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王文锦《礼记》简介

王文锦《礼记》简介

2017-11-29 6页 doc 26KB 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8596

暂无简介

举报
王文锦《礼记》简介王文锦:《礼记》简介   自从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做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仪礼》记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周礼》是通过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从而展开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而《礼记》的内容则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西汉时只有《仪礼》取得了经的地位,而有关礼的一些“记”,仅是《仪礼》的从属性的资料。王莽执政,《周礼》列为官学,被视为经典,东汉时期虽排之于官学之外,而已传习于世。汉末《礼记》独立成书,此...
王文锦《礼记》简介
王文锦:《礼记》简介   自从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做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仪礼》记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周礼》是通过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从而展开对社会政治的设想;而《礼记》的内容则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西汉时只有《仪礼》取得了经的地位,而有关礼的一些“记”,仅是《仪礼》的从属性的资料。王莽执政,《周礼》列为官学,被视为经典,东汉时期虽排之于官学之外,而已传习于世。汉末《礼记》独立成,此后讲习“礼记”的渐多,到了唐代,开始取得了经典的地位。从汉末到明、清,就“三礼”来说,《礼记》的地位起来越高。尽管《仪礼》、《周礼》两书的体例比较完整,而《礼记》是部没什么体例可言的儒学杂编,取得经典地位也最晚,但从对社会、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来说,《礼记》远比《仪礼》、《周礼》为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第一节《礼记》的编定及其历史地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这是传统的说法。经近代学者研究,断定这种说法有问。  西汉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所谓《礼》,指的是《士礼》,也就是晋代以来所称的《仪礼》。先秦礼学家们传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传习一些参考资料,这种资料叫作“记”。所谓学所记也。”西汉礼学家们传授《仪礼》的时候,也各自选辑一些“记”,作为辅助材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一、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的;二、附《仪礼》而传习,没有独立成书;三、因为是附带传习的资料,往往随个人兴趣而有所删益,即使是一个较好的选辑本,它的篇数、编次也没有绝对的固定性。  西汉的礼学纯属今文学派,尽管礼学家们彼此的学术观点也存在着歧异,但他们都排斥古文经记,再说当时一些古文经记都藏在皇家秘府,一般人也见不到。西汉末期,掌管校理古文经籍的刘歆,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为官学,结果遭到学官博士们的一致反对,刘歆斥责他们“抱残守缺”。内此可以推知,西汉礼学家们各自选辑的“记”,不会也不可能收进他们所排斥的而当时尚未行世的古文经记。可是由东汉中期传留至今的《礼记》中,就羼进了古文学派的文字。比如“记”,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这种记,累世相传原是很多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到了西汉时期,礼家传抄的记就不多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礼家项目中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奔丧》、《投壶》就是《逸礼》中的两篇。因此,不能说今天所见的这部《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  西汉平帝时期,王莽当政,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立于学官,此后大力推行古文经学二十多年。东汉王朝建立后,立经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礼》的方面,立的是大戴、小戴两家,把王莽时期所立的各种古文经学再次排斥在官学之外。虽然如此,由于古文经学已大兴于世,从总的情况来看,今文古文两个学派日趋混同。东汉时期的大多数今文学派的礼学家,为了适应皇朝的礼制需要,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再甘心“抱残守缺”地传习《士礼》,而致力于“博学洽闻”,从而在资料的汇揖上也趋向并蓄兼收。因此西汉经师们选编传抄下来的各种选辑本,经过东汉经师之手,自然不免羼进了一些已经行世的古文记。  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删益,到东汉中期大多数“记”的选辑本先后被淘汰,而形成和保留了八十五篇本和四十九篇本。前着篇数多,遂名之为《大戴礼记》;后者篇数少,遂名之为《小藏礼记》。其实这两个“记”的选辑本,都不是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各自附《仪记》而传习的“记”的选辑本的原貌。关于这个问题,洪业先生在他的《礼记引得序》中有极为精细的考辨。  东汉学者郑玄给东汉中期定型的收有四十九篇的“记”的选辑本——《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这样一来,使它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渐渐得到一般士人的尊信和传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关《礼记》的著作。到了唐朝,国家设科取土,把近二十万字的《左传》和十万字的《礼记》都列为大经,五万字的《仪礼》和《周礼》、《诗经》等列为中经。因为《礼记》文字比较通畅,难度较小,且被列为大经,所以即使它比《仪礼》的字数多近一倍,还是攻习《礼记》的人多。到了明朝,《礼记》的地位进一步被提高,汉朝的五经里有《仪礼》没有《礼记》,明朝的五经里有《礼记》没有《仪礼》。《礼记》由一个附庸蔚为大国了。而《仪礼》这个往昔大国则日趋衰落了。  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礼记》越来越受重视,而《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呢?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益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而《礼记》呢?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扎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超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维护统治联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不容忽视的大政方针。这就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的根本原因。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西汉以后,《礼记》由一部儒学短篇杂编上升为泱泱大国的一部重要经典,这史实本身,就值得注意。   第二节《礼记》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   由郑玄作注而能够传世的《礼记》,共收四十九篇文字。目录是:《曲礼上》第一,《曲礼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月令》第六,《曾子问》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礼运》第九,《礼器》第十,《郊特牲》第十一,《内则》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丧服小记》第十五,《大传》第十六,《少仪》第十七,《学记》第十八,《乐记》第十九,《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丧大记》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义》第二十四,《祭统》第二十五,《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坊记》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记》第三十二,《缁衣》第三十三,《奔丧》第三十四,《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间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壶》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学》第四十三,《冠义》第四十三,《昏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礼记》这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有专记某项礼节的,体裁跟《仪礼》相近,如《奔丧》、《投壶》。  有专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是份别解释《仪礼》中《土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的,跟《仪札》关系最为密切。  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  有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篇。  有侧重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如《曲礼》、《内则》、《少仪》等篇就是。  有记孔子言论的,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这些篇大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论。  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  此外还有授时颁政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  以上所列并非科学分类,只不过想通过它粗略地反映各篇的性质。   《礼记》是部儒学杂编,里面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当丰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礼记》了。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   从《礼记》这部书里,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王制》、《礼运》谈到了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如《礼运》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这类光辉的语言,并不因为年长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美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   《礼记》有不少篇章讲修身作人的,象《大学》、《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讲音乐理论的《乐记》,其中精粹的言论,至今仍然有研读的价值。   《曲礼》、《少仪》、《内则》等篇了许多生活上的细小仪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贵族家庭成员间彼此相处的关系。今天看来,这些细节极为繁琐、迂腐、呆板、缺乏生气,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读了这些篇,我们可以知道,说中国是个文明礼义之邦,绝不是个空泛的赞语。   《礼记》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类文字有四大特点:琐碎、枯燥、难懂、远离今天的生活。可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人们来说,实是珍贵的文字资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对《仪礼·丧服》的补充和说明。   《礼记》中还有不少专篇是探讨制礼深义的。这类文章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举例来说,《昏义》是解释《昏礼》制定意义的专篇。一开始就解释为什么要重视婚礼,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要在家长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礼节。从而得知,结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并不着眼于当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一,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二,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了;三,传宗接代。儒家认为,结婚只能是家族中的一件庄重的事,不是个人的美事。传宗接代意味着新陈代谢,这样,做人子的不能无所感伤,所以《郊特牲》说“昏礼不贺,人之序也”。郑玄注说“序犹代也”。   此外,儒家对各种祭礼、丧礼、冠礼、乡饮酒礼、射礼、聘礼等等,在《礼记》中也都有一套解释。显然,研究这些都有助于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中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消极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等等。这些,在《礼记》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总之,《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第三节《礼记》的读法及其参考书   读《礼记》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正文和郑注上。不要喧宾夺主,就是说,不要忽视正文、抛开郑注而花很大精力去看其它的注解书籍。   读《礼记》应该把四十九篇文字分成几大类去读。篇章性质相近,资料范围相同,就更容易索解。  读《礼记》应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按前面粗略的分类来说,可以先读那些文字比较通畅的论文,如《礼运》、《学记》等篇;其次读有关孔子言论的,如《坊记》、《表记》等篇;其次读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等篇;其次读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礼器》、《郊特牲》等篇;其次读记载生活日常礼节的,如《曲礼》、《内则》、《少仪》等篇;最后读那一批有关丧事丧服的。  读《礼记》要孤立难点。比如每读一篇,凡看不懂的正文、郑注,或对郑的注解有所怀疑的地方,都一一标出。等读完一篇后,回过头来,再看《礼记正义》或其他注解书。《礼记》文字比《易经》、《尚书》、《仪礼》好懂些,每篇通过郑注仍看不懂的地方,一般说来不会很多。把一些难词难句集中起来,用有关注解书、工具书解决,这是比较省力省时的办法。五十几年前,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中,对读《礼记》应该注意些什么,提出了很有指导意义的意见。现摘录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点。他说:第一、记中所述唐虞夏商制度,大率皆儒家推度之辞,不可轻认为历史上实事。即所述周制,亦未必文、武、周公之旧,大抵属于当时一部分社会通行者半,属于儒家理想者半,宜以极谨严的态度观之。第二、各篇所记“子曰……”、“子言之……”等文,不必尽认为孔子之言。盖战国秦汉间孔子已渐带有神话性。许多神秘的事实皆附之于孔子,立言亦每托孔子以自重,此其-。“子”为弟子述师之通称,七十子后学者于其本师,亦可称“子”。例如《中庸》、《缁衣》……或言来自子思子,则篇中之“子”亦可认为指子思,不必定指孔子,此其二。即使果为孔子之言,而展转相传,亦未必无附益或失真,此其三。要之全部《礼记》所说,悉认为儒家言则可,认为孔子言则须审择也。  他还强调指出:  当知此丛书并非一人一时代之作,其中各述所闻见、所主张,自然不免矛盾。故只宜随文研索,有异同者则并存之,不可强为会通,转生轇轕。  应该说,梁氏的这些意见,对《礼记》的读者确实是十分有益的提醒。除郑玄的《礼记注》之外,注解《礼记》的著作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宋代卫湜的《礼记集说》、清代杭世骏的《续卫氏礼记集说》、清代朱彬的《礼记训纂》、清代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宋以下的这些注解书,卷帙浩繁,也不够精审,不必通读。十三经中唯《礼记》一种,清人没有作新疏,清人关于注释《礼记》的著作,从总的情况来看,还没有超过唐人孔颖达《礼记正义》的。所以说,读《礼记》的注解,还是应以郑玄的《礼记注》为主,孔颖达的《礼记正义》为辅。其他著作只能算是参考书籍,聊备翻检而已。《禮記》此書爲戰國及西漢之“儒家言”叢編,內中有極精純者,亦有極破碎者。吾希望學者將《中庸》、《大學》、《禮運》、《樂記》四篇熟讀成誦。《曲禮》、《王制》、《檀弓》、《禮器》、《學記》、《坊記》、《表記》、《緇衣》、《儒衣》、《大傳》、《祭義》、《祭法》、《鄉飲酒義》諸篇多瀏覽數次,且摘錄其精要語。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經注疏》內鄭注孔疏。《孝經》之性質與《禮記》同,可當《禮記》之一篇讀。梁啟超讀《禮記》《大戴禮記》(節選自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禮記》之名稱及篇目存佚《禮記》者,七十子後學者所記,而戰國、秦、漢間儒家言之一叢書,西漢中葉儒者戴德、戴聖所纂集傳授也。今存者有東漢鄭康成所注四十九篇,名曰《禮記》,實《小戴記》。有北周盧辯所注三十九篇,名曰《大載禮記》。《大戴禮記》本八十四篇,佚其四十六,存者僅此而已。兩記之名,蓋自東漢後始立。(參看《漢書藝文志·禮家》依《七略》著錄、《隋書·經籍志》其說本諸晉司空長史陳邵。可參看《經典釋文序錄》引邵《周禮論序》。《〈隋志〉與邵異者,古禮二百四篇作二百十四篇,〈小戴記〉四十九篇作四十六篇。》)兩記之傳授分合,問題頗複雜。今先列其目,再加考證。(一)今本《禮記》目錄孔穎達《禮記正義》於每篇之下皆有“案鄭目錄云······”一段,蓋鄭康成所撰各篇之解題也。鄭錄每篇皆有“此於《別錄》屬某某”一語,是劉向本有分類而鄭引之也(引文見其書)。案:據此知劉向所編定之《禮記》實分類為次。其類之可考見者,一通論,二制度,三喪服,四吉禮或吉事,五祭祀,六子法或世子法,七樂記,八明堂或明堂陰陽。(二)今本《大戴禮記》目錄據《隋志》,《大戴禮記》八十五篇。今本自第三十八篇以上全佚,其下間佚。《隋志》言《大戴》八十五篇,佚其四十七篇,存三十八篇。然今本實有三十九篇。參看《四庫提要》、《中興書目》,《夏小正》實在《盛德篇》內,後人補寫重出耳。其佚篇篇名可考則有《諡法篇》《王度記》《三正記》別名記》《親屬記》《五帝記》,(俱《白虎通》引)有《禘於太廟禮》,(《少牢饋食禮》注引)有《王霸記》,(《周禮注》引)有《佋穆篇》,(《明堂月令論》引)有《號諡篇》,(《風俗通》引)有《瑞命篇》。(《論衡》引)其與《小戴》重出者,除《投壺》《哀公問》兩篇現存外,尚有《曲禮》,(《漢書·王式傳》引)《禮器》,(《五經異義》引)《文王世子》,(《毛詩豳譜正義》引)《祭義》,(《漢書·韋元成傳》及《白虎通·耕桑篇》引)《曾子問》,(《白虎通·耕桑篇》引)《閑傳》,(《白虎通·性情篇》引)《檀弓》,(《白虎通·崩薨篇》及《明堂月令論》引)《王制》,(《白虎通·崩薨篇》引)凡此或明引《大戴》,或僅引篇名,而所引文為今《小戴》本所無,宜推定為出《大戴》者。據此則所佚篇名,亦可得三之一矣。《禮記》內容之分析(《禮記》為儒家者流一大叢書,內容所函頗複雜。今略析其重要之類別如下。(甲)記述某項禮節條文之專篇。(乙)記述某項政令之專篇。(丙)解釋禮經之專篇。(丁)專記孔子言論。(戊)記孔門及時人雜事。(己)制度之雜記載。(庚)制度禮節之專門的考證及雜考證。(辛)通論禮意或學術。(壬)雜記格言。(癸)某項掌故之專記。《禮記》之價值《禮記》之最大價值,在於能供給以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學術思想史之極豐富之資料。蓋孔氏之學,在此期間始確立,亦在此期間而漸失其真。其蛻變之跡與其幾,讀此兩《戴記》八十餘篇最能明瞭也。今略舉其要點如下。一孔門本以“禮”為人格教育之一工具,至荀子則更以此為唯一之工具。其末流乃至極繁瑣極拘迂,乃至為小小儀節費幾許記述幾許辯爭。二秦、漢間帝王好大喜功,“封禪”、“巡守”、“明堂”、“辟雍”、“正朔”、“服色”等之鋪張的建設,多由儒生啟之,儒生亦不能不廣引古制以自張其軍。三為提倡禮學起見,一方面講求禮之條節,一方面推闡制禮之精意及其功力,以明禮教與人生之關係,使禮治主義能為合理的存在。此種工作,在兩《戴記》中,頗有重要之發明及收穫。四孔子設教,惟重力行。其及門者,親炙而受人格的感化,亦不汲汲以騖高玄精析之論。戰國以還,“求知”的學風日昌,而各派所倡理論亦日複雜。儒家受其影響,亦競進而為哲理的或科學的研究。孟、荀之論性論名實,此其大較也。兩《戴記》中亦極能表現此趨勢。五儒家束身制行之道及其教育之理論法則,所引申闡發者亦日多,而兩《戴記》薈萃之。要之,欲知儒家根本思想及其蛻變之跡,則除《論語》《孟子》《荀子》外,最要者實為兩《禮記》。而《禮記》方面較多,故足供研究資料者亦較廣。但研究《禮記》時有應注意兩事。第一,《記》中所述唐虞夏商制度,大率皆儒家推度之辭,不可輕認為歷史上實事。即所述周制,亦未必文、武、周公之舊,大抵屬於當時一部分社會通行者半,屬於儒家理想者半。宜以極謹嚴的態度觀之。第二,各篇所記“子曰······”“子言之······”等文,不必盡認為孔子之言。蓋戰國、秦、漢間孔子已漸帶有“神話性”,許多神秘的事實皆附之于孔子,立言者亦每托也子以自重。此其一。“子”為弟子述師之通稱,七十子後學者于其本師,亦可稱“子”。例如《中庸》《緇衣》······或言采自《子思子》,則篇中之“子”亦可認為指子思,不必定指孔子。此其二。即使果為孔子之言,而輾轉相傳,亦未必無附益或失真。此其三。要之全兩部《禮記》所說,悉認為儒家言則可,認為孔子言則須審擇也。就此兩點而論,《禮記》一書,未經漢以後人竄亂,誠視他書為易讀。但其著作及編纂者之本身,或不免有若干之特別作用及成見,故障霧亦緣之而滋。讀者仍須加一番鑒別也。讀《禮記》法讀《禮記》之人有三種。一,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者。二以治儒家學術思想史為目的者。三,以常識及修養應用為目的者。今分別略論其法。以治古代禮學為目的而讀《禮記》者:第一,當知《禮記》乃解釋《儀禮》之書,必須與《儀禮》合讀。第二,須知《周禮》晚出不可信,萬不可引《周禮》以解《禮記》或難《禮記》,致自亂其系統。第三,當知《禮記》是一部亂雜的叢書,欲理清眉目,最好是分類纂抄,比較研究,略如唐魏征《類禮》,元吳澄《禮記纂言》,清江永《禮書綱目》之例。(魏征書今佚。《唐書》本傳云:“征以《小戴禮》綜匯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太宗美其書,錄置內府。”《諫錄》載太宗詔書云:“以類相從,別為篇第。並更注解,文義粲然。“)第四,當知此叢書並非出自一人一時代之作,其中各述所聞見所主張,自然不免矛盾。故只宜隨文研索,有異同者則並存之,不可強為會通,轉生轇轕。以上四義,不過隨舉所見。吾未嘗治此學,不敢謂有心得也。居今日而治古代禮學,誠可不必。然欲研究古代社會史或宗教史者,則禮學實為極重要之研究物件,未可以為僵石而吐棄之也。以治儒家學術思想史為目的而讀《禮記》者,當略以吾前段所舉之五事為範圍。其條目則(一)儒家對於禮之觀念,(二)儒家爭辯禮節之態度及其結果,(三)儒家之理想的禮治主義及其制度,(四)禮教與哲學,······等等,先標出若干門目而鳥瞰全書,綜析其資料,庶可以見彼時代一家學派之真相也。以常識或修養應用為目的而讀《禮記》者,因《小戴記》四十九篇,自唐以來號為“大經”,自明以來列為“五經”之一,誦習之廣,次於《詩》《書》,久已形成國民常識之一部,其中精粹語有裨於身心修養及應事接物質之用者不少,故吾輩宜寶而讀之。惟其書繁重且乾燥無味者過半,勢不能以全讀。吾故不避僭妄,為欲讀者區其等第如左。第一等《大學》《中庸》《學記》《樂記》《禮運》《王制》第二等《經解》《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傳》《禮器》之一部分《祭義》之一部分第三等《曲禮》之一部分《月令》《檀弓》之一部分第四等其他吾願學者于第一等諸篇精讀,第二、三等摘讀,第四等或竟不讀可也。右有分等,吾自知為極不科學的、極不論理的、極狂妄的,吾並非對於諸篇有所軒輊。問吾以何為標準,吾亦不能回答。吾惟覺《禮記》為青年不可不讀之書,而又為萬不能全讀之書。吾但以吾之主觀的意見,設此方便耳。通人責備,不敢辭也。(右專就《小戴記》言,其《大戴》各篇則三四等居多也。)《禮記》注釋書,至今尚無出鄭注、孔疏右者。若非專門研究家,則宜先讀白文,有不解則參閱注疏可耳。若專治禮學,則清儒關於三《禮》之良著頗多,恕不悉舉也。《大戴禮記》因傳習夙稀,舊無善注,且訛誤滋多。清儒盧文弨、戴震先後校勘,始漸可讀。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汪照《大戴禮記補注》,皆良著也。 《大戴禮記》三十九篇此漢人戴德所傳,原有八十五篇,亡佚過半,今存者止此數。其中保存遠古遺文不少,《夏小正》其一也。《曾子》十篇,亦甚精醇。《本命》《易本命》諸篇,更涉及天地造化之理。其他有關倫理政治之論文,價值不在《小戴禮記》下。 刘向所编定之《礼记》实分类为次。其类之可考见者,一通论,二制度,三丧服,四吉礼或吉事,五祭祀,六子法或世子法,七乐记,八明堂或明堂阴阳。刘向将《礼记》分类为:一、属"通论"者有十六篇:《檀弓》上下《礼运》 《玉藻》《大传》 《学记》《经解》 《哀公问》《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坊记》 《中庸》《表记》 《缁衣》《儒行》 《大学》二、属"制度"者六篇:《曲礼》上下《王制》 《礼器》《少仪》 《深衣》 三、属"吉事"者有七篇:《投壶》《冠义》 《昏义》《乡饮酒义》 《射义》《燕义》 《聘义》四、属"丧服"者有十一篇: 《曾子问》《丧服小记》 《杂记》上下《丧大记》 《奔丧》《问丧》 《服问》《间传》 《三年问》《丧服四制》 五、属"祭祀"者有四篇: 《郊特牲》《祭法》 《祭义》《祭统》 六、属"明堂阴阳(记)"者有二篇 《月令》《明堂位》 七、属"世子法"者有一篇《文王世子》八、属"子法"者有一篇《内则》 九、属"乐记"者一篇《乐记》《礼记》篇章作者按《经典释文·序录》确定《礼记》篇章作者:《中庸》:是子思伋所作(郑玄《礼记目录》云)《缁衣》:公孙尼子所制(《释文》引刘瓛说)《月令》:吕不韦所撰(郑玄云)《王制》:汉时博士所为(卢植云)
/
本文档为【王文锦《礼记》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