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第24讲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第24讲

2018-09-11 23页 doc 71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8164

暂无简介

举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第24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第二十四讲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第二百二十四页。“常须隐恶扬善”,就是要恒常的隐藏他人的恶,赞扬他人的善行。那么世界上都有善人、恶人,君子、小人,一直他都有这么一种类别上的差异。那这个奸诈的人每天起早所作的、夜晚所思惟的——竭尽全力去作的,无非是那些造恶的事实。那么一切人为什么会造恶?还就是贪、瞋、痴的推动嘛!但是呢,他造了这个恶,又想把它隐藏起来,唯恐他人知道,他是怕恶的名声。这说明他隐藏他的恶,也有他内心的一种良知在里面。他还知道一点善、恶,知道自己造的是一个恶事,希望大...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第24讲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第二十四讲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第二百二十四页。“常须隐恶扬善”,就是要恒常的隐藏他人的恶,赞扬他人的善行。那么世界上都有善人、恶人,君子、小人,一直他都有这么一种类别上的差异。那这个奸诈的人每天起早所作的、夜晚所思惟的——竭尽全力去作的,无非是那些造恶的事实。那么一切人为什么会造恶?还就是贪、瞋、痴的推动嘛!但是呢,他造了这个恶,又想把它隐藏起来,唯恐他人知道,他是怕恶的名声。这说明他隐藏他的恶,也有他内心的一种良知在里面。他还知道一点善、恶,知道自己造的是一个恶事,希望大家不要知道。对这个奸诈人造的恶,如果不隐藏下来的话,那势必就会“传播”开来,使这个恶人觉得“无地自容”。那么鉴于这样的一种心理,所以古圣先贤就以厚道的行为作略,就是闻到他人有罪过,就好像闻到父母的名字。你看有的人骂的时候,直接就骂对方父母的名字,那那时候是很难受的。这种难受的感觉:这就是一个厚道的人对一个恶人造的恶事,就好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的难过。所以这个耳根可以闻这个事,但是口里就不能去说这个事。那么这是非常伟大的一种心量了,也就是仁爱君子慈悲的论断,也是我们作人——要作一个厚道人——的一种行为准则。那么世界上有一类比较轻薄的人,往往就喜欢听他人的过失;听到之后赶紧就要去传扬,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那么甚至还把一些道听途说的话,作为一种事实的依据,在传扬的过程当中还会添油加醋,把情节放大,掺水份。这样就常常把一些人的名声给完全败坏了。那这样的一种行为也一定要在现世遭到“人祸”,隐秘之处要受到“天诛”——天谴。所以对人家恶的事情:微细的恶,固然应当要隐藏;对于那个大的恶,更要隐藏。一个男子造的恶,固然要隐藏;如果这个恶事是女人造的,更要去隐藏。因为女人更要面子,她可能一下糊涂犯了恶事,你一下子给她张扬开了,很多女人就由此可能会自杀的。是自己造的恶,固然情不自已要隐藏——每个人都有把自己的恶事隐藏下来的那种本能;那么如果这个恶是自己的祖先上造的,尤其要加以隐藏。总之,造恶人的这个事情越大,你去隐藏的功德也就越大。如果没有心去隐藏他人的恶业,这都是由于没有福报,没有心量,来包容、隐藏恶人。 那么要知道一个人都有两面性的。我们讲阴阳,也就说:有善,有恶。在这个世界上,你很难绝对的说有一个百分之百纯粹的恶人。因为他也有良知良能。就是黑社会的一些老大,有可能他也有很多闪亮的东西。比如他很讲义气,有时候一般人还比不上他呢!他有时候身上确实有很多恶的东西,就恶得很厉害,但是身上一定有闪光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所谓世间上认为的大善人,你再仔细看,他也有他恶的一面。只不过是他善的一面,比较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了解人性,它是复杂的。我们与生俱来就有恶法和善法。那么善的一面,你看《百法明门论》——大家学一学,善法只有十一种,恶法却有二十六种。那说明我们与生俱来善的力量,还反而比较小,恶法的力量反而大。那为什么要讲修行?就是要把善的一面给它修出来,把恶的一面给它抑制下去。改过迁善,抑恶扬善。所以了解这样人性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就尽量把它好的一面——就是阳的一面、善的一面,把它张扬出来。所以你看孔子讨论一个人作善事的快乐,他其中常常谈到:“乐道人之善。”你去赞扬别人的善,这是快乐的。你要有快乐的心情去作这个事情。这个“道人之善”的“道”,就是赞扬的意思。“善言、善行”是一个人比较难以作到的。他本能的冲动都是比较恶,比较自私,损人利己。那如果他要作到一个善行、善言,这要他克服很多困难才能作得到的。但正因为难,“难能”,就“可贵”。所以对他作到的这个善行,哪怕有一种、一丝毫的德行,你去传播,去赞扬,他受到这种奖赏,他就会更去行善。这就是君子“与人为善”的意思。你赞叹他,襄助他,他就在这种被鼓励的状态当中,越来越作得有积极性。一个人有积极性,带动他人都有积极性。那你这个地方、这个国家,善人就占了主流。那恶人、恶行也不是没有,但是他占不到主流。如果是一个善言、善行,在圣贤身上,他以他的德望可以移风易俗,影响大部分人;如果一个地方的人有善行,他也可以把这个地方人的顽劣、愚痴给它转化。所以这些转化的关节点,全在于我们:要扬,要赞叹,要鼓励,要不湮没这个人的善心、善行。所以隐恶扬善。那这个“善”字,所涵盖的内容是很广的。比如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的善;如果在佛教,他能够皈依——三皈五戒,诵经念佛,苦行精进,这是修道人的善。扬善的“扬”,它所涵盖的面也是很广的。方法很多,或者你口里去赞叹,或者你用笔写成文字来流通,或者劝善,或者他人的善行自己也效仿,然后也叫他人去效仿。这都是“扬”的范围。那么这里讲隐恶扬善,是我们努力要去作的。但一般来说,没有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他常常是扬恶隐善——恰好相反。有些人听到别人的恶事、恶行,他就听得很喜欢;一听,他很相信,然后就要去传播。如果听到别人有什么善行,他都皱着眉头,起怀疑的心态:是真的吗?甚至就不想去说。说别人的恶行,觉得很痛快;表扬别人的善行呢,觉得有假,不愿意。这是普遍的人性的劣根性。这就成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种共同的心理所造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善行方面,有一个转变。 如果口业是扬恶,甚至添油加醋,这里面的恶业就很重。这里有一个公案,《发觉净心经》谈到的,佛为很多初发心的菩萨来讲经。那些初发心的菩萨问他们宿世的业缘,佛就对他们说:“你们在拘留孙佛的时代……”拘留孙佛,就是贤劫千佛的第一尊佛。“就出家学道,但是慢慢的道心也退转。当时有一些有信心的居士供养两位法师,对这两位法师很有信心,很尊重。这个时候你们看到这些居士都供养那两个法师,自己没有人来供养,就生起了嫉妒之心。”“嫉妒”,你看这嫉妒,他就会生起障碍之心了。那就怎么办呢?他们就到那些居士住的地方,说那两个法师的过失,说:“啊!你们不要亲近他呀!他这个人怎么怎么样啊!又没有修行啦,又没有道德啊!讲的法也讲得不对呀!”就是说人家的过失。“这样就令这些居士渐渐的对这两个法师产生了轻慢之心。这一有轻慢之心,就不会去听他说法了。不听这个法师说法,就断掉了闻法的善根。有这样的口业故,你们就堕到了地狱里面去;经过若干万年,才生为人道;生为人道,由于这个诽谤他人故,五百世中就作瞎子——没有眼睛,愚痴——无有智慧,常为他人所卑贱。”你看,这就是造口业的过失了。“等到你们在五百世命终之后,再在正法灭的时候又生到恶的国度、恶人所在之处。”你看,生到一个恶国、恶人所在之处,是很痛苦的事情。恶国,就这个国家都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或者不孝,邪知邪见,都是以恶为能啊!那每个人生活在这里,就会助长一种更大的恶业。“这样为下贱之人,被他人诽谤,迷失自己的心。最后又过了很长时间,才能够闻到佛法。念佛,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到了极乐世界,才为你们授菩提之记。”所以你看这些,佛是五眼圆明,知道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宿命,才说得这么清楚。无量劫受这样的苦,就是由于说了其他法师的过失。所以你看,这个诽谤佛、法、僧“三宝”,“拨无因果”,这两个口业,跟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是同等的“重罪”。为什么呢?是由于断一切众生的善根,障碍人的法身慧命。那你看,世俗的人不了解这个道理,看到有人恭敬的为出家人提供斋饭——供斋,他常常就会去“阻挠”。所以这些都是恶业,不能对人家的善行去随喜赞叹;常常去阻挠,于是他编造了一些理由。那么这个原因,一则就是:他的天性就是很“刻薄”,以这个讥笑、嘲弄作为他的“才干”。一则就是:对于三世因果不了解,也不知道佛、法、僧三宝是众生的“大福田”。这里尤其注意:那些读书人的口业,他可能更多一点。由于他有一点文化,比较“聪明”,他人那些隐微的恶事,他都能够以一种谈笑风生的形式给他说出来,在口头上是很痛快。然后被他所揭短的这些人,就觉得很没有面子,很有怨恨之心。或者发自于口头,或者写出文章。所以像这样的文化人,往往你看他今生就很“贪穷”,“潦倒不堪”,反而不如那些小商小贩还能得到一些丰衣足食。这里一方面属于前生口业的惯习,一方面今生造业。所以今生了解这个道理,就应该要以“仁厚”之心来对待他人的行为。一定要隐恶扬善。这样,口业的四种就会慢慢的淡化。我们现在造业确实是:口业是造得很重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请看下面,“不可口是心非”。“不可”就是禁止,不可以。“口是心非”就是:口上说的一回事,跟你心里想的一回事不一样,心口不一。口头上对人家赞成,心理上是不赞成的。那么这个口,主管的是出入。这个饮食经过口到身体里面去,滋养我们的身体。但这个语言也是从口里发出去的,既然饮食滋养身体,那这个语言应该滋养我们的心。所以心口一致才好。不然的话,你内心充满狡诈之心,纯粹用那种机心来用事。这样,你没有得到口业的功德,首先就得到了口业的过失。这辜负口就很多了。这个嘴巴不能思惟,但是我们的心能思惟,所以这个口是受这个心所指挥的。你说一个假话,这是口里说出来的;但是你说出这个假话欺骗他人的那种动力,是你的心。这个假话是由于你有假心,有伪,有机诈之心。所以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不能表里如一,其过失虽然是口里表达出来的,但它的责任主体还是这个心。为什么儒家的修心养性,一定要从“内圣”作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这个真诚心是要在格除物欲、开发智慧后,你才能心地光明,就像“青天白日”。所以一个人、一个君子,一定要有真诚心。没有一个修行,人的心都是:与生俱来都有狡诈的一面、自欺欺人的一面。所以这个心,不把它料理成一个正直的、诚实的状态,他的口业一定是翻云覆雨的。“覆雨翻云”,一下这样说,一下那样说。你看现在大家感到比较痛苦的事,就是人和人之间丧失了起码的信任。你听一个人话,你很难知道他有几句真话。他有时候说假话,说得比真的还像真的。但实际上你过一段时间一看,都是假话。他说假话,已经成了他第二天性。出口就是假话,现在到了这个程度——假冒伪劣。一个不诚实的国家呀、一个不诚实的个人,就严重的障蔽了他的那种光明正大的心、他的智慧的心。于是都讲假话,不讲假话就办不了事。大家都在讲假话,你骗我,我骗你,相互都在伤害对方。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用圣人的教化,要反求其本。“反求其本”,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我们发出的语言才跟我们的心相应。如果你讲假话,特别碰到什么事情你要赌咒——赌一个假咒,那你的后果就很严重了。你这个口是心非,今生不报,也一定在来生要报。所以你轻易答应的事情,你不去兑现,一定会遭到他人的怨恨;你向上天发的誓言,你不去履行,也一定遭到天谴。这方面古往今来的故事,就太多了。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就不详细讲了。 请看下面。“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就是在道路上有荆棘,杂草,它障碍了人走路,你要去剪除;那个道路上那些破瓦,碎砖,小石头,你也把它扫除掉。是作这个事情,这是善行。因为荆棘在道路上,必然接触到人的衣服。衣服被那个刺一挂,那衣服就会破。你把荆棘剪掉,就有利于行人行走。这个破砖、烂瓦在道路上,必定要伤害人的足、脚。你把它除掉,就让大家能够安然的行走。在这些事情上你留神去作,这就说明你举心动念、一抬手、一举足都不忘记利益他人。那么如果一个眼睛正常的人,又在白天来行走,你这个剪除荆榛、瓦石的功德可能还小一点——他还能够回避一下。如果到了夜晚,或者碰到双目失明的人,那这时候你剪除荆榛和除瓦石的功德就显得更大。由于夜晚他看不到,说不准这个石头在那里,那一脚踩过去,可能他摔倒了,搞得骨折了。你把它扫得很平坦,他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就“勿以善小而不为也”,虽然是个小善,但是累积起来就成了大功德。那由这个剪除道路上的荆榛、瓦石之心,推而广之。就在这个社会上,那些恶人、豪强当道,那些奸诈之人弄权。常常有些比较昏暗的时代,都是小人、恶人在主流掌握权势。这个衙门里面就有把持官府的那些恶吏,村落里面有武断、横行乡曲的小人。那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把这些小人、恶人排斥,放逐,“不遗余力”。那么社会、国家的治理才能够顺利。这是从他的心来看。你有这个剪除道路上障碍的心,你一定对社会上不平的这些事情,也有剪除的心。由这个剪除之事,再推而广之。那田间小路有障碍人的那种深草,堤岸上有那些挡路的小树,水里面有那些没有烂掉的木桩子,河里面有可能会把船撞坏的大石头,这个水港里面有捕鱼、捕虾的那些栅栏子,也必定要多方设法把它除掉,来防止后患。 这些荆榛、瓦石,都是我们眼前可以看到的障碍之物,妨碍我们顺利通过。那通过这样一个道路上的荆榛、瓦石,其实上要销归自性。是由于我们世间人内心有很多的机诈、很多的“障碍”,才会感得沙砾、荆棘、瓦石的依报环境。从这样的一个环境的不如意——包括现代的这个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有时候空气都污染了,水源污染了,这些情况都要让我们警觉。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污染了,不平了,才会感得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这个五浊恶世依报环境的不如意,是来自于:我们生存在这个时空态里的众生的心不行。心净则佛土净,心秽则国土秽,一定是这个道理。所以治理环境,最终还是要修心养性。要使我们的心能够平等,能够清净,能够剪除贪、瞋、痴三毒烦恼,我们的环境才会净化。那在《起世因本经》里面,谈这个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四种,特别是金轮王出现在世间的时候,这个大海水会退下很多。现在我们的业感,使得我们的耕地面积、居住面积越来越狭小。比如冰川融化,海水上升的时候,那很多岛国都会淹没,也就意味着我们地球上的土地面积在缩小。土地面积缩小,资源减少,人口还反而多,它一定会导致生存上很大的问题。这种问题:生存资源的匮乏,就会有导致战争的危险。所以现在这个减劫,就是越来越苦的时代。到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那转轮圣王是以十善业道来治理国家的。他的福报很大。福报大,其中就感得大海水退下去。退下去,它的陆地地方就非常广袤。而且海中自然现出那种黄金的道路,他通过这个道路可以周行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一天就能够周行完。或者是以他的轮宝——他有轮宝,还有象宝,有马宝,乘这个轮宝飞行四天下。那么转轮圣王去世之后的七天,这个海里面的珍宝行道就消失了。这就说明转轮圣王的福德力量能感得土地广袤,海水上显现出道路出来。《大悲经》也谈到,佛行走的时候,他能令那个大地:地面上高的地方,自然会低下来;低洼的地方,自然会高起来。他自然就感得这个地面是平的。而我们众生由于心不平,才会感得有高山峻岭、深谷。我们常常会讲假话,讲假话你就会感得这样的荆榛、瓦石;你心很险恶,就会感那种险峻,陡涧就会出来;你心里很冷漠,你就感得沙漠。这都是我们的心所变现的环境。那如来的心是平等的,所以他走过去,地都平等;如来的心是清净的,所有一切坑坎、瓦石、荆榛、臭秽的东西自然扫除。那一切的香华、树林、叶子都朝向佛,好像在向佛敬礼一样。所以佛一过来,就会感得环境这么改变。但这佛一走过去之后,一切依旧:该是有坎坑、丛林、瓦石的地方,又现前了。可见一切境界唯心所造。我们有什么心,就会感得什么环境,周围也会感得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生活在五浊恶世,碰到种种的不如意,也不要怨天尤人。一切都是我们心里变现出来的。与其怨恨这个外面的环境,不如转变我们的内心。那转变内心,这就是一个转变的方法之一:当人在这个荆榛、沙砾、瓦石当中,你唯恐他人受到荆榛、瓦石的伤害、危害,你就代大家来剪除。这就是你在转变你的心,转变你的行为。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个心,那就是趋向于“心净则佛土净”的清净之因。这就是我们创造一个人间“净土”、人天福报的一个行为。这里来作这个善事的,也就能感得好报。曾经元代有一位善人周德,家里虽然贫穷,但是很好善行。这个作善行不一定非得要大富大贵不可,穷人也能作。比如他遇到道路上那些污秽的粪便,或者能让人滑倒的东西,以及那个砖瓦、碎石片啦,这些他都把它扫除。看到那种瞎子、拐子啊——就是那些有残疾的人,必定上去扶他好好走。这些善行,他就努力去作,不疲倦的去作。后来就作一个梦,梦到一个老人,摘了一枝桂华赠给他,说:“赐汝贵子,以酬汝劳。”就是赐给你一个显贵的儿子,来酬答你这样作善事的劳苦。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贫寒之家出了一个进士,那就等于现在讲的“山窝里飞出了一个金凤凰”啦。那金凤凰飞出,也不是随便飞出的,他积了德哟!这个意思。 请看下面,“修数百年崎岖之路”。就是修建“数百年”——说明时间很长——“崎岖之路”。为什么称为路?路就是有很多人来往行走。但是路“崎岖”,崎岖就上下高低不平,弯弯扭扭。这样就必有很多人走在这个路上不方便。所以一个有善心的人,感觉到一定要修理它:一日不修建,就一日不方便大家的往来;数百年不修建,就数百年不方便大家往来。若今日能够修,那从今日之后,“数千百年”之内每天也有无数人往来:就有无数人在大风大雨当中方便往来;即便是有很多的行李、重担,也能提供方便;在夜晚的时候方便往来。这样的提供方便,就无形当中免除了多少男女老少的恐怖、惊惶,也就无形当中省去了多少瞎眼的人在这个崎岖道路上跌倒的痛苦。那么这样的功德,可不是很巨大吗?你看古人有这种因果的观念,他就会努力行善。对这个道路,赶紧要把它建好,提供大家方便往来。 那么现在我们这些年来,也看到修了很多道路。但却发现有很多的收费站,收费站反而使大家不方便。本来大家都很顺利通过的,他收费站一卡,可能就让很多车停在这里。你看,古人是:那些有善心的人,尤其是发了财的人,来积功累德,服务、回报社会,来修路,来建桥——是一个善行。现在我们把修路建桥这个公益的事业,变成了一个商业。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警醒。这种情况——这种商业,过于的发达了。全世界收费的公路,有百分之九十是在中国。那有些投资的人跟政府一联系——特别是地方政府,本来早就收回了他成本,他还不断的在那里收费。而且也没有谁去监督——也监督不了。那这种收费,跟《水浒传》里面“路过我这里,留下买路之钱”,又有什么样本质上的区别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弘扬传统文化。能修数百年崎岖之路,这是个善行,这对自己子孙后代有好处。现在你可好了,投资了一点钱,你就要收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收七十年的过路费。成了个暴利的商业项目,剥夺了多少人、过路人的金钱,也让他不方便。现在搞得我们的商品为什么价格那么高?跟这个过路费的高是有关系的。 这些崎岖的道路,本来就对陆路而言。如果推而广之,就是在江河流域当中,那些被污泥淤塞的地方,还有那些山涧、溪流迂回的地方,一切障碍这个船通过的地方,也就相当于“崎岖之路”。也应当要方便的把它疏通,使后人永远享受疏通河道的这种恩惠。那作这个事情,是一个大的善行,利益自己,利益他人。你最终后代得好处,你自己也能得好处。绝对不能把它作为一个赚钱的——尤其是暴利的行为,这就是利令智昏啦!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对后代也没有好处的。本身道路、桥梁、河道,这是一个社会公益事业。不能把这个社会公益事业,来作为一个赚钱的东西。那么我们很多纳税人缴纳的税收,本身这个税收就要修路,造桥,疏通河道,是税收里面国家投资的公益的事情。 请看下面。“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就是建造桥,让千万人来往。那么地面上都有很多的江河湖泊,使“南北东西”隔开了。但毕竟人群或者商业需要流通,需要交换,那么这些河流、江湖使很多人“望洋浩叹”。“浩叹”就是感慨,过不去。过不去,如果这时候建造了一个桥梁,这就相当于“绝处逢生”了,不需要摆渡,就能够从桥梁过去。所以这个建桥,可不是就有大功德的事情吗?方便了千万人的往来,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人事的流通,社会生命力由此能提升。所以这是一个大功德事。特别是江南一带,水域很多,所以它要建很多的桥才能够沟通。这桩事情自古以来,是那些有善心的、赚了钱的人回报自己家乡来作的事情。我这次在无锡,不是看到太湖上就有两座荣家所建的桥吗?那荣家就是荣毅仁的家族,人家祖先就有这个善意,来建桥。所以他的家族才发达哦!现在的子孙后代还能赚大钱。那他的子孙也能够继承他祖先这样的善心,赚了钱在那里重新又建了一个桥。现在不有两个桥?都是荣家的子孙后代建的。这就说明这个江南一带:那赚了钱,他有这种心。如果他作了这个善事,他的后代会越来越好。不能说你赚了钱,“我到这里作个投资行为”,建个桥,然后设个卡,过这个桥交几十块钱。你就变成一个买卖的行为,就不是一个善事了。而且这个买卖行为,有时还作得太过分,你本来是二十年、三十年就能收回成本,你非得要搞一个五十年、七十年不可。你这样暴利的话,那就很麻烦了。这里面后果——冥冥当中天谴的后果,是一定会有的。“修造桥梁”,是渡人于水域;那么进一步从一种精神价值来说,你能够布施修福德,就渡人于贫穷。你为什么贫穷?就是没有布施嘛!如果你能“布施作福”,你就渡了,也把人从贫穷当中渡过来了。改恶修善,是度人于患难;勤学好问,是渡人于愚痴。修行学道——念佛,是渡人于生死。佛典说的“六波罗蜜”,就是“六度”的意思。 这里,造桥的功德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这里是《善余堂笔乘》里面写的。“延龄裕后”,就你作善事延长了寿命,自己的后代也发达。这是一个叫程夷伯的,他在二十九岁那一年,有一天晚上作了一个梦。他父亲梦中就说:“你今年就要死了!可求觉海救你。”这个程夷伯醒过来,就“惘然”了:“我今年要死!求觉海。觉海是谁呀?”有一天遇到一个四川的僧人,善于看相。他就请问那个僧人的字、号,这个僧人说:“我叫觉海。”哎!跟他梦中告诉的名字一样。那这个程夷伯就问:“我的寿命会有多长啊?”那个出家人就说:“你的寿命啦,是短命的命。恐怕不能到明年了。”这一看,就算得很准,也就今年要死了。那么程夷伯就很诚恳的求他:“你得要跟我想个办法呀!救济我呀!”那个僧人呢,看到他很诚恳,就找了一杯水,往水里面呵气;呵气了之后,就让这个程夷伯喝下去。喝下去之后,就对他说:“今天晚上如果有什么好梦,你就来告诉我。”那么当天晚上,程夷伯真的作了一个梦。梦呢,就好像到了一个官府,官府两旁有那个长廊。长廊左边的廊下站立的男人、女人,都是穿戴得很整齐,表现的很喜悦的相状。那右边站立的都是那些犯人,披着枷锁或者被绳子捆绑,在那里哀号哭泣。这两边人,命运就不一样。那旁边就有个人说:“左面那些穿戴很整齐、喜悦的人,是修桥修路的人。右边那些披枷带锁的,是毁坏桥路的人。所以如果要福德、寿命,你自己可以选择。”这个梦,一看就很清楚了:这个善恶、吉凶、果报,就那么明显的摆在那里。所以程夷伯醒过来之后,就发大心来“修补桥梁、道路”,对这个事情“不遗余力”的去作。可能到了现在,人家都会觉得是个大傻瓜:“你又不赚钱,去修桥补路,干嘛呀?”那么他这样去作,后来再见到觉海这个比丘,这个僧人就说:“哎!你的相变了,寿命已经延长了。”后来程夷伯就活了九十二岁,子孙五代都是昌盛的。所以你看,“造桥与拆桥”分明是两类人,那么善报与恶报也就分明。这个因果不虚。所以如果说善恶因果报应是假的,这些人也一定会遭到“奇祸”。 是在道路上有些 请看下面。“垂训以格人非”:“垂训”就是建立好的教训,来格除人性当中不好的东西。“非”就是非礼的东西。天地之间一切人类,我们都要有同体的观念,都是我们的同胞。子夏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这种同体的观念。在所有人类当中,有一丝一毫作得不对的地方,就等于是我的分内有一丝一毫亏欠之处。他人的缺点,就好像自己的缺点。所以,对于为子女者,就祈愿他要孝顺;对于臣下、大臣,就希望他能够有忠心;对于兄弟们,希望他们“友爱”;对于性格刚强的人,希望他性情“柔和”;对于天性吝啬的人,愿意他去布施;游手好闲、斗殴、赌博者,希望他们“各循本分,谦和自守”,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如果有缘分,我们可以跟他们沟通,劝化他们。我们要不惜时间、精力,跟他要谈大道理,要诚恳的告诉他善道、智慧。或者自己的口、语言不能及的,你可以用笔来写。用写文章、书籍,来垂示“天下、后世”,这样的功德也是很大。当然,现在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修证智慧,去谈那些真理智慧。但我们至少可以深入到儒、道、释三家的典籍,把圣贤的学问、知识学到——学过来,以述而不作的精神来传播开,也是“垂训以格人非”的功德。 这里所征引的两个案子,第一个是“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我想学佛的人大概都比较明白。这里我们简单的看看它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袁了凡改命。这是明代的一位读书人了。原来本来想从医的,结果由于遇到了一个会算命的孔先生,他才开始发心读书考功名。他考功名,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作什么官,什么时候去世,都被这个孔先生一算八字,全都给他算出来。而且先把它记录下来,以后他所考的这个名次还真的跟那个孔先生算的一样。所以这样看起来,人的生命——命运啦,它是有一个轨迹的。有一个定数,哪个年头会干什么,会发生什么,他自然能够排列得出来。这也是事实。这好像用现代遗传学来说,就是我们一生的命运好像在基因里面。遗传基因密码里面就给它编程好了,像一个软件已经编好了。于是我们一生的过程,就是这个软件密码一个再现的过程。基本上是这么一个道理。但是这里面也不是一定的,你再现的过程也有主观能动性。原来袁了凡就有个观念:噢,既然是命中注定了的,那我就可以消极的对待。就这个心。结果在栖霞山与云谷禅师有一个对话。这个云谷禅师就告诉他:“这个命运啦,还是可以改变的。你只要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你这样的力量超过了你命运的那个轨迹。”就是命数里面也有变量,这个变量就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就能改变命运。那么这一段开示,对袁了凡触动很大。忽然他感觉到:“噢!命运还是可以改变的!”原来以为——相信有命运——命运就是这么回事,于是努力、不努力也就一样。所以他原来在衙门里面,也就比较被动。反正干也是这个样子,不干也是这个样子。他知道这不一样之后,他就想——人都有趋向那种幸福的本能——趋乐避苦。“既然可以趋向快乐,然而我为什么不努力一下呢?”所以袁了凡就开始发心改变命运。原来命运不是很好:他只能活五十三岁,命中也没有儿子;他也只是考取秀才,并没有考上进士。所以他就发心行三千件善事,来发起求儿子的愿。命中没有儿子,对于传统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继承香火的人啦。所以他求这个愿:“我要求有儿子,许行三千善事。”果然,还没有等到他满三千件善事,他就生了一个长男啦。生了一个儿子,这样就对他更有一种鼓舞力量。“我命中没有进士。我再许一万件善事,我要求中进士愿。”结果他真的又考取了进士。然后他的寿命呢,也不求自得。享年已经有七十三。 那你看,这个“立命之说”,在“孟子”那里就已经有很精辟的阐述。但自古以来,能够把这个立命之说“身体力行”,能够付诸实现的,大概也就是袁了凡先生一人而已。所以要转变一种知见,从信心下手;然后把这个信心,落实在动真格的行为当中,行得很勇猛。哎!命运就改变了,就符合孟子那种“立命之说”的道理了。袁了凡的改变,就得益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诲。那么云谷禅师,他是一个佛门里面的人,他却把孔孟这种命运的学说阐释得这么明白。这也就是我们佛门:有真儒才有高僧。高僧一般对儒家精微的学说,都有深切的把握。那么这个改变命运一说、这样的事情,值得提倡。不要像宋明理学所讲的,你要去行善事,他就说:“作善事要无心。有心作善事都是恶,无心作善事才是善。”一下子说得这么高。“如果有意执著,有望报之心,就不叫行善。”这种“议论”——观点,听过去也好像很高明,然而它却阻挡了很多人勇于改过、重建命运的志向。因为凡夫都有一个期待。你不可能用那种无相、无心、无愿、无作的证果圣人,来要求一般的人。就像一般农民,他为什么要去努力的耕田?他就是想到“秋天有收获,我才去播种,施肥,灌水,锄草”,去作这个事。如果你对农民说:“你去作吧。你不要想到秋天的收获,你要无心。”那好办了,他愿意干吗?他就不干了。读书人,他为什么要寒窗十年?为什么要说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确实他有名利的动机,才能驱使他十年寒窗啊!如果说“你在读书,你不要去想功名”,他就没有动机了,他就不会去读了。所以你看这个劝善,对一般的大部分人来说,还是要告诉他:“你作有为的善因,就会得到相应的果报。”先驱使他去作。他不作善,肯定会造恶。人肯定:他必须要作一个事情。于是给他善的道路。比如上次,居士也问“执著”问题。执著,看过去也不能说它是贬义词。你执著坏,你就是恶人;你如果执著善,你也就是个善人。由这个善人,逐步到君子,到贤人,到圣人,他是要有几个台阶的。你先不要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一般人。所以这些教化——观机逗教,循循善诱,通权达变,这些都是要有根本智,也得要有后得智。要曲尽人情,要这样的教化才能起到作用。要么,你的教化不对机,或者不合道理,这些都可能产生负面的作用。 请看下面。“捐赀以成人美”,就是捐献资金,来成全他人的善事。成人之善事,这是一个君子日常都要怀抱的心行。那你要成就他人的善事,必然有所花费。你如果不捐资金出来,这个好事可能就难以成就。当然,世间不需要钱财的恩惠固然也很多,但是需要花费钱财的事情也是应有尽有。比如你要成全人家一桩婚姻的事情,这可要花费;或者成就人家一个穷人——他没有钱买棺材,你要成全他的丧葬;或者一个人生病了,或者在危急的关头了。你这些帮助人的事情,都要靠钱财才能够办成。那碰到这些事情,你有能力,就自己一个人担当;如果能力没有那么大,就找几个人,或者你就担当一半,或者担当其中一部分;或者自己先牵头倡导,后面有其他的人襄助来成就这个事情;或者有人在前面倡导,你自己跟随,一起随喜赞叹,随分随力的帮助作其中某件事。无论是什么方式,来成就他人的好事,这个大概都是一致的。还有呢,仔细看这个“美”字。“美”,这里是以这个善作为解释的:美善。古人对这个“羊”都很看重,羊是吉祥之物。你看这个“善”,是上面一个“羊”字,下面一个“口”字。这个“美”呢,上面一个“羊”字,下面一个“大”字:羊大为美。所以这个美和善,有时候可以互相解释的。所以你看到这个“成人之美”,你不要理解为成人之美丽。“噢!她要去作美容术,我捐点钱给她”,不是这样理解的。所以它的内涵就是:当别人修善修福的时候,有利于世间事情的时候,你要帮助,要成全他。要知道这个世间,发心去修善修福的人已经很少了。忽然有个人发起这个心,要随喜,赞叹,成全。这就是一个君子的行为。那么这个行善,以他行善的范围广为第一,利益社会广大的民众。那利益一个人、一家,也可以去作,但是可以放在第二步。那至于其他的——那种搞个什么娱乐场所啊,甚至迎神游街呀,张灯演剧呀,甚至开设茶坊酒肆啊,建立水陆神祇的庙宇呀,这些都属于诲淫诲盗、杀生、斗殴的根源。这要遭致业果的。不是一个善事,就不要去成全他了。比如有人说:“唉呀,我准备搞一个卡拉OK、桑拿、按摩的地方。”甚至搞个赌场,你这些可千万不要参加。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是善事。那么成人之美,这个事情很多了。总之,你能够帮助人解决患难,你自己也能得好报。 请看下面。“作事须循天理”,就是你作什么事情,作什么事业,要遵循天理。“天理”两个字,在我们传统文化常常跟“人欲”是相反的。这个天理,就是我们行为作事的标准、原则。这个天理是自然而然的那个理则,是在我们众生的内心。或者天理也可以表达为良知良能。那人的欲望是一个私心的产物;天理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同的、普遍适用的法则。这个法则就像我们三皈依讲“皈依法”,这个“法”就是这个天理。这个天理就好像我们作事需要规矩。木匠作事,他为什么要规矩?有“规矩”——他这个量具,才能使圆的更像圆的,方的像方的。这个射箭的人,需要一个箭靶——靶子。这样,遵循这个法去作才是正确的,你离开这个去作就是不正确的。遵循天理就为公,舍去天理就为私欲。遵循天理去作事就能够“上达”——上达就是精神境界提升,提升精神品格;你舍去天理去作事,就是“下达”,就是堕落——精神品格堕落。你遵循天理去作就是:内心的仁爱、忠恕之道就在我们内心。这样天人就会保佑,福德就会云集。舍去天理去作事,你的举心动念就会刻薄,损人利己。这样的人,恶星就会随之而来:你一作,马上灾祸就现前。遵循天理,还是循着人欲去作事,这样的得失、祸福就有天壤之别了。那么这个“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这下句是“出言要顺人心”。这两句可以互相补充。你谈作事,则你发出的语言也在其中。说你语言顺人心,那你为什么能顺人心?你天理、法则也在其中。 这里有四个例子,我们看第一个例子,“不弃疯女”。就是福建福清,有一位文绍祖先生的儿子,他跟另外一家“议婚”——就是有婚姻的。等到要办婚事的时候,这个柴公的女儿忽然疯癫了。疯癫了,这个文绍祖觉得她得了一个很大的病——“恶疾”,就想为自己的儿子另娶。就不想娶进门,想为他的儿子再娶另外一房媳妇。但是文绍祖有一个妻子,可能是很贤惠的,她不同意。她就大怒,说:“我有一个儿子,要让他循天理。”那循天理,就是不要抛弃这个患病的女人,抛弃了就让她更没有办法。“如果循天理去作,自然命运就能长久;如果背弃了礼节,伤害了仁义,就会有祸过来。”她妻子还很有正确的见解。所以就娶了柴家的女儿过来,回家。那第二年呢,他的儿子就考取了进士;考取了进士,那个媳妇呢,病也好了;以后生的三个儿子,都很显贵。所以从古以来,那些娶瞎眼的女人或者有病的女人为妻子,他们大多数会荣耀,还能生一些高贵的子女。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就是由于这些能娶瞎女、病女的人,说明他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也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嘛,你为上苍来包容了一个人。那上苍呢,也就会优待一个人。这就是善有善报。这个意思。这几个例子,最后一个例子就是“邪淫负托”,这个例子也是因果不虚。有一位读书人叫王静侯,为人非常谦和。突然有一天遭到了“雷击”——被雷打死了。那大家就很惊讶:这么一个好人,怎么被打死?但人是好是坏,一般人看不清楚,只是看表面现象。民间就会扶乩,扶乩就有一些仙人临坛。有一天就请仙人来判事,就问这个事情。这个仙人就在乩坛上说了。说这个王静侯,他在某年某日,在苏州应考的时候,作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什么呢?他在一个人家住,这家的主人被诬陷到监狱里面去了。这一家的妻子看到这个王静侯是读书人,又看到他很忠厚的样子,就托他办事。就把家里的财宝拿出来,请他去活动关节,让她的丈夫离开牢狱——出狱。这个王静侯呢,看到这个妻子独身——弱妻呀,弱女子可以胁迫,就逼着人家相从,就奸污了人家;并且还把人家钱没收,就自己匿下来了;并且把人家那个妻子还致于死地。他自己以为这个事情作得很隐秘,官府也查不到。民不举官不究,作得天衣无缝,他以为平安无事。但是这个罪福报应啦,却是天网恢恢。所以才会被天雷所击——震死。才有这个报。所以你看,如果说没有罪福报应的话,那小人乐得作小人啦:“我小人,我只要作得隐蔽,不让他人知道,能够逃避法律的惩处。”但是孰不知,这种因果法则啊,是贯通三世。时间上贯通三世,空间上是贯通着天、人。天人、天仙知道,所以就会对他惩罚。所以这个因果的学说,能够助扬一个国家的教化,辅翼这个儒家教化之不足。这样的功德是很大的。 请看下面。“出言要顺人心”,你说出的语言,要顺着人心。就是讲的话,要让人家欢喜。言和行这两方面,是君子为人处世、立身社会重要的两个科目。前面谈到你作事要循天理。循天理,你的行为就会比较端正,就不会作错事,或者少作错事,这个后悔的事情就会比较少。那出言要顺人心,你的言语发出来就会少一点过失。所以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定有言语——就是有好的言语;但是有好的言语的人,不一定会有道德。所以三不朽当中讲立德、立功、立言。最重要的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建立事相上的、事业上的功勋;第三,著书立说,垂训后人,这叫立言。那立言很不容易哟!一个仁爱的人,他要说出语言都要谨慎、缓慢。那“言”,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都要把握分寸,把握那个度。不该说的,你抢先说了,这就是急躁;该你说的你不说,这也是你的隐晦,好像你机心太重;你没有察言观色,你就随便说,你就是“瞽”,就等于瞎说。所以建立言语之道,也是很难很难的。包括你一个政治家要演说,一个学者能够语言打动人心,它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从来道德深厚的人,他一定不会轻易去说话的;能够沉着观察的人,也不至于轻易出言;那个谦虚守己的人,也不会轻易的说话。因为话说出去了,就驷马难追哟!话是你心里一种信息的传达。如果你说不好,这问题就大了。尤其是对社会有影响力的大人物,更不能随便说话。所以那种随便说话的人,大多数都是那些心浮气躁的人。碰到什么事情就喜欢评论一番,说长说短,卖弄“高明”。他所发出的这些议论,都是很轻率的出口,在心中并没有好好的去思惟、筹划。那么说出的话纵然是得罪了他人,或者说出的话很浅薄,很荒唐,被别人嘲笑,他都不顾忌。为什么不顾忌?因为他没有时间沉下心来,来思惟他这个言语是不是应当说。刚才讲言语是你人心的一种——心理的一种表达。但是“人心”,当你静下来的时候,这个心是具有浩然正气的、至公至大的心。这就苏东坡所说的这个情:你不需要用语言讨论,但是大家是同一的一种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所向之处,就是天理所在之处。所以对这样的人心,我们要顺着它。顺着这样的人心,也就是顺着这样的天理。大家要注意,这就是普贤菩萨讲的十大愿王中的“恒顺众生”。“恒顺众生”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众生跟如来同体。你的行为、语言能够让众生欢喜,就能让如来欢喜;你让众生不欢喜、烦恼,那也就是让如来不欢喜。所以这个讲话呢,一定要体察人心来讲。但顺着人心,不是说故意说那些谄媚的话,不是这个意思。世间有很多喜欢说那些抬轿子的话。甚至一个官员放个屁,他也要“屁颂”,说这个屁多么香、多么好。不是这个。就是你讲话一定要“察言观色”,一定要有移情的一种体察——设身处地;讲出的话还要正直,不要掺水份,不要虚假。但是你说出去,是要经过你详细、谨慎的这样一个思惟的;而且说出去,要有谦和的态度,不是居高临下的。不是“我讲的就是很正确的”,你还要谦和,以讨论的形式、商榷的形式甚至请求评价的形式来表达。这就是你谨慎的态度。那至于自己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或者“大喜、大怒、大醉”的时候,这时候你千万不要说话。因为说话,这时候常常是情绪化的一种东西。意气、情绪的东西,往往跟天理就违背了。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沉黙,以免发生“过咎”。那么这都要社会经验来累积。那些有经验的人,都会告诉我们:凡是在大庭广众、宴会交接的时候,人很多,其中各色人都不一样;因为你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什么情况,或者他平时的行为不检点,持戒、道德有亏失,或者相貌比较丑陋,或者现在你看到他地位很尊贵,实际上他家庭很寒微,或者他的前代很昌盛,但是现在子孙就很潦倒,这些情况不一样;不一样呢,那这里大家内心的这种隐痛就很多,就有一些忌讳的东西,忌讳的东西很多;很多的话,你如果讲话不小心,触犯了他的隐讳,他就会惭愧,甚至会生你的气。所以这里,你说话之前都得检点一番,你讲话不要触犯人家隐讳的东西。 但是稠人广众啊,你不能都检点得清楚哇!这时候你就尽量少说话。尤其忌讳对这些政治时事随便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直接呼喊他人的姓名。呼喊他人姓名,或者会触犯他的父亲、兄弟、亲戚的忌讳。触犯忌讳,你这时候常常有意外之灾祸。这里说有一个笑话一样的。原来有个聚会,作者有个朋友,在很多的人里面就谈到一个贵人。他就说:“我跟这个贵人友谊很深厚,常常见面。我们谈得很投机,我们很铁哥们啦!”不一会儿,这个贵客就到了。到了,这个说话的人——说“我原来跟他很铁”的人,不认识人家。不认识这个贵人,还跟他:“啊!你好!你好!”还问别人:“哎,这个是谁呀?”还问人这个是谁。那旁边就说:“这位就是你刚刚说跟你友谊很深厚的人啦!”这一说,大家都在那里“微笑”——嘲笑。这就是把自己搞的没面子了,就是这个出言,都是掺水份。你看现在这些人还挺多啦。哪个官员,或者哪个演员,哪个什么……“啊!我跟他很熟悉。没问题!”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轻于出言”,都要去警戒自己。这方面的例子——学习的这个材料,很多。这里又举出了儒家这些派出去的使者,如何善于辞令。他是外交人员,特别要善于辞令。这个话可以从这个角度说,可以从那个角度说,一定要说得让他很舒服。你即便是批评人,也批评得能够让他觉得你很诚恳。你批评人,你还首先就要赞叹他的优点,然后说:“如果你另一个方面作得好一点的话,就会更好。”你这样去说,比你直接指责去说,可能会好一些。再就是讲经说法的法师,无论是与国王的这些讨论,还是与愚夫愚妇的这些讨论,你都要随机而说。这个说法不是一个很呆板的东西,法无定法。总之你把握了原则之后,以种种善巧方便——一定要有一个充分顺应对方、听众的心,去加以施设。如果这些方便你不具备的话,你很难度众生,对方听了就反感。这些例子,大家都可以去悉心的揣摩一下。还有对父母的劝诫,也得要小心。这里面也有一些谈话的技巧和你怎么用心。虽然有技巧,但还是要顺应天理来谈。同时一定要让对方欢喜,能够接受得了。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留点时间提问。 问:请问,末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河南省南阳市光山法源寺,一位鄞州居士处受了在家菩萨戒,当时并不知是自己受了菩萨戒,请问是否如法?请开示,没有受过戒的居士能否看菩萨戒戒律?如果已看,是否如法? 答:授菩萨戒,一定要有三位法师来授。居士是不可以给居士授在家菩萨戒的。所以你说在一个居士家受了在家菩萨戒,这是不如法的。你如果有发心的话,可以到哪个寺院来受在家菩萨戒。我们东林寺一年有两次授菩萨戒,针对在家人。那授菩萨戒,我们都要有三天的时间。要讲《梵网经》菩萨戒的戒本,还要诵菩萨戒,再就要忏摩,问遮难。然后有一个戒和尚,还有羯磨阿阇梨、教授阿阇梨,三师来代佛传授。所以你说在一个居士那里受在家菩萨戒,这是不如法的。没有受过戒的居士,如果你有受菩萨戒的发心,你看菩萨戒的戒律也是可以的,你看看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你看这个戒律,是一个很深邃的学问,没有若干年的深入律藏,你是不大明白的。但我们作为佛子受五戒,还是受菩萨戒,要随分随力的去求学。 问:有朋友说他的上师是阿弥陀佛,让我去皈依。听了他的话,很欢喜就去了,也皈依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不是如他所说,生了退转的心。朋友说皈依了就不能退转,我很矛盾,该怎么办? 答:首先,听到一些话,你得要去啊!你的朋友说他的上师是阿弥陀佛,你就相信了是阿弥陀佛吗?哪有这个事情?!在我们汉地的这种显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即便是佛菩萨再来,也不能暴露身份的,也不能去说的。你一暴露身份,就得离开这个世间。不能说:“噢!这个是阿弥陀佛!那个是观音菩萨!那个是大势至菩萨!天天都能见面。”那不是扰乱大众吗?那不天下大乱吗?很大情况下是以凡滥圣。这种情况下,你绝对不能去听。要知道法界当中只有一尊阿弥陀佛。他怎么是阿弥陀佛啊?那可能有阿弥陀佛的化身过来,但化身不会暴露身份的。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你就老实的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名号里面就有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在里面。你念阿弥陀佛名号,只要至诚恳切,就直接跟阿弥陀佛这个本尊——大慈悲父——沟通,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就能加被我们。所以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真正大皈依处。这个世间这个“上师”、那个“活佛”,讲的这些东西,你一定不要去听从,没有这个事情的。你只要深信切愿,求生净土,执持名号,由阿弥陀佛的愿力、光明摄受故,你就能不退转于无上菩提。如果你得不到弥陀愿力、光明的摄受,是容易退转的。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接触到佛力的加持如果得不到佛的加持,我们的菩提心也必定会退转。所以为了使我们的道心不退转,还是要在这个信愿念佛上加大功夫,加大信心,才有可能。你不要在世间去追逐那些虚妄的、那些有可能自欺欺人的事情。 问:修行净土法门后受益匪浅,但有个问题请开示。世俗总有不平事,每遇此总会愤怒,难以平静,事后又后悔。如何能修得大心量,心境平静? 答:世间不平等的事情、不公平的事情确实很多。如果总是愤怒不已,我们天天都是愤青的话,容易生病。当然我们有一颗正义的心,寻求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种合理化、公正化、透明化、民主化,应该是我们每个公民要作的事情,尽我们一番心力。目前我们中国社会,看看大家的国学热,政府也在加强治理腐败的力度,也在寻找一种开明政治的途径。我想,情况总会有好转。但有些不公平的事情,我们能尽到力量的,我们就去作;但是万一作用不大,我们就念“阿弥陀佛”好了。看到世间上这么多的不平等、不公平的事情,才让我们生起深切的厌离之心——厌离娑婆。这个世间改变不了,就赶紧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即烦恼为菩提”。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之后,我们就得到阿弥陀佛那样的清净心、平等心、智慧心、慈悲心,再到这个世间来改造社会,改造人群。虽然有种种的浊染,但是我们心如如不动。还要经过先往生,再来行菩萨道的这个过程。 问:我是一名学生,平时玩心比较重。心也总是静不下来,总是胡思乱想。甚至自己都觉得:思惟总被牵着走。有时念佛号,心也静不下来,总是想这想那。我强制自己不去想,但思惟总不跟着意识走。 答:你说的挺无奈。没有办法,这是人性当中的一些劣根性。特别是年轻人,他心是静不下来的。每个人,实际上都很难静下来。我们十二因缘讲六入,六根为什么叫六入?你只要有眼、耳、鼻、舌、身、意,它内在的本性就是入,入到哪儿去?入到六尘里面去——色、声、香、味、触、法。六根都是要入到外面去的,你说心怎么能静得下来?但修行就像一个人牧牛一样。这个“野牛”就是要犯人庄稼,所以你就要给这个牛配上一根辔头——缰绳,要把它拽过来。它要跑,就要拽过来。开始它跑的力量大,你还很难拽过来;慢慢的,拽过来,拽过来;然后慢慢这个牛听话了,你才不去拽;自然它怎么怎么……它要经过一个过程。那你的过程现在就是掉举。一念佛就会掉举,心——念头——就往外跑。念头往外跑——心往外跑,你当然就念不下去了。而身体也都跟着往外跑,你在家里都呆不住。非得要到街上不可,到人群稠密的地方去走一走,逛一逛,才舒服一点。要么,你呆不住。这就要慢慢来。这就像生了“七年之病”,你要治,你不是靠一天、两天能治,就是要有“三年之艾”。艾草,慢慢的熏到那个穴位点。真的那个气血打通了,你这个病才好了。在这个情况下,你胡思乱想是正常的,凡夫都有妄想杂念。现在你要作的事情:你不要害怕,你就紧紧的抓住这句佛号。我在妄想杂念堆里面,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定要把它念清楚,听清楚,一定要这样作。那么妄想杂念是病,佛号就是药。这个病来了,正好药就要下去,“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要想这想那,这个想的东西都像浮云一样的。它来了就让它来,它去了就让它去。你不管浮云怎么样,你就管你这句名号。全神贯注在这句佛号,如猫捕鼠哇!盯着这句佛号,你盯久了,你就觉得心慢慢静下来了。套在这个“野牛”上的缰绳,开始就有点力量让它不跑了。不跑了,慢慢的你才能够念兹在兹,念得比较舒服。一坐下来,或者经行,这句佛号就朗朗现前。这句佛号,无论是意地当中的佛号,还是你出声——金刚念的、小声念的、大声念的佛号,都能从耳根里面把它听进去。自念自听,念兹在兹。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要产生密切的关联。慢慢的你就会不被妄念牵着走,而是妄念当中主宰的地位是这句佛号的力量。这要经过一个过程。 问:末学学佛知识浅薄,以六波罗蜜布施、忍辱开始,听从了某位师父的话。身在恶世,我感到任一波罗蜜都很难修。困难!困难!请开示,如果末学亲眼见到某寺院某师父极不如法,应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吗? 答:六波罗蜜是大乘通途佛法俢行的科目。确实,哪一个波罗蜜都不好修,这是实话。你就布施布施看啦,不容易呀!“我好不容易赚了钱,怎么让我拿出来?我太难受了,比拔我的毛都痛苦!”拿不出来。如果咬咬牙拿点出来,也想到:“我要多存一点。如果我下岗了怎么办?如果我生病了怎么办?如果我这样怎么、那样……”他都拿不出来的,很难的。但是可以从一个方便开始:你事相上很难,你就尽量作,作到什么水平就是什么水平;如果一切都作不到,你就好好念佛,执持名号。要知道你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就在修六波罗蜜。那大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念佛号,就在修六波罗蜜?这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点——微妙之处。这句名号里面,具有着阿弥陀佛六波罗蜜的所有功德。阿弥陀佛在成就这个净土法门、这句名号的无央劫过程当中,他就在修六度万行,他修成了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家、到彼岸的意思。然后他把六波罗蜜的功德,都凝聚在这个名号当中。那么我们信愿念佛有一个转换,就把名号里面弥陀六度的功德,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功德。那为什么能转化?因为阿弥陀佛所修到的六波罗蜜的功德,从发心开始、发愿开始,就是要给我们的。我们念佛的众生,就是他的子女。他一切的财富,无论是福德上的财富,还是法上的财富,都是要给我们的。那怎么给?就通过名号的一种转化机制,通过“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心,是同体不二的,这么一个通道来转化。所以你只要老实念佛,清净的念佛,那么我们就有福德。六度:前五度都是福德,第六度才是智慧。我们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就能把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转为我们自己的福德、智慧。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具足六波罗蜜。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不断的传达这么一个理念。所以你老实念佛就好了,把困难的事情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容易,要你的信心,才能转难为易。以佛的果地觉作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这个道理。 见到某些寺院不如法,或者某个师父不如法,这个事情,当然是比较严重。这次我在江苏来,也确实听到。前站是在无锡,无锡现在严重到什么程度呢?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到哪个宾馆,或者到哪个饭店,人家都很讨厌。“啊!去、去、去!”都是这样的口气。搞得我们那边有个比丘,为了联系我们住的地方,都搞得把这个僧衣脱下来,穿上西服去联系。到了这个严重的程度。那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假和尚太多了,“马路和尚”就把佛教的形象全都搞没了。人家一看到这个出家人,就以为:“又来骗我们。你走、走、走!给我走远一点。”这个样子。现在也是很可悲哀的事情。本来出家人是人天之师,天人都恭敬的,现在到了:一看,就是“去、去、去!”所以这些极不如法的事情,可能出在那些假和尚身上。那么实际上,这要政府高度重视,教内也要高度重视。我们的护法居士,你得要有一双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看看他是假的,还是真的。是假和尚,你绝对要敬而远之——还是客气;如果有必要的话,都要派出所把他拘留。不严惩这些假和尚,“马路和尚”,佛教真的是:本身就没有多大形象,被他一搅的话,就更没有形象了。那整个的僧人没有形象、僧团没有形象的话,佛法就完了。因为佛法要靠僧团去传播。如果整个社会对僧团都没有信心,那就真的:众生的法身慧命就断了。这是一桩很严重的事情。在僧团里面,也确实有如法的,有不如法的;但作为居士,你看好样子。僧团总有真心办道的人,而且比例不小,告诉你。所以我们要赞叹、护持那些正法的僧团。那对于万一有个别不如法的这些出家人,你能够有因缘劝谏,他能听得进去,当然可以;如果劝谏不了,你就可以不理睬,可以不闻不问。不关你的事情嘛!你还是善护自己这颗心,你就好好念佛,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太乱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天天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一起,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嘛!赶紧求往生,为好。 南无阿弥陀佛! 23
/
本文档为【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第24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