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附件3江苏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填写说明

2010-09-02 23页 doc 741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4821

暂无简介

举报
附件3江苏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填写说明附件3: 《江苏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填写说明 01 ~ 19 —— 加底的编号为车辆基本信息空格号; 01 ~ 172 —— 加框的编号为检测结果及说明栏空格号; (01)~(31) —— 加弧的编号为二级参数(用于确定一级参数评价结果的参数)评价栏空格号; 01 ~ 46 —— 加粗的编号为一级参数(用于确定全车检测结论的参数)评价栏空格号; eq \o\ac(○,01)~ eq \o\ac(○,14) —— 加圈的编号为表尾信息空格号。 检测结果及说明栏填写方法:填写检测值、校正值、计算值或说明事...
附件3江苏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填写说明
附件3: 《江苏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填写说明 01 ~ 19 —— 加底的编号为车辆基本信息空格号; 01 ~ 172 —— 加框的编号为检测结果及说明栏空格号; (01)~(31) —— 加弧的编号为二级参数(用于确定一级参数评价结果的参数)评价栏空格号; 01 ~ 46 —— 加粗的编号为一级参数(用于确定全车检测结论的参数)评价栏空格号; eq \o\ac(○,01)~ eq \o\ac(○,14) —— 加圈的编号为尾信息空格号。 检测结果及说明栏填写方法:填写检测值、校正值、计算值或说明事项;未检测的不填,但有例外:对两灯制前照灯在“辅灯”发光强度位置即99 和100 空格填“∥”。 二级参数评价栏填写方法 情形分类 二级参数评价栏填写方法 需要评定技术等级 分级项 用“壹”、“贰”或“叁”一个字填写等级标志(不同级别的技术要求相同时填写较高级别标志),达不到三级车要求的填“×” 不分级项 符合要求(合格)的填“〇”,不符合要求(不合格)的填“×” 只需评定维修质量 符合要求(合格)的填“〇”,不符合要求(不合格)的填“×” 既要评定技术等级 又要评定维修质量 分级项填等级标志,评为一、二或三级的,维修质量视为合格,达不到三级车要求的,维修质量视为不合格;不分级项填“〇”或“×” 其它 本次检测不涉及,或检测后不评价的 按“其它”情形处理,填“∥” (以下省略此类情形的填写说明) 一级参数评价栏填写方法 情形分类 一级参数评价栏填写方法 需要评定技术等级 分级项 用“壹级”、“贰级”或“叁级”两个字填写等级标志, 达不到三级车要求的填“×” 不分级项 符合要求(合格)的填“〇”,不符合要求(不合格)的填“×” 只需评定维修质量 符合要求(合格)的填“〇”,不符合要求(不合格)的填“×” 既要评定技术等级 又要评定维修质量 分级项填等级标志,评为一级、二级或三级的,维修质量视为合格,达不到三级车要求的维修质量视为不合格;不分级项填“〇”或“×” 其它 有二级参数记录 检测后不评价,二级参数评价栏全部是“∥”,填“∥” 无二级参数记录 本次检测不涉及此参数,二级参数评价栏全部是“∥”,填“∥” 注:以下省略“其它”类情形的填写说明。 01 —— 填写行驶证登记的车牌号码并用“黄”、“蓝”、“黑”等文字和括号说明牌照颜色,例如:苏F-12345(蓝) 02 ——填写行驶证记载的首次“登记日期”。 03 ——被检车如果是列车,填写挂车行驶证上登记的牌照号;如果是单车,填“无”。 04 ——根据委托检测要求,填写“技术等级评定检测”、“二级维护竣工检测”、“全车大修竣工检测”、“发动机大修竣工检测”、“车身大修竣工检测”、“二维竣工暨技评检测”、“大修竣工暨技评检测”以及“专项委托检测”等检测类别。本报告版式仅列入了目前阶段大多数检测站开展的常规检测项目,要进行其他一些项目的检测,如ASM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检测、四轮定位值检测等,可另行报告版式。 05 ——填写承接检测的日期(包括年月日)。当天检测完毕的,承接检测的日期与签发报告的日期相同;当天检不完的,承接检测的日期和最后签发报告的日期则不同。 06 ——填写检测报告号码。编号规则:用十五位数字,从左起,第1和第2位为省份代码,用32代表江苏省;第3和第4位为市区代码,用01代表江苏省南京市、02代表无锡市、03徐州市、04常州市、05苏州市、06南通市、07连云港市、08淮安市、09盐城市、10扬州市、11镇江市、12泰州市、13代表江苏省宿迁市;第5和第6位为检测站代码,由各市确定并报省运管局备案;第7和第8位为年份代码,例如用06代表2006年、用07代表2007年,依次类推;第9至第13位为本年度检测辆次序号,从00001开始,要不空(报告编号要连号)不缺(每份报告都要有编号)不重(不得有两份或两份以上不同报告的编号相同);第14和第15位为上线次序,第1次上线即初检后出具的报告用01,第2次上线即复检一次后出具的报告用02,第3次上线即复检二次后出具的报告用03,依次类推(通常每次检测只出全部合格即最末一次上线后的报告。但是只要需要,每次上线后不管合格与否,都要能够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 07 ——填写行驶证登记的车主全称(超过18个汉字时可酌情缩写,但全称仍应存入数据库)。发现道路运输证登记的车主与行驶证不同,要请车主更换道路运输证。 08 ——填写行驶证登记的厂牌型号。发现实际厂牌型号与行驶证登记的不同,要请车主更换行驶证。发现道路运输证登记的与行驶证不同,要请车主更换道路运输证。 09 ——填写车辆用途,比如“货运(普通)”、“危货 (易燃易爆)”、“危货(非易燃易爆)”、“客运(座椅)”、“客运(卧铺)”、“出租”、“教练车”、“非营运”等。 10 ——用千克(kg)数填写行驶证登记的核定总质量。发现行驶证登记的总质量明显有误,要请车主更换行驶证。发现道路运输证登记的总质量与行驶证不同,要请车主更换道路运输证。 11 ——用千克(kg)数填写行驶证登记的载质量(如果是半挂牵引车,填写允许最大牵引质量)。发现行驶证登记的载(牵)质量明显有误,要请车主更换行驶证。发现道路运输证登记的载(牵)质量与行驶证不同,要请车主更换道路运输证。客车的载质量等于座(铺)位数乘以78千克(忽略乘务人员与乘客的区别)。 12 ——填写行驶证登记的座位数包括乘务人员和乘客的座位(如果是卧铺客车,填写卧铺数)。 13 ——用千克(kg)数填写挂车行驶证登记的载质量。发现行驶证登记的载质量明显有误,要请车主更换行驶证。发现道路运输证登记的载质量与行驶证不同,要请车主更换道路运输证。发现挂车载质量比牵引车允许最大牵引质量大,要请车主更换牵引车(不允许“小头大尾”)。 14 ——填写送检单位的全称(超过18个汉字时可酌情缩写,但全称仍应存入数据库)。 15 ——按道路运输证的记载填写道路运输证的号码,格式如“通字12345678”,即“字”前为所在地运政管理部门简称,“字”后为8位数字,省略“苏交运政”。领证之前的检测填“待领”。非营运车辆填“无”。 16 ——按铭牌记载填写发动机的型号。发现实际型号与铭牌记载不同,应以实际型号为准,并请车主更正铭牌。 17 ——填写行驶证登记的发动机号码。发现实际号码与行驶证的不同,请车主更换行驶证。 18 ——填写行驶证登记的车架号或VIN代码。若实际号码与登记不同,请车主更换行驶证。 19 ——填写“柴油”、“汽油”或其他实际使用的燃料种类。发现实际燃料种类与车辆数据库登记的不同,要查清是更换了发动机还是数据库登录有误。前者原因请车主恢复发动机,后者原因更正数据库记录。 01 ——填写被检车额定扭矩工况下测得的驱动轮输出功率的校正值。 02 ——填写额定扭矩工况下校正驱动轮输出功率与发动机在额定扭矩工况下的输出功率之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02 = 01 ÷发动机在额定扭矩工况下的输出功率×100 …………(01) 式中发动机在额定扭矩工况下的输出功率从被检车技术资料中查取,或用下式计算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发动机在额定扭矩工况下的输出功率(kW)=额定扭矩(N•m)×额定扭矩转速(r/min)÷9549 ……(02) (01) ——填写额定扭矩工况校正驱动轮输出功率与发动机在额定扭矩工况下的输出功率之比值的评价结果。 02 的情形 依据GB/T 18276-2000表1 符合VM额定值要求 符合VM允许值要求 不符合VM允许值要求 (01)的填写 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其它 ∥ 03 ——填写额定功率工况下测得的驱动轮输出功率的校正值。 04——填写额定功率工况下校正驱动轮输出功率与发动机额定功率之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04 = 03 ÷发动机额定功率×100 …………(03) 式中发动机额定功率从被检车技术资料中查取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02) ——填写额定功率工况校正驱动轮输出功率与发动机额定功率之比值的评价结果。 04 的情形 依据GB/T 18276-2000表1 符合VP 额定值要求 符合VP允许值要求 不符合VP允许值要求 (02)的 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01 ——填写校正驱动轮输出功率与测试状态额定功率之比值的综合评价结果。 (01)和(02)的情形 01的 填写内容 壹的个数 贰的个数 叁的个数 〇的个数 ×的个数 其它 >0 壹级 0 >0 贰级 >0 〇 2 × 全部是∥ ∥ 05 ——填写等速百公里燃料实测消耗量的校正值。 06 ——填写等速百公里燃料实测消耗量的校正值与额定消耗量之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06 = 05 ÷额定消耗量×100 …………(04) 式中等速百公里燃料额定消耗量从被检车技术资料中查取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02 ——填写等速百公里燃料实测消耗量的校正值与额定消耗量之比值的评价结果。 06 的情形 02的填写内容 评级 不评级 06 ≤ 103 壹级 〇 103 < 06 ≤ 110 贰级 〇 06 > 110 × × 07 ——填写一轴左轮重量检测值。 08 ——填写一轴右轮重量检测值。 09 ——填写一轴轴重计算值(daN):09 = 07 + 08 …………(05) 10 ——填写二轴左轮重量检测值。 11 ——填写二轴右轮重量检测值。 12 ——填写二轴轴重计算值:12 = 10 + 11 …………(06) 13——填写三轴左轮重量检测值。 14 ——填写三轴右轮重量检测值。 15 ——填写三轴轴重计算值:15 = 13 + 14 …………(07) 16 ——填写四轴左轮重量检测值。 17 ——填写四轴右轮重量检测值。 18 ——填写四轴轴重计算值:18 = 16 + 17 …………(08) 19 ——填写五轴左轮重量检测值。 20 ——填写五轴右轮重量检测值。 21 ——填写五轴轴重计算值:21 = 19 + 20 …………(09) 22 ——填写六轴左轮重量检测值。 23 ——填写六轴右轮重量检测值。 24 ——填写六轴轴重计算值:24 = 22 + 23 …………(10) 25 ——填写轴重合计数即整车重量计算值(daN): 25 = 09 + 12 + 15 + 18 + 21 + 24 …………(11) 26 ——填写整车总质量计算值(kg ): 对于货车: 26 = 25 ÷ 0.98 + 核定载质量 …………(12) 对于客车: 26 = 25 ÷ 0.98 + 核定座(铺)位数 × 78 …………(13) 注:1) 以上两式基于空载检测。如果是满载检测,均应改为:26 = 25 ÷ 0.98 …………(14) 2) 核定载质量,对于单车,等于车辆基本信息部分 11 号空格所填数值(kg);对于半挂牵引车,等于车辆基本信息部分 13 号空格所填数值(kg)。 3) 核定座(铺)位数等于车辆基本信息部分 12 号空格所填数值。 04 ——填写整车总质量评价结果。 26的情形 乘用车 ∥ 26 ≤ 4500 26 > 4500 二轴客车 ∥ 26 ≤ 18000 26 > 18000 三轴 客车 驱动轴每轴每侧双轮胎且装备空气悬架 ∥ 26 ≤ 26000 26 > 26000 其它 ∥ 26 ≤ 25000 26> 25000 单铰接客车 ∥ 26 ≤ 28000 26 > 28000 二轴 货车 驱动轴每轴每侧双轮胎且装备空气悬架 ∥ 26 ≤ 17000 26 > 17000 四轮,车速<70km/h ∥ 26 ≤ 4500 26 > 4500 其它 ∥ 26 ≤ 16000 26 > 16000 三轴 货车 驱动轴每轴每侧双轮胎且装备空气悬架 26< 16000 16000 ≤ 26 ≤ 26000 26 > 26000 其它 26< 16000 16000 ≤ 26 ≤ 25000 26 > 25000 双转向轴四轴汽车 驱动轴每轴每侧双轮胎且装备空气悬架 26< 24000 24000 ≤ 26 ≤ 32000 26 > 32000 其它 26< 24000 24000 ≤ 26 ≤ 31000 26 > 31000 二轴汽车和一轴挂车 ∥ 26 ≤ 27000 26 > 27000 二轴汽车和二轴挂车 驱动轴每轴每侧双轮胎且装备空气悬架 半挂车两轴间距≥1800mm的铰接列车 ∥ 26 ≤ 37000 26 > 37000 其它 ∥ 26 ≤ 35000 26 > 35000 具有五轴的汽车列车 ∥ 26 ≤ 43000 26 > 43000 具有六轴的汽车列车 ∥ 26 ≤ 49000 26 > 49000 04的填写内容 × 〇 × 27 ——填写一轴左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28 ——填写一轴右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29 ——填写一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之和与一轴轴重之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29 = ( 27 + 28 ) ÷ 09 ×100 …………(15) (03) ——填写一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之和与一轴轴重之比值的评价结果。 29 的情形 29 ≥ 60 29 < 60 (03)的填写内容 〇 × 30 ——填写二轴左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31 ——填写二轴右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32 ——填写二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之和与二轴轴重之比值: 32 = ( 30 + 31 ) ÷ 12 ×100 …………(16) (04) ——填写二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之和与二轴轴重之比值的评价结果。 车辆类型 乘用车,以及总质量 ≤ 3.5 t的货车 其他汽车或汽车列车 32 的情形 32 ≥ 20 32 < 20 (04)的填写内容 〇 × ∥ 33 ——填写三轴左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34 ——填写三轴右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35 ——填写三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之和与三轴轴重之比值: 35 = ( 33 + 34 ) ÷ 15 ×100 …………(17) 36 ——填写四轴左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37 ——填写四轴右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38 ——填写四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之和与四轴轴重之比值: 38 = ( 36 + 37 ) ÷ 18 ×100 …………(18) 39 ——填写五轴左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40 ——填写五轴右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41 ——填写五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之和与五轴轴重之比值: 41 = ( 39 + 40 ) ÷ 21 ×100 …………(19) 42 ——填写六轴左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43 ——填写六轴右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检测值。 44 ——填写六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之和与六轴轴重之比值: 44 = ( 42 + 43 ) ÷ 24 ×100 …………(20) 45 ——填写整车各轮最大行车制动力总和即整车最大行车制动力的计算值: 45 = 27 + 28 + 30 + 31 + 33 + 34 + 36 + 37 + 39 + 40 + 42 + 43 …………(21) 46 ——填写整车行车制动力总和与整车重量之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46 = 45 ÷ 25 ×100 …………(22) (05) ——填写整车行车制动力总和与整车重量之比值的评价结果。 46 的情形 空载检测 46 ≥ 60 46 < 60 满载检测 46 ≥ 50 46 < 50 加载检测 46 ≥ F0a) 46 < F0a) (05)的填写内容 〇 × 05 ——填写行车制动力综合评价结果。 (03)~(05)的情形 05的填写内容 〇的个数 ×的个数 >0 0 〇 >0 × 47 ——填写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下同)一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左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48 ——填写一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右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49 ——填写一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计算值(用百分数表示): 49 = | 47 − 48 | ÷{ 27 ,28 }max×100 …………(23) 式中的“{ 27 ,28 }max”表示取27 和28 中的大者。 (06) ——填写一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评价结果。 49 的情形 49 ≤ 16 16 < 49 ≤ 20 49 > 20 (06)的 填写内容 评级 壹 叁 × 不评级 〇 〇 × 50 ——填写二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左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51 ——填写二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右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52 ——填写二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计算值。计算方法有两种: 当32 ≥ 60时, 52 = | 50 - 51 |÷{ 30 ,31 }max×100 …………(24) 式中的“{ 30 ,31 }max”表示取30 和31 中的大者。 当32 < 60时, 52 = | 50 - 51 |÷ 12 ×100 …………(25) (07) ——填写二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评价结果。 52 的情形 32 ≥ 60 52 ≤ 20 20 < 52 ≤ 24 52 > 24 32 < 60 52 ≤ 5 5 < 52 ≤ 8 52 > 8 (07)的 填写内容 评级 壹 叁 × 不评级 〇 〇 × 53 ——填写三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左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54 ——填写三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右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55 ——填写三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计算值。计算方法有两种: 当35 ≥ 60时, 55 = | 53 − 54 |÷{ 33 ,34 }max×100 …………(26) 式中的“{ 33 ,34 }max”表示取33 和34 中的大者。 当35 <60时, 55 = | 53 − 54 |÷ 15 ×100 …………(27) (08) ——填写三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评价结果。 55 的情形 35 ≥ 60 55 ≤ 20 20 < 55 ≤ 24 55 > 24 35 < 60 55 ≤ 5 5 < 55 ≤ 8 55 > 8 (08)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叁 × 不评级 〇 〇 × 56 ——填写四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左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57 ——填写四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右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58 ——填写四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计算值。计算方法有两种: 当38 ≥ 60时, 58 = | 56 − 57 |÷{ 36 ,37 }max×100 …………(28) 式中的“{ 36 ,37 }max”表示取36 和37 中的大者。 当38 <60时, 58 = | 56 − 57 |÷18 ×100 …………(29) (09) ——填写四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评价结果。 58 的情形 38 ≥ 60 58 ≤ 20 20 < 58 ≤ 24 58 > 24 38 < 60 58 ≤ 5 5 < 58 ≤ 8 58 > 8 (09)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叁 × 不评级 〇 〇 × 59 ——填写五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左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60 ——填写五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右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61 ——填写五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计算值。计算方法有两种: 当41 ≥ 60时, 61 = | 59− 60 |÷{ 39 ,40 }max×100 …………(30) 式中的“{ 39 ,40 }max”表示取39 和40 中的大者。 当41 < 60时, 61 = | 59 − 60 |÷21 ×100 …………(31) (10) ——填写五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评价结果。 61 的情形 41 ≥ 60 61 ≤ 20 20 < 61 ≤ 24 61 > 24 41 < 60 61 ≤ 5 5 < 61 ≤ 8 61 > 8 (10)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叁 × 不评级 〇 〇 × 62 ——填写六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左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63 ——填写六轴左、右轮行车制动力差为最大值时右轮的制动力检测值。 64 ——填写六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计算值。计算方法有两种: 当44 ≥60时, 64 = | 62 − 63 |÷{ 42 ,43 }max×100 …………(32) 式中的“{ 42 ,43 }max”表示取42 和43 中的大者。 当44 <60时, 64 = | 62 − 63 |÷24 ×100 …………(33) (11) ——填写六轴行车制动力平衡评价结果。 64 的情形 44 ≥ 60 64 ≤ 20 20 < 64 ≤ 24 64 > 24 44 < 60 64 ≤ 5 5 < 64 ≤ 8 64 > 8 (11)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叁 × 不评级 〇 〇 × 06 ——填写行车制动力平衡综合评价结果。 (06)~(11)的情形 06的填写内容 壹的个数 贰的个数 叁的个数 〇的个数 ×的个数 >0 0 0 壹级 >0 0 叁级 >0 0 〇 >0 × 65 ——填写一轴左轮阻滞力检测值。 66 ——填写一轴右轮阻滞力检测值。 67 ——填写一轴较大的车轮阻滞力与一轴轴重之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67 ={ 65 ,66 }max÷09 ×100 …………(34) 式中的“{ 65 ,66 }max”表示取65 和66 中的大者。 (12) ——填写一轴车轮阻滞力评价结果。 67 的情形 67 ≤ 2.5 2.5 < 67 ≤ 5 67 > 5 (12)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68 ——填写二轴左轮阻滞力检测值。 69 ——填写二轴右轮阻滞力检测值。 70 ——填写二轴较大的车轮阻滞力与二轴轴重之比值: 70 ={ 68 ,69 }max÷12 ×100 …………(35) 式中的“{ 68 ,69 }max”表示取68 和69 中的大者。 (13) ——填写二轴车轮阻滞力评价结果。 70 的情形 70 ≤ 2.5 2.5 < 70 ≤ 5 70 > 5 (13)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71 ——填写三轴左轮阻滞力检测值。 72 ——填写三轴右轮阻滞力检测值。 73 ——填写三轴较大的车轮阻滞力与三轴轴重之比值: 73 ={ 71 ,72 }max÷15 ×100 …………(36) 式中的“{ 71 ,72 }max”表示取71 和72 中的大者。 (14) ——填写三轴车轮阻滞力评价结果。 73 的情形 73 ≤ 2.5 2.5 < 73 ≤ 5 73 > 5 (14)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74 ——填写四轴左轮阻滞力检测值。 75 ——填写四轴右轮阻滞力检测值。 76 ——填写四轴较大的车轮阻滞力与四轴轴重之比值: 76 ={ 74 ,75 }max÷18 ×100 …………(37) 式中的“{ 74 ,75 }max”表示取74 和75 中的大者。 (15) ——填写四轴车轮阻滞力评价结果。 76 的情形 76 ≤ 2.5 2.5 < 76 ≤ 5 76 > 5 (15)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77 ——填写五轴左轮阻滞力检测值。 78 ——填写五轴右轮阻滞力检测值。 79 ——填写五轴较大的车轮阻滞力与五轴轴重之比值: 79 ={ 77 ,78 }max÷21 ×100 …………(38) 式中的“{ 77 ,78 }max”表示取77 和78 中的大者。 (16) ——填写五轴车轮阻滞力评价结果。 79 的情形 79 ≤ 2.5 2.5 < 79 ≤ 5 79 > 5 (16)的 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80 ——填写六轴左轮阻滞力检测值。 81 ——填写六轴右轮阻滞力检测值。 82 ——填写六轴较大的车轮阻滞力与六轴轴重之比值: 82 ={ 80 ,81 }max÷24 ×100 …………(39) 式中的“{ 80 ,81 }max”表示取80 和81 中的大者。 (17) ——填写六轴车轮阻滞力评价结果。 82 的情形 82 ≤ 2.5 2.5 < 82 ≤ 5 82 > 5 (17)的 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07 ——填写车轮阻滞力综合评价结果。 (12) ~ (17)的情形 07的填写内容 壹的个数 贰的个数 叁的个数 〇的个数 ×的个数 >0 0 0 壹级 >0 0 贰级 >0 0 〇 >0 × 83 ——填写各个驻车轴的左轮最大驻车制动力检测值之和的计算值。各驻车轴左轮的最大驻车制动力检测值保存在数据库中。 84 ——填写各个驻车轴的右轮最大驻车制动力检测值之和的计算值。各驻车轴右轮的最大驻车制动力检测值保存在数据库中。 85 ——填写全车驻车制动力总和与全车轴重合计数之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85 = ( 83 + 84 ) ÷ 25 ×100 …………(40) 08 ——填写驻车制动力评价结果。 85 的情形 08的填写内容 总质量与整备质量之比 ≥1.2 总质量与整备质量之比 < 1.2 85 ≥ 20 85 ≥ 15 〇 85 < 20 85 < 15 × 86 ——用“液压”或“气压”填写关于被检车制动系型式的说明。 87 ——对采用液压制动系的汽车,填写最大制动踏板力检测值,N。对采用气压制动系的汽车,填写气压表的指示气压,kPa。87 的极大允许值见下表。 制动系和车辆类型 液压制动系 气压制动系 乘用车 其他汽车 检测方法 空载 满载 空载 满载 空载 满载 86 的情形 液压 液压 液压 液压 气压 气压 87 的极大允许值a) 400 500 450 700 600 额定工作气压 a) 当87 的数值超过极大允许值时,所检制动力无效,应当重新检测。 09 ——填写制动踏板力或制动系气压评价结果。 87 的情形 09的填写内容 小于或等于极大允许值a) 〇 a) 超过极大允许值时会被要求重检,所以不会出现“超过极大允许值”的记录。 88 ——填写制动距离检测时的制动初速度,其值详见下表。 车辆类型 乘用车 总质量 ≤ 3.5 t的汽车(低速货车除外) 其他汽车和汽车列车 88 的填写内容 50 30 89 ——填写制动距离检测值(m)。 10 ——填写制动距离评价结果。 检测方法 89 的情形 10的 填写内容 乘用车 总质量≤ 3.5t 的低速汽车 总质量≤3.5t 的其他汽车 其他汽车 和汽车列车 空载检测 89 ≤ 19.0 89 ≤ 8.0 89 ≤ 21.0 89 ≤ 9.0 〇 89 > 19.0 89 > 8.0 89 > 21.0 89 > 9.0 × 满载检测 89 ≤ 20.0 89 ≤ 9.0 89 ≤ 22.0 89 ≤ 10.0 〇 89 > 20.0 89 > 9.0 89 > 22.0 89 > 10.0 × 90 ——填写制动距离或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检测时的试车通道宽度(m)。 车辆类型 乘用车 总质量 ≤ 3.5 t的其他汽车 其他汽车和汽车列车 90 的填写内容 2.5 3.0 91 ——填写制动距离或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检测时的稳定性情况。 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情况 车辆未超出试车通道边缘线 车辆超出了试车通道边缘线 91 的填写内容 稳定 不稳定 11 ——填写制动距离或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检测时的制动稳定性评价结果。 91 的填写内容 稳定 不稳定 11的填写内容 〇 × 92 ——填写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检测时的制动初速度,其值详见下表。 车辆类型 乘用车 总质量 ≤ 3.5 t的汽车(低速货车除外) 其他汽车和汽车列车 92 的填写内容 50 30 93 ——填写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检测值(m/s2)。 12 ——填写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评价结果。 检测方法 93 的情形 12的 填写内容 乘用车 总质量≤ 3.5 t 的低速汽车 总质量≤ 3.5 t 的其他汽车 其他汽车 和汽车列车 空载检测 93 ≥ 6.2 93 ≥ 5.6 93 ≥ 5.8 93 ≥ 5.4 〇 93 < 6.2 93 < 5.6 93 < 5.8 93 < 5.4 × 满载检测 93 ≥ 5.9 93 ≥ 5.2 93 ≥ 5.4 93 ≥ 5.0 〇 93 < 5.9 93 < 5.2 93 < 5.4 93 < 5.0 × 94 ——填写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检测时,或者用平板制动检验台进行制动性检测时的协调时间检测值(s)。 13 ——填写制动协调时间评价结果。 94 的情形 13的填写内容 液压制动的汽车 气压制动的汽车 汽车列车和铰接客车 94 ≤ 0.35 94 ≤ 0.60 94 ≤ 0.80 〇 94 > 0.35 94 > 0.60 94 > 0.80 × 95 ——填写驻车试验用坡道的坡度,其值详见下表。 总质量与整备质量之比的情形 总质量与整备质量之比 ≥ 1.2 总质量与整备质量之比 < 1.2 95 的填写内容 20 15 96 ——填写用驻车制动器在坡道上进行不少于5 min驻车试验时的定性检测值,达5 min无溜坡现象的填写“未溜”,有溜坡现象的填写“溜”。 14 ——填写不少于5min坡道驻车情况评价结果。 96 的情形 未溜 溜 14的填写内容 〇 × 97 ——填写两灯制前照灯左侧或四灯制前照灯左侧主灯远光发光强度检测值(×102cd)。 98 ——填写两灯制前照灯右侧或四灯制前照灯右侧主灯远光发光强度检测值。 99 ——两灯制前照灯填“∥”,四灯制前照灯填写左侧辅灯远光发光强度检测值。 100 ——两灯制前照灯填“∥”,四灯制前照灯填写右侧辅灯远光发光强度检测值。 15 ——填写远光发光强度综合评价结果。 最高设计车速 97 的情形 98 的情形 99 的情形 100 的情形 15的填写内容 < 70 km/h ≥ 80 ≥ 80 〇 ≥ 80 ≥ 80 〇 ≥ 60 ≥ 60 ≥ 60 ≥ 60 〇 ≥ 70 km/h ≥ 150 ≥ 150 〇 ≥ 150 ≥ 150 〇 ≥ 120 ≥ 120 ≥ 120 ≥ 120 〇 达不到上述要求 × 101 ——填写车前10 m处(下同),两灯制前照灯左侧或四灯制前照灯左侧主灯远光光束中心离地高度与前照灯基准中心离地高度H之比值的检测值。前照灯基准中心离地高度保存在数据库中(下同)。 102 ——填写两灯制前照灯右侧或四灯制前照灯右侧主灯远光光束中心离地高度与前照灯基准中心离地高度H之比值的检测值。 (18) ——填写两灯制前照灯,或四灯制前照灯主灯远光光束中心高度评价结果。 乘用车 101 的情形 101 < 0.9 0.9 ≤ 101 ≤ 1.0 101 > 1.0 102 的情形 102 < 0.9 0.9 ≤ 102 ≤ 1.0 102 > 1.0 其他 汽车 101 的情形 101 < 0.8 0.8 ≤ 101 ≤ 0.95 101 > 0.95 102 的情形 102 < 0.8 0.8 ≤ 102 ≤ 0.95 102 > 0.95 (18)的填写内容 × × 〇 × × 注:GB7258-2004关于远光光束照射方向的技术要求正在修改过程中。一旦修改完毕,第(18)号空格的填写方法应当作相应的调整。 103 ——填写四灯制前照灯左侧辅灯远光光束中心离地高度与前照灯基准中心离地高度H之比值的检测值。 104 ——填写四灯制前照灯右侧辅灯远光光束中心离地高度与前照灯基准中心离地高度H之比值的检测值。 (19) ——两灯制前照灯填“∥”,四灯制前照灯填写辅灯远光光束中心高度评价结果。 乘用车 103 的情形 103 < 0.9 0.9 ≤ 103 ≤ 1.0 103 > 1.0 104 的情形 104 < 0.9 0.9 ≤ 104 ≤ 1.0 104 > 1.0 其他汽车 103 的情形 103 < 0.8 0.8 ≤ 103 ≤ 0.95 103 > 0.95 104 的情形 104 < 0.8 0.8 ≤ 104 ≤ 0.95 104 > 0.95 (19)的填写内容 × × 〇 × × 注:GB7258-2004关于远光光束照射方向的技术要求正在修改过程中。一旦修改完毕,第(19)号空格的填写方法应当作相应的调整。 16 ——填写远光光束中心高度综合评价结果。 (18)和(19)的情形 16的填写内容 〇的个数 ×的个数 >0 0 〇 >0 × 105 ——填写两灯制前照灯左侧或四灯制前照灯左侧主灯远光水平偏移量检测值(mm/10m)。远光水平偏移量为负值时表示光束实际是右偏。 106 ——填写两灯制前照灯右侧或四灯制前照灯右侧主灯远光水平偏移量检测值。 (20) ——填写两灯制前照灯,或四灯制前照灯主灯远光水平偏移量评价结果。 105 的情形 105 < -350 -350 ≤ 105 ≤ 170 105 > 170 106 的情形 106 < -350 -350 ≤ 106 ≤ 350 106 > 350 (20)的填写内容 × × 〇 × × 注:GB7258-2004关于远光光束照射方向的技术要求正在修改过程中。一旦修改完毕,第(20)号空格的填写方法应当作相应的调整。 107 ——填写四灯制前照灯左侧辅灯远光水平偏移量检测值。 108 ——填写四灯制前照灯右侧辅灯远光水平偏移量检测值。 (21) ——两灯制前照灯填“∥”,四灯制前照灯填写辅灯远光水平偏移量评价结果。 107 的情形 107 < -350 -350 ≤ 107 ≤ 170 107 > 170 108 的情形 108 < -350 -350 ≤ 108 ≤ 350 108 > 350 (21)的填写内容 × × 〇 × × 注:GB7258-2004关于远光光束照射方向的技术要求正在修改过程中。一旦修改完毕,第(21)号空格的填写方法应当作相应的调整。 17 ——填写远光水平偏移量综合评价结果。 (20)和(21)的情形 17的填写内容 〇的个数 ×的个数 >0 0 〇 >0 × 109 ——填写左侧近光光束中点(指明暗截止线转角点)离地高度与前照灯基准中心离地高度H之比值的检测值。 110 ——填写右侧近光光束中点离地高度与前照灯基准中心离地高度H之比值的检测值。 18 ——填写近光光束中点高度评价结果。 乘用车 其他汽车 18的 填写内容 109 的情形 110 的情形 109 的情形 110 的情形 109 < 0.7 109 < 0.6 × 110 < 0.7 110 < 0.6 × 0.7 ≤ 109 ≤ 0.9 0.7 ≤ 110 ≤ 0.9 0.6 ≤ 109 ≤ 0.8 0.6 ≤ 110 ≤ 0.8 〇 109 > 0.9 109 > 0.8 × 110 > 0.9 110 > 0.8 × 111 ——填写左侧近光水平偏移量检测值。 112 ——填写右侧近光水平偏移量检测值。 19 ——填写近光水平偏移量评价结果。 111 的情形 112 的情形 19的填写内容 111 < -350 × 112 < -350 × -350 ≤ 111 ≤ 170 -350 ≤ 112 ≤ 170 〇 111 > 170 × 112 > 170 × 113 ——填写汽油车双怠速试验的怠速工况阶段CO体积分数检测值(用百分数表示)。 (22) ——填写汽油车双怠速试验的怠速工况阶段CO体积分数评价结果。 车辆分类 生产时间 评 价 方 法 总质量 ≤ 3500 kg 总质量≤ 2500kg 座位数≤ 6 客车 ~95.6.30 113 ≤ 3.5 3.5 < 113 ≤ 4.5 113 > 4.5 95.7.1~00.6.30 113 ≤ 3.5 3.5< 113 ≤ 4.5 113 > 4.5 00.7.1起 113 ≤ 0.7 0.7 < 113 ≤ 0.8 113 > 0.8 其它 汽车 ~95.6.30 113 ≤ 3.5 3.5 < 113 ≤ 4.5 113 > 4.5 95.7.1~01.9.30 113 ≤ 3.5 3.5< 113 ≤ 4.5 113 > 4.5 01.10.1起 113 ≤ 0.85 0.85 < 113 ≤ 1.0 113 > 1.0 总质量>3500kg ~95.6.30 113 ≤ 4.0 4.0 < 113 ≤ 5.0 113 > 5.0 95.7.1~04.8.31 113 ≤ 4.0 4.0 < 113 ≤ 4.5 113 > 4.5 04.9.1起 113 ≤ 1.5 113 > 1.5 (22)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114 ——填写汽油车双怠速试验的怠速工况阶段HC体积分数检测值(用百万分数表示,即“×10-6”)。 (23) ——填写汽油车双怠速试验的怠速工况阶段HC体积分数评价结果。 车辆分类 生产时间 评 价 方 法 总质量 ≤ 3500 kg 总质量≤ 2500 kg座位数≤ 6 客车 ~95.6.30 114 ≤ 700 700<114 ≤1200 114>1200 95.7.1~00.6.30 114 ≤ 700 700 < 114 ≤ 900 114 > 900 00.7.1起 114 ≤ 135 135 < 114 ≤ 150 114 > 150 其它 汽车 ~95.6.30 114 ≤ 700 700< 114 ≤1200 114>1200 95.7.1~01.9.30 114 ≤ 700 700 < 114 ≤ 900 114 > 900 01.10.1起 114 ≤ 180 180 < 114 ≤ 200 114 > 200 总质量>3500kg ~95.6.30 114 ≤ 1000 1000<114 ≤2000 114>2000 95.7.1~04.8.31 114 ≤ 1000 1000<114 ≤1200 114>1200 04.9.1起 114 ≤ 250 114 >250 (23)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115 ——填写汽油车双怠速试验的高怠速工况阶段CO体积分数检测值。 (24) ——填写汽油车双怠速试验的高怠速工况阶段CO体积分数评价结果。 车辆分类 生产时间 评 价 方 法 总质量 ≤ 3500 kg 总质量≤ 2500kg 座位数≤ 6 客车 ~95.6.30 115 ≤ 3.0 115 > 3.0 95.7.1~00.6.30 115 ≤ 3.0 115 > 3.0 00.7.1起 115 ≤ 0.25 0.25 < 115 ≤ 0.3 115 > 0.3 其它 汽车 ~95.6.30 115 ≤ 3.0 115 > 3.0 95.7.1~01.9.30 115 ≤ 3.0 115 > 3.0 01.10.1起 115 ≤ 0.45 0.45 < 115 ≤ 0.5 115 > 0.5 总质量>3500kg ~95.6.30 115 ≤ 3.5 115 > 3.5 95.7.1~04.8.31 115 ≤ 3.0 115 > 3.0 04.9.1起 115 ≤ 0.7 115 > 0.7 (24)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116 ——填写汽油车双怠速试验的高怠速工况阶段HC体积分数检测值。 (25) ——填写汽油车双怠速试验的高怠速工况阶段HC体积分数评价结果。 车辆分类 生产时间 评 价 方 法 总质量 ≤ 3500 kg 总质量≤ 2500kg 座位数≤ 6 客车 ~95.6.30 116 ≤ 900 116 > 900 95.7.1~00.6.30 116 ≤ 900 116 > 900 00.7.1起 116 ≤ 90 90 < 116 ≤100 116 > 100 其它汽车 ~95.6.30 116 ≤ 900 116 > 900 95.7.1~01.9.30 116 ≤ 900 116 > 900 01.10.1起 116 ≤ 130 130< 116 ≤ 150 116 >150 总质量>3500kg ~95.6.30 116 ≤ 1200 116 >1200 95.7.1~04.8.31 116 ≤ 900 116 > 900 04.9.1起 116 ≤ 200 116 >200 (25)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20 ——填写汽油车双怠速排放试验的综合评价结果。 (22)~(25)的情形 20的填写内容 壹的个数 贰的个数 叁的个数 〇的个数 ×的个数 >0 0 0 壹级 >0 0 贰级 >0 0 〇 >0 × 117 ——填写柴油车自由加速试验光吸收系数第1次检测值(m-1)。 118 ——填写柴油车自由加速试验光吸收系数第2次检测值。 119 ——填写柴油车自由加速试验光吸收系数第3次检测值。 120 ——填写柴油车自由加速试验光吸收系数三次检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120 = ( 117 +118 +119 )÷3 …………(41) 21 ——填写柴油车光吸收系数评价结果。 生产时间 车辆类型 评 价 方 法 01.10.1起 自然吸气式 120 ≤ 2.2 2.2 < 120 ≤ 车型核准值a +0.5 120 > 车型核准值a+0.5 涡轮增压式 120 ≤ 2.2 2.2 < 120 ≤ 车型核准值b +0.5 120 > 车型核准值b+0.5 21的 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注:车型核准值——05.7.1起,车型核准时批准的自由加速排气烟度排放限值,保存在车型资料数据库中。之前或之后,车型核准值空缺时取: 车型核准值a +0.5=2.5 车型核准值b +0.5=3.0 121 ——填写柴油车自由加速试验烟度第1次检测值(Rb)。 122 ——填写柴油车自由加速试验烟度第2次检测值。 123 ——填写柴油车自由加速试验烟度第3次检测值。 124 ——填写柴油车自由加速试验三次检测值的平均计算值。 124 = ( 121 +122 +123 )÷3 …………(42) 22 ——填写柴油车烟度值评价结果。 生产时间 评 价 方 法 ~95.6.30 124 ≤ 3.6 3.6 < 124 ≤ 5.0 124 > 5.0 95.7.1~01.9.30 124 ≤ 3.6 3.6 < 124 ≤ 4.5 124 > 4.5 22的填写内容 评级 壹 贰 × 不评级 〇 〇 × 125 ——填写喇叭声级检测值[dB(A)]。 23 ——填写喇叭声级评价结果。 125 的情形 125 < 90 90 ≤ 125≤ 115 125 > 115 23的填写内容 × 〇 × 126 ——填写客车车内噪声声级检测值[dB(A)]。 24 ——填写客车车内噪声声级评价结果。 126 的情形 24的填写内容 126 > 79 × 126 ≤ 79
/
本文档为【附件3江苏省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填写说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