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美国蓝筹股的兴衰

2010-08-31 21页 doc 55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6661

暂无简介

举报
美国蓝筹股的兴衰美国蓝筹股的兴衰 蓝筹股总体阵容的兴替嬗变   2005-02-22  证券日报      道.琼斯平均指数(DowJonesAverage)的成分股是世界股市上最悠久和著名的蓝筹股,从它的百年沧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华尔街蓝筹股阵容的历史兴替。1884年,查尔斯.亨利.道(CharlesHenryDow)以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当时最重要的11种股票制作了第一张道指表,其中9只是铁路股。可想而知,当时的华尔街蓝筹股几乎就等同于铁路股。      12年后的1896年,道氏第一次正式发布道指12股票,这次上榜的全是在纽约股...
美国蓝筹股的兴衰
美国蓝筹股的兴衰 蓝筹股总体阵容的兴替嬗变   2005-02-22  证券日报      道.琼斯平均指数(DowJonesAverage)的成分股是世界股市上最悠久和著名的蓝筹股,从它的百年沧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华尔街蓝筹股阵容的历史兴替。1884年,查尔斯.亨利.道(CharlesHenryDow)以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当时最重要的11种股票制作了第一张道指表,其中9只是铁路股。可想而知,当时的华尔街蓝筹股几乎就等同于铁路股。      12年后的1896年,道氏第一次正式发布道指12股票,这次上榜的全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挂牌交易的工业公司,包含石油、天然气、炼油、钢铁、煤矿、橡胶等重化工业类股。1916年,道指扩充到20只股票,由JP摩根主持、数百家钢铁厂商整合而成的著名的钢铁业巨头--美国钢铁公司于是年成为道指的重头成分股。随着汽车工业的崛起,著名的通用汽车公司于1928年成为道指成分股。是年,道指成分股扩充到30种股票,延续至今。 从道指12到道指20再到最终形成道指30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道指成分股皆以重化工业类股为主导。其中的二个插曲很有意味:一是可口可乐1932年入选,1935年即被替换;二是IBM公司1932年入选,1939年即被替换。这说明,那时候的产业时代基本上还是一个重化工业时代。象可口可乐这样的大众消费类公司和象IBM这样的新技术类公司,即便入选也难能站稳蓝筹阵容之列。   从1970-80年代开始,道指30成分股崛起二股新力量。一是服务类和消费类产业公司的崛起。1987年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半个世纪后重回道指,1991年迪士尼、J?P摩根等入选,1997年强生、沃尔玛等入选。二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公司的崛起。1987年IBM重回道指,1997年惠普加入,1999年微软、英特尔、SBC等著名高技术公司加入道指。尤其是1999年微软和英特尔的入选,其意义不仅在于道指第一次接受非NYSE上市的股票,而是意味着道指对美国经济中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在1990年代的互联网狂潮中,美国在线AOL和雅虎YAHOO入选的呼声很高,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但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这些曾经辉煌无比的网络股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道指30历经美国的百年产业风雨演变至今日,通用汽车、埃克森美孚石油等重化工业公司依然在位,但沃尔玛、迪斯尼、麦当劳、可口可乐、宝洁、花旗集团、摩根大通银等消费类和服务类公司以及IBM、微软、英特尔等高科技公司,在华尔街蓝筹股阵营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道指30的百年演变中我们看到,华尔街的蓝筹股阵营在大的趋势上经历了从铁路公司到重化工业公司再向服务类的第三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公司的过渡。具体到特定的产业更替,美国的蓝筹股阵营大体上走过了这样一个变迁过程:铁路、电报电话--石油、煤矿、钢铁、公用事业、汽车--连锁商业、金融、医药、大众消费品、IT、电信、传媒等。     历史上的大多数蓝筹股公司,都在这样的一个产业变迁过程中随特定产业的兴旺而兴旺,亦随特定产业的衰落而衰落。早年随着铁路运输产业的兴起,崛起一批名震一时的铁路公司,铁路股一度几乎成了蓝筹股的代名词。后来,铁路产业衰落,铁路股亦退出蓝筹股行列,自此以后在美国蓝筹股阵营中铁路股杳无踪迹。继起的钢铁股和汽车股一度执华尔街蓝筹股阵容之牛耳,后来美国的钢铁业衰落成"夕阳产业",钢铁股因此而渐遭冷落,1997年著名的伯利恒钢铁被道指剔除,标志着钢铁股彻底退出美国蓝筹股行列。如今,汽车产业的鼻祖福特汽车公司未能入选道指30,位居其中的老牌蓝筹股--通用汽车,其估价水平和市场地位也远逊色于沃尔玛、微软等新崛起的蓝筹公司。后来随着金融服务、商业零售、大众消费品、医药医疗等产业的兴起,花旗集团、摩根大通银行、沃尔玛、宝洁公司、麦当劳、可口可乐、默克、强生等公司迅速崛起为华尔街最重要的蓝筹公司群体。而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的兴起,则直接催生了IBM、思科CISCO、MICROSOFT、英特尔INTEL、YAHOO、AOL等高科技蓝筹公司的异军突起。     蓝筹股阵容兴替与产业变迁的这种高度相关提供了什么启示呢?它告诉投资者:当我们试图判断特定公司的蓝筹命运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本身的状况去思考,而需要把视野放宽到产业层面上去观察产业大势。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洞识了产业变迁的大势与规律,才能在投资上真正地看清楚蓝筹股的机会和风险。      从道指30成份股看美国蓝筹股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董登新(教授)   原始出处:登新投资论坛国际俱乐部   2005年1月20日   道•琼斯工业平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即人们通常所称的道•琼斯指数(本文简称“道指”)。作为美国最重要的股价指数,它既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又是世界股市的“风向标”。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广泛的股价指数。   在美国众多的股指中,道指之所以能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股价指数,主要是因为构筑这一指数的30只成份股(除微软和英特尔在NasdaqNM挂牌外,其余28只成份股均在NYSE挂牌)。据道•琼斯公司称,它们都是美国“蓝筹股”(blue-chip shares)的精英。所谓蓝筹股,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把那些在其所属行业内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业绩优良、成交活跃、红利优厚的大公司股票称为蓝筹股。那么,作为美国蓝筹股的代表,道指30成份股究竟有何“超凡脱俗”之处呢?我们不妨深究一番,也许能够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一)公司规模大,国际知名度高。   作为道指30成份股的上市公司,无论在传统行业或是新兴行业中,它们都是这些行业的佼佼者,而且大多都是跨国公司。在它们中间,不少公司已进入了世界500强的前50强,例如,在2002年版的世界500强排名中,道指30成份股就有沃尔玛、埃克森、通用汽车、通用电气、花旗集团、IBM等,它们分别排名在世界500强的第1、2、3、9、11、21位。不仅如此,这些上市公司的品牌更是驰名世界、享誉全球。例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微软、英特尔、强生、宝洁、杜邦、惠普、迪斯尼等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在我们工作、生活的周边环境中,只要看到IBM、INTEL、EXXON、MICROSOFT、MCDONALDS、BOEING等字样,人们便知它是什么品牌、是做什么用的。   此可见,要成为道指30成份股中的蓝筹股,仅有“国内驰名”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有足够的世界知名度。我想,一个国家,这样的公司不要多,只需三十个便足矣!      (二)公司挂牌时间长,有的堪称基业长青。   在道琼斯30个成份股公司中,共有17家公司已在股市挂牌超过半个世纪,其中,挂牌时间在百年以上的有2家,它们分别是通用电气和AT&T公司。与此同时,它们中间还有许多是基业长青的公司,如“寿命”已超过百年以上的公司就有7家,占成份股只数的23.33%。“寿星”之冠当属已拥有191年辉煌历史的花旗集团;亚军则是已走过一个半世纪(150多年)历程的宝洁公司和美国运通。此外,IBM、波音、迪斯尼等公司的“年龄”也都在80岁以上。   基业长青是企业成功的标志。只有在历史的风风雨雨考验中能经久不衰的企业,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不仅是民族企业的骄傲和自豪,它们更是一国经济的“脊梁”,是国民和投资者心目中的真正英雄。      (三)公司股本大且扩张能力强。   在30只成份股中,流通股本在50亿股以上的公司有5家,其中最大流通股本是通用电气为98.9亿股;流通股本在10——50亿股之间的公司有14家;流通股在5——10亿股之间的公司有5家;在余下的5家公司中,最小的流通股本为2.909亿股。   从这30只成份股的股本变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本既不是一夜之间做大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如此大。相反,美国许多公司上市时的总股本一般都不是太大。上市后公司股本不断变大的原因主要是:在公司业绩不断成长以及股价不断走高的过程中,公司通过对股份的不断分割(拆细)来增大总股本,一方面有利于稀释股权“含金量”、降低市场股价、减少控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股东群体,有利于提高本公司股票的市场投资人气。   在近20多年的时间中,道指30成份股分割次数最多的当属HOME DEPOT、英特尔和微软公司,它们分别分割股票的次数为13次、10次和9次,其中,英特尔在10次股票分割中就有7次的分割比例均为2:1(即我国股民所称的10送10,或每1股裂变为2股)。目前,这三家公司的流通股本分别为22.3亿、60.9亿和88.8亿股。如此高比例而频繁的股份分割,如果没有公司业绩的同步扩张,是很难想象的。      (四)公司业绩随股本同步扩张。   事实上,道指30成份股的股本扩张正是与其业绩同步进行的。即便在美国经济十分糟糕的2002年度,道指30成份股公司中每股收益最高也达到了5.21美元,而且每股收益在1美元以上的有21只;在其余9只成份股中,除2只(即惠普和HONEYWELL INTL)偶尔有少许亏损外,另外7只每股收益均在0.5美元以上。这样的业绩表现,在2002年度的美国,应该算是十分优秀的。   再从每股净资产这个存量指标来看,就更能说明问题。在30个成份股公司中,2002年的年报资料显示,有18家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都在10美元以上,其中,有的公司每股净资产高达20多美元。在每股净资产低于10美元的12家成份股公司中,最低的为4.78美元。这里,尤其值得说明的是,在公司总股本长期不变的前提下,随公司成功经营积累而不断做大每股净资产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若是在总股本不断扩张且已达到相当规模的情况下,公司仍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每股净资产水平,这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为此,我们可以反推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任何上市公司,无论何种动机的股本扩张,如果没有业绩同步扩张的实质性支撑,就只会加速公司股票沦为“垃圾股”的进程,其后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的例证,我们从美国其它上市公司中也能找到许多。      (五)公司现金分红普遍而优厚。   在美国上市公司中,股息按季度支付是十分普遍的,而按年或半年支付股息反倒不是很常见。当然,也有许多公司根本就没有股息分配。此外,也有一些公司偶尔还支付额外股息和特别红利。   据统计,道指30成份股在2002年已实施的现金红利分配中,每10股支付现金红利在6美元以上者共有22家,占30只成份股的绝大多数。其中,每10股支付股息10美元以上和20美元以上者分别有11家和3家。即便是2002年亏损的两家公司也作了不差的现金红利分配。在前述股本扩张到如此庞大的情况下,再加上2002年世界性经济的不景气,这些成份股公司依然能够有如此丰厚的现金红利回报,这样的蓝筹股,怎能不吸引投资者对它们的投资兴趣和投资欲望呢?只要有了这种长存的投资人气,公司的股价水平就能长期处于稳定、坚挺的状态。这便是蓝筹股一贯的魅力所在。      (六)股票流通市值庞大,股价分布错落有致。   据道琼斯公司统计,1999年底,道指30成份股的总市值占全美股票总市值的28%。按2003年3月31日收盘价计算,全美三大股市(NYSE、Amex、NASDAQ)流通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个股仅有3只,均为道指成份股,它们分别是通用电气(2522亿美元)、埃克森(2331亿美元)和微软(2150亿美元)。此外,流通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个股全美仅有11只,道指30成份股便占有其中的6只,它们分别是花旗、强生、沃尔玛、IBM、默克制药和宝洁。紧随它们后面的是英特尔(992亿美元),其流通市值接近1000亿美元。   不难想象,如此庞大的总市值,如果没有这些蓝筹股公司的大流通股本和高股价,是难以继任道指30成份股的重任的。   再从股价的分布来看,2000年1月14日,道指创下了历史的最高记录收盘点位11723.00点。这一天,在道指30成份股收盘价中,有7只收在了100美元以上,18只收在了50——100美元之间,剩余5只则收在了20——50美元之间。   2002年10月9日,道指创下了上一波牛市结束以来至今的最低收盘点位7286.27点。在道指30成份股中,收盘价仍站在100美元以上的有1只,另有7只收盘价处在50——100美元之间,14只收盘价处在20——50美元之间,剩余 8只收盘价最低也站在了10美元之上。   从牛市到熊市,尽管道指最低点比最高点跌去了4400多点,但道指成份股却仍然能错落有致地、均衡有序地分布在价位水平不低的各个档次上,这便是蓝筹股的“大将风范”。如果说,一旦遇上疯狂飙升的牛市,它们全都一飞上天;而一旦遇到苦寒难耐的熊市,它们一下子又全都趴下。这样的股票是不够资格充当蓝筹股的。   最后的结论:美国的蓝筹股是经过200多年的市场经济苦心经营而孵化和培育出来的,它们的做强做大正是美国经济强大的基石。我国股市目前虽然还没有“美国意义”上的蓝筹股,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上市公司也会日益强大起来。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内知名品牌不断地成长为世界驰名的国际品牌,我们“中国版”的世界蓝筹股公司将会越来越多。到那时,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富强。      熊市中的“避风港” 聚焦美国蓝筹股      蓝筹股一向被视为熊市中的避风港,在弱市时投资者往往对其青睐有加,然而,近两年来蓝筹股却未能抵挡住股指下挫,其跌幅出人意料。   国际光纤市场巨人Corning公司的股价从最高的113.33美元下挫到了最低的3.8美元左右;通用电气亦未能幸免,现在的股价同其2000年的最高点相比,已跌去了近60%,药物制造商Pfizer的股价也有超过了40%的跌幅,蓝筹股不仅没有托起股市,反而列在了跌幅的前列。   就此,有分析师指出,蓝筹股以前的高价位主要是由于其聚集的泡沫太多,而近两年来的股价下跌,正是泡沫风险的逐步释放。   通用电气近三年的走势恰好证明了这一切。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10日达到顶点,终盘收于5048点,此后,指数便掉头向下。然而,通用电气的股价却没有随着科技泡沫的破灭和指数的下跌而下滑,反而是逆市上扬,连续5个月股价上涨,最终在2000年8月28日股价达到了最高点,有近44%的涨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弱市中游资寻找避风港,大量资金的涌入导致了股价的急剧上升,从而使得其股价过高。而过去两年中其股价的大幅下跌就是股价泡沫的逐步释放。   此外,华尔街资深分析师吉姆•邱巴克指出,投资者过去对蓝筹股业绩神话不经审视也导致了蓝筹股泡沫的大量聚集。由于身处牛市,很多投资者缺乏最基本的风险意识,违背了股票投资的一些最基本的准则,对麦当劳、HomeDepot等公司业绩增长速度下滑视而不见,对惠普等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加剧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该股价背离其基本面走高,这样的蓝筹公司在弱市中自然难以抗跌,因此出现近两年来的大幅下跌也就不足为奇了。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近两年的下跌,蓝筹股已经开始出现了分化,有的股价泡沫已经释尽,他们资产质地优良并在其所在行业中仍处于领头羊位置,这样的公司已经重新获得了市场的信任。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再看蓝筹股投资价值(2003-8-22 15:21:44)      盘蓝筹股经过了上半年的风光之后雄风锐减,近期大盘的持续低位盘整与之不无相关。由于大盘蓝筹股更多被基金掌控,“在位者”视之为烫手山芋,“在野者”畏之如虎。但通过与美国蓝筹股的比较发现,国内蓝筹股的投资价值还需要重新评估。   沪深两市前五大蓝筹股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列,分别为中国石化(3241.8亿元人民币,下同)、中国联通(394.7亿元)、宝钢股份(338.7亿元)、龙腾科技(283.3亿元)、上海石化(232.2亿元)。《财富》lt的分别是沃尔玛(2465.2亿美元,下同)、通用汽车(1867.6亿)、埃克森美孚(1824.6亿)、福特汽车(1638.7亿)、通用电器(1316.9亿),它们是纽交所的蓝筹股。   两地蓝筹股有以下一些共同点:第   一,股东红利回报稳定。2001年和2002年,龙腾科技每股红利保持在0.3元;宝钢股份分别为0.125元和0.2元;中国石化保持在0.08元。美国蓝筹股历年股利回报也非常稳定,这两年,通用汽车每股红利分别为2.16美元和2.10美元,埃克森美孚为0.90美元和0.89美元,沃尔玛为0.28美元和0.30美元。有趣的是,美国蓝筹股股利回报的稳定性还体现在股利派发与公司当年经营业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在于公司有没有足够的现金流。福特汽车2001和2002连续两年出现经营亏损,每股收益分别为-3.02美元和-0.55美元,但公司现金流充足,每股现金流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2.59美元和5.10美元。这两年,公司每股派发红利分别为1.07美元和0.41美元。   第二,公司经营业绩相对稳定,蓝筹股市盈率的变动主要受大盘影响。比较发现所谓“合理市盈率”都是不存在的。以龙腾科技为例,2001年年底和2002年底的市盈率分别为54.2倍和34倍,但这两年其每股收益均为0.3元。美国蓝筹股市盈率与公司经营状况背离的现象更显著。通用电器2001和2002年每股收益变动不大,分别为1.38美元和1.42美元,但这两年年底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分别为29.0倍和17.12倍。美国蓝筹股市盈率变动与大盘指数的变动有很大的相关性。其中,通用电器和沃尔玛与纽交所综合指数的相关系数,一年期分别为0.85和0.73,三个月分别为0.72和0.69。   第三,投资者回报较高。若以年初的蓝筹股股价与年底红利之比来测定投资者回报,则2002年中国石化、宝钢股份、龙腾科技的投资者回报分别为5.1%、4.9%和2.1%,均高于当年的存款利率。同年,美国蓝筹股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埃克森美孚和通用电器的投资者回报分别是4.1%、2.6%、2.2%和1.9%,也远高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但是,从两国的投资者回报率比较来看,中国蓝筹股比美国蓝筹股更具投资价值。   当然,国内蓝筹股和美国蓝筹股的区别也很明显,具体表现在:一,美国的蓝筹股在国际市场上的涵盖面要比国内的广泛得多,表明其对外扩张的能力很强大;二是股权结构有重大差别。沪深两市前五大蓝筹股中,第一大股东都绝对控股,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介于78.91%-96.16%之间,都远远高于美国的蓝筹股。沪深蓝筹股与美国蓝筹股一样具有作为蓝筹股的一些基本特征:享有大型企业独具的规模经济、公司经营稳健、股东红利回报和投资者收益较高。沪深蓝筹股又有美国蓝筹股不具有的一些优势:沪深蓝筹股处于新兴证券市场,对海外证券市场拓展的愿望和空间要远远大于后者;沪深蓝筹股属于体制转型中企业,相对于美国蓝筹股的成熟企业,成长性更大。   经营历史造就未来 海外蓝筹启示录   如果说蓝筹公司的形成有什么路径依赖是绕不开的,那就是持久的经营历史。   一个美国富商在英国看到城堡里的一片草坪长得非常别致,就问园丁:“怎么才能在美国也种出这样的草坪来?”园丁回答说:“这个简单,只要特别的种子、殷勤地浇灌、精心地……”富商很高兴,说这些都能买到。“不过,这块草坪我们这样做了400年。”园丁慢悠悠地说。   “长寿”蓝筹   短寿,几乎是多数企业的宿命。有专业机构在分析了多数公司的兴衰历程后指出:40%的新建公司活不到10年便夭折,一般的公司寿命为7~8年,一个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是40到50年。1970年跻身《财富》“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其中的l/3于1982年后销声匿迹。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在日本与欧洲,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12.5年。   而与此相对的是,蓝筹公司普遍有着长寿的特征。   A.D. Chandler将美国的商业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90-1840)是以因市场扩张而导致的分工专业化为特征的传统经济阶段。在这个阶段产生的蓝筹公司有4家,包括2家金融企业与2家制造企业。第二阶段(1840-1880)是以铁路、电报及无烟煤的广泛使用为特征的技术进步时代,其间有4家蓝筹公司诞生,主要集中在通讯与运输业。第三阶段(1880-1920)是以企业横向纵向一体化的普遍化为特征的摩根时代,其间伴随着职业经理阶层的地位提升以及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过程。在这个阶段有15家蓝筹企业诞生。第四阶段(1920-1980)为现代商业阶段,有7家蓝筹企业诞生。   上述四个阶段所产生的30家蓝筹企业中历史最长的公司建于1799年,最短的公司建于1978年,平均历史为112年,其中百年公司有20家,占总数的2/3.   而我们的考查是以道指30蓝筹公司这个奇迹般的公司群落为样本的(见表)。在道琼斯工业指数的30家样本公司里面,有17家已经超过了100岁,平均寿命达到了105岁。寿命最长的是杜邦公司,已经是202岁高龄;最年轻的是家居仓储公司(Home Depot),刚刚进入26岁。   如此看来,似乎没有持久经营历史的公司,不足以成为真正的蓝筹公司;而要成为蓝筹公司的公司,必须致力于积累持久的经营历史。   历史的魅力   对企业来说,经营历史意味着什么?   首先,经营历史的品牌和公信力效应。足够长的经营历史表明公司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适者生存能力久经考验,更容易博取用户和社会的信心和信任,形成强大的品牌和公信力,从而拉动市场客户和经营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向公司靠拢。大前研一曾说:日本企业花在品牌上的金钱和时间,是生产制造的好几倍。   其次,经营历史的效率效应。持久的经营历史能使企业形成一些特殊的竞争优势或效率来源,比如:经验曲线、组织资本、试错学习效应、历史上摸索积累起来的KNOW-HOW、世代传承的技术层进、继承了前辈经验和做法的熟练员工等。   举一个工艺KNOW-HOW方面的例子来说,乐凯胶片的某种产品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就其技术所达到的水平来说已经可用于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所要求的世界最尖端水准。但乐凯批量生产这种产品的时候,废品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成品成本偏高。而同样的产品和技术,柯达公司早年有类似的情况,但现在没有了,因为柯达公司拥有一项工艺KNOW-HOW,彻底解决了废品率问题。专家们知道,类似的工艺只能依靠足够长的制造历史才能得以掌握,除了时间之外没有任何别的路径能够产生类似的工艺。而柯达正是因为有足够长的历史才掌握这一工艺的。最近10来年西方经济学里兴起的组织资本理论,也很能折射出经营历史的效率效应。   再次,经营历史的组织效应。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工作生命是有局限和极限的,可持续成功的企业总是体现为对这种局限和极限的持续突破。那些长寿的蓝筹公司,都是超越个人英雄主义和突破个人局限及极限方面的典范,它们以一种有着独立生命的组织化运营体系和文化精神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然而组织运营系统和文化精神的发育、发展和最终形成是需要借助于时间和过程的,其间必然要经历“构建—塑造—运行—改良—变革—再塑造—再运行”的反复塑造甚至是千锤百炼。正因为这样,只有那些有着持久的经营历史的企业,才有着生命力强大的组织运营体系和系统效率。   组织的学习能力,也只有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才能形成。没有足够经营历史的当今中国企业,大多逃不过企业首脑的“换代之劫”。而那些百年蓝筹公司,却在历史上一次次的换代震荡中“学习”到了处理这一问题的能力,从而首脑换代问题再也不会成为它们的生死之劫了。   最后,经营历史的文化效应。有人说:所谓贵族气度,就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花大量金钱累积起来的那些日常生活中琐细而隐秘的细节,比如:伊顿公学一届届学生中流传的“切口”,欧洲王室时代对花边样式的细腻选择等等。   企业文化也是用一年又一年的兴旺与衰退、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与协调、一轮又一轮的打破和树立、一关又一关的危机与再生慢慢积淀和养成的。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文化风格、行为准则、对环境及产业变迁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等等,无不需要借助于漫长岁月的打造方能得以最终形成。   一个80岁的日本董事长对东软董事长刘积仁说:“一个企业走过10年,才刚刚开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后来一位日本企业家又跟他说:“10年不算长,干了40年我还不知道要做什么。”   距离可以追赶,时间却无法压缩。人之一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十岁呢?二十岁呢?孔老夫子没说,也许根本就不觉得这点年纪有什么好说的。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少不更事、年少如新的企业,在通往百年蓝筹的艰难拼杀中更多地只能沦为“路遗白骨”。在竞争的市场经济里,每一个蓝筹公司的造就,无非都是演绎了一遍那“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故事。   企业年轮和经营历史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大到了我们几乎可以说:是历史造就未来!如果说蓝筹公司的形成有什么路径依赖是绕不开的,那么公司的经营历史就是这么一条你绕不开的路径。所以,要成为蓝筹公司者,必须致力于长期目标的追求,致力于营造可持久的因素,致力于积累持续的经营历史,而不是只看眼前的盈亏,为了短期的利益忽略长远和透支未来。      中国蓝筹股发展之路依然漫长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漫漫熊途之后,人们纷纷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了蓝筹股,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疑问,例如: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蓝筹股?如果有,又有哪些公司可以称得上是“蓝筹股”呢?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蓝筹股又有什么主要特点呢?   通过对美国蓝筹股的代表———道琼斯30指数公司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蓝筹股的大致数量范围或平均指标,即:平均股票市值约为1000亿美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4.9%以上,平均市盈率为20倍左右,平均红利收益率约为1.5%左右,年度净利润规模大于7000万美元。很显然,如果以上述来衡量中国的上市公司,能符合标准的真要算凤毛麟角了。例如,就上市公司市值规模看,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55亿美元,折合450多亿元人民币,而中国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约40亿元人民币,平均规模只有其十分之一不足。美国道琼斯30指数公司中总市值最大的有3000亿美元,平均股票市值约为1000亿美元,而中国目前最大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不到3000亿元人民币。   由于中国目前的市场及企业规模与美国等西方成熟国家相比仍存大较大差距,因此以美国蓝筹股认定标准机械套用于中国市场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但是,通过把握蓝筹股的共同特征(如市值大、业务规模大、红利稳定、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盈利能力平稳增长等)及对美国蓝筹股平均财务指标的借鉴,我们可以尝试建立适用于中国市场的蓝筹股评定指标如下:1)股票总市值≥50亿元人民币;2)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取道琼斯平均指标的一半);3)5年间至少有2次分红,2001年红利收益率≥1%,1997-2001年5年红利收益率≥1.5%;4)平均主营收入增长率≥5%,平均净利润增长率≥5%;5)营业利润比重≥70%。   以上述标准对沪深两市1997年以前(包括1997年)上市的公司进行横跨1997-2001年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考察,得出的国内蓝筹股的测评结果是,计有7家公司符合条件,分别为粤电力、青岛海尔、国电电力、清华同方、中集集团、广州控股、同仁堂。下面是这些中国“蓝筹股”的基本面及市场表现的几个显著特点:   1、公司规模小,红利放发不稳定。应该说,上述7只“蓝筹股”在市值规模、业务规模、业务扩张能力、盈利水平等方面综合起来要比样本范围内的其他公司出色,而且这些公司在各自行业里的地位、竞争力等方面亦比较优秀。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群体来看,其平均红利收益率整体偏低,2000年7家公司平均红利收益率仅为1%,2001年大幅增长至1.69%,但5年里每年分红利的公司只有3家。7家公司平均总市值133亿元人民币,2001年平均主营收入、平均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和6亿元,业务规模亦偏小。   2、整体抗跌性有所体现。从市场表现看,因受大盘系统风险的影响,这些“蓝筹股”大部分呈单边下跌走势。从2001年6月份附近相对高点至5月29日收盘价计算,7只股票平均跌幅为25%,跟大盘32%的跌幅相比,抗跌性有所体现,但与国外蓝筹股相比,这种抗跌性并不十分明显。   3、市盈率偏低。以5月29日收盘价计算,这些“蓝筹股”平均市盈率为24倍,已接近国外蓝筹股平均市盈率水平。但由于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放发率普遍很低,而且很不稳定,因此投资者的盈利目标主要是股票买卖价差,加之“蓝筹股”抗跌性并不明显,因此投资“蓝筹股”的热情并不高。   如今在被市场公认的“蓝筹股”队伍中,已经没有诸如四川长虹、深康佳等公司的身影,看来我国“蓝筹股”队伍的更新换代频率丝毫不亚于国外成熟市场。在产业调整的历史进程中,在由经济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变的阵痛中,在年轻的、不完善的证券市场中,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问题及变数似乎更多。对于“蓝筹股”的衰落风险,我们应该更多地结合公司行业周期、产品周期、技术优势、核心竞争力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多方面进行防范。当投资者把期盼与疑惑的目光投向这个板块的时候,我们必须做出的客观结论是:中国“蓝筹股”———发展之路仍然漫长。
/
本文档为【美国蓝筹股的兴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