基本的表达理论 ,它们 以各自的方式解释意义的表达是如何通过语言而进 行的。其一是反映的方法 (reflective approach) ,认为 意义在真实世界中的物体、人、观念以及事件之上 , 语言像镜子一样反映 ( reflect) 这些已经存在的真实 的意义。其二为意图的方法 (intentional approach) , 声称言说者/ 作者通过语言赋予这个世界以独特的 意义 ,词语的意义源自作者的意图。其三便是霍尔 着重阐述的构成主义的方法 ,强调事物自身与单个 的语言使用者均无法确定意义 ,事实不意味着什么 , 而是我们使用表达系统 ———概念与符号 ———去构成 (construct)意义。 72 表达及其困难 很显然 ,构成主义的方法把主体从与知识与意 义有关的一个特权位置上移走了。福柯的话语方法 亦如此。他认为是话语而不是言说话语之主体生产 知识 ,主体可以制造单个的文本 ,但是这些文本必须 在一个特别时代和文化的知识型 (episteme) 、话语构 成体 (discursive formation) ,真理体制的限制之内运 作。福柯甚至声称 ,主体在话语内产生 ———话语的 主体服从于 ( subjected to) 话语的规则和约定 ,服从 于话语/ 权力的安置而不可能居于话语之外 ;主体可 以是话语所生产的一类知识的承担者 ,也可以是权 力得以传递的对象 ,但是主体不可能站在话语之外 成为知识/ 权力的源头。 福柯意义上的主体通过话语在两个位置上生产 出来。首先是话语本身生产的主体 ,亦即那些使得 话语所生产的某一特别形式的知识人格化的人物 , 他们拥有我们所期待的那些为话语所规定的特征 , 诸如疯子、歇斯底里的妇女、同性恋者等等。同时话 语又生产出一个诸如读者或观看者的主体的位置 (subject - position) ,从这个位置话语的特定的知识 和意义才可能被理解 ———屈身于话语中 ,我们必须 把自己限定于这一位置 ,并通过服从于 ( subjecting ourselves to)话语的意义、权力和规范而成为话语的 主体。 “主体”的处境如此微妙 ,“谁在表达”的问题便 同样难以回答。米切尔在他的“representation”一文 的结尾大篇幅分析勃朗宁 (Robert Browning) 的戏剧 自白诗《我的前公爵夫人》( My L ast Duchess) 便旨在 展现这一难题。米切尔发现 ,诗人勃朗宁拒绝以直 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通过笔下塑造的人物 ———公爵 ———如同在戏剧中一般向别人描述油画 《我的前公爵夫人》以及其他的事物。这一戏剧中人 物同样力图从直接表达中脱身出来 ,他竭尽全力以 讲述前公爵夫人的肖像画 ,来表达他的公爵身份和 地位对未来妻子的期待。与此同时 ,公爵还通过对 表达的控制来暗示他的绝对权威 ———他置前公爵夫 人于画中 ;把这幅画遮掩在惟有他自己才有权开启 的帘子背后 ;让人注意他的尼普顿海神驯服海马的 塑像等等。勃朗宁的诗本身亦企图凭借对公爵的恶 德败行的富于技巧的表达来控制读者寻常的道德判 断 ,一如 Robert Langbaum 所言让读者沉没于公爵 无以伦比的才智、品味、镇静与风度之中。λξ然而事 与愿违 ,人们从公爵的表达中觉察出他对自己拥有 的威权已经丧失信心 ;他控制表达的企图只是显露 出他在为挽救其行将衰败的权力做无力的挣扎。人 们对公爵的道德判断和谴责亦没有因为诗人对他的 贵族之高贵品性的表达而完全搁置。这首著名的戏 剧自白诗无疑向我们展现了表达不可操控的特征 ———表达获得自己的生命而挑战决定其意义的任何 企图。 5 “谁在表达”的难题同样出现在现代中国文学的 讨论中。1926 年 5 月 1 日郭沫若在《洪水》半月刊 发表《文艺家的觉悟》一文 ,声言“我们所需要的文 学”为“站在第四阶级说话 ,形式上是现实主义而内 容上是社会主义的文学”。文章还指出 ,中国没有纯 粹的无产阶级文艺家 ,因此文艺家应该“觉悟”的方 向 ,便是去“代表”社会上“穷到绝底”的大多数 ,去替 他们或站在他们一面说话。5 月 16 日 ,《创造月刊》 第三期 ,郭沫若在头条位置发表《革命与文学》一文 , 首次打出“革命文学”的旗号 ,并定义“革命文学”为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 学”。到了三十年代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续编》中回 忆《革命与文学》一文的写作背景 ,还专门为文中“革 命文学”的定义作了一番辩解。他说《革命与文学》 所倡导的“革命文学”,指的就是后来的普罗文学或 无产文学。其中引起人们争论的“表同情”的说法 , 并非“哀怜 (to have sympathy)”的意思 ,而是表示“意 欲上的一致”,即“to coincide”。λψ他还举《文艺家的 觉悟》中“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加以印证。郭 沫若这里所说的“代表”、“站在某某阶级说话”正好 对应了“representation”的“表达”与“代表”两个意项。 然而 ,这无产文学在鲁迅看来却是另外一番光 景 ———“无产文学 ,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一翼 ,它跟着 无产阶级的社会的势力的成长而成长 ,在无产阶级 的社会地位很低的时候 ,无产文学的文坛地位反而 很高 ,这只是证明无产文学者离开了无产阶级 ,回到 旧社会去了”。λζ他还选取郭沫若的短篇小说《一只 手》为这一类写作的典型 ,声称从这部小说他看到是 “旧秀才落难 ,后来终于中状元 ,谐花烛的老调”。λ{ 为同时代读者所欢迎的蒋光赤小说《少年漂泊 者》则有着与勃朗宁戏剧自白诗《我的前公爵夫人》 相同的叙事策略。小说由“序诗”、“自序”、“一封长 信”与“维嘉附语”四部分组成。“序诗”节选自 1924 年蒋光赤发表于《觉悟》的诗作《怀拜轮》。自序署名 82 文艺理论研究  2006 年第 6 期 蒋光赤 ;“一封长信”是小说的主体 ,作者“汪中”;附 语由“维嘉先生”所写。勃朗宁《我的前公爵夫人》一 诗署名的作者 FERRARA 是一位历史上真有其人的 公爵 ;而《少年漂泊者》中“一封长信”的作者“汪中” 在故事中先后承担了“佃农的儿子”、“川馆先生的弟 子”、“乞丐”、“杂货店的学徒”、“茶房”、“纱厂工人” 等社会底层身份。钱杏 1928 年初版的《现代中国 文学作家》一书专辟一章写蒋光赤 ,推崇蒋氏为“民 众所要求的说诉者”,声称“他的喊叫 ,都是民众的喊 叫 ;他的情绪 ,就是民众的情绪 ;他的思想 ,也就是民 众的思想”等等。λ|然而在小说故事中当“汪中”宣称 有资格得到他的“玉梅妹妹”的爱情并将自己与情敌 一比高下时 ,便不再顾及上述叙事上的身份伪装 ,而 竭力宣扬他高于别人的“人格”、“性情”、“知识”与 “思想”。λ}这不经意从故事中闪现出来的知识者的 口吻同样证明了表达桀骜不驯的秉性。 2004 年以来 ,《天涯》杂志关于底层表述的讨论 某种意义上也是围绕这一表达的难题而展开。尽管 讨论者对“左翼传统”保持着足够的警觉 ,时隔近一 个世纪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却没有两样。他们以“缺 乏表达自己的能力”、“谈不上发言权”为“底层”重要 特征 ; λ∼他们讨论底层的焦点仍旧是知识分子能否 “有效地走近底层”, µυ能否成为底层的“代表”,能否 以及怎样“把底层的声音表达出来”; µϖ 他们希望在 知识分子的笔下“底层的利益得到充分表达”。新世 纪的讨论者的贡献在于他们已经意识到“表述者与 被表述者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一致”,发现就是底层 自己的声音也并非他们“自己的思想”,甚至对能否 回答“底层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产生了怀疑。µω这 是一个表达的难题。“底层”正是福柯所谓的“使得 话语所生产的某一特别形式的知识人格化”的那一 群人物 ,他们拥有我们所期待的那些为话语所规定 的特征 ,其自身并不意味着什么。 米切尔说 ,通过表达我们把自己的意愿让别人 知道 ,与此同时 ,表达又从审美和政治两个领域背离 了我们意愿。他把美国大革命时候的口号“纳税必 有代表/ 表达权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颠倒过来变成“代表/ 表达必纳税 ( no representation without taxation)”以概括这一表达的困难。µξ ①张京媛等译 :《文学批评术语》(香港 :牛津大 学出版社 ,1994) ,第 12 - 26 页。 ②徐亮、陆兴华译 :《表征 ———文化表象与意指 实践》(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第 416 页。 ③比如 S. H. Butcher 和 Preston H. Epps 的译本 均用“imitation”一词。 ④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nghlin (ed. ) Critical Terms f or L iterary S tudy (Chicago and 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p11. ⑤ Stuart Hall ( ed. )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 ignif ying Practices (SA GE Publi2 cations & The Open University ,1997) ,p . 16. ⑥同上 ,第 17 页。 ⑦同上 ,第 19 页。 ⑧同上 ,第 37 页。 ⑨Roland Barthes : Mythologies (New York : Hill and Wang ,1972) ,pp. 109 - 112. ⑩ Roland Barthes : The Elements of Semiology (London ,Cape ,1967) ,pp. 91 - 2.λϖ 同注 ⑤,第 47 页。λω Foucault : Discipline and Punish ( London , Tavistock) ,P. 27.λξ See Robert Langbaum : The Poet ry of Ex peri2 ence: The Dram atic Monologue in Modern L iterary Tradition. ( London , 1953 ; 3rd ed. Harmondsworth , 1974) ,p . 77.λψ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编》,《郭沫若全集·文 学编》第 12 卷 ,第 281 页。λζ 鲁迅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 集 ,第四卷》(北京 :人民文学 ,1981) ,第 236 页。λ{ 鲁迅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全集 , 第四卷》,第 136 页。λ| 钱杏 :《现代中国文学作家 (第一卷)》(上 海 :泰东 ,1930) ,第 151 页。λ} 蒋光慈 :《蒋光慈选集》(北京 : 人民文学 , 1983) ,第 124 页。λ∼ 刘旭 :《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天 涯》2004 年第 2 期 ,第 49、51 页。µυ 刘继明 :《我们怎样叙述底层 ?》,《天涯》2005 年第 5 期 ,第 36 页。µϖ 蔡翔、刘旭 :《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 《天涯》2004 年第 6 期 ,第 9 页。µω顾铮 :《为底层的视觉代言与社会进步》,《天 涯》2004 年第 6 期 ,第 18 页。µξ 同注 ④,页 21。 92 表达及其困难
/
本文档为【曹清华:表达及其困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