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9-02-06 15页 doc 324KB 12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我本菩提

从业20多年,业务熟练,多次被评为技术能手

举报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编《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小学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是经师宗教育局审核批准,由五龙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研究课题,全乡6所完小10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果,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一部分留在农村就读,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或夫妻双双进城而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由此,学校里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小学教育课研究结题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是经师宗教育局审核批准,由五龙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研究课题,全乡6所完小10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果,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一部分留在农村就读,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或夫妻双双进城而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由此,学校里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这类学生已成为我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人数多,在我乡所辖的13所完小一至六年级3248名学生当中,留守学生有598人,约占总数的18.41%,这对我乡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留守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比较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学生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这些孩子容易形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打架、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敏感、孤独、胆怯等等;留守学生在家由祖辈或亲戚监护,轻不得,重不得,极易造成留守学生自以为是、不尊敬他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那么,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学生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怎样构建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为进一步了解我乡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研究其教育对策,促进壮乡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于是我们决定把《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列为2010年的研究课题。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学生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研究。国内,党和政府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学生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研讨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研讨会,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三、课题概念的界定1、“农村小学”:本课题主要指五龙乡的小学。2、“留守学生”: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学生。本课题研究的是就读于五龙乡内的一至六年级留守学生。3、“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课题重点调查留守学生目前在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情况,及在教育中确实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究指导留守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何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多种途径和操作性强的有效策略;剖析家庭教育和学校及教师在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缺失,并探究出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四、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研究,探索出农村小学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途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工作。2、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研究,提高留守学生监护人的素质,整合家庭教育力量,切实减轻家长负担,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4、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当前五龙乡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了解当前五龙乡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2、原因分析研究(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原因。(4)分析当前五龙乡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3、个案研究(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4、对策研究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细化为四个子课题:(1)《农村小学留守学生不良品德、生活习惯与对策研究》。(2)《农村小学留守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与对策研究》。(3)《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与对策研究》。(4)《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学校及教师教育管理中的缺失与对策研究》。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本研究以教育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搜集资料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为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整理资料采用教育统计法、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教师自我反思法等。具体做法如下: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中心学校统一制作了“五龙乡留守儿童学生信息卡片”,内容包括从留守学生和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监护人情况共计20项。2、真情投入,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3、建立留守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4、设立亲情热线。5、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参与课题研究的6所完小为留守学生开展的专题教育达15次。6、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7、学校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七、课题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2010.1—2010.2)1、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落实课题研究网络。2、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3、撰写《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的实施。4、填写申报表,做好申报、立项等工作。(二)实施阶段:(2010.3—2010.11)1、3月23日中心学校召开开题报告会,对参与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2、中心学校设计“五龙乡小学留守学生信息卡”,为留守学生建立档案。3、发放问卷,调查研究。中心学校统一设计制作了“五龙乡小学留守学生现状调查问卷”和“五龙乡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调查表”对6所完小留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与留守学生家长进行家访座谈及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对留守学生的家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以及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的情况。4、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学生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完小取一至二名得分最高的学生作为优秀留守学生个案,一至二名得分较低的学生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总结出优秀和后进两类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5、根据“调查问卷”和“现状调查”的信息材料分析、整理、归纳,形成个研究报告。6、中心学校9月12日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总结3月至8月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7、开展走进留守学生之家等活动,全面了解留守学生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让留守学生学得安心,生活开心,家长放心。并根据留守学生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探索出留守学生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8、开通亲情电话,参与课题研究的6所完小都开通了留守儿童专线。学生在电话中,可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使他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9、配备“代管家长”。学校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留守学生配备“代管家长”,将那些在品行或学习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留守学生,分组安排老师进行重点辅导,代管家长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亲情谈心。每周选择一到二名“留守学生”谈心,以心换心。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唤醒学生的心灵。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用教师心中的暖暖亲情,萌发学生的亲情。亲情谈话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交流师生的内心感受,分享学生的快乐与痛处,化解学困生的内心矛盾等等。谈话有耐性,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潜移默化。(2)模拟承担父母角色。以父母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如父母,学校如家庭。(3)指导好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在留守孩子与父母进行沟通时,代管家长做好指导工作,使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更顺畅,更有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建立代管家长责任制度。通过结对帮扶,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关注留守学生节假日安排,使留守学生感受到温暖与亲情。10、结交小伙伴。帮助每一名留守学生结交一位手拉手小伙伴,以解除孩子的孤独。11、开展“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活动。向父母写一封信,并安排固定的老师对信的内容加以指导,使他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12、组织留守学生举行班队活动。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针对留守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如:“亲情对对话,真情暖心间”、“感恩的心,与爱同行”、“留守学生生日聚会”、“可怜天下父母心”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多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数据统计6所完小开展的各类活动达30余次。13、根据研究中突出问题,定期开展留守学生监护人培训班。全乡针对监护人情况共进行了6次专题培训。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合力。(三)总结阶段:(2010.12)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研究的内容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3、完成结题报告。4、对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归并成册。5、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一)学校教育:认清现状有效施教  1、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出了我乡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及形成原因,为学校及教师有目的的教育,促使留守学生融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他们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提供了依据。  (1)品德现状:①性格普遍畸形,他们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抑郁悲观,性情浮躁,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②亲情观念普遍单薄,不少留守学生对人冷漠,无爱心。③行为习惯普遍偏差,一些留守学生在校随意散漫,不守校纪校规,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形成的原因:一是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享受不到应有的家庭关爱和温暖,情感缺乏,亲情缺失,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有“求”无处应,二是长期自我封闭,在家里得不到有效的约束管教。   (2)学习现状:①普遍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②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而且班级内的倒数几名大部分是留守学生,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有厌学倾向。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祖辈等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也因忙于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再加上临时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学生学习过问较少,或无能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学生对学习的冷漠和没兴趣。三是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存在认识上的缺失。留守学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给学校带来新的挑战,学校和教师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意识高度不够。所以学校没有健全的留守学生,没有成立关于留守学生管理的领导小组,更没有明确各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职责,没有形成相应工作机制。  (3)生活现状:①生活质量普遍不高,诸如营养不良、过分溺爱、不良习惯甚至越轨行为等。②缺少父母的关爱,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形成的原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日常生活照顾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父母中的一方来担任。虽然有些留守学生由父母中的一方来照应,但是由于他们只身一人既要忙于农活又要打理家务,一般也很少顾及孩子,尤其对于留守爸爸们而言更是勉为其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虽然有心照顾好孩子们,但是毕竟他们年岁已高而无暇顾及,其他亲戚朋友的照顾则更是宛如放羊了。    2、针对我乡留守学生教育现状,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结合教育实际,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变我乡留守学生教育现状的对策。(1)父母关爱,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情中之最,莫过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尽管不在孩子身边,但仍可通过多种途径关爱孩子,履行监护职责。沟通是关爱的最好形式和表现。身在异地的父母,教师、留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相互沟通。一是语言直接沟通,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如:学校开通亲情电话,还可以以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学校开展亲情书信活动。二是间接沟通,有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要给孩子过多金钱,要对留守学生的消费支出有计划、有监督,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2)学校关心,营造温暖、活泼的学校教育环境。    第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抚养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如:配备“代管家长”,教师要把留守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在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上对留守学生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如:为留守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举办生日班会等。教师对留守学生给予情感抚养。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不在家中,缺少家庭的关爱,教师和同学要适时地多关心他们,以师生之爱和同学之情弥补其父爱和母爱的不足,填补其情感空白。及时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防止产生逆反心理,帮助他们学会调控情绪,在实践中磨砺意志等,使教师与留守学生之间像亲人一样和谐。  第二、教育理念要更新。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处处为留守学生的成才着想。二要对留守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学生进行表扬、激励,更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特长,甚至批评中也应该有赏识。三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染他们,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四要执行愉快教育法。学校要为留守学生创造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五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平等,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  第三、学校制度要健全、服务功能要增强。与留守学生的教育相适应,要有新的学校理念,要建设校中寓家、家校融合的新型寄宿制学校。学校应加强其生活功能等服务功能的建设,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学习生活、衣食住行融为一体的新型学校。根据留守学生“失家”的实际情况,学校要为他们“安家”,让他们在校能找回家的感觉,享受家的温暖。 (3)社会关注,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    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二)家庭教育:提高素质齐抓共管1、根据留守学生家庭现状的调查,为改善孩子的家教水平,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提供正确的依据。    2、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使孩子健康成长。  3、学校通过举行监护人培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重视家庭教育,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4、根据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的调查,从而优化留守学生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学生监护网络。  5、加强沟通交流,营造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教育氛围。(三)留守学生:转变现状健康成长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大面积转变了我乡小学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现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1、留守学生享受到了完整家庭一样的关爱和温暖,精神上的压力得到极大地舒缓。如:我们为留守学生过生日,为他们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组织他们写一封亲情信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他们正确地认识到了他们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喜欢学校,不再厌学、逃学,很好地融入到学校这一大家庭中,为他们很好地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行为习惯得到了培养与规范,遵守校纪校规,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做好人好事的也多了起来。    3、激发了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如:留守学生张钰等同学父母无法没联系,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后,班主任定期让她们与家长通话后,她们上课就变得积极多了。留守学生高蔚嘉同学语文成绩经常不及格,通过开通亲情电话,他在得到家长的鼓励后学习变得很积极,学习成绩进步很快,每次检测均在80分左右。    4、生活质量普遍得到了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5、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都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6、提高了全乡留守学生的巩固率,让留守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大面积提高了我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理论方面:6个研究报告(1)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原因研究报告(2)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原因研究报告(3)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原因研究报告(4)当前五龙乡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研究报告(6)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研究报告4个对策研究(1)《农村小学留守学生不良品德、生活习惯与对策研究》。(2)《农村小学留守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与对策研究》。(3)《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与对策研究》。(4)《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学校及教师教育管理中的缺失与对策研究》。九、研究后的思考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倍感欣喜和激动。课题开展之后,参与课题研究6所完小的留守学生的进步有目共睹,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我们的教育科研水平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但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1、研究资料不全。由于本课题的内容涉及到留守学生的方方面面,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现象,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影响了研究的效度。2、总结不够。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尽管我校具有详细的进度计划,每个学期的对课题研究都作了详尽的安排,并开展了扎实的调查、分析、研究、实践等研究活动,但是,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结束时,有的进行了及时的总结,有的没有。总结工作做得不够,直接影响了研究经验的总结、结题报告的撰写。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原因的研究报告五龙中心学校课题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不断外出务工,其子女往往由于多种原因,无法随之外出就学,留在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它人员看护带领。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类学生已成为我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留守儿童离开了其父母的直接监护和管理,代管人往往放任不管,长期以来,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不良的品行和生活习惯,甚至个别留守儿童还出现了恶习。因而,“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这对我乡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乡所辖的13所完小一至六年级3248名学生中,留守学生有598名,约占总数的18.41%。在对我乡598名留守儿童近三个月的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有15%留守学生在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不良的现象。现对这15%的留守学生在不良品德、学习、生活教育几个方面存在的现象及形成的原因从如下进行分析:一、当前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现状(一)留守学生自身的现状1、乱花钱,吃零食现象普遍;下午放学至夜晚及双休日以电视为伴。电视教育替代家庭教育和家庭作业。2、结伴东荡西游,漫无目标,各种无知行为不断发生。3、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无业青年不断在校园周边骚扰,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4、社会商业化严重侵袭校园,校园周边摊点大做学生生意,无形中留守学生受诱惑,极个别有涉黄涉黑倾向。5、由外地转回家乡学校的留守学生大多是学困生,行为不良生,带回了不良习气。(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现状1、由于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家庭教育的方法宽而无度。2、由于留守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因而他们对其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也偏低,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将孩子抚养大,让他吃好点、穿好点,至于能否成才“有出息”靠老师和学生自己。3、留守学生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偏颇。4、缺乏亲情:“留守儿童”大部分由于某种原因与父母长期隔离,缺少母爱,缺乏亲情和友情,对社会麻木,感情冷漠,对社会对他人缺乏爱心。5、生活质量低,卫生状况差,家庭负担重。(三)留守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及主要问题通过调查,大部分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次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习较差。学习成绩整体偏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无用处”的思想严重侵蚀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性格缺陷,容易形成任性、放纵、孤僻、冲动等不良心理及性格。价值观扭曲,心理障碍。沉默与调皮两极凸现,孤僻内向,不合群,性情急躁,易冲动。4、行为偏差:任性、冷漠、自卑、郁闷、敏感、孤独、胆怯、过度自信等。5、安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学生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二、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通过调查、问卷的显示,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上诸多方面。再通过对调查、问卷、测试卷等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后发现,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一)家庭方面的原因1、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意识淡薄,很少能起到监护的作用。留守儿童许多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由于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没有文化,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在家过分溺爱,养成了孩子娇生惯养的不好习惯,再者,隔代监护总少不了一些代沟。我校二年级甲班蒋江涛,父母都远到江苏去了,孩子随爷爷生活,由于爷爷没有文化,孩子在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学习情况不太理想。可以说着孩子,他非常聪明,数学成绩较好,语文就不太行了,字迹潦草,书写差,回家不按时完成一些简单的作业,比如:练字、相关的部分习题,没有家长的指导导致了该孩子语文成绩不太理想。其实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我校二年级甲班张文龙,父亲到罗平务工,孩子随母亲在家,孩子上课经常睡觉,回家不做作业,学习成绩特差。家长会时,他母亲忙于种姜,没有来参与,晚上我电话和她交流了孩子的情况,“我一个人要忙里忙外,等我把他妹妹安排好,睡了以后他也睡着”可以听出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真的太累了。但我还是说出了“为了自己的孩子你难道连一小时都不愿意付出吗?”这样没有人情味的话。事后我也想,一位母亲一个人要忙农活,还要张罗家事,又要照顾年幼的女儿,给孩子的时间那自然就少了一些。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好大的用场,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到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门打工,早点挣钱,反正都是为了生活,对孩子的学习就不管不问,任其发展。2、缺乏监护、缺乏良好的家教。我乡地处师宗县城东南方向的贫困山区,经济状况比较贫穷落后,外出务工人群都是农民工,他们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都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过程认识不够,家长只顾外出抓经济收入、不重视对其子女的教育。把学校当成了他的托儿所,孩子只要送进学校就可以了,把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全寄托于学校。至于孩子在校外就听之任之,放任不管。代管人大部分都是些隔辈之人,其文化程度低,素质也偏低,对孩子的教育措施明显不当,尤其忽视了孩子的品行教育。他们往往多从安全、身体健康等角度考虑问题,重吃饭穿暖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重交通安全而忽视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重留守儿童按时到校按时回家,而忽视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些监护人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还有些监护人或代管人视孩子为掌中宝,溺爱过分,对现代孩子的管理更是缺乏理性的认识,甚至有些监护人或代管人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品行和习惯还进行袒护。不断促使了留守儿童坏习、恶习的滋生。主要表现为性格怪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集体意识淡薄;不愿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暴躁;不遵守纪律,逆反对抗心理突出;课堂上厌学,经常违反教学秩序,故意不与老师合作,不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不会尊重他人,经常与人打架斗殴;不易支持理解他人,经常给他人制造恶作剧。3、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我乡有598名留守儿童,调查显示,其中有86%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婆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由于祖辈与孙辈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多差异,祖辈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落后,不合时宜。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通过调研,有80%的老人认为留守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只要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缺乏动力更缺乏责任感,还有60%的家长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存在盲点和误区,视学校教育为儿童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所有问题自然应该由教师负责解决,他们基本上和学校没有任何联系。4、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孩子。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遍家庭有了很大提高,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提高。祖辈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给予大力补偿。有的留守儿童家长一旦回来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回家发现孩子成绩退步了就一味补救,严加管教,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外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情况来看,通过调查显示70%的留守儿童家靠打电话与留守孩子联系,64%的家长一年回来一次,22%的家长二年回来一次,而有14%的家长超过二年以上未回来。5、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太差,时间紧。留守儿童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一般不高,我们调查发现,监护人高中以上文化的只有1%,初中文化的30%,有69%的监护人是小学以上文化甚至相当一部分是文盲,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留守儿童虽然从祖辈亲戚那里得到的关怀与照顾,但老人在精力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不够敏感与细致,也不够活力。老年人有时自己也需要照顾,往往力不从心,家庭教育处于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一般作为多个角色而存在,他们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是整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在田地里做农活,他们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除去繁重的家务劳动,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儿童。6、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阶段,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用行方面等基本生活用品,家庭教育内容单调、浅显,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祖辈和亲戚、朋友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游戏室,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7、远离亲情关怀,缺乏家庭温暖。“留守学生”长期远离父母,即使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只能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精神需求无人问津。远离亲情关怀,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极易引发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的父母由于他们自身创业或打工挣钱的艰难,他们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有时回来一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考好了大大奖励一次、考不好狠批一通,极少数父母甚至有体罚现象。在他们看来,因为考试成绩差打骂训斥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再加上忙于赚钱,很少关心子女在校内外学习成绩之外的其他表现,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的心理。8、消费习惯不良,商场心理凸现。有的“留守学生”的父母摆摊设点,赚的钱相对于工薪阶层要多得多,他们“今天会花钱,明天才会赚钱”的错误认识,在客观上助长了子女的高消费、乱花钱比阔的不良习气,也有的打工族收入不是很高,但不想让子女在物质上受委屈,对子女的经济要求不加节制。另外,在经商过程中的尔虞我诈使一些经商的家长常常为牟取暴利不择手段,有时甚至要欺骗亲朋好友。受他们价值取向的浸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他们子女身上也时有表现,搞攀比、爱虚荣,极少数“留守学生”甚至看不起甘于清贫、谆谆教诲他们的师长,大大增加了教育的难度。9、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有没有考及格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读好读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家长们想做到挣钱与孩子培养两不误,于是就把“留守儿童”这个包袱甩给了学校。据我们统计,当前在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他们有的才上一年级就与比亲隔离,在学校寄读,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不少麻烦。由此看出,改革的浪潮冲击到了广大农村学校,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10、生活质量低,卫生状况差,家庭负担重。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伙食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为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留守儿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不管跟祖辈还是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用留守学生自己的话说:“都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认为与别人一起生活是吃得不自由,住得不自由,干不干家务也觉得过意不去。有时候,一些留守学生还通过尽量多做家务来获取监护人满意,家务已经变成一些留守学生生活中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总之,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二)学校方面的原因1、学校教育管理不当。学校一般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关爱顾及不够,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学生”难以管理;由于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农村学校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更悉心的关怀和照顾。2、班级管理存在疲沓和疏忽。班主任、教师在留守儿童管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只注重行为管理,认为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就可以相安无事。产生这种想法主要缘于教师感到如今从教压力真的很大。现在的学生太“金贵”了,弄得老师不知怎么去管,管多了不是,管少了也不是,看到学生有问题不管当教师的职业良心过不去,可管的“风险”又很大。因为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不象以前那样融洽了,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而教师也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教师是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每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控制得那么“到位”。所以,教师在管理学生时显得那么“谨慎”,那么“小心翼翼”,甚至有产生放弃管理学生的想法,就导致了孩子认为自己没错,久而久之,那些残缺的现象就显现出来了,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麻烦。3、学校与家庭管理配合不力,教师家访不够。现在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也减少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家校联合是不应该忽视的。学习任务、在校的各种表现,教师不能及时的反映给家长,家长就会疏忽了对孩子的正确、有效的指引。要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老师要更新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要降低身子主动与学生家长交流孩子在校的根情况,只有掌握这些学生的真实情况后,家长和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教育好每一个孩子。4、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由于过分追求考试成绩,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校园文化生活枯燥单调。大部分“留守孩子”因问题多,得不到学校老师的重视、关心,学校没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育人的重点,甚至几乎是空白,这些“留守孩子”的心语得不到倾叙,长久积压的心理负荷,势必导致极端性格的形成和极端行为的产生。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可以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缺少爱的教育。5、学校监管不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违纪现象多。据统计,我乡有留守儿童598人。虽然学校建立了有关留守儿童的资料库,但没有制定出有关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的方案。缺乏对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据调查,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原来成绩好的,在父母外出务工以后成绩明显下降;有的还持“读书无用论”观点,认为反正可以外出打工挣钱,把学习不当一回事,迟到旷课、违纪违规现象严重。极少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耐心,教育手段不当,使部分留守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对抗情绪。在调查中,有一位留守儿童,由于对老师的教学行为不太满意,在学期末考试时就故意不答考卷,以此方式来进行反抗和报复,心理失去了健康。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已成为学校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6、学校环境对留守学生的影响。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如何为留守学生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显然是教师通过努力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文化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师文化品位及个人修养、校园文化氛围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学生,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师生的态度和学校关注程度在留守学生心中所产生的感觉。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各类活动中同伴是否乐于主动接纳留守学生,各项评比中是否将指标对留守学生有所倾斜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做好留守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虽然千差万别,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遵。7、教师的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影响。部分教师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使留守学生产生性格缺陷,已经成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对他们施以特别的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和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障碍。部分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前面,职业道德,劳动纪律,积极进取的心态,奋斗目标,教学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都对学生产生各方面的影响。(三)社会方面的原因1、社会因素。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资料,也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做过任何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导致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缺位。近年来,国家已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但是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更微观的实施细则,观注留守儿童还停留在口头上,正因为社会相应的保障体系欠缺,关爱程度不够,导致品行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的比率高达75%。罗美英家庭比较贫困,在家的监护人忙于生计,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关心学习无从谈起,对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政府角度看,没有从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动员社会力量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农村各级政府没有把留守学生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等评选活动,没有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不断辐射,没有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社会保障乏力一方面,由于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进城入学的高昂费用等问题,因此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当地就读,从而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产生。另一方面,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没有对留守学生实行教育保护。农村妇联组织没有把留守学生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没有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学生的管理,没有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角、文艺宣传队等,社会上的营利性游戏厅、网吧有时向留守学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开放。10、有关部门没有建立留守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安全保护3、近年来,由于我乡很多家长外出打工,与外界接触密切,带回了一些不良行为,整个村寨赌博成群,4、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目前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始终是矛盾的,在学校,学生受到的是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可回到家和社会团体,学生受到的往往会是相反的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就更敌不住这各不良的社会价值的诱惑了,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难培养。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四)其他方面的原因1、自身因素。一些留守儿童面对困难,往往选择逃避,缺乏坚韧的意志;惰性重,不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业上;有的儿童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不能进行合理的归因。这也是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留守儿童”自身缺乏进取心,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缺少关爱,缺乏亲情和友情,对社会麻木,感情冷漠,对社会对他人缺乏爱心。还有他们由于受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的隔代教育,有的溺爱过余,于是就产生骄惯任性、为所欲为的个性;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无人关心,无人过问,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与不做,做好做坏都没人管,使得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怨声载道,就会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父母只知道给钱,就使孩子会产生随意撒谎骗钱的坏习惯,把钱用在了买零食,甚至是赌博上去,染上不少恶习。2、留守儿童相互影响,不断滋生恶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离开父母,非常渴望得到亲情的关爱。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群孩子由于自身品行不良的原因,很多人对他们都会另眼相看,甚至还会遭到恶语抨击,根本得不到别人的关爱和同情,于是这些特殊群体又会聚集在一起,相互学坏,在心中往往还会树立一种“以耻为荣”的观念来报复别人,久而久之,一旦恶习养成,再想把它改掉就非常困难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守儿童会彻夜未眠,聚集在一起看不健康的影片或做一些不健康的活动。关注留守学生责无旁贷。综上所述,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留守学生在品德、学习与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其成因也是繁杂而千差万别的,更是千变万化的。而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在日夜加剧。对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我们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分析、研究。关注留守儿童,利国利民。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原因的研究报告——五龙中心学校课题研究组农民工越来越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为了基本的生计,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进城打工都是不少农民的选择。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如候鸟般奔波在落后的家乡和繁华的城市之间,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而他们的背后,是一群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孱弱的“小小鸟”,他们远离父母,形成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一群体中,大部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非常不理想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品德方面还是学习、生活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表现。为了寻求更好的方法教育那些“不理想”的留守学生,我们对表现良好的留守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分析,发现能使他们形成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直接原因,通过家访,我们发现,各方面表现良好的留守学生之监护人对教育有着正确的看法,家庭教育意识较高。他们都存在着以下共同点:1、监护人自身素养高调查中发现,这部分表现良好的留守学生之监护人和代养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部分是初中以上学历,家庭教育意识强,除生活上的照顾外,在知识、能力上也承担着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有些父母虽然身在外边,但却时时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永远保持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关心有佳。另外,他们对孩子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让孩子吃饱、穿暖之外,还对孩子给予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并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使孩子健康地成长,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的支持者。2、以“爱”为基石,促使孩子健康成长没有爱就没有世界。大作家雨果说:“人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可见,爱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监护人的爱是博大的,会让孩子刻骨铭心。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这些表现优良的留守学生回到家时,随时可感受到家人爱的微笑、爱的目光、爱的管教。但这种爱并不是溺爱,更不是纵容,而是一种能很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爱。另外,远在异乡打工的父母也不吝惜自己的爱,他们总会从远方寄给孩子爱的力量。他们虽不能直接关爱、呵护孩子,但能不时抽空回家或打电话回家和孩子谈谈心,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鼓励表扬,让其受到鼓舞,正确地对待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在调查中也做过这样的的尝试:事先与家长联系好,在我们家访时故意让家长给孩子打个电话。我们发现:在他们通完话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自信感,他总是能面带微笑的和我们交谈。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对一些留守学生而言,它的地位比家还显得重要,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里度过。通过调查分析,学校做好以下工作对于他们形成较好品德、生活、学习现象起着决定性作用。1、加强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与管理,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加强对贫困留守学生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按政策纳入更为特殊的照顾群体,学校要积极组织捐款帮助部分困难的留守学生,确保他们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学生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地成长;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每周对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班级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2、办好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要安排具体人员对留守学生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应根据实际对留守学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各班,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各自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效果。每个留守学生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老师和工作人员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学生患病时,老师要及时带他们去诊治,悉心照料。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比赛。这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
/
本文档为【《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