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CCTV《电视纪录片》CCTV《电视纪录片》苏园六记

2018-09-09 6页 doc 30KB 1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4980

暂无简介

举报
CCTV《电视纪录片》CCTV《电视纪录片》苏园六记《苏园六记》之六 风扣门环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采千块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  《苏园六记》之六 风扣门环    在矗立着许多古代石碑的苏州文庙里,有一幅南宋时期的石刻《平江图》。在这副十分详尽的苏州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面目。即便与今天的风貌相比,竟然也没有太多的差别。是的,形成于2500...
CCTV《电视纪录片》CCTV《电视纪录片》苏园六记
《苏园六记》之六 风扣门环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采千块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  《苏园六记》之六 风扣门环    在矗立着许多古代石碑的苏州文庙里,有一幅南宋时期的石刻《平江图》。在这副十分详尽的苏州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面目。即便与今天的风貌相比,竟然也没有太多的差别。是的,形成于2500多年之前的苏州古城,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就其基本格局而言,它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动,这在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这是又一幅现苏州古城风貌的长卷《盛世滋生图》,为清代乾隆年间的苏州人徐扬所绘。在这副《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作品中,它生动地表现了那一时期社会的风情,繁华的市肆与古城的风光。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徐扬的笔下,还表现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苏州私家园林。这对于研究苏州园林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最形象的佐证。古人在形容东南形胜的时候曾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但从《盛世滋生图》中,我们可以产生这样一种感受,即我们的苏州古城不仅有市肆之胜,湖山之胜,同时也具有园林之胜。因为苏州古典园林在兴盛时期数量达300余处,若将郊区的园林式的景点算在其内,各种名胜竟有790多处。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一体的建筑形态,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追求自然完善环境的一种创造。应当说,每一座园林都是体现天人合一的佳境。面对于一座城市,那些众多的园林,则无疑是优先整体环境的一种主要因素。园林本是风雅之园,可想而知,拥有众多园林的城市,将会风雅到何等程度。而我们的苏州古城就正是风雅涵城。拙政园里,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手植的紫藤已经生长了400多年,每到阳春三月,它便开放出呆着珠光宝气的繁花。长期以来,这藤已经是文人造园的缩影。这花早成了苏州园林的典故。其实苏州的古典园林也就是一架覆盖着整座古城的紫藤。它缠缠绕绕,牵牵挂挂,植根于吴中大地,构架其文化天棚。苏州人熟悉那些亭台山水,熟悉的就像自己门前的景物。   的确,园林就是苏州人的家,依着栏杆做一番悠闲的渔翁,借着阴凉品半晌嫩嫩的春茶,都是得着了园林的真趣。那画册与地图都是卖给远来的游客,苏州人用不着。那石头的来历,那楼阁的妙处,苏州人介绍得比导游还生动。导游多了,园林当然就更容易走向世界,但是人人领的都是大客户,这幽幽静静得玲珑天地,也就变得熙熙攘攘。园林和公园原本应该是两码事。游山玩水,这四个字本是指游园的趣味,说的是一勺一水以梦千寻海浪,一石一峰以梦万仞高山。不料到了后来,竟有了别的意思,其实这园林整个儿就是一片水,并具有纤埃不染之态,这才引得人个个都要来领略。但是,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能得蛟龙者便是能在园林里下得了苦功的学者的专家。多年以来,园林的学者和专家,也的确出了不少,刘敦桢、童隽、杨鸿劭、陈从周等便是其中的代表。   (陈从周眼光厉害,立意很准确,他的文章不管是男女老幼,干部学生,大家都感觉它的书拿来以后就放不下,就能被它吸引住。)   网师园是极具代表性的极其精致的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移作为其中的精华,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向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一定的席位。1980年由苏州吴县香山帮工匠营造的明轩(由陈从周建议,一位外籍华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主任方闻在美国仿造的。)。在海外引起了轰动,也开创了苏州园林的实物走向世界的先河。198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营造的逸园,1992年在新加坡营造的蕴秀园,1998年在美国纽约营造的寄兴园,新千年与旧千年的世纪之交在美国的波特兰营造的兰苏园,可以说都是当年营造明轩的余绪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制作,不但是出自常年维修园林的香山工匠之手,而且所有的建筑材料也是来自吴中沃野。那些姑苏风韵与江南消息引来了许多惊奇和赞叹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去老苏州们还是说,外国人要是真的看园林,你还得到苏州来。   明轩造的再精巧,毕竟还只是产自苏州的盆栽。而真正的苏州园林,才是参天古树。那古树的根群,密密匝匝,就像一条条小巷一样,扎进了苏州的深处。苏州园林,除了本身就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之外,它更大的魅力还在于能够抓住人们通常的视点,并引导其一步又一步地追寻苏州的根脉。不然哪里都有园林,为什么都要看苏州的园林呢?   我们的苏州,本有着吴王夫差一般的霸业,一个霸字囊括了多少金戈铁马的气概。但那霸业却又偏偏的喜爱曾经浣纱的女人,女人是水做的。苏州一地,却着实又有柔柔的水。苏州故事的主角,曾一度将夫差换成范大夫,范蠡其实也能够经邦治国,却也是因了水的缘故,最终做了经商的陶朱公。范大夫经商照样具有真才略。然而那些锦绣文章刚刚写到一半儿,笔锋一转,竟做了放舟太湖的隐士。那团隐逸之气,一结就是2500年,和古城的年龄一般多。   当然那隐逸之气也并没有一丝的不好,它只是一种舒心的日子。也许是那种轻轻松松的气韵,已经融入苏州水土,苏州的语音,也就带了点水的意思,也称吴侬软语。不过软语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骨子里却蕴含着历史的厚重。派生于豪放的婉约,也许比单一的豪放更有悠长余韵。就像是得了天时地利的苏州人的生活。居住在这里的苏州人,就是这样的怡然自得。篮子里是鲜鲜的菜,杯子里是嫩嫩的茶,笼子里是活泼的情趣,院子里是恬淡的闲花。   外地人曾说,苏州人,悠悠然就像园林里安闲的游鱼,道出了一种由衷的羡慕。但是他们不知道真要成了这里的长久居民,却便多了一些烦恼。外地人又说,老房子最有文化味儿,旧旧的粉墙黛瓦,该有多强的历史感。可是,那有文化的老房子,夏天热,冬天冷,更缺少卫生设施。小巷子逼逼仄仄,巷口的河水也缺少了古意。江南的气候湿漉漉,人是滋润了许多,但是风里来,雨里去,为生计奔波的滋味全不是戴望舒《雨巷》的情调。房子漏了用脸盆儿结雨水的时候也常常有。山墙泡湿了却也只能等到天晴再理会,这样的旧城再不改造怎么能够可以呢。   苏州古城的改造,说了容易,干起来却实在不轻松。仅仅是它和保护园林的关系,就有许多难以理清而又必须理清的头绪。这真象文艺创作中,一个具有极大难度的材,摆在了苏州人的面前。但是创作的题材越是有难度,写好了,那作品也才越有价值。幸好,我们的苏州城文脉悠长,文风甚盛,居然没出过《三国》、《水浒》,但冯梦龙却是我们苏州人。《三言》的话本篇幅虽然都不大,可相加起来,竟是三部枕头书。   古城保护和保护园林一样,环节都是相同的。园林是绝对保护的,你不能去发展去加些什么。古城保护说起来就很复杂了。我们希望把这个城市像丽江那样保护下来,什么都不动。而丽江那地方还可能,它交通不发达。但苏州就不行,这个城市有这么多人住的地方,时代变化了,人的生活状况都在起变化,你让它不变不大可能。有好多人来苏州看了后有意见,你可以游完回去再住自己的小洋房,我们这儿不行。古城保护理论上是对的,实际是行不通的。有七八十万人在这里,假如保持解放时的四十万或二三十万人的话,那问题就好办了。   现在外地的朋友真正到过苏州的话,就会发现苏州的建设十顺着一种三区的构思进行的。即古城之中,是它的旧城改造区,古城之东是它的工业园区,古城之西是它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恰巧的是这一东一西的景观正位对着苏州古城中,这“干将、濂溪”两座牌坊的朝向。而“勾吴神冶”的匾额又正对着苏州古城中那些吴文化孕育的名园。这不由让人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保护古树的思路。这思路便是在造园之初,若是园址上早已有珍贵的古树,在上便应该给它留出相应的空间,因为雕梁易构,古树难成。失去的,也许就永远失去了。所幸的是吴中儿女,还没有失去苏州人造园的真传。   97年12月4日,久负盛名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真是一件大好事,这既对我们对园林的保护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又使园林的名声越来越大。   可是,看世界上的事情,最好使用面点论。因此,那好事中也就隐含着新矛盾,苏州园林作为古代的私家园林,它是物质财富和文学艺术的结合物。同时也形成了独享、萧疏、宁静的特点。园林的意境也来自于幽静的环境,来自于个体审美的游历过程,绝不是大众娱乐和狂欢热闹时的游览所能获取的。但是,你说园林那么好,那么谁还不想光临此地游一游呢。那园林的热闹,并不仅仅是起因于游人的增多。只看到那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的人就会想到即使是当年的园林主人们,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灯笼也不是这种挂法。文化的传播原本时一种很细致的工作,稍一疏忽,那原意便会走了样。寒山寺的得名,据说是源于寒山和拾得这两位古代的名僧,但有时却恰恰被翻成了寒冷的山寺。   园林要维护,古城要维护,而一种文化的维护,更是一件长久的事,只有经过真正的维护,才能延续那种独特的文化价值。大自然的剥蚀力,对世间的万物都是公平的。因此,那古迹的完好或荒残,便主要是来自于人的态度。也许我们苏州人对于什么是一种真正的保护有过深切的体会,才对自己的家乡倾注了太多的心力。使得,漫说我们的苏州园林,就连那座与苏州人长相厮守的古城标志,如果没有经过真正的维护,也不会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一直屹立到今天。苏州是个有名的古城,凝结了我们古人的智慧非常好的创造,苏州古城本身就是一项大的世界遗产,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苏州古城本来是最有资格作为世界的历史名城列入这个的,现在只能把园林部分拿出来。我们中国的文化,我觉得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源远流长。不仅我们看重它,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也看重它。在这个新的时代,自己有特色的优秀的文化越来越重要。我们为了自己国家的丰富的文化的整体,保护好我们的城市文化尤其重要,保护好园林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苏州人也到外地去,经过了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苏州人就会深深感到自己的姑苏古城,恰就像行云流水一般的苏州评弹,富有鲜明的个性,天空那般湿润,它无法不是行云,地上本来泽国,它无法不是流水,这长长的流水流过了与苏州绣娘沈寿有过千丝万缕联系的余庄,流过了座落着唐寅故居的桃花坞,流过了苏舜钦隐居过的沧浪亭,也连接着范大夫的轻舟渐渐远去的太湖三万六千顷。这就是那一道波光粼粼的沧浪之水,它储存在每一方苏州园林的池塘,也储存在每一个吴中儿女的心中。   陆文夫曾这样评价苏州:“苏州是个关起门来的城市,表面看上去破破烂烂,但推门一看,里面都是一座大花园。”   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里,只要你稍加留意便可以看到一座座园林和一座座老宅的门户以及那门户上镶嵌的一双双古老的门环。经过漫漫长年的风吹日晒,那环座已经锈迹斑驳,但那圆圆的环扣却依然透露出无数人的手泽磨出的亮点。每当人们扣响了那门环以后,见到里面,便会看到陆文夫先生所说的景观。不过只有了解了苏州的风土,了解了吴中的湖山,尤其是了解了那天地不大,情趣却多的苏州园林,你才能扣响这一座文化古城的门环。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论刘郎的电视艺术系列片《苏园六纪》(转) 作者:廖衍清 刘郎创作的电视艺术系列片《苏园六纪》(以下简称《苏》),不仅多次在国内夺得大奖,而且畅销海内外市场。这部系列片的成功,让电视人认识到:“阳春白雪”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知音”。   《苏》片分为六个部分,从六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介绍苏州园林。该片意象纵横,展现给观众一道丰盛的吴文化的大餐,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学术的艺术化或艺术的学术化。下面拟从三个方面分析该片。 神韵天成的电视画面   电视画面,是电视人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苏》片作为一部文化艺术片,有其拍摄难点,即:如何把一定深度的学术思考、文化底蕴,交融于只能表现在时态的电视画面之中。对这一点,刘郎在谈到创作《江南》系列片时,曾说:“但我仍然希望,担纲摄影创作的同仁,要特别留意发掘意象之美。满屏的水面,划过一叶轻舟;斑驳的门环,呼应宅中的后景,都像是一部半掩的线装的《花间集》,心静的人一见到,就有读的念头。”(1)这段关于《江南》一片的摄影创作经验,在《苏》片中一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在片中,观众随时可以看到窗影波光、残荷芭蕉、曲廊片帆,摄影师展现给观众的每一个镜头,都如同一幅幅明清山水:精致、典雅、富有意象之美,深得中国造型艺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奥妙。   应该说,该片摄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影人员拥有一双从事电视画面创作的、“不同一般”的眼睛。在电视片创作中,摄像机镜头代替人眼进行观察和取舍,拍摄出的画面表现了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和审美情调。《苏》片摄像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创作人员进行拍摄时,从每一个画面的构图、光影、明暗等细处入手,再融入自己对苏州园林的审美认识,从而构造出了一个电子世界中冲和恬谈的苏州园林,这个“苏州园林”与现实生活中的苏州园林相比,更典型、更艺术。 以该片中摇臂的一次成功运用为例:在《吴门烟水》一集里,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墙外长街,虽然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伴随着解说词,镜头从大街上匆忙的人群摇起,越过雪白的粉墙,摇进园林之中。此时,这个大幅度的摇移镜头不仅表现出了墙外热闹与墙内幽静的对比,而且体现出苏州园林的深幽,拓展了电视画面的空间感。从这个角度看苏州园林,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做到的;然而在电视中,摄影机却能够让观众从新的角度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从而获得新的审美愉悦。这一点上,《 苏》片中近乎完美的、充满神韵的画面给电视创作者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极具个人风格的解说词   在刘郎的片子中,解说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苏》片也不例外。对这一点,刘郎在一篇创作谈中这样说:“作好苏州园林,不用解说的办法想都不敢想,就是因为,园林的背后,是涵纳繁多品类,呈现锦丽色彩,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吴文化。一些近于轻松、浅谈的方式,是无法负载起一种丰厚的文化内涵。”(2)也许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苏》片的解说词在注重学术性的同时,更关注了文化意识、思辩意识和审美意识。   (一)文化意识。《苏》的定位就是一部文化电视片。明里,片子是写园林,写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实质上,是写吴文化。在这里,园林是吴文化一个古雅的符号,也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载体。为了做好苏州园林这部片子,刘郎下了一番广采博收的功夫,除了掌握吴文化的一些要领内容外,还重温了明清士大夫这一课题。正是由于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和思想积累,才使这部片子的解说词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意蕴。   文化意蕴的基础是知识,知识构成了文化意蕴的内涵。从解说词中,观众了解到园林产生的大背景,理水、摄山、建筑与花木经营这园林艺术的四大要素,而园林的意境、园林的兴衰、园林的养护等凡是涉及园林的主干内容也都大体不疏漏。在介绍园林知识的同时,解说词还纵横驰骋,涉猎到诗词、戏曲、荷文化、隐逸文化、佛教等等,这是作者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苏》作为一部文化电视版的应有之义。   再从深义的文化——即民族精神这个层次上来说,《苏》没有单纯地停留在介绍知识的层次上,而是见缝插针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值得提倡的民族精神。如介绍沧浪亭时,解说词这样写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楚知音辞·渔父》中的渔翁吟唱过的著名句子……那孤舟闲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国的官场文人们照隐山林之后的一种代称。”这里介绍的是古代文人不愿随世沉浮的隐逸精神;在介绍园林花木时,作者写道:“这些品题……传导了园林主人心目中的花木精神。藕园的一副典型的园林楹联,把这种花木精神与人文品格的融合,几乎推到了极致——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这里指的是超尘涤滤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刘郎的解说词,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揭示出了蕴藏在背后的民族文化的特定心态和审美情趣,使这部关于苏州园林的片子更有深度,也更有文化气息。   (二)思辩意识。思辩性、哲理性是任何一部作品的灵魂。没有思辩意识的文化电视片,只能是历史的堆砌和资料的累积。在《苏》片的解说词中,思辩意识犹如阵阵清爽的微风,不时给观众以启迪和思考。   “人生道长,路途漫漫,却往往走不出简单的轮回。”(《吴门烟水》)   “真正的艺术价值,一定要经过历史时光的打磨。”(《深院幽庭》)   “人们栽种了荷花,同时也栽种了自己。”(《蕉窗听雨》)   《苏》片的成功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大题材才具有思辩意义,生活处处有哲理。除了散见于各处的这些哲理性句子外,刘郎的解说词还十分注重在结尾处发表议论,进行哲理的升华。他自己就曾说过:“我认为,散文家的笔墨功力最深的地方,在于结尾,电视片的创作同样如此。”(1)他的这种做法在《西藏的诱惑》中初露端倪,到《江南》系列已臻成熟,到了《苏》片刘郎对这种做法已经驾轻就熟了。   如《吴门烟水》的结尾表现的是时光已逝,景物依旧的慨叹;《分水载山》结尾点明人类湖山活动的深层含义;《风叩门环》则指出,要想了解吴文化,就必须叩响苏州园林这一门环;在《蕉窗听雨》中,作者更是明明白白地站出来说:“本片认为,所谓园林的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之中……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翩浮想。”这种“本片认为”的写法,已经有点类似《史记》中“太史公曰”的做法了。   在文化片中,思辩意识不可省,但思辩意识如何表现、表达,是电视文化创作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刘郎的“本片认为”的做法,是不是可以正、反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下呢?正面效应说,这种做法加深了电视片的思辩意味,具有启迪观众的作用;从负面效应来说,这种做法不免有作者站出来义正言辞严硬塞给观众之嫌,在一定程度会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而且这种写法,与片子的整体风格也不那么融洽。衡量利、弊,这种做法似乎值得商榷。   (三)审美意识。美是人永远的追求,是艺术的最高理想。美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形式美,一是内容美。   内容美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题材本身的美丑;二是创作者提炼主题的美丑。一般说来,美的题材更容易形成内容美。《苏》片选择了一个表现园林、表现吴文化的美的题材,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古老文化让人们在观赏片子的同时享受到了美的愉悦。 形式美与内容美一样不可缺少。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从形式美的层次上看,《苏》的六篇解说词无疑是六篇美文:选择事件时,主干清晰;组织材料时,删繁就简;进行结构时,段落干净;文字表述时,把握好语势。由于《苏》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刘郎有意熔铸了一些明清小品的淡雅。因为这和精致、幽深、空灵而通透的苏州园林相一致,时代感也吻合。在写作上,刘郎承认:“表述园林艺术,本应有一些辞章之美、口语之美和音韵之美。而这些特点,恰恰是明清小品的文风。”(2)   一是大量引用、化用诗词、古文,营造一种诗意境界。刘郎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撰稿,遇到写作苏州园林这一具文化特色的题材,自然是如鱼得水。在刘郎的笔下,引用的诗词、古文很多,如贺铸的《青玉案》、秦观的《浣纱溪》、民间的竹枝词等等。这些诗词、古文的直接引用,极大增强了文章的形式美。然而,更值得称道的还是刘郎在解说词灵活化用诗词、古文的做法。诗词、古文的化用,使解说词跳出单纯知识、文化介绍的窠白,营造出一种自然、厚重的诗化境界,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二是注重解说词的电视特性,着力营造口语美。由于受技术手段的限制,电视具有“一遍过”的特性,即:播放的东西不能停留、延时。电视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解说词必须明白易懂、必须口语化。但这种口语化又不同于日常口语,而是提炼加工过的口语形式。《苏》片具有学术性,如何把学术内容明白易懂地表达出来,刘郎颇下了一番苦心;六篇解说词以短句子为主;适时运用排比句;恰当使用生活化语言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便是:解说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通晓顺畅,达到了口语美的境界。   三是精心遣词造句,形成音韵美。一篇成功的解说词离不开独特的音韵美。要形成音韵美,作者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足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否则,就容易陷进为了形成音韵美而做成文字游戏的沼泽。下面以《蕉窗听雨》中的一段解说词为例,分析本片解说词的音韵美。   夏天,暑日炎炎,酷热难当,芭蕉可以给人一片阴凉;冬日,江南是一阵潮湿湿的冷,而这芭蕉的身姿,便又悄悄地包裹着春天的希望。芭蕉,没有红红绿绿的花,只是绿得单纯,单纯之美,原是一种很高的格调,无怪乎许多的艺术作品,都将芭蕉当作了吟唱的主题。   在这段解说词中,“当”、“凉”、“望”押“ang”韵,而“调”、“品”、“题”字的韵母主体都是“i”。同时,前两句为排比句,“只是绿得单纯”和“单纯之美”之间又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这些都让这段解说词充满了委婉回环的音韵之美,如歌如诉,如低吟如浅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声画手段相结合形成悠远的意境   衡量一部电视片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是否有一种统一而又独特的艺术意境。美学家宗白华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3)在《苏》片中,屏幕上苏州园林精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形成一道道晶莹剔透的“景”;在影调上,为表现园林的历史感,取冷色调;在构图上,为表现园林的古典美,用“完整性”构图;在音乐上,用抒情、优雅的乐曲;在节奏上,追求舒缓、平稳。在“景”的基础上,解说词融入了情,“景中全是情。情是像而为景”(宗白华《艺境》),从而产生了艺术感染力,使观众从中感受到吴文化的博 大精深和中国园林艺术的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出对祖国及其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声画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悠远意境,给了观众“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宗白华《艺境》)   《苏》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电视艺术化的范例。电视艺术说到底,是比思想,比文化功底。没有文化而企图做出有文化的电视节目,几近痴人说梦。刘郎对苏园文化的思考告诉我们,要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提高电视人的素质要放在第一位。   注释:(1)刘郎:《老屋的意象》,《中国电视》2000年第2期;      (2)刘郎:《将园林艺术电视艺术化》,《中国电视》2000年第9期;      (3)宗白华:《艺境》
/
本文档为【CCTV《电视纪录片》CCTV《电视纪录片》苏园六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