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期末试题(买全套赠送)试卷03

2018-09-04 4页 doc 4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9381

暂无简介

举报
期末试题(买全套赠送)试卷03试题编号: 课程名称: 试卷类型:(A卷) 外交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学号: 姓 名: 班级: 注意:请考生将答案写清题号答在答题纸上,不用再抄原题。直接答在试卷上者无效。 一、简答题(共45分) 1.简述清末“宗藩体制”的瓦解过程。(10分) 2.试分析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及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15分) 3.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评析“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
期末试题(买全套赠送)试卷03
编号: 课程名称: 试卷类型:(A卷) 外交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学号: 姓 名: 班级: 注意:请考生将答案写清题号答在答题纸上,不用再抄原题。直接答在试卷上者无效。 一、简答题(共45分) 1.简述清末“宗藩体制”的瓦解过程。(10分) 2.试分析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及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15分) 3.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评析“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外交得失。(20分) 二、材料题:(25分) 以下是一段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论述: 长期以来,中国就已经处于一个进退维谷的境遇中,束手无策。一方面有国内革命的可能,一方面有外强瓜分的危险。……假如瓜分的问题一时不易得到解决的方法;那么,叛乱的余烬将因此而迅速被煽成炽烈可怕的火焰。……果然如此,必不免大量的无辜生命与商业利益的牺牲。上面所说的这一事实的可能性是不应低估的,而其可怕的结果也不能忽视。如果把瓜分与叛乱两样摆在中国人面前,让他们选择,无疑地将异口同声选择前者;因为他们虽则不免对外国人恨恶,但这种恨恶的情绪,每每能因尊敬外国人的公道与人道而缓和。一切的平民都将欢迎外国的统治。(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1918年英文版,第157页。) 请谈一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 三、论述题(30分) 结合史实分析一下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中“力”与“理”的关系。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评分(A卷) 一、简答题(共45分) 1.简述清末“宗藩体制”的瓦解过程。(10分) 答:晚清以前,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体系为宗藩体制,中国是宗主国,周边小国中有一批被视为藩属的属国,其他国家则为外国。(2分)属国要对宗主国承担朝贡义务,其君主要受宗主国的册封;宗主国则对属国提供保护。外国与宗主国之间则只存在通商往来,没有朝贡义务。(2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这种宗藩体制开始受到威胁和破坏。一些属国与清朝之间的宗藩关系因各种原因而开始松散甚至中断,清政府则被迫与更多的国家进行宗藩体制之外的外交来往。(2分) 1873年,中日之间就琉球问题开始进行交涉,1875年,日本政府禁止琉球向清朝进贡,并最终将琉球置于日本的管辖之下。(2分) 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又失去了越南这一属国;中日战争后则失去了朝鲜。其他一些属国在这一时期也先后停止了与清政府的关系。随着越南与朝鲜这两个最重要的属国的丧失,传统的宗藩体制宣告瓦解。(2分) 2.试分析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及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15分) 答: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以及后来的南京临时政府都采取了避免同外国人发生冲突的对外政策,(1分)示承认革命之前清政府同各国签订的条约,继续偿还赔款和外债,保护外国人的既得利益和生命财产;(2分)同时提出,不承认在革命后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任何条约,不许外国支持和帮助清政府。(2分) 对于这一外交政策,我们应当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革命党人并不是想容忍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孙中山的最终想法还是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把外国势力排除出中国。但鉴于当时中国的形势,革命党人只能考虑对列强作些让步,以求对方的谅解和支持。(4分) 其次,孙中山和革命党在对外方针上也的确具有软弱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太小,又同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封建的清朝统治;对于帝国主义列强则仍存有幻想。(4分) 总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集中十分有限的力量来打击封建势力,革命党采取对列强让步的外交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把革命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列强身上,势必造成对列强的要求妥协让步,从而最终导致革命的失败。(2分) 3.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评析“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外交得失。(20分) 答: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入侵中国的开始。面对这一事件,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不抵抗、依赖国联和求助于美国的方针。(2分) 南京政府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外交方针,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的工作重心是镇压共产党;第二,认为谈判无助于事,反而会引起其他列强猜疑;第三,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有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大国,而且没有负担;第四,政府的亲美倾向。(4分) 而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 首先,欧洲局势已经日趋紧张,因此欧洲国家关注的重心都不在远东,并无意真正帮助中国解决这一问题。(2分)因此,国联只是派出了一个调查团,通过了一份报告,并没有采取国民政府所期望的实质性行动。而日本随后退出国联,则使得国联对日本失去了约束力。(2分) 美国此时也有自己的考虑:第一,此时的美国正在遭遇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二,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远不及日本;第三,美国舆论害怕战争;第四,日本反美情绪越来越强烈;第五,事变本身没有直接危及美国的利益的态度。(2分)因此,美国虽然比国联要积极一些,但也只是提出了一个“不承认主义”,此外对日本的扩张行为采取了容忍和不干涉的态度。(2分) 日本此时已经下定决定要侵占中国东北甚至整个中国,整个日本社会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出现“转向”,军国主义尘嚣日上。(2分)事变之后,日本退出国联,成立“满洲国”,不断巩固和扩大对华侵略。(2分) 总之,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没有能真正认清国际形势,其针对“九一八事变”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2分) 二、材料题:(25分) 以下是一段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论述: 长期以来,中国就已经处于一个进退维谷的境遇中,束手无策。一方面有国内革命的可能,一方面有外强瓜分的危险。……假如瓜分的问题一时不易得到解决的方法;那么,叛乱的余烬将因此而迅速被煽成炽烈可怕的火焰。……果然如此,必不免大量的无辜生命与商业利益的牺牲。上面所说的这一事实的可能性是不应低估的,而其可怕的结果也不能忽视。如果把瓜分与叛乱两样摆在中国人面前,让他们选择,无疑地将异口同声选择前者;因为他们虽则不免对外国人恨恶,但这种恨恶的情绪,每每能因尊敬外国人的公道与人道而缓和。一切的平民都将欢迎外国的统治。(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1918年英文版,第157页。) 请谈一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 答题: 1、当时中国的形势:面临瓜分危险,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5分) 2、这段话在对中国局势的认识上有正确的内容,但其大部分内容是荒谬的,是在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进行粉饰:(2分) (1)对中国局势的认识有正确的一面:外强瓜分,民众运动。(2分) (2)但错误荒谬的内容更加明显。对中国人民的论断完全不符合事实:对外国人的态度;对中国命运的选择等。(5分) (3)其错误论断的原因:立场不同,不承认外国侵略才是中国民众运动的根本,实际是在为当时西方国家的侵略进行粉饰。(6分) 其他评分标准:逻辑清楚,条理分明。(5分) 三、论述题(30分) 结合史实分析一下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中“力”与“理”的关系。 答题要点: 1、“力”与“理”的含义: (1)国内层面上:实力,公理。(2分) (2)国际层面上:武力,公理。(2分) 2、具体展开分析。 其他评分标准: 1、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语言。(5分) 2、结合史实展开分析,史实准确合适。(16分) 3、逻辑清楚,条理分明。(5分) 第 1 页 共1页
/
本文档为【期末试题(买全套赠送)试卷0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