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英国在远东的双重外交与天津租界危机

英国在远东的双重外交与天津租界危机

2010-08-31 7页 pdf 298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6874

暂无简介

举报
英国在远东的双重外交与天津租界危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8    200913 民国档案 ·史论· 英国在远东的双重外交与天津租界危机 傅 敏 [摘  要 ]  1939 年天津租界危机期间 ,英国根据欧亚局势的演变和美国态度的变化 ,不断地调整其远东外交政策。 本文通过对英国在天津租界危机中的外交折冲的研究 ,展现危机中的英国既不甘于放弃其在远东的权益 ,...
英国在远东的双重外交与天津租界危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8    200913 民国档案 ·史论· 英国在远东的双重外交与天津租界危机 傅 敏 [摘  要 ]  1939 年天津租界危机期间 ,英国根据欧亚局势的演变和美国态度的变化 ,不断地调整其远东外交政策。 本文通过对英国在天津租界危机中的外交折冲的研究 ,展现危机中的英国既不甘于放弃其在远东的权益 ,又不愿与日本 走向军事对抗 ,因而推行了一种既支持中国抗战 (主要是道义上的支持) ,又对日妥协的双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从象 上看 ,充满着矛盾与反复。但在这一复杂表象的背后 ,则是英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远东获取最大利益的现实主义考 量 ,也是英国外交传统中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核心原则的反映。 [关键词 ]  英日关系  远东政策  双重外交  天津租界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 ,英国最初希冀与日本在远东 合作 ,对日本侵华予以纵容。但随着日本在华侵 略由北向南的推进和不断摆脱九国公约束缚的努 力 ,英国在华利益受到日益严重的损害 ,英日矛盾 迅速激化。此后 ,英国对其远东政策进行了相应 的调整 ,对日本交替使用妥协与遏制的策略 ,甚至 于二者并行。国内学术界迄今关于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英国远东政策的研究 ,一般侧重于对其与日 妥协层面的强调。如徐蓝认为 ,1931 年后英国在 远东不仅未对中国抗战给予积极有效的支援 ,反 而在对日绥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并在天津租界 危机中达到顶峰。萨本仁、潘兴明也认为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英国一直推行对日纵容侵略的绥靖政 策。① 这些研究对于英国远东政策的定位都过于 笼统 ,忽视了不同阶段英国远东政策的复杂性和 多面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在天津租界危机中 的外交折冲的研究 ,展现英国远东外交政策的双 重性与演进 ,分析其变化的动因与实质及其对中 国抗战的深远影响。 一、对华援助与不承认“东亚新秩序” 七七事变后 ,日本加快了建立以它为主导的 东亚新格局的步伐 ,公然挑战九国公约中帝国主 义国家对华政策的总原则 ,排挤英国为首的西方 国家在远东的权益 ,英日矛盾迅速激化。同时 ,日 本虽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 ,却未能从根本上瓦解 中国的抗战力量 ,中日战争的僵持燃起了英国借 助中国抗战拖住日本的希望。英国驻华大使卡尔 和部分英国外交部官员认为日本的侵略必将受到 其国内经济困难的阻碍。甚至此前一直主张对日 妥协的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也对中国的抗战不再 持完全悲观的态度。1939 年初 ,他在致外交部的 电报中说 :“没有任何关于中国国民政府或是中国 人的抵抗意志崩溃的真正迹象。”② 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后 ,美 国表现出愿与英国合作的积极的姿态。近卫声明发 表的当天 ,美国就通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 ,它 将向日本抗议对长江流域的封锁 ,并邀请英国向日 本提出同样的抗议。英国政府立即积极响应。 1938 年 11 月 7 日 ,英、美、法三国驻东京大 使同时向日本就长江自由航行问题提出了抗议 , 这是三国在远东的第一次实际性的联合行动。③ ① ② ③ 有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远东政策的论著主要有 :徐 蓝 :《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 —1941》,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 ;萨本仁、潘兴明 :《20 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邱霖 :《抗日战争初期的中英关系 ( 1937. 7 —1939. 9)》,《史学月刊》1994 年第 5 期 ;王宇博 :《英国、美国与“九一八 事变”》,《史林》1999 年第 2 期 ;张皓 :《1931 年英国处理中日争端 政策的演变》,《世界历史》2007 年第 5 期。这些研究对英国远东 政策的复杂性都未进行充分的阐释。 Bradford A. Lee. Britain and t he Sino - Japanese War , 1937 - 1939 ,a Study in t he Dilemmas of British Declin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p . 154. 徐蓝 :《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 —1941》,第 262 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民国档案 200913 99    不久 ,英国与美、法再次向东京发出内容相似的抗 议 ,反对近卫发表的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和建 立“日满蒙”三方互助合作关系的声明。1939 年 1 月 14 日 ,克莱琪代表英国政府向日方提出措辞强 硬的照会 ,称 :“本国政府拟坚守九国公约之原则 , 单方面修改该约条款之行动碍难承认 , ⋯⋯本国 政府仅知远东局势 ,全由日本以违反九国公约之 方式加以改变耳。”①这一照会反映了英国对日强 硬的立场 ,“其态度之严正 ,为英国外交文件中所 仅见。”②1 月 20 日 ,英国主导下的国联也做出决 定 ,要求各成员国为采取有效措施援助中国进行 协商。③ 此为国联第一次做出明确要求援华的 决议。④ 同时 ,英国一直踌躇不前的对华经济援助问 题也有了积极的进展。卡尔于 1938 年 11 月 7 日 向本国政府发出警告说 ,“英国在中国的地位正迅 速地流逝”。而造成这一形势的根本原因在于“英 国政府的优柔寡断”,他强调“是给予中国人实质 性援助的时候了。”⑤虽然克莱琪不同意他的观 点 ,认为英国的东亚政策应该基于欧洲局势的发 展和帝国的防御能力的考虑之上。但外交部多数 官员倾向于卡尔的意见。⑥ 12 月 20 日 ,英国正式 宣布援助中国 ,给予中国一笔 50 万英镑的贷款 , 主要用于购买滇湎公路所需的卡车 ,并表示将进 一步对华贷款。⑦ 此次贷款数额不大 ,却是英国 迈出的对华援助之第一步。中国方面亦将此视为 中国外交的一大胜利。12 月 ,滇缅公路竣工交付 使用。1939 年春 ,每个月大约有 1 千吨紧急物资 经由这条公路运入中国。截止 1939 年 4 月 ,大约 有 3 万吨战略物资运入中国。⑧ 随后 ,英国又决 定为稳定中国的货币提供一笔贷款 ,当时英国希 望与美国协同行动 ,但是美国拒绝参加。1939 年 1 月 18 日 ,张伯伦改变了他一直死守的英国只有 与美国合作才能行动的想法。3 月 8 日 ,对中国 法币支持的计划公诸于世 ,由两家英国银行向中 国提供 5 百万英镑外汇平准基金 ,由财政部担保 弥补这一计划给两家银行带来的损失。⑨ 日本对英国积极援华、道义谴责日本的态度极 为不满。同时 ,日本的侵略使其与英国在租界的矛 盾迅速发展 ,国际租界的存在已然成为日本建立“东 亚新秩序”的巨大障碍。于是 ,1939 年 ,日本几乎同 时对上海、鼓浪屿国际租界和天津英租界发起进攻。 日本对上海和鼓浪屿国际租界的进攻 ,由于英美法 的一致行动而频频受挫。因此 ,日本认识到要想取 得成功 ,必须对英美分化瓦解 ,找到突破口。日本遂 将目光聚焦到天津英租界。这里地处华北 ,是日本 首先要纳入“新秩序”合作范围的区域 ,同时 ,这里一 直是中国民族主义者在华北开展反日活动的理想基 地。不仅如此 ,这里还一直使用中国官方货币——— 法币 ,并存有相当多的中国政府的白银储备。因此 , 日本对天津英租界有势在必得之决心。天津租界危 机的大幕由此拉开。 二、对日本侵略的承认和对华援助的缓慢 进行 英日关于天津英租界的矛盾早在 1938 年 9 月即初现端倪。9 月底 ,英租界当局根据日本军 事当局建议 ,逮捕了一名据称是抗日游击队领导 人的苏清武。日方要求英租界当局将此人予以引 渡 ,英方却称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此人将租界作 为反日活动的基地 ,于是 ,双方僵持不下。而英国 政府内部也就是否向日方移交苏清武展开了激烈 的讨论。克莱琪和英国驻天津总领事贾米森认 为 ,“如果苏清武被证明有罪 ,就应该交出他”。λυ 但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和远东司的大多数成员却不 赞同 ,他们认为“日本在天津事件上的施压是其 ‘新秩序’方针指导下的一个庞大的外交政策的一 部分 ,而这个政策旨在把英国在华势力及利益完 全排挤出去。因此 ,英国方面应当对此持强硬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 万仁元、方庆秋主编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 51 册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135 —136 页。《王子壮日记》,1939 年 1 月 16 日 ,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1 年版。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Document s on British For2eign Policy ,1919 - 1939 (以下简称“DBFP”) , Third Series ,vol . 8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55 ,p . 418.徐蓝 :《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 —1941》,第 265 页。Bradford A. Lee ,Britain and t he Sino - Japanese War ,1937 - 1939 ,p . 155.Bradford A. Lee ,Britain and t he Sino - Japanese War ,1937 - 1939 ,p . 157.Aut hur N. Young ,China and t he Helping Hand ,1937 -1945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 84.Aut hur N. Young ,China and t he Helping Hand ,1937 -1945 ,p . 112.Bradford A. Lee ,Britain and t he Sino - Japanese War ,1937 - 1939 ,p . 164.Antony Best ,Britain ,J apanese and Pearl Harbor : Avoi2 ding War in East Asia ,1936 - 1941 ,Routledge ,1995 ,p . 7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00   200913 民国档案 度。”①英国外交部倾向于卡尔的意见 ,以证据不 足为由拒绝移交。 正值英日围绕着移交苏清武的问题争执不下 时 ,伪联合准备银行津行经理、伪津海关监督程锡 庚于 1939 年 4 月 9 日晚在天津英租界内的大光 明戏院遇狙毙命。② 英租界逮捕了四名嫌疑犯。 日本当局要求将此四人移交日方 ,这使英国再次 陷入是否移交四人的艰难抉择中。克莱琪和贾米 森都担心日本可能会武力占领租界 ,认为“如果武 力占领真的发生 ,那么 ,我们将不能像在上海的情 况那样指望得到美国的援助。”③他们要求外交部 同意交出这四人。但卡尔表示反对 :“采取这一行 动良心难安 ,而且将很难向重庆交待。”④外交部 最终站在了卡尔一边。 英国迟迟不肯移交四人使日本深感不耐。6 月 5 日 ,日方向天津英当局发出最后通牒 ,称英方 若不于二日内将暗杀程锡庚之嫌疑犯交出 ,则日 方将采取必要步骤 ,封锁英租界。⑤ 贾米森和克 莱琪十分紧张 ,强烈要求向日本做出让步。克莱 琪说 :“在这最不适当的时候 ,我们用自己在华北 的地位冒险 ,仅仅为了法律上的细节卷入与日本 的严重冲突当中 ,坦率地说 ,我不能理解。”卡尔却 反驳说 :“这个问题更主要是道义问题 ,而不仅仅 是法律上的问题。”⑥最终 ,哈里法克斯指示贾米 森 :“如果没有明确犯罪事实的令人信服的 ,而不 是在日本人威胁下产生的供词之外的证据 ,我将 不打算移交刺程案四嫌犯。”⑦他决定采纳卡尔的 建议 ,由英国、日本、美国各出一人组成调查委员 会。但这一建议并未被日本接受。6 月 14 日 ,日 本正式封锁天津英租界 ,造成英租界内正常生活 的停顿 ,天津租界危机正式爆发。 日本此举引起了英国的强烈反应。时任日本 驻英大使的重光葵回忆道 :日军“对出入英租界的 英国人不分男女都要脱衣检查 ,致使英国舆论为 之哗然。”⑧英国开始考虑对日经济制裁的问题 , 首相张伯伦在下议院暗示 ,除非日本解除封锁 ,否 则英国有可能进行经济报复。⑨ 15 日 ,英国商务 部向外交部提交对日经济制裁的若干建议 ,其中 最重要的是废止 1911 年的英日条约。λυ 17 日 ,英 国官方对外宣称 ,如果天津局势至本周周末仍未 改善 ,则英国可能的应对有三种 :一、取消日本原 享之最惠国待遇 ;二、废弃 1911 年英日条约 ;三、 对进口日货一律加征重税。λϖ 与此同时 ,英国还向美、法两国积极求援。6 月 15 日 ,哈里法克斯指示驻美大使林赛吁请美国 向日本施压 ,要求美国向日本申明“如果日本继续 坚持对英国政府施加压力以使其改变远东政策 , 则定将导致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局面 ,而这是其他 国家所关注的。”λω6 月 16 日 ,哈里法克斯致电英 国驻法大使菲普斯 ,请他告诉法国 ,“虽然以我们 目前的处境 ,显然不能在天津采取震慑性的措施 , 但或许可以在远东展示武力”λξ ,英国正在考虑对 日实施制裁 λψ。然而英国得到的回复显然是非常 令人失望的。美国在研究局势后 ,最终得出的结 论是 :“暂时美国在远东做不成任何实实在在的 事”。λζ 法国不仅对英国提出的在远东联合展示 武力的提议不热衷 ,反倒特别提醒英国“不要对日 本采取任何经济制裁的措施 ,除非确信这些措施 将会是有效的。”λ{与此同时 ,从 1939 年春天开始 的有关缔结英法苏三国同盟的谈判一直踌躇不 前 ,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英国在远东陷入事实上的孤立状态 ,而其军 备状况也极不乐观。英国虽在 1936 年后日益重 视其军备的重整 ,但它一直坚持国防开支应受财 政限制 ,将经济稳定视为国防中的“第四军种”,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λωλξλψλζλ{ Antony Best ,Britain ,J apanese and Pearl Harbor : Avoi2 ding War in East Asia ,1936 - 1941 ,p . 71. 万仁元、方庆秋主编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 53 册 , 第 462 页。 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85. Bradford A. Lee ,Britain and t he Sino - Japanese War , 1937 - 1939 ,p . 184. 《津租界情势突紧》,《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 年 6 月 9 日 ,第 2 版。 Bradford A. Lee ,Britain and t he Sino - Japanese War , 1937 - 1939 ,pp . 184 - 185. 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155. 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 :《重光葵外交回忆录》,知识 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172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 :《顾维钧回忆录》第 3 册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477 页。 《商务部正考虑对敌经济制裁》,《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 年 6 月 17 日 ,第 3 版。 《天津日寇反英益烈 ,英考虑对日报复措置》,《重庆各报 联合版》1939 年 6 月 19 日 ,第 3 版。 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184. 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192. 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192. 陶文钊 :《中美关系史 (1911 —1949)》上卷 ,上海人民出 版社 2004 年版 ,第 155 页。 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19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民国档案 200913 101   凌驾于三军之上。因此 ,英国重整军备的速度远 远落后于德国和日本。即便是有着传统优势的海 军 ,此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英国国防委员会领 导人托马斯 ·英斯基普告诉艾登 :“到 1940 年以 前我们只有 12 艘主力舰 ,其中 7 艘尚不能做到完 全现代化。”①英国海军参谋长查特菲尔德警告 说 :如果英国“不得不派一支足够力量的舰队去远 东对付日本舰队 ,那么 ,我们实际上就不能把现代 化的军舰留在本国水域去对付德国和意大利的由 较新的军舰组成的舰队”。② 欧洲战争阴云的日渐聚拢以及英国军事上的 软弱 ,使英国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武力威胁面前最 终选择了妥协。6 月 19 日 ,哈里法克斯告知克莱 琪 :“经过慎重考虑 ,英王陛下政府深感报复行动 的困难 ,尤其考虑到这一行动将导致激烈的对 抗。”因此 ,“如果能通过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 ,则 为我们所期望。”③6 月 26 日下午 ,克莱琪拜访日 本外相有田 ,正式提出英日谈判以解决天津问题 的建议。日本接受了克莱琪的建议。对此 ,张伯 伦十分满意 ,他在议会中表示 ,日本同意在东京而 不是在天津会谈是良好征兆 ,可以减少日本军人 的压力。④ 然而 ,谈判进程显然不如他的美好预 期 ,正如时人分析所言 :“日人之动机 ⋯⋯实际上 藉以要挟英国 ,促使改变援华之远东政策而已。 英国亦知实力在远东有所不逮 ,有拟让步之说 ,但 若不改变远东政策 ,仅作局部之让步 ,必非日本所 能满意 ,实则其前途仍有多少之困难”。⑤ 7 月 15 日 ,克莱琪与日本外相有田开始第一 次会谈。会上 ,有田首先提出了一个有关天津具 体问题谈判的前提原则 ,要求英国接受。几经交 涉 ,鉴于日方的强硬态度 ,英方最终仅对文本作了 个别字句的修改 ,便表示接受。22 日 ,双方正式 签订协定 ,具体内容为 :“英国政府充分认识正在 进行大规模敌对行动的中国的实际局势 ,并注意 到 ,只要这种事态继续存在 ,在华日军为了保障其 自身安全和维护其控制的地区内的公共秩序 ,就 有其特殊的需要 ,也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步骤 ,以便 镇压或消除那种将妨碍他们或有利于他们的敌人 的任何活动或动因。因此 ,英国政府将避免 ,并使 在中国的英国当局也避免有任何将妨碍日本军队 达到其上述目的的行动和措施。”⑥此即《有田 — 克莱琪协定》。 《有田—克莱琪协定》的签订 ,标志着英国面对 危机 ,最终采取了对日妥协的基本态度。但自危机 爆发至《有田—克莱琪协定》签订的这一段时间 ,英 国并未完全放弃对中国的援助。6 月 8 日 ,哈里法克 斯通过英国驻法大使菲普斯 ,邀请法国政府一致行 动 ,向日本在中国的轰炸暴行提出严正抗议。⑦ 同 时 ,在对外宣布签订协定的同时 ,英国多次向外界强 调 ,并向中国明确表示对华政策不变 ,以“排除使中 国人被过分打击的可能”。⑧ 而且 ,在稳定中国法币 的问题上 ,英国虽然未能继续增加平准基金 ,但一直 积极努力地促使法国增加对平准基金的投入。6 月 13 日 ,哈里法克斯告知英国驻香港商务大臣 ,“法国 政府已经正式通知我们 ,他们准备担保由法国银行 提供 2 亿法郎的款项。”⑨6 月 21 日 ,哈里法克斯再 次去电表示 ,“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促成法国提供平 准基金”。λυ 三、拒绝移交天津存银和对华援助的停顿 英日达成一般谅解之后 ,谈判进入讨论天津细 节问题的阶段。会谈首先从治安问题开始 ,进展较 为顺利。8 月 1 日 ,双方达成 ,主要有两个部分 : 一是搜索、查抄和逮捕由英国工部局巡捕房执行 ,必 要时 ,日本宪兵将作为观察员与他们会同进行 ;二是 对于反日嫌疑犯的审讯及处置。在治安问题的谈判 中 ,较为引人注意的是引发天津租界危机的四嫌犯 移交问题。而这一问题也基于 7 月 24 日日方提供 给克莱琪进一步的证据达成了谅解 ,英方表示同意 移交。λϖ 只是在移交的日期上不断地拖延 ,但欧战 爆发后 ,英国最终于 1939 年 9 月 5 日将四人移交给 了天津傀儡政权。λω 虽然有关治安问题的谈判进展较为顺利 ,但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λω [英 ]安东尼·艾登 :《艾登回忆录 ·面对独裁者》下卷 ,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第 879 —880 页。Bradford A. Lee ,Britain and t he Sino - Japanese War ,1937 - 1939 ,p . 109.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200.《克莱琪与有田会谈》,《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 年 6 月28 日 ,第 3 版。《王子壮日记》,1939 年 7 月 18 日。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279.DBFP ,Third Series ,vol. 9 ,p. 149.DBFP ,Third Series ,vol. 9 ,p. 307.DBFP ,Third Series ,vol. 9 ,p. 167.DBFP ,Third Series ,vol. 9 ,pp. 213 - 214.DBFP ,Third Series ,vol. 9 ,p. 499.《程案嫌疑人昨已被引渡》,《中央日报》1939 年 9 月6 日 ,第 3 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02   200913 民国档案 并不意味着英日关于天津问题的细节谈判能顺利结 束。因为在整个谈判中 ,核心问题是经济问题 ,也就 是关于是否禁止法币流通和移交天津存银给日方的 问题。日本军方明确表示 ,“除非经济问题解决 ,否 则决不解除封锁。”①因此 ,英国在经济谈判中的态度 也是检验英国远东政策的试金石。 早在有关细节问题的谈判开始前 ,英国就已 经清楚日本将提出经济要求 ,也曾考虑如果拒绝 妥协而致谈判破裂 ,是否有可能对日经济制裁。 讨论的结果是消极的。7 月 25 日 ,哈里法克斯将 英国政府关于对日制裁的讨论情况告知克莱琪 : “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 ,表明目前美国或自治领正 准备加入到反日行动中。”同时谈到 ,“我们正在清 除出台关于对日本出口到英国的货物征税法案的 障碍 ,虽然我们怀疑这一行动能否对日本造成严 重伤害 ,但它至少是我们手中的一个武器”。显 然 ,英国对于制裁的效果是持悲观态度的 ,而基于 这一考虑 ,英国力图避免谈判破裂也就在情理之 中。由此 ,英国采取了一种使经济谈判国际化的 策略 ,尽可能将美国和法国卷入谈判中。25 日 , 哈里法克斯指示克莱琪 ,向日本建议“委派一个来 自第三国的公认有能力的专家来谈判现场 ,尽可 能不延误地研究货币问题的技术层面。”②而且 , 他明确表示 :“如果我们得不到美国和法国的足够 支持的话 ,我们至少在讨论妥协的时候要处于更 有利的地位 ,即不要在由此可能引起的责难中首 当其冲。”③可见 ,英国已经准备妥协 ,却又不愿独 自承担责任 ,想让美、法两国帮它共同分担妥协带 来的后果。 正值英国准备对日本做出更多妥协的关键时 刻 ,7 月 26 日 ,美国国务卿赫尔通知日本大使崛 内 ,宣布废止 1911 年签订的日美商约。这一行动 的意图 ,显然是要告诉冲突之中的日本与英国 , “美国不愿向日本屈服 ,并愿支持英国。”④虽然 , 美国一直竭力避免给英国以愿为其“火中取栗”的 印象⑤,但是美国的这一行动仍对英日谈判产生 了重要影响 ,使得英国在此后关于经济问题的谈 判中 ,态度转趋强硬。 关于是否应向日本妥协以避免谈判破裂的问 题上 ,克莱琪和卡尔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克 莱琪认为 ,“鉴于在接下来的关键性的几个月中 , 和平与战争的问题在欧洲还处于均势状态徘徊不 定的情况下”,“我们不应当错过最终驱使日本脱 离德国轨道的机会”。因此 ,他坚持应避免使谈判 破裂。⑥ 为此 ,克莱琪建议以在白银问题上的让 步来换取日本撤回禁止法币流通的要求 ,将白银 移交至联邦储备银行或横滨银行封存 ,直至敌对 状态结束。⑦ 但卡尔坚决反对 ,他认为移交白银 并不能减少英国面临的困难 ,反而会“因这一交易 中的纵容而遭到毫无疑问的谴责”。⑧ 经过慎重 考虑 ,哈里法克斯最终认同了卡尔的看法 ,他表示 “目前在东京谈判的目标是使天津封锁解除 ,并缓 和目前的紧张局势。”但如果所能达成的协议“是 不名誉的 ,那么不达成协议也不会更糟糕 ,而且我 们还能在道义的立场上更强势 ,反倒是日本在世 界舆论面前会遭受谴责。”因此 ,“我认为我们应当 尽力消除这种弥漫在各个方面的猜疑 ,即我们准 备牺牲中国以安抚日本。”⑨8 月 17 日 ,哈里法克 斯通知克莱琪 ,由于以下几点理由不能在白银问 题上妥协 :11 不能承认临时政府有此司法管辖权 在白银问题上发布命令。21 认为中国政府宣称 对白银的所有权是强有力的 ,因此我们不可能免 于因参与将其移交给另一方而遭受偏袒的责难。 31 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有直接和间接的利益。 41 将产生打击法币和刺激联邦储备银行货币的 影响。51 将会损毁中国政府 (和其他友邦) 对我 们的信任。他要求克莱琪将此训令通知日本政 府。λυ 第二天 ,克莱琪正式通知日本政府英方的 立场。不仅如此 ,哈里法克斯也没有采纳克莱琪 和日方谈判代表加藤不向报界公开这一训令的要 求 ,他强调 ,为避免误解 ,必将以纲要的形式向报 界公开。λϖ 8 月 21 日 ,外交部在英日东京谈 判的备忘录中提到 :“对日本的威胁不断妥协的懦 弱政策无论是就远东还是其他地方而言都将会疏 离于美国的观点。”λω于是 ,英日谈判停顿 ,天津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λω DBFP ,Third Series ,vol. 9 ,pp. 344 - 346.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329.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331.《顾维钧回忆录》第 3 册 ,第 514 —515 页。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348.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413.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380.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430.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p . 458 - 459.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463.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p . 470 - 471.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48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民国档案 200913 103   界危机陷入僵局。 尽管英国没有在经济问题上对日妥协 ,但对 于中国要求经济援助的呼吁 ,亦一直不愿给予积 极的回应。7 月 6 日 ,郭泰祺曾代表中国政府向 哈里法克斯提出 ,为稳定中国法币 ,请英国再一次 增加平准基金。① 18 日 ,郭泰祺再次拜访哈里法 克斯 ,催询增援平准基金之事 ,哈里法克斯仅表 示 ,“已将我方要请转达财长 ,并表示‘实有困难之 处’”②。而且 ,他还以一种略带抱怨的口吻强调 , “3 月份提供的平准基金原先预计能维持法币一 年的时间 ,而结果只维持了三个多月。所以 ,如果 追加平准基金 ,中国政府必须保证其能发挥更持 久的作用。”③7 月 28 日 ,蒋介石要求郭泰祺再次 促请英国增援平准基金 ,8 月 10 日 ,郭泰祺将这 一请求制成说帖面交哈里法克斯 ,表示此事关系 中国抗战前途 ,意义重大。④ 但是英国却于 8 月 30 日正式答复称 ,“经英财部详细考虑 ,西门财长 甚表歉意 ,恐难再以借款维持中国币制”。⑤ 此 外 ,英国曾于 1938 年 12 月同意给中国 1 千万镑 信用贷款 ,只支付了 50 万镑用于为滇缅公路购买 卡车 ,便迟迟不愿兑现剩余部分。1939 年 7 月 14 日 ,郭泰祺与英国海外贸易署长接洽 ,英国同意再 支付大约 3 百万镑 ,由国会担保 ,但英国对这笔贷 款一直拖延不肯签字。7 月 29 日 ,克莱琪强烈反 对签字 ,他认为这会使“此地进行的关于天津问题 的进一步谈判变得困难”。他建议必须等到“谈判 破裂或日本政府未能履行它的承诺 ,尤其是与抑 制反英运动相关的保证”时 ,再确认这笔贷款。⑥ 卡尔也表示赞同。⑦ 结果 ,英国一再拖延 ,直至 8 月 18 日 ,才同意签订了这一贷款协议。 四、对日本的全面妥协 正值英、日紧张状态仍未缓和时 ,西方的战鼓 已经敲响。1939 年 9 月 1 日 ,德军从三面突袭波 兰 ,欧战全面爆发。由于对波兰负有互助义务 ,英 国被迫对德国宣战。日本对欧战迅速做出了反 应。9 月 4 日 ,日本首相发表声明 ,称“日本不介 入欧洲爆发的战争 ,而将专注于中国事变的解 决。”⑧中国十分担心英国会由此走向对日妥协 , 因此 ,蒋介石特别嘱托郭泰祺向英国政府探询以 后对远东的政策 ,询问英国能否固守国联盟约会 员国的立场 ,并履行国联所有对华之决议。同时 表明中国极愿与英、法互助合作 ,建议订立对日防 卫秘密协定。⑨ 在积极开展对英外交的同时 ,蒋 介石还于 8 月 29 日、9 月 3 日和 8 日连续致电驻 美大使胡适 ,敦请美国出面领导远东问题 ,以防 英、法与日妥协。λυ 蒋介石认为 ,远东局势的“关 键仍在美国 ,如美能出而领导远东问题 ,为英苏作 仲介 ,使英、美、法、苏对远东问题能共同一致对 日 ,则远东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否则迁延因循 ,可 使英日同盟复活 ,则俄或将先与日妥协 ,可使德、 意、俄、日重立阵线 ,此皆于民主阵线与远东问题 遭受莫大之打击。”λϖ显然 ,美国的立场直接牵动 着远东局势的发展。 此前 ,英日谈判虽因经济问题的严重分歧而 陷于停顿 ,但英国多次公开表示愿续开谈判 ,驻日 大使克莱琪始终与日本保持着非正式接触 ,试图 解除天津危机。9 月 7 日 ,英国外务次官白特勒 在下议院表示 ,英、日两国关于天津事件之谈判 , 英国政府仍愿进行 ,且极望其能赓续进行 ,将各项 悬案 ,成立解决办法 ,并已将此意通告日本政 府。λω 10 月初 ,英、日间仍就重开谈判问题进行 磋商 ,11 月 10 日 ,克莱琪向外界表示 ,确实“与谷 正之外次会谈颇久”λξ ,谈判迟迟未能重开的最大 障碍仍是经济问题。为了平息各种猜疑 ,英国对 外界表示 ,“关于天津存银问题 ,英政府对此事之 态度 ,前已在东京加以说明 ,以后仍将坚守此项原 则。”λψ克莱琪在与日本代表的会谈中也基本坚持 原先的立场 ,表示英国仍“坚持与中国有关之英日 问题 ,应与日美关系共同加以调整。”而谷正之“则 坚主此类问题 ,应与日本对其他各国之关系 ,分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λωλξλψ 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249.秦孝仪主编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 3 编《战时外交》(以下简称《战时外交》) 第 2 册 , (台北) 中国国民党史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81 年版 ,第 213 —214 页。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293.《战时外交》第 2 册 ,第 215 —216 页。《战时外交》第 2 册 ,第 217 页。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p . 354 - 355.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368.DBFP , Third Series ,vol . 9 ,p . 525.《战时外交》第 2 册 ,第 32 页。《战时外交》第 1 册 ,第 86 —89 页。《战时外交》第 1 册 ,第 86 —87 页。《白特勒在英下院远东局势》,《中央日报》1939 年 9月 9 日 ,第 3 版。《敌又传英日会谈将续开》,《中央日报》1939 年 11 月 11日 ,第 2 版。《天津存银问题》,《中央日报》1939 年 12 月 8 日 ,第 2 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04   200913 民国档案 讨论。”①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 由于美国一直坚持其所谓“独立行动”的原 则 ,英美之间难以形成足够威慑日本的一致行动。 日本意图趁欧战扩大、英国被德国牵制之机 ,对英 国施加压力 ,迫使其在经济问题上让步。日本“封 锁租界益为严厉 ,对付英侨 ,尤其苛刻”。② 最终 , 英国选择了对日妥协 ,内阁接受了克莱琪关于白 银的处置建议 ,即在英日双方监督之下 ,把这些白 银封存于一个中立银行之中 ,并拿出其中的 10 万 镑用于洪水救灾工作。③ 中国政府没有接受这一 无理要求。1940 年 1 月哈里法克斯致电卡尔 ,要 求其转告中国政府 ,“对于中国政府对其解决天津 白银问题之建议所持之态度 ,深表遗憾”。同时还 表白说 ,“自中国事变爆发后 ,英国在天津之当局 , 对于中国人民之利益 ,贡献颇多。”且“一旦日本使 用武力 ,英国政府将无力保护存津白银。”最后并 强调 ,“欧战爆发 ,似已使此事之解决尤为必要。 希望中国政府给与可能之助力 ,不采过于硬性之 态度 ,如中国坚予拒绝 ,则英国政府应保留其行动 之自由 ,并采取被认为必要之步骤 ,以保护其自身 之利益”④。同时 ,英国政府让卡尔积极斡旋 ,促 使中国接受它的。王世杰在日记中回忆道 ,2 月 17 日晚参加卡尔举办的宴会 ,席间卡尔表示 “英政府欲与日政府妥协 ,拟持天津英租界中国政 府存银问题与日方商一解决方案。”但“蒋先生嘱 余向卡使表示反对。”⑤显然 ,中国无法接受英国 对日本的这一妥协方案。 然而 ,欧洲的局势对英国日益不利 ,德国的闪 电战屡屡得手 ,西欧、北欧相继沦陷 ,6 月 ,号称拥 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的法国也向德国投降 ,英 国在欧洲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新任首相丘吉尔 领导下的英国更力主对日妥协 ,尽快解决天津危 机。最终 ,英国不顾中国的反对 ,于 1940 年 6 月 12 日与日本正式签订天津协定 ,在天津存银问题 上向日本妥协。至此 ,英日在天津问题上达成一 致。日军解除了对天津英租界长达 372 天的封 锁 ,天津租界危机由此平息。 结  语 纵观天津租界危机的整个过程 ,英国始终以 欧洲和远东局势的演变以及美国态度的变化 ,不 断调整其远东外交政策。危机前 ,由于在远东的 重要权益遭到日本的侵害 ,英国采取了援助中国 以牵制日本的策略。危机爆发之初 ,鉴于日本对 英国侨民的侮辱和权益的进一步侵犯 ,英国一度 考虑对日本采取强硬立场 ,施以经济制裁。但由 于自身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应付来自欧亚两面的军 事威胁 ,又无法取得美、法两国的支持 ,英国便一 面寻求与日本的妥协 ,以在事实上承认日本侵略 的合理性来换取两国关系的缓和 ;一面又对中国 继续给予有限的支援 ,以使中国牵制日本的作用 继续发挥 ,同时避免受到道义上的谴责。不仅如 此 ,英国还试图让美、法两国为其对日本的妥协共 同承担后果。而随着美国对日政策转趋强硬 ,同 时欧洲局势也处于暂时平稳的形势下 ,为了避免 遭受舆论上的谴责 ,尤其是美国的疏离 ,英国在有 关法币流通和天津存银的经济问题的谈判中均未 让步。但为了避免激怒日本 ,英国也在经济上暂 时停止了对华援助。然而 ,欧洲局势迅速恶化 ,欧 战爆发 ,英国为了避免两面作战 ,于是 ,在无法取 得美国助其保障远东权益的情况下 ,转而以牺牲 中国利益来谋求与日本的全面和解。 由此可见 ,危机中的英国既不甘于放弃其在 远东的权益 ,又不愿与日本走向军事对抗 ,因而推 行了一种既支持中国抗战 (主要是道义上的支 持) ,又对日妥协的双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从表 象上看 ,充满着矛盾与反复。但在这一复杂表象 的背后 ,则是英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远东获取 最大利益的现实主义考量 ,也是英国外交传统中 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核心原则的反映。这一 原则指导下的英国现实主义外交对太平洋战争爆 发后远东国际关系的走向和中、美、英在远东的合 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傅敏 :皖西学院政法系教师、 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邮编 :310028 ] [责任编辑 :戚如高 ] ① ② ③ ④ ⑤ 《英日谈判恢复无期》,《中央日报》1939 年 11 月 20 日 , 第 2 版。 《敌伪嗾使下 ,华北反英运动益烈》,《中央日报》1939 年 11 月 11 日 ,第 2 版。 徐蓝 :《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 —1941》,第 335 页。 《战时外交》第 2 册 ,第 107 页。 《王世杰日记》,1940 年 2 月 17 日 ,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 研究所 1990 年版。
/
本文档为【英国在远东的双重外交与天津租界危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