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诊疗方案2012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018-09-10 29页 doc 60KB 1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219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诊疗方案2012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 录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15 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19 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23 月经过少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26 胎萎不长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30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33 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37 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40 ...
中医诊疗方案2012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 录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15 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19 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23 月经过少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26 胎萎不长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30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33 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37 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40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1993年,中华医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编著《中医妇科诊疗指南》。 (1)主要症状:月经周期及经量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但少于15天,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2)次要症状:①经色紫黯有块,经行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②或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③或经色深红,混杂黏液,阴中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④或经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呆。 (3)舌质淡红或红、或舌紫黯有瘀点,苔薄白或黄或少苔或黄腻,脉沉弦涩,或细数,或脉滑数,或沉细弱。 具备疾病诊断中(1),和/或兼见次要症状中的1~2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妇产科学》.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月经周期有排卵,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过程延长,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临床现为经期延长,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 (二)证候诊断 1.血瘀证:经行时间延长,经色紫黯有块,经行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舌紫黯,有瘀斑,脉沉弦涩。 2.阴虚血热证:行经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3.湿热蕴结证:行经时间延长,量多,色深红,混杂黏液,阴中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4.气虚证:经行时间延长,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调经。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中成药:益母草颗粒、龙血竭胶囊、云南白药胶囊等。 2.阴虚血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推荐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减。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烊化)、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等。 中成药:裸花紫珠片、葆宫止血颗粒、宫血宁胶囊等。 3.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调经。 推荐方药:固经丸(《医学入门》)加减。龟甲、黄芩、白芍、椿根、白皮、黄柏、香附等。 中成药:妇科千金胶囊等。 4.气虚证 治法:补气健脾,固冲调经。 推荐方药:举元煎(《景岳全》)加减。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等。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二)针灸治疗 1.艾灸 取穴:艾灸隐白(双)、大敦(双)、三阴交(双)。可同时取三个穴位或隐白、大敦可交替灸治,每日3次。适用于经期延长月经期气虚型。 2.针灸 (1)针刺断红穴:断红穴是经外奇穴,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即八穴之上都穴取穴。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快速刺入断红穴,进针沿掌骨水平方向刺入1.5~2寸,留针2O~25min,每日1次。针刺断红能减少阴道出血,适用于各种证型经期延长。 (2)体针疗法: 取穴:虚证则补虚扶正:关元、三阴交、肾俞。气虚加气海、脾俞、膏肓俞、足三里;阴虚加然谷、阴谷。针刺用补法,酌情用灸。 实证则泻其实邪:气海、三阴交、隐白;血热加血海、水泉;湿热加中极、阴陵泉;血瘀加地机、气冲、冲门。针刺用泻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 1.疾病疗效评定 疗效指数(n)=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100% 治疗前积分 痊愈:治疗后经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 显效:治疗后经期恢复7天以内,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积分减少≥70%。 有效:治疗后经期较治疗前改善,其他症状亦较前减轻。积分减少≥30%。 无效:治疗后经期无改善,积分减少<30%。 2.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月经期恢复7天以内; 显效:月经期延长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2个等级; 有效:月经期延长症状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1个等级; 无效:月经期延长症状无变化,或减轻不明显。 (二)评价方法 在患者就诊不同时间进行评分。 附表:中医症状评分表 主要症状 计分 正常(0分) 轻(2分) 中(4分) 重(6分) 经期 □7天以内 □8~9天 □10~12天 □13~14天 症状体征 计分 正常(0分) 轻(1分) 中(2分) 重(3分) 经色 □暗红 □1.淡红2.鲜红3.暗 □1.淡暗2.紫红3.紫暗4. 深红 经质 □不稀不稠 □1.质稀2.质稠偶有血块 □1.质清稀2.较多血块3.混杂黏液 □痛不可忍,反复发作,辗转不安 痛经 □无 □偶有轻微疼痛 □中度疼痛 腰腹胀痛 □无 □偶有腰腹胀痛 □中度腰腹胀痛 □腰腹胀痛不可忍,反复发作 五心烦热 □无 □手足心发热 □手足欲露衣被外,时而心烦 □手足欲握冷物则舒,心烦不宁 大便秘结 □无 □便干难解 □大便秘结,3~4日一行 □腹胀,大便硬结,4日以上一行 口干 □无 □微干 □口干较甚,饮水后可缓解 □口干重,唇裂,饮水后不能缓解 带下 □带下量少 □带下量多,色黄 □带下量多、质稠、异味 □带下量多、质稠、臭秽 神疲、懒言 □无 □精神不振,不喜多言 □精神疲倦,懒于言语 □精神极度疲乏,不欲言语 纳谷少馨 □饮食正常 □饮食无味,食量未减 □食欲差,饮食减少1/3 □无食欲,饮食减少2/3以上 积分 分 □轻度≤12分 □中度13~24分 □重度≥25分 舌质 □ 1. 舌紫黯,有瘀斑 2. 舌质红 3. 舌淡红 4.其他(请写上内容 ) 舌苔 □ 1.苔薄白 2. 苔薄黄 3. 黄腻 4.其他(请写上内容 ) 脉象 □ 1. 脉沉弦涩 2. 脉细数 3. 滑数 4.脉沉细弱 5.其他(请写上内容 ) 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2001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血瘀证诊断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妇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关内容制定。 (1)病史: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和不孕史;经期、产后感受外邪;长期情志不舒。 (2)症状:盆腔囊性包块,或胀、或满、或痛。 (3)妇科检查:触及子宫旁有囊性包块,活动度欠佳。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一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8年制及7年制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2010年第二版)拟订标准: (1)症状:下腹部囊性肿块,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 (2)体征:典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检查时可发现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处触及囊性包块,多活动度差,亦有活动度良好者。 (3)辅助检查: ①影像学检查: 盆腔超声: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的图像特征多为单房囊肿,位于子宫的一侧或双侧,囊壁较厚,囊内为均匀分布的细小强光点。采用超声检查标准,96%的患者可预测良性附件肿物。如肿物囊性、单房、单侧,小于10cm且边界规则,则良性可能性大。 盆腔MRI:根据MRI和T2信号强度,评价囊肿液的密度及其铁浓度,有利于检测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的存在。 ②血清CA125值≤200 U/ml。 (二) 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腹中积块,固定不移,经前、经行下腹胀痛、拒按。前后阴坠胀欲便,经血紫黯有块,块去痛减,胸闷乳胀。舌紫黯有瘀点,脉弦涩。 2.寒凝血瘀证:下腹结块,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喜温畏寒,疼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紫黯,或经血淋漓不净,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紧。 3.湿热瘀结证:下腹结块,经期腹痛加重,得热痛增。月经量多,色红或深红,质粘。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粘。舌质紫黯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互结证:下腹结块,婚久不孕,经前经期小腹掣痛,疼痛拒按。平素形体肥胖,头晕沉重,胸闷纳呆,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舌黯,苔白滑或白腻,脉沉。 5.肾虚血瘀证:下腹结块,经期或经后腹痛,痛引腰骶。不孕或易流产。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量少,色淡黯质稀或有血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黯滞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琥珀散(《医宗金鉴》)加减。三棱、莪术、丹参、寄奴、乌药、元胡、当归、生地、琥珀、肉桂、赤芍等。 中成药:散结镇痛胶囊、丹莪妇康煎膏等。 2.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金匮要略》)加减。小茴香、干姜、肉桂、当归、川芎、赤芍、没药、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三棱、莪术等。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 3.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丹皮、黄连、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黄柏、红藤、薏苡仁、三棱等。 4.痰瘀互结证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丹溪痰湿方(《丹溪心法》)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滑石、香附、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熟地、白芍、海藻、昆布、贝母、三棱、莪术、水蛭、荔枝核、夏枯草等。 中成药:散结镇痛胶囊。 5.肾虚血瘀证 治法:益肾调经、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归肾丸(《景岳全书》)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杜仲、菟丝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延胡索、三七等。 (2) 针灸治疗:辨证选择体针穴位和灸法。 1.体针: 主穴:关元、中级、三阴交(双侧)、血海(双侧)、子宫(双侧)、足三里(双侧); 气滞血瘀证加太冲、次髎; 寒凝血瘀证加地机、行间、归来,配灸法; 湿热瘀结证加阴陵泉、下髎、太冲、曲池; 痰瘀互结证加丰隆、阴陵泉; 肾虚血瘀证加肾俞、太溪、肝俞; 采取平补平泻法,于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治疗,每日治疗一次,疼痛严重时每日治疗1~2次,月经间期可隔日治疗。 2.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疗法。可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可在起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以艾灸,至皮肤红润,或在腹部穴位施以温针灸,非月经期也可用艾炷隔姜灸,每次5~7壮。 (三)外治法 1.直肠给药 中药灌肠或直肠滴注推荐方药:三棱、莪术、丹参、寄奴、乌药、元胡、当归、生地、琥珀、肉桂、赤芍、甲珠。随症加减。 上药水煎取液(多少毫升),适宜温度(具体温度是否需要写清楚),保留灌肠。 可选用结肠透析机或电脑大肠灌注仪灌肠。 2.中药外敷:下腹部或腰骶部。 可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随证加减,进行穴位贴敷、脐疗等。 (四)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 三、疗效标准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妇产科学》2001年10月版和《中医诊疗常规》(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编。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痊愈:症状(包括瘀血证候)全部消失,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 显效:症状(包括瘀血证候)基本消失,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内膜异位囊肿三径之和缩小1/2以上,临床症状部分或全部消失。 有效:症状减轻,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囊肿三径之和缩小1/3以上,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 无效:连续服药一个疗程以上,B超检查囊肿三径之和无改变或缩小不足1cm,自觉症状减轻或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1.下腹部肿块消失或体积减小或未变化。 2.盆腔体征:肿块消失或肿块减小或压痛减轻。 3.血清CA125水平改变。 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滑胎指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习惯性流产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 (二)证候诊断 1.肾气虚弱证:屡孕屡堕,腰膝酸软,月经后期或稀发,眩晕耳鸣,夜尿频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滑。 2.肾虚夹瘀证:屡孕屡堕,腰膝酸软,小腹刺痛,月经后期或稀发,经来腹痛明显,合并癥瘕病,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涩。 3.脾肾两虚证:屡孕屡堕,神疲纳少,腰酸畏寒,月经初潮迟或月经后期,小腹下坠,夜尿频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缓无力。 4.气血两虚证:屡孕屡堕,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苍白,月经量少或色淡质稀,气短懒言,头晕眼花,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5.阴虚血热证:屡孕屡堕,心烦口干,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鲜红,质黏稠,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孕前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肾气虚弱证 治法:补肾益气,调经固冲。 推荐方药:补肾固冲丸加减。菟丝子、川断、党参、白术、阿胶、杜仲、巴戟天、当归、熟地、鹿角霜、枸杞子、砂仁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2.肾虚夹瘀证 治法:逐瘀荡胞,补肾调冲。 推荐方药:毓麟珠合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菟丝子、鹿角霜、川椒、蒲黄、五灵脂、赤芍等。 中成药:桂枝茯苓丸等。 3.脾肾两虚证 治法:补肾健脾,养血调冲。 推荐方药:温土毓麟汤加味。巴戟天、覆盆子、淮山药、菟丝子、肉苁蓉、鹿角霜、人参、益智仁、附子、肉桂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滋肾育胎丸等。 4.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固肾调冲。 推荐方药:泰山磐石饮加减。人参、黄芪、当归、续断、黄芩、白芍、熟地、川芎、砂仁、白术、炙甘草等。 中成药:归脾丸等。 5.阴虚血热证 治法:滋肾益阴,凉血调冲。 推荐方药:两地汤加减: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二)试孕月治疗: 1.月经期:活血调经,顺经血下行之势,通因通用,常选桃红四物汤、中成药四物合剂、鲜益母草胶囊等。 2.经后期:益养肝肾精血为主,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养精种玉汤加减。 3.经中期:氤氲之期,温阳通络,活血促排卵,行B超卵泡监测,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丹参、路路通、皂角刺等。 4.经前期:黄体期,补肾温阳支持黄体,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仙灵脾、巴戟天等补肾阳药物。 (三)孕后的辨证治疗 患者孕后按原证型安胎治疗;若出现阴道出血症状,进入“胎动不安临床路径”。 (四)饮食疗法:辨证选用如阿胶粥、淮山枸杞排骨汤、阿胶鸡蛋羹、安胎鲤鱼汤等。 (五)贴敷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中药贴敷神阙穴、关元穴等。 (六)护理调摄:强调规范护理和调摄。尤其强调应涵盖生活起居、饮食、气候和精神调摄等,重视心理调摄。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医妇科学·滑胎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理化指标评价:实验室的理化检验指标的改变。 3.妊娠结局评价。 (二)评价方法 1.入路径当天:根据中医证候学、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等进行评价。 2.试孕前:根据中医证候学、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等进行评价。 3.孕后从两个时间点进行预后评价:超过既往难免流产的天数;正常分娩。 月经过少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2.西医诊断:参照《妇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二版》(丁曼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9年) (1)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或二者合并存在。 (2)经妇科检查、妇科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及MRI(垂体)等检查无异常。 (3)性激素检查显示正常或异常。 3.月经量估计标准: 月经量估计根据月经失血图法计算。 (二)证候诊断 1.肝肾不足证: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性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 2.肾虚血瘀证:经量少,色紫黯,质稠,有血块,小腹痛,块下痛减,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舌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弦或涩。 3.肾虚痰湿证:经量少,色淡红或淡黯,质粘腻如痰,带多粘腻,胸闷呕恶,形体肥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腻,脉沉或滑。 4.肾虚肝郁证:经量少,色黯红,有血块,乳房胀痛,胸胁胀痛,时叹息,少腹胀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弦或沉弦。 5.气血不足证:经量少,色淡红,质稀,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伴小腹空坠,头晕眼花,食少、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 6.胃热津亏证:经量少,色鲜红,质粘稠,口干舌燥,知饥不欲食,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有裂纹,少苔或剥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肾不足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推荐方药: ①左归丸合一贯煎加减。山药、生地、山茱萸、北沙参、枸杞、牛膝、当归、石斛、龟板胶、鹿角胶、菟丝子等。 ②归肾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安坤赞育丸等。 2.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化瘀,活血调经。 推荐方药: ①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萸肉、当归、熟地、山药、茯苓、桃仁、红花、白芍、川芎等。 ②紫丹饮加减。丹参、 熟地、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当归、川断等。 中成药:得生丸、调经促孕丸等。 3.肾虚痰湿证 治法:补肾化痰,除湿调经。 推荐方药: ①寿胎丸合二陈汤加减。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巴戟天、陈皮、法半夏、茯苓、苍术、薏苡仁、生山楂、茺蔚子、枳壳等。 ②五子苍附芎归二陈汤加减。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苍术、制香附、川芎、当归、茯苓、陈皮、法半夏、鸡血藤、生山楂等。 中成药:五子衍宗丸合二陈丸等。 4.肾虚肝郁证 治法:补肾疏肝,养血调经。 推荐方药:调冲方加减。仙茅、仙灵脾、菟丝子、川断、柴胡、白芍、当归、熟地、鸡血藤、羌活、穿山甲等。 中成药:七制香附丸、逍遥丸(颗粒)等。 5.气血不足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熟地、山药、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川断、鹿角霜、山茱萸、当归、何首乌等。 中成药:八宝坤顺丸、八珍益母丸(胶囊)等。 6.胃热津亏证 治法:泻火滋阴,养血调经。 推荐方药: ①玉女煎加减。石斛、生地、知母、麦冬、牛膝、益母草、泽兰叶等。 ②瓜石汤加减。瓜蒌、石斛、玄参、麦冬、生地、瞿麦、车前子、益母草、马尾连、牛膝等。 (二)针灸治疗 1.基本治疗 主穴:三阴交、关元; 配穴:肝肾不足证配肾俞、太溪、肝俞、太冲; 肾虚血瘀证配肾俞、太溪、中极、地机; 肾虚痰湿证配肾俞、命门、中脘、阴陵泉; 肾虚肝郁证配肾俞、太溪、期门、太冲; 气血不足证配脾俞、气海、足三里、膻中。 兼头晕耳鸣者,配风池、百会; 兼腰膝酸软者,配大肠俞、阳陵泉; 操作:以上穴位选用针灸治疗仪治疗。除肝肾不足外,可酌情加用灸法。一般每周治疗2~3次,3个月为1个疗程。视病情需要,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三)耳穴 选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肾、肝、脾、神门、皮质下等,每次选用3~5穴,采用毫针刺法或压籽法。1周更换2次,3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适用于各个证型月经过少者。 (四)中药外敷 外敷方:当归、川芎、桂枝、鸡血藤、泽兰、薏苡仁、苍术、透骨草、羌活、巴戟天随证加减,将其放入大小适中的布袋,温水浸湿后,隔水蒸30~40分钟。选用微电脑仿生治疗仪,敷于下腹部,亦可热敷于腰骶部。1日1次,每次30分钟,以14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若有妊娠要求者经前1周停用。适用于各个证型月经过少者。 (五)食疗(备选治疗方案) 1.肝肾不足证 两地膏:由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白芍、阿胶、白蜜。前五味煎取浓汁300毫升,另用白开水将阿胶烊化,兑入药汁内,加白蜜,置文火上调,候凉,装瓶。每服 20毫升,每日3次。 2.肾虚血瘀证 当归乌鸡汤:乌鸡肉、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益母草。将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益母草纱布包好后,与山鸡肉共炖熟后,加调味品后食肉喝汤。 3.肾虚痰湿证 杞断薏豆汤:枸杞子、川续断、薏苡仁、赤小豆。以上四味煎煮20分钟后入槐花蜂蜜兑服。 4.肾虚肝郁证 归芎佛手杞子汤:当归、川芎、佛手、益母草、枸杞子、山药。以上四味加鸡肉或猪肉,炖汤。 5.气虚不足证 杞归芪桂汤:枸杞子、当归、黄芪、桂圆肉。以上四味加鸡肉或猪肉,炖汤。 6.胃热津亏证 参山石荷汤:北沙参、山药、石斛、荷叶,以上四味加银耳、冰糖,炖汤。 (六)护理调摄 1.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2.规律作息时间。 3.经期禁食寒凉之品。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月经量≥30ml,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显效:月经量增加≥70%;或经量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 有效:30%≤月经量增加<70%; 无效:月经量无变化。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积分和 证候积分= ×100%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依据分级量化标准,在患者治疗的不同时间对症状、舌、脉情况进行评价。 2.结束治疗时,按照疾病疗效标准和中医证候疗效标准进行评价。 胎萎不长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妇科学》(欧阳惠卿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妊娠中晚期,孕妇腹形小于相应妊娠月份,胎儿虽存活但生长迟缓者。 2.西医诊断:参照《妇产科学》第 7 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 (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孕妇体重、宫高增长缓慢:① 妊娠28周以后,孕妇体重连续2周增加缓慢或停滞,应警惕有FGR的可能;宫高、腹围连续3周测量均在第10百分数以下;② 胎儿发育指数小于-3【胎儿发育指数=宫高(cm)-3*(月份+1)】。 (2)超声检查示胎儿生长各径线【双顶径(BPD)、腹围(AC)、股骨长度(FL)及头围与腹围(HC/AC)比值】及预测胎儿体重低于同孕龄胎儿平均值的第十位百分位数。 (3)彩色多普勒测量脐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之比(S/D),胎儿大脑中动脉(MCA)PI异常:①妊娠24周后S/D比值>4,晚期妊娠S/D比值>3;②脐动脉舒张期末波缺失或倒置;③大脑中动脉 PI降低。 (4)血清生化指标异常:母体尿雌三醇(E3)值下降、尿雌激素/肌酐比值(E/C比值)下降、血清人胎盘生乳素(HPL)值下降、血清甲胎蛋白(AFP)上升,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 下降,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SP1) 下降,IGF-1下降有助于确诊FGR。 符合以上第(1)、(2)项,兼第(3)项中任一条,排除匀称型胎儿生长受限可确诊。 (二)证候诊断 1.气血虚弱证:孕妇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症见面色晄白或萎黄,头晕心悸,少气懒言,纳少无力;舌淡、苔少,脉细弱无力。 2.脾肾阳虚证:孕妇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症见腰膝酸冷,手足不温,纳少便溏,或形寒畏冷;舌质淡,苔白或薄白,脉沉迟。 3.肝肾阴虚证:孕妇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症见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滑数等。 4.气虚血瘀证:孕妇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症见面色苍白或晦暗,头晕心悸,少气懒言,腰膝酸软;舌质紫暗或舌边尖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或少,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血虚弱证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胎。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中成药:八珍颗粒,人参养荣丸等。 2.脾肾阳虚证 治法:补益脾肾、填精养胎。 推荐方药:温土毓麟汤加减。巴戟天、党参、覆盆子、白术、淮山药、黄芪等。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等。 3.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养胎。 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淮山药、枸杞、山萸肉、菟丝子、龟板胶、黄芩、白芍、陈皮等。 中成药:左归丸等。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补肾安胎。 推荐方药:补肾益气活血方加减。桑寄生、黄芪、当归、丹参、川芎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等。 (三)胎教音乐治疗 选择卫生部优生优育协会胎教专业委员会研制的《爱心胎教音乐全集》胎儿篇实施胎教音乐治疗,每日1~2次,每次15~20 min,选择在胎儿觉醒有胎动时进行。 (四)基础治疗 门诊病人可选择补充叶酸、钙剂,左侧卧位等;住院病人定时吸氧,如营养不良可予以静脉营养(蛋白质提供能量比<25%)。 (五)护理调摄 1.孕期加强卫生宣教及情志疏导,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防止滥用药物。 2.加强营养,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显效:母体症状基本消失,体重、腹围、宫高明显增长,B超测胎儿生长各径线值与孕周相符; 有效:母体症状改善,体重、腹围、宫高增长,B超测胎儿生长各径线值与相应孕周相差小于2个标准差为有效; 无效:母体症状无改善,体重、腹围、宫高增长缓慢或停滞,B超测胎儿生长各径线值与相应孕周相差2个标准差或以上为无效。 (二)评价方法 临床症状结合产科及B超检查。 1.临床症状主观评价。 2.疗程结束后B超检查为主要评价指标。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有关内容制定。 不孕病的诊断: 育龄妇女结婚1年以上,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能受孕者,或曾经受孕而1年以上未避孕而未怀孕者。前者称全不产,后者称断绪。排除生殖系统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 2.西医诊断 参照欧洲人类生殖协会(ESHRE)和美国生殖医学协会(ASRM)于2003年在鹿特丹联合发起PCOS研讨会制定的标准: (1)排卵少或不排卵; (2)临床或生化高雄激素表现; (3)超声显象卵巢体积>10ml,可见≥12个直径2~9mm的卵泡; 除外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殖症、柯兴综合征、卵巢或肾上腺肿瘤。具备上列3项中2项即可成立。 (二) 证候诊断 1.脾虚痰湿证:婚久不孕,形体肥胖,经行后期,甚则闭经。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头晕心悸,胸闷泛恶,面目虚浮或晄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 2.肾虚肝郁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多毛,痤疮。头昏、腰酸、郁郁寡欢,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疼痛、乳房胀痛、心烦、或少量溢乳,经行腹痛。舌暗红、苔白,脉细弦。 3.肾虚血瘀证:婚久不孕,月经稀少、渐至闭经,多毛,面部痤疮。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性欲淡漠、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疼痛、口干、心烦、便秘、肌肤甲错。舌质黯红或紫暗,舌边有瘀点、瘀斑,脉沉细。 4.痰瘀互结证:婚久不孕,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痤疮。伴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晰,或胸胁满闷,或呕恶痰多,或神疲嗜睡,头晕目眩,怕冷或腹冷,伴经行小腹胀痛拒按,块下痛减,甚者经闭不行,多毛、痤疮。舌黯红舌边有瘀点,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脾虚痰湿证 治法:健脾化痰,理气调经。 推荐方药: (1)常用方:苍附导痰汤《叶氏女科》加减。茯苓、香附、枳壳、苍术、仙灵脾、黄连、丹参等。 (2)中药调经助孕 月经期至经后2周:毓麟珠《景岳全书》加减。党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菟丝子、杜仲等。 排卵后或月经前2周: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加减。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萸肉、巴戟天、丹参、茯苓等。 中成药:调经促孕丸、温经丸等。 2.肾虚肝郁证 治法:补肾疏肝,理气调经。 推荐方药: (1)常用方:百灵调肝汤《百灵妇科》加减。当归、瓜蒌、 赤芍、 川楝子、牛膝、通草、皂刺、青皮等。 (2)中药调经助孕 月经期至经后2周: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当归、菟丝子、白芍、甘草等。 排卵后或月经前2周:开郁种玉汤加减《傅青主女科》加减。白芍、香附、当归、白术、丹皮、茯苓、花粉等。 中成药:调经种子丸、安坤赞肾丸等。 3.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调经助孕。 推荐方药: (1)常用方:补肾活血汤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丹参、红花、生山楂等。 (2)中药调经助孕 月经期至经后2周: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续断、阿胶等。 排卵后或月经前2周:温胞饮《傅青主女科》加减。巴戟天、菟丝子、肉桂、杜仲、白术、山药、山萸肉、甘草等。 中成药:暖宫孕子丸、女金丸等。 4.痰瘀互结证 治法:化痰祛瘀,调经助孕。 推荐方药: (1)常用方:芎归二陈汤《丹溪心法》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川芎、当归、巴戟天、杜仲、丹参、生山楂等。 (2)中药调经助孕 月经期至经后2周:育阴汤《百灵妇科》加减。熟地、山药、续断、桑寄生、山茱萸、海螵蛸、龟板、牡蛎、白芍、阿胶等。 排卵后或月经前2周: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加减。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天花粉、丹皮、香附等。 中成药:大黄蟅虫丸、启宫丸等。 (二)针刺治疗 1.脾虚痰湿证 针灸选穴: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脾俞、中极。 用法:选用低频电针,于月经的第8、10、12、14、16天,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钟,5天为一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 2.肾虚肝郁证 针灸选穴:关元、三阴交、太冲、肾俞、地机。 用法:选用低频电针,于月经的第8、10、12、14、16天,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钟,5天为一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 3.肾虚血瘀证 针灸选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太溪、血海。 用法:选用低频电针,于月经的第8、10、12、14、16天,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钟,5天为一个疗程,连用6疗程。 4.痰瘀互结证 针灸选穴:关元、足三里、丰隆、照海、太溪。 用法:选用低频电针,于月经的第8、10、12、14、16天,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钟,5天为一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 (三)运动疗法:有氧运动(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每次时间持续30~60分钟,每周5次以上。 (四)饮食控制:采用低热量饮食疗法,热量的摄入每天限制在2500~5000J(600~1200大卡)之间,蛋白质占25%,糖类20%,脂肪占20%。 (五)适时指导性生活。 (六)其它疗法: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月经干净第3~7天接受腹腔镜手术,采用单极电凝针,单极电流为30w,穿透卵巢8~10个孔,深度3~5mm,电凝时间3~5s。术毕卵巢表面予以透明质酸钠预防粘连。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显效: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正常排卵并受孕,体重下降5%。 (2)有效: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排卵但无规律,没有受孕,体重有所下降。 (3)无效:无正常的月经周期,无排卵没有受孕,体重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进入路径的不同时间对中医症候和客观指标进行评价。 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育龄妇女结婚1年,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能受孕者,或曾经受孕而1年未避孕而未怀孕者。前者称全不产,后者称断续。 (2)排除生殖系统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 2.西医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 (1)子宫输卵管造影证实输卵管不通畅、阻塞或积水。 (2)腹腔镜检查下做输卵管通液,证实输卵管不通畅或不通,并且盆腔内粘连。 以上2项中有1项符合可以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湿热瘀结证:婚后1年未避孕未孕,下腹胀痛后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味臭。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或见阴道不规则出血,小便黄,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2.寒湿凝滞证:婚后1年未避孕未孕,下腹胀痛有冷感;腰骶胀痛或冷痛不适;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形寒肢冷,经期腹痛加重,或见月经延后,量少,色紫暗。舌质淡暗,苔白厚或滑腻,脉沉弦或弦紧。 3.气滞血瘀证:婚后1年未避孕未孕,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经行腹痛加重。月经量多少不一,经色暗红,夹血块,胸胁或乳房胀痛,带下量多或白或黄。舌质暗红,或见瘀点或瘀斑,脉弦或弦涩。 4.肾虚肝郁证:婚后1年未避孕未孕,下腹坠胀疼痛;腰脊酸痛;膝软乏力;白带量多。情志抑郁;胸胁胀痛或乳房胀痛;喜叹息;头晕耳鸣。舌黯,脉弦细或沉弦。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寒湿凝滞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干姜、元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等。 中成药:桂枝茯苓丸等 2.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朱南孙妇科临床秘验》蒲丁藤酱消炎汤加减。蒲公英、红藤、败酱草、地丁、蚤休、生蒲黄、丹参、赤芍、川楝子、制香附、柴胡、延胡索、青皮、留行子、刘寄奴等。 中成药:妇科千金片、花红片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等。 4.肾虚肝郁证 治法:补肾活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傅青主女科》调肝汤加减。巴戟、山萸肉、当归、白芍、阿胶、山药、甘草等。 中成药:妇科再造丸。 (二)外治法 1.直肠给药: 中医灌肠推荐方药:红花、黄柏、败酱草、丹参、赤芍、当归、川芎、三棱、莪术、皂刺、甲珠。随症加减。 上药水煎取汁(多少毫升),适宜温度(温度多少),保留灌肠。可选用结肠透析机或电脑大肠灌注仪灌肠。 2.中药外敷:中药封包外敷下腹部。推荐方药:败酱草、皂刺、当归、丹参、元胡、莪术、川芎、赤芍等。随证加减。 3.输卵管通液:月经干净后3~7天,选择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 (三)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中医诊疗设备如盆腔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治愈:输卵管通畅,1年内妊娠,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2.好转:输卵管通畅,1 年内未受孕,症状、体征缓解。 3.未愈:输卵管通畅无改善,1 年内未受孕,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无变化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1.近期评价方法:在患者进入路径的不同时间对临床症状和客观指标进行评价。 2.远期疗效评价方法:通过随访,观察患者1年内的受孕情况。 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产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多有停经史。 (2)症状:或有下腹疼痛,或有不规则阴道流血。 (3)妇科检查:子宫略大,一侧附件区或可触及包块,有压痛。 (4)β-HCG阳性,或曾经阳性现转为阴性。 (5)盆腔B超:宫内未见孕囊,宫旁出现轮廓不清的液性或混合性回声区,或该区查有胚芽或原始心管搏动,或腹腔内存在无回声暗区或子宫直肠窝有积液。 (6)或伴有腹腔移动性浊音,或伴有休克。 (7)或诊断性刮宫及病理检查未见妊娠组织。 (二)疾病分期和证候诊断 1.辨病分期要点: 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流产): ① 多有停经史,无明显下腹疼痛,或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 ② 妇科检查,子宫略大,一侧附件区或可触及包块。 ③ β-HCG阳性,或曾经阳性现转为阴性。 ④ 盆腔B超:宫内未见孕囊,宫旁出现轮廓不清的液性或混合性回声区,或该区查有胚芽或原始心管搏动。 2.辨证分型要点: 未破损期:辨证分为两证。 ①胎元阻络证: 或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下腹隐痛,舌暗苔薄,脉弦滑。 ②胎瘀阻滞证:(因病例较少,不进入临床路径) 胎元(包括胚胎和滋养细胞活性)已死亡,但未发生输卵管破裂或流产,腹痛减轻或消失,可有小腹坠胀不适,妇检或可触及局限性包块。β-HCG曾经阳性现转为阴性。舌质暗,脉弦细涩。 二、治疗方案 表1 输卵管妊娠的病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 1分 2分 3分 妊娠周数 ≤6周 >6周~8周 >8周 腹痛 无 隐痛 剧痛 β-HCG <1000IU/L 1000~3000IU/L >3000IU/L (B超)盆腔内出血量最大径 <3 cm 3~6cm >6cm (B超)输卵管妊娠包块最大径 <3 cm 3~5cm >5cm 总积分 根据患者的诊断、辨病分期进行分层(两层),层内再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病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的总积分进行分组治疗。 未破损期属胎元阻络证,β-HCG<1000IU/L,输卵管妊娠包块最大径≤3cm且病情影响因子积分≤8分者。 1.中医辨证治疗: 以活血化瘀,杀胚止痛为治法。 ①宫外孕Ⅰ号方加味。 丹参15g、赤芍15g、桃仁15g、蜈蚣(去头足)3条、紫草15g、天花粉20g田七10g。每日1剂,再煎,日服两次。 可根据个体情况酌情加减。 ②血府逐瘀口服液(丸或颗粒),10ml(或6 g) 口服,一日三次。 ③散结镇痛胶囊,4粒,口服,一日三次。 ④外用方:侧柏叶25g、黄柏25 g、大黄20 g、薄荷10 g、泽兰20g,打粉后混合,水蜜调敷下腹痛处,一日一次。或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止痛功效的中药封包外敷。 ⑤丹参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β-HCG测定连续两次阴性;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缩小1/2以上。 有效: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β-HCG测定连续两次阴性;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缩小不到1/2或无增大。 无效:腹痛加剧或伴失血性休克;β-HCG持续阳性且有增高趋势;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增大。 (二)评价方法 1.进入路径时,根据疾病分期、证候诊断和输卵管妊娠的病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进行评价。 2.完成路径时,根据疾病分期、证候诊断和输卵管妊娠的病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进行评价。 附件 输卵管妊娠药物治疗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____ 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常规有如下处理方法: 1. 药物治疗(中药、西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 2. 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 根据您目前的病情,您可先选择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能出现: 1.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仍有可能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在这过程中医护人员会观察您的病情变化,必要时需改为手术治疗。 2. 药物治疗HCG转阴后,输卵管妊娠导致的包块仍需时间治疗吸收。 3. 药物治疗成功者,以后仍有可能发生再次输卵管妊娠,或因输卵管阻塞不通导致不孕。 4. 治疗的药物有可能对您产生某些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一般轻微,可对症处理,且这些副作用在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5. 其他: 您对上述情况已经知情,并签字“同意接受药物治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家属签名: 关系: 日期: 年 月 日 谈话医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
本文档为【中医诊疗方案2012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