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普通心理学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历年真题汇总

2018-09-09 29页 doc 278KB 2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2735

暂无简介

举报
普通心理学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历年真题汇总自考普通心理学 题型:一、单选1’X10=10’ ; 二、多选2’X5=10’ ; 三、填空1’X5=10’ ; 四、名词解释4’X5=20’ ; 五、简答题 6’X5=30’ ; 六、论述题 10’X2=20’ ;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一、单选题 1.无脊锥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 ( A )1P10X2 A.感觉阶段 B.知觉阶段 C.思维萌芽阶段 D.意识阶段 2.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达到了( C )1P10   ...
普通心理学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历年真题汇总
自考普通心理学 题型:一、单选1’X10=10’ ; 二、多选2’X5=10’ ; 三、填空1’X5=10’ ; 四、名词解释4’X5=20’ ; 五、简答题 6’X5=30’ ; 六、论述题 10’X2=20’ ;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一、单选题 1.无脊锥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 ( A )1P10X2 A.感觉阶段 B.知觉阶段 C.思维萌芽阶段 D.意识阶段 2.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达到了( C )1P10   A.感觉阶段 B.知觉阶段 C.思维萌芽阶段 D.思维阶段 3.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是在(C)1P18 A:1840年 B:1860年 C:1879年 D:1902年 4.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 B )1P18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5.心理学是一门( D )。1P22X2 A.社会科学 B.自然科学 C.人文科学 D.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二、多选题 1.个性心理包括( AC )1P4 A.个性倾向性 B.情绪、情感 C.个性心理特征 D.意志活动 2.在冯特之前就对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并做出了出色成绩的心理学家有( AB )1P17 A.韦伯 B. 费希纳 C.斯佩里 D.艾宾浩斯 三、填空题 1.动物心理演化的最初水平是 感觉阶段 ,而当动物进化到 灵长类 ,出现了 思维的萌芽 ,心理水平便达到了动物界的最高峰。1P10X2 2.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 感觉阶段 、 知觉阶段 和 思维萌芽阶段 。1P10X2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及论述题 1.【论述】试从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和动物心理的发展说明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1p7X2 答:心理是脑的机能,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才出现的反映形式: 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神经系统是生物有机体在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动物进化阶梯的不断上升,神经系统趋于复杂,心理活动也更加灵活丰富。动物心理是与它的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很简单,只有简单的心理反映: 例如:腔肠动物、环节动物等,仅有“感觉”这样的心理现象,只能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映; 无脊椎动物只能对信号刺激的个别特性产生反应,所以其心理水平停留在感觉阶段; 到了脊椎动物,才开始出现脑,产生了知觉,能够把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 到了灵长类动物,随着大脑皮层的出现,脑重也明显地增加,心理活动发展到高一级水平,具有了思维的萌芽,能够对复杂的生活条件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根据事物的关系作出反映; 到了人类,大脑结构更加复杂,尤其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可以进行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明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P9 答: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3.大猩猩可以学会一些手势语言,为什么还说它的心理发展只达到了思维萌芽的阶段?1P11 答: 因为猿类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但这种能力离不开当前的刺激情境,他们还不能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思维,他们的思维仅仅是一种具体的动作思维。 4.试以狼孩的例子说明心理的实质。1P13-15 答: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心理虽然是脑的机能,但并不是脑所固有的,脑仅是个加工厂,没有感官向大脑输送原料,大脑就加工不出产品,产生不了心理。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各国发现的狼孩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没有人类的发音; 2..感觉异常; 3..情绪贫乏; 4..运动机能异常; 5..没有人类的饮食习惯; 6..喜欢与动物接触不愿与人交往; 7..智力迟钝落后; 由此可见,社会现实和实践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心理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 一、单选题 1.神经系统可分为( B )2P31   A.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C.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 D.脊髓和大脑 2.对人的觉醒水平起重要作用的神经结构是( A )。2P32X3 A.脑干网状结构 B. 丘脑 C. 下丘脑 D. 中央后回 3.因有食物、防御、呼吸和心跳反射的中枢而有“活命中枢”之称的皮质下部分是( D )2P32 A.间脑 B.脑桥 C.中脑 D.延脑 4.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是( C )2P33X2 A.中脑 B.丘脑 C.下丘脑 D.脑干网状结构 5.对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神经中枢是 ( B )2P33 A.网状结构 B.下丘脑 C.丘脑 D.中脑 6.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在( B )。2P33X2 A.网状结构 B.丘脑 C.下丘脑 D.中央后回 7.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B )。2P38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枕叶后端 D. 颞叶 8.躯体运动中枢位于( A )2P40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后端 D.颞叶 9.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B )2P43   A.达性失语症 B.接受性失语症 C.失读症 D.失写症 10.视觉性言语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D)2P43 A:表达性失语症 B:接受性失语症 C:失血症 D:失读症 11.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机能是不对称的,其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 ( C )2P44 A.言语功能 B.数学计算功能 C.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D.抽象思维功能 12.20世纪60年代用裂脑人的实验证明了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神经心理学家是( D )。2P45X2 A.艾宾浩斯 B.韦伯 C.费希纳 D.斯佩里 13.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 ( B )2P48 A.定势  B.动力定型  C.无条件反射  D.反馈 14.反射活动效应器活动的结果又作为一种新刺激传入中枢,并进一步影响中枢的活动,使之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 B )2 P49 A.反射 B.反馈 C.反映 D.返回传递 二、多选题 1.神经元具有(ACD)2P28 A.接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B.将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功能 C.传送神经冲动的功能 D.整合信息的功能 2.言语机能联合区包括( ABCD )2P42 A.布洛卡中枢 B.威尔尼克中枢 C.视觉性言语中枢 D.书写性言语中枢 3.威尔尼克中枢( CD )。2P43 A.又叫运动性言语中枢 B.受到损伤将导致表达性失语症 C.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 D.受到损伤将导致接受性失语症 4.对一般人来说,大脑的左半球是分管( CD )2P44 A.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 B.音乐和绘画艺术能力的 C.抽象思维的 D.数学运算的 5.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 ( BD )2P53 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 6.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 BC )2P53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三、填空题 1.神经元具有 接受刺激 、 传递信息 和 整合信息 的功能。2P28 2.中央后回是 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2P38-40 3.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是 视觉中枢 ;颞叶的颞上回和颞横回是 听觉 中枢 。2P38 4.运动性言语中枢受损伤,将导致 表达性失语症 ;听觉性言语中枢受损伤,将导致 接受性失语症 。2P43 5. 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接受性失语症 ;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表达性失语症 。2P43 6.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的不对称性叫 单侧化 现象;而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又与生活中的 用手的习惯 有关。 7.一般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他们的左半球 言语功能 占优势;右半球 运动功能 占优势。2P44 8. 兴奋 和 抑制 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2P47 9.我们把 巴甫洛夫 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经典条件反射 ; 把 桑代克和斯金纳 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 。2P51 10.吃酸梅流口水是 条件反射 ,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 第一信号系统 。2P53 四、名词解释 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2P49X3 2.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2P53 五、简答及论述题 1.【论述】言语机能联合区主要包括哪些中枢?这些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导致怎样的言语障碍?2P43X2 答: 言语机能联合区是指接受、处理和储存言语信息的结构和机能系统,为人所独有。主要包括运动性言语中枢、听觉性言语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和书写性言语中枢。 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靠近中央前回的下部,与口、舌、喉肌运动中枢配合构成人的说话中枢。这一脑区受损伤导致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而右侧相应区域受损伤,言语功能仍保持完整。 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的后部,与听觉中枢相配合,发展语言听力,调节自己的言语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靠近听觉中枢的顶颞叶的结构受到损伤后,病人对所接受的语言和字词失去理解的能力,不能区分复杂言语听觉模式,常常所答非所问,这种失语症通常称之为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角回,与视觉中枢相配合共同发展阅读能力。当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尽管视力正常,却丧失阅读能力,过去认识的文字、符号此时认不得读不出,不能理解,这一症状称为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紧靠中央前回,为管理上肢手部肌肉运动的中枢部位。该区受损伤,其他运动机能正常,惟独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此症状称为运动性失写症。 2.【论述】简要说明罗杰˙斯佩里是怎样用割裂脑实验来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是不对称的。2P45X2 答: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两名右利手裂脑人进行手术前后的测验比较发现,术前他们都能用左右手写字绘画,术后都不能用左手写字,但保留了用右手写字的能力。在绘画方面,右手反而不如左手画得好。裂脑人的两个半球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无法使两个半球获得的信息进行统整、比较。 3.什么是动力定型?它是怎样形成的?2P48 答: 动力定型(亦称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当一系列的刺激作用于集体后,就引起一连串的行为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保持者精密的定型关系,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多次重复就成为一种模式,并被程序化储存与大脑。只要刺激系统中的某一成分一出现,就会使模式中的反应一个接一个自动进行下去。这种行为的自动化系统就是动力定型。 第三章 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与动机 一、单选题 1.对延续和发展有机体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叫( A ) 3P55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爱好 2.从需要产生的根源来划分,可以把需要划分为( A )。3P56 A.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B.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C.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会性需要又叫( B )。3P57X2 A.物质需要 B.获得性需要 C.生物需要 D.缺失性需要 4.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 C )3P59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5.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理论叫( B ) 3P59 A.精神分析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三重需要理论 D.需要演化理论 二、多选题 1.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需要分为 ( AB )3P56 A.自然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2.起动机作用的心理因素有( ABD )3P62 A.需要 B.诱因 C.内驱力 D.情绪 3.动机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ABCD )3P64X2 A.需要 B.驱力 C.诱因 D.情绪 三、填空题 1.引起动机作用的因素除 需要 、 情绪 之外,还有 驱力 和 诱因 。3P64 四、名词解释 1.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这种反映以主观的愿望和意向的形式表示出来。3P55X2 2.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3P62、64X2 3.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称为诱因。3P63 4.成就动机:指在完成任务时,力求做得出色,获得较高成绩的倾向。3P67 五、简答及论述题 1.简要说明需要的种类。3P56 答:1..从需要产生的根源看,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1…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这类需要以生理活动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活动密切相关。2…社会需要:指一切以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 又叫获得性需要。   2..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又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它既包括可以满足个体自然需要的物质,同时也包括可以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的物质; 2…精神需要:又可称为心理需要,它所指向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它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的欲求,对掌握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 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试简要加以说明。3P59X2 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所有需要按等级层次排列起来,并把需要列成五个层次; 他们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直接和生存、种族延续联系的需要,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 安全的需要: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性等方面的需要。其目的是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爱和归属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爱与被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被认可;第二,自我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要: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 3.【论述】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3P59 答:主要观点: 1..从进化的角度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2..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 3..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需要的支配。 4..当所有的低层次需要都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4.好奇心引发的行为有哪些表现形式?3P66 答:1..感官探索:用视、听、嗅、味和皮肤感官,单独或联合地对新奇刺激进行探索、感知; 2..动作操作: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摆弄、敲、打、咬、拆卸,对物体的性质作进一步了解; 3..口头诘问:对新奇事物提出各种有关的问题。 第四章 意识的一种状态——注意 一、单选题 1.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 A )4P80 A. 注意的动摇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2.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A )4P80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分散 D.分心 3.思想开小差是注意的 ( A )4P81 A.分散 B.转移 C.动摇 D.起伏 二、多选题 1.注意的心理功能有 ( ACD )4P72 A.选择功能 B.信号功能 C.保持功能 D.监督和调节功能 2.注意的心理功能有(BCD)4P72 A.引起个体活动的功能 B.对心理活动指向的对象加以选择的功能 C.使心理活动持续进行并在意识中得以保持的功能 D.调节和监督心理活动朝预定方向进行的功能 3.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是( AC )4P78 A.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不能转化为有意注意 C.有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不能转化为无意注意 4.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BD )4P80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动摇 5.当刺激刚刚达到阈限值的时候,即使我们十分注意,也会觉得刺激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呈现出周期性的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BD )4P80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动摇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起伏 6.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 BCD )4P83-84 A.必须在同一加工器里进行信息加工 B.必须在不同加工器里进行信息加工 C.其中必须有相当熟练的 D.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三、填空题 1.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意注意具有目的性和 意志努力 的特征。4P76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 和 集中 。4P71 3.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 必须 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 ; 同时并进的几项活动之间应该是 存在内在的联系 。4P83,84 四、名词解释 1.注意: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4P71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4P80 3.注意的转移:主义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它是根据当前任务的,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4P81 五、简答及论述题 1.什么是注意? 它有哪些心理功能?为什么说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4P71X2 答: 注意: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注意的心理功能:包括选择功能、保持功能、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注意有哪些最基本的种类?4P73 答: 根据引起注意和维持注意时,是否有目的有意识,是否需付出意志的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 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地发生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2..有意注意: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 3.注意分配需要满足哪些条件?4P83 答:1..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不再需要更多的注意。这样人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把一小部分注意分配到熟练的活动上,稍加注意即可。倘若所进行的不同活动在同一加工器内进行信息加工,就不能一心二用了; 2..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影响着注意的分配。 第二编 认识过程 第五章 感觉 一、单选题 1.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D )5P89 A.智商 B.韦伯分数 C.情商 D.感觉阈限 2.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 C )5P89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 3.S=KlogR表示的定律是 ( B )。5P91 A.韦伯定律 B.费希纳定律 C.斯蒂文斯定律 D.艾宾浩斯定律 4.一种颜色和另一种颜色以一定比例混合产生非彩色,这是颜色混合的( A )5P99   A.补色律 B.中间色律 C.代替律 D.相减色律 5.颜色混合的代替律是说,在颜色混合中可以互相代替的颜色是(A)5P99 A:在感觉上是相似的颜色 B:光谱组成是一样的颜色 C:波长相等的颜色 D:光的强度相等的颜色  6.部分色盲包括( D )5P100   A.蓝绿色盲 B.红蓝色盲 C.红黄色盲 D.红绿色盲 7.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男性色盲是由 ( B )5P100 A.祖父通过父亲传给孙子   B.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 C.外祖父和父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 D.祖父和母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 8.有色觉缺陷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有色觉缺陷,别人也难于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物体的( A )。5P100 A.明度的分辨能力特别强 B.颜色名称记得非常清楚 C.饱和度分辨得非常清楚 D.色调名称记得非常清楚 9.黄蓝色盲的人看不见( D )5P100 A.红和绿但看得见黄和蓝 B.除红和黄以外所有的颜色 C.除红和绿以外所有的颜色 D.黄和蓝但看得见红和绿 10.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感受性在不断地( B )。5P115 A.降低 B.提高 C.先高后低的变化 D.先低后高的变化 11.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 )5P118X2 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12.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A )5P118 A.后象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13.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 A )5P118X2   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B.空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 D.对比度分辨能力的指标 14.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 A )5P121 A.联觉 B.联想 C.感觉融合 D.感觉起伏 1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 ( D )5P121 A.感觉对比  B.感觉后象   C.感觉适应   D.联觉 16.下列现象属于联觉现象的有(B)5P121 A:同样名度的灰在白背景上比在黑背景上看起来暗 B:看见蓝色觉得清凉 C:白色的东西看起来显得大 D:看见张三想起了李四 17.形重错觉的产生是由于(A)5P134 A:定势的作用 B:优势手的原因 C.似动的因素 D.幻觉的原因 二、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 ( AC )5P87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心理学家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 ABCD )5P90X3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j.n.d. 3.内部感觉包括( ABC )5P92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4.视觉的适宜刺激是( AB )5P93 A. 波长20纳米~2000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B.光波 C. 波长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D.无线电波 5.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C )5P101 A.声波 B.电磁波 C.16Hz~20000Hz的空气振动 D.380Hz~780Hz的空气振动 6.皮肤感觉包括( ABCD)5P113 A.触觉 B.压觉 C.痛觉 D.温觉和冷觉 7。痛觉(ABC)5P114 A.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身体引起的感觉 B.遍布身体的皮肤和所有的组织中 C.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技能 D.的适宜刺激都是物理刺激 三、填空题 1.K=△I/I表示的定律是 韦伯定律 ;S=KlgR表示的定律是 费希纳定律 。5P90、91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 波长380纳米~780纳米 ;5P93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16Hz~20000Hz的声波 。P101 3. 视网膜边缘密集着 视杆细胞 ;它对 弱光 比较敏感。5P95 4.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三条定律,即 补色律 、 中间色律 和 代替律 。5P99 5.有色觉缺陷的男人是 外祖父 通过 母亲 传给自己的。5P100 6.味觉的适宜刺激是 能溶于水和唾液的有味道的 物质;嗅觉的适宜刺激是 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 。5P110 7.负后象是与刺激物性质 相反 的后象;彩色的负后象的颜色是刺激物颜色的 补色 。5P117 四、名词解释 1.感觉适应现象: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P115 2.感觉后象: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5P117 3.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5P118X2 4.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5P121 五、简答及论述题 1.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5 P90 答: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2.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5P99 答:1854年,格拉斯曼 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 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那么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 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 代替律:只要感觉上是相似的颜色,不管他们的光谱组成是否一样,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第六章 知觉 一、单选题 1.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C )6P129 A. 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2.知觉选择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B )6P130 A.为避免产生错觉 B.感觉通道容量的限制 C.主体理解知觉对象的需要 D.主体为了分析知觉的对象 3.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B )6P134 A.暗示 B.定势 C.定型 D.期待 4.立体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利用的视觉原理是( A )6P147 A.双眼视差 B.双眼视轴辐合 C.运动视差 D.眼睛的调节 5.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的心理现象叫做( C )6P154 A.幻觉 B.联觉 C.错觉 D.统觉 二、多选题 1.下述现象中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有( BC )6P129 A.在吵杂的闹市里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也容易听到 B.在一定距离内看一个人会觉得他高矮不变(大小恒常) C.在阳光下煤反射的光远大于暗光下石灰反射的光量,看起来石灰总比煤亮(亮度的恒常性) D.画家只用几笔,你便能认出他画的是什么(理解性) 2.空间知觉包括( ABCD )6P137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3.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 ( ABD )6P144-145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  D.眼睛的调节 4.深度知觉发生的双眼线索有( AB )。6P146X2 A.双眼视轴的辐合 B.双眼视差 C.结构级差 D.运动视差 5.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 BCD )6P152X2 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Φ现象(大写Φ,小写φ) 6.错觉的性质包括( ACD )6P154 A.歪曲的知觉 B.虚幻的知觉 C.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知觉 D.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三、填空题 1.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有 双眼视轴的辐合 和 双眼视差 。6P146 2.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是 双眼视差 ,通过 实体镜 可加以证明。6P147 3.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 歪曲 知觉。6P154 四、名词解释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能力,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6P128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称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6P129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作出最佳的解释,然后用词把他们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6P132 4.心理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6P134 5.双眼视差:指由于正常的瞳距和视角不同,造成双眼网膜上的视象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叫做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6P147 五、简答及论述题 1.【论述】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6P123-124 答: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 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 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 感觉和知觉虽然是同时进行的,但它们又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人的情绪,态度对知觉有很大的制约性,因此知觉不是外界事物的镜像。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在: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2. 【论述】试述知觉的基本特性。6P128 答: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能力,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重要标志,这种组织作用一方面依赖于客观事物的本身,即组合关系、关键成分;另一方面依赖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即知识和经验等。知觉的整体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它是使人对外界事物形成完整印象的根本保证,是知觉的有效性的保证;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 的恒常性或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普遍的存在于各类知觉中,其中尤以视觉知觉恒常性最为突出。还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听觉恒常性等。人的身体与环境的正常关系式保持恒常性的重要条件。知觉的恒常性在生活和认识活动中有重要的适应意义,它保证了人们在变化多端的条件下,能按照事物的真实面貌去知觉,并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适应环境;   3..知觉的选择性:每时每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主体只对外界的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知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造成知觉选择性的心理机制有三方面。其一是知觉的超负荷性,其二是选择的感受性,其三是知觉的防御。正是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才是我们对选择出来的对象知觉得更清晰准确;   4..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做出最佳解释,然后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完善的知觉它。 3.什么是定势?它是怎样产生的?6P134 答:定势: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 1..刚刚发生的经验;这类经验成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当前的知觉活动发生影响,它制约着知觉的速度和方向; 2..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情绪、习惯等。这些因素都能构成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对知觉的组织和整合产生一定的影响。 4.简要说明深度知觉产生有哪些线索。6P144 答:深度知觉:是物体的空间距离及物体的三维特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深度知觉产生主要有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单眼线索:1..对象的重迭; 2..线条透视; 3..空气透视; 4..明暗与阴影; 5..运动视差; 6..物体的结构级差; 7..眼睛的调节。 双眼线索:1..双眼视轴的辐合 2..双眼视觉差。双眼视觉差是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 5.什么是双眼视差?它在深度知觉的活动中有何作用?6P147 答: 双眼视觉差:是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正常人的双眼构造相同,并处在脸部的同一平面上,两眼之间的目间距大约65毫米。当注视一立体对象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这样立体物在两眼网膜上的视像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叫作双眼视差。 作用: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主要机制,可通过实体镜加以证明。借助双眼视差的机制,就能获得三维立体的知觉和远近的距离知觉。立体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拍摄和放映的。 双眼视差的试验证据:1、立体镜 2、立体电影 6.什么是错觉?试简要分析它的主要特性。6P154 答: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 1錯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2.错觉的种类很多,几乎在各种知觉中都可以发生; 3错觉带有固定倾向性。 第七章 记忆 一、单选题 1.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 A )7P161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2.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称为( C )7P164 A.后象 B.假象 C.表象 D.想象 3.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做的( D )7P167X3 A.表象操作实验 B.心理操作实验 C.表象运动实验 D.心理旋转实验 4.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用部分法实验证明(B)7P170X2 A.存在短时记忆 B.存在感觉记忆 C.存在长时记忆 D.存在工作记忆 5.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 ( C )7P170 A.整体报告法   B.重学法  C.部分报告法  D.节省法 6.能够意识到记忆信息的记忆系统是( C )7P176 A.感觉记忆 B.图象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7.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为主的记忆系统是(C)7P177 A:感觉记忆 B.图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8.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 ( D )7P178 A.信息得不到注意 B.抑制作用 C.信息提取机制失灵 D.信息受干扰 9.容量最大的记忆系统是( D )7P179   A.感觉记忆 B.图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10.遗忘最快的记忆材料是( A )。7P194 A.无意义音节 B.诗歌 C.事物的形象 D.熟练的动作 11.学习程度对遗忘也有较大的影响,实验证明对保持效果最佳的过度学习量是 ( C )。7P195X3 A. 100% B. 120% C. 150% D. 180% 12.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 )。7P196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遗忘 D.系列位置效应 13.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 B )7P196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D.负迁移 二、多选题 1.表象的特征有( ABCD )7P164-165 A. 直观形象性 B. 片段不稳定性 C. 概括性 D.可操作性 2.感觉记忆的特点是 ( ACD )7P172 A.鲜明的形象性 B.信息的被意识性 C.信息保持时间在1秒之内 D、记忆容量较大 3.对于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种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 AB )7P178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抑制说 C.近事遗忘说 D.远事遗忘说 4.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有( AC )7P179 A.语义编码 B.语音编码 C.表象编码(又称形象编码) D.想象编码 5.对于遗忘的原因有种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CD)7P195 A.近事遗忘说 B.远事遗忘说 C.痕迹衰退说 D.干扰抑制说 6.干扰是遗忘的原因,其种类有( AB )7P196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接近干扰 D.相似干扰 三、填空题 1.表象是想象活动的 前提 ,是思维的 感性依托 。7P168 2.表象的作用包括表象是 人们积累感性经验的一种形式 、 是 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 是 想象活动的前提,是思维的感性依托 。7P168 3.系列位置效应包括 首位 和 近因 两种效应。7P173 4.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通过 复述 可输送到长时记忆系统,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必须 提取回溯 到短时记忆系统,才能重新被意识,并与当前的刺激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7P176、179 5.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 ,以他自己为被试,以他制作的 无意义音节字表 为识记材料,最早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发现了保持和遗忘的规律。7P192 6.艾宾浩斯在进行记忆实验的时候,制作了大量的 无意义音节字表 作为记忆实验的材料, 并用 重学法(节省法)法来检查识记的效果。7P192X2 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发展是 不均衡 的。遗忘速率是 先快后慢 ,呈 负 加速型。7P194X2 8.就记忆的材料而言,遗忘最慢的是 熟练的动作 ,遗忘最快的是 无意义的材料 。7P194X2 9.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常见的联想,除 相似联想 、 对比联想 外, 还有 接近联想 和 关系联想 。7P200X2 四、名词解释 1.语义记忆:是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包括字词、概念、定理、公式、推理、思想、观点、以及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记忆。7P162 2.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它是对以往感知过而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7P164X2 3.系列位置效应: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7P173 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首因效应)和新近效应(近因效应); 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系列位置曲线:系列位置效应的结果, 以系列位置为x轴, 再现率为y轴, 则可形成一个U形的曲线。 如图(7-3) 4.识记和保持: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是把学习过的材料,有选择的记在头脑中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识记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 保持是已经识记了的信息在头脑中得以巩固的过程,保持不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7P186、189 5.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前摄干扰)是指先前学习的资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倒摄干扰)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7P196 6.回忆和再认:回忆和再认是长时记忆系统中信息的提取或重现的两种方式;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有熟悉之感并能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可以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7P198 五、简答及论述题 1.【论述】试述感觉记忆与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区别及联系。7P169-185 答: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有: 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有: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1 保持时间 1秒以内 1分以内 1分以上 2 记忆容量 9~20比特 5~9项目 无限 3 编码方式 鲜明形象 言语听觉 语义、表象 4 意识与否 不能 能 不能 5 转入下一记忆的条件 注意 复述 它们之间的联系有: 1.遗忘的原因都包括自然衰退和干扰; 2.感觉记忆通过注意能变成短时记忆,短时记忆通过复述能变成长时记忆; 3.它们的协同合作,构成了人类完整的记忆系统。 2.【论述】试述记忆的三个系统。7P169X3 答: 认知心理学按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存储时间长短不同,把记忆费为瞬间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种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 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时的记忆。 瞬时记忆分为:图像记忆和声象记忆 瞬时记忆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信息保持的时间极短; 3…记忆容量较大; 4…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2…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项目; 3…短时记忆易受干扰; 4…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5…短时记忆的信息经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中。 短时记忆的编码多是言语听觉编码,少量是视觉或语义编码; 3..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下来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1…记忆容量无限; 2…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 3…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的。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有两类: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3.什么倒摄抑制?影响倒摄抑制的因素有哪些?7P197 答: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强度受前后两种材料的性质、难度、学习时间的制约。 4.【论述】简述记忆过程的几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7P185X2 答: 人类的记忆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3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识记是记忆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学习过的材料有选择地铭记在头脑中的过程; 识记的种类分为: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3…协同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识记的效果取决于主观因素,就主体而言: 1…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纯正的动机; 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2..保持是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保持不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是识记和回忆的中间环节。信息的保持过程是一个潜在的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后来的经验的影响,在质量和数量上会发生变化: 在质的方面:1…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概括; 2…保持的内容比原来的识记内容更详细、具体、完整; 3…使原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加突出、更具特色; 在量的方面:显示出两种倾向;1…记忆回涨现象,即记忆的恢复; 2…记忆的保持量随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减少,产生了遗忘现象; 3..再认和回忆是长时记忆系统中信息的提取或重要的两种方式。他们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记忆效率的表现。 5.什么是联想?它主要有哪些种类?7P200 答: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联想的种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接近联想:在时、空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们的经验中形成联想。(看见闪电,想起雷鸣暴雨)。   相似联想:由一件事物的感知引起与它在性质上相似事物的回忆。(见猫思虎)。   对比联想:是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或相互排斥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由美想到丑,忆苦思甜) 关系联想:由事物的各种关系和联系而引起的联想。(如部分与整理,因果关系等) 第八章 思维与想象 一、单选题 1.求同思维又叫( B )。8P209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求异思维 D.再造性思维 2.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 B )8P227 A. 定势 B.迁移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作用 3.瓦特从蒸汽把水壶盖推得上下移动而进入蒸汽机的发明制作,这是( A )作用。8P228 A. 原型启发 B.迁移 C.科学幻想 D.再造幻想 4.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C )8P229X3 A.最强   B.较弱   C.适中  D.极强 5.思维活动中的功能固定性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A)8P229 A.特殊类型的定势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D.情绪对思维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6.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 C )8P234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二、多选题 1.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 ABC )8P 202 A.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 B.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加以反映 C.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作出某种预见 D.从部分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2.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求异思维的特性有( ABD )8P209X3 A.流畅性 B.变通性 C.选择性 D.独特性 3.言语和语言不同,在于它( AB )。8P244 A.是心理现象 B.是交际的过程 C.在个体身上会表现出缺陷 D.必须以字形或语言的声音来表现 三、填空题 1.问题解决的思维就是从 初始 状态经过问题空间进行一系列的搜索,最终达到 目标 状态的过程。8P223 2.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称之为 正迁移 ; 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称之为 原型启发 。8P227-228 3.触景生情所引起的浮想联翩,睡眠中的梦境均属于 无意 想象,无意想象最极端的形式是 梦 ; 与主体的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叫做 幻想 。8P232、235 四、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8P209 2.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经过问题空间进行一系列搜索,最终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8P223 3.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的情况中的应用,或者说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正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又称助长性迁移; 负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8P227 4.原型启发:是从其它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任何事物、现象、活动都可以成为原型。 8P228X2 6.幻想:一种主体的愿望结合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是对未来前景和活动的一种形象化的设想。 8P235 五、简答及论述题 1.什么是思维的间接性?它表现在哪些方面?8P202-203X2 答: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靠直观获得,而是大脑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工具作为媒介,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整合加工,从而由已知推测出未知。 思维的间接性的表现: 1..思维能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 2..思维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反映; 3..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 2.【论述】论述思维的本质。(试述思维及其特性)8P202-204X2 答: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本质: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也是心理反应的最高形式。 2..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其间接性的表现在: 1…思维能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 2…思维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反映; 3…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 其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 1...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2...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3..通过思维的间接概括反映,人的认识就能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现实中推知过去、预见未来,使人的认识范围更加广阔和深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思维概括性表现在哪些方面?8P204 答: 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 1..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2..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4.什么是求异思维?它有哪些特点?8P209 答: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1..流畅性,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一连串回答出十几个或几十个解决问题的; 2..变通性,指能思考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如回答布可以做伞、帐篷、绷带、画布等; 3..独特性,指思考与众不同,如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 变通性是关键,它是流畅性的条件,又是独特性的前提。 5.【论述】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8P227-229X2 答: 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有些因素可促进思维的进程,起积极作用,有些因素又会干扰或阻碍问题的解决,起消极作用。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迁移作用: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的情况中的应用,或者说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迁移分为两类: 1…正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又称助长性迁移; 2…负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 不相干多余信息干扰: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中,若加进一些不相干的多余信息反而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3. 原型启发作用:原型启发:从其它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在创造发明或思维中既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 4. 功能固定性作用:这个概念由邓克尔于1935年提出,它是一类特殊类型的定势; 5. 动机和情绪: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解决问题,能推动人积极探索; 消极沮丧的情绪会妨碍思维的进行,高度焦虑的情绪更会阻碍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动机不足,则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高,动机过高超过一定强度,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降低;动机强度适中,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 6. 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主体对已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势。 陆钦斯量水实验说明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6.什么是原型启发?它在创造发明或思维中有何作用?举例说明。8P228X2 答:原型启发:是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任何事物、现象、活动都可以成为原型。 原型在创造发明或思维中既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 比如瓦特看到开水壶的盖子上下起伏,想到可以创造出蒸汽机。 7.什么是表象与想象?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8P230X2 答: 表象: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它是对以往感知过而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者的区别:表象属于记忆范畴、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表象无创造性、想象有创造性。 二者的联系:想象又离不开表象,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和基础。想象是以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为特征的。 第九章 言语 一、单选题 1.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D )。9P248X2 A. 外部言语 B. 对话言语 C. 独自言语 D. 内部言语 二、多选题 三、填空题 1.言语离开语言就无法进行有效的 交际 活动;语言离开言语就不能发挥 交际工具 的作用。9P245 2.内部言语是 非交际 性的言语,它是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 思维活动 的一种语言。 9P247 3.意志行动可分为 采取决定 的阶段和 执行决定 的阶段。9P294 四、名词解释 1.言语及内部言语: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即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它是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思维活动的一种语言,或者说是一种不出声的自问自答的言语形式。有人把它叫做“良心的声音”。9P240、247X2 五、简答及论述题 1.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9P243-245 答: 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 2..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3.. 言语的缺陷不是语言的毛病。 2.什么是内部言语?它有何特点?9P247-248 答: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即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它是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思维活动的一种语言,或者说是一种不出声的自问自答的言语形式。 内部言语没有自己特殊的语法结构,它同外部言语一样,遵循相同的语法规则; 不过它有不同于外部言语的特点: 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2..内部言语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 3..内部言语比外部言语有较快的速度。 第三编 情、意过程 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 一、单选题 1.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 A )10P266 A.詹姆斯—兰格理论 B.坎农—博德理论 C.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D.汤姆金斯—伊扎德的理论 2.提出丘脑情绪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B )10P268 A.詹姆斯和兰格 B.坎农和博德 C.沙赫特 D.伊扎德 3.沙赫特认为,情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10P269X2   A.外界环境刺激 B.机体生理变化 C.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D.认知过程 4.提出情绪三因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C )。10P269 A.詹姆斯和兰格 B.坎农和博德 C.沙赫特 D.伊扎德 5.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是( A )10P278 A.心境 B.激情 C.情操 D.应激 6.由于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 B )。10P280X2 A. 激情 B. 应激 C. 心境 D. 焦虑 二、多选题 1.情绪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主要表现在情绪情感 ( ABCD )/10P258 A.在多维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 B.是一种主观体验 C.伴有显著的生理变化 D.伴有表情 2.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是四种( AB )。10P276 A.原始情绪 B.基本情绪 C.复合情绪 D.表情 3.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 ACD )10P278 A.心境   B.情操  C.激情  D.应激 4.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其特点是( AD )10P279 A.激动性 B. 弥散性 C. 渲染性 D.冲动性 三、填空题 1.情绪、情感具有 动机性功能 、 信号功能 、 易感性功能 和 意识性功能 。10P285 2.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通常称之为情绪的 外周 说; 而坎农-博德的情绪理论则强调情绪的 中枢 机制。10P267\268 3.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认为,情绪的产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 外界环境刺激 、 机体的生理变化 和 认知过程三者 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 认知过程 又起着决定的作用。10P269 4.表情既具有 生物性 ,又具有 社会性 。10P273 四、名词解释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10P259 2.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 9P262 上,情绪和情感都表现出相互对立的两极。这种两极性是情绪和情感的主要特征之一。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10P278X2 4.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暂短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暴怒、狂喜、恐惧、绝望、悲恸等,使整个身心都处于激动状态。10P279X2 五、简答及论述题 1.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10P258 答: 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的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也是具有特色的心理现象。它与认知活动的不同在于: 1..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 2..情绪情感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 3..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 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2.【论述】试述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10P260-261X2 答:情绪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同一性质的心理活动,常可以通用。但二者在发生过程、表现形式及反映深度方面又有所不同: 1..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是人所独有的; 2..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的状态,带有情境性、易变性。引起情绪的情境一改变,情绪很快就会消失。 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的反映,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3..情绪往往是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的,带有冲动性、爆发性,并伴有明显的机体生理变化和外显行为。 情感是与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并受世界观和价值观制约,因此更加深刻、含蓄、稳定而持久。 情绪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属于同一性质的心理活动,因此有密切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即情感是在情绪反应中表现出来的; 2..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制约,那些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有时会因情感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 无数事例说明情绪和情感有密切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很难严格区分,他们统一在人的社会本质之中。 3.简述人类的表情、表情的种类和表情的性质。10P273X2 答: 表情:是情绪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 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面部表情成为语言交往的重要辅助手段。由于它具有习得的性质,因此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 2..言语表情:是情绪在一个人的语言的音 调、语气、音色、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3..身段表情: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表现,其中手势在身段表情中占重要地位,手势可以加强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 表情的性质: 1..表情的生物性:是指表情的先天性、可遗传性以及生而具有的表达情绪的能力; 2..表达的社会性:指表情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个体通过后天的模仿学习而获得的表情及表达能力。 4.【论述】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那些状态?各有何特点?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10P278-281 答: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心境有愉快的和痛苦的两类。无论哪类都具有持续性和弥散性的特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激情具有鲜明的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比激情的激动水平更高、更强烈,认识范围更加狭窄,理智分析、判断能力减弱。 保持良好的心境,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于积极的激情人无需抑制,而消极的激情则要靠坚强的意志去驾驭。 平时注意培养和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求异性,磨练自己的意志,便可减轻应激状态的强度。 这些做法,都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5.简要说明情绪情感的功能与作用。10P284X2 答: 1..情绪的动机性功能: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个体的认识发展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情绪情 感的动机性功能还表现在,它是强有力的驱动因素,激励人进行各种活动。 例如:儿童对新异事物存在的兴趣; 2..情绪的信号功能: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往往是通过表情表现于外的,各种表情模式都具有不同的信号意 义,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信号的功能。表情是有意识地向他人施加影响的工具。 例如:鉴别诊断精神病、破伤风等疾病,表情提供了重要信息; 3..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功能: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的情感的沟通,正是这种易感性功能在 起作用。 例如:现代广告多用的情感诉求方式; 4..情绪是意识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具有意识性功能: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意识的产生、发展 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的功能。 例如:有益的事让人愉快,有害的事让人痛苦; 综上所述,情绪对人的生存、交往、发展以及适应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十一章 意志 一、单选题 1.善于把已经开始了的事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 A )11P298 A.意志的坚韧性 B.意志的果断性 C.意志的自觉性 D.意志的自制性 二、多选题 1.与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 ( ABC )11P299 A.顽固 B.执拗 C.动摇 D.怯懦 三、填空题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 目的 ,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 困难 和 挫折 ,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1P287 2.意志行动可分为 采取确定 的阶段和 执行决定 的阶段。11P294 3.优良的意志品质除了意志的 果断性 和 坚韧性 外,还有 自觉性 和 自制力 。11 P297 4.一个人善于管理自己的意志品质是 自制性 ,善于把已经开始的事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 坚韧性 。11P298-299 四、名词解释 1.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1P287X3 五、简答及论述题 1.简要说明良好的意志品质。11P297 答: 意志品质有多种多样: 1..只有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2..对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 3..具有社会价值的意志品质; 才称得上是良好的品质。 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第四编 人格(个性)心理 第十二章 能力 一、单选题 1.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 B )12P304 A.意志 B.能力 C.素质 P313 D.性格 2.智力的核心是( C )。12P307X2 A.注意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观察力 3.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 ( D )12P310X2 A.王方比李平高  B.李平比王方高  C.相等  D.无法相比 4.编制世界上最早的一个智力测量表的是( C ) 12P310 A.吉尔福特 B.推孟 C.比奈-西蒙 D.韦克斯勒 二、多选题 三、填空题 1.智商(IQ)是智力的指标,它是一个相对值,表示 智龄 和 实际年龄 之比。12P311 2.素质又称天赋,是个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 感觉器官 、 运动器官 和 脑神经系统 。12P313 四、名词解释 1.能力和智力:能力指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现象; 智力通常叫做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P304、307X2 2.智力和智商:智力通常叫做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商是指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出的代表儿童智力水平的相对数量指标。12P307、311X2 智商计算公式为:智商(IQ)= ×100 五、简答及论述题 1.(本题6分)什么是素质?简要说明素质和环境在能力发展上所起的作用。12P313 答: 素质:又称天赋,是个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脑神经系统。 素质主要是遗传得来的,但素质并不完全是遗传的结果。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它不能先天地决定人的能力的发展,素质差别不大的人,其能力差别则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2.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12P313 答: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第十三章 气质 一、单选题 1.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 B )13P323 A.强、平衡、灵活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不平衡 D.弱 2.抑郁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 D )13P323 A.强、平衡、灵活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不平衡 D.弱 3.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 C )14P323 A.强、不平衡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平衡、灵活 D.弱 4.注意力的转移与人的气质类型有关,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 B )13P324 A.胆汁质 B.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二、多选题 1.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可构成三种基本特性,它们是(ABC )13P322 A.强度 B.平衡性 C.灵活性 D.指向性 2.粘液质的神经过程的特性是( ABD )13P323X2   A.强 B.平衡 C.灵活 D.不灵活 3.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性是( AD )13P323 A.强 B.平衡 C.灵活 D.不平衡 三、填空题 1.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 强度 、 速度 、 稳定性 和 指向性 。13P319 2.巴甫洛夫认为兴奋和抑制的三种基本特性特别显著的结合只有四种类型,即 强、不平衡 的 兴奋型 ; 强、平衡 的 活泼型 ; 强而平衡、不灵活 的 安静型 ; 弱 的 抑制型 。13P322X2 3.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具有三种基本特征:即 强度 、 平衡性 和 灵活性 。13P322 4.气质不决定人的 成就高低、贡献大小 ,气质影响活动的 效率 。13P326、327 5.气质可以影响活动的 效率 ,还可以影响人对环境的 适应 。14P327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及论述题 1.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最显著的类型有哪几种?它们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巴甫洛夫认为特别显著醒目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四种: 1..强而不平衡的兴奋型; 2..强、平衡而灵活的活泼型; 3..强、平衡而不灵活的安静型; 4..弱型(抑制型)。 神经过程基本特性 高级神经 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1 强 不平衡 兴奋型 胆汁质 2 强 平衡 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3 强 平衡 不灵活 安静型 粘液质 4 弱 抑制型 抑郁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 2.简要说明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13P323X2 答:1..感受性:指人对内外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一种表现,表示对刺激的敏感度, 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测量。 2..耐受性:表示有机体的工作能力,反映人对外界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 的表现。 3..反应的敏捷性:指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可通过测反应时的长短来衡量。它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4..情绪兴奋性:是神经过程强度及平衡性的突出表现。 5..可塑性:指人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适应行为的可塑程度。它也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6..指向性:是指动作、言语、情绪等指向于外,即外向,还是指向于内,即内向。 3.【论述】试述气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3P325-328 答:气质是指在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典型而又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综合。 气质在生活中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活动的社会价值: 1…气质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决定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 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及活动效率: 1…气质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2…气质影响活动的效率; 3...气质影响人对环境的适应及健康: 1…气质影响人对环境的适应; 2…气质影响健康。 第十四章 性格 一、单选题 1.个性的核心( D )。14P330 A. 能力 B. 智力 C. 气质 D. 性格 2.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影响个体一切行为,几乎渗透到个人全部生活的所有方面,使行为反应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特质是( C )14P339 A.共同特质 B.核心特质 C.枢纽特质 D.次要特质 二、多选题 三、填空题 1.人格类型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荣格 ;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 阿尔波特 ;14P336、338 2.阿尔波特把描述人格的个人特质划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 枢纽特质 、 核心特质 和 次要特质 。14P339 四、名词解释 1.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它是个体的社会行为特征,有好坏之分。性格一词原意指印记、制图、标志。14P330X2 五、简答及论述题 1.【论述】试述性格的静态结构。14P332X2 答: 1..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人如何对待和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包括: 1…个人对待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与行为方面的特征; 2…对待工作、学习、劳动、事业方面的态度特征; 3…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包括: 1…独立性还是依存性; 2…全面性还是偏执性; 3…现实性还是幻想性; 4…准确性还是笼统性;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包括: 1…情绪的强度方面的特征:表现为一个人受情绪的感染程度、支配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 2…情绪的稳定性方面的特征; 3…在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主导心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支配人的言行的主要情绪状态,是一种持续而稳定的状态,并具有弥散性。 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性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 1…行为的目的性方面; 2…管理自己行为方面; 3…在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时表现的意志特征; 4…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第十五章 人格(个性)理论 一、单选题 1.人格类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15P336 A. 荣格 B. 阿尔波特 C. 卡特尔 D. 弗洛伊德 2.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 ( C )15P340 A.共同特质  B.枢纽特质  C.核心特质  D.次要特质 二、多选题 三、填空题 1.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类特质,即 共同特质 和 个人特质 。15P339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及论述题 1.【论述】试述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15P339-340X2 答: 1..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类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行为倾向。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它主要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2..阿尔波特又把个人特质按照它们对人格的影响和意义的不同,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 枢纽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枢纽特质:这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影响个体一切行为的性质,几乎渗透到个人全部生活的所有方面。使所有的行为都反映出它的影响。 2…核心特质: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它决定一类行为,但不是所有行为。 3…次要特质:它不是人格的主要成分,也不太受人注目,对于描述一个人来说显得并不十分重要,在人的行为中渗透得极少,只在特殊场合下才出现的行为倾向,是个人无足轻重的特质,或者说是一个人的独特的偏好。 PAGE 30 _1357061438.unknown
/
本文档为【普通心理学 ---自考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历年真题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