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2017-02-24 42页 pdf 620KB 5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3803

暂无简介

举报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目录《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1目录.1我也有话要说一)千万别装.2我也有话要说二)信任你的听众..2我也有话要说三)听众到底要什么?3我也有话要说四)你我皆凡人4我也有话要说五)怎样开头?5我也有话要说六)你想干什么?..6我也有话要说七)什么元素最重要?7我也有话要说八)一次只说一件事.8我也有话要说九)你有99%的可能性被误解9我也有话要说十)更可能是你自己没说清楚.10我也有话要说十一)使用你自己的语言11我也有话要说十二)只说自己真正相信的话.12我也有话要说十三)不要指望听众能够自动与你感...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
《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目录《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1目录.1我也有话要说一)千万别装.2我也有话要说二)信任你的听众..2我也有话要说三)听众到底要什么?3我也有话要说四)你我皆凡人4我也有话要说五)怎样开头?5我也有话要说六)你想干什么?..6我也有话要说七)什么元素最重要?7我也有话要说八)一次只说一件事.8我也有话要说九)你有99%的可能性被误解9我也有话要说十)更可能是你自己没说清楚.10我也有话要说十一)使用你自己的语言11我也有话要说十二)只说自己真正相信的话.12我也有话要说十三)不要指望听众能够自动与你感同身受.13我也有话要说十四):小心听众的情绪14我也有话要说十五)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15我也有话要说十六)听众最关心什么?16我也有话要说十七)听众喜欢什么样的人?.17我也有话要说十八)把一切证据都准备好..17我也有话要说十九)制造效果的利器——契诃夫之枪18我也有话要说二十)制造效果的另外一个小技巧:重复..19我也有话要说二十一)让语言生动起来并不难21我也有话要说二十二)新手最难掌握的重要技巧:停顿..22我也有话要说二十三)最好的互动方式——让听众思考..22我也有话要说二十四)向听众提问时要注意什么?.23我也有话要说二十五)证明他人错误≠证明自己正确24我也有话要说二十六)为了学会讲,要先学会听..26我也有话要说二十七)慎用名言警句或其它陈词滥调).27我也有话要说二十八)只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28我也有话要说二十九)记录听众的反应29我也有话要说三十)要说清楚“是什么”更要说清楚“不是什么”30我也有话要说三十一)主角与配角..30我也有话要说三十二)小心被辅助工具绑架.31我也有话要说三十三)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的第一原则:简单32我也有话要说三十四)控制自己的讲话范围.35我也有话要说三十五)日常谈话是最好的练习机会.36我也有话要说三十六)废话!废话?.37我也有话要说三十七)成为能说那话的人..37我也有话要说三十八)如果你要用VA,出门前请注意..39我也有话要说三十九)什么时候说结论39我也有话要说四十):如何克服紧张?40安替:如何使用最简单的语言演讲41我也有话要说一)千万别装这是事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在台上从容、自如,请牢牢记住第一条铁律:千万别装。如果你平时就不是喜欢穿正装的人,千万不要为了演讲而换上正装,尽管你有最正当的理由——“这时正式场合,我应该正式一点”因为你从未“适应”过正装,所以,那衣服无论多合身放在你身上就是别扭,无论是在你心里还是观众眼里。如果你平时就不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那就千万别为了讨好观众讲笑话。因为你从未有过成功讲笑话的经验,所以,再好的笑话也可能被你讲臭。你是一个文绉绉的人,即便面对生性粗旷的听众也不要尝试着像他们一样说脏话,即便是“我操”这两个字,你也不一定能够把握个中的韵律,你无法把那两个字说得掷地有声,浑然天成。如果你不是满腹经纶的人,最好只讲大白话,临时抱佛脚绝对不可能让你轻易蒙混过关;引经据典既然不是你的长项,就最好直来直去,台下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那其中一定有能够把你看得通通透透的人。别装。千万别装。也千万别不信,别非等到一败涂地再悔青自己的肠子。“我是谁?”这是伟大的哲学问,却又是每一个普通人只要认真就能清楚的问题。最好不停地这样问自己:“我究竟到底是谁?”不满现状是每个人的现实。寻求变化更可能是每个人的挣扎。你也羡慕,你甚至嫉妒,你也想像他们一样那怎么办?如果你羡慕那些衣着光鲜的人,你平时就得衣着光鲜当然那可能花销很大)。如果你羡慕那些幽默的人,你平时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修炼幽默——要知道郭德纲也好,黄西也罢,为了一个好笑话可能要挣扎很久很久才能够“妙手偶得之”;你要是暗自羡慕那些大大咧咧的人很潇洒,那你平日里就要放下架子,别再文绉绉;你要是羡慕那些引经据典的华丽,那就要在未来的许多年里饱读诗书因为你过去没做,现在就必须补课)你是谁就是谁。其实这并无所谓——只不过,你觉得“你应该显得更好一些”,殊不知,这恰恰是失败的根源,你不是在讲,而是在演,不是谁都可以做影帝的,这是现实。“讲演”是个有误导性质的词汇。该讲就讲,别装,别演。我也有话要说二)信任你的听众有一个无比重要的事实总是被忘记:你的听众不是你的敌人。既然已经决定投入时间坐在下面听你讲话,你的听众最不希望你惊慌、紧张、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他们最希望跟你一起度过愉悦的这段时光。听众的这种愿望,跟你一样强烈,正如你当然也不希望自己惊慌、紧张、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一样。在不了解你之前,没有人对你抱有任何看法。就算你不是朋友,也起码不是敌人。而所谓的信任你的听众,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记住并相信另外一个事实:你的听众不需要你故意取悦他们。既然是“众”,听众就有一定的“集体智慧”,整体上来看还是能够分辨优良好坏差的,无论在哪一方面。不可否认,有时听众并不理性,可能会盲目、盲从、甚至看起来反复无常,但,要知道那毕竟都是暂时的。一定要相信:听众的认同与否,确实维系在你的内容质量上。没有哪一个听众希望你完美,除非你自己已经声称你是完美的;没有哪一个听众强求你高尚,除非你自己已经声称你是高尚的别装,千万别装。很多时候,演讲失败的根源就在于讲者并不信赖听众。有些讲者倾向于低估听众的智商或者反过来过分高估自己的智商),于是不经意之间就已经把听众当作傻子去忽悠。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带有迷惑性,因为他们有时看起来很成功。可是,长远来看,这种讲者不会得意很久,早晚会遭到听众的唾弃。另外一种低估听众智商的表现就是错把听众的探讨处理为敌意的挑衅。除非讲者自己已经犯了错误,或者没有说明白,听众不大可能抱有敌意。更多的时候,有些听众表现出讲者不曾预料到的反应,根本就没有任何敌意,却被低估了听众智商的讲者认为是挑衅,而后将“探讨”变成“声讨”——其实这是无论讲者还是听众都不愿意涉入的境地。要相信听众。相信他们是有判断力的,相信他们是有品位的,相信他们是有足够的智商和智慧的,相信他们是善良的,相信他们是公正的,相信他们拥有一切正面的品质。别说“那可不一定”——我们知道有些听众不是这样的,但,你所愿意与之沟通的听众难道不就是这样的么?而既然你无法仅凭外表分辨,那就只能相信“整体上来看,听众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算了,你那“不吐不快”的欲望最好还是收敛一下吧,闭上嘴可能结果更好一些。我也有话要说三)听众到底要什么?你做为讲者,没必要刻意取悦听众,但,你也确实应该满足听众。否则,听众就会对你不满。听众到底想要什么呢?其实,答案几乎永远是确定的,听众想要听到的无非是拥有以下三个属性的东西:重要的未知的复杂的设想一下,你自己作为听众。你坐在下面,你投入时间,你投入精力,你知道这些都是沉没成本你必然跟所有人一样希望你有所收获收获究竟是什么呢?或者,换一种说法,究竟什么样的东西算做收获呢?如果,你获得了重要的信息,你获得了你原本不知道的信息,你理解了你原本不可能理解的复杂道理这样的话,你会认为你“有所收获”是不是?但是,反过来,如若你花费了几十分钟时间,听到的全都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全都是你已经知道的信息,或者全都是简单到谁都明白的东西,你的感受如何呢?设身处地想一想,你的答案就在告诉你作为讲者应该讲些什么了你必须提供一些“干货”。这是重点。你可以开玩笑——为了活跃气氛;你可以顾左右而言其他——为了避免冲突;你可以嬉笑怒骂——为了掩饰一些你不愿意表达的什么,但是,你必须说点什么:重要的、未知的、复杂的。否则,听众会觉得不值。只有干货肯定是不行的,正如纯粹的“营养餐”一定不好吃一样。但是,如若没有干货,那你就是在忽悠,你就是在装,你就是不信任听众,你必然遭到听众的唾弃——或早或晚,别不服气,这是宿命,无法逃避。表象永远比实质更有吸引力,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能看到的只有表象,而实质却可能被很多人“视而不见”。所以,有些时候忽悠很成功,有些时候讲实话却并不被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忽悠就是对的,讲实话就是傻的。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在时间面前,任何事物最终都不得不坦然表露有的时候是“暴露”)。不要被一时的假象而迷惑。请务必认真准备你的“干货”。除此之外的任何所谓的技巧都是没用的,它们顶多是“锦上添花”。但,“干货”就是“锦”,没有它,任何“花”都起不了任何作用。如果你的“干货”不够多,那最好闭嘴,把时间花在该花的地方——积累足够的干货。切记。我也有话要说四)你我皆凡人你和我一样,是一个普通人。名人讲演,很多的时候只要“演”就够了,“讲”什么其实真的并无所谓。这很诡异:尽管整体上来看听众是拥有一切正面特征的,但是,大多数听众作为个体却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接受欢迎),要么拒绝抗拒)。如若你是个大名人,大多数听众在你开口之前就已经“敞开了自己心扉”,做好“聆听”一切的准备。他们甚至可能早已准备好了纸笔,生怕错过一点点的信息——他们早已假定将要听到的一切都是重要的、未知的、复杂的可问题在于,你和我一样,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信任听众,相信他们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一个冷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是名人,所以听众绝不可能“盲从”。他们并未从一开始就“抗拒”,但是,他们也没有从一开始就“欢迎”。这是普通人在公开场合讲话最困难的根源——没有“之一”,这就是最困难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千万不要装”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你我必须信任听众的原因,这还是为什么“一定要有干货”的原因。市面上从来都没有缺过“有效演讲技巧”之类的东西,但它们无一例外地忽略了一件事情:它们都是在总结“成功讲演者”的技巧,却从未照顾“入门者”之前的挣扎。随便举个例子。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推荐“用故事开头”是最好的演讲方式。真的么?对于那些早已“敞开心菲”的听众来说,名人的故事哪怕再平凡都耐得性子听到底;然而,对于你我这种普通人来说,这事儿还真不见得——哪怕再精彩的故事,很可能只因为多绕了个弯子就已经有人离座而去。最要命的是,作为普通人的你我,很可能从未有过讲述精彩故事的经验,所以,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再精彩的故事都有可能被我们讲臭对策总是存在的。哪怕一两拨千斤,都确实是可能的。然而,在找到正确策略之前,必须先直面这个简单而有冷酷的事实。否则,一切都无从讲起。我也有话要说五)怎样开头?这是个伪问题。过去我讲作文课的时候,无论哪一个班里都一定会有人上来提问,“老师,我就不会写开头,怎么办啊?”我反问他们,“那除了开头之外,其它的部分能写好么?”为了急于得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他们之中的相当数量宁愿违心:“能啊,我就是不会写开头!”于是,我答道:“那,咱不写开头了,直接写‘其它部分’不就得了么?”他们的反应是:“”提这种问题的人是被误导了才这么问的——几乎所有的写作书里都会有大量的篇幅论述“开头的重要性”。看看市面上的演讲技巧书籍,也必然如此,总是强调一个好的开头有多么重要。开头并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只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而后乏善可陈,多丢人啊!事实上,乏善可陈的内容,也不大可能有精彩的开头罢?如果你对你的内容有足够的信心,三个字作为开头就可以了,“大家好”当然,即便是这样三个字也是需要练习的。在台上用舒适而又挺立的姿势站好;抬头,露出灿烂的笑容;缓慢环视四周实际上是大约180度),大约5到10秒;然后,用恰当的声音说,“大家好!”闭上眼睛演练一下就知道了,每一步对新手来说都非常不容易,都可能随时出错:在台上的站姿可能是僵立,而非挺立;而僵硬的姿势,会使一个人处于思考冻结状态努力在笑,但比哭还难看不敢看听众,甚至按照某些烂书的建议,把目光放在“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实际上是在“仰望天空”,好像“害怕眼泪会掉下来”一样鼓足勇气说出来“大家好”,可声音比蚊子还小如果一切无误,接下来就可以直奔主题了——记住,谁都讨厌浪费时间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真正善待时间)。当然,在做到内容充实之后,我们确实可以想办法做到“连开头都很精彩”。这是后话。我也有话要说六)你想干什么?听众的目的往往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有所收获。那作为讲者,你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当众讲话,无非以下若干目的教学告知探讨分享鼓动而在不同的场合里,讲话往往有对应的常见目的。比如,教学更多出现在课堂上,告知更多出现在广播中,探讨通常是在会议里,分享往往是小组,鼓动往往面对群众。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课堂里也会有分享和鼓动,会议中也可能有告知和教学对于新手来说,起点往往是分享。而这个系列中,我们所关注的更多是“分享”,而后是“鼓动”。这两者是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当众讲话之目的。先说分享。什么是“分享”?分享的意思是说,讲者自己确信那东西是好的,希望更多人知道。换言之,东西必须是好的,才有分享的必要。所以,无论你想分享什么,都要先问自己若干个问题:真的好么?好在哪里?为什么人们需要这种“好”?拥有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没有它有什么特别的害处?人们是不是低估了拥有它的好处?那我应该如何让人们意识到这点?人们是不是低估了缺少它的害处?那我应该如何让人们意识到这点?这里最重要最难以答的问题是第一个:“真的好么?”有时,我们认为好的,不一定真的是好的。而如果并不确定,那么就应该是“探讨”,而非“分享”。这么多年来,观察无数的讲者,我发现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分享”和“探讨”混淆。很多人都声称自己在“探讨”,但实际上只“探”不“讨”。很多人只不过是“探”一下而已,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扔出来——不管是否真的站得住脚。而面对“讨论”,往往将其一概处理为“声讨”。如何获得这个最重要问题的确定答案,需要讲者练就清晰的头脑,这远远超出这个系列文章的讨论范围,但,这一点却又对普通人当众讲话来说最重要的。还好,之前我写过一个系列,“想明白”,可以帮助很多初学者想明白一些基本常识。我也有话要说七)什么元素最重要?一个字:“惊”。很多“经典”讲演技巧书籍中都提到“最好用故事开头”。在我看来,这种建议尽管没什么不对,但,还没有深入实质。其实,是不是用故事开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惊”到听众。不信,你就用一个每个人都知道的故事开头试试看?一定反应平平。“惊”是最容易获得听众好奇心的元素。赢得了听众的好奇心,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听众的这种状态,是讲者的福祉。没有什么比面对一群三心二意的听众更另讲者沮丧的事情了。相信我,“惊”甚至比“有趣”重要得多,因为绝大多数“有趣”也是从“惊”之中产生的,即,所谓的“惊喜”。向杜甫学习:“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不能仅仅为了“惊”而“惊”,否则,整场讲话就成了恐怖烂片。至于用什么手段达到“惊”的效果,这并不重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但是,必须与主题相关。如果你说了什么,听众“当场就惊了”,那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你已经做到“意料之外”,那,还有另外一半更难做到:后面你所讲的一切必须是“情理之中”的。在确定你的主题是有意义的,你的内容是严谨的之后,就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去琢磨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方式制造“惊”的效果。说透了倒也简单,开头一定要有,结尾最好也有,中间每810分钟要有一次。记住,无论是什么,太多了都不太好。有很多常见的方法制造“惊”的效果:故意用错误的方法做些什么给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安一个想不到的结尾做一个结局惊讶的演示演示一个超群的技艺每个人、每个时刻、每个场合、每个话题,都有独特之处,要花时间去考虑如何才能恰到好处且又合情合理地制造“惊”的效果。每个讲者有具有不同的属性,要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恰当的方式。这是一种能力,能通过长期练习和实践慢慢积累的能力。我也有话要说八)一次只说一件事对大多数新手来说,能够上台讲话,是难得的机会。所以,也很容易理解,他们倾向于“有很多话要说”。可这恰恰是大多数新手“讲砸了”的根本原因。一次只说一件事。30分钟也好,1小时也罢,只说一件事——换一种说法,这叫“主题鲜明”。新手做不到“只说一件事”的原因,除了刚才说的“有很多话要说”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相对隐蔽一点,却又更为本质的原因:他们没做到足够深入。事实上,任何一个话题,足够深入的话,别说一场讲演,连一本书的篇幅都可能不够。所以,“深入,深入,再深入”,是把一件事说透、说好、说清楚、说精彩的根本技巧。为了做到所谓的“深入”,就要提前做足功课。新手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于“我知道做功课很重要,可是应该做哪些功课呢?”“做功课”Haingyourhomworkdon)的范畴很广,但,如若挑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针对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理由,每一个例证,每一个结论或观点,都要问自己:我说的够清楚么?够准确么?是否需要对其中的概念、范畴、逻辑关系等等进行补充说明?是否会有一些听众对这些东西产生误解,如若有这种可能,我应该如何面对?有什么是所有听众都必然知道的?这些无需讲)有什么是一些听众知道而另外一些听众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人大概占多少比例?酌情决定花多大的篇幅去讲)有什么东西是听众想不到的?我应该在什么样的地方,把这些“意外”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措辞展现给听众?要理解我正在说的这些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应该提前知道的?而这些必须信息,听众了解的究竟有多少?有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却被大多数听众认为是重要的?或者反过来,有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却被大多数听众认为是不重要的?这些“错觉”、“误解”是不是会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是,我又应该如何最直观地证明这种影响的存在?这句话能不能更精彩一点?这个例子是否足够恰当?理由是否足够充分?它们是否足够惊人?比如,听众没听说过,没想到过的)这个结论是否足够有意义?该结论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听众的生活哪怕一点点)?这些问题都看起来简单,实则难上加难。越是有经验的讲者,越知道这些问题的刁钻。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有经验的讲者,都老老实实地去做功课。我也有话要说九)你有99%的可能性被误解整体上来看,讲者必须信任听众。台上的讲者,应该牢记,相信他们听众作为一个整体)是有判断力的,相信他们是有品位的,相信他们是有足够的智商和智慧的,相信他们是善良的,相信他们是公正的,相信他们拥有一切正面的品质。然而,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听众,各方面都是参差不齐的。他可能并没有判断力,却以为自己很是有一些判断力和判断资格;他可能在这一方面有品味,不过是很差的品味;他很可能并不善良,或者确实是善良的,然而却只不过是基于懦弱的那种善良;他可能并不公正,一生都活在双重之中,宽于待己、严于律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可能拥有一切负面的品质。最为可怕的,是有很多听众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选择性输入障碍”。有很多时候,讲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的,而是“你说你的,我听我的”。到最后,听者所听到的版本,与讲者所讲的版本,很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迄今为止二〇一〇年六月三十日星期三13时42分),我的博客上有23,546条留言,哪怕是那些骂街的留言我都未曾删除过,所以,读者可以在这里找到无数“你写你的,我读我的,然后‘老子骂的就是你’”的例子。当我说“现在的初学者最好别选五笔输入法”的时候,冲上来反对我的人,好像根本就没有看到“现在”、“初学者”、“最好”这些字眼一样——对他们来说,“反正你就是在说五笔不好,那就不行!”最近的一个例子发生在Twittr上:@xiaolai:没看出你反对的是啥。@miaomiaowang:完全反对!最简单的道理:对着同一部位拍X光片,不同医技师拍出来的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同一张X光片,不同医生能看出来的东西也完全不同@xiaolai:我很怀疑中国的很多西医,其实只不过是现代医疗器械普通用户而已。这位反对者,究竟是如何做到“用支持对方观点的证据强烈反对对方的呢?”解释很简单,他听到的是他自己的那个版本,不是我说的那个版本。这类人是那种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如若你一不小心引发了他的某些负面情绪,他们马上就会产生“生理反应”。如此简单的句子都可能这样被误解,更不用提你作为讲者在台上30分钟甚至更长的“长篇大论”了。避免被误解的有效方法有这么几个:1.尽量保持简单。简单不等于“过分简化”。我是说,要尽量保持逻辑关系简单明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2.避免引起听众的负面情绪。如若讲者确定自己是对的,那还真的没必要讨好听众。然而,无论是谁都没必要无端地得罪听众。最好认真审视自己的每一句话,避免那些可能会引起听众负面情绪的句子、例子、字眼。3.提前做功课,做小范围内的沟通。通过日常对话、小范围内的讨论,收集不同意见,思考它们的有理之处、无理之处,而后逐一设计对应策略。在台上,可以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这些“听众可能疑惑”的问题直接处理掉。当然,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最常犯错的是自己”——因为别人同样会犯错,也可能同等频率地犯错,但是,那些错误和我们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想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自己犯错就掩盖,久而久之就相信自己很少犯错,甚至从未犯错;而别人犯错的时候,就会迫不及待地指出,久而久之就相信别人都是傻屄。在人群之中,这种人的比例占大多数。所以,有时我们没错,却被误解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更为重要的是,如若你真的心态平和,能够做到凡事认真思考,常常会发现所谓的“误解”其实只不过是当时的错觉而已;过些时候仔细想想,那“批评”也好、“误解”也罢,那竟然真的是对的——赚大了!我也有话要说十)更可能是你自己没说清楚当众讲话与私下讲话非常不同。听众往往是陌生人。他们和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不同,他们并不了解你的一切,他们只是对你有个大概的了解。与家人和好友说话的时候,由于之前已经有过太多的交往,所以,相互之间的交谈实际上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经过大量简化的。比如,当你对朋友和家人说“有些人”的时候,1)他们知道你说的更可能是哪些人,2)他们也知道你说的更可能不是哪些人。不管“有些人”后面的话题是什么,你们之前都可能已经讨论过,或者很可能至少讨论过一些相关话题,于是,很多细节对你们来说,是“不言而明”的。然而,当你对一群陌生人说,“有些人”的时候,无论其中的哪一个都无法确定你所说的“有些人”是否包括他自己。于是,沟通差异已经开始悄悄地出现。如果讲者不注意这种差异的存在和它的重要影响,那么,其后的沟通就肯定会发生很多的困难。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有些人”这样一个常见而有貌似微不足道的句式而已。然而,几乎一切的地方都可能存在这种沟通差异,因果、比较、前提、价值观等等所以,所谓的“说清楚”真的很难很难,因为你面对的不止是一个陌生人,而是很多很多陌生人。要牢牢记住,听众是陌生人。至少,在他们接受你之前。刚开始的时候,新手甚至可能注意不到这一点。就算注意到了,也似乎束手无策。因为“误解”毕竟是发生在听者思维里的事情,讲者在讲之前和之中都无法获知误解的存在和内容。有时,听者的神态会告诉我们肯定哪里出问题了,但是,却无法让我们明白那问题究竟是什么。对策总是存在的:认真对待讲话之后与听众的面对面交流。首先要保持心态的平和,而后,认真记录听众的每一个反馈。其次,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不要把疑惑当作质疑),甚至不要急于答问题,而是尝试着通过反向复述您的意思是不是“”)确定提问者的真正问题,而后再认真答。不要怕“答不出来”。新手就是新手,需要磨练,这不丢人。丢人的是不懂装懂,死撑却撑不住。听众对这种人是没有任何耐心的,换位思考一下吧,换作是你,可能会直接把这样的人归为某类,从此再不理睬。一切无法答、难以答、答的不够清楚的问题,都拿出纸录下来,以备提醒自己去做足功课。当场记录也会让听众明白你会认真考虑他们的问题的。而后,一定要告诉提问者,你去会马上想办法弄清楚,并且会在第一时间向他反馈。这样做,不仅不丢人,相反,还可能会赢得尊重。我也有话要说十一)使用你自己的语言尽管表面上来看大家在使用同一种语言,可实际上,每个人的语言风格是非常不一样的。就好像每个人的指纹都各不相同一样,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措辞、长短搭配、语音语调的运用等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过往的语言使用说积淀下来的习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可谓千差万别。很多新手在准备讲演稿的时候,往往忽略这一点,把别人说过的话直接拿来就用——可这是一厢情愿,因为在台上,基本上百分之百会因为那并非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而产生结巴或者其他什么样的口误。平日里,人们只关心自己是否表达顺畅。可是,既然你要当众讲话,就必须留意自己的语言风格。你是否关心措辞的准确?你是否使用大量的形容词或者副词?你是否喜欢用大量的名词说事儿?你是否喜欢说一些复杂的句子?说明因果关系的时候,你是喜欢把原因放在前面还是放在后面?说明比较的时候,你是喜欢先说结果,还是先说比较过程?无论答案怎样,是也好,否也罢,并不是说哪一个优于哪一个,关键在于你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平时多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的真实情况。而经过这样的留心,再看别人的句子或者语篇,就很容易分辨你和人家之间的区别。而当你需要复述什么东西的时候,记得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创作,而不是“背”。背别人的东西是很辛苦的——尽管看起来更简单。只有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创作之后,那材料才能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运用自如。很多人害怕麻烦,总想偷懒。心想“有现成的干嘛不用?”这是陷阱——很多人都掉进去:费尽心机选所谓的最简单的,最终挑了个最难的。无论什么事情想要做好都挺麻烦的,怕麻烦就直接去死好了,不过,好像死都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些时候,当你决定“引用”他人言语之时,一定要只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反复练习多遍,确保自己顺嘴说都不会说错。这一点很重要,讲着讲着突然卡住,然后说,“原话我记不得了,大概意思是”这样实际上很尴尬,很丢人。当你看到那些熟练的讲者“信手拈来”之时,要清楚他们实际上是在上台之前练习过很多遍,而后又在台上实践过很多遍才如此的。对新手来说,在讲演之前,把要说的每句话都写下来,是很好的练习和实践的方法。有些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会吓你一跳:脑子里以为正常的句子怎么会这么残疾!?实际上,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只不过,平时没有人监督你,有错误也不见得有人指出罢了。在台上,你也会如此,然而,会有人当场指出让你措手不及,或者干脆懒得指出,而后直接将你归入某类——那是更可悲的结局。所以,全都写出来,隔天自己仔细看一看,这样简单的步骤,可以让你免去很多尴尬。我也有话要说十二)只说自己真正相信的话一定要仔细审核自己的讲稿,确定自己对其中的每一句话都确信无疑。这很重要。如果一句话、一个观点,是讲者确信无疑的,那么那些词句就“根深蒂固”,自然会脱口而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无论是紧张还是拘束。讲者最好认真对待自己的逻辑训练,经常改进自己的思考模式,以便用一系列常年积累、磨练的套路去审视自己将要说的每一句话:它合理么?它有根据么?它的前提总是成立么?反对它的人是怎么想的?如若他们有一定的道理,那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如若他们没道理,那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又应该如何说服他们?又,怎样做,才能尽量不令他们产生负面情绪?我怎样说,才是准确的,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新手往往顾不得这些,抑或出于过分紧张,抑或出于过分急切地想要“出人头地”,讲一些自己并不相信的事情——之所以那么讲,并不是因为那是在仔细审视过后确认无误的事情,而仅仅是因为“那么说听起来很牛屄”人云亦云,不是什么好事儿。在台上人云亦云,姑且不论它是否丢人,但却肯定是浪费听众生命的事情。但更为可悲、可怕的事情在后面。一句话,不管真假,不管对错,如若一个人讲它重复很多遍,那么他最终就会相信它。这种表述可能有点误导:“他最终相信了它”,好像是“他”发出了相信这个动作一样。可事实上,应该这样表述才准确:“它最终绑架了他”。相信我,重复的力量是很可怕的。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人,整天吹牛皮、人云亦云、胡说八道,可最终,时间久了,他们就被那些“鬼话”所绑架,他们的大脑渐渐失去正常思考能力,做出来的判断常常莫名其妙,而因此做出的行为常常令人匪夷所思最要命的是,他们竟然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对新手来说,建立威信的过程是漫长的,长到让大多数人半途而废,失去耐心。然而,说实话,说有意义的话,是讲者最终可以赢得信任、赢得尊重的根本——别无其它。我也有话要说十三)不要指望听众能够自动与你感同身受先说点别的。一位朋友,基本上是个电脑小白。让我们姑且叫他白哥。不过,在朋友眼里,白哥却是个会用电脑的人——是啊,整天上网,偷菜什么的。于是,有朋友求他帮忙开个淘宝店。他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一口应承下来。只有开始做了才知道有多麻烦。从Word里拷贝出来贴到淘宝的文本编辑器里,这文字怎么就全都串版了?这图片怎么就是没办法靠右显示?明明昨天晚上上架了的东西今天早上怎么就全都不见了?有些问题是可以打电话问淘宝客服的,可问题在于那些客服尽管态度好,但基本上不管用,因为他和客服好像在使用两种同样是中文发音的语言——谁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白哥厚不下脸皮对朋友说“算了,我做不了”,于是,跑到书店买书,找其他朋友问,连滚带爬折腾了10多天,终于把一个淘宝店折腾完毕,交给朋友使用。事儿并不大,但设身处地想想,换你是他,你也会和他有一样的成就感很浓烈的那种)。当我们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就有同样强烈的“表达”欲望,任凭叫它“分享”也好,“显摆”也罢。白哥就是这么做的。他给另外两个好朋友分别打电话,给他们看他装饰好的那个淘宝店,问“你看,怎么样?!”两个朋友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嗯淘宝店不都是这样的么?”觉得白哥多少有点失落,又一模一样地补上,“不错,真的不错。”可是在白哥眼里,每个字体都是调过的,每个颜色都是深思熟虑过的,每个图片都是费尽心思编辑处理过的事实上,类似的情形你我都遇到过无数。可事实上,在这样的经验之后获得教训的人并不多,尽管那教训无比重要:不要指望听众能够自动与你感同身受。一个比较安全的策略是,作为讲者,我们可以这样估算:一个让我十分惊讶的事情,也许听众只有三分惊讶;一个让我十分赞赏的人,也许听众只有三分赞赏,甚至可能褒贬不一;一个让我十分满意的东西,也许对听众来说并无所谓然后,为了做到让听众从三分变到十分,就需要讲者做各种各样的努力。比如,绝对不能只说什么东西好,而应该说清楚究竟怎样好,对什么样的人来说格外地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无以伦比?类似这样的小道理想清楚了,讲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很多功课。否则就不会长进。不长进的讲者总是这样想:“我都说到这份上了,还要怎么样么?”我也有话要说十四):小心听众的情绪听众和你一样,是人。只要是人,就多多少少是感性的,他们并且随时受到情绪的严重)影响。听众不可能完全理性,但很有可能完全感性。所以,一旦涉及到有争议的话题,就要格外小心。人类的大脑,通俗地讲,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最底层是反射层比如疼了会叫),而后是情绪层比如看到枪会害怕),而后才是理性层比如能够分析出生气没有意义)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传导至理性层的。遇到有争议之话题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信息传递到大脑的情绪层就已经开始产生生理反应了。比如,如果你恰好讨厌中医,那么有些人听到你的这个立场的那一瞬间,情绪层就开始发挥作用,对你产生严重的厌恶情绪,而后,你所说的一切都几乎无法穿透那个厌恶情绪到达他的理性层。再比如说,唐骏学历造假原本是铁板钉钉无需争议的事情,可是,偏偏有些人是讨厌方舟子的。于是,当这些人听到唐骏的事情之时,仅仅因为戳穿唐骏的是方舟子,于是,那股厌恶情绪可以阻挡一切信息传递到最后的理性层。事实上,即便那些平日里相当理性的人,都可能有至少一个“阿喀琉斯之踵”。那个地方一被点中,情绪就可能瞬间获得全面控制,进而整个大脑的理性层形同虚设。一旦情绪层获得完全控制,接下来的很多反应,基本上属于“生理反射”。所以,在准备讲稿之时,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触碰那些“火药桶”。其实,在前文中提到中医和方舟子,对我来说都不见得是一定安全的——也许早就有一些读者心里暗骂着“去你妈的”关掉了这个网页。对讲者来说,最好不要引起观众的“鄙视”和“愤怒”。除非你自己可以做到极端地淡定。这一点上,这两年我见过的最好的讲者是范美中。他在与听众对话时的应对方式几乎是完美的——在那种巨大压力之下,平心而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那样。有很多的时候,听众会用很微妙的方式洞察到讲者的心理。比如,透过前面的文字,读者会清楚我:1)崇尚理性;2)反对中医;3)不讨厌方舟子;4)很挺范美中除了第一个招致反对的可能性相对小一点之外,每一个都可能令我“失去听众”,甚至“树敌”。尽管有时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也恰恰因为如此,讲者必须小心听众的情绪。情绪就是讲台上的地雷,而讲者就是雷区的舞者。我也有话要说十五)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讲者的名气在整个讲演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名人做讲演的时候,甚至在他尚未到场之前,抑或听众还在路上之时,听众已经“准备好鼓掌”了。听众对“想当然的精彩”充满了期待。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词汇描述这种情况,“Prprsuasion”成“预先说服”?)。也就是说,在讲者尚未开口之前,听众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折服”了普通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或者,说得干脆一点,是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在自我介绍或者主持人介绍)之前,听众甚至不知道你是谁有些听众甚至可能没注意到这场讲演的题目,即便那题目就挂在台上)。所以,“Prprsuasion”这种美妙的状态在普通人讲话之时,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那怎么办?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是,既然自己不是权威)保证自己所引用的一切信息证据、论据等等)都是来源可靠的。不仅要保证自己所用来证明结论的一切信息都是“来源可靠”的,还要向听众展示这些来源。事实上,有些时候我们甚至需要向听众证明“来源本身为什么可靠”。其实,这不仅仅是要在讲台上做的事情,而是要在生活中从始至终贯彻的原则:做事、说话、写文章无论做什么,都要有根据。不做没根据的事情,不说没根据的话。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如若你张开眼睛观察一下周遭的世界,就会发现,严格遵守这个原则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呢?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年前,我刚刚开始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时候,经常要像听众证明“考托福不需要传说中那么大的词汇量”。传说中需要一万两千词汇量,而我的结论是五千左右已经足够。然而,那时候,我尚未被广泛承认,我是无名小卒。我站在台上,台下没有“prprsuasion”。我要做的很难,也很简单。说它很难,是因为我说出来人家不一定相信,说它很简单,是因为我只需要把所有的证据拿出来,展示给听众。每一次我都要在台上告诉大家我是如何将二十多年的真题变成电子版自己手敲),而后用什么软件进行统计WordSmith),统计方法是怎样的出现一次以上,十七次以下),统计结果是什么样的实际上,二十多年的真题中出现过的Tokn总计才有9800多个),这个结果怎么理解go、gos、wnt、gon,只能算一个词,intrst、intrsts、intrsting、intrstd可能就不能算做是一个词),这个结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TOEFL考试的难度实际上只不过被人为提高的,很多学生只不过是被吓倒了而已)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原则:只使用权威的资料作为根据只使用公开的权威资料作为根据即,我能获得,别人也能获得)保证推理过程的简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通俗易懂)每一次,我都能在台上清楚地观察到听众态度上的转变。从狐疑到接受,从接受到理解,从理解到恍然大悟,从恍然大悟到期待新的惊喜事实上,最终,很难说是生活习惯渗透到工作习惯之中,还是反过来工作习惯渗透到生活习惯之中。但是,最终它会成为一个习惯。长此以往,加以时日,最终,你会被身边的人认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其实就是所谓的“prprsuasion”。如若有一天,你的“名声远扬”,大家都知道你是一个“绝对不说胡话”的人,那么,“prprsuasion”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我也有话要说十六)听众最关心什么?面对明星、名人,听众很容易进入“忘我”的状态:尖叫、欢呼、心跳加速,甚至幸福得晕了过去这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在其他相对“正常”一点的场合里,听众很难进入“忘我”的状态。除了极端情况之外,听众真正关心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讲者,更不用提讲者所说的话。这是事实。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的诀窍在于:找到听众所不能解决却为之困惑苦恼的问题,提供简单有效的解决。没有人讨厌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的人。感激这种情绪很容易转换为喜欢和尊敬。要想办法了解听众,去思考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最大的困境是什么?这最大的困境的根源又是什么?那有没有办法逆转这个困境?有没有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能不能把事实步骤更加具体化?实施具体步骤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优秀讲者拼命思考的问题。答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所谓的“功课”;挣扎着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弄清楚,进而再生动地讲出来,就是讲者真正的成长之路。初学者往往误以为气氛好是好的讲演的关键。进而误入歧途,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如何取悦听众”上去这本身并没有错得过于离谱,因为帮助听众解决问题,依然是“取悦”的一种),再进一步,因此整天想着怎么逗听众开心,妄图仅靠冷笑话讲者不见得觉得冷)、低级笑话讲者自己以为是高级的)博得听众这就开始错得离谱了,听众显然不是来听笑话的——除非你是郭德纲、周立波、或者JoWong)事实上,很多的时候,当听众听到震撼他们心灵的、改变他们故有想法的、甚至令他们觉得醍醐灌顶的内容之时,他们并不见得有所反应——因为他们的所有精力全都被思考占用了于是,场上的气氛并不见得一定会很热烈。把解决方案讲解得足够清楚、足够生动有趣,当然是讲者不懈的追求。然而,前提却是那是个真正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解决的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为之困惑苦恼的问题那个问题是什么?想吧。花多久去想都值得。我也有话要说十七)听众喜欢什么样的人?人和人在各个方面都非常不同,尤其是在“招人喜欢”这件事儿上。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知道,只有极少数人是那种“开心果”,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他们,只要他们一出现,大家就很开心很多情况下,甚至都说不上为什么),只要他们一开口,大家就会积极配合,只要他们一激动,大家就会群情激昂我写过另外一系列文章“他们怎么那么酷?”,读者不妨看看。)理论上来讲,这种特质也是后天养成的。但由于养成这种特质的各种环境因素相对大多数人来说“可遇不可求”——比如,生在一个每个成员都很幽默的家庭,或者身边有至少一个整天琢磨怎么开心的人等等,所以,人们基本上把这种特质理解为“他们天生就这样”。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那么退而求其次,尽量做个不令人讨厌的人。这倒不是很难。先想想自己最讨厌什么样的人?把那些特质罗列出来,而后尽量做到从自己的身上剔除那些特质。自以为是、假装清高、装腔作势、自私、做作、尖刻、小心眼当你把这些特质全部罗列出来之后,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你和我、和所有人一样,都多多少少拥有一些这样令人讨厌的特质,完全剔除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那怎么办?——尽量在讲台上做个不令人讨厌的人,尽量不要流露这些特质。这谈不上虚伪,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在讲台上,只有一件事情是大逆不道的——故意撒谎。除此之外,其它的都可以变通。要是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再退而求其次,尽量在讲台上做个不令大多数人讨厌的人。事实上,连这都很难。在讲台上事实上在哪儿都一样)越久,就越清楚这个道理。不知道在哪一个角落里不知道有什么样的人恨你到死,用一个你完全不能想象的理由比如这个例子)。那句玩笑话实际上一针见血“你又不是人民币”然而,这并不等于我们要牺牲原则。坚守自己相信的那些原则,哪怕这会得罪一些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相信我,只要那些原则是对的,总是会有人真正理解你。而且,除了乐观之外,“有原则”是听众最喜欢的特质之一。我也有话要说十八)把一切证据都准备好只要开口说话,就有可能遭到质疑。平日里跟朋友私下讲话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信任解决疑惑。A:“”说了个什么结论)B:“嗯?你确定是这样的?”A:“我昨天在某本书上看到的!”B:“哦那本书呢?”A:“不会骗你的啦!明天带给你!”B:“好吧”可是,一旦你在讲台上,讲的过程中,抑或讲完之后,随时都可能会有人打断你,提出他的质疑。而当你尝试这答这些质疑的时候,只要证据不在手边,就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哪怕你是对的,也没人相信你或者至少不会所有人都相信你。有一次讲课结束之后,有位学生上来问我说,“老师,您讲得不对!XX老师说了,Howr这个单词不能放在句首!”“Howr不能放在句首”?我的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这是哪门子狗屁规则?!”万幸的是,我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打开牛津词典,随手就找到一个例句:Popltndtoputonwightinmiddlag.Howr,gainingwightisnotinitabl.人就是这样的,有时候会被错误念头占据了头脑,而后对很多显而易见的证据视而不见。其实,当初这位学生听到这么个规则的时候,只要查一下词典就没有后来的尴尬了。但,与我讲者)来讲,这完全是不可预期的莫名其妙的质疑,幸亏有能够直观地证明给质疑者看的证据。另外一次,我在台上讲到陈寅恪先生,台下一位听众不屑地插嘴,说,“那个字读qu4!”幸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听众,所以才从容相对:陈寅恪先生自己的英文签名用的都是“You
/
本文档为【普通人的当众讲话技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