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态文明PPT(新)

2019-03-22 57页 ppt 755KB 12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xxj7584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态文明PPT(新)生态文明专题一、生态环境之现状二、相关理论之评述三、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一)生态文明的概述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状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内涵。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生态环境的现状原始文明采集、狩猎上百万年人与自然——顺从关系重集体农业文明农耕、游牧一万年人与自然——顺从关系重土地工...
生态文明PPT(新)
生态文明专一、生态环境之现状二、相关理论之评述三、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一)生态文明的概述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状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内涵。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生态环境的现状原始文明采集、狩猎上百万年人与自然——顺从关系重集体农业文明农耕、游牧一万年人与自然——顺从关系重土地工业文明蒸汽机、现代化三百年人与自然——征服关系重视资金生态文明人、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重视知识共同点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特别是近代的工业文明,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仅仅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就已空前地消耗了地表和地下资源,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调节自平衡的功能。然而,这种牺牲后代人利益的巨大代价,并没有换来当代人的幸福,相反却形成了全球12亿多贫困人口和8亿多食不果腹的饥民,饥民超出了农业文明晚期(1700年)的全球总人口。无情的事实告诉人们:这不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发展目标! 20世纪70年代,人类才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是该结束了,人类不能一味地只向自然索取,也要注意保护生态,做到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现代生态学出现:1866年德国海克尔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现代生态学的核心就是处理人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复杂关系。现代生态学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绿色政治运动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各发达国家兴起了绿色运动。 80年代已走向政治化。西方各国已相继出现“绿党”、“生态党”、“环境党”、“价值党”,而且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介入西方各国的政治斗争。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113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中国派出了代表团。 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明确。此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七大上中央明确提出了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高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情节发展、安全发展;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二)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类。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近年来,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中国废渣年产生量已超过5亿吨,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1988年全国积存量为66亿吨,人均6吨废渣。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为6000万吨/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三)世界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以气候变化为例1906—2005年的近100年中,全球的地表温度上升了0.74℃,而在刚刚过去的50年中,地球升温的速度几乎等于过去100年升温速度的2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暴雨、洪峰、干旱、龙卷风等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也带来了其他方面的灾难。首先:农牧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世界范围内,到1994年为止,全球已经退化到无法恢复程度的农用地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意大利的国土面积;其次,人类的基本生活条件遭到了破坏,而且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疾病死亡率上升,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到2015年,全球受气候灾害影响的人数将达到3.75亿人;最后,全球气候变化同样威胁到了生物的多样性。2006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种物种灭绝的速度,到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乃至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斯特恩报告》经过严格的测算,在2006年,世界的温室气体含量为430ppm(百万分比浓度),并且正在以每年2.5ppm的速度上升。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行动制止这一趋势,到本世纪末,大气的温室气体浓度将达到甚至超过750ppm,以这样的浓度水平,可以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以50%的概率上升5度甚至更高。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1751-2004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趋势温室气体的浓度与气温上升的可能性(%) 稳定水平(ppm) 2oC 3oC 4oC 5oC 6oC 7oC 450 78 18 3 1 0 0 500 96 44 11 3 1 0 550 99 69 24 7 2 1 650 100 94 58 24 9 4 750 100 99 82 47 22 9由此,“低碳经济”的概念开始被世界所认识并不断重视起来。“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英国政府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涵义主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是以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为基础,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出发点,以适应气候变化、构建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模式。二、相关理论之评述(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二)外部性理论(三)生态经济学(四)生态马克思主义(五)伦理经济学(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他们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环境服务定价。通过求解包含资源的效用函数,考虑不可再生资源的可耗竭性、环境损害可累计性、对污染控制、资源发展与研究投资、自然资源对环境影响不确定性以及自然定律等问题,建立起生态环境要素适度内化模式。(二)外部性理论从外部性理论引申则会得出公共物品理论,可以说生态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那么其在供给与消费过程中就会产生外部性的问题。由于“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正是因为生态资源具有的特性,导致了生态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资源浪费等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公共地悲剧”。(三)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础奠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和赫尔曼·戴利完成的。20世界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重视,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描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毁灭性的打击,人类的粗心、贪婪以及无责任感正在慢慢的吞噬着地球,而这本书也拉开了“绿色革命”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在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其发表的《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概念。1966年,在他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中,将地球比喻成一个太空船,他声称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增长将会掀翻地球这个太空船,因为经济发展不仅仅耗尽了太空船中有限的资源,而且大量的浪费和污染充满了整个地球。而后,赫尔曼·戴利进一步阐述了生态经济学,使得生态经济学的构架得以完成,赫尔曼·戴利强调了人类必须从属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并构建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模式,即稳态经济(TheEconomicsofSteadyState)。(四)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本·阿格尔教授在1979年《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第一次运用了“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延伸与拓展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着深刻的批判,从创立到逐渐成熟,生态马克思主义始终拥有着鲜明的旗帜,即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五)伦理经济学其他的理论或强调价格机制,或强调政府的作用,或强调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意义,或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反生态”性质。但是都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中,或生态环境保护中“人”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将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三、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一)中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博弈(二)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三)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问题(四)能源结构问题(五)中国的制度创新问题(一)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中的博弈所谓“碳博弈”是指,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各个国家(博弈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策略集合,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动策略的行为。各个博弈者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学习对方的策略,而选择自己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可以说,国际碳博弈的结果是各个国家通过研究、行动的互动而形成的结果。每个国家都出于对国际生态环境的共同知识,通过对其他博弈者的分析与研究自身的局势,而采取的相应战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因为考虑到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上的不同,最终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将其作为《公约》的核心内容。面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危机,每一个国家都应负有“共同”责任,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忽略“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约》中明确指出:发达国家(附件一所属缔约国)应当率先实行减排,并应当无偿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与资金的援助,而发展中国家(非附件一所属缔约国)没有强制性的减排责任,他们应当在发达国家的帮助下,自主的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不同利益集团节能减排就意味着丧失了碳排碳权,而排放权就是经济的发展权,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利益,不断的更新着自己的策略,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碳博弈越来越激烈。 利益集团 包含的国家 伞形集团 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欧盟 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 发展中国家 基础四国、石油输出国、拉美和非洲国家等小岛国家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没有义务率先减排,但是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大。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估算(IEA,2007),200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排放量约为30亿吨,占世界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排放总量的12.78%,而2000年到2004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58.9%,占世界同期增长量的56.9%。因此,我国将必然面临着更大的国际“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碳排放权的博弈面对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各个国家应该在尊重“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上,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历史责任、人均排放、消费排放等因素,设置合理的碳减排指标,使得各个国家承担其应有的、合理的责任。1.历史累计排放量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国家/地区 1850-2008年 1950-2008年 累积排放量/PgC 人均累积排放量/tC 累积排放量/PgC 人均累积排放量/tC 全球 345 93 285 62 发达国家 250 257 193 169 发展中国家 87 23 85 22 中国 31 29 31 28 美国 94 543 70 307 日本 14 131 13 113 英国 19 434 9 167 德国 22 318 15 188只占世界人口约20%的发达国家从1850年到现在的历史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却是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的2.9倍。而作为世界第一大发达国家的美国,在1850年到2008年之间,排放了94PgC,占世界的27.2%,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仅仅占世界总排放量的不到9%。据世界能源研究所统计(WRI),现存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约70到80%是由发达国家引起的,即便在今天,发达国家仍然排放着世界50%以上的温室气体,而发达国家的人口仅仅是世界人口的1/5,因此发达国家理应更有责任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重任。占世界20%人口的发达国家,排放了世界约80%的温室气体,而美国的人口仅仅约为世界人口的5%,却累积排放了世界约27%的温室气体。中国人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004年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平均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人均历史排放量均在100吨碳以上,而中国截止到2008年人均历史的排放量仅仅为29吨碳。截止到2009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85个国家中排在第44位,年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4.6吨,不仅美国的1/4,因此,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与发达国家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当是有根本性区别的。2.人均排放量3.消费排放量美国在2004年平均每个家庭大约消费8.1万美元,并且由此产生大约人均5.7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比中国的所有生产和消费领域产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还要高。据2007年的统计,发达国家每千人大约拥有500辆汽车,人均0.5辆,而在2004年,美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了0.808辆(CDIAC,2007),足以看到发达国家的能源挥霍,美国的能源挥霍的生活方式比其发动的任何一场战争给全球造成的损害都要大得多。1997年,《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到2020年与1990年相比,平均减排5.2%。其中,美国减排7%,欧盟减排8%,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减排6%。然而,从《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于排放空间与排放权分配的博弈从来没有停止过,反而越来越激烈。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历史表明,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其自身也都曾出现过排放的高峰期。美国在1973年、英国在1971年、德国和法国在1979年分别达到人均排放高峰,其后略有下降或基本保持不变,并且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碳排放的高速增长期,美国在1901年至1910年的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增长率平均为5.04%,德国在1947年至1957年为9.89%,日本在1960年至1970年高达11.98%。如果在2020年相对于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5%的情况下,我国将要付出5862亿元的GDP损失,这一损失比例达到了1.11%。除此之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在2010年至2020年每年要付出1200亿美元的增量投资,这意味着,中国将此目标付出极其巨大的经济代价,这是我们面对全球危机能够做出的最大努力。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更是负责的大国。我国重视经济的发展,但也重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国参与国际碳博弈:(1)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负责;(2)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负责;(3)是为我国的国家利益负责。这也是我国的立场,不受任何国家的左右,更不会向发达国家低头。我国参与国际碳博弈的立场我国参与国际碳博弈的目标(1)不为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埋单。(2)我们需要资金与技术的支持。(3)我们需要话语权。(二)产业结构升级传统工业推动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这种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生产方式不仅仅使得生态资源消耗迅速,更是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的。所以在生态资源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宝贵资源的背景下,在我国保证高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要考虑资源、环境等等重要因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低碳经济。中国产业结构的组成这样的产业结构导致了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显著的特征。第一、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的排放总量的比率很小,而第二产业的一致居高不下,基本稳定在70%左右。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2000 15.1 45.9 40.4 5.6 39.0 2001 14.4 45.1 39.7 5.4 40.5 2002 13.7 44.8 39.4 5.4 41.5 2003 12.8 46.0 40.5 5.5 41.2 2004 13.4 46.2 40.8 5.4 40.4 2005 12.2 47.7 42.2 5.5 40.1 2006 11.3 48.7 43.1 5.6 40.0 2007 11.1 48.5 43.0 5.5 40.4 2008 11.3 48.6 42.9 5.7 40.12005年中、日、美三国的产业结构比较日本的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了70%,而美国则高达78%,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是从“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而取得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促动性的道路,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 国家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日本 1.5 28.8 69.7 中国 12.2 47.7 40.1 美国 1.0 20.4 78.6(三)科学技术创新问题近年来,我国“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在下滑趋势越加明显。由于我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明显,使我国的经济不可避免的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2008年前10个月与2007年同期相比出口数量的呈现大幅下滑的趋势。出口数量的下降程度百分比(%) 商品 玉米 纺线 钢胚、粗锻件 贵金属 煤 手表 食糖 下降百分比 -95.5 -2.3 -79.8 -16 -13.7 -12.7 -54.6但是我国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为主导的高新科技产品的出口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对美国和欧盟出口额分别达到660.7亿美元和560.2亿美元。合计占出口总额的43.4%。而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达到了4156.1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3.1%。但我国的科技兴国战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在研发经费方面:在发达国家,高新科技的研发费用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通常很高,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费用的投入平均高达近3%,而2000—2005年,我国的研发费用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0%、0.95%、1.07%、1.13%、1.23%、1.34%而且,虽然我国在一部分领域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整体的技术水平低,在关键的核心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巨大的。以风能技术为例,20世纪末,风电机组主流规格在欧洲是750kw,在美国是500kw。进入21世纪,世界的主流机型已经达到了1.5mw以上,在丹麦的几个风电场,单机容量都在2mk以上;德国在北海建设的近海风场,总功率在100万千瓦,单击功率为5mw,也就是说一台单机可以为6000户家庭提供风电。而我国的风力机整体产品功率等级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10年左右的差距,而在其最为核心的整机技术上,我国的差距更大。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吨油/万美元 国家和地区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中国 9.22 8.33 8.22 8.29 8.19 7.65 日本 1.13 1.27 1.33 1.22 1.16 1.17 美国 2.36 2.24 2.20 2.09 2.00 1.89 法国 1.95 1.99 1.83 1.51 1.33 1.29 德国 1.81 1.87 1.71 1.42 1.27 1.24 英国 1.62 1.63 1.45 1.28 1.08 1.05(四)能源结构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等等为基础,减少化石能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发展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是告别“高碳”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结束“碳素燃料文明时代”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经超过了IT产业,年均增长达到了38%;而世界风能的发展也异常迅猛,即使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的时期,全球的风电装机容量依然保持了28.8%的增长。200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17.6亿吨标准煤,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而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的消费总量由1953年的5411万吨标准煤上升到了2008年的27.75亿吨标准煤。尽管我国的煤炭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为2008年的70.3%,同时石油也在2008年达到了18.3%的比重,但是煤炭与石油资源的总和占据了能源消耗的接近90%,而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仅占能源消费的7.7%。 我国能源消费的构成 年份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比(%)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 2000 69.2 22.2 2.2 6.4 2001 68.3 21.8 2.4 7.5 2002 68.0 22.3 2.4 7.3 2003 69.8 21.2 2.5 6.5 2004 69.5 21.3 2.5 6.7 2005 70.8 19.8 2.6 6.8 2006 71.1 19.3 2.9 6.7 2007 71.1 18.8 3.3 6.8 2008 70.3 18.3 3.7 7.7比较于发达国家国家,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比如,在日本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与石油资源的总和占能源总消费的40%不到,而清洁能源的占有很高的比率。而中国的核能占总能源消费的不到2%,远低于世界5.5%的标准。  中国电源结构与日本的对比 国家 电源构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水能 中国 81.33 1.46 4.51 1.92 14.55 日本 26.03 10.58 24.1 27.76 8.01以立法来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加速节能减排的实现,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尽管中国是最早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相关的各项法律还没有实现以低碳社会建设为中心的有效整合,不仅制度的安排还不够全面细致,其执行力与执行效果也还需要进一步评估。(五)中国的制度创新问题(1)在2008年,英国政府正式发布了全球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专门性立法文件——《气候变化法案》(ClimateChangeBill),不仅仅确定了英国长期的节能减排目标,更对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专门的法律支持。(2)美国在2007年期间,国会提出了至少7项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草案,其中《美国气候安全法》(America’sClimateSecurityAct)成为了美国第一部在国会中讨论的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碳交易的法案。同年7月,美国国会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试图通过的立法保障美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3)日本在从1991年至2008年,先后通过了《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环境基本法》、《可再生能源标准法》、《新能源法》、《地球变暖对策推进法》等法案,而在近期又推出了《低碳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案》,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效的保证了日本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而且,中国已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保障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力求从制度层面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1)我国的法律体系依然很不完善,法律的界定不明晰,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我国的低碳经济法律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没有明确的给出相应的处罚办法与监督机制,使得企业一定程度上违法成本低。(3)在法律的执行力方面的缺乏,也成为阻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问题。总之,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阅读书目:1.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薛建明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2.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严耕,林震,杨志华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黄国勤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4.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卢风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课后思考题: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谢谢
/
本文档为【生态文明PPT(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