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SDJ19—7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

2018-03-22 6页 doc 1MB 7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离神最近的人-1982

一建水利、监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举报
SDJ19—7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对应的新标准:GB50287-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SDJ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关于颁发试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DJ14—78及其有关规程的通知 (78)水电规字第98号根据国家建委关于修订规程规范的要求,我部先后委托水电十一局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省电力局勘测设计院、东北勘测设计院、水电五局勘测设计大队、湖南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三三○工程局设计院和水电十二局勘测设计院负责,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及其有关规...
SDJ19—7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
对应的新:GB50287-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SDJ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关于颁发试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DJ14—78及其有关规程的 (78)水电规字第98号根据国家建委关于修订规程规范的要求,我部先后委托水电十一局勘测研究院、云南省电力局勘测设计院、东北勘测设计院、水电五局勘测设计大队、湖南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三三○工程局设计院和水电十二局勘测设计院负责,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及其有关规程进行了修订。各单位在修订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我国二十多年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实践经验,并反复征求全国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现批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DJ14—7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DJ15—78、《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DJ16—78、《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DJ17—7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SDJ18—7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SDJ19—78,颁发试行。工程地质勘察是水利水电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各单位应重视和加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试行上述规程规范过程中,请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发现有不妥和需要补充之处,随时函告我部规划设计管理局。1978年9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是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勘察人员劳动的结晶,是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质量的最终体现,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提出反映客观实际的地质勘察成果。第2条内业整理的主要任务是:在每个设计阶段的勘察过程中,及时整理和分析各项资料;在外业工作结束后,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综合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对水库和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成果。各设计阶段应分别提出地质和图件,其内容应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规定要求相适应。第3条要保证成果质量,对于主要图件的重大技术问题应充分发动群众认真讨论。提交的图件,必须逐级审核,分别签字。最终地质报告应由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进行审查,然后经过院级(或相当院级)审签上报。第4条本规程适用于一、二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三等工程,可视实际需要予以参考。 第二章图件的编制第一节各勘察设计阶段应提交的图件资料第5条各勘察设计阶段应提交的图件资料见下表。图类图件名称设计阶段规划选点初步设计施工图第一期第二期设计平面图1.规划河流(段)区域地质图(附典型地质剖面)+   2.水库地质图(附典型地质剖面)○++ 3.构造纲要图○○  4.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附典型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剖面)○○  5.岩溶水文地质图(包括等水位线) ○○ 6.坝及其他建筑物区工程地质图++++7.坝(闸)址基岩地质图(包括基岩利用等高线)  ○○8.专门性问题工程地质图 ○○○9.天然建筑材料图表+++○10.实际材料图 ○+○剖面图1.坝及其他建筑物纵横工程地质剖面图++++2.坝(闸)址渗透剖面图 ○○○3.专门性问题工程地质剖面图○○○○其他图表1.综合地层柱状图++○ 2.钻孔柱状图△△△△3.洞、井展视图△△△△4.物探成果图△△△△5.岩、土、水试验成果汇总表○+++6.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地貌现象的野外素描图、照片、岩心照片△△△△7.其他    注:1.表中代号+表示必须提交的图表;○表示视具体需要而定的图表;Δ表示仅提交代表性的图表。2.不提交的图表资料,也必须进行整理归档。 第二节一般规定与要求 第6条编制图件所应用的资料,必须经过校核;对于重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建筑物部位的主要地质现象,必须进行现场复核。各类图件之间不得有矛盾,应提交的主要图件需三级审签(校核、审查、核定);一般图件(包括提交的原始图件)需二级审签(校核、审查)。当引用有关资料时,应经过校核,并注明资料来源。第7条各类图件的精度与详细程度,应与图件的地质测绘比例尺相适应,通常应描绘在图上大于2mm的地质现象。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现象,在图上不足2mm时,应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注明其实际数据。地质界线的误差,应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图上的2mm。第8条为了保证图件的准确性,对于主要地质图件,不得在其他蓝图上任意套描。第9条各类图件要主题突出,目的明确。图面清晰整齐,注字端正清楚,线条有主次,图面布置紧凑,布置的形式要合乎通常习惯,便于阅读、对比和使用,地质平面图上的地形地物可适当删减,但报告中涉及到的地名要标出。图名一般置于正上方,图例、列表、附图及简要说明等,可根据图面的具体情况安排,以协调美观为宜,名框一般置于图幅右下角,并与图框线两边衔接。第10条地质平面图的方向,一般以上方为北方,只有当严重影响图件的内容布置时,方可斜置,但必须标出指北方向。必要时,要标出磁北方向。地质平面图必须标明经纬度或坐标网。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向,以水流方向为准,顺水流的剖面图应由上游至下游绘制;跨水流的剖面图应面向下游,由左而右绘制,与水流无关的图件,剖面图与平面图应协调。第11条图例的编排,应按地层(自上而下,由新至老,由沉积岩、变质岩至火成岩)、构造、地貌与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至各种勘探工程符号依次排列,并考虑着色、花纹、线条及符号的顺序。第12条图幅应描制图框,图框线与裁切线之间距,装订边(左边或上边)为25mm,其他三边均为10mm。图幅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最终折叠成长27cm、宽19cm,即标准纸16开本,图纸折叠后的名框应露于右下角。第13条各类地质剖面图的纵横比例尺应一致,当用同等比例尺确有困难时,方可用变态比例尺,但纵比例尺不宜大于横比例尺的5倍。第14条地质图件上的断裂、软弱夹层、滑坡、崩塌、岩溶洞穴、泉、井、长期观测点、试验点、取样点、地质点,以及各种勘探点等,均应分别统一编号。第15条地质报告中的主要地质图件应着色。第16条图例按本规程附件一《图例》规定执行。 第三节专门规定与要求 本规程仅对各勘察设计阶段应提交的部分图件的编制内容与要求,作了规定与说明。其他图件可参照编制。(Ⅰ)综合地层柱状图第17条综合地层柱状图是指导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图件,内容与要求:一、地层柱状图地层单位的划分根据测绘比例尺与具体需要而定。编排顺序,由上而下自新至老。要求充分反映各地层单位的岩性、厚度、接触关系、岩浆活动及化石等,比例尺的选择,以能清晰反映上述因素为准。对于标志层和软弱夹层、相对隔水层、强透水层、岩溶化岩层等,如厚度太薄时,应扩大比例尺表示,或以符号加以突出区分。地层厚度根据图件比例尺绘制,若同一地层厚度不一,应写出最小与最大两个数值,但在图上表示最大厚度,若岩性单一,层厚过大,可用折断方法表示。二、地质描述一般可按以下顺序:1.岩石的颜色、名称、结构、粒度、矿物成分。2.沉积岩的成层状态、胶(固)结程度、胶结物性质。3.火成岩的先后顺序、出露形式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4.变质岩的类型、变质程度等。5.着重指出软弱夹层、相对隔水岩层、强透水性岩层、标志层、相变情况、岩溶等,对于第四纪地层,还应说明其成因类型。6.化石(选择具有鉴定意义的)。第18条测区内地层层序,因构造影响而缺失时,一般要恢复正常层位,并反映到柱状图内。(Ⅱ)钻孔柱状图第19条钻孔柱状图是编制各种地质图件和评价有关工程地质问题的原始资料,内容与要求:一、柱状图应表示地层岩性、断裂、破碎带、岩脉和岩层的接触关系等,软弱夹层、缓倾角裂隙和岩溶洞穴应清晰反映出来,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或1∶200,特殊情况可以放大或缩小。二、地质描述(1)坚硬岩层除描述岩石名称、颜色、成分、结构、构造、风化与破碎程度等以外,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缓倾角裂隙、岩脉、地层接触面、岩溶洞穴等需详细说明。.(2)松软岩层除了鉴定其名称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层,应根据其特点分别描述:1)卵(砾)石层:卵(砾)石的颜色、成分、大小、形状,充填物的颜色、成分、性质、含量及胶结情况,架空结构的位置与规模等。2)砂类土层:颜色、成分、颗粒大小、干燥或潮湿时的状态、卵(砾)石与夹杂物情况等。3)粘性土层:颜色、成分、含砂性、结构特征、可塑性、稠度等。三、岩心获得率统计岩心获得率的岩心,应是圆柱状的,或确能合并成圆柱状的,但岩心破碎地段必须单独统计。同一岩性上下段获得率之差小于5%时,可合并计算。四、钻孔结构钻孔结构主要指钻孔各段的孔径、套管直径和下入深度、止水情况等,钻孔孔径应在图上注明。五、岩层的透水性能在试验段的相应位置上标出单位吸水量(L/min·m)或渗透系数(米/昼夜)的数值。六、取样位置及编号在相应位置上用符号和数字标明。七、地下水位分别标出不同含水层的水位及观测日期。承压水应分别标出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八、钻进及孔内情况说明钻进方法、钻进情况,回水颜色及其突然消失或增大,以及不良地质因素引起的卡钻、掉钻、坍孔、涌砂等现象和位置。第20条进行电视、摄影、物探测井等的钻孔,应做相应的编录,并在地质描述栏中反映其主要内容。(Ⅲ)洞、井展视图第21条洞、井展视图是编制各种地质图和研究评价有关工程地质问题的原始资料,应注明坐标与高程,并应有分段的地质说明。图与说明的内容要求:一、地层岩性岩(土)名称,颜色,成分,结构,胶结、坚硬、破碎和风化程度,以及软弱夹层的性状等。二、地质构造岩层产状,断裂;破碎带、主要节理裂隙(特别是缓倾角裂隙与顺坡裂隙)的性质、产状、规模、充填与胶结情况,岩脉的穿插情况等。裂隙率、裂隙频率和节理发育分级应分段统计描述。三、物理地质现象岩溶洞穴等物理地质现象。四、地下水出露情况、流量、水位和水温等。第22条洞、井展视图的表示方法。1.洞展视图一般绘洞顶和两壁,其展开格式以洞顶为基准,两壁掀起的俯视展开法,若地质条件复杂,视需要可加绘底板,当洞方向改变时,需注明转折方向,洞深计算以洞顶中心线为准。洞口明挖部分应进行描绘。掌子面素描图根据具体情况选绘。2.井展视图一般做相邻两壁,平列展开,并注明壁的方向。圆井展视图以90度等分剖开后,取相邻两壁平列展开方法绘制。井深计算以井口某一壁固定桩为准。斜井(或斜洞)展视图参照上述展视方法绘制,并注明其斜度。第23条探坑、探槽展视图的格式和内容参照洞、井展视图有关要求绘制。(Ⅳ)水库地质图第24条水库地质图是研究评价水库渗漏、浸没、库岸稳定与区域构造稳定等问题的主要图件,内容要求:一、地层岩性岩性、岩相、时代、层序及其接触关系。二、地质构造1.岩层产状。2.褶皱形态、主要断裂的产状、性质、规模及其展布情况,应特别着重反映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断裂的分布位置。3.典型地段的节理裂隙分析统计。三、地貌与物理地质现象1.阶地的类型、级数、分布和高程。2.大坍滑体、大松散堆积层和其他对工程有影响的不稳定边坡的分布范围。3.可溶岩区各种岩溶形态的分布与规模。4.古河道、埋藏谷等。四、水文地质1.泉、井的位置、流量或水位,并注明观测日期。2.相对隔水层、强透水层的分布、延续和封闭、切割情况。3.可能渗漏与浸没地段的范围。五、其他1.建筑物的轮廓线、正常蓄水位线。2.勘探点、取样点、地质剖面线、控制性的地质点等。3.矿点、矿洞、火山口等的位置。(Ⅴ)岩溶水文地质图第25条岩溶水文地质图是研究岩溶区水库与建筑物地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图件,也是论证设计与处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内容要求:一、地形地貌同岩溶发育有关的地形地貌要素,如河谷裂点、阶地、古河道、地形分水岭、沟谷等。二、地层岩性根据岩层的成层条件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性,划分岩组界线。强岩溶化岩层或相对隔水层等应突出表示。三、地质构造岩层产状,褶皱形态,主要断裂的产状、性质、规模及其展布情况,其中对岩溶发育有重要影响的应突出表示。四、岩溶情况岩溶的形态和分布,如溶沟、溶槽、落水洞、漏斗、洼地、峰林、石林、孤峰、溶洞、暗河等。对于溶洞与暗河,应标明进出口高程、规模、延伸方向、充填与联通情况,实测的洞穴要作投影。五、水文地质除表示含水层或透水层、相对隔水层等外,还应表示地下水露头的水位、流量,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等水位线、流速和流向,地下水分水岭的高程,及其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条件可能时,应标出渗漏通道。六、建筑物布置情况建筑物轮廓线、正常蓄水位线及防渗帷幕线等。七、勘探情况主要勘探点、连通试验地段、试验取样点、地质剖面线等。八、其他情况如物理地质现象等。第26条编制岩溶水文地质图时,应尽可能地进行岩溶渗漏程度分区(或段)。分区(或段)原则,应综合考虑地貌、岩性(组)、构造、岩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漏形式等因素。第27条岩溶水文地质剖面图,应侧重反映岩溶发育形态、分布高程和渗漏程度的分段等。(Ⅵ)坝及其他建筑物区工程地质图第28条工程地质图是综合反映坝及其他建筑物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图件,是研究建筑物总体布置、设计方案与处理措施的主要依据,其内容除反映各种主要地质现象(如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外,必须重点突出下列关键性的工程地质问题:1.硬基中的软弱岩层、夹层和透镜体,以及易风化、易溶和岩溶化岩层等;软基中的软土、膨胀土、粉细砂、砂卵石层的架空结构和湿陷性黄土等。2.区域性断裂,活动性断裂,顺河大断裂,缓倾角断层和裂隙,顺坡断层和裂隙,裂隙密集带,断层破碎带和交汇带,以及倒转则褶皱和迭瓦式构造等。3.坍滑体,松散堆积体和其他不稳定的边坡;河床深潭、深槽、古河道、埋藏谷;风化槽,风化囊,风化夹层,古风化壳;卸荷裂隙以及各种形态的岩溶等;矿洞,空洞,墓穴等。4.相对隔水岩层,强透水层;渗漏地段和岩溶渗漏管道。5.地质剖面线,建筑物轮廓线或轴线,正常蓄水位线等。(Ⅶ)坝及其他建筑物纵横工程地质剖面图第29条工程地质剖面图是建筑物地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综合反映,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和研究处理方案的主要图件,其内容应反映第28条的有关要求,但应补充平面图中所不能反映的内容,如:风化分带,岩溶的垂直分布、连通和充填情况,各含水层地下水位线和河水位等。必要时,应进行工程地质分段,简要说明各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技术指标建议值。(Ⅷ)坝(闸)址渗透剖面图第30条坝(闸)址渗透剖面图是计算坝(闸)基与绕坝渗漏量、评价坝(闸)基渗透稳定和工程处理方案的主要图件,其内容除反映主要地质因素外,应突出反映:1.坝(闸)基岩(土)体的渗透性能,强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地下水补排关系,以及岩(土)体透水性分带。分带标准如下:坚硬岩体:透水性分级单位吸水量(L/min·m·m)极严重透水>10严重透水10~1较严重透水1~0.1中等透水0.1~0.05微透水0.05~0.01极微透水<0.01松软地层:透水性分级渗透系数(m/d)极强透水>100强透水100~25较强透水25~5弱透水5~0.2微弱透水0.2~0.02极弱透水<0.022.潜水位、承压含水层顶底板及其稳定水位线、河水位等(标明观测日期)。3.正常蓄水位线,建筑物轮廓线。4.渗透计算时应附渗透计算表,并列出公式。第31条在长期高压渗透水的作用下,软弱岩层或夹层、断层、破碎带、泥质与可溶盐类充填的节理裂隙等,有可能恶化,而造成管涌、潜蚀、软化等,因此,应在剖面上采用专门符号标明。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坝(闸)址渗透剖面图可以与坝(闸)址工程地质剖面图合并。 第三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 第32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在勘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勘察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工程的特点综合反映勘察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文献,是工程建设的重要资料。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要求编写的报告有:规划选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选坝(线、厂)工程地质报告、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阶段专题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竣工地质报告等。第23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要简明扼要,围绕关键性的工程地质问题予以论述,有事实,有分析,重点突出,结论明确。报告内容要前后吻合,与有关图件必须一致。并应充分利用插图、照片、表格等,说明地质现象和问题。第34条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写的要求,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第14条、第43条和第51条规定执行。第35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除规定的附图表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下列资料或文件列为附件:1.选坝会议对坝址选择的意见;前设计阶段有关地质部分的审批意见;有关的重要会议的纪要等。2.有关单位对地震基本烈度的鉴定书和矿产结论的抄件。3.重要的试验成果或研究报告。4.其他有关文件。 附录各勘察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参考提纲 Ⅰ、规划选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绪言 简述勘察地区的地理概况。工作任务与目的。河流规划的开发方案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本阶段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地形地貌简述区域内地形特征,地貌形态、类型,如夷平面、剥蚀面、河谷形态、河流特性和河谷阶地的发育与分布情况等。 第二节地层岩性按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顺序自老至新地叙述地层岩性、厚度、接触关系、产状与分布等。 第三节地质构造和地震叙述本区所出露的褶曲、断裂等主要构造形迹的规模、力学性质和延伸情况,分析各构造形迹的序次,以及本区的构造体系、型式、复合关系。阐述区域性岩浆活动的时期、产状、类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简述对河流规划开发方案有影响的挽近期构造,尤其是出露地表的活动性构造的性质、分布,结合区域历史地震资料和震中分布,探讨构造带或构造体系和地震的关系,初步评价构造稳定性及其对河流规划开发方案的影响,列出地震部门提供的地震基本烈度。 第四节水文地质从岩层、构造、地貌等方面阐述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一般规律,相对隔水层和含水层的分布,地下水类型、分布及其与地表径流的关系、水化学类型。 第五节矿产说明区域内矿产的种类、分布、勘探和开采情况。 第二章各梯级或引水线路各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 按规划方案,分别叙述各梯级的工程地质条件,近期开发工程应较一般梯级详细、具体。如以引水线路为重点的工程,则需突出各线路工程地质条件的叙述。 第×节×××梯级(或×××引水线路)的工程地质条件 一、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简要说明水库地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并对可能产生渗漏、浸没、库岸变形等问题作初步论述:(1)水库渗漏可能渗漏地段的范围、地质因素和主要渗漏途径。(2)水库浸没可能浸没的农田、城镇、工矿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地段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必要时,应估计可能浸没区的范围和影响程度。(3)库岸稳定水库蓄水后可能产生大坍滑体、坍岸地段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对近坝库段应重点论述。(4)其他巨厚松散堆积层分布地区,需概述泥沙来源。库区如存在危害健康的易溶矿物,则需说明其种类及分布状况。二、坝段的工程地质条件(1)地层岩性阐明坝段内出露的地层岩性和岩相特点,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要突出阐述软弱、易风化、崩解、膨胀和易溶等工程地质性质不良的岩层、夹层或透镜体的分布和层位,对松软地基要论述岩层的层次、结构,尤其是粉细砂、软土、具有架空结构的卵砾石层和湿陷性黄土等土层、夹层或透镜体的分布、性质。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概略指标。(2)地质构造阐明坝区范围内构造带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形态、特性,主要断层的产状、规模、性质和延伸情况。尤以影响方案或近期开发工程选定的大断裂破碎带、活动性断裂、缓倾角断裂、顺河向断裂和断裂交汇带的分布和发育情况为重点,分析其对水工建筑物的影响。(3)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河谷宽度、结构、形态,岸坡陡峻程度及其稳定状况,岸坡冲沟发育程度,河床深槽、埋藏谷和古河道情况,河床及两岸风化层的分布状况、发育规律、概略厚度、产生的风化物质及其性质,说明河谷地带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及其他严重威胁工程安全的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成因、发育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4)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含水层、地下水位和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露头的出露高程与层位。阐述大断裂带、巨厚松散堆积层与岩溶地区渗漏的严重性及对工程的影响。综合上述情况,评价本坝段的优劣。三、引水线路的工程地质条件(1)地层岩性阐明引水线路地段内出露的地层岩性或土质条件,基岩地区要特别阐述影响隧洞及边坡岩(土)体稳定的软弱岩层或夹层、岩溶化岩层和松散堆积层等工程地质性质不良的岩(土)层,平原渠道应重点叙述土层的结构,尤其是流沙层、软土层、湿陷性黄土等。(2)地质构造阐述引水线路范围内构造断裂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特别是对主要断裂、与引水线路相平行的大断裂和隧洞预定线附近的缓倾角断裂,分析其对引水线路的影响。(3)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引水线路地段的地貌形态、河网切割程度等,着重说明沿线卸荷裂隙、坍滑体、泥石流及其他严重威胁工程的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及其对引水线路的影响。(4)水文地质条件沿线岩(土)体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隧洞线应着重叙述补给来源丰富的含水层和汇水构造;引水渠道着重叙述承压含水层、严重渗漏的构造断裂或岩(土)层,并阐述其对工程的影响。综合以上情况,评价本线路的主要优缺点。四、厂房及其他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只有在它们的工程地质条件影响规划方案与近期开发工程选定时,才对有关工程地质问题予以叙述。五、天然建筑材料各种天然建筑材料料场的分布情况,料场的地形、地质条件、成因、储量、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等。 第三章各梯级方案的比较和近期开发工程的选择 对各方案水库、坝段、引水线路、厂房及其他建筑物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天然建筑材料等进行总的评价、论证,比较各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最有利的开发方案和近期的开发工程地段,指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Ⅱ、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绪言 简述勘察地区地理概况。工作任务与目的。主要建筑物的布置方案及特性,正常蓄水位、水头、各建筑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型式、布置和主要设计数据。前阶段地质勘察工作的研究程度和存在问题。本阶段地质勘察工作经过,起迄日期,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作量。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一节地层岩性简要说明本区地层的层序、厚度与产状,岩性和岩相的变化规律,岩层的接触关系和分布情况。 第二节地质构造阐述内容,一般和规划选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本相同,但要补充新调查内容,并列出地震部门鉴定的基本烈度。在地质构造复杂、并有挽近期活动性断裂地区,或地震基本烈度大于7度(包括7度)和现代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应着重阐明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断裂的性质、分布和延伸范围,并结合历史地震资料,或宏观和微观的地震资料,分析区域构造稳定性,必要时,探讨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第三节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概述区域和河谷地貌结构,各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发育和分布规律。河谷形态及结构,冲沟发育程度,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的分布、规模、成因和发育规律。 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及其埋藏条件,各含水层的类型、富水性及其与河水的补排关系,如有矿泉、温泉等出露,应分析其成因与特征。 第二章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按水库渗漏、库岸稳定、浸没等问题分别与以论证,问题简单时,可与第一章合并。 第一节水库渗漏阐明水库渗漏地段的位置、高程、岩层、地形地貌条件,库底和分水岭及斜坡地段的覆盖情况,古河道、大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形态、延伸方向、充填和胶结情况,岩层的透水性,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和埋藏条件,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情况,地下分水岭的位置、高程、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等。论证渗漏途径及其方式。在岩溶地区,还应详细说明岩溶的发育程度和规律,岩溶水的运动条件,以及水库回水后其运动条件的变化。阐明渗漏计算公式及其参数的选择。进行渗漏量的计算,评价水库运行过程中渗漏情况的可能变化,渗漏对邻谷、洼地浸没与库岸稳定等的影响,提出防治处理的建议(处理范围和处理深度)。 第二节水库浸没水库周边及其邻谷地区农田、城镇、工矿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浸没地段的位置、高程、地貌,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厚度和成层条件,岩性和岩相特征,基岩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和埋藏深度,地下水类型、水化学成分、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排泄条件,土壤盐碱化与地下水的关系等。根据需要,调查浸没的临界水深(即标准水深),计算水库蓄水后的地下水位壅高值,并列出计算公式,选用的参数。论述各种性质浸没现象的生成条件,预测浸没的范围、性质、严重程度,估计坍岸、淤积对地下水壅高的影响,提出防护处理的建议。可能被浸没和淹没的矿产的位置及对其开采条件的影响。 第三节库岸稳定阐明水库坍岸、大滑坡、大规模松散堆积体及其他库岸不稳定地段的位置、高程、地形、水文气象条件、出露的岩层,尤其是岩石的风化情况和软弱岩层的分布情况,地层的产状,各组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及切割状况,地下水的活动条件,地震等,近坝库区需重点叙述。预测水库蓄水后岸坡稳定条件的可能变化,提出影响库岸稳定的边界条件、参数选择和计算方法,预测水库坍岸的范围及其影响等,提出防护处理的建议。 第四节库区其他工程地质条件 第三章选定坝(线、厂)址的工程地质条件 扼要说明坝(线、厂)址选择经过和选定的根据。 第一节坝(闸)址的工程地质条件 一、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在概述坝(闸)址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等基础上,应着重论述下列主要工程地质问题:1.坝(闸)基稳定问题(如抗滑稳定、压缩变形、地基沉陷、渗透稳定等等)。2.边坡稳定问题。3.坝(闸)基及绕坝(闸)渗漏问题。4.坝(闸)下游冲刷对建筑物及下游边坡等的影响问题。5.基坑涌水量及涌水对基坑底板、边坡的影响等问题。6.其他。按上述问题的存在情况,结合有关地质因素,如:各种软弱岩层或夹层,构造岩的性质、透水性和发生管涌的临界条件,各类结构面的组合形式,谷坡稳定条件和坍滑体的边界条件,集中渗漏带和地下水位异常带的范围及其成因等。分析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和在工程建成后可能变化的趋势。提出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水文地质参数,基岩利用面的埋藏深度和高程,建议开挖边坡坡度和结论意见以及处理措施等。二、坝(闸)轴线选择根据上述坝(闸)址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比较各坝(闸)轴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工程地质条件最优越的坝(闸)轴线,并说明其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意见。 第二节引水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一、渠道及其沿线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1)渠道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渠道全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段,阐述其有利和不利因素。对存在基础和边坡稳定,渗漏、浸没、土壤盐碱化和黄土湿陷等问题的地段,应结合有关地质因素,如粉细砂、软土、湿陷性黄土、不利的结构面和岩溶发育情况等,分析其对渠道的危害程度,并提出建议开挖边坡坡度和相应的处理措施。(2)沿线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渠道的沿线建筑物是指渡槽、涵洞、倒虹吸、排灌站等,着重阐述建筑物地段地基和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和成层条件、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地基的承载力,开挖边坡和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技术指标,对于具有工程地质性质不良的高压缩性、膨胀性粘土、软土、粉细砂和基岩中的软弱夹层、风化、构造裂隙等,需分析其对边坡或地基稳定的可能影响,并预测建筑物施工期间的基坑涌水量及涌水对底板、边坡的影响。二、引水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应着重阐述隧洞沿线的岩体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风化等情况,岩溶发育和分布的规律;开挖时可能出现突然涌水、涌沙、坍顶和岩爆的地段,估计其对施工的影响;分析进出口和傍山边坡稳定条件,以及隧洞交叉段,隧洞上覆岩层或相邻洞间壁较薄地段的岩体稳定问题;大直径隧洞的边墙稳定问题;有压隧洞的外水压力对隧洞的可能影响;隧洞有害气体和地温的危害性等。提出建筑物位置的修正意见和工程地质技术指标,以及施工支洞位置的选择意见,并提供有关处理措施的建议。 第三节厂房枢纽及其他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一、厂房枢纽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阐明调压塔(井)、压力管道的围岩或镇墩地基和电站厂房地基岩(土)体的变形特征和稳定条件;边坡稳定性和压力前池地基岩(土)体的渗漏条件;各种工程地质性质不良的岩(土)层或夹层、构造断裂、风化带、坍滑体和泥石流等的情况,严寒地区的冻融层深度等对建筑物稳定的影响。提出地基和边坡岩(土)体工程地质技术指标和处理措施的意见。二、溢洪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岸边式溢洪道重点是深挖方对岸坡稳定的影响;布置在天然垭口的溢洪道,着重阐述断层破碎带、深风化层、古河道等对地基和边坡稳定的影响。在深开挖和膨胀性岩(土)层分布地段,需论述开挖回弹或膨胀变形对地基的影响;陡槽段需论述岩体的渗透性和地下水压力对面板稳定性的可能影响;消能段则论述岩(土)体的抗冲刷问题。三、通航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需着重阐明建筑物地理和边坡的稳定条件,提出地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技术指标和允许开挖边坡坡度。船闸还需论述内外水压力变动时对闸基和闸室边墙稳定的可能影响。 第四节施工临时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围堰及施工导流建筑物重点是论述岩层和构造的情况、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透水性,各段地基产生管涌的可能性,大致计算基坑涌水量,并进行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缆机平台、混凝土系统等需阐明地基和边坡岩(土)体的稳定条件、承载力、允许开挖边坡等。公路、铁路和桥梁等其他辅助建筑物,要说明地基岩(土)体的岩层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评价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条件等。 第五节施工及生活用水水源水源地点、水量、水质、水温、上游污染情况及防护措施等。如用地下水,还需阐明其动态,并根据不同使用目的对水质和开采条件进行评价。第四章天然建筑材料按土料、砂砾料、石料等分节叙述各料场的位置、交通情况、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有用层和无用层的分布情况和厚度,评述有用层中有无不利的夹层存在,说明勘探和取样试验的情况,论述各料场天然建材的质量、储量和开采条件等,提出料场选择的意见。 结论对库区、枢纽区、引水线路等建筑物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问题作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和处理措施建议。同时对坝(闸)轴线、坝型、正常蓄水位和天然建筑材料等作出评价。提出长期观测工作的要求。 Ⅲ、竣工地质报告 绪言 工程位置、规模和效益,枢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型式和主要设计数据。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经过,负责单位和协作单位,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作量。扼要叙述施工经过和曾发生与地质有关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简要说明区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第二章水库区工程地质评价 一、前阶段的工程地质结论和评价简述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前阶段有关渗漏、水库浸没、库岸稳定和其他工程地质问题的结论。并根据施工地质编录资料,对前阶段的工程地质结论进行评价。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阐明防护处理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情况和处理质量,有无遗留的问题。 第三章坝(闸)区工程地质评价 一、前阶段工程地质结论和评价全面扼要地阐明坝(闸)区工程地质条件,前阶段对坝基和边坡稳定,坝基与绕坝渗漏等问题的结论,并根据施工地质编录,叙述开挖施工时发现的地质现象和问题,评价前阶段的工程地质结论,如施工阶段与前阶段结论出入较大,则应修改原有的工程地质结论、处理措施和各种建议数据等,并加以详细说明。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阐明基础与不良地质现象的处理情况和质量,以及遗留的问题。 第四章引水线路的工程地质评价 第五章其他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评价 第六章天然建筑材料 通过天然建筑材料的开采和使用,核定设计阶段对其质量、储量等方面的结论。说明施工所发现的问题和补充勘察方面的资料,对勘探和施工开采进行评价。结论概括水库和各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质量、储量的结论,对所选择的各建筑物位置、轴线给予评价。评价地基开挖、清理和处理的质量,并简述工程验收时地质方面的主要意见。提出水库、坝址、引水线路、厂房和其他建筑物尚存在的地质问题,预测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可能变化的情况,以及运转期间应注意观测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件一图例 说明 本图例仅选编一些常用的图例、符号,未包括的部分,可根据当地特点,参照本图例的编制原则自行制定。各类地质图的着色,一般按地层自老至新,色谱由深至浅的原则。小比例尺地质图可遵照国家地质总局编制的五万分之一地质图色标;大比例尺地质图的着色,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编拟,但同一工程各阶段应力求统一。火成岩一般由超基性到酸性,采用由深至浅的鲜艳颜色表示。同一类的侵入岩,时代愈新,着色愈鲜艳,色调愈明亮;对不利的工程地质现象,应采用醒目的颜色表示。各类地质图件所附图例框的大小,一般分为2.0cm×1.0cm和1.5cm×0.8cm两种,可视具体情况选用。一、地层单位代号注:大比例尺图件中,由于分层较细,地层代号很累赘时,可适当简化。(一)界、系、统的代号界系统新生界Kz第四系Q全新统Q1更新统QP上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下更新统Q1第三系R上第三系N上新统N2中新统N1下第三系E渐新统E3始新统E2古新统E1中生界Mz白垩系K上白垩统K2下白垩统K1侏罗系J上侏罗统J3中侏罗统J2下侏罗统J1三叠系T上三叠统T3中三叠统T2下三叠统T1古生界Pz上古生界Pz2二叠系P上二叠统P2下二叠统P1石炭系C上石炭统C3中石炭统C2下石炭统C1泥盆系D上泥盆统D3中泥盆统D2下泥盆统D1下古生界Pz1志留系S上志留统S3中志留统S2下志留统S1奥陶系O上奥陶统O3中奥陶统O2下奥陶统O1寒武系∈上寒武统∈3中寒武统∈2下寒武统∈1元古界Pt上元古界Pt2南方:震旦系上统Zb震旦系下统Za上板溪群(上昆阳群)下板溪群(下昆阳群)北方:震旦系上统Z3震旦系中统Z2震旦系下统Z1下元古界Pt1太古界Ar上太古界Ar2下太古界Ar1注:1.时代不明的变质岩M。2.前寒武系Ane。3.前震旦系AnZ。4.Z1、Z2、Z3适用于三分法区域,Za、Zb适用于两分法区域。5.本表系根据1976年7月国家地质总局生产组区域调查小组编制的“地质年表”。(二)阶的代号阶的代号是在统的代号后面加阶名汉语拼音头一个正体小写字母,如同一个统内阶名第一个字母重复时,则时代较老的阶用一个字母,较新的阶在头一个字母之后再加最近一个正体小写子音字母,例如:(三)群的代号在相应的界或系或统之后,加两个汉语拼音小写斜体字母。第一个为头一个字母,第二个是拼音最接近的子音字母。例如:滹沱群Ptht水口群(四)组的代号采用在系或统的代号后,加组名汉语拼音头一个小写斜体字母。同一统或系内组名第一个字母有重复时,则时代较新的组在头一个字母后再加上最接近一个子音小写斜体字母。例如:保山组当十组馒头组(五)段的代号在阶或组再进一步细分为段时,可在阶或组的代号右上角注以数目字。例如:凤山阶第一段第二段馒头组第一段第二段(六)跨统、跨系和时代不确定的地层单位代号对于在时代上包括两个相邻而未划分清楚的地方性地层用“-”号连接,如侏罗系中、上统未划分清楚时,用J2-3。如相邻的统在地层的划分上确已完全分开,因地质体太窄而合并时,则在两统符号之间用“+”号连接。如二叠系下统与上统合并时为P1+2,如在时代上可能属于上统,也可能属于中统则用“/”号表示。如D2/D3表示泥盆系中统或泥盆系上统。二、侵入体的年代代号各类侵入岩均用构造岩浆旋回来表示其时期。各构造期*花岗岩代号新生代花岗岩晚第三纪早第三纪喜山期中生代花岗岩白垩纪侏罗纪喜山期三迭纪燕山期古生代花岗岩+上古生代花岗岩二迭纪石炭纪泥盆纪华力西期下古生代花岗岩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加里东期前寒武纪花岗岩+元古代花岗岩上元古代晋宁期下元古代 太古代花岗岩上太古代下太古代*构造期的划分,系参照1976年7月国家地质总局生产组区域调查小组编制的“地质年表”。三、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代号成因类型代号成因类型代号成因类型代号成因类型代号人工堆积rQ冰水堆积fglQ湖积堆积lQ生物堆积tQ冲积堆积alQ泥火山堆积bQ海积堆积mQ海陆交互堆积mcQ洪积堆积plQ火山堆积vQ化学堆积chQ崩积堆积colQ残积堆积elQ风积堆积eolQ沼泽堆积hQ泥石流sefQ坡积堆积dlQ地滑堆积delQ冰川堆积glQ成因不明prQ四、岩石的代号、花纹(一)沉积岩(1)岩石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砾岩Cg卵石Peb砂砾岩Scg粉砂Sis砂岩Ss粉土Si页岩Sh砂壤土SL泥灰岩Ml壤土L石灰岩Ls粘土Cl白云岩Dm砂土S砾石Gr黄土Lo砂砾石Sgr淤泥Sil(2)碎屑岩花纹续表(3)粘土岩及页岩花纹(4)化学和生物沉积岩花纹(5)松散沉积物花纹 续表(6)岩石构造及性质符号①层状构造可分为厚层、中层、薄层,在图例上表示的间距可视具体情况自行规定。(二)变质岩(1)矿物符号(2)岩石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岩石名称代号片麻岩Gn石英岩Qu片岩Se矽嗄岩Sh千枚岩Ph板岩Sb大理岩M角页岩Hor(3)岩石花纹注:在各类变质岩,如片麻岩(未分)、片岩(未分)等的基础上,附加矿物符号或其他特别符号,则可对它们进一步分类。(4)接触变质及围岩蚀变花纹续表(5)构造岩花纹(三)火成岩(1)酸性岩(2)中性岩(中酸性、中碱性)(3)碱性岩(4)基性岩续表(5)超基性岩(6)其他性岩(7)火成岩的结构、成分、性质续表注:火山碎屑岩类的进一步分类,可按上表中花纹自行配置。(8)岩脉、矿脉五、构造地质符号(一)层理、片理等的产状要素(二)褶皱(三)断层续表(四)节理、裂隙续表(五)地层、岩层分界线(六)地质力学(1)野外常用几种主要结构面图例续表注:各类活动性断裂可在各类断裂符号上加一平行细线。(2)构造体系图主要图例六、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一)河谷、湖泊、海洋地貌(二)冰川地貌续表(三)岩溶地貌续表(四)风成地貌(五)火山地貌(六)构造剥蚀地貌(七)人工地貌(八)物理地质现象①适用于大比例尺。②适用于小比例尺。③箭头指示倾倒方向。(九)风化带分界线(适用于部面图)七、水文地质图例(一)岩石的富水性**由于各地富水性很不均匀,目前尚未统一划分标准,一般可根据富水性的大小,因地制宜按各地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参照当地水文地质部门实行标准确定。 (二)岩石的含水类型(三)岩石的渗透性坚硬岩石松软地层(四)地下水化学特性注:按矿化度的分类标准见规程附件二。(五)水文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试验续表续表(六)渗透性等指标的代号名体代号单位名称代号单位水位Hm渗透速度Vm/d水位降深Sm临界渗透速度Vkpm/d渗透系数Km/24h实际渗透速度um/d平均渗透系数Kepm/24h水力坡度I 单位涌水量qL/(s·m)t/(h·m)影响半径Rm涌水量QL/s·t/h给水度μ 单位吸水量ωL/(min·m·m)矿化度Mg/L 八、工程地质图例(一)节理、裂隙统计的符号(二)不利的工程地质现象(三)岩(土)物理力学技术指标代号名称代号单位名称代号单位比重△ 内摩擦角j°容重γg/cm3压缩模量ekg/cm2干容量γdg/cm3毛细上升高度Hk 孔隙率n%天然含水量W%孔隙比ε 相对密度Dr%大孔隙比εm 最优含水量Wj%最大孔隙比εmax 最大分子吸水量Wm%最小孔隙比εmin 饱和含水量Wg%塑限Wp%膨胀含水量Wh%液限WL%无侧限抗压强度qukg/cm2液性指数IL 干燥状态自然休止角ac°塑性指数Ip 水下状态自然休止角aW°缩限Wy%沉降值Smm体缩Vy%单位沉降值S1mm/m最大膨胀量Vh%给水量BoL/m3崩解量At%极限抗压强度(干燥)Rckg/cm2膨胀力Fhkg/cm2极限抗压强度(饱和)Rgkg/cm2饱和度G%固结度U%压缩变形系数δp%摩擦系数f=tgj 相对湿陷系数δsh%凝聚力ckg/cm2侧压力系数x 变形模量Eokg/cm2密实度Kd 弹性模量Ezkg/cm2压缩系数acm2/kg动弹性模量Edkg/cm2体积压缩系数ao 抗剪强度tkg/cm2相对沉陷系数im 泊桑比μ 动力粘滞系数μg·s/cm2动泊桑比μd 渗透溶滤变形系数δwt%抗剪断强度tckkg/cm2灵敏度St 岩石坚固系数f 稠度系数B 单位抗力系数Kokg/cm2有效粒径d10mm抗力系数Kkg/cm2限制粒径d60mm山岩压力Pft/m2平均粒径dcpmm初始压力sokg/cm2不均匀系数η 岩石抗拉强度dkg/cm2粒度模数MT 岩石吸水率WB%滑动系数fo 岩石软化系数Kd 滑动角jo 岩石饱和系数Kw 固结系数Clcm2/s   注:未包括的指标名称和代号可参照《土工试验规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中的有关规定。九、勘测及其他符号、代号(一)勘测及其他符号续表续表续表续表(二)常用勘测代号名称代号名称代号名称代号名称代号东E断层F或f泥化夹层NJ扰动试样RD西W探坑TK地质点D水样SY南S探槽TC节理J大口径钻孔ZKd北N竖井SJ裂隙L物探WT平硐PD抗剪试样KJ综合试样ZH  钻孔ZK抗压试样KY原状试样YZ   附件二水质分析资料的整理与评价标准一、水质分析资料的整理(一)水质分析资料整理的目的主要是综合分析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划分水的化学类型,以说明调查区内水化学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特征、动态规律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等,为水质评价提供依据。(二)水质分析资料整理的步骤1)划分含水层或含水岩系。根据勘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按各含水岩层的地质时代、岩性、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进行分类。地表水亦应根据水体的性质进行分类。2)检查分析成果,舍弃不合理的试验值。将不同含水层和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及地表水,按不同的取水样地段和季节,分组汇总(见书未附表)。3)进行水化学分类,研究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含水层的岩性、循环途径、补给排泄条件和外界污染等因素的关系。4)进行水质评价。(三)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划分和表示方法1)根据离子含量(毫克当量百分数)及其主次关系进行分类。并用假分数式的形式,将含量大于10%的阴、阳离子的组分,按递减顺序分别表示在横线上、下,以大于25%的离子组分命名(如下列为重碳酸钙钠水),横线前面表示稀有元素(如Br,L等),游离气体(如CO2、H2S…)和矿化度M(g/L)。横线后面表示水温T(℃)。2)根据矿化度的分类(见表1), 表1水质分类矿化度(g/L)水质类型<11~33~10>10淡水微咸水(低矿化水)半咸水(中矿化水)咸水(高矿化水)(四)水质评价需注意的事项在查明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类型及动态规律的基础上,按调查目的进行评价。评价时需注意;1)当某一含水层的水化学成分比较稳定时,评价可采用各水点离子的平均值进行。2)当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变化大时,则应对不同季节,不同地段的水质进行全面的分析,不宜简单的用平均值。3)应估计到在水工建筑物竣工和水库蓄水后,形成新的混合水的可能性。4)现行的各种目的的水质评价标准,仅适宜于一般情况,在具体应用时必须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使用。二、各种目的的水质评价标准(一)环境水对混凝土侵蚀性的标准1.本标准的应用范围1)根据化学分析结果,确定环境水对1、2、3、4级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的侵蚀作用时,当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含砂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的和抗硫酸盐的)所制成,其抗渗性标号应不低于B4。2)选择能保证混凝土在已知环境水中具有耐水性的水泥。3)当环境水根据本标准确定为具有侵蚀性时,需要规定特别措施来加强混凝土结构的耐水性。2.环境水侵蚀性的种类和特征天然水的侵蚀性,应根据下列特征判断:1)重碳酸盐碱度(暂时硬度)—溶出性的侵蚀。2)氢离子含量(根据pH值判断)——一般酸性的侵蚀。3)游离碳酸含量——硫酸性的侵蚀。4)硫酸盐(SO-24)含量——硫酸盐性的侵蚀。5)镁离子(Mg+2)含量——镁化性的侵蚀。3.环境水侵蚀性的标准1)环境水的定量分析,应依照表9中所列之测定项目进行。2)环境水的侵蚀性,系将水的化学分析结果与表2~表8中所列之侵蚀性标准经过比较而确定;侵蚀性标准考虑了结构物的大小、水压力、混凝土周围土壤的渗透性和水泥的种类。注:混凝土周围的土壤中没有水渗过时,则对于渗透系数大于10m/d的土壤,环境水的侵蚀性标准采用表2~表8中土壤渗透系数从10~0.1m/d的数值;而对于渗透系数从10~0.1m/d的土壤,环境水的侵蚀性标准则采用表2~表8中土壤渗透系数小于0.1m/d的数值。3)根据第2)项的规定,所得到环境水没有侵蚀性的结论,为最后的结论。环境水有侵蚀性的结论,对于溶出性的侵蚀,一般酸性的侵蚀、碳酸性的侵蚀及镁化性的侵蚀是最后结论。根据第2)项规定得到的关于环境水有硫酸盐性的侵蚀的结论、对于1、2级建筑物以及对于混凝土工程量很大的3、4级建筑物,建议在试验室中按照有关标准“水工混凝土拌制所用材料的试验方法”,用已知环境水进行补充水泥耐水性试验,试验室应具备适当的设备和熟练的试验人员,以保证获得质量高的试验结果。侵蚀性根据耐水性系数的数值来确定,如果耐水性系数小于0.80,则应认为该种环境水是侵蚀性的。4)拌制水工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应当经过选择,使已知环境水在本标准规定的各种侵蚀性特征方面,对于所选择的水泥不具有侵蚀性。5)如果根据第2)项和第3)项的规定,环境水对于所选择的水泥具有侵蚀性(即使是在一种特征上具有侵蚀性)。则应采取特别措施(防水层、采用密实性大的混凝土;采用保护壳板;降低渗入建筑物的水分的侵蚀程度;排水设备等),以保证混凝土的耐水性。注:①选择保证混凝土耐水性的方法时,须有特别的根据。②位于水位变动地带的混凝土,如水分具有侵蚀性,则在选择保证混凝土耐水性的方法时,除水分的化学性侵性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些有害的物理作用反复的冻结和溶解、反复的潮湿和干燥心及由毛细管吸入盐类的结晶作用等。表2环境水溶出侵蚀性的标准混凝土的临水情
/
本文档为【SDJ19—7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