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大方之家”正义》商榷

《“大方之家”正义》商榷

2017-05-02 2页 pdf 94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7105

暂无简介

举报
《“大方之家”正义》商榷2001年第1期(总第5O期)古汉语研究RsarchinAncintChinsLanguago.12OO1To1.5O《“大方之家正义》商榷邓声国(镇江师专中文系,江苏镇江212003)[关键词]‘‘大方之家”;训诂;商榷[摘要]成语“大方之家”源自《庄子·秋水》篇,其训释向无异议。此前杨琳先生对其提出新说加以辨正·释之为“大国之人家”。本文就其论点、论据加以质疑辩驳.肯定传统iJlI释有其合理性,无须标...
《“大方之家”正义》商榷
2001年第1期(总第5O期)古汉语研究RsarchinAncintChinsLanguago.12OO1To1.5O《“大方之家正义》商榷邓声国(镇江师专中文系,江苏镇江212003)[关键词]‘‘大方之家”;训诂;商榷[摘要]成语“大方之家”源自《庄子·秋水》篇,其训释向无异议。此前杨琳先生对其提出新说加以辨正·释之为“大国之人家”。本文就其论点、论据加以质疑辩驳.肯定传统iJlI释有其合理性,无须标新立异。[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15442(2001)01—009002近日读了杨琳先生的《成语正义二则》一文(载《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4期,又见于《文史知识》1996年第8期),其一是对“大方之家”的辨正。这一成语本源自《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对其理解,杨先生于文中提出了两点看法:一、认为释“方”为“道”固然可以,但与“大方”引申为“极有修养”、“见识广博”有牵附之嫌,未合《庄子》原意,此“方”当释为邦国之义。二、《庄子》用“家”无一可径释为“人”,“家”在先秦也尚无“人”义。此文句中之“家”当解为“家喻户晓”之“家”,借指家中之人。因此,“大方之家”即为“大国之人家”。笔者认为旧说似未可轻易推翻。兹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杨先生和各位方家。先说第一点。关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一语,晋人司马彪注云:“方,道也。”唐成玄英疏亦云:“方犹道也。”正如杨先生所言,后世注家皆本成疏而发挥。“方”训为“道”,亦即义理、道理,此本“方”之常用义。故后世注家对司马彪注及成疏均无甚异言。《庄子》一中尚见“大方”连用之例四,兹亦胪列于下:(1)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于大方。(《山木篇》)按:成玄英疏云:“方,道也。猖狂恣任,混迹妄行,乃能蹈大方之道。”可证此“大方”为“大道”之义。(2)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则阳篇》)按:成玄英疏云:“方,道也⋯⋯偏曲之人,何足以造重玄,语乎大道?”故此“方”亦当释之为道义。(3)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徐无鬼篇》)(4)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徐无鬼篇》)按:二例“大方”同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大方,无限。”日本福永光司解为:“知大方,实在世界无限定自由的认识。”以上四例之“大方”无一可解作“大国”之义。查《老子》一书,“大方”连用亦无释“大国”之用法。又《礼记·经解》篇日:“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郑玄注:“方,犹道也。《春秋传》日:‘教之以义方’。”《苟子·礼论》篇日:“然则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唐杨惊注:“方,犹道也。”二例所言“无方之民”、“有方之士”之“方”,即是“大方之家”的“方”,意思是相同的。我们认为,古人以“方”指“道”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今人所言的“道理”,它应当是包含着礼、义、法术性行诸方面的内容的,“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梁启超语),所以韩愈才会说,“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语见《顺宗实录二》)。一个“有方之士”,不只要通过“为学”之途及其它途径以得“道”,而且还要以身行“道”而经世,才可称为有修养,见识广博。又郑玄笺《诗》云:“大.犹广也。”(《鲁颂·泮水》)先秦时期“大”可极言程度之深,规模之广,“大方之家”的“大”理解为广博之义,应是可以成立的。释“大方”为“大道”,申之日90维普资讯http:www.cqip.com邓声国:《“大方之家”正义》商榷极有修养、见识广博,是不存在什么牵附之嫌的。事实上,成玄英疏中所言即甚了然:“世人皆以仲尼删定六经为多闻博识,伯夷让国清廉,其义可重。复有通人达士,议论高谈,以伯夷之义为轻.仲尼之闻为寡,即河伯尝闻,窃未之信,今见大海之宏博,浩汗难穷,方尝昔之所闻,谅不虚矣。河伯向不至海若之门,于事不成危殆,既而所见狭劣,则长被嗤笑于大道之家。”“方”之训为邦国,此本亦是殷周时代之常用义,杨先生文中已举例证之。但杨先生断言:“厥德不,以受方国”(《诗·大雅·大明》)的“方国”即是《大雅·民》“邦国若否”之“邦国”,笔者却难以苟同。郑笺云:“方国,四方来附者。”孔疏亦云:“言受方国,故知四方之国来附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引《诗》“厥德不,以受方国”释之云:“君无违德,方国将至。”晋杜预注日:“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之。”由郑笺、孔疏及杜注可知,“方国”即是四方之国。“方国”于此并非同义复词,显然不能把它和“邦国”等同起来。其次,证明了“方”有邦国之义,并不能够说明“大方之家”的“方”亦当释为邦国,因为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故此杨先生之说未必是,而旧注释“方”为“道”未必非。杨先生文中有言:“‘井蛙’、‘曲士’与‘大方之家’相对而言,‘井’、‘曲’(即《庄子·天下》‘一曲之士’之曲,指偏僻的乡村)皆为处所,则‘大方’亦必为处所,不得解为大道。”此说是否能够成立呢?在北海若所说的一段话中,“井蛙”、“夏虫”、“曲士”相对为文,若照杨先生之说,则“夏虫”之“夏”亦当是表处所。这显然是有违事理的。曲士,司马彪云:“乡曲之士也。”成玄英疏云:“曲见之士,偏执之人。”这里的“曲士”,实即《庄子·天下》篇中之“一曲之士”,亦即《苟子·解蔽》之“曲知之人”,杨惊注日:“曲知,言不通于大道也。”由此可见,“曲士”之“曲”并非指偏僻的乡村,故“大方”之表处所一说亦难于成立。再说第二点。杨先生说,《庄子》用“家”凡l9例,无一可径解为“人”,且“家”在先秦尚无“人”义。愚以为,单凭《庄子》一书其他l8例“家”字不作“人”解,缺乏其他有力的证据,是不能轻易地排除“家”字在《庄子》一书中有作“人”义用的。此外,根据《汉语大词典》所引最早出处系《东观汉记》而断定“家”在先秦时代尚无“人”义也没有充分的说服力。事实上,《苟子·解蔽》就有“家”作“人”解的例子:“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联系前后文意理解,我们不难发现,苟子这段话中所提的“一家”,即系孔子“一人”耳,故此“家”亦可训为“人”。我们再顾《秋水》一文,河伯至北海不见水端,始认识到自己过去见闻的浅陋,正如北海若所说的,“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实可谓是一无“道”之“曲士”,于是发出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感叹。一是不可语于“道”之曲士,一是“大方之家”,两相对文,“家”训“人”义更为显而易见。故此我们认为,杨先生把“大方之家”的“家”训为“家喻户晓”的“家”,立论并不充分。ADiscussionAboutCorrctingthManingofDaFangZhiJia(“大方之家正义)DENGShngguo(ChinsDpartmnt,ZhnjiangNormalInstitution,Zhnjiang212003.China)KyWords:DaFangZhiJia(大方之家):xplanation;discussionAbstract:ThtraditionalxplanationofthstphrasDaFangZhi.,ia(大方之家)originatingfromQiuShui(秋水)inthZhuangZi(庄子)is“alarndmanwithanoblmind”.Howr,YangLin(杨琳)hasputforwardanwjustifiablintrprtationwhichmans“afamilyinabigcountry”.ThispaprattmptstomaksomcriticalcommntsonthargumntsandgroundsofargumntsstforthbyYangLin(杨琳),mphasizingthatthtraditionalxplainationstillholdswatr.[作者简介]邓声国(1969一),男,江西上饶人,江苏省镇江师专中文系讲师,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传统训诂学研究。[责任校对:田雨]91维普资讯http:www.cqip.com
/
本文档为【《“大方之家”正义》商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