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前教育心理学(陈帼眉版)幼儿教育心理学(已整理)

学前教育心理学(陈帼眉版)幼儿教育心理学(已整理)

2018-09-10 5页 doc 139KB 6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7735

暂无简介

举报
学前教育心理学(陈帼眉版)幼儿教育心理学(已整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技能的定义:技能包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技能和广义的技巧。前者是指技能的初级阶段或初级水平,后者是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技能的初级阶段,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按一定方式通过反复练习而达到了“会做”某件事或“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水平。 2运动:是人体的一种机能,表现为机体的一系列的骨骼肌运动,是“大肌肉群得”运动,而且经常要涉及整个身体,如游泳、体操、举重等。 3操作:是人操纵着一定的器具的运动,如弹琴、绣花、操纵仪器等。 4动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
学前教育心理学(陈帼眉版)幼儿教育心理学(已整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技能的定义:技能包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技能和广义的技巧。前者是指技能的初级阶段或初级水平,后者是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技能的初级阶段,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按一定方式通过反复练习而达到了“会做”某件事或“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水平。 2运动:是人体的一种机能,表现为机体的一系列的骨骼肌运动,是“大肌肉群得”运动,而且经常要涉及整个身体,如游泳、体操、举重等。 3操作:是人操纵着一定的器具的运动,如弹琴、绣花、操纵仪器等。 4动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5运动教育的含义: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6、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7、师幼互动:简单的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与行为的互动作用或交互作用。师幼互动是幼儿园人际互动的核心。 8、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本身无所谓好坏。典型的应激过程包括警觉、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9、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 10、行为期待:是互动行为主体对自己与对方在互动行为进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为的期望,是互动双方可能采取的具体行为在个体心理空间的假设性预演。 1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在三种内隐心理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指互动双方行为主体对自身及对方在互动进程中所应扮演角色的理解与选定。 12、场景界定:主要是指行动者个体(施动者和受动者)对其行为发生的外在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认识。 13、正向:是指教师发出的行为中体现着明显的对幼儿的和蔼、亲切、友好、喜爱的倾向。 14、负向:是指教师的行为中带有明显的不满、厌恶、甚至恼怒、愤恨的情感特征。 15、中性:是指教师行为中的情感色彩相对平淡,介于正向与负向之间。 16、进取:是指幼儿指向教师行为中带有较为明显的大胆,不畏惧教师的情感特征。 17、畏惧:是指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出鲜明的对教师胆怯、害怕的倾向。 18、平和:是指幼儿的行为中无法看鲜的进取或畏惧的情感特征,语气、神态都比较平静。 19家庭互动:是指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0、亲子互动风格:是指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1自我导向:自我导向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22内在动机:利维认为,游戏行为是受内在动机控制的行为,取决于儿童自我决策。 23假装:即象征性游戏,是指幼儿借助于代替物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境的活动。 24剩余精力说:席勒和斯宾塞认为,游戏是儿童对剩余精力的毫无目的的消耗。儿童通过释放剩余能量而获得愉悦的体验。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儿童会比成人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游戏。 25合作游戏法:是一种常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26指导游戏法:它是指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27生活预备说: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儿童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 28探索性活动:开始于婴儿早期并持续终身,当个体面临新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时出现。虽然探索活动的模式会有所改变,但花费的时间会因经验的积累而下降,但这一活动贯穿一生。 29规则游戏:是指成人为发展幼儿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 30平行游戏法:平行游戏是指教师接近幼儿,并与幼儿使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但教师不与幼儿相互交往,不参加到幼儿的游戏中去。 31真实发言人:是指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32松弛说:(19世纪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认为游戏不是源于能量过剩而是能量不足或缺失;游戏不是释放能量而是恢复或补充能量。(20世纪早期德国哲学家帕特里克)发展了拉扎鲁斯的理论。他认为游戏源于放松的需要。 33生长说:(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内驱力,是一种生长模式,而非一种单纯的本能练习。 34补偿说:(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认为,游戏为儿童提供一条满足愿望和应付挫折的途径。 35同化说:(瑞士,皮亚杰)他认为游戏是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36觉醒论:(美国心理学家伯莱恩)他认为游戏的动机源于儿童在活动中保持觉醒的最佳水平。 37.桑代克学习“联结说”: 认为学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反映的获得,即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另一种是刺激与反应间力量的变化。 38.认知发现说——由布鲁纳提出,既强调知识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也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因此,他的认知结构学习是一个理论又被称为“认知发现说”。 39.意义学习——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40.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由奥苏伯尔提出,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功能是为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 41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42概念学习: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以语词来加以概括。也就是说,将业已存在的概念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中,进而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这个概念。莱文的实验证明,概念的学习过程经历了知觉识别、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概括四个阶段。 43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这是幼儿概念学习的典型方式。 44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这是一种获得科学概念的过程。 45守恒法 :是指一定数量(如长度、体积、数目等)的物体,在其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能确认其数量的恒定性而不受其他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 46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 47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为了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和以幼儿为主体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幼儿园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通常采用三种教育组织形式,即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组织形式和个别活动组织形式。 48、幼儿园教育评价: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是一种教育评价,它是把幼儿园教育中所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49、相对评价:是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从厕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称常模参照评价。 50、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的参照标准是在对测量结果作出统计处理之后确定的。而绝对评价的参照标准是根据教育目标,并在测量之前就确定了的,其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是否达标和达标的程度如何,因此绝对评价就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所作的比较。 51、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或不同教育活动间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52诊断性评价:也称配置性评价或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育活动开始前进行,摸清幼儿的底细,以便更好地安排活动。目的是了解幼儿对新的学习活动有关的的认知和情感的准备,确定新学习活动前幼儿所有的基本能力与起点行为。 53、形成性评价:也称诊断进步或进展评价,它是在教育活动进行中实施的。一般是老师通过按教育目标编制的或选用的形成性测量来进行,也可由幼儿按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或幼儿间的互评。 54、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一般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进行,常在一个单元活动或某一主题活动结束时举行。其目的在于评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达到何种程度,检查教育活动指导方法是否得当等等。 55、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是老师或老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根据对幼儿影响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分为显性的教育活动情境和隐性的教育活动情境两大类。 56、显性的教育活动情境: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外显地、直接地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场景。 57、隐性的教育活动情境: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内隐地、间接地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场景。 58.交互作用理论在班图拉看来,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一定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所以班杜拉的理论又叫交互作用理论。 59.观察学习——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性表征,并引起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 60、家庭互动:是指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61、亲子互动风格:是指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62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会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63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64幼儿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65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和认同获得社会行为方式,进而内化为人格品质。 66认知加工:社会化中的认知主要是指社会认知,个体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及其价值取向同化和顺应社会规范,有选择的吸收,然后加工加工改造构成自己人格品质的一部分。 67角色扮演:个体通过扮演社会角色,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规范,形成自我概念,达到自我定向。 68专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指教师依据国家的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纲要,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实现幼儿社会性学习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69非专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指该活动的本来目的不是要向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如进餐的目的是让孩子吃饭,户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孩子的跑、跳发展他们的大肌肉动作,增强体质。但是在客观上这些活动又有引导幼儿按照社会价值取向、社会道德规范行事的作用。 70体验思考法:是指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有许多体验,幼儿对这些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71语言传递法:是指通过语言向幼儿介绍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认识,以使幼儿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72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73适宜发展性原则:指我们所进行的教育内容必须适宜幼儿当时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本年龄的思维水平。是他们易于接受的。 74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得到的面貌,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它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中心里因素。 75教育心理学应当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第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75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7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77美国林格伦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当关心三个焦点区域,这三个要素是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师所必须理解的,就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78学习者指的是个别和集合的构成课堂团体的大中小学生、教育为他们而存在和起作用。 79学习的一般含义――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二是必须是由经验引起学习者的某种变化。三是学习所引起的变化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或成熟导致的,而是后天所习得的。四是必须是通过练习和训练而引起的能保持一定时期的某种变化 80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一般是指以某个主题领域或某个单元教育活动主题为时间单位的教育活动情境的设置。 81对象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指以某个或某类具体的教育活动为时间单位的教育活动情境的设置。对象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分为:认知型、行为型、能力型等三种。 82陈述性知识是指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回答事件“怎么做”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如何决定去做及什么时候做”的知识 83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其判别标准有三:即产品是否新颖、独特、是否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选择题 1、幼儿教师的能力:㈠观察与领悟能力㈡言语表达能力㈢人际交往能力㈣组织管理能力㈤教育科研能力。 2、幼儿教师的性格:㈠同理心强、富于爱心㈡有恒负责、细心周到㈢外向乐群、和蔼可亲㈣情绪稳定、自制力强㈤想象力强、敢于创新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幼儿教师的气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 4、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力、性格、气质等三个方面。 5、典型的应激源包括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 6、教育活动本身,可以看做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并且具有相对明确和固定的模式。这一模式可表达为:1、迎接。2、确立一种关系。3、进行教学任务。4、确定关系。5、分离。 7、师幼互动的主体包括:施动者与受动者。 8(想象)是游戏的基本心理成分。 9(动机或需要)是游戏的心理动力。 10(情绪体验)是游戏过程的产物。(情绪体验)是一个活动是否是游戏的基本标志。 11(自我调控)意味着游戏的主体自由性和规则制约性的有机统一。 12(儿童)是游戏的主体。 13幼儿游戏中,(象征性)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4.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物进化现象。但就个体的游戏活动而言,游戏是一种实践活动。 15良性的家庭互动一般具有下列特征:稳定性、凝聚性、适应性、支持性、滋润性。 16、亲子互动是家庭互动的核心。亲子互动一般可以划分为:爱的基础、成长的喜悦、健全的教育等三个层次。 17社会性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由对成人的依恋到自己独立的过程,一是获得处理对人关系的能力的过程。 18.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围绕个体社会化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展开了两个方面的系统研究。即(一)社会教化: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二)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19、社会教化: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20、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社会合作) 21、幼儿社会性教育机构的途径有两类,即一类是专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一类是非专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22、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一)随机性和无意性(二)长期性和反复性(三)实践性 23、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方法(一)观察学习法(二)强化评价法(三)体验思考法(四)语言传递法五(五)角色扮演法(六)移情训练 24、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原则(一)综合渗透性原则(二)生活随时性原则(三)时间参与性原则(四)适宜发展性原则(五)时代性原则 25、杜威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三个水平:(一)前道德或前习俗水平(二)习俗水平(三)自律水平 26、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将自己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无律阶段4---5岁以前(二)他律阶段四五岁至八九岁之间(三)自律阶段9岁---10岁以后。 27学习过程指的是人们学习时所做的事情。 28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者认识自己和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环境。 29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30法国实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制定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用以测量儿童的智力年龄,以便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分别进行教学。 31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则是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初创期,20世纪20---50年代的发展期,60--70年代的成熟期和80年代以后的完善期。 33初创期的代表有桑代克建立了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还有19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4发展期时,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在发展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学习理论,20年代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优势地位。此时的杜威则以实用主义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 35成熟期,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后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60年代以来,最著名的是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 3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⑴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⑵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⑶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⑷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 1.游戏是一种复合性的心理活动。就一般的心理结构而言,每个游戏都几乎具有两种成分:(认知)和(情感)。 2.每个游戏的表达方式不外两种:(语言)和(动作) 3.游戏的认知特性——心理主动性维度可以从(自我导向)、(心里主动性)、(灵活性)三方面进行考察。 4.游戏的情感特性——活动强度维度 可以从(内在动机)、(内部控制能力)和(假装)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5.游戏的心理过程中主要有(想象)、(动机或需要)、(情感体验)及(自我调控)。 6.从游戏的行为方式看,(语言)与(动作)是游戏展开的基本手段。 7.(游戏语言)和(角色语言)一起构成了游戏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交流工具和表现方式。 8.荷兰心理学家科艾和迈耶斯从(心理主动性维度)和(活动强度维度)两个维度描述了游戏行为的心理特性。 9.游戏是可观察行为。表现形式分为:1.认知行为2.交往行为3.宣泄行为。 10.幼儿园游戏的类型 游戏首先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两大类。其次创造性游戏划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划分为: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 11.游戏准备包括:1.游戏时间2.游戏地点3.游戏材料4.经验准备 12从逻辑上分析来看、问题解决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等四个阶段。 填空题。 1.心理学被称为“第三势力”。 2.马斯洛认为,人有两股潜在的力量,一股是防卫的力量,一股是进取的力量。 3.马斯洛还将人的各种需求分成缺失需求和成长需求两大类。 4.在康布斯看来,学生学习的活动包含着两层含义, 是学习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新的知识,一是学习活动会使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产生新的意义。 5.罗杰斯在学习的起因和动机上,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 6.罗杰斯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 7.罗杰斯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8.早期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 华生的“行为习惯说”)。 9.后期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理论”、赫尔的“系统性行为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0.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分使用律和失用律)和效果律(最主要的)。 11.巴浦洛夫提出的几个学习律:(习得律、消退律、辨别率和高级条件作用率)。 12.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两种习得性行为:(应答性行为与经典条件反射有关,操作性行为与操作式条件反射有关)。 13.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分别(形成两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14.(强化原理)是(斯金纳)提出学习理论的核心。(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发展了斯金纳的效果律,提出学习原理的核心部分——强化原理,并依据他的强化原理,提出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对当时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影响。 15.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和勒温的“认知-场学习理论” 16.后期的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7.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模式、映像性模式、象征性模式。 18.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19.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新知习得、旧知转换、知识评价。 20.布鲁纳认为学习者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21.布鲁纳认为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强调内在动机和认知需求在学习中的重要。 22.根据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发现学习的作用,布鲁纳把课堂教学方式分为:讲解式教学和假设式教学(假设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23.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4.奥苏伯尔发展了阿特金森等人关于成就动机的概念,提出了学习动机的内驱力说。把人的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属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外部动机)。 25.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 26.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为后来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7.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期待”,它有“预先认知”的含义。 28.托尔曼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采用的是“假设-演绎-试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支持其学习理论的最具说服力的动物学习实验有:位置学习实验、迂回试验和潜伏学习试验。 29.班图拉认为,学习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形成的起因。 30.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事件涉及四种成份: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观察学习的失败是由于缺失一种或多种成分造成的。 31.班杜拉认为引起观察者外显其所学行为的诱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32.在班杜拉看来,观察学习不仅是社会行为获得的主要来源,而且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获得的主要来源。 33.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对行为将产生的结果的直接预期。简而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34、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过程姆)将教育评价和教育活动过程联系起来,把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分为三类,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35、个人内评价的方式有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两种。 36、幼儿发展鉴别可提供一个儿童在各主要领域内发展的总体状况图景,并有助于辨别出需要进一步鉴别式补救的儿童。 37、协约是别一种个别评价形式,能提供关于特定儿童的日常活动与进步的书面计划与。制定协约的方式有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协约是教师提供儿童学习方案时可利用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38、教师的记录可包含特定活动任务持续的时间,儿童所参与的不同的活动,参与的质量如何,以及对下一步活动的建议。 39、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利用记录以及教师的追加记录、儿童的活动日志等,教师就有可能去鉴定所有儿童的日常进步,以及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加以帮助。 32教育活动情境可分为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和对象型教育活动情境两种。 简答题: 1. 技能的定义:技能包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技能和广义的技巧。前者是指技能的初级阶段或初级水平,后者是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技能的初级阶段,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按一定方式通过反复练习而达到了“会做”某件事或“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水平。 2. 技能与知识的关系:第一,技能与知识有区别。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一种认知性的经验。技能是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巩固了的或自动化得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属于动作经验。第二,你能与知识又紧密联系。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并制约着你能掌握的快慢、深浅,而技能的形成于发展有助于人们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与广泛的拓展。 3 技能的种类 (1). 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2). 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感知技能和思维技能(一)感知技能: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联系的认知活动的方式(二)思维技能: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认知活动方式 4.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下面三方面:(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动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而智力技能的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个体所操纵的是头脑内部的心理表征与符号,是通过主观映像的加工来完成的。(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动作技能的动作执行是通过肌肉运动实现的,而智力技能的动作执行具有内潜性,是依靠内部言语来完成的。(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动作技能中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智力技能动作的结构具有简缩性。第二,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之间有紧密联系。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于发展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又是动作技能的控制与调节者,在完成复杂的活动任务时,既需要动作技能,也需要智力技能,两者缺一不可。 5 技能学习及其特(1). 技能学习: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2). 技能学习的两大特点①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内化—外化”双向构建到过程②合乎法则的练习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 6. 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1) 亚当斯的闭合回路理论:一是强调知觉痕迹,二是强调记忆痕迹。 (2) 施米特的图示理论:以图式来解释运动学习。两种理论相似性表现在:二者都强调感觉反馈信息的重要性;都提出了各自的运动程序;强调记忆结构在运动的发起与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也强调外界反馈信息的作用;二者都确立了检测和矫正运动的手段,要么在运动执行过程中,要么在另一反应做出之前。但两种理论也有不同,闭合回路理论强调每一动作反应都表征与记忆中,而图式理论主张,每一动作仅在记忆中存贮有限的时间。 7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冯忠良) ①)动作的定向:了解动作活动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②动作的模仿: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其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县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③动作的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④动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8.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学前期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表现)(1)双手操作技能的发展(2)躯体运动的发展(走、跑、跳、平衡、钻爬和攀登) 9.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1)知识经验(2)讲解与示范(3)练习 10.动作技能的培养(1).运动教育①运动教育的含义: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②运动教育与传统运动技能教学的区别:①传统的教学重点放在一种具体的练习上或分析一种技能的组成部分上。运动教育重点放在运动思想或概念上,格式塔。②传统的教学要求立刻做出反应,运动教育则在问题解决中实验,幼儿要求有时间来进行思考。③传统教学要求反应一致,运动教育在反应的多样性方面,有个体的差异。④传统教学重点放在教师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正确方法”的示范者。运动教育重点放在幼儿的发现和学习上,教师对种类和特性等方面进行讲解示范。 ③莱本的运动分析理论:它提出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具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体的“运动生存”——做,它是指用一种客观的方式来发展和维持生命的那些所有的需要。一个是“舞蹈”即指那些与个体的运动生存有关的个体的感觉、个性以及个体生存的主观成分方面。 (2). 动作技能的训练:动作定向的训练、动作模仿的训练、动作整合的训练、动作熟练的训练(3). 蒙台梭利幼儿动作教育①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目的:幼儿动作教育目的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目的:增进幼儿对身体概念的了解;训练感官系统,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及味觉的灵敏协调;训练大、小肌肉动作的协调;训练手、脚与眼睛的协调;促进神经、骨骼、肌肉和全身性运动的协调与相互间的配合。培养“感觉-动作”组合功能的完美协调。间接目的:培养幼儿的专心、独立、受秩序等人格发展;促进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全;培养幼儿写字、阅读前得准备工作;学习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及日常生活所需的礼节;启发及增进儿童智能教育的发展。②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方法:动作教育又称日常生活教育或肌肉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动作。 11 (一)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下述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即让幼儿了解、熟悉活动,使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即借助实物、模型或图表等进行手的操作活动);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不依赖实物而借助出声言语进行活动的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进行与外部言语相似的默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阶段(即凭借简化了得内部言语,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自动化的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 (2).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三阶段论: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智力技能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阶段即原型定向阶段(原型定向就是了解智力活动的“原样”,了解原型的动作结构,即动作构成要素及动作次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知识的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即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原型内化阶段(即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就是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3).智力技能的培养途径①原型模拟。第一步是创拟模式,创拟模式就是人们通过对观察或实验材料理论分析及设想,提出各种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的假设结构。第二步是检验与修正实践模式的假设结构。②分阶段练习 12.智力技能的发展与培养(1).皮亚杰智慧发展论①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感知运动期(0岁——2岁)前运算时期(2岁——7岁)具体运算阶段(七八岁——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 ②表征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内化作用。内化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内化是指外部动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第二,过度作用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度的中间环节,儿童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表征活动,才可能产生思维,表象的二重性特点(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也决定了它的过渡性作用。⑵智力技能的培养①表征能力的发展。幼儿期智力技能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就是幼儿表征能力的培养,幼儿期是以表征活动为主要心理活动特征的时期,表征的发展遵循着从程序性表征向陈述性表征发展的规律。程序性表征是自然而然地获得的表征,陈述性表征是自己能够理解的表征。儿童从程序性表征向陈述性表征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出现了最初的灵活性或可变性。这种转变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对象征的概括能力的发展。第二,语言的参与。②模仿和游戏。象征性功能或表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模仿和游戏,幼儿的模仿是表征行的模仿,它和感知性的模仿不同。幼儿游戏的典型方式是象征游戏,象征性游戏在幼儿期达到发展的高峰。模仿和游戏是象征性功能或表征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表征的起源,于是,模仿和象征性游戏不仅可以表现幼儿的智力技能,而且可以培养智力技能。幼儿园和家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积极组织、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模仿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适合身心发展特点的主动的、愉快的活动中,促进自身象征性功能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智力技能的形成于发展。    13、简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答:⑴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⑵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其自身行为的建构者。⑶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⑷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 14、简析师幼互动行为的构成要素。 答:㈠外显行为因素。⑴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⑵师幼互动行为的性质。⑶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与结果。⑷师幼互动行为的类型。㈡内隐心理要素。⑴场景界定。⑵角色认知。⑶行为期待。 15、简述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答; ⑴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⑵教育任务的全面性与细致性。⑶教育过程的创造性与灵活性。⑷教学方法的主体性与示范性。⑸教育影响的长期性与滞后性。 16、幼儿教师为什么经常处于应激之中?答:⑴神经质和高应激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内向性和应激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尤其男教师)。⑵被称之为完美主义的因素也会给教师带来较高的应激,并且认知风格和对具体教室环境中的应激源过于敏感也有联系。⑶敌意愤怒、攻击、对别人的不耐烦)也会使个体遭受到更多的应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很明显的在教学环境中经常出现的挫折和冲突特别能够激活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将敌意表现出来。 17、运用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系统,考察一次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基本情况。 答: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是一种指导系统观察的分类体系,运用于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记录与解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18、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谈谈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点。 答:⑴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一个总受到教师批评的儿童,尤其是如果他们已经倾向于有较低的自尊,将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并产生认输的结果。因此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但确信只有通过压力才能使儿童达到一定标准的教师,可能会比那些工作不太认真,但却更倾向让儿童根据个人的不同水平来发展的教师,对儿童的长远发展有更不良的影响。⑵教师在情绪上的安全感。情绪上的成熟性应是有效互动型的教师应具有的另一种品质。这意味着不要让儿童的行为扰乱了自己的情绪。⑶教师的职业态度。⑷教师的教学风格。⑸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9、幼儿教师应激对策? 答:教师要控制应激,首先是要了解自己是否属于对应激很敏感的人。其次,教师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应激反应。第三,教师要控制应激就要更加仔细地了解别人,换位思考,不要随便下结论。最后,还要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 20、师幼互动与师生互动有什么不同? 答:师幼互动与师生互动有两点突出的不同:一是在互动双方构成上,师幼互动基本局限在带班教师与幼儿之间;而一般情况下,师生互动中与学生发生互动的除了班主任还有任课教师。二在互动发生的场景上,师幼互动持续于幼儿在幼儿园的全部生活时段,有可能发生在幼儿园生活的所有场景里;而师生互动以授课和学习为轴心,主要集中于课堂场景内。 21、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 答:㈠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⒈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⒉早期人际关系经历。㈡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⒈教育观念⒉受教育水平⒊反省能力㈢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㈣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 22、我国师幼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1、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动因是履行事务性职能而非关注情感。2、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形态是教师主导而非幼儿主导。3、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内容是传授固有知识技能、维护既存规则规范。4、师幼互动主体的主导行为是高控制、高约束对高服从、高依赖。 23、我国师幼互动行为的功能分析。 答:㈠正向功能。1、有利于为幼儿提供稳定的学习与生活秩序。2、有利于幼儿习得知识技能获得社会规范。㈡负向功能。1、不利于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2、不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3、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4、不利于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24、和谐师幼互动的建立,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答㈠从偏重关注事务到兼重关注情感。㈡从教师单一主导到师幼双重主体。㈢从严格控制约束到适度自主自由。㈣从谋求整齐划一到崇尚个性差异。㈤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到促进全面成长。 25、简述良性家庭互动的特征。 答:良性的家庭互动一般具有下列特征:稳定性、凝聚性、适应性、支持性、滋润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征,如开放性、完整性等也是良性互动家庭所应具有的特征。 26、简述亲子互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答:亲子互动是家庭互动的核心。亲子互动即家长与子女的互动,也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亲子互动一般可以划分为:爱的基础、成长的喜悦、健全的教育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爱的基础”犹如亲子互动的地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首先从父母的爱心开始,逐步过渡到父母的“教育心”,并在以后的“教育心”中包含父母的“爱心”,使二者关系平稳、包容地向前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爱的基础”和“成长的喜悦”是家庭互动中孩子身心发展的“养料”,父母的爱心、抚养心、教育心和督导心的合理使用,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27、独生子女教育的心理学原则有哪些? 答:㈠“以儿童教育儿童”。㈡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㈢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28.游戏的心理结构是什么? 答:⑴游戏的认知特性——心里主动性维度:①自我导向②心里主动性③灵活性 ⑵游戏的情感特性——活动强度维度:①内在动机②内部控制能力③假装 ⑶游戏所共有的基本心理成分:想象、动机或需要、情绪体验、自我调控、语言与动作 29.游戏所共有的基本心理成分有哪些?答:想象、动机或需要、情绪体验、自我调控、语言与动作。 30.游戏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⑴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①活动动机的内源性②活动目的的隐蔽性③活动过程的松散性④活动内容的虚构性⑤活动原则的变通性⑥活动主体的积极性 ⑵游戏是看观察的行为:①认知行为②交往行为③宣泄行为 ⑶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 31.富有游戏性的活动情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⑴一批熟悉的同伴⑵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协定⑶最低限度的指导行为或介入行为⑷创设友好的氛围,是儿童感到舒适和安全⑸制定计划,降低儿童疲倦、饥饿、患病或紧张经历的可能性。 32.什么是意向性活动?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游戏具有哪些显著特征?答:当某种行为的生理情境或动机还没有完全增强时,其行为表现是极轻微的,或者仅表现为早期的应作,这就称为意向性活动。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游戏具有一下显著特征:⑴活动动机的内源性⑵活动目的的隐蔽性⑶活动过程的松散性⑷活动内容的虚构性⑸活动原则的变通性⑹活动主体的积极性 33儿童的需要?(学者刘焱)把幼儿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进一步认为,在九种需要中驱使幼儿去游戏的需要主要有身体活动的需要,与环境保持平衡的需要以及社会性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一个层次:尊敬(认可)需要——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二个层次:理解环境的需要——最佳觉醒水平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第三个层次:自身活动需要——基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 34儿童游戏动机系统?文献综述和启示(1)活动性动机:主要是运动性游戏及重复性游戏。(2)探究性动机:主要是智力类游戏和象征性游戏。(3)成就性动机:引发象征性游戏和造型性游戏,另一方面驱动儿童人际交往,引发规则性游戏。(4)亲合性动机:这种合作性游戏既可能是运动性合作,也可能是智力性合作;既满足自主、自由的需要,又接受规则的制约和规范,是一种复合性的游戏。 35儿童游戏的发展过程?其一,儿童游戏的发展是一个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连续过程。其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是同步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㈣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1.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2.游戏类型的数量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关系3.游戏所用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4.用于特定游戏的时间,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儿童游戏没有一定的模式6.儿童游戏的发展与非游戏活动有着系统的联系。㈤儿童游戏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游戏(0~3岁)2.幼儿游戏(三岁至六七岁)幼儿游戏中,象征性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3.童年游戏(六七岁至十二三岁)(1)活动性游戏(2)智力游戏(3)教学游戏(4)角色游戏。总之,游戏发展到童年阶段,其内容更加丰富,其形式更加复杂。 36.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   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作为一种整体现象,应是能够真正表征的可观察或可识别的一系列动作的集合,即克分子行为,而不是华生所说的分子行为。   主要的内在决定因素就是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它们是行为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称之为“内在决定因素”。托尔曼称之为“中介变量”,于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结公式“S-R”变成了“S-O-R”的形式。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期待水平有感知性期待、记忆性期待和推理性期待三种。在托尔曼看来,学习就是对行动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   37. 为什么人类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认知性:(1)人的知识内容一旦得到了发展,就会成为决定个体知觉、解决问题和动机的重要因素。(2)一个人是否观察、理会和知觉外部事件,以及是否会对这些外部事件保持持久的印象,这都受到个体认知内容的影响。(3)认知内容还影响个体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建构新的学习方法。 38.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独特之处:(1)它们不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那样,是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作出的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的观点和建议。(2)它们不是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或语言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范围对学习者整个人成长历程的解释。   39.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在康布斯看来,学生学习的活动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学习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新的知识,一是学习活动会使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产生新的意义。   康布斯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使他们能在知、情、意三方面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40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学习本身不是机械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总和,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过程。人的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倾向:  (1)认知倾向(激进的和信息加工的)(2)社会文化倾向(维果茨基为代表;其理论与社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理论提倡“师徒式教学”,认为教学应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认为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属于社会的;它以文本形式存在,所有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解释文本的意义。)(3)行为倾向(以循环控制论为基础,所以又称“控制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而且强调个体的自我反省。) 41.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20世纪20年代提出。   苛勒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主体借助于问题情境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突然领悟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从两方面分析了顿悟产生原因:一方面强调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另一方面假定脑本身有一种组织的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   42.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理论”:该理论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了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是一种“表象系统”,或者称为“内在模式”。   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具备善于发现学习和训练有素的认知能力。   43.奥苏伯尔德“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20世纪50年代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其学习实质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构成三种关系,即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并列结合关系。   奥苏伯尔围绕认知同化学习原理,从教学角度研究了认知结构,发现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可利用性、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和原有知识本身的稳定性。 44.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田间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条件反射形成(学习)的高级神经活动机制是,条件刺激在中枢神经引起的兴奋与无条件刺激在中枢神经引起的兴奋之间形成“暂时神经联系”。   45.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肌肉动作与各组刺激要素之间形成的联结。   由于格思里把他的学习定律建立在刺激-反应联结的邻近上,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机制是暂时联系,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被称为“邻近性条件条件作用学习论”。   4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经典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射的过程(S-R),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R-S)   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现经过刺激代替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刺激的替代式学习就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学习——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47幼儿学习概述 幼儿学习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学做人的过程,包括适应集体生活、适应环境的过程。学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进行,学习更多地通过有计划的教育进行。 48 幼儿学习的发展 表明人类个体在胎儿期已能进行颇有成效的学习。婴儿的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的学习。49幼儿学习的种类(一)按学习内容可分为: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幼儿的学习按学习内容可分为以下四类:1.技能学习2.概念学习3.社会性学习4.创造性学习(二)按学习方式可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言语学习和操作学习;关系中的学习。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通过亲自参与、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知识。接受学习是由教师按预定的目标和步骤,以教材为中心,向学习者传授有系统的知识。言语学习主要借助语言交流,通过意义理解获取知识,如幼儿学习语言,进行语言活动。操作学习主要借助实物操作,通过动作内化获取知识。3、关系中的学习 上述各种学习方式均为儿童个人的学习,是指“物”的学习,学习过程中与他人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联系较少。这种学习对于儿童个体来说是“向他人学习,”对于儿童之间来讲则意味“互相学习”或“共同学习”。在此我们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1)同伴游戏中的学习。(2)交往学习。(3)合作学习(4)冲突中的学习。 50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操作学习。 51操作学习的特点: (1)、首先,在学习方式上,操作学习是以内、外部动作来获得经验的学习,即“动作-经验”,学习动作是学习的载体;言语学习通过语词理解,是“语言-经验”,语言为学习的载体。(2)、其次,在学习内容上,操作学习的知识、技能是言语学习所无法获得的(3)、最后,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操作学习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结果是获得主体的经验。 52操作学习的类型 根据学习的主要目的,操作学习分为:(1)探究性操作学习。(2)、形成性操作学习。(3)强化性操作学习。(4)、模仿性操作学习。(5)、创造性操作学习。根据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操作学习分为:(1)示范性操作学习。(2)指导性操作学习。(3)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4)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 53操作学习的指导1、操作学习与言语学习的统一。2、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3、操作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操作材料的量与质的统一。 54幼儿学习的特点(一)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二)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三)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四)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与促进。 5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简答: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2岁~7岁左右);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左右);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左右)。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有下列的特征。1、自我中心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6、能做出延迟模仿 延迟模仿的意思是,幼儿能依靠记忆把先前看过、听过或感受过事物模仿出来。7、能进行象征游戏 56布鲁纳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论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有三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这就是“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即通过动作或行动、肖像或映像,以及各种上符号来认识事物。 57所谓动作表征是指人们用“动作”来表达他关于世界的知识和经验。肖像表征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符号表征是用人为设计的特征或符号系统再现知识,例如通过语言再现知识或通过 特定的符号表达知识经验等。 58认知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59动机发展与幼儿学习 动机是行为的动力,幼儿动机的发展是制约幼儿学习的主要因素。一、学习动机及其种类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类型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本身就能使其得到满足,学习成功就是一种强化,无需外力的作用,也不必施以外部的报酬和奖赏而使之产生某种荣誉感。外部动机是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2、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60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在各种活动中适中的动机水平,有最高的工作效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这种适中的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61幼儿学习动机的发展(一)外部动机起主导作用,内部动机逐渐发展(二)动机主从关系开始形成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 62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63知识系统化与幼儿学习迁移(中国心理学家冯中良教授认为,若从迁移实质来看,它是新旧经验的整合。)整合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同化、顺应与重组。同化就是把新的材料、经验或概念吸收入原本已有的知识里,使原有的知识丰富起来。顺应就是由于学习者接收到新的资料,使他改变原有的想法,对事物有了新的概念。重组指重新组合原有的经验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整合方式,可促进新旧经验的概括化;通过重组,可促进经验的系统化。 64问题解决与幼儿学习迁移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所引起的,按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识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活动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65论述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根据性质划分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2、为什么要教会原理的概念(一)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鼓励幼儿概括活动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幼儿形成一些简单的、初级的概念,将知识分类、归纳、比较,使之系统化。在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时,要提供有关原理、概念的各种实例。如果使用的实例不充分,则所学概念的概括性就可能受到限制。(二)使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找到学习情境和真实生活问题中的共同要素。已经证明,迁移至少有一部分决定于已学东西和将学东西之间的相同要素。所学的教材应当具有已学东西和希望迁移于其中的情境之间的最大的相似性。为了实现迁移,即使有了相同要素,这个同一性还必须被学生所感知,对它有清楚的认识。总之,将来的学习依赖于过去的学习。我们不能脱离过去的经验来学习。在学习新东西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它与先前学习的东西联系起来。 66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概念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概念学习将业已存在的概念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中,进而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这个概念。(一)联结理论,在联结理论看来,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事物的各种特征加以重叠的过程。(二)假设理论,假设理论认为,概念学习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莱文的实验证明,概念的学习过程经历了知觉识别、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概括四个阶段。 67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1).概念学习的操作化;儿童概念学习直接受他们概括水平的制约。(2).概念学习的个性化;儿童的概念是个性化的,幼儿的概念学习也是个性化的。(3).概念学习的情绪化;所有概念都带有情绪色彩。 68幼儿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1).概念形成。学习者通过直接接触大量同类是我的例子,经过假设、检验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抽象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属性。(2).概念同化。它是指向学习者直接呈现概念的关键特征。这种概念学习,只需把呈现的概念的关键属性同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学习者不必再次经历前人的概念形成过程。 69、概念的结构有哪几种:主要有两种:特征说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结合而成的;原型说认为概念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来表示,人们主要从最能说明概念的一个典型实例来理解概念。 70、概念的种类: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2.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3.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71概念同化的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1.新学习的概念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儿童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观念3.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72、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派生下位学习和相关下位学习。 73、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74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例证法、变式法。 7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一)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二)自由游戏、活动区游戏、和集体游戏 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分为自然、社会、语言、艺术和健康等五大领域。 76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含义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准备物质、东西活动的教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1)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不以解决幼儿园全部幼儿的发展问题为目的,它应该有针对性的指向某一部分的幼儿。(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必须具备帮助幼儿身心发展的正面价值。(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必须以幼儿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中的相关理论观点为基础。(4)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应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目标。(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完成必须经由系统的方法。 77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综合课程取向――主题教育活动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突出整体教育的思想。其次,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该强调活动教育观念。再次,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当注重协同教育理论。 78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3个。(一)哲学基础。就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言,的确离不开其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而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当首推哲学基础。首先,哲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最根本的基础。其次,哲学中关于认识来源、知识性质的观点对幼儿教育活动设计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再次,哲学认识论中有关知识的价值的问题的探讨,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与组织关系甚大。(二)、心理学基础。 与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不同,因此,认知学习理论感兴趣的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注重完整人的培养。(三)社会学基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因其保存、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面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79教育活动设计程序的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媒体观” 设计看做是媒体选择的过程。第二种观点是“胚胞期系统观”突出了媒体制作。第三种观点是“狭义系统观”第四种观点是“标准系统观”第五种观点是“系统设计观”。 80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四种模式(一)递进式。是将一个内容分成若干阶段,逐步推进的教育活动设计模式。(二)放射式。指通过各种渠道完成一个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的形式。(三)、立体式。指将一个主要内容分解成为若干个子内空,子内容再分解为若干个次子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四)网络式。指将深化式、放射式和立体式结合起来形成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 81、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标准:(1)幼儿有其独特的需要、生活背景、兴趣和学习方式。(2)幼儿的以发现学习为主,幼儿是在做中学。他们通过游戏,探索个体的感觉经验和在环境中的活动来学习。(3)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环境必须以幼儿为中心,着重于幼儿的整体发展,有助于认知、社会、情感和身体的成长。 82、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特点:(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其评价主体包括老师、家长、和和同伴。(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内容生活化。评价包括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游戏、实验、参观、讨论、就餐、睡觉等,而学校教育评价的内容则具有单一性,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技术多样化。 83、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评价包括哪些方面:(1)教师——儿童关系,如,你是否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或一个有智谋的人,而不是一个信息的发送者?你是否确认每一个儿童每天能在某些事上取得成功?你是否提供机会让儿童自己选择学习活动,允许和鼓励他们自己发起活动?等(2)教育活动过程,如是否提供许多机会通过感官—摸、听、尝、闻、看——进行教育活动?是否鼓励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儿童是否通过观察、模仿及互教互学方式进行学习?等(3)教育活动指导,如教育活动内容是否涉及儿童的所有发展的领域,而不公公是 是发展?等(4)幼儿园材料与设备,如是否提供了儿童不同发展水平和举相适应的、不同种类的材料、物品和设备?等(5)幼儿园自然环境,如活动室是否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有没有温暖、诱人和如同家庭一样的气氛?房间是否具有较好的取暖、采光和通风条件?等。 84、学习环境及儿童课堂行为评价:幼儿学习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成分,这里主要是指幼儿的课堂学习环境,关于学习环境及其课堂行为的评价,主要用“沃斯克—戴开放型与传统型学习环境及儿童课堂行为测定量表”。该表可测量六种变量的影响:场所、小组领导人、组内人数、动作、学习行为和交往。(前三者是学习环境,后三者是幼儿的课堂行为的主要指标。) 85、简介个人评价;个人评价带有诊断性和惯例性目的,能为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及改进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教育活动提供依据。常用的个人评价方式主要有:发展状况鉴别、协约和活动记录。 86、常用的儿童发展状况鉴别工具主要有:(1)皮博迪图画词汇测验(PPVT)主要估测个体的接受性词汇水平。(2)学前语言量表(PLS)(3)礼堂和动作综合能力发展测验(VMI)(4)房—树—人测验(H-T-P),用来测量视觉动作技能水平。(5)动作活动量表修订本(MAS),用来评价儿童的身体意识,手的灵活性以衣身体控制能力。(6)言语能力量表。 87、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采用绝对评价有哪些优点:(1)便于教师了解幼儿对教育活动目标完成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教师有利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2)在主题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绝对评价有助于测定幼儿在各个具体的单元活动中达到教育目标的情况以及决定是否应进行下一个目标。(3)有利于刺激和的竞争心,带来自卑感的的情况较少。 88.顿悟学说的主要特征:⑴主要研究的是动物的学习过程以动物实验为基础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⑵学习实验均是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⑶其解释的都是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 89.游戏指导策略?⑴平行游戏法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⑵合作游戏法是一种常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⑶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⑷真实发言人是指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90人类的学习及其特点 跟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其次,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再次,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的自觉性、意识性才是人类学习的本质特点。 91学生的学习及其特点(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三)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作准备的 92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论 用信息加工(IP)理论来模拟学习过程的结构,并采用信息流程图来描绘学习的一般过程。(一)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学习是由加工、预期、执行控制三个系统1、加工系统--它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构成。但短时记忆对信息贮存时间很短,一般只有30秒左右,而且容量极为有限,只有7加或减2个信息单元2、执行控制系统――这意味着它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3、预期系统对加过程起定向作用。(二)、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于1987年提出一个极为简约的学习过程模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便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被激活的原有知识也进入短时记忆系统,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三)我国古代学习过程结构模式有两条:一条是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学、思、习、行在内的生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作用。另一条是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作用。可见,这两条主线反映的知、情、意、行过程,正是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综合要求,构成了全面、系统、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是由低层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过程。 93 学习的类型(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1977年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指出根据学习活动的复杂性程度提出五种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陈述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2)智慧技能,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3)认知策略,即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内部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它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成分;(4)动作技能,即习得的用来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5)态度,即习得的并能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这五种学习又分为三个领域。前三种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属于情感领域(二)布卢姆(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教育目标分类:他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技能学习三大领域。其中认知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水平不同的目标。(三)奥苏伯尔的知识学习分类(美国心理学家)他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获得任意的、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意义学习其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旧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把意义学习分为三类,即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我国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分类潘菽(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把学习分为1知识的学习2学习与发展 94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完善、日趋复杂化的过程,它包括个体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部分。首先;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其次,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二)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1适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明显地促进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2、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构建心理结构而实现的。总之,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已有水平为学习提供必要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和可能,而学习又使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变成现实,从而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95简述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答: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的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经过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个体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具有社会性,社会化就是使某一社会及其文化得以延续、维持代际关系,延续文化遗产,形成社会创造力从人类个体发展来看,是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与社会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社会由若干个个体组成,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所谓社会,离开了社会,人也就不能称作人。所以,由人组成的社会要持续下去,社会中的人就必须社会化。 96、简述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答: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认为,考察儿童发展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儿童逐渐形成的自我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一种整合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是儿童儿童按某一方式被社会化的结果,在儿童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冲突。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或危机,即儿童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儿童教养者的行为决定着该阶段心理发展的成败,并构成儿童日后社会行为的原型。埃里克森根据个体在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化为8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2、自我对羞怯、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备 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生殖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绝望 97、简述杜威、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过程。答:道德认知理论是有杜威作先导,皮亚杰建立理论体系,而后由柯尔伯格进一步发展的。杜威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三个水平:1、前道德或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自律水平。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律阶段 他律阶段 自律阶段。柯尔伯格把杜威和皮亚杰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予以详细的分化,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和阶段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3(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和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和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的原则为定向) 98、简述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与教育。答:特点: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较低,他们不仅道德知识不多,同时道德认识也很肤浅,概括力差。幼儿道德是非观念处于不稳定状态,缺乏道德认识的一致性。幼儿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幼儿道德认识的发生、发展是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的过程。教育:1、要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2、要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能感染人的、生动的内容,讲道理渗透到有趣的故事童话、图片等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具体的形象帮助幼儿弄清是非,明白道理,影响和塑造儿童的心灵。3、教育者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评价。 99简述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过程。 答:俄罗斯哲学家索罗维耶夫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三种情感是道德发展最主要的原始材料。它们分别是羞耻感、怜悯感和虔敬感。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现代情绪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哲学现象学方法相整合而形成的所谓现象学心理学的许多观点与索罗维耶夫的看法惊人的相似,几乎完全吻合的认为道德情感的发展与依恋感、同情或移情、羞耻感关系最为密切。 100、简述幼儿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答:综合有关研究,幼儿道德行为发生、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时期或适应性社会行为发展期(一岁半以前的幼儿)。第二阶段:萌芽性道德行为发展期。(一岁半到三岁)。第三阶段:情景性道德行为发展期(三四岁)第四阶段: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五至七岁)。 101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互动性原则(二)效用性原则(三)特异性原则(四)安全性原则。 102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含义?一种是指令性的即指示教导之意;一种是指向性的,即指点引导之意。 103.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模式(一)对应于教育目标的活动指导模式。在教学理论领域,有关教育活动指导模式的研究中最负盛名的是乔以斯和韦尔。(二)、对应于知识类型的指导模式。荷兰教学技术专家皮特斯 104. 发现学习的教育指导(布鲁纳)因此,不宜过多地运用纯言语的接受学习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发现学习为主。教师在幼儿发现学习中指导可分为三类:在一端是系统的教师指导,在中间是教师对幼儿自我发现的指导,而在另一端是幼儿的自我指导。 105. 创造性与知识、智力 创造性与知识、创造性与智力之间的关系。答:1我们认为应该从创造结果的水平高低来看:当创造性与知识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时,水平最低。当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时,这时水平属于中等。当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时,水平最高。2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1)高创造性者必有中上的智力(2)高智力却不能保证就有高创造性;(3)低智力者创造性必低。 106. 创设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应充分考虑教育活动的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等要素。1、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的动起来就必须为他们提供活动的空间让所有的儿童在同一时间内在不同的活动区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各种活动。2、活动时间由于幼儿能力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活的的内容形式幼儿的兴趣能力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幼儿感到老是时间不够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应让幼儿逐步学会分配调整时间以提高幼儿安排时间的能力。3、活动情景内容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 107. 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一)建构教育活动情境(二)监控教育活动情境。 108监控的四种媒介:1、以物质情境为媒介2以幼儿的群体为媒介3以教师自身为媒介4实行教师角色转换。(三)调节教育活动情境 109创造的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他提出的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和验证阶段。 110.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1、发现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和英菲尔德认为,发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更为重要,2、分析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明确问题的能力。3、提出假设阶段中的创造性――包括了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激活那些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4、检验假设阶段中的创造性――监控能力 111幼儿的的5个层。根据泰勒的观点,创造性大致分为5个层次?1、表现性创造2、技术性创造3、发明性创造4、首创性创造5、杰出的创造。 112幼儿创造性学习及其特点?第一,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之中。第二,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借助于想象来实现。 第三、幼儿的创造性学习受情绪影响大。 113幼儿创造性测量的方法 (一)主观评定法。指由有关专家或专门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托兰斯 创造性主观评定的指标。(二)作品分析法。指通过幼儿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来揭示其创造性水平的方法。(三)测验法 分析题 1选择一组幼儿园教育中常见的概念对其进行心理学分析。P232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所谓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为同一类事物所共有,并使该类事物区别于它类事物的固有属性。例如“玩具”这个概念,它反映了皮球、娃娃、木枪、小汽车等许多用于游戏的物品所共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它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如娃娃是女孩,皮球是圆的,小汽车会走等等)。通常,我们使用概念一词时,总是依据玩具、水果、花、汽车等名称来表达一类事物。在心理学中,一般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来把握其确切的含义。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⑴概念名称⑵概念例证⑶.概念属性⑷概念定义(对以上4点再分别加以适当论述) 2、分析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与语言不可分离。没有语言,就不可能形成概念,因为概念用词来标志;同理,没有概念,也就不需要作为标志工具的语言。概念和语言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⑴概念与语言都是社会产物,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⑵语言水平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儿童概念内容的日益丰富、深刻和系统化,抽象概括水平越来越高。 3、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纠正幼儿的错误概念。 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及纠正:(非常重要) 原因:⑴儿童可能接受错误的信息⑵.迷信会赋予错误的概念⑶受经验局限⑷缺乏识辨能力,易受骗⑸.错误的推理产生错误的概念⑹.活跃的想象7.语言理解错误。纠正:幼儿概念学习中,常常出现两种错误:一是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事物的本质特性也包括非本质特性。有效的方法是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另一种是不合理地扩大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中包含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其他特征。有效地方法是多提供具有本质特征的变式。 4、根据幼儿概念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说明幼儿概念学习指导的一般方法。 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主要有两种:⑴.例证法,为了提高幼儿概念学习的能力,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多给他们提供具有不同典型性的实例,同时引导他们总结概括其中的共同特征。如帮助幼儿理解“动物”这一概念时,可以从鸟、兽、鱼、昆虫等多种类别中再选择不同的典型实例,让幼儿充分地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在比较中剔除个别特征,找出共同特征,尽可能的概括程度上把握概念。⑵.变式法,所谓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变式对幼儿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重要的影响。如教“鸟”的概念时,只列举麻雀、燕子之类的例子,幼儿以为能飞是鸟的基本特征。若能同时列举鸭子、鸡、企鹅等例子,便能有效地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设计题 选择一种检测幼儿概念水平的方法,设计一个简单研究方案。 答:检测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方法有: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以“排除”法为例,设计以下研究方案:依次在幼儿面前放几组图片,每组图片为4-5张,其中有一张与其他几张是非同类的关系,要求幼儿找出不同类的一张。比如,有老虎、牛、马、平板车的一组4张图片,请幼儿看哪一张是和其他3张不一样的,不应该放在一起,要求拿掉。待幼儿取出不同类的一张后,问取走的理由。然后继续出示另一组。用排除法调查的结果表明,幼儿往往根据情境和情感因素而非“类概念”去排除那“不恰当”的一张。(结合实际再适当论述)。 论述题 1、试论不良亲子互动关系的类型及其心理辅导。 答:不良的亲子互动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拒绝型、支配型、过渡保护型、服从型、矛盾型亲子互动。拒绝型亲子互动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在感情上或态度上表现出拒绝倾向的亲子互动。针对拒绝型亲子互动的心理辅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父母多与子女接触,多听孩子倾诉,少拒绝,多理解。第二,要求父母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地加入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去。第三,要求父母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站在子女的角度看问题。支配型亲子互动是指父母对孩子支配过头,把孩子当成父母的所有物,想用绝对权力去统治子女的亲子互动。针对支配型亲子互动的心理辅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父母不要动辄使用命令行为,而要采用温和方法引导孩子。第二,要求父母培养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第三,要求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过渡保护型亲子互动是指父母为孩子担心、不安、恐怖,经常想用过分的保护去消除这种情绪体验的亲子互动。针对过渡保护型亲子互动的心理辅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长见识的心理准备。第二,要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成长速度、程度、兴趣、能力大小作出恰当的判断,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第三,要求父母把尊重孩子和宠爱孩子区分开来,让子女有与其他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服从型亲子互动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意见,不管是什么都无条件接受,并为此感到满足的亲子互动。针对服从型亲子互动的心理辅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父母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矩和守则。第二,要求父母一定要分清是非善恶,不能迁就孩子的不当要求和不良行为。第三,要求父母不要把孩子当作个人的私有财产。矛盾型亲子互动与心理辅导:矛盾型亲子互动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前后矛盾或父母之间的教育态度不一致的亲子互动。针对矛盾型亲子互动的心理辅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父母在对子女教育态度、教育要求上保持一致。第二,要求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自相矛盾。第三,要求父母在管教孩子时,要注意自己情绪的安定性,最好在心平气和时教育孩子解决问题。第四,要求父母在夫妻生活上有一个和谐的气氛,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影响孩子情绪。 2、试论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答:一、父母的心理健康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父母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称职的父母应该心理健康,应该具有健康成熟的人格、正向的人生观、稳定的情绪。二,教养类型与幼儿心理发展。教养类型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或教养模式。家庭教育中不同家长的教养类型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养类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三,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发展。亲子关系即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包括母子关系与父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四,家庭结构与幼儿心理发展。家庭结构是指组成家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较为稳固的较为稳定的联系,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模式。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越来越趋向小型化,这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五,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发展。家庭气氛是指家庭集体生活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与情感氛围。家庭气氛及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关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不仅是现时的,而且是长远的。六、家庭生活情境与幼儿心理发展。家庭生活情境是指孩子在家庭生活过程中,父母为其所提供的物质环境与人文氛围。家庭生活情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3、幼儿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心理误区,应如何克服?答: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㈠私有性心理。㈡情绪性心理。㈢主观性心理。㈣虚荣性心理。㈤补偿性心理。㈥侥幸性心理。 4、试论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答:㈠良好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第一,独生子女在经济、物质上有可靠的保证。第二,独生子女被爱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第三,独生子女家长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抚育子女。㈡不良心理特点及其成因。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心理特点较为典型有:①独立性较差,总想依赖他人。②自我中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较差。③办事缺少恒心,坚持性不强。④撒娇任性,固执。⑤自私,嫉妒性强,有较强的独占欲。⑥胆怯,不善交往。⑦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爱撒娇;等。造成独生子女这些不良心理特点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㈠缺乏必要的“儿童伙伴”。㈡家长过渡溺爱。㈢家庭教育不一致。 5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他指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的,而这些需要的层次顺序由下而上排列。马斯洛认为,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动机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即当生理的需要如衣、食、住等方面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动机去满足安全的需要,例如人需要身心均免受伤害。怎么做?⑴、奖励和恰如其分地评价以强化内部学习动机⑵、及时反馈以强化幼儿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⑶、适时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⑷、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诱发幼儿学习的需要 总之,内在动机和外咖动机相互结合,对促进幼儿学习深具意义,二者要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推动作用。 迁移类型加以论述?根据性质划分⑴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零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⑵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⑶、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⑷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二)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⑴、相似性⑵原有的认知结构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可辨性、可利用性与稳定性。⑶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6试述如何划分幼儿园教育活动类型,并对具体的每种活动加以举例说明。:目前,主要有一下两种划分幼儿园教育活动类型的标准。(一)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依据,根据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教育侧重点,把教育活动划分为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活动,从入园到离园期间内,除游戏、教学以外的一切活动,主要有劳动活动,自我服务活动。在生活活动中,教育是渗透性的,主要侧重于保育,维护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其中,以生活保健,营养卫生、身体锻炼、劳动教育等为基本手段。因此,有人将此类活动称为广义的健康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包括幼儿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游戏教育活动,前者一般在自由活动中以幼儿自选活动为主;后者一般在集体活动中以教师安排活动为主。无论哪一种均强调寓教育于游戏中。实际上,幼儿园游戏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游戏活动和游戏化活动。(二)自由游戏、活动区游戏和集体游戏。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点出发,根据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干预、控制的程度差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自由游戏任务定向的活动区游戏和全班集体游戏。自由游戏是幼儿个人的自由活动,其特点是计划自定、材料自选、游戏方都属于这种性质的游戏式方法自定、伙伴自选,学习的性质竖发现学习。户外自由活动和户内的一部分活动区活动。任务定向的活动区游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幼儿小组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在于活动环境是教师预先创设的,教师在活动区投放的活动材料包好着一定的问题和任务,幼儿可以通过操作材料去发现,教师也乐意直接提出问题和任务,但是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式方法是幼儿自己决定的。这种活动教师是幼儿解决问题的支持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其学习性质是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全班集体游戏,通常是教师利用规则游戏的形式编制的教学活动,其学习的性质是接受学习。这种活动形式强调以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控制程度为指标,把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当做一个连续体,每一项活动都可以在这个连续体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控制较弱的一端是幼儿的自由游戏,另一端则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游戏。 7、戴维斯学习系统设计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戴维斯提出了学习系统设计的三个基本原理。原理一,在形成教育活动设计决定前应具体明确教育活动系统的目标和资源。系统方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先明确系统的需求。也就是说,在明确系统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以及资源和约束条件“是什么”之前,活动设计着不可能提出“设计一个学习系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应该怎么做”之类的问题。原理二,教育活动的系统设计过程应保证逐渐修正完善,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中,设计者必须检查自己的工作以便确定教育目标是否能达成,是否有未曾预料的问题发生,是否需要对已有系统的运作进项调整等等。原理三,教育活动设计过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活动。因为系统的每一个成分必须被综合在一起考虑。教育活动设计者首先从制定有关目标、资源和约束条件的总体计划开始,然后用此计划作为依据,分别构思系统的每一部分,详细探究其细节,确定必须解决的问题,列出一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等。 8、试论:作为幼儿教师应如何针对幼儿道德的特点开展幼儿品德心理教育?答:由于人的道德行为被看做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的外部表现特征,是检验道德教育成效的唯一的客观标准,是评价个人品德的总体特征。所以道德行为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要进行道德行为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让幼儿反复的进行行为练习,同时,在行为练习的过程中,向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准绳,随时对照,以形成巩固的行为习惯。(二)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动机。幼儿道德行为动机与目的具有不稳定性。教育者要在儿童游戏、学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根据幼儿发展中的不同需要,讲道德行为要求或树立榜样等多种方法去激发儿童的行为动机,并注意对积极的行为动机及时予以强化。要指导儿童逐步有目的、有意识的去行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动机。(三)要培养幼儿言行一致的品质。幼儿要做到言行一致,需要幼儿在实行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挫折、抗拒诱惑、解决障碍和意外得困难,需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和能力,既要有道德意志。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上;要求幼儿按照生活进行一天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并坚持在各项活动中的一定的要求;鼓励幼儿付出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独立完成各项任务;经常不断地对幼儿行为提出具体的、合理的、坚持一贯的要求,促使他们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总之,幼儿的品德心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幼儿教育心理学界定为研究幼儿教育,特备时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走向独立。 9如何在幼儿的发现学习中实施教师的指导作用:1、教师在幼儿发现学习中的指导可分为三类在一端是系统的教师指导在中间是教师对幼儿自我发现的指导,而在另一端则是幼儿自我的指导。系统的教师指导是一种步步推进的指导方法,他从遇到问题始到解决问题止整个发现过程都予以必要的指导。2、教师对幼儿自我发现的指导实在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的指导。采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创设各种富于发现的条件,提出一些诱导性的问题,教师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讲解和演示。3、在幼儿的自我指导中,活动的中心主要转移到幼儿身上,有幼儿主持整个发现学习的过程。教师仅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指导幼儿具体的发现学习是,这三种类型往往是综合表现出来的。系统的教师指导往往同幼儿的自我指导结合在一起,很难加以绝对的区分,教师对幼儿自我发现的指导,也往往同幼儿的自我指导结合在一起,同样也很难加以绝对的区分。在幼儿远的教育活动中可以构建一个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连续统一体,幼儿的学习从完全自由式发现道严格的讲授式接受学习的变化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中作出科学的决策。 10你认为格拉塞关于个性化教学的五种类型中那一种最适合于幼儿园的个性化教学 答:类型五成人多种成就的方法。在单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给儿童以相同的教育目标,当然,随着近些年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学校教育的这一特点似乎也在发生变化。但幼儿园的教育就不应该给予幼儿以相同的教育活动目标,而应采用类型5的教育指导方法应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教育活动目标。个体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健全的社会就应使所有的成员都以自己的最刚才能做出贡献。因此对于个别差异,我们应该认为,采用不同方法以培养出不同能力和不同结果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过分强调儿童某一方面的能力这势必会使那些在其他方面对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才能的儿童感到失望。他们会因为没有满足欲望而感到不快。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鼓励儿童其它方面的优秀表现,同等的尊重人生的各中道路。 11如何创设幼儿园的对象性教育活动情景?答:对象性教育活动的创设,一般只一某个或某了具体的教育活动为时间单位的教育活动情景的设置。它实际上包含在前者中,是背景型教育活动情景创设过程中经常变化的那个部分。为了便于分析对象型教育活动情景的创设,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将活动情景分成认知型、行为型、能力型。创设认知型教育情境应注意多提供各种具体、形象的认知材料吸引幼儿接触,感知这些材料,通过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创设行为型教育活动情景是,应配合教育活动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为由而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让他们可以直接参与的行为情景扣扣子、拉拉链使幼儿在这些具体的行为情景下多次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力型教育活动情景的内容非常丰富的它涉及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创设适应由浅入深有层次的编排内容以智能开发为主是每个不同水平的幼儿都得到学习和表现的机会参与操作,发掘潜能。这三种教育活动情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据此进行综合创设。 12试述皮特斯根据知识分类思想所提出的教育指导模式? 1、呈现模式:在教育活动指导中,它主要涉及呈现信息和操作技能等知识的教育活动指导。具体分为认知联系或整合与自动化三个阶段。2、行动模式:常常用于培训情景,强调的是模仿学习和遵循示范即当学徒提吃认知学徒法的依据在于:知识技能学习发生于运用的情境之中,与呈现模式不同的是行动模式强调学习情境与表现业绩应该合二为一,不可分离,认知学徒法强调归纳相关的认知过程和练习,并在针对性强的情境中及时应用由此使得任务环境成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儿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解决真凭实据的问题。3、探究模式;强调创设让儿童自由探索和实验的学习环境这一类教学模式关注儿童概括迁移能力的培养。重视将现有的问题解决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与领域中,突出条件性知识对探究过程的监控调节作用。 13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认知的作用。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场依存性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参照物或外部环境线索作指导;所谓场独立性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内部感知线索作指导。在不同的创造活动中,这两种认知风格的儿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场依存性的儿童的特征是:依赖于周围的感知场景;倾向于对环境做出整体的把握,易受当时情境的影响;相信权威;把周围人的脸部表情作为一种信息来源;对他人很敏感,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社会技能;对人有兴趣;与相交往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喜欢参加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场独立性儿童的特征是:在感知物体时,能把物体从场景中区分出来;能解决不同场景中出现的同一问题和稍作改变的问题;不服从权威,有自已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完成任务过程中积极努力;待人冷漠、疏远;不合群;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喜欢从事独立性强的活动。大量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的发展是其一般心理分化水平的反映。思考型-冲动型认知风格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说明思考型认知风格不适合儿童语义单位发散性加工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动型风格与语义单位发散性和语义转化发散性加工都呈正相关。(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与幼儿创造性发展。雷纳和林奇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鼓励独立性、创造精神、主张男女平等的开放性社会中,儿童创造力的水平普遍较高,男女差异也较少,强调服从、专制,男女地位悬殊较大的封闭性社会中,儿童的创造力水平普遍较低,男女差异也较大。2、学校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教师的教育观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系,分析指出,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儿童意见。3、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性发展。生活在父母教养态度民主型、许可型家庭中的儿童,独立性强、创造力水平也较高。 14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一)幼儿园的环境特征 马克西姆1985列出了一些能刺激幼儿创造性行为的环境条件;(1)对幼儿很积极参与的活动不应加以时间的限制;(2)建立一个自由的、开放的环境气氛,以鼓励幼儿自由自在的表现;(3)允许幼儿之间互相交流,并刺激另一同伴的思考;(4)消除环境中的压力、焦虑等不良条件。(二)教师的态度。马雅斯基1985年提出了教师鼓励幼儿进行表达创造性倾向的八种方式:(1)帮助幼儿接受变化(2)帮助幼儿认识到有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3)帮助幼儿了解很多问题可能有很多的答案;(4)帮助幼儿学会评价,接受他们的自我感受;(5)奖励有创造性的幼儿(6)让幼儿体会到创造性成果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快乐;(7)帮助幼儿学会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8)帮助幼儿发展坚持性。(三)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四)创造性游戏。 15幼儿创造性教育的途径?论述?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途径?答:主要有3个途径5个方法。(一)自我表现材料(二)创造性思维训练。(三)另外,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基本方法是:第一,教师在自我表现材料的活动中应尽量少干预,并且不要给幼儿提供模仿的范例。第二,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以重视幼儿操作活动的过程为主,而不是结果。第三,教师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并给予正确的评价。第四,教师应给有疑虑的幼儿不参与活动的权利。第五,教师要对表现材料本身进行评价。 填空题 1、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分别以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层面深入研究,不断拓展、不断充实,逐渐在这交叉领域构建起一门新兴学科-------幼儿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到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再发展到一门独立学科三个基本阶段。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三步⑴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结构性分化。⑵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实践研究。⑶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构建。 4、重点人物介绍;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划时代著作《爱弥儿-论教育》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其内部固有的自然法则,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创造了以直观事物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直观教学法。 欧文1816年在苏格兰的纽兰纳克纺织厂附近为工人子女设立了一所学校;即幼儿学校。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并且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为“恩物”。蒙台梭利与幼儿之家积极地吸取环境中的印象和文化模式。他认为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积极的吸取环境中的印象和文化模式。敏感期;幼儿期是感觉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教具和学具,后人称之为“蒙台梭得利教具”。 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构建有⑴皮亚杰与幼儿智慧发展。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学中独树一帜。他采取的独创的“临床法”研究了以一个生物学家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提出智慧源于动作,其实质是适应。⑵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论”。前苏联的维果茨基主张用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历史——文化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⑶学习理论及其发展。60年代后,学习理论不再只关注学生学习和人类学系的一般原理,开始重视婴幼学习潜能的研究。 6、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我们把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7、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偏向社会的科学,偏重实用性的综合科学。 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我们参照教育心理学体系的一般结构模式,以幼儿学习的形式与功能及幼儿园活动设计、指导与评价为主线建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⑴学习与幼儿学习;为什么以学习为主线?⑵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指导与评价。⑶教师心理与家庭教育心理:互动及其教育价值。 9、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包括: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⑴理论建构:建设具有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⑵实践指导:服务于幼儿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 10、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测量与描述⑵预测与控制。⑶理解和说明。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1、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⑴客观性原则⑵发展性原则⑶教育性原则 12、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映客观事实,按照心里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反对主观臆断、妄自论断。 13、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在研究是应取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加以分析。 14、教育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尽量使研究活动达到和谐统一,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 15、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 16、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17、根据观察过程的节后性质与控制程度可将观察法分为正是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两大类。 18、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根据实验研究场所可将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两种类型。 19、教育心理实验主要由四种基本变量构成,即自变量、因变量、干扰变量和中间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为引起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又称刺激变量。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因研究者自变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出现的结果。干扰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那些对实验效果产生干扰作用因素。中间变量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自身隐而不显,起媒介作用的变量,又称中介变量。 20、教育心理实验设计模式有许多种,根据坎贝尔等按照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可将实验设计模式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三种。 21、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给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同调查研究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原因调查和追踪调查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法中常用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及情境法等。 22、测量法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测量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及测量对象、测量内容、测量规则和测量工具。 23、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的新变化有⑴研究课题的多元化⑵研究手段的现代化⑶研究程序的规范化⑷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
本文档为【学前教育心理学(陈帼眉版)幼儿教育心理学(已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