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2010-09-13 17页 doc 175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151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大学生电脑主页 —— dxsdianna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1、 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生态学的基础实验。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熟悉和掌握若干生态因子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和作用特点; 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调查取样方法、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研究方法; 掌握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的基本方法。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实验技能和方法,从而巩固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
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生电脑主页 —— dxsdianna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1、 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生态学的基础实验。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熟悉和掌握若干生态因子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和作用特点; 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调查取样方法、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研究方法; 掌握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的基本方法。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实验技能和方法,从而巩固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 形式 内容 要求 学时 课堂实验 生态因子测定的若干仪器与使用方法 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重点掌握光、温度、湿度等因子测定的仪器及测定方法。 3 野外实验 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 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重点测定光、温度、湿度等因子的时空变化。 3 综合实验 环境条件对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完成所设计的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 3 实验室实验 种群增长 用细胞计数测定种群增长率,认识在限定的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模式,探究空间、养分、温度等因素对酵母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3 实验室实验 种间竞争(一) 掌握植物竞争研究的实验原理和方法,了解植物种间竞争的特点和规律。 3 综合实验 种间竞争(二) 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完成所设计的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 3 野外实验 群落调查与分析(一) 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重点为草本群落。 3 野外实验 群落调查与分析(二) 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野外调查取样和计算的基本方法。重点为草本群落。 3 野外实验 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测定 掌握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测定方法。 3 野外实验 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 通过实验,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的基本方法。重点为池塘生态系统。 3 复习与考核 3 三、主要参考书 1.《植物群落学实验》,王伯荪等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GW考克斯著,蒋有绪译,科学出版社,1979. 3.Brower J E, Zar J H, C N von Ende 1997. Field and Laboratory Methods for General Ecology (4th Edition). WCB/McGraw-Hill, Boston, Massachusetts Burr Ridge, Illinois Dubuque, Iowa Madison, Wisconsin New York, New York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St. Louis, Missouri (附1)主要仪器设备 光照培养箱、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海拔表、皮尺、卷尺、显微镜、测微尺、秒表、捕虫网、GPS、LI-62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摄像机、照像机、微电脑、烘箱、电子天平、盆架天平、温室、人工气候室等。 (附2)实验指导简介 实验一、生态因子测定的若干仪器与使用方法 一、实验内容: 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二、目的要求: 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主要仪器设备: 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 教师先逐一介绍照度计、温湿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察记录方法后,学生分成4组练习,熟悉各仪器的使用和观测方法。 照度计:测定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lx, umol m-2 s-1)一般采用照度计(国产有ST80A型、ZF2型),它是利用光电原理制成的。光电池具有一个氧化层,在光的作用下,从那里放出电子,只要用一个低电阻的电流表把金属膜和金属基部相连接,就会发出一个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流。这种电池对300—700nm的光是不是灵敏的,而且具有反应迅速、不需要外接电源等优点。 测定时,在照度计的电池槽内装上电池,把光电头插头插入仪器的插孔,打开开关及探头盖,照度计的显示屏上显示读数,待数字稳定后,把光敏探头置于欲测光源处,便可读数。显示屏的读数分4档,每档相差10倍(单位为lx)。 温、湿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常用的温度测量仪主要有以下三类: (1)玻璃液体温度计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水银温度表,如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等; 另一类是利用有机液体(如酒精)制成的,如最低温度表。玻璃液体温度表用与瞬时测定,灵敏度较高。 空气湿度可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测定。通风干湿温度计分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前者用于测定气温,后者用于测定大气湿度。测定时,在湿球温度计下端的水槽中注满水,在温度计的探头上绑上纱布,把纱布的另一端放进水槽中,然后把温度计置于欲测的地方(注意要置于空气流通处)。由于水分蒸发吸收热量,湿球温度计的温度将较干球温度计的温度低,从两者的温度差反映出空气的湿度。几分钟后,分别读取干球和湿球的温度,根据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的大小及两者的温度差,从温度计后面的表中,便可查出相对湿度的大小。 空气湿度通常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 (e) 与该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 (em) 的比率(以百分比表示),即: 相对湿度=(e/em)×100%。 (2)自记温度计 这是利用双金属片热胀冷缩而变形的原理设计而成的温度计,它不但可以记录某个时间的温度,而且可以知道某段时间内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温度极值(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及其出现的时间。 (3)遥测温度计 主要有遥测通风干湿仪和遥测土壤温度仪两种。前者用于遥测大气温度与湿度,后者用于遥测土壤温度。它们利用导线,把感应温度的探头与显示仪器相连。 由于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温度也有时空的变化。群落由于形成独特的群落环境,其温度的空间变化及时间变化均与群落外有显著的不同。 测定气温时,把温度计置于欲测的地方,数分钟后,便可读数。 (4)土壤温度计 土壤温度计的原理与构造与一般的水银空气温度计相似,所不同的是土壤温度计一端弯曲,以便读数。土壤温度计有不同长短的一组温度计组成,以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测定时,在土壤表面挖不同深度的小坑,把不同深度的温度计埋至不同的深度(注意温度计的底部与地表平行),把土填回,用手压实,一小时后便可读数。 pH计:pH计有多种类型,可根据精度的需要选用不同的pH计。本实验使用PHB-3便携式pH计。该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测量精度为±0.02pH。测量时,先用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校正后,用纯净水冲洗测定电极并用干净纱布拭干,便可对被测溶液进行测定。 五、作业: 总结各仪器的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等。 实验二、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 一、实验内容: 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二、目的要求: 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 三、主要仪器设备: 温湿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 1. 群落内外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变化 由于太阳和地球相对位置的不断变化,以及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反射和散射介质的差异,太阳辐射具有时空上的显著差异。植物群落由于叶子对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植物群落内外的太阳辐射也有显著的不同。测定时,在群落内外随机确定若干个测点,从早到晚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各点的光照强度。 2. 群落内外温度及其变化 地球表面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气温也存在时空变化。植物群落由于植物枝叶的作用,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与群落外不完全相同,具有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测定时,在群落内随机确定若干个测点,群落外确定相近的1—2个点,从早到晚每隔一定时间测定。 3. 群落内外空气湿度及其变化 相对湿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 (e) 与该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 (em) 的比率(以百分比表示),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em值增大。因而,相对湿度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群落由于形成独特的群落环境,其相对湿度的大小及时空变化与群落外具有显著的差异。测定时,在群落内随机确定若干个测点,群落外确定相近的但不受群落影响的1—2个点,从早到晚每隔一定时间测定。 五、作业: 分析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 课外思考与练习: 参观学校气象观测站,了解气候因子的测定方法。取1年的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数据,按中国植被p34(中国植被,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吴征镒主编),科学出版社,1980)的方法,绘制气候图解,并与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图解比较。 实验三、环境条件对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综合实验的目的旨在让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完成所设计的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和分析环境条件对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叶片形态结构对所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二、实验设计(提示) 选择1—2种在自然生长的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的个体中取叶片样品,或取同一个体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叶片样品。也可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培养植物的叶片样品。在实验室测定样品叶片的形态结构指标。详细记录测定结果(包括照片等)。 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比的环境条件是否需要有较明显的区别?每一环境条件下的叶片样品数量?应(根据具体的植物)选取哪些形态结构指标? 三、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要求有规范的统计分析,恰当地应用图表等各种表达方式。按照学术的格式,提交实验报告。 四、实验要求: 1.学生分组进行,以2—3人一组。一周内列出实验所需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交通条件等,由任课教师报学院安排解决。 2.在两周内,学生应完成实验设计,与任课教师讨论确定。 3.学生应在本课程所在的学期内,完成实验的全部工作,上交实验报告。 注:学生也可自选感兴趣的实验题目,也可从以下所附的题目中选择。 供选择的综合实验题: 1. 请设计一个研究,研究鱼塘生态系统的饲料投放量对鱼产量的影响。 2. 几种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比较。 3. 不同类型群落的环境因子及其周期性变化特点的比较分析。 4. 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降雨的pH值测定。 实验四、种群增长 一、实验内容: 实验室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增长。 二、目的要求: 学会用细胞计数测定种群增长率的基本法方法,认识在限定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式,探究空间、养分、温度等因素对酵母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三、主要仪器设备: 6支16mm×150mm有螺旋盖的试管,6支18mm×150mm试管,滴管,1mL刻度吸管,试管架;有标尺的载玻片(2mm×2mm方格),盖玻片,显微镜;无菌培养液,酵母菌母液;记号笔或标签纸,坐标纸,光照培养箱2个。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 在肉烫或含糖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可能是影响种群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用吸管将1mL酵母菌培养液移入两种大小规格的试管中, 然后分别装入肉汤或含糖培养液至10ml和16ml,分别在在25℃和30℃的光照培养箱中各放3支试管。用吸管从吸1滴培养液滴在载玻片网格上,盖上盖玻片,计算培养时每支试管酵母菌的个体数。以后每天于同样时间计算各试管的酵母菌的个体数。第4天以后的培养液中酵母菌个体数迅速增长,吸取的样液可能要稀释。稀释方法是:用1mL吸管将 0.9mL水移入一支干净的试管里,然后立即将0.1mL培养液移入试管里并充分混匀,使原培养液被稀释10倍。 细胞计数要数1个方格中的细胞,但不能少于300个细胞。如果1个方格内少于300个细胞,应在原方格的周围数其他方格的细胞,直至达到300个以上细胞数,然后用细胞数除以方格数,得出每个方格的平均细胞数。计算1mL酵母培养液内细胞总数的方法是:取0.1ml滴在载玻片上,计数酵母菌个体数。1ml母液的细胞数为平均细胞数×2500。这是因为每小格的面积是2mm×2mm,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是0.1mm,每格的体积是2mm×2mm×0.1mm=0.4mm3,而1mL=1000 mm3,因此: (细胞数/0.4mm3)×(1000 mm3/mL)=2500×细胞数/ mL 在培养和计数过程中,不发生污染、培养液外溢、取样和计数失准等现象,是探究活动成败的关键。为此,要注意:存放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拧松试管盖,释放试管内产生的气体;取样的吸管要干净,且分开使用,取样后要盖好试管盖,以免培养液污染;取样时拧紧试管盖,将试管翻转几次使其均匀,但动作要轻,以免产生泡沫使计数失准。 五、作业: 1.总结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温度下、不同大小试管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 课外思考与练习: 1. 以红萍为实验材料,观察容器不同大小及培养液肥力状况红萍种群增长的影响。 2. 在在大小两个密闭的玻璃瓶内,饲养雌雄两只果蝇,随着时间的延长,果蝇种群的数量如何变化? 实验五、种间竞争(一) 一、实验内容: 两种植物之间对光照、水分和营养等的竞争。 二、目的要求: 掌握植物竞争研究的实验原理和方法,了解植物种间竞争的特点和规律。 三、主要仪器设备: 红萍、青苹、塑料盆、完全培养液、烘箱、天平。 4、 实验方法及原理: 同种或不同种的个体生长在一起,当空间、水分或营养等不足时,便会发生竞争。竞争的结果将影响植物的生长。 本实验包括A、B、C三个处理。 A:塑料盆装上100%和50%完全培养液,分别放入红萍2个个体。设2—3个重复。 B:塑料盆装上100%和50%完全培养液,分别放入红萍2个个体。设2—3个重复。 C:塑料盆装上100%和50%完全培养液,分别放入红萍2个个体,青萍2个个体。设2—3个重复。 把上述塑料盆置于温室培养,每天记录每种植物的个体数,观察生长情况。实验结束,测定每盆每个种的生物量(80烘箱烘48h)。 五、作业: 分析不同营养条件下两个种的竞争情况,完成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 课外思考与练习: 实验六、种间竞争(二,综合实验) 一、实验内容: 两种植物之间对光照、水分和营养等的竞争。 二、目的要求: 本实验的目的旨在让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完成所设计的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进一步掌握植物竞争研究的实验原理和方法,了解植物种间竞争的特点和规律。 三、主要仪器设备: 两种禾本科植物种子、塑料盆、剪刀、烘箱、天平。 二、实验设计(提示) 选择2种禾本科草本植物(中、矮草种类为宜),分别进行单独栽培、混合栽培、地上部分分开,地下部分混合、地下部分分开,地上部分混合等处理,分析两个种在单独栽培和混合栽培情况下,两个种的生长情况和生物量。详细记录测定结果(包括照片等)。 三、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要求有规范的统计分析,恰当地应用图表等各种表达方式。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提交实验报告。 四、实验要求: 1.学生分组进行,以2—3人一组。一周内列出实验所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由任课教师报学院安排解决。 2.在两周内,学生应完成实验设计,与任课教师讨论确定。 3.学生应在本课程所在的学期内,完成实验的全部工作,上交实验报告。 实验七、群落调查与分析(一) 一、实验内容: 群落调查取样方法、群落种类组成分析、最小面积的确定。 二、目的要求: 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三、主要仪器设备: 海拔表、皮尺、卷尺、样圆、照度计、GPS。 四、取样方法: 1. 样地法 样地法通常是在群落内圈出一定面积,称样方,对样方内的生物进行调查的方法。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方在群落中的设置有随机设置、规则设置、主观设置(代表样地设置)等不同的方法。随机设置样方(随机取样)是在群落中随机确定每一个样方。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方的位置。规则取样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主观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2. 无样地法 无样地取样(plotless sampling)是20世纪中期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取样技术, 该方法不用划取样方,而是在被调查的地段内,确定一系列的随机点(中心点),然后测定从该点到最近的个体,或以该点为圆心作四个象限,分别测定每个象限中距该点最近的一个个体。主要的有最近个体法、近邻法、随机成对法和中心点四分法(图7-1)。中心点确定可以先在群落内设置一系列线,再在线上每隔一定距离确定。距离的大小应使两个点不致测到同一个体。森林群落可以每隔25或30米设一个点,或视实际情况而定。 ------------------------------------------------------------------------------------- ------------------------------------------------------------------------------------- 图7-1 无样地取样法示意图 A. 最近个体法 B. 近邻法 C. 随机成对法 D. 中心点四分法 3. 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但原则是不宜罗列得太繁太细致,以免影响调查进度。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表7-1—表7-5供参考)。 植物名称一栏,一行记录一个个体。胸径在野外测定时,往往先测定胸围,再据胸围与胸径的关系推算胸径。用胸高(1.3m)直径取代基部直径,是由于许多植物树干基部有板根、支柱根等影响测定,此外,测定胸高直径也比基部直径更易些。 表7-1 植物群落调查表 调查者: 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 群落类型: 群落名称: 地理位置: 经度: 纬度: 地形: 海拔: 坡向: 坡度: 土壤、岩石、地下水位: 微地形、地被物: 动物活动情况: 人为干扰情况: 表7-2 乔木调查表 调查者: 日期: 样地号: 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群落类型: 群落名称: 植物名称 层次 高度(m) 枝下高(m) 胸径(cm) 树皮 树冠 物候相 生活型 备注(生活力、板根、茎花、绞杀、藤本、寄生、附生等情况) 厚度 颜色 光滑度 形状 冠幅 表7-3 灌木调查表 调查者: 日期: 样地号: 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群落类型: 群落名称: 植物名称 层次 株数 覆盖度(%) 聚生度 高度( m) 胸径 (cm) 物候相 生活型 备注 最高 优势 最大 优势 表7-4 草本调查表 调查者: 日期: 样地号: 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群落类型: 群落名称: 植物名 层次 株(丛)数或多度 覆盖度(%) 聚生度 高度(cm) 物候相 生活型 备注 叶层高 生殖层高 表7-5 层间植物调查表 调查者: 日期: 样地号: 样地面积: 群落郁闭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群落类型: 群落名称: 植物名 类型 数量 物候相 生活力 直径或体积 被附着植物 分布情况 备注 藤本 附生 寄生 种名 生活型 位置 方向 4.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是将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条理化,并演算出一些反映群落特征的数量指标。其中反映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度大小的指标有: 相对多度:指种群在群落中的丰富程度。计算式为: 相对多度=(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同一生活型植物的个体总数)×100% 频度与相对频度: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相对频度指某种在全部样方中的频度与所有种频度和之比。计算式为: 频度=该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相对显著度:指样方中某种个体的胸面积和与样方中所有种个体胸面积总和的比值。计算式为: 相对显著度=(样方中该种个体胸面积和/样方中全部个体胸面积总和)×100% 重要值:是一个综合的指标,通常综合考虑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中两至三个指标。 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上述指标可整理成群落表(表7-6),从中可清楚看出群落中各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度的大小。 表7-6 小红栲+罗浮栲+密花树群落表 (1900m2样地统计1.5m以上立木) 种名 总株数 相对多度 相对频度 相对显著度 重要值 小红栲Castanopsis carlesii 49 3.14 2.17 18.82 24.67 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 67 4.29 2.91 16.40 23.60 密花树Ra[anea neriifolia 173 11.09 3.68 2.22 16.99 硬斗柯Lithocarpus hancei 48 3.08 2.13 9.33 15.54 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 88 5.64 3.29 4.10 13.03 桃叶石楠Photinia pruniflolia 76 4.87 2.13 5.21 12.21 阿叮枫Altingia chinensis 46 2.95 1.70 6.05 10.70 黑柃Eurya macartheyi 88 5.77 3.68 1.26 10.71 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21 1.35 1.36 4.95 7.66 鼠刺Itea chinensis 47 3.01 3.29 1.59 7.89 狗骨柴Tricalysia dubia 60 3.85 2.71 0.41 6.97 绒楠Machilus velutina 42 2.96 2.71 0.40 5.80 网脉山龙眼Helicia reticulata 42 2.96 2.13 0.95 5.77 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 16 1.03 1.16 2.98 5.17 凹叶冬青Ilex championi 39 2.50 1.36 0.90 4.76 变叶榕 Ficus variolosa 23 1.47 2.52 1.08 5.07 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 30 1.92 2.33 0.39 4.64 三花冬青Ilex triflora 34 2.18 2.52 0.36 5.06 饭甑稠Lithocarpus pollstachy 11 0.71 0.38 3.24 4.33 白背安息香 Styrax hypoglauca 26 1.67 1.16 1.58 4.41 窗眼稠 Lithocarpus fenestratus 16 1.03 1.36 2.31 4.70 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 16 1.03 1.44 1.27 4.18 其他116种 509 98.08 五、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样方调查,学生独立完成群落表并上缴实验报告。 实验八、群落调查与分析(二) 一、实验内容: 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二、目的要求: 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野外调查取样和计算的基本方法,分析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及与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 海拔表、皮尺、卷尺、样圆、照度计、GPS。 四、方法与步骤: 1.取样 按照实验七的样地取样法,所需数据为样地中种数、每个种的个体数等数据。 2. 计算 (1)Shmpson多样性指数 该指数是Shmpson(1949)基于概率论提出的。其计算如下: SP = N (N—1)/ ∑ni (ni —1) 式中,SP为多样性指数,N为群落(样地)全部种的个体数,ni为第I个种的个体数。 (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该指数是以信息论范畴的Shannon-Wiener函数为基础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SW = —∑pi log2pi 或,SW = 3.3219 [lgN—(1/n)∑ni lgni ] 式中,SW为多样性指数,pi为第i种的个体数的百分数,N为群落全部个体总数,ni为第i种的个体数,3.3219为log2到lg 的转换系数。 (3)均匀度 群落均匀度是指群落中各个种的多度的均匀程度。它的计算可通过多样性指数值和该群落样地种数、个体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理论上具有的最大的多样性指数值的比值来度量的。因为这个理论值实际是在假定“群落中所有种的多度分布是均匀的”这个基础上来实现的。 如果物种多样性是基于Shmpson指数,则当ni / N = 1/s时(s为群落中总种数),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推导出: SPmax = s(N—1) / (N—s) 则物种均匀度为: E = SP / SPmax. 如果是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则最大的物种多样性为: Swmax = —∑(1/s)log2 (1/s) = log2 s, 因此物种均匀度的计算式为: E = SW / SPmax = SW / log2 s. 五、作业: 1.以实验七的样地取样数据,计算不同群落的Sh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2.不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有何差别? 实验九、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测定 一、实验内容: 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测定。 二、目的要求: 掌握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测定方法。 三、主要仪器设备: 皮尺、卷尺、样圆、剪刀、烘箱、盆架天平、电子天平。 四、方法与步骤: 群落的生物量也称现存量,是指特定时间内群落现有的活有机体的干物质总重量。生物量的测定是把一定样方内全部植物割下称重(根系全部挖出称重)求得。这种方法称刈割法。分层刈割法则把群落每一层的生物量分别割下称重。 首先根据群落情况决定样方大小及数目。高草(高度>1m)通常用3m×3m,或5m×5m大小的样方,中草(高度1m左右)通常用1m×1m或2m×2m的样方,矮草(高度<1m)通常用1m×1m或更小的样方。在样方的四角树以标杆,确定每层的厚度(高度1m以下的群落以10cm为宜,1 m以上群落用15cm或20cm)。先在样方内测定各层的光照强度,然后拉上水平线,以线的高度为准进行剪割。剪割完上层后,用同样的方法剪较下一层。剪时应尽量按照群落原有的自然状态,斜省叶片就斜着剪。如果剪掉了上层,有些枝叶翘起,应把它固定到原来的位置。每层的样本分别装在塑料袋里,包好,以防水分损失。 剪割完成后,把各层样品按叶(光合系统)、茎、花、果等器官分开(有条件或需要时,可按种类分开),测定鲜重。然后用感量0.1g天平取各层鲜重20g左右,在烘箱中80℃烘至恒重(24—48h),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用感量0.01g天平称干重。 根据需要可测定叶面积和株数。叶面积测定可取部分叶片作样品,称重,在叶面积测定仪上测定其面积,据两者的比例求出每层的叶面积。或用描画法把叶片样品画在纸上,然后按叶形剪下,同时剪下已知面积的相同质量的纸样,同前者一起在烘箱中60℃烘4h,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用感量0.001g或0.0001g电子天平称重,据下式计算每层的叶面积(S): S = S0 W / W0,样品叶片重 = S0 ×标准纸重/ 标准纸面积 式中,S0为样品叶片面积,W为每层的总干重,为样品叶片饭重。 整个测定数据记录于表9-1中。据表9-1的数据,可作出群落生产结构图。 5、 作业 据实验记录,完成表9-1,并画出生产结构图。 课外练习与思考 如何进行森林群落的生物量测定? 表9-1 草本群落分层刈割记录 层次 高度 种1 …… 光照 强度 光合系统 非光合系统 鲜重(g) 干重(g) 叶面积(cm2) 鲜重(g) 干重(g) 株数 最高层 第二层 : : 最低层 实验十、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 一、实验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动态。 二、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地点: 学校生物园鱼塘。 四、观察内容与方法: 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观察对象是否一个生态系统? 如果是,观察分析: 1. 生态系统的边界的确定(边界的确定以系统内外区别明显和利于研究为原则);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垂直结构(从水面 水底): 水平结构(从塘边 中央): 4. 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物质输入: 物质输出: 5. 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 能量输入: 能量输出: 6. 提高鱼产量的实践措施。 五、作业: 整理观察与分析结果,提交实验报告。 课后思考与联系 1.试设计一个微型的正常运行的生态系统。 【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www.dxsdiannao.com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 大学生电脑主页 - dxsdiannao.com – 大学生喜欢的都在这里
/
本文档为【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