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楼百层 得气

2018-03-05 5页 doc 19KB 8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8277

暂无简介

举报
楼百层 得气楼百层(1913~1992)研究员从事临床、科研教学5O余载,临床上辨证精确,手法精湛,每能立起沉疴,卓有成就。笔者受楼老教诲多年,获益良多。现将其关于行针候气、调气手法及其应用经验作一简介,以供同好1行针必先候气而方能调气楼老认为,在针刺施术过程中,得气、候气、调气,三者关系密切,应抓住每一个行针施术环节,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关于得气,是针刺入经穴后,机体内的气化受到针刺作用的结果因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穴位是经络脏腑之气输注聚结于体表的部位。针剌经穴所出现的酸胀感觉,也即是经络之气的应答反应。因此,得气的标志,可从患...
楼百层  得气
楼百层(1913~1992)研究员从事临床、科研教学5O余载,临床上辨证精确,手法精湛,每能立起沉疴,卓有成就。笔者受楼老教诲多年,获益良多。现将其关于行针候气、调气手法及其应用经验作一简介,以供同好1行针必先候气而方能调气楼老认为,在针刺施术过程中,得气、候气、调气,三者关系密切,应抓住每一个行针施术环节,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关于得气,是针刺入经穴后,机体内的气化受到针刺作用的结果因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穴位是经络脏腑之气输注聚结于体表的部位。针剌经穴所出现的酸胀感觉,也即是经络之气的应答反应。因此,得气的标志,可从患者和医者两个方面来体察,患者可以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是在运针后,手指觉得针下有一种异样感觉反应。楼老常谓临床如不能细心体会出这种指头的异样感觉,而仅依赖病人陈诉作为衡量针刺得气的,显然是不全面的。如对神志不清或不能言语的病人以及小孩在施术时,就无法判断其得气与否;对一般病人也因感觉锐钝不一,如仅凭主诉,也难了解其真实程度,故只有术者运针时能细心体察针下之感觉,才能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楼老归纳针下得气感为四字诀,即沉、紧、重、动。“沉”是指针在穴位内如有往里吸附之感。“紧”,是指针在分肉之中,针体四周有自外向内紧缩、胀满的感觉。“重”可从术者持针轻轻往上提时来感觉,凡轻滑易提出者为不得气,觉重滞者为得气。“动”,是指针下有轻微的震动感或穴周肌肉有跳动感如进针入穴后不得气者,就须候气。楼老认为前人有“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之说,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但必须手不离针地运用提插捻转手法,耐心地不徐不疾反复进行,同时应细心地体会针下之动态,即有无上述这种沉紧重动得气感应的出现,一旦出现,即应把握分寸,“持针勿释”以防失气,并即施行调气手法调气,是调和机体阴阳之气。楼老指出《难经·七十二》,“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日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之说,可谓是针刺调气法的纲要。因此,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按针刺时机讲,得气也是调气的前奏。得气更是提示针与经气已经沟通,此时方可施各种补泻手法来进行调气。至于调气的基本手法,一是提插,或偏重于提,或偏重于插,令机体阴阳内外之气得以调和;一是捻转,至于捻转角度大小用力轻重,宜视针下之气的强弱而施.或调整针尖方向,令气达病所,意在调整经脉气血往来。前人已创立多种补泻手法,其基本目的均在于调气。2腧穴定位、针剌方向和深浅是使气至府所三要素楼老在施术时十分重视针刺感传,力求气至病所。他认为衡量一个针灸医家的针刺手法操作水平,主要视其对针感的控制程度,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如内关穴可治心、肝、胃等脏腑的疾病,《四总穴歌》有“心胸内关谋”之说。行针时若能使针下之气至肘臂而抵达腋下胸前处,常可使心、胃、肝、胆疼痛等症立时见效。如只有局部针感,往往其效较差。曾见楼老带教澳大利亚针灸班学员时,患者周某,右小腿外侧疼痛已2年余,近日疼痛加剧,昼夜呻吟不已,曾经针灸服药未毅,特求治于楼老。当即给予针刺右侧阳陵泉,施捻转泻法,针感沿小腿外侧下行至足踝部,留针l0分钟,又施行手法2次后出针,疼痛应时而解,患者欣悦而去。楼老认为,掌握针感远传,令气至病所,必须熟谙腧穴位置、针刺方向和针刺深浅度,这三大要素,更须在临床中反复实践,细心体会。因一穴有一穴之取法和进针方向以及宜刺深浅。故首先要掌握准确腧穴位置。所谓针刺方向,是指进针后能使针感传导放射的准确针尖方位(并非如一般针灸医籍所指进针角度)。至于针刺深度,应根据病人肥瘦和不同穴位的可刺深度并经术者反复揣摸而定,在既安全又能达到应得之气的前提下施行手法。如风池穴的正确位置是在与耳垂横平的发际边缘凹陷处,针刺时的准确针尖方向是交叉朝向对侧颧骨下缘,针刺深度为1~1.5寸。如能按此施行手法,针感可由颈项部上行放散至额颞或目眶部。楼老还特别指出,这三个要素须彼此互勘,如针刺已达一定深度,仍无针感传导,应考虑到定穴位置和针尖方向有无偏差。如针阳陵泉,欲令针感向下,针尖方向宜略向下,有时针已达一定深度,方向也大致符合,但针感未能远传,应再将针退至皮下,再行向上或向下调整针尖方向。或近气已至,局部酸胀颇为显著而未能远传,则应“静以久留”,耐心地持针轻捻或作小幅度的上下提按,其气亦可缓缓抵达病所,切勿盲目深刺而致弊害。以上仅为楼老关于行针候气手法的部分论述,笔者限于领悟不深,未能窥其全貌,谬误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
本文档为【楼百层 得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