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2010-08-28 17页 doc 1M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课堂教学评优教案 课题:离太阳最近的树 姓名:徐印峰 参赛时间:2010年3月25日 授课专业:语文 授课时间:90分钟 课题名称 总课题: 散文单元 课型 新授课 分课题:《离太阳最近的树》 组织形式 讲授主要内容 通过诵读、讨论,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重点 把握红柳的形象与内涵。 体会作者复杂微妙而又诚挚深刻的情感 难点 理解“离太阳最近”的含义。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融冷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来寄予思想情感的写作手...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课堂教学评优 课题:离太阳最近的树 姓名:徐印峰 参赛时间:2010年3月25日 授课专业: 授课时间:90分钟 课题名称 总课题: 散文单元 课型 新授课 分课题:《离太阳最近的树》 组织形式 讲授主要 通过诵读、讨论,掌握散文的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重点 把握红柳的形象与内涵。 体会作者复杂微妙而又诚挚深刻的情感 难点 理解“离太阳最近”的含义。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融冷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来寄予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揣摩关键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珍爱自然、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 方法 六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 准备 白板笔、黑板、例图、多媒体教室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以与课文有关的事物为组名 新课讲授 一、组织教学 1、学生按时进入多媒体教室,师生互相问候。 2、检查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笔记、装束、精神状态情况。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四大文学体裁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2、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设计思考)本学段主要采用“温故知新”的教学思路,以复习旧知来引发对新知识新能力的初步认知。 (二)、导入新课 1、(展示沙漠图片) 这里是西藏的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是位于高原上的沙漠。高原加沙漠,那里的自然条件会是怎样的呢?酷寒,缺氧,极端恶劣。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一种绿色植物——红柳。 (展示红柳图片) 有了这一抹绿色,土黄色的沙漠才有了生气,随风流浪的沙粒才得以聚集。 (设计思考)我设计的情境导入采用图片和视频手段。图片采用了学生们家乡——华北平原的红柳照片,红柳并不是远在5000米高原之上遥不可及,而是亲切在我们身边,学生们立刻就会有反应:“哦,这就是红柳,我们家乡野生的到处都是啊!这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时教师及时引入关于新疆红柳的生态视频,引发新认知。 此情此景,让孩子们进一步深入认识了红柳生命的可贵。从身边生活最熟悉的细节发现兴趣点,让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顺畅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作者介绍    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24.htm"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 1980年转业回北京。 国家一级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设计思路)通过对作家作品的认知,使学生对作家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解读有了一定的方向把握。 (三)整体感知 通读问道 万物成长都离不开太阳。毕淑敏老师独独把红柳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树”,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明确:没错,那里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那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顽强的斗士。毕淑敏老师之所以这么关注红柳,是因为她曾在西藏高原部队当过11年的兵,深知高原生活的艰难,令她更加珍惜这些了不起的生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这高原沙漠的斗士——红柳。 看着红柳那开放着朵朵小红花,虽说没有秋菊的佳色、牡丹的艳丽、玫瑰的芬芳,却有一种特殊的美。鲜花,不论怎么美,都经不起狂风暴雨。可是在这里,这红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让学生们初读课文,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红柳是离太阳最近的树?” (设计思考) 就在这最恰当的时机,教师立刻引导学生们初读课文,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红柳是离太阳最近的树?”几乎所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因为它生长在最高的地方,这时教师故作神秘地提示:“这只是表层原因,说明了高原红柳与太阳的物理距离最近,那么精神层面呢?”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疑惑点,激活了这次课的任务点。 于是,教师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局部探讨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实现“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合理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四)研读赏析,品味红柳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浏览课文,并积极地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时间是3分钟。展示问题: 通读全文,作者是怎样描写红柳的?品读文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请在阅读时,圈点勾画,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如: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简析: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简析: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如根茎的形状、根茎的硬度、燃烧的根茎等),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根据找到的句子和词语,用2—3个关键词概括红柳。组内交流后,将选定的关键词展示在题板上,并派代表到讲台前加以解说。发言时间不超过1分钟。 关键词句 表现手法 形象特点 作者情感 酷寒 缺氧 拟 人 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 1、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2、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微笑 像巨大的章鱼脚爪 比 喻 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如盘卷的金属 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学生钉好卡片,在讲台前解说)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了解了四个队的观点,下面请一位同学将关键词归纳起来,将重复的取下,给我们呈现完整的答案。 (设计思考)本学段主要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法、圈点勾画学习法,并且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与竞争中,体验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生态,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朗读促情 最后,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红柳的精神。(集体朗读) 红柳笑对人生,顽强不屈,红柳防风固沙,保护环境。我们回过头来再理解一下标题“离太阳最近”的含义,同学们是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呢? 它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她的枝条如此之坚,她的花朵却又如此柔美。她是那样完美。满枝嫣红的花蕾花朵,稠稠密密的,远远望去,恰如一簇簇燃烧的火焰。花朵红艳艳,碎叶绿茵茵,茂盛而又烂漫,又似一抹燃烧的彩霞。纪晓岚有诗云:“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合曾似绛霞。” (设计思考)这里采用了视频、图片和与现实相对照的方式加深理解的同时,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持续不断地给孩子们以积极的刺激,有效保持它们的学习注意力,保持任务驱动的持续性。 同时,注重有感情的诵读对学生深入情境、体验感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能力的提高也主要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实现。 因此,有感情的诵读,也可以成为教师当堂观察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室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可以了解、分析、总结出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实时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趁热打铁,教师抛出第二个小任务点:“如此艰难,而当地人又是怎样红柳对待的呢?圈点勾画,请在这里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问题: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设计思考)虽然在基本教学方式上沿袭前一步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注重教学步骤的实际变化。由前面教师的步步引导,变为这时教师及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走,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最后由小组代表有感情地诵读关键语段,其他小组评议改进诵读效果,有合作也有竞争,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又乐观的学习氛围。 5、思考: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简析: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6、文章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 (五)课外拓展,聚焦环保 我们常说生活就如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微笑面对它,它也同样会以微笑回报我们。红柳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了,那么现实生活有没有对它报以同样的笑容?它最终的命运是什么?(请一同学概括回答) 这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终究被人类毁灭了,而原因很简单,用司务长的话来说,关键就是一个字,钱。 (请一同学朗读司务长的原话)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 你要吃饭,对不对? 饭要烧熟,对不对? 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 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惟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设计思考)学生通过诵读,把握司务长对话中咄咄逼人的气势,从而体验出司务长所代表的很多人在现实经济利益和长远人类利益之间的短视选择,再跟前文作者对红柳生之艰难和燃烧中红柳的悲壮相对照,更能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复杂而强烈的情感,从而深化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我们就帮司务长算算账吧!看看一颗红柳能节省多少支出。 那么,同学们同意司务长的做法吗?为什么? (讨论2分钟,学生分组发言,辩论,不超过5分钟) 总结: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看问题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是站在司务长的角度,那当然有一定的道理,高原交通不便,物资紧缺,而当时的阿里红柳林茂密成群,是最好的燃料资源。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我们不能一味去指责当时的司务长为什么那么无知,因为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环保意识才刚刚开始萌芽。但是如果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站在现在的文明高度来看问题,那么司务长的行为明显是错误的,因为破坏植被,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在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就指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飘洒到世界各处?”作者没有回答,那么我们是否能替作者回答呢? 学生根据常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失去了红柳防风固沙的作用,会引发沙尘暴。展示沙尘暴视频,感受可怕威力) 除了沙尘暴,还有哪些自然灾害是由于破坏植被引起的?(图片展示:泥石流、土地沙化、洪水) 我们可以宽容地原谅当年的司务长,因为他别无选择。如今经济发展了,青藏高原已经通车了,我们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来免除红柳以及其他植物的灭顶之灾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各小组卡片展示环保策略,最后由一同学汇总,做成一个环保小专栏) 写一写: 从森林变成沙漠可能只需要几十年,但是沙漠变成森林却是花上几百年都不够。前人的无知造成了环境的恶化,我们才因此幡然醒悟,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悲剧,还会发生吗?请同学们根据这堂课学到的内容,结合红柳的悲剧,就这方面写一段短文,谈谈你的感想和看法。(请两位写得较快、较有代表性的学生当堂朗读) 课堂总结: 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了人类苦难的历程。如果人们继续挥舞着手中的斧头、电锯砍伐森林,执迷不悟地残害地球母亲,那么,人类终将踏上漫漫的赎罪之路。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她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却不是永远的伊甸园。 (设计思考)通过广泛吸收当今社会的环保现象,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使学生明白: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同时拓展延伸涉及到当今世界环保现状的方方面面,如关于环保的实时新闻、世界环境现状,不仅有反面材料,还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学生们以希望,更联系他们的专业、现实生活,“新能源在身边”,更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中,未来更充满希望。 (六)课后作业: 1、我的环保建言策 (参加联合国环保大会的发言) 2、身边的环保调查 (自己的…同学的…社会的…) 3、环保新生活 (想象作文) (设计思考)在教学进程达到最后的高潮时,教师利用板书简短小结课程内容。在学生们还意犹未尽之时,把学生们课上的热情延续到课下,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根据个人特点三选其一。如感到力有不逮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上同学的发言,完成第一题。喜欢关注实际生活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第二题;也有的同学喜欢幻想,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完成第三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自己可以发挥的领域,是课后作业分层次的目的,这也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七)板书设计 三、教学心得: 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从学生身边素材出发,时刻观照现实,又落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从老师扶着走到老师放开手,同学帮着走,最终实现学生自己会走,分阶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教育家叶圣陶说:“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 ,现在我们,学是为了自己会学,这才是作为一名教师所有教学工作的最高目标,我也将在这条道路上奋斗终生!
/
本文档为【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