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证券从业资格缩减版金融证券学大纲货币银行学

2018-09-07 26页 doc 103KB 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5989

暂无简介

举报
证券从业资格缩减版金融证券学大纲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要求】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在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融资的对象、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机构、融资的场所和货币供需理论以及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实际部门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见表1) 表1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分    配 ...
证券从业资格缩减版金融证券学大纲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要求】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在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融资的对象、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机构、融资的场所和货币供需理论以及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实际部门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见表1) 表1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分    配 课   堂 教   学 实      验 合 计 校内模拟 校外实训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 4     4 第二章  信用 10 2 2 14 第三章  金融体系 2     2 第四章  商业银行 8 2 2 12 第五章  中央银行 6 4 2 12 第六章  金融市场 8   2 10 第七章  国际金融 6     6 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4     4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6     6 第十章  货币政策 6 4 2 12 合     计 60 12 10 82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货币产生和货币形态的演变,了解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货币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货币本质和在不同货币形态下货币如何发挥其职能,重点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制度的类型。 〖考核要点〗 货币的形态与货币本质; 货币职能; 货币制度与货币制度类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一、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入手,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的研究,最终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创立了科学的货币理论。 (一)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初期,并不存在商品交换,当然也不存在货币。 商品是以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形式而存在。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而商品价值是不能自己表现出来的,只有在两种商品交换时,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通常称为价值形式。 (二)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由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达到货币价值形式。 两种商品通过交换,使其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具有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形式,这称之为简单的价值形式。 当商品的价值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价值上时,而是经常地表现在许多商品上时,价值这种表现形式称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当许多商品的价值一般地都由一种起媒介作用的商品来表现时,扩大的价值形式演变为一般的价值形式。这种起媒介作用的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 当一般等价物统一起来,并固定在某一特殊商品上时,这种商品称为货币商品。这种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形式,称为“货币价值形式”。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过程——从实物货币到电子货币 (一)实物货币 (二)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 (三)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四)不兑现信用货币 (五)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考察,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同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一)货币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二)货币是特殊商品 (三)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过程中,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我国的人民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它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价格是人们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是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前提。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是不同的。 (二)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换中,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就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具有十足价值的货币。 (三)贮藏手段 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的时候,它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在金属货币与可兑换银行券同时流通的条件下,马克思认为充当储藏手段的货币应是金属货币。 纸币和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与金属货币贮藏的不同。 (四)支付手段 货币在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产品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此外,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会在国际范围内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称为世界货币。 三、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一)20世纪之前的经济学家,大多不重视货币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货币面纱论只是从流通领域研究货币的作用,它单纯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职能,没有看到货币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二)关于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约翰.希克斯等为代表的金融深化理论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及其内容 (一)定义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 (二)货币制度的内容 货币制度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 1.规定货币币材 2.确定货币单位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4.建立准备制度 二、金属本位货币制度 (一)银本位制度 1.银本位制是较早的货币制度之一,16世纪开始盛行 2.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 规定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享有无限法偿能力;规定银铸币的重量、成色、形状及货币单位;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等。 (二)金银复本位制度 1.定义 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制度称为金银复本位制度。 2.类型 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 (三)金本位制度 1.金币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 三、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第二章      信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信用与信用工具、利息与利率的问题。通过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了解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并掌握信用的概念、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利率的种类和信用、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核要点〗 信用形式; 信用工具; 信用对经济的影响; 利息率; 决定和影响利息率变化的因素; 利率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 二、信用的发展 (一)高利贷信用 1.高利贷信用的概念 高利贷信用是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形态。 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信用 1.借贷资本的产生 2.借贷资本的特点 3.资本主义信用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信用   第二节       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和特点 1.商业信用的概念 2.商业信用的特点 (二)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数量有一定限制 2.商业信用有较严格的方向性 3.信用能力有局限性 二、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概念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三、国家信用 (一)   国家信用的概念 (二)   国家信用的作用 四、消费信用 (一)   消费信用的概念 (二)   消费信用的形式 (三)   对消费信用的评价 五、国际信用 (一)   国际信用的概念 (二)   国际信用的形式   第三节      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特点和分类 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称为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特点 1.返还性 返还性是指债权人或投资者可按信用凭证上所记载的应偿还债务的时间,到期收回债权金额。 2.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受损失的能力。 3.收益性 收益性是指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收益。 4.风险性 风险性是指信用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安全保证程度。   (二)信用工具的分类 1.按发行者的地位划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2.按金融市场交易的偿还期划分为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3.按是否拥有所投资产的所有权划分为债务凭证的信用工具和所有权凭证的信用工具 4.按发行的地理范围划分为地方性、全国性和世界性的信用工具 二、支票 (一)支票的概念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存款人通知银行从其账户上以一定金额付给票面指定人或持票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二)支票的使用 三、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是记载商业信用债权或债务的一种凭证。 (一)商业票据的特点 1.商业票据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 2.商业票据的票面必须载明特定的内容 3.票据具有不可争议性 4.票据具有流动性 (二)商业票据的种类 1.商业汇票 2.商业本票 四、债券 (一)根据债券发行主体不同划分: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 1.政府债券 政府债券是国家的信用工具,是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它包括公债券、国库券和地方债券。 2.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是企业向外借债的一种债务凭证。 3.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二)根据债务的偿还期限划分: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 (三)根据债券是否有担保划分:担保债券和信用债券 (四)根据债券的利率是否固定划分: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 (五)根据债券的利息支付方式划分:息票债券和折扣债券 五、股票 (一)股票的概念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以证明其入股的资本额并有权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书面凭证,是资本市场借以实现长期投融资的工具。 (二)普通股的权利 (三)优先股的权利 六、金融衍生工具 (一)金融期货 金融期货是指交易双方在固定场所以公开竞价的方式,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确定的价格买卖标准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合约,包括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货币期货。 (二)金融期权 金融期权是一种赋予期权的持有者在某一未来日期或在这日期之前按议定的价格买卖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的合约。 (三)互换协议 互换是一种交易双方商定在一定时间以后交换支付的合约。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种。 (四)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是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一时间对某一具体期限的存款支付利率的和约。                  第四节      信用对经济的影响 一、信用与生产 (一)信用促进利润的平均化 (二)信用的存在可节约流通费用 (三)信用促进股份制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规模扩大 二、信用与消费 (一)调剂消费 (二)推迟消费 (三)刺激消费 三、信用与经济调节 一方面,金融体系是信用发展的产物,它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机体;另一方面,信用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信用工具,为中央银行调节经济提供了手段。 四、信用与危机 信用活动具有不稳定性,信用的动荡可能使经济形势更为严峻,加速了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的发生。                        第五节       利息与利息率 一、利息的定义与本质 (一)利息的定义 利息是借贷资本的增殖额,或使用借贷资本的代价。 (二)利息的本质 1.利息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2.利息反映所处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 3.利息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二、利息的计量方法 三、利息率的定义和种类 1.利息率的定义 2.利息率的种类 四、利率体系及其结构 五、利率管理体制与市场利率变化 (一)利率管理体制 (二)利率市场化 六、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一)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因素 (二)供求和竞争对利息率的影响 (三)社会再生产状况是影响利息率的决定性因素 (四)物价对利率的影响 (五)国家经济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六)国际利率水平对国内利率的影响 七、利率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一)利率对聚集社会资金的作用 (二)利率对调节信贷规模和结构的作用 (三)利率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 (四)利率对稳定物价的作用 (五)利率对稳定货币流通的调节作用           第三章     金融体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金融要素的安排及其动态关联系统。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金融体系的构成、金融体系安排的总体原则、金融体系竞争力指标体系和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考核要点〗 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体系安排的总原则; 金融体系的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体系概述 一、金融体系的概念 金融体系是指金融要素的安排及其动态关联系统。 二、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三、金融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金融组织体系 (二)金融市场体系 (三)金融业务体系 (四)金融监管体系   第二节        金融体系安排的总体原则 一、协调性原则 (一)金融体系的协调性原则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所具有的系统性特征决定的 (二)金融体系的协调性是由人类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决定的 (三)金融体系的协调性是由人类、社会、经济运行各要素、金融体系各要素之间的依存性特征决定的 二、客观性原则 (一)金融要素的客观性 (二)金融运行环境的客观性 三、绩效性原则 (一)绩效性是市场经济的本源因素 (二)绩效性是市场经济动力机制的核心 (三)绩效评价是金融要素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三节        金融体系的评价 一、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理论 二、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一)资本成本竞争力 (二)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 1.企业财务状况 2.信贷 3.外国金融机构 4.外国公司进入本地资本市场的限制 5.本国公司进入外国资本市场的限制 6.国际保理业务 7.股票市场 8.风险资本 (三)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 1.股票市场筹资额 2.股票市场人均交易额 3.国内上市公司数 4.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5.内幕交易 (四)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 1.中央银行政策. 2.银行规模 3.银行部门资产占GDP的比重 4.利差 5.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 6.对金融交易的信任 7.金融机构透明度 8.金融教育 9.金融技术人才 10.信用卡发行量 11.信用卡交易量   第四节       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势 一、建立以全能银行为基础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二、中国的分业经营体制 (一)中国实行分业经营的状况 (二)分业经营体制遇到的挑战 三、混业经营的风险权衡 四、21世纪的现代金融体系展望 (一)21世纪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作用 (三)传统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区别 五、金融监管体系的国际化   第四章     商业银行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活动,要使学生在明确商业银行性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商业银行的职能、经营原则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正确认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为更好地理解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考核要点〗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原理; 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产生 (一)早期银行的产生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是特殊的资本主义企业。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 2.充当支付中介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一)单一银行制 (二)分支行制 (三)银行控股公司制 (四)连锁银行制 五、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 (一)盈利性 (二)安全性 (三)流动性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一、自有资本 银行自有资本包括财政拨给的信贷基金、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它只占银行负债的一小部分,但它是银行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 二、存款业务 (一)活期存款 (二)通知存款 (三)定期存款 (四)储蓄存款 三、其他负债业务 (一)同业拆借 (二)向中央银行借款 (三)发行金融债券 (四)占用资金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一、放款业务 (一)根据偿还期限不同分为活期放款、定期放款和透支 1.活期放款 2.定期放款 3.透支 (二)根据使用放款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经营性放款、有价证券经纪人放款和消费性放款 1.经营性放款 2.有价证券经纪人放款 3.消费性放款 (三)根据担保不同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 1.信用贷款 2.担保贷款 3.票据贴现贷款 (四)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不同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 1.正常贷款 2.关注贷款 3.次级贷款 4.可疑贷款 5.损失贷款 二、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业务活动。 三、储备性资产业务 (一)库存现金 (二)存款准备金 (三)同业存款 (四)托收未达款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一、汇兑业务 二、信用证业务 三、代收业务 四、同业往来业务 五、代理买卖业务 六、信托业务 七、租赁业务 八、其他中间业务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信用的创造 一、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一)原始存款 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它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 (二)派生存款 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它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二、存款的创造过程和原理 (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假定 1.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等于零 2.客户收入的一切款项都存入银行而不提取现金   3.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的转化率为零 (二)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过程 商业银行的最大派生倍数。 (三)   派生倍数的修正   第六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贷款理论 2.资产转移理论 3.预期收入理论 4.超货币供给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 (三)资产管理理论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一)资产管理 1.准备金管理 2.贷款管理 3.证券投资管理 (二)负债管理 1.资本管理 2.存款管理 3.借入款管理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 1.资本充足率指标 2.存贷款比例指标 3.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 4.资产流动性指标 5.备付金比例指标 6.单个贷款比例指标 7.拆借资金比例指标 8.对股东贷款比例指标 9.贷款质量指标 (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分类管理 1.总量管理 2.流动性管理 3.安全性管理 4.效益性管理   第五章     中央银行 〖教学目的与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央银行的特点、职能、组织形式、业务经营原则、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监管原则。为此,教师应当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央银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点〗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中央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类型 一、中央银行的初创阶段和迅速发展阶段 二、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三、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型 (二)复合型 (三)跨国型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 三、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 (一)国家所有形式 (二)公私混合所有形式 (三)全部股份所有形式 (四)无资本形式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制度的产生和形成 (一)关于中央银行性质的表述 (二)中央银行与一般的商业银行的区别 (三)中央银行与一般政府管理机构的区别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三)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中央银行业务原则 (一)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二)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不支付存款利息 (四)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五)业务活动公开化  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一)货币发行业务  1.集中垄断发行  2.要有可靠的信用基础  3.维持高度弹性 (二)代理国库业务 (三)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  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一)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 (二)对政府的贷款 (三)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四)证券买卖业务  四、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一)集中票据交换 (二)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制度的产生和形成 (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制度的产生 (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 1.双线多头金融监督体制 2.单线多头金融监管体制 3.高度集中的金融监管体制 4.跨国金融监管体制  二、金融监管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一)金融监管的目的 (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1.依法监管原则 2.适度竞争原则 3.不干涉金融业内部管理原则 4.综合性管理原则 5.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6.金融监管机构一元化原则 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内容 (一)预防性监督管理 1.登记注册管理 2.资本充足管理 3.资产流动性管理 4.业务活动限制 5.贷款集中程度限制 6.外汇业务限制 7.银行检查 (二)存款保险制度 (三)应急措施  四、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方法 (一)非现场监控 (二)现场稽核检查 (三)加强监管对象内部控制 (四)内外部审计相结合法 (五)事后处理法   第六章     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和金融交易的基本原理。通过教学活动,要使学生在了解金融市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内容、交易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于案例、模拟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点〗 金融市场的分类; 货币市场内容; 资本市场的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要素 (一)投资人 1.企业部门 2.家庭部门 3.政府部门 4.金融机构 (二)筹资人 1.企业部门 2.家庭部门 3.政府部门 4.金融机构 (三)中介人 金融市场的中介人是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融通资金的桥梁,实现交易的介绍人。 (四)金融商品 金融商品是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它是筹资人发行的一种金融工具即债务凭证或所有权凭证。 二、金融市场分类 (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二)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三)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四)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五)间接金融市场和直接金融市场 (六)拆借、贴现、证券、外汇、黄金、保险市场 (七)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 三、金融市场的功能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 (二)实现借贷资金转换的功能 (三)引导储蓄转向生产事业的功能 (四)为经济活动提供信息的功能 (五)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市场 一、拆借市场 (一)买卖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余额 (二)同业借贷 (三)票据交换所日拆 (四)经纪人贷款 二、回购协议 三、票据市场 (一)商业汇票市场 (二)商业本票市场 四、国库券市场 五、CD市场 六、短期信贷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一、证券发行与交易 (一)证券发行 1.证券发行程序 2.证券发行方式 3.证券发行利率和价格的确定 (二)证券交易 1.证券交易所交易 2.证券交易方式 二、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证券交易所市场之外设立的另一个或若干个专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筹集资金的证券市场。     三、证券定价理论 (一)证券行市                                                          (二)股票价格指数 (三)资产定价理论 四、中长期信贷   第四节       外汇黄金市场 一、外汇市场 (一)外汇交易的方式 (二)外汇市场的参加者 (三)主要的外汇市场 二、黄金市场 (一)黄金市场的参与者 (二)自由黄金市场 (三)管制的黄金市场 (四)国内黄金市场 (五)西方主要黄金市场 (六)黄金市场的交易方式   第七章    国际金融 〖教学目的与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与汇率、国际储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制度等内容。为此,教师应当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一国的对外经济活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点〗 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的调节; 外汇的概念; 汇率的标价方法; 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国际储备的构成; 国际资本流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经常项目 1.贸易收支 2.劳务收支 3.转移收支 (二)资本项目 1.长期资本 2.短期资本 (三)平衡项目 1.错误与遗漏 2.官方储备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 1.外汇缓冲政策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4.汇率政策 5.直接管制   第二节     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的概念 二、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一)汇率的概念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三)汇率的种类 三、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一)汇率的决定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一国经济状况 2.一国国际收支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3.一国货币流通状况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4.一国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三)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汇率变动对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影响 2.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汇率变动对国际储备的影响 4.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5.汇率变动对国际债务的影响 6.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金融关系产生的影响 四、汇率制度 (一)固定汇率制 (二)浮动汇率制 五、人民币汇率 (一)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历史回顾 (二)1994年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第三节    国际储备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和作用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 (二)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 1.国际储备是一国金融实力和地位的体现 2.国际储备可以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 3.国际储备具有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汇率的作用 4.国际储备是一国举借外债和清偿能力的基础和信用保证 二、国际储备的构成 (一)自有储备 1.货币用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4.特别提款权 (二)借入储备 三、国际储备的管理 (一)储备需求的数量管理 决定一国国际储备量的因素主要包括: 1.一国国际收支状况 2.一国经济发展状况 3.一国的汇率制度 4.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 5.一国经济周期的变化 (二)储备资产的质量管理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和方式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 1.长期资本流动 2.短期资本流动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一)追求高额利润 (二)追求新技术 (三)寻求政治稳定 (四)行业竞争结果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 (二)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三)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教学目的与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货币的层次、货币需求的概念与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的形成、货币供需均衡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此,教师应当在帮助学生掌握货币供应与需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点〗 货币层次; 货币需求概念; 几种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供给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货币供需均衡与社会总供需均衡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二)美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三)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二、货币需求的概念 (一)客观的货币需求与主观的货币需求 (二)名义的货币需求和实质货币需求 (三)最适当的货币需求 三、几种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五)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银行是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的主体 (一)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二)   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二、决定货币供应的其他因素 三、财政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 四、货币供应的理论模式 M1= K1·B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一、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二、货币供求均衡的表述 三、实现货币供求均衡的条件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目的与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及类型、通货膨胀的原因、后果与对策;通货紧缩的定义、原因及对策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此,教师应当在帮助学生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点〗 通货膨胀的类型; 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后果;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货膨胀定义及类型 一、通货膨胀概述 二、通货膨胀率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划分 (二)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 (三)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划分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二)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 (三)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与通货膨胀 (四)外债与通货膨胀 (五)国外通货膨胀与国内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二)通货膨胀的产量效应 (三)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四)通货膨胀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效应 三、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实行紧缩政策 (二)实行工资—物价管制 (三)实施供应政策 (四)发行国债 (五)保持经济低速增长 (六)进行货币改革 (七)国际紧缩政策      第三节    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通货紧缩是货币供应量低于货币需求量;通货紧缩表现为商品流通阻滞;通货紧缩必然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 二、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经济与通货紧缩 (二)产业结构与通货紧缩 (三)经济政策与通货紧缩 (四)心理预期与通货紧缩 (五)国外经济与通货紧缩 三、通货紧缩的对策 (一)实施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 (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三)降低本国货币汇率刺激出口 (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满足社会需求 (五)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十章    货币政策 〖教学目的与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此,教师应当在帮助学生掌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点〗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及特征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 (二)货币政策的特征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稳定物价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 1.相关性 2.可控性 3.可测性 (三)中介目标的指标 1.利率 2.货币供应量 3.基础货币 4.超额存款准备金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率 (二)再贴现率 (三)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信用控制工具 (一)优惠利率 (二)证券保证金比率 (三)预缴输入保证金 (四)消费者信用控制 (五)房地产放款管制 三、直接信用管制 (一)直接限制贷款数量 (二)直接干涉对活期存款的吸收 (三)利率高限 (四)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直接限制 四、间接的信用管制 (一)道义说服 (二)金融宣传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与效应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 二、货币政策效应 (一)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1.货币政策作用的时间差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3.微观主体预期的影响 4.金融创新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增强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能够把书本知识与具体业务相结合,为学习金融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地点与方式〗 校内课堂实习,到金融部门实习、调查、走访。 〖模拟实践课时〗 22学时。 〖实践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 〖实践教学要求〗 一、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搜集资料、走访商业银行、观摩业务处理、参与实际业务操作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实践报告 〖实践教学内容〗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担负着向学生开启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大门和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任务。其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信贷业务、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利率政策、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 一、结算业务 结算业务主要是掌握银行结算原则、银行结算纪律、银行结算,了解银行结算原则和结算纪律在结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结算方式。 1.银行结算原则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9月19日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第16条规定,单位、个人和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必须遵守下列原则:(1)恪守信用,履约付款;(2)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3)银行不垫款。 2.银行结算纪律 (1)办理结算单位及个人方面的结算纪律 (2)结算银行方面的结算纪律 3.银行结算责任 4.结算原则和结算纪律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单位和个人经常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的情况。 结算银行经常出现压票、恶意退票和放弃对违反结算纪律客户的处罚。 5.主要结算方式 我国现行的主要结算方式包括(1)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2)银行本票,分为定额本票和不定额本票;(3)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4)汇兑,分为信汇和电汇;(5)托收承付;(6)委托收款;(7)信用卡等。 二、信贷业务 信贷业务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信用分析、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和中长期贷款项目的评估。 1.     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对借款人的资信即履约守信水平和偿债能力的分析评价,具体包括对借款人资信情况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它是银行信贷管理中一项经常性工作,是银行信贷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银行对借款客户信用分析的基本内容集中在五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五C”要素: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经营情况(Condition of Business)。 信用分析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定量分析主要是财务分析,即根据借款客户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财务报表,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比较分析,据以评价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发展趋势;定性分析则根据有关借款客户资信情况和档案资料,依据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水平,主要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责任感是否强烈,并对其他无法量化的因素做出判断。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对借款客户的资信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2.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贷款管理的内控体制 制度约束。贷款包括国家金融管理当局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结合业务特征制定的管理办法。 机制约束。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都设立了贷款审查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制定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审批的、大额贷款或特殊贷款、控制贷款的整体风险。贷款审查委员会下设贷款管理的职能部门,即信贷部门。信贷部门内部按审贷分离的原则,设有调查岗、审查岗和检查岗。 (2)贷款管理的基本程序 贷款管理分为三个步骤: 业务开拓与信用分析。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中,贷款已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向实力雄厚、信用良好的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推销贷款已成为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对银行而言,有较多的客户可选择,是银行在贷款中从严控制的保障;而选择出发展前景好、还贷能力强、信用好的客户,是降低信用风险的关键。调查人员在市场开拓中,通过走访客户等方式与客户联系,以了解客户的状况。 贷款的审查与发放。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并复测贷款风险度,提出,按规定权限审批或报上级审批。贷款审批后,要与借款企业就贷款数额、期限、定价、担保要求、还款计划等进行洽谈,达成一致后,签订贷款合同。 贷款的检查与回收。贷款的检查是保证贷款按合同规定的用途用款,监测贷款的使用情况,并密切注视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风险动态变化,确保贷款安全。 (3)贷款的保全和补偿 不良贷款的处理。当商业银行在贷款检查中发现某笔贷款出现问题时,必须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贷款安全,避免或减少损失。如面对借款企业法人主体发生变更,使债权面临被悬空的威胁;借款企业正在逐渐丧失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使贷款面临损失的危险。 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和损失冲销。 3.中长期贷款项目评估 贷款项目的评估是借款人为了实现贷款融资,向贷款银行提出借款申请后,贷款行在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对借款人的资信、项目的概况和背景、项目产品和原材料市场、项目总投资和资金来源、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项目的银行效益与风险防范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对项目贷款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为贷款行对中长期贷款项目的放款提供决策依据。 贷款项目的评估内容因项目类型不同存在差异。新建工业项目贷款的评估内容和方法。 三、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有三大职能,即它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充当最后贷款人。当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其他同业也头寸过紧,无法帮助,这时商业银行便求助于中央银行,以其持有的票据要求中央银行予以贴现,或向中央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必要时可申请再贷款。因此中央银行成为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人和坚强后盾,保证了存款人和银行运营的安全。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负责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实施。货币政策有三类: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不足,小于社会总供给时采取此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严重膨胀时,为紧缩货币供应量,使社会供求平衡时采用此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时,为保持原有的货币供应量与需求量间的大体平衡关系,采用此政策。 四、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是国家政府根据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要求,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据法律准则和法定程序,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实行的检查、稽核、组织和协调。现代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在于保证金融业经营的安全性,保证金融业竞争的平等性,保证货币金融政策的一致性以及保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中央银行监管的原则主要有:依法监管的原则;适度竞争的原则;自我约束原则;综合性原则;安全稳健与风险预防原则;管理机构的一元化原则。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方法和内容大致分为预防性监管、存款保险制度和抢救与制裁三大类。 五、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及其期限结构进行规定或调整。 1998年我国利率政策的效应分析。背景介绍、1998年我国利率政策操作的主要内容、利率政策调整的效应分析、存在的问题。 六、货币政策指标 准确地选择货币政策指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前提条件。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中所选择货币政策指标,应与该时期经济运行的特定情况相符合。 货币政策指标的选择标准是:相关性、可控性、可测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各国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指标时,一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货币政策工具最直接的控制对象,中央银行能对它们进行紧密的控制;二类是受第一类指标变动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受到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但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却较第一类指标更为密切。 七、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到经济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如果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买一笔政府债券,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出卖债券者为商业银行;二是出售债券者为保险公司或债券经纪人。假如是前者,则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增加一笔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将其卖债券的收入存入中央银行,因此在中央银行的负债方增加存款负债。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在资产方减少一笔政府债券,同时增加一笔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资产,负债不变。假如是后者,则保险公司或债券经纪人必须把卖政府债券收入通过票据清算,把中央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无论卖方是商业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或债券经纪人,其结果有二:一是政府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投资上升,从而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和就业增加;二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活期存款增加,信用量增加,则使利率下降,投资上升,从而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和就业增加。反之亦然。中央银行在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货币工具时,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如果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时,即总支出不足或失业有所增加时,则中央银行就应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发展趋于过热增长,即总支出过大或价格水平上升时,则中央银行就应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以提高利率,抑制经济增长。 〖实践教学步骤〗 一、确定实践教学时段,到金融部门实习、调研 二、给学生提供案例资料,进行模拟操作 三、撰写实践报告 四、讨论学生的分析结论和实践报告 〖考核要点〗 审阅学生的实践报告。
/
本文档为【证券从业资格缩减版金融证券学大纲货币银行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