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2017-05-31 5页 doc 10KB 10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 要:幼儿时期,1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的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幼儿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四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4-5岁开始逐渐增加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便显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上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 要:幼儿时期,1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的幼儿之间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幼儿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四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4-5岁开始逐渐增加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便显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上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我们我加以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攻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幼儿为了或者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另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则是以人为指向目标,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在幼儿的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更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所以家长,老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一定要加以认真对待。 1.国内研究现状 李清和王晓辰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因素、个体认知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虽然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具有可改变性,主要的矫正方法有移情训 练、榜样示范、适时奖惩和创设良好的环境。 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心理失调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包括一类儿童与青少年期出现的主要涉及攻击的心理失调症状——行为失调。行为失调包括对人和动物的攻击、财物破坏、欺骗或盗窃、严重违反等行为。按照开始年龄的不同,行为失调可分为儿童期开始的和青少年期开始的两种类型。儿童期开始的行为失调是在10岁前就表现出的行为失调,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这种行为失调会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青少年期开始的行为失调是在 10 岁前未表现出行为失调,但随着青春期的开始而表现出来的。 对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和引导幼儿的身心健康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避免在成长过程中给孩子的性格和生活造成潜在的危险或不良习性,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及早遏制这种行为的产生,读书从娃娃抓起,人格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 二、原因分析 1、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某些生理特征有关。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生理特征并不是完全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关键,它与外界环境因素联合才会起作用,会体现出来。 2、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成长环境有关。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生活环境中,就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因为幼儿虽小但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果长期被约束和舒服,就会出现厌倦和逆反,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会具有攻击性。而且家长的行为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有很关键和重要的影响。 3、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方式有关。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冷漠的家长反复的惩罚孩子,用规则和要求来控制孩子,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 4、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家长的夸奖或是达到幼儿所需的目的,就会变本加厉,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 5、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大众传播媒介有关。大众传播媒介里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不仅能从暴力节目中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电视、电影人物的会使许多幼儿将武力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依靠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 6、 幼儿攻击性行为还与幼儿的挫折有关,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幼儿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幼儿更具有攻击性。对幼儿来说,家长或者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对策与建议 1.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 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的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的榜样学习的愿望,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万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性色彩的言语。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2.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愤怒。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给予榜样示范 使幼儿能从中潜移默化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将有攻击行为的幼儿置身于无攻击性行为的楷模之中,可减少其攻击行为,或者让他们观察其他幼儿的攻击行为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4.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对一些比较容易冲动的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不予理睬,用这种方 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反省,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直到他平静下来为止。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有时候,父母有必要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而特别关注被攻击的对象。如果孩子想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注意的话,父母的做法也许会使他“有所悟”,这样反而又有所帮助。最关键的是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家长要更多地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将“冷处理”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5.教给孩子解决问的方法 有些儿童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对于这一类孩子,父母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会孩子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感情,通过正当渠道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重点不仅在于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更在于使孩子掌握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呵斥和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 总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学前儿童是实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对孩子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早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平时,教育者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结 论 通过观察研究分析到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明确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正确引导其行为。幼儿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和性格特征变化最重要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幼儿今后成长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开始的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到最后的记录分析,从幼儿个案入手,观察现实生活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并且结合理论分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从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幼儿个人因素分析问题的具体发源。并且也提出了大众传媒这一特殊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对少儿不宜接触的元素的管控,尽量让孩子远离打斗,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动画作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他人和集体,促进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今 后孩子的发展做准备,避免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和潜在危险。 参 考 文 献: [1] 蒋俊梅.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 教育探索,2002(8): 33-35. [2] 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上)[J]. 中小学管理,1998(5): 6-11. [3] 黄小莲. 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 学前教育研究,2006(6): 21-24. [4] 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 学前 教育研究,2004(10):66-68. [5] 纪林芹.幼儿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其家庭相关因素[J]. 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11):93-101. [6]黄小莲. 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J]. 学前教育研究,2006(6): 44-47. [7] 胥兴春. 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与技术[J]. 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6):7-12. [8] 王练. 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的角色分析与思考[J]. 幼儿教育, 2006(5):13-15. [9] 陈兴玲. 攻击性初中学生的执行性功能初步研究[J]. 心 理科学,2003(5)31-32 . [10] 孙晓玲,吴明证,李晓文. 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研究刍议[J]. 宁波大学学报, 2003(2)45-46. [11] 佘翠花. 幼儿同伴冲突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 究[D].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2007:123-131. [12] 蒋秋芳. 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7:25-45. 6玲 2002:77-112.
/
本文档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