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成见的合法性

成见的合法性

2010-08-29 4页 pdf 348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7458

暂无简介

举报
成见的合法性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杜会科学版) loumal of Guizhou Nommt University (So.翻St:ienm) 2002年绍1 181 (总第 114181) 成 见 的 合 法 性 严 霞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理性与成见的对立是近代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其结果是用合法的理性来拒斤非法的成见。然而,随着人文科 学的独立,尤其是解释学的兴起,成见奋起杭争,力图摆脱理性的束缚。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地位。本文试就上述合法性进 程进行追溯,并l...
成见的合法性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杜会科学版) loumal of Guizhou Nommt University (So.翻St:ienm) 2002年绍1 181 (总第 114181) 成 见 的 合 法 性 严 霞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理性与成见的对立是近代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其结果是用合法的理性来拒斤非法的成见。然而,随着人文科 学的独立,尤其是解释学的兴起,成见奋起杭争,力图摆脱理性的束缚。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地位。本文试就上述合法性进 程进行追溯,并lip明共在现代哲学发展趋势中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成见;理性;前理解;哲学解释学;传统;效果历史 中图分类号:13089.2 文献标识码:A 文查编号:1001一733X(2002)01一0018一04 Legitimacy of Prejudice YAN Xia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Xiutnen University,Xianten,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 The opposition of Reason and Prejudi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phi[(”二,hy,what the result is legitimate reason n- gainst illegal prejudice. However, Prejudice tried to shake off the fetter of Reason with the independnce of humantities and the prosperity of interpretation especially in order to make sure its legitimacy. This article tracing Lick the legitimacy as alx>ve,and expound its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odem philosop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ejudice;reason;fore-undentand;philosophy interpretation;tradition;result history 自启蒙运动以来,“成见,’(一称偏见)一词就与虚妄判断、谬误推理等否定性意义联系在一起,无法 经受住理性的考验,以确证自身的合法性地位。究其原因,乃是近代客观主义致知倾向的结果。以主客 二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哲学奉认识论、方法论为圭泉,追求客观性、普遍性、确定性的科学知识。这 种致知倾向必然导致对来自人的历史传统的成见的排斥。因为这些来自传统的成见是主观的,而且是 不确定的。可以说,整个近代哲学发动了一场理性反对成见的战争。进人现代,利一学主义思潮依然延续 了这一近代传统,欲去成见而后快。然而,随着人的历史意识的恢复,配合方法论、认识论向存在论(本 体论)的转变,成见终于得以“沉冤昭雪”。科学主义的历史主义一派的库恩、费耶阿本德等大都十分强 调利学史的重要性,而人本主义、解释学一派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则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执拗于 科学理性、真理的偏误,井力图通过人自身历史存在这一事实来为成见合法性地位的恢复作出哲学上的 论证。无疑,现代哲学的上述转向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历史主义与客观主义,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人文 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较量与融合。本文试图对成见及其合法性进程进行阐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析。 一、成见与理性的冲突阶段 整个近代哲学是在自然科学大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科学理性的权威至高无上,它可以审视并裁决 一切事物,其显著特征在于追求客观性、普遍性、确定性。在这种理性意识支配下,成见要么被看作是束 缚理性的传统力量,要么被看作未经理性反思的盲目信念。理性与成见之问径渭分明,水火不容。理性 主义者普遍认为认识、理解须以摆脱成见、涤净成见为起点。如经验论创始人培根就提出“四假相说”。 所谓假相就是成见的代名词,它们或来自人的本性,或来自所受教育和流行的观念等等。在培根所构筑 的非历史科学图景中,排除成见首当其冲,而后就是运用科学归纳法去认知世界真实面目。无独有偶, 唯物论奠基人笛卡尔在去除成见问题上与培根如出一辙,他的影响甚至还大于培根。笛卡尔主张方法 论的怀疑,他提出要对以往所接受的东西采取普遍怀疑的态度,目的是“小合避免仓碎的判断和成见”。 收稿日期:2001一07一05 — 苦R 一 万方数据 不论是本体沦上“我思故我在”的纯粹反思意识的确立,还是方法论上几何演绎法的推演,都为消弥成见 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人们敢丁使用自己的理性,成见的命运就不可逆转. 尽管整个近代哲学总体上拒斥成见对知识领域的渗透,但是随着主体性意识的提升,成见的合法性 存在还是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不自觉的承认,这其中康德哲学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某种意义上甚 至可以说,正是康德哲学以先验形式首次确立了成见的合法性。康德哲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认识 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他发现认知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作为认知必要条件 的先验范畴。这些范畴先于主体存在,但又存在于主体之中,它们本身不是知识,但又是获得知识所必 不可少的认知形式。主体在接受后天经验之前已先天具备了这些与生俱来的认识范畴。一是作为知识 内容的后天经验。先验范畴通过主体的想象活动梳理后天经验,将之纳人相应的范畴形式中,因此产生 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客观经验知识。撇开先验范畴的来源不说,显然这里康德首先肯定了认知主体并 不是空洞无物的,它所具备的认识形式乃是认知可能的基础和条件。这一认知取向与哲学解释学对由 历史而来的成见的肯定,在形式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共同思路。不过,康德更为强调先验范畴的超历史性 和普遍性。这使得他不可能真正地承认成见的合法地位,他对经验判断与经验的判断所作的区分,就是 一个突出的表现。 二、成见与理性对立的消融阶段 康德上述变相认可成见的态度并未能从根本上逆转成见的命运。确切地说,真正意义上的成见合 法性与人文科学尤其是解释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正是随着独立人文科学的确立,人自身的历史存在和 活动才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真理让位于价值,这些都为成见的合法性证明奠定了基础。施莱尔马赫、 狄尔泰等人不同程度地触及和论述了成见同题。对施莱尔马赫而言,理解是消除误解的过程,它是同人 的整个意识活动及其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复杂过程。理解过程通过语言来实现,分两个层面同时进行:一 是语法层面。通过语言理解语言活动,直接与语言相关联。一是使用语言者的个人生活过程(个性),语 言使用与其使用者处于不断互动的同一过程。运用语言奠基在个人理解基础之上,个人理解语言的过 程也就是其生活介人语言、改变语台和发展语言的过程。这样 来,理解在生活中就始终处于一种未完 成的状态,个人生活成为理解的前理解存在和由前理解所展开的生活的理解。显然后者包括的前理解 承认了成见存在的必要性。狄尔泰进一步发展了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他看来,人类生活、世界的本 质是人的意志、情感和愿望等心理要素的内在经验或称生命经验。它是人的一切生活的表现(包括社会 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它也是认识和理解对象的过程。所谓理解就是通过移情作用跨越时空距离,对原 初的生命表现进行理解和解释。这一过程乃是经验范围内的行为,是自身和他人生命的融合,具有开放 性特征。根据理解的这一内在特征,狄尔泰提出独立的人文科学方法论,以示其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不 同。狄尔泰的经验概念颇类似于成见。这是因为,一方面成见作为已知推向未知的参照系,成为主体认 知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成见又使主体处于一种向未来开放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经验属于一种 历史性存在,它剔除了康德先验范畴的超历史的先验性。 施莱尔马赫、狄尔泰都试图消弥成见与认识、理解之间的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对成见合法性确 证具有开先河之功。但由于客观主义意义的拘囿,他们仍旧将理解的目标定位在摆脱解释者自身的成 见,消除历史间距,达至客观认识上。解释者的功能不过是传声筒,是复原、再现历史本来面目的一种工 具和手段,其创造性功能仍受到理性的压抑。不过,无可否认,他们的努力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确 证成见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三、成见与理性的融合阶段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首先将解释学从认识论、方法论的束缚下超拔出来,将之纳入本体论范围。 他认为传统哲学从绝对存在角度将主体从人的存在中剥离出来,再用反思和分析的观念去反观思辨存 在,这恰恰遗忘了自身的历史存在,它必然导致其从方法上实现理解。这是有失偏颇和谬误的。海德格 尔认为理解并不是一种认识方法,相反它是人自身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人始终处于理解的被抛状 态,以理解的方式在时间中用成见展示白身的存在。‘解释从来就不是对先行给定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 把握,准确的、经典经验可以拿来当作解释的一种特殊的具体化⋯⋯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某种先 — I9 一 万方数据 人之见”。由此本体论前提出发,海德格尔论证了此在的时问性和历史性,在哲学上为成见的合法性确 证奠定了基础。他指出,每一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理解先决条件的前结构,它是由“先有”、“先见”、 “先知’.三种存在状态构成的。把某某东西当作某某东西加以理解,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的先见 与先把握来起作用的。先有(Vorhabe),指人的理解不是从虚无中产生,在反省意识之前,此在就处于一 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历史、文化占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占有了历史、文化。这种存在上的先有成 为理解的先决条件。二是先见(Vorsicht)。先见指的是我们在思考和理解时所运用的语言、思维框架或 表达方式。先见从先有中选择某种理解角度,在无观念的状态中进行理解。三是先知(Vorgritf )。先知 是指理解之前所具备的观念、前提和假设等。这些是我们进行理解的必要前提,是由己知推向未知的参 照系,同时也是修正理解的先决条件。上述三种存在状态就是理解的前理解状态,它本身先于主客区分 的反思意识。通过对前理解结构的分析,海德格尔充分肯定了成见(历史文化传统)对理解的制约作用, 论证了成见在哲学上的合法性。他的这种理解观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奠定了基础。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对人的前理解的分析思想,并将前理解的三重结构发展为前见或前判断, 首次提出要对成见进行重新评价,其意在为成见正名,恢复其合法性地位。伽达默尔首先对成见进行了 词源考察。成见一词原是与法律相关的词语,指正式法律判决前所作的临时判决或初判,是在最后判断 之前所达到的对某种情况的理解和认识。在此之前 它具有法律的合法性和效力。由此可见,成见并非 天生具有贬义色彩。成见本身原是一种包含理性判断的结果,排斥成见不过是启蒙运动的结果。伽达 默尔明确指出,启蒙运动是一场以“偏见反对偏见”的战争,它用理性的权威取代了传统的权威。在《真 理与方法》一书中,伽达默尔第一次从正面运用成见去说明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成见与历史的水乳交融 不仅构成了个人的历史存在,而且形成了一切理解的基本前提 “不是我们的判断,而是我们的偏见构成 了我们的在⋯⋯我要用它来把一个肯定的成见概念恢复到它正确的位置上··⋯成见概念原先并没有我 们加给它的这种意义。成见未必都是不合理和错误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歪曲真理。实际上,我们经验 的历史性是使成见在其字面意义上构成了我们的全部经验能力的最初的方面。成见是我们对世界开放 的倾向性,它们是我们据以经验某事— 我们遇到的东西据以对我们说什么的条件。” 在考察了成见的词源之后,伽达默尔对成见的来源进行了追溯。他认为成见根源于权威与传统。 权威与传统常常意味着盲目服从和崇拜,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理性判断,这是启蒙运动得出的结论。伽达 默尔并不否认权威的消极意义,不过他认为权威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是作为真理来源的可能性。事实上, 一切权威的最终根源恰恰是理性。盲目服从权威并非权威的本质,权威最初被承认、被服从时,其原因 在于人们觉得权威无论是在判断上、知识上,还是洞察力上都胜过自己。因此,权威属于人们经过理性 自由选择后的一种获得性知识,它并非总是非理性的任意的东西,而启蒙主义者均有意无意地忽视和漠 视了权威的这一本质。另一方面,启蒙主义者眼中的理性也并不是绝对无条件的,它也必须以传统为依 托实现和发挥白己的作用。传统是人们生于其中并不得不接受的东西,它是人存在和理解的前提条件。 当然,传统也需要理性的肯定、接受和培养,传统归根结蒂还是理性文化中的一种有选择的主动保存。 传统作为保存就像革命和更新一样,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行为,是一个理性的行动。它通过调动解释者的 成见促成积极的理解,从而将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传统并不是我们通过继承得 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到传统的进展 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由此可见,成见与理性本是一脉相承的,二者互有包 容。伽达默尔从这一观点出发,详尽地论述了成见的儿个显著特征: 1.历史性特征。历史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解释者还是解释对象都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 历史对主体的体验而言是先在的,并对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前结构思想, 并明确指出成见就是前结构。成见不仅是历史现象本身,而且是理解的前提条件。这乃是因为远在我 们理解我们自己之前,历史己先在于我们,它通过一系列成见的连续传递影响我们的理解。理解不过是 传递出来的已有成见的一种运用,这也就是说,没有成见,理解就不可能发生。这里,伽达默尔将历史性 原则_!二升为解释学的基本原则。 古典解释学始终把排除由历史性因素而来的时间间距作为达到正确理解的目标。施莱尔马赫明确 提出,解释学的任务在于消除误解,而狄尔泰则通过移情作用来消弥历史间距。伽达默尔指出他们仍囿 于客观主义思维方式。在伽达默尔看来,只要主体与对象同样处于历史之中,它们之间就不可's4免地存 一 20 一 万方数据 在由时间问距造成的历史性。时间间距是造成生产性理解的积极因素,也就是说,解释者只能从自身所 处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既有成见出发去创造性地理解历史文本,伽达默尔称之为效果历史意识。所 谓效果历史意识,就是说人总是历史的人,历史对人会产生一定效果,而人又通过这一效果向历史文本 发问,运用问答逻辑来理解历史。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与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 系。在这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一种正当的解释必须对自身的理解显示 历史的有效性。这样一种历史称之为效果历史。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就是效果历史关系,效果历史是我 们理解的原则,它决定了我们理解的对象、内容、方式,它始终支配着我们的理解活动。 2.成见的开放性。效果历史意识就是理解,这表明理解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力求消除时间间距的方 法论。相反,理解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动。理解者的期望与设想对理解影响重大。解释学一切必要 条件中之首要条件就是一个人自己的先行理解。这种先行理解来自于与同一主休相关联的存在。只有 从理解者的假设出发,理解才具有可能性和生产性,而理解者的假设又是由成见组成的。这样一来,成 见就为理解的生产创造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枷达默尔认为,成见是历史性赋予解释者的创造性积极因素,成见为每个解释者提供特殊视界。视 界就是视域的区域,这区域包括了从一特殊的主导观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也就是解释者的看法、观 点、见识或前判断。视界本身属于构成我们存在的传统的一部分,它是开放的、拓展的,在与文本的遭遇 过程中,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和修正。传统是无尽的,视界的拓展也是无尽的。理解,具体 来说,就是通过传统和成见的作用,解释者和解释对象各自形成自己的视界,它们分别代表着过去和现 在,现在的视界处于不断持续的形成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检验和修正我们的成见。因此,理 解并不要求理解者放弃自身视界,置身于对象视界,而是要求通过现在与过去视界的融合来扩大视界区 域。新视界的形成置身于其间的新传统,同时也为新理解和新融合提供可能。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 程,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视界融合过程充分体现出解释学循环中的意义生成过程。我们所指 的其实乃是理解本文自身。但这就是说,在重新唤起本文意义的过程中解释者自己的思想总是已经参 与了进去。就此而汀,解释者自己的视域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视域却又不像人们所坚持或贯彻的那 种自己的观点,‘仑更像一种我们可发挥作用或进行冒险的意见或可能性,并以此帮助我们真正占有本文 所说的内容。我们在前面已把这一点描述为‘视界融合”’。 3成见的语高性特征。伽达默尔认为,语台性是理解活动的一个根本属性。语言不仅是理解的媒 介和手段,同时它也决定了我们揭示世界、遭遇世界的方式。人和世界均属于语言性存在。就世界一方 而言 世界只有进人语言才一能呈现给我们,而语言只有表征了世界才真实存在。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实 质上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语言规定了人与世界的不同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 同扩展;就人这一方而言,人本质上就是一个语言存在物,语言是人创造出来的表征符号,“语言原始的 人性同时也意味着人在世的基本的语言性。”人只能在语言中思考,每一种语言给子人一种特有世界观, 其中都隐含了世界本身的存在。这样一来,语言就在人与世界之间架设了一道理解的桥梁。人与世界 的关系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交流,共同构成我们的牛活世界。所以,伽达默尔说 “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人与世界的这种语言存在形式揭示了语言与传统、成见的内在关系。在伽达 默尔看来,“传统不仅仅是我们学习认识和体验把握的过程,它是一种语言,它们像‘你’一样表达自己, 这个’你’不是一个客体,而是处于同我们的关系之中”。传统指的是语言流传下来的甚至是书写的传 统。它本质仁是一种语言的积淀,它为我们理解提供了意义的源泉。人始终扎根于历史世界之中,以一 种独特方式置身于世界。他从已有视界出发理解传统,又在与传统的不断遭遇、融合中,不断产生出新 的理解。但无论如何,这始终都是 一个语言对话的过程。语言不仅揭示了我们的世界,而且还创造了人 拥有世界的可能性。归根到底,理解只是一个主客交融的语言历史现象。 综上所述,成见的合法性进程乃是一个不合法一半合法一合法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整个 近、现代哲学史。它从一个侧而反思了人纯粹作为理性存在所造成的偏误,反映出现代哲学消融历史与 理性、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文等二7G对立的尝试和努力。它为人自身多元的意义和价值的重现和重构 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当然,成见合法性地位的确证又如何面对相对主义的质疑,这仍是一个有待思 考和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拜 汤 跃 一 21 一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成见的合法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