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课程讲义

2018-09-09 50页 doc 332KB 10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2735

暂无简介

举报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课程讲义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对语言的概念、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语言和民族、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符号、语言系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语言学的任务等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重点、难点】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语言符号的层级性;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一节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一、什么是语言   导入:   (1)一位语言学家的故事。   (2)牛顿的故事。   对语言的初步了解:   (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课程讲义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对语言的概念、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语言和民族、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符号、语言系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语言学的任务等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重点、难点】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语言符号的层级性;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一节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一、什么是语言   导入:   (1)一位语言学家的故事。   (2)牛顿的故事。   对语言的初步了解:   (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交际工具,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   语言消失后人类还能交际吗?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除语言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交际工具,如文字、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旗语等,相比起来,这些表达方式、交流思想的工具,都不能与语言相提并论。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文字:消除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限制,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尤其是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现在文字的作用有所减弱。文字无法与语言相比.捎信和文字无法相比:   例如:《红楼梦》中凤姐让小红传信:   凤姐听了笑道:“嗳哟!你原来是宝玉房里的,怪道呢。也罢了,等他问,我替你说。你到我们家,告诉你平姐姐:外头屋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那是一百六十两,给绣匠的工价,等张材家的来要,当面称给他瞧了,再给他拿去。再里头床头间有一个小荷包拿了来。”   红玉上来回道:“平姐姐说,奶奶刚出来了,他就把银子收了起来,才张材家的来讨,当面称了给他拿去了。”说着将荷包递了上去,又道:“平姐姐教我回奶奶:才旺儿进来讨奶奶的示下,好往那家子去。平姐姐就把那话按着奶奶的主意打发他去了。”凤姐笑道:“他怎么按我的主意打发去了?”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   (2)旗语:《亮剑》   旗语是一个人两手各拿一面旗子,通过不同的摇晃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旗语只能用在比较特殊的场合。   (3)手势语   3.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①动物的所谓“语言”和人类的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   a.社会性(约定俗成)   b.明晰性(如jiang)   c.任意性   d.能产性(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造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e.传授性   ②动物学不会人类语言:举例美国人训练猿人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不是很大。   抽象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想问题是一个默默自语的过程。比如:今天下午要开会,我真不想去;可是如果我不去,领导会不会批评我?会不会扣我的奖金?如果扣的话,扣多少?一百还是二百?      二、口语和书面语   举例:   口语:我是大学。我郁文大学,经济系。哎,我中学是教会学校,中学。那个时候啊,我们小时候儿那个时候儿啊,学学学英文哪,那都是在在高小就是外国人教,就跟现在是的,他这外国人,他不会,不会这个中文,他就他就是说,那个小时候儿他就自己就自然而然的就会了。   书面语:我是郁文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我中学念的是教会学校。那个时候学英语,从高小起就是外国人教。外国老师不会说汉语,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学会外语了。   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1.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①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有的语言没有书面语。   2.书面语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规律:   ①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书面形式。   ②书面语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规律。   三、语言和民族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理想化的)   2.一个民族,一种语言(基本上的)   3.一个民族,多种语言(很多情况)   4.多个民族,一种语言   5.民族问题;淡化语言和民族的关系 四、语言和种族 第二节 语言的性质   一、语言和言语   (一)语言和言语的定义   例如:   (1)这篇文章的语言不错。   (2)说话要注意语言美。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言语:   (1)言语就是说话(包括写作),是一种行为动作。   (2)言语就是所说的话(写作),是行为动作的结果。概括地说,言语就是个人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2.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写)中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1.区别:   (1)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定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2)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此,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言语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   (3)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2.联系:   (1)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2)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语言对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强制性的作用。   二、语言符号   用A事物代替B事物,A事物就是B事物的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   (一)“能指”和“所指”   符号有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语言符号的意义是语义。   索绪尔给语言符号创制了专门的术语:能指、所指。   语音就是“能指”,语义就是“所指”。   例:红、人   语言符号的形式不是文字。   (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1.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表现:某种具体语言的音义结合关系;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   例如:   据说,古代有个人走路渴了,便到一处山泉喝水,当他听说这处山泉名叫盗泉,就拒绝喝水,因为他怕这泉水玷污了他的名声。这个人就把名和实的关系混为一谈了。   清代小说《镜花缘》中有个“小人国”,语言十分奇特,主要区别在词汇。“小人国”的居民使用的是一种反话。例如他们问你“苦不苦”,就是“甜不甜”。如果你觉得菜淡了,你必须说“咸了”。因此在这个国家里,你说话要十分小心。如果你买水果,你要是想要甜的、大的、好看的,就必须说:“请给我拿苦的、小的、难看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很正常,因为音义的结合具有任意性。   (三)语言符号的可变性   语言是缓慢变化的:   1.语音和词汇: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语法:变化缓慢   例如:汉语的补语的产生。   (1)砍累了、砍倒了、坎钝了   (2)周迟明(先秦汉语中就有补语了)、梅祖麟(汉语的补语产生于南北朝)、太田辰夫(汉语的补语产生于两宋)   例如:扑灭;扑而灭之   (四)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1. 离散特征:   语言符号是可以分解的:jiang这个音节可分为,声母J,韵母iang,还有声调。其中韵母又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例如:我们学习语言学。   2. 线性特征:   语言符号在时间轴上是线性排列的。   例如:天突然下起雨来了。   三、语言系统   (一)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是一个系统,又可以分为子系统。   1.语音系统:   二十多个声母,一些元音,4个声调经过排列组合就能说出汉语当中几千个语素。再经过语素的组合,就能说出无限的句子。   语音系统最重要的体现在其中的一个因素出现变化,其它的音素也要跟着起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的元音系统是一个四角构形;而现代汉语的则是一个三角构形。   2.词汇系统:   例如:山药(红薯);麻山药;白山药。   3.语法系统:   例如:   (1)拉他起来;拉起他来;拉起来他。   (2)推他下去;推下他去;推下去他。   系统具有封闭性。   (二)语言系统的层次性   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分为底层和上层。   1.语言符号系统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任何一种语言的音位在数量上都是有限的,一般只有几十个,但这几十个音位却可以组成众多的音节,为表达语言符号的意义在形式上准备了足够的声音材料。音位只有音没有意义。   2.语言符号系统的上层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及其序列,又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语素,即一定语音形式和相应的语义内容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这样,语言符号系统的底层与上层、第一级和第二级、第二级和第三级紧密结合,并按照一定的规则,由下向上逐层逐级,最终形成了语言符号这个复杂的系统,显示出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系统数量上的增加:音位→语素→词→句子。   语言符号系统质的变化:   (1)首先体现在音位层和语素层区别上,音位是语音单位(音位不表示意义,所以不属于语言单位),语素是语言单位。   (2)词、词组、句子也有本质上的区别,词是备用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表达一种思想,必须要说出一句话来,即使说的话只有一个词,也是一句话。   (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1.组合关系   例如:我吃饭。   这个句子里包含三个词“我”“吃”“饭”。这三个词如果排列组合,可以有四种排列方法:我吃饭――我饭吃――饭我吃――饭吃我。   只有“我吃饭”是符合语法的(第三种“饭我吃”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符合语法),这语言单位是有组合关系的,必须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才能表达一定的意思。   2.聚合关系:   例如:我吃饭。   “我”可以用别的字替换,比如“他”变成“他吃饭”“你吃饭”“小王吃饭”,因为“你”“我”“他”“小王”这些词都可以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所以有相同的语法性质。就可以放在一起归为一类,说明这些词之间是一种聚合关系。   再如:“李明学习语法”。   “学习语法”同“李明”发生组合关系,“李明”是主语,“学习语法”是谓语,他们有主谓的组合关系。“学习”同“语法”有动宾组合关系, “李明”与“语法”之间没有直接的组合关系,它们之间就不能组合。   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叫组合关系;在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集成类的关系叫聚合关系。   区别:组合关系是一种现实的、有顺序、可数的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一种联想的、无顺序、不易精确数出来的纵向关系。    联系: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哪里有组合关系哪里就有聚合关系,聚合关系为组合关系提供可供选择的“货源”。   组合关系也叫做句法功能。聚合关系也叫做联想关系。 第三节 语言学   提示:该节的“语言学”和“语言学的应用价值”学员自己看一下教材即可。      一、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   1.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1)文字学:《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典。   (2)训诂学:解释字词。   例如: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选自《左传》)   取:割取耳朵。   (3)音韵学:研究语音的变化。   例如:耕:g→j;鞋:h→x   2.国外的语言学派历史语言学:主要是研究亲属语言的——语系。如:汉语和藏语是同一个语系,叫做汉藏语系。因为汉语和藏语有亲属关系,藏族人和汉族人有共同的祖先,原住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些迁到中原地区,有些迁到西藏地区,他们的语言也是有亲属关系的,是同一个语系。   3.结构主义语言学:是索绪尔提出来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是静态的。索绪尔的弟子根据索绪尔的笔记和讲义整理出来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奠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二、语言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1.生成语法:   1956年美国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他的这种生成语法被人们称为语言学界的革命。   2.语法化理论:   与虚化相比,更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例如: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   (2)他虽然是一个学生,但是他其实不学习。其实:虚词。这里的“其实”就是由词组虚化而来的。   3.认知语言学:   原型理论:鸟、椅子、隐喻   ①麻雀、鸵鸟、企鹅、鸡   ②椅子、沙滩椅、躺椅、吊椅、电椅   ③他们认为80%的语言都是隐喻语言。例如:山脚、山腰、山顶,它们与人的脚、腰、头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4.构式语法:也有人叫句式语法。   (1)传统语法认为在一个句子里动词占据核心的地位,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性决定了句子的结构。   (2)构式语法认为结构和词一样,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构式语法不仅仅认为动词决定句子的结构,还认为句子的结构对动词也有影响。   双宾语:双宾语要求带两个宾语。   例如:She baked her sister a cake.   天生民而立之君。(为动用法)   第二章 语音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语音的性质和分类,音位的区别特征,熟练掌握音位的组合及语流音变的种类。   【重点、难点】   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的组合,语流音变的种类。 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1.频率,发音体在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2.振幅,发音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偏移距离。   3.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妇女;男人。汉语的声调。   一般而言,妇女和儿童的声带较短较薄,所以他们的声音就高一些;成年男子的声带较长较厚,所以他们的声音就低一些。   音强,即声音的强弱,决定于振幅。content(重音在前是名词);content(重音在后是动词)   音长,声音的长短。汉语广州话中的三[sa INCLUDEPICTURE "http://www.zikao365.com/courses/hyywx02/jichu/yyxgl/kcjy/images0201/001.gif" \* MERGEFORMATINET m55];心[sam55]。英语中的水池[pul];拉[pul]。   音质,声音的个性或特色,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   取决于三个方面:(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肺、声带、口腔、鼻腔、咽腔   口腔:上:上唇、上齿、上齿龈、上腭(硬腭、软腭)、小舌。   下:舌头:舌尖、舌叶、舌面(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   口音、鼻音、鼻化音   口音:气流从口腔呼出。   鼻音:气流完全从鼻腔呼出。   鼻化音: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呼出。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1)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2)语音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四、语音的心理属性 第二节 音素   一、音素和音标   1.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j-i-s-u-a-n-j-i(计算机)   2.国际音标:国际语音协会、1988年制定。优点:(1)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2)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形体简单清晰。(3)符号比较完备。   二、元音和辅音   1.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发元音不形成阻碍,发辅音要形成阻碍。   (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分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发音部位紧张。   (3)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较强。   (4)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发辅音时,有的振动,有的不振动。   2.元音:   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   舌面元音:取决于三个方面:   (1)舌位的高低。   (2)舌位的前后。   (3)嘴唇的圆展。   舌位高低前后四个极点的元音:i a ɑ u   再加前后4个元音:e   o   舌面元音中i e  a u o  ɑ八个音被称作“标准元音”。   再加3个元音:  A   再加几个:y        共有16个:   i前高不圆唇   y前高圆唇   e前半高不圆唇   前半高圆唇   前半低不圆唇   前半低圆唇   前次低不圆唇   a前低不圆唇   u后高圆唇   后半高不圆唇   o后半高圆唇   后半低不圆唇   后半低圆唇   ɑ后低不圆唇   央中不圆唇   A央低不圆唇   舌尖元音:  ч    卷舌元音:    3.辅音   (1)发音部位   双唇音:[p p‘ m b]   唇齿音:[f v]   齿间音:[θ]   舌尖前音:[  s t t‘ n l]   舌尖后音:[   ]   舌叶音:[  ]   舌面前音:[  ]   舌面中音:[j]   舌面后音(舌根音):[k k‘ x  ɡ]   小舌音:   喉音:[h]   (2)发音方法   (一)阻碍方式   塞音:[p t k p‘ t‘ k‘ b d ɡ]   擦音:[f v θ  s     x h]   塞擦音:[       ]   鼻音:[m n ]   边音:[l]   颤音:[r]   闪音:不常见。   半元音:[v w]   (二)声带是否颤动   清辅音(声带不颤动):p t k f θ s     浊辅音(声带颤动):b d ɡ v  z     (三)送气不送气   送气:p‘ t‘ k‘      不送气:p t k      教材56页辅音表 双唇 唇齿 齿间 舌尖前 舌尖后 舌叶 舌面前 舌面中 舌面后 小舌 喉 塞音 清 不送气 p     t         k     送气 P‘     t‘         k‘     浊 不送气 b     d         g     送气 b‘     d‘         g‘     塞擦音 清 不送气       ts         送气       ts‘         浊 不送气                     送气                     鼻音 浊   m   n           颤音 浊         r               闪音 浊                     边音 浊         l             擦音 清   ф f θ s x χ h 浊   β v z            半元音 浊   w v         (w)     第三节 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n l  男、兰   在北京话中,n l是两个音素,也是两个音位,而在成都话中,n l是两个音素,一个音位。   音素     出现环境             例字   [?]       [i-、y-]和[-n]之间      天   [a]       [-i、-n]之前         麦[mai]、干[kan]   [A]       无韵尾            八[pA]、家   [ɑ]       [-u、-?]之前         老[lɑu]、房   二、归纳音位的原则   1.对立原则   不[pu51]、瀑[p‘u51]   2.互补原则   A    ɑ  a   三、音位变体   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1.条件变体:出现的环境各不相同。   a ɑ  A   2.自由变体: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不区别意义。   n l  男、兰   四、区别特征   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p‘:双唇、送气、清、塞音   又如:g和k(是否送气是两者的区别特征),g和h(阻碍方式是两者的区别特征)。 第四节 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   1.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比如“我明天去北京”是6个音节,grammaticalization是7个音节。再比如:桌子、黑板、布尔什维克、study、desk、花儿。   2.音节一般以元音为核心。共有4种类型:   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   (1)V   啊、衣   (2)C-V  比、打、的   (3)V-C  音、安、昂   (4)C-V-C 门、民、风、赶   V可以扩展成VV或VVV。   例如:快。   C可以扩展成CC或CCC。例如:study、spring。   汉语的C不能扩展,因为汉语没有复辅音。(dang中的ng不是复辅音,它只是一个辅音。)   3.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   上面所用的方法就是元辅音分析法。   声韵调分析法是中国传统的分析方法。按照这种分析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可以分成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   声韵调分析法非常适合汉语的特点。比如说,汉语的韵母可以按照韵头的不同分成4类,即四呼:   开口呼:没有韵头、而且韵腹不是i u y。如a ou  等。   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如i ia iou等。   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如bu ua uan等。   撮口呼:韵头是或韵腹是y的韵母。如y  yn等。   声母和四呼配合组成音节有很强的规律性。如:     +齐齿呼、撮口呼,不可以  +开口呼、合口呼。     s+开口呼、合口呼,不可以  s+齐齿呼、撮口呼   二、语流音变   1.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受临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2.同化:   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   (1)顺同化: luk+ed=lukt   (2)逆同化:门面: 分配:   3.异化:   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例如:   慢慢儿:man+mar=mai+mar   4.弱化:   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例如:   回来: 妈妈:   5.脱落:   语流中有的音可能消失。例如:   豆腐: 东西:   6.增音:   语流中可能增加原来没有的音。例如:   这儿→这合儿;那儿→那合儿;哪儿→哪合儿 第五节 韵律特征   一、韵律特征   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1.长短音:   有的长短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广州话:   三 心[sam55]   蓝 林[lam11]   2.声调:   汉语的音高变化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锅、国、果、过。   英语的音高变化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red,可以上升,可以下降。   3.轻重音   (1)词重音:conduct,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是“品行”的意思;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上,是“引导”的意思。   (2)句重音:有时说话人为了突出句中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个词语的读音,这种重音叫做强调重音。例如:   说他想学汉语。(不是我说的,是他自己说的)   他说他想学。(不是想学别的语言) 第三章 语汇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区别、词的分类、词的构成、词和词组的区别等内容。   【重点、难点】   词的构成,词和词组的区别。 第一节 语汇的性质   一、语汇的范围   词: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如:月亮、看、了、着、过等。   语:指长度上相当于语法上的词组或句子,但意义和用法都相对凝固的语言片段。即所谓的固定短语或熟语。例如:   专有名词:颐和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成语:鸦雀无声、三顾茅庐   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词汇和语汇:名称不同,实际一样,都包括词和语两部分。叫词汇似乎不包括语,但叫语汇同样似乎不包括词,两种叫法都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但一般叫词汇的多,叫语汇的少。   二、语汇的性质和特点   1.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第一章里已经讲过词的任意性问题。任意性是指音和义的结合没有道理可讲,理据性是说音和义的结合有道理可讲。两者是相反的。理据性主要体现在同源词和复合词上。   同源词:指有相同音义来源的一族词语。   张(把弓弦安装在箭上)、涨(水涨船高)、胀(肚子胀)、涨(泡涨了)   悠(忧之长)、修(毛之长)、筱(竹之长)、脩(脯之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复合词: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语。   雨衣(raincoat)、黑板(blackboard)   2.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   普遍性:中国有太阳,英国有sun;中国有山,英国有mountain。   民族性:这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龙:   神灵:玉皇大帝   God(God和玉皇大帝的权利不一样;玉皇大帝不能管什么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很低;God的权利却很大,什么都管。汉城奥运会时狗肉馆都要关闭,因为西方人认为狗是上帝造来为人类作伴的,是朋友,不能杀)   佛:是中国人请来的,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说到底,中国人不信佛,不信神灵,信人。(我的妈呀!)   3.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   语汇是稳定的,它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制约。   所谓社会约定的制约是指音义一经结合就不能随意改变。熊猫、鲸鱼、半斤八两。   所谓词汇系统的制约是说某些基本词汇都处在一定的语义场中,一个词的改变会影响到其他相关词语的改变,所以这些基本词汇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最、非常、比较。   三、语汇和语汇学   △一般的语言学课本都是三分:语音、词汇、语法。本书四分:语音、语汇、语义、语法。 第二节 语汇的类聚系统   一、不同的类聚关系   大学+教师→大学教师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穿+皮鞋→穿皮鞋;穿+小鞋→穿小鞋   词的语汇分类(和语法分类不同):   水:单音节词、单纯词、基本词   香水:双音节词、复合词、一般词   花(花朵):单音节词、单纯词、基本词(语法上是名词)   花(花钱):单音节词、单纯词、基本词(语法上是动词)   二、词的分类   1.根据词的音节数量分类   (1)单音节词:我、看、书   (2)双音节词:阅读、作品   (3)多音节词:半导体、冰糖葫芦、布尔什维克   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   双音节化的作用:   (1)同音词少了。i55:一、衣、医、依。衣服、医生、依靠。   (2)多义词少了。道: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盗亦有道。   (3)还有韵律的作用。贫、下中农/贫下、中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今天学习词汇。   2.根据语素数量分类   (1)单纯词:他、病、了、哗啦、咖啡、沙发、布尔什维克   (2)合成词:道路、旗袍、狂热、心疼、悦耳、图书馆   3.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   (1)同音词:同音词是语音相同的数个不同的词。公式、公事、工事、攻势;花(花朵)、花(花钱)。   (2)同形词:花(花朵)、花(花钱);乐(高兴)、乐(音乐)   4.根据词的地位   (1)基本语汇:产生的历史比较长;使用的范围广;构词能力强。   (2)一般语汇:产生历史比较短;使用范围比较窄;构词能力比较弱。   一般语汇: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1)新造词:如:苏区、土改、人民公社、样板戏、下海、上网、电脑   (2)古语词:历史词语(鼎、皇帝、状元、格格);文言词语(余、汝、之)   (3)方言词:已经进入普通话,但又时间不长的词语。   如:瘪三、蹩脚、过硬、里手、老公   (4)外来词(借词):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如:科学/赛因斯;电话/德律风。   5.常用词与非常用词   根据频率。对外汉语有用。(歇菜)   三、语的分类   1.专有名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大不列颠百科全书、The New York Times、World Trade Organnization   2.惯用语: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例如:背黑锅、踢皮球、泼冷水、facetoface、soonerorlater   3.谚语:在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例如;瑞雪兆丰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nopains,nogains   4.成语   5.歇后语   6.缩略词语 第三节 语汇的构造形式   一、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1.和其他单位的区别   (1)和音素有区别:姐jie214,有3个音素:j、i、e,这3个音素没有意义,不是语素。   (2)和义素有区别:姐[+人,+女性,+亲属,+年长],但这些义素没有声音,不是语素。   (3)和词有区别:姐;姐姐   2.有无意义的理解:姐、的、了、books   3.和音节的关系:   汉语一般是一个音节一个语素,但也不尽然:我、读、书、沙发、巧克力   4.语素的类型   A.笔、灯、走(成词语素、自由语素、不定位语素、实义语素)   B.也、再、吗(成词语素、黏着语素、定位语素、虚义语素)   C.机、体、民(不成词语素、黏着语素、不定位语素、实义语素)   D.-子、-儿、第-(不成词语素、黏着语素、定位语素、虚义语素)   第一种分类就是先把语素分成“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再一种分类是把语素分成“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自由语素指的是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可以单用),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简称“单说”)。   还一种分类是把语素分成“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最后一种分类是把语素分成“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   二、词的构造   (1)复合构词:复合词。如:黑板/blackboard;蜜月/honeymoon。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补充式。   陈述式:earthquake(地震)、sundown(日落);   偏正式:girlfriend(女友),greenhouse(暖房);   支配式:丢脸、悦耳;   并列式:道路、教学;   补充式:改善、证实。   (2)派生构词:派生词。词缀+词根;词根+词缀;词根+词缀+词根   (3)重叠构词:重叠词。   叠音词:猩猩、蝈蝈 属于单纯词。   重叠词:爸爸、星星(名词性的);刚刚、偏偏(副词性的);骂骂咧咧、婆婆妈妈(多重重叠词)   重叠形式:漂漂亮亮、红红、黑黑   三、词和词组的区别   除了语,有些词也存在与词组相互区别的问题,即有一部分词同样可能又像词又像词组。   鸡蛋、鸭蛋   唱票、唱京剧、唱歌   大厦、大房子、大楼 第四章 语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语法单位、语法形式和意义、语法范畴、词组和句子的基本类型等内容。   【重点、难点】   语法形式和意义;语法范畴。      第一节 语法的性质      一、语言是有规则的   你有没有吃饭?→没有。*有。(吃了。)   昨天我有找错谁钱了吗?昨天我找错谁钱了吗?   *昨天我见面了老师和同学。昨天我跟老师和同学见面了。   Mary posted a letter.→*Mary writed a letter.   Bill likes to swim.→*Bill enjoys to swim.   Δ来吃饭、吃饭来、来吃饭来   二、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   1.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但规则是有限的。例如:   我吃饭。你看书。他写字。SVO(Subject Verb Object)主动宾   语法就是要找出规则来,但很多规则是隐藏在语言现象后面的,并不容易找出来。   (1)公赐之食,食舍肉。(双宾)   (2)赠之以芍药。(动宾补)   (3)献之于帝。(动宾补)   2.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   所谓“递归”是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正因为语法有递归性,所以才能用有限的规则造出无限的句子。规则是有限的,而可以造出来的句子则是无限的。   小李昨天来过了。(主语+谓语)   小王知道小李昨天来过了。[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   小张认为小王知道小李昨天来过了。{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   3.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语法中的每一条语法规则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每一条规则都和其他规则处在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的关系之中,其中一条规则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相关规则的变化,一个语法现象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语法系统或相关语法系统的改变,不符合语法系统的现象也早晚会变得符合语法系统。   还是以“去吃饭去”为例。   曾子云:“尔将何之?”(《礼记·檀弓上》)   师问黄蘖:“去什么处?”对云:“择菜去。”(《沩山和尚》)   哪儿去?   干什么去?吃饭去。   去吃饭去。   4.语法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砍累了   砍倒了   砍坏了   砍钝了   周迟明(先秦);太田辰夫(宋代);梅祖麟、蒋绍愚(南北朝)   扑灭(扑而灭之)   这实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很可能先秦萌芽,两晋南北朝发展,宋代成熟。   三、语法和其他一些现象的关系   1.语法和语音   想了(想起床);想了(重读、轻读)   你今天来呢?(来的方式)你今天怎么呢?(来的原因)(重读、轻读)   我们/两个人一组;我们两个人/一组(停顿)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江蓝生):   坐在地上(坐著膝前)→坐的地上→坐地上→坐地上   2.语法和语汇   长2米(长度是2米);长2米(长出来2米);短2米(只能表示差2米)   3.语法和修辞   很女人、很香港、太阿Q   山顶、山腰、山脚(隐喻):80%的语言是隐喻语言。   4.语法和语境   买一张北京。   我膝盖,今天没开会。   5.语法和逻辑 第二节 语法研究的内容、类别和单位   一、语法研究的内容   语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语法规则却是不完善的。   1.共时语法与历时语法:之、乎、者、也→的、了、呢、吗   为什么原来的一套语气词会被新的一套语气词所取代,这中间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这种成系统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等等,这类问题就是历时语法要研究的。   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索绪尔首先区分共时和历时。语法化理论。他在教师里/他在教师里上课。   2.教学语法与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计算机语法)   教学语法的特点是规范和实用;定义和说明要求具有简明性和可接受性。   计算机语法要求精确和可靠。   一方面机算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这就允许给出的语法规则是比较复杂的,另一方面计算机不像人那样具有某种智能,所以提供给它的语法规则又必须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   一万个动词,八千个类。   3.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普遍语法指的是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   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   我给他两本书;我给两本书他。   二、语法现象的分类   1.词法部分与句法部分   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   综合性语言中词法比较重要,分析性语言中句法比较重要。   slow,slowly,slowness   语序(例:我吃饭)、虚词(例:我和他、我的书包)、结构(主谓、动宾)   2.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   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这就是组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这就是聚合规则。   3.核心语法层面与外围语法层面   小语法、大语法   这种分法一方面把语法的范围缩小了,因为核心语法只管语言片断是不是合乎结构上的规则,而规则本身又只有非常抽象的几条,这就是所谓小语法;另一方面又把语法的范围扩大了,因为外围语法要管词语的搭配,意义的表达和语音的实现等,这就是所谓的大语法。   公赐之食,食舍肉;赠之以桃,报之以李。   三、语法单位   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语言单位。   句子:语言片断就可以看作是句子。   语法规则带有主观性。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   这两个定义有循环论证之嫌,但能说明问题。   语法形式:要体现类的观点。   (1)重叠,是两个音节的重叠,但重叠能造成一定的意义。如看看、鼓动鼓动、红红的、漂漂亮亮的。   形容词重叠表示量的增加。   (2)语调。上海(降调);上海(升调)   (3)-s。workers,desks   (4)-ed。worked,studied   (5)-了。吃了、红了   语法意义:类的意义。   (1)汽车。一辆汽车(能称说)、高级汽车(有属性)、开汽车(受支配)。词汇意义;语法意义。   因为词本身就是语法的单位,而每个词语都是有意义的,如“街道、楼房、汽车”。   (2)我开汽车。我+开;主谓;开+汽车:动宾。   来吃饭。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连动)   句子也是一种语法单位,而每个句子也都有意义。   句子的意义也有两种:一种只属于个别句子即只是词语搭配所表达的意义;另一种是从一类句子的共同形式抽象出来的意义。   (3)的   二、语法形式的手段   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类别就叫语法手段。   凡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手段,凡是通过结构的变化经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句法手段。当然说词法手段也并非跟句法无关,只是说这些形式是围绕着词而表现出来的,它们也叫综合性手段;而句法手段就是不直接依附于词的形式,它们也叫分析性手段。   1.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1)词形变化   a.附加:即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面加上词缀。-s、-ed。   如:英语名词“book/books(书)”;动词:work/worked/working(工作)。   有些语言的名词有格的变化,如俄语名词有六个格,都是通过词的后缀(也叫词尾)来表现的。   汉语的“了、着、过”不是词形变化,因为它们本身是词。   b.屈折:词内部的语音变化。man/men foot/feet   汉语没有这种语法手段。   一种是给词的外部加点东西;一种是改变词的内部的某个东西。   c.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be/is/are/am/was/were   d.零形式:相对于词形变化的原形式。book/books desk/desks   (2)轻重音:record/recordimport/import东西/东西买卖/买卖   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一般说轻重音中形式更重要,所以也可以叫作“重音移动”。“重音移动”一方面强调移动,即不固定的重音;另一方面也更强调重音,即不是轻音。因为在很多语言中只有重音能产生语法意义,也就是重音位置必须重,轻则只是相对的。   (3)重叠:白白(的)、黑黑(的)、漂漂亮亮(的)、雪白雪白(的)   看看、尝尝、研究研究   2.句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1)虚词: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因为虚词不依附于某个词,其语法意义又不是通过虚词本身表示的,而是在它与别的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所以命名用不同的虚词就是一种句法手段。   我的领导(偏正)/我和领导(并列)   1)辅助词:助动词、冠词。have the a(an)。汉语的“将、能、会、愿、可能”(能愿动词)也可以叫做助动词。   辅助词中再有种是冠词,如英语的冠词“the”和“a(n)”分别表示它后面的名词是有定或无定的。   2)功能词:与另一个词没有必然联系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语气词。   介词:是表示事物与动作之间特定的关系的词,通过介词可以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目的等。如:用斧子砍。   连词:表示成分之间组合关系的词。   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   如:吗、了、吧、呢、呀   (2)语类选择   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给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言中各种结构都是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构成的。这种关系不等同于词义搭配,而主要取决于参与组合的词或词组的类。   语类选择包括两个方面:词类对结构的选择;结构对词类的要求。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例如:   读书:对动词“读”来说,它要进入动宾结构,需要占据V的位置;对动宾结构来说,V的位置上需要动词“读”。对名词“书”来说,它要进入动宾结构,需要占据N的位置;对动宾结构来说,N的位置上需要名词“书”。   从另一方面来说,形容词不能进入动宾结构,如“好”。这从反面说明了语类选择的重要性。   (3)语序   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序和前面说的语类选择有相同的语法作用,只不过语类选择是讲词的类别,语序是讲词的顺序。各种语言都要利用语序的形式,但语的作用有所不同。如果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靠形态变化表示,语序所起的作用就小;相反如果缺少形态变化,语序的作用就大些。   如:天气好/好天气   (4)语调   主要使用词法手段的语言叫综合性语言,主要使用句法手段的语言叫分析性语言。   三、语法范畴   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类别就叫做语法范畴。   这里我们只讲词法范畴。   语法范畴也可以大致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   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凡是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句法范畴。   词法范畴主要有“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   1.体词属性范畴   (1)性: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阴性、阳性、中性。   英语的性范畴只保留一些遗迹。如:waiter/waitress。   汉语没有性范畴。男人/女人。他/她/它,字形不同,但词相同。   (2)数;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单数、复数。有的语言里有双数。   数范畴和词汇上表示数量不同,数范畴用词缀表示,词汇上表示数用词语表示,如一、二、三等。   有的语言中数与动词的时态有一定关系。比如英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动词就要加-s。如:He sleeps in the morning.   汉语中有的名词后加“们”也可表示复数。鲁迅:蟋蟀们、覆盆子们。《围城》:方鸿渐们。   这是不科学的。不加“们”也可以表示复数。例如:学生/学生们。学生都来了。只有“你、我、他”加“们”确实是数范畴。只是个别现象,谈不上是范畴。   (3)格: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关系的一组特征。   俄语格比较丰富。   英语格范畴已经退化,但还保留了一些,能说明什么是格范畴。   -ˊs表示所有格。主格、宾格。这三种格还比较完备。   疑问代词的格形式还保留着,但很少用了。例如:   Who(whom) did you see yesterday?   (4)有定和无定   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在印欧的很多语言中都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意义,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意义。   英语:I have just read the book./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   汉语:客人来了。/来客人了。另外,汉语动词后的“数量名”的名词往往是无定的,如“买了一本书”中的“书”;而动词前的名词都是有定的,如“书买回来了”中的“书”。   2.谓词属性范畴   主要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1)时: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的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   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   英语有过去时和现在时,没有将来时:   He works.   He worked.   He will work./He is going to work.   说没有将来时不是说语言中不需要表示将来,而是将来是用词汇形式表示的。   有的语言中还可以以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为坐标表示动作的时间。例如英语:He was going to go to bed when she called him.汉语:你叫我的时候我正睡觉呢。   汉语没有时范畴。时间是通过词汇形式表示的。例如:   他去过北京。他去北京了。   (2)体: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   英语:进行体、完成体   I am reading the book.(现在时,进行体。现在进行时)   I have written the book.(现在时,完成体。现在完成时)   I am reading the book then.(过去时,进行体)   汉语:没有体范畴。   -了,表示完成。也有的说表示实现。   -着,表示持续。   -过,表示经历。   -起来,表示起始。   -下去,表示继续。   动词重叠,表示短时和尝试。   (3)态:表示动词与主语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   主动态;被动态。   汉语被动句和英语被动句的比较:   a.They broke the window. →The window is broken.   b.People have seen wolves in the streets.→Wolves have been seen in the streets.   c.They are repairing the bridge. →The bridge is being repaired.   a.他们把玻璃窗打碎了。→玻璃窗被打碎了。   b.人们在街上看到狼。→   c.他们在修桥。→桥正修着呢。(受事主语句。不是被动句)   (4)人称:表示动词和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   英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加-s。   汉语:没有人称范畴。 第四节 语法单位的聚合和组合   一、词和句子   语言中大大小小的语言片断可以分为语素、词、词组、句子和句组等语法单位,而这些不同的语法单位又都具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无论哪种语法单位都必须符合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因此可以一种单位一种单位的来讨论语法。无论聚合规则还是组合规则都必须适用于各种语法单位,这样又可以一种规则一种规则来讨论语法。   词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是表达的基本单位。   从构词和造句看,词既是构词的最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的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也可以说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级单位的语法单位。   词本位,句本位,复本位。   语素是最小的一种语法单位,但它在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特别重要。   二、词类问题   1.划分词类的标准   一种意见是说可以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这就是形态标准。这个标准对于形态丰富的语言来说,确实简单管用。比如俄语、德语等印欧语语言,名词都有性、数、格的词形变化,动词都有时、体、态的词形变化,形容词都有级的词形变化等。这就很容易根据不同的词形变化区别三类词。   (1)形态标准   英语:   动词:-ed,-ing   名词:-s,-ness,-tion,-ment,-ship   形容词:-ful,-able,-al   副词:-ly   汉语:没有词形变化   名词;-子,-儿,-头。缺乏普遍性   动词:-了,-着,-过。是词,不是词缀。   (2)意义标准   可以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这就是意义标准。   一般情况下很有用,但这个标准不科学,靠不住。   英语:develop(动词,发展);development(名词,发展)   汉语:突然;忽然 聪明;智慧   (3)分布标准   木头:   木头烂了(主语)/做饭很累   锯木头(宾语)/想吃饭   木头房子(定语)/好房子   一根木头(出现在数量词后面)   汉语名词也还有很多位置不能出现。   *不木头   *很木头   *作状语   *作补语   把所有这些可能或不可能的位置加起来,就得到了汉语名词的一组聚合位置,这就叫作名词的分布。名词就可以根据这种分布来确定。按照这条标准的意思,词类就是根据一类词的所有聚合位置的总和即分布来确定的。   从词类的内在属性看,这三条标准中只有分布才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而形态变化和语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种聚合关系的体现。   2.词类的共性   (1)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词类,也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类。   比如已知的人类语言中无一例外地都有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连接词等,这就是各种语言共同具有的一些词类。   如汉语的量词、助词等就是其他语言很少或没有的词类;而如德语、英语名词前面的冠词、动词前面的辅助词,日语主语、宾语名词后面的标记助词等在汉语中就没有。   名词、动词、形容词   汉语:量词、区别词(高等院校、男人、金首饰)   (2)可以归大类,也可以分小类。   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比如一般语言中的词类都首先可以分成两大类,或者说各种词类都可以向上归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共同点是可以充当主语、谓语、状语、定语等句法成分,都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位置不固定,数量开放等。   (3)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边缘词或跨类词。   跨类词:fire(名词,火);fire(动词,点火)一朵花、花钱、眼花   兼类词:学习(学习外语、政治学习);批评(批评同学、接受批评);调查(调查方言、接受调查)   三、词的组合和词组   词与词的组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词组。   词组作为一种语法单位,它与词这种语法单位实际上是同质不同量的关系:从聚合角度看,词组与词相同,它们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但从组合角度看,词组与词就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成分数量。例如“看小说”中的“小说”可以用“武侠小说”替换,如“看武侠小说”,“看”可以用“经常看”替换,如“经常看小说”。替换前的成分是词,替换后的成分就是词组。   (一)词组可以分为两大类:词组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的,叫作基本词组;词组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的,叫作特殊词组。   (1)基本词组   基本词组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①主谓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被说明成分是主语,说明成分是谓语。比如“我吃了”是主谓词组,而“饭吃了”中的“饭”是“吃”的受事,但它出现在“吃”前也就成了话题性主语,所以一般也认为是主谓词组。   ②动宾词组,又叫述宾词组。如“吃面条”是动词+受事,“吃火锅”是动词+工具,“吃馆子”是动词+处所,但都是动宾词组。   ③偏正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关系的词组。偏正词组又分两小类:   一种中心语是体词(整个结构是体词性的),修饰语是定语,如:好天气。   另一种中心语是谓词(整个结构是谓词性的),修饰语就是状语。如:好好学习。   ④动补词组,又叫述补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行为和补充说明关系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补充成分是补语。如“洗干净了”、“抬进去”、“摆得整整齐齐”、“饿得发呆”、“跑得快”等,补语就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状态和程度等。   ⑤联合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并列的或互不从属关系的词组,一般都需要用连接词连接,而且前后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而意义基本不变。如:坚定而沉着。   (2)特殊词组   汉语的语气词词组(谓语+语气词),如“吃吗”;助词词组,如“吃了”;方位词组(名词+方位词),如“桌子上”;介词词组,如“在桌子上”;数量词组:“一个、两个”;“的”字词组,即“×+的”构成的词组,如“吃的”。   (二)词组的聚合类型   有两种分法:   一种是分为“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   (1)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如“微型汽车”是个定中偏正词组,但整体相当于名词,就是体词性词组。   (2)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如“慢慢走”是个状中偏正词组,但整体相当于动词,就是谓词性词组。   另一种是分为“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1)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例如“微型汽车”,还有动宾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也是向心词组.   (2)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如“的”字词组的功能既不等于“的”前的成分,也不等于“的”,例如“吃的”,不等于“吃”,也不等于“的”,就是离心词组,还有主谓词组、介词词组等也是离心词组。   四、句子的聚合和句类   1.句子的聚合   句子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最重要的有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等四种。   (1)句子的句型类,即句子的基本结构分类   根据主谓词组的形式给句子进行结构分类,这就是句子的句型类。   句型类中最主要的一类就是完全主谓句,即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如:我吃饭。   完全主谓句内部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类:   (1)动词谓语句:如我吃饭   (2)形容词谓语句:如天气很好。   (3)名词谓语句:今天星期天。   动词谓语句可以分为:无宾语句、带宾语句。   与完全主谓句相对的就是不完全主谓句和非主谓句。这两种情况在某些语言中比较少。   不完全主谓句:如:下雨了。   非主谓句:如:刮风了。   (2)句子的句式类,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   各种语言中除完全主谓句这种基本结构形式(即“基本句”)外,都有一些特殊的句子形式。比如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汉语中的“把字句”、“存在句”、“话题句”、等,也是汉语的一些典型的特殊句式。各种语言都可以分别归纳出这样一些句式,这就是句子的句式类。   这些句式实际上又都可以看作是基本句的变换形式,或者说是通过主谓结构中句法成分的位置变化或删略添加等形式构造的。如“我把饭吃了”、“饭被我吃了”。因此也可以从结构变换角度说明这些句式的变换类。   句子的变换形式主要有几种情况:   一是“XY—YX变换”,即成分移位造成的句式。像汉语的话题句(有人又叫主谓谓语句)就都是由主谓结构中某个成分移至句首构成的,例如“我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我认识”(宾语前移)。   二是“XY—X变换”,即成分删略造成的句式。如“进来吧”,就是删略主语构成的。   三是“X—XY变换”,即成分添加造成的句式。如“你去上海—→你去上海吗”。   四是“X—Y变换”,即成分替换造成的句式。如“谁去上海”。   (3)句子的功能类,即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   各种语言句子的功能类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陈述句,二是疑问句,三是祈使句,四是感叹句。   (4)句子的简繁类,即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   五、句子的组合和句组   练习:   1.下列各组复合词中,构词方式相同的一组是   A.热情 热烈   B.证明 光明   C.口吃 胆怯   D.悦耳 柔和   【答疑编号10040601:针对该题提问】   :C   2.英语“Mike take a taxi”这句话是病句,其错误在于   A.性   B.数   C.格   D.态   【答疑编号100406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   3.下列词组不属于向心词组的是   A.参加比赛   B.田径比赛   C.认真比赛   D.比赛结束   【答疑编号10040603: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D 第五章 语义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语义的性质、义素分析法、语义场、句义的构成和结构、句子间的关系、歧义形成的原因等内容。   【重点、难点】   义素分析法、语义场、蕴涵与预设等内容。    单选 多选 名词 简答 分析 论述 05年 5 2    6 6    06年 1 2 4       10 07年 4    4    12      05年19分;06年17分;07年20分。 第一节 语义的性质   一、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1.语义是表达的内容。语言形式有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两类。   实词,既是语法形式,也是语汇形式。例如“汽车”。说它是语法形式,是因为它是名词,能被数量词修饰(一辆汽车),有属性(高级汽车),能受支配(开汽车),“汽车”的这种意义是语法意义(这是语法研究的内容,和本章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同时,“汽车”还是一种事物,它的这种意义是语汇意义,是本章要讨论的内容。   再如,张三找你呢。“张三、你”指人,“找”指某种行为,这些是词汇意义;在这个句子里,张三是施事,你是受事,这种意义主要是通过词的排列顺序表示出来的,是语法意义。   有些形式只是语法形式,如虚词、语序、形态等,不是语汇形式。   2.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   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除此之外,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他附加色彩。因此,词义包括(1)理性意义(2)非理性意义。   如,你真坏。(1)表示批评的理性意义。(2)可能表示爱怜的非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因为,在词语层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在句子层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   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理性意义。比如河、山等。对象可以是物质世界中的对象,也可以是精神世界中的对象,如神、鬼等。   通俗意义;科学意义。人:用两条腿走路、会说话(通俗意义);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科学意义)。   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是词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非理性意义总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   非理性意义又叫附加色彩,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一)感情色彩:褒义色彩、贬义色彩。   团结:好人之间的联合。   勾结:坏人之间的联合。   (二)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口语  书面语  通用   脑袋  头颅   头   搁   安放   放   歇   休憩   休息   溜达  徜徉   散步   好看  美丽   漂亮   挖苦  嘲讽   讽刺   政论色彩:论断、阐明、弊端、世界观   科学著作色彩:之所以、论证、归结为、当且仅当   文学色彩:婆娑、荡漾、暮色   公文色彩:报经、查复、此布、此复   (三)形象色彩:   黄、鹅黄(小鹅,鲜亮)、杏黄(带绿色)、金黄(黄金、成熟时的小麦、成熟时的稻谷)、橘黄(感觉不好看,带有主观色彩)   鹅卵石、狮子狗、马尾松(形状)   蝈蝈、布谷鸟、乒乓球(声音)   3.词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   如,张三找你呢。   4.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区别,前者是语言意义,后者是语境意义。   今天有点儿冷。   语言意义:今天气温比较低。   语境意义:客人请主人关上窗户;母亲提醒孩子多穿上一点儿衣服。   二、词义的性质   1.概括性:现实中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千差万别,而人们可以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对外具有排他性,对内具有一致性。   如:   桌子:讲台、课桌、饭桌、会议桌等。   鞋: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而又没有高筒的东西。草鞋、布鞋、皮鞋、棉鞋、平底鞋、高跟鞋、球鞋、旅游鞋、休闲鞋、拖鞋。和外部袜子、靴子区别开来,同时内部的材料、款式、用途等方面的差别都舍弃了。   专有名词也是概括的。如:天安门、鲁迅。   词组的范围也是概括的。“新鞋”比“鞋”的范围小,但也是概括的。   句子的意义也是概括的。如:“他是王二”。“他买了一双新鞋”可以指任何人,购买任何一双新鞋的过程。   语言形式表达的意义都是一般的、概括的,而在交际中词语的意义却是特殊的、具体的。   2.模糊性: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   鸟:麻雀、知更鸟、鸽子都是鸟,那鸡是否是鸟?对于此问题可能有人不很确定,因为鸡虽然具有鸟的一些特征,但是它的飞行能力减退了。这说明词义具有模糊性。   学者: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先生:医生、先知先觉的人。学术上比较有成就的人。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张恨水的《满江红》中,三十多岁叫少年。   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   词义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是清楚的。   有些词语的词义是精确的。如科学术语,如语素、词。   词义的模糊性在交际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3.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就会存在差异,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   如:   龙:中国的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而西方的dragon是一种危害人间的怪物。   狗:走狗、狗东西、狗腿子、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   dog:a lucky dog(幸运儿)   cat:猫;心地恶毒的女人。   红:红火   red:暴力 第二节 词义的结构   一、义项   1.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来决定。   例如:   肺: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   凉:①温度低。②比喻灰心或失望。(例句:心都凉了)   摆:①安放;陈列。②显示;炫耀。③来回摇动;摇摆。   2.义项也包括附加色彩。例如:   帽子:①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避日光等或作装饰的用品。②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例句:不要乱给别人扣帽子)   3.义项是概括的,不包括个别的、具体的、临时的意义。   如:明知一个人做了蠢事,却对他说“你真聪明!”,在这个特殊语言环境中“聪明”就获得了“愚蠢”的含义,但这种意义只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临时意义,它不是稳定的。   4.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否则就是不同的词。   例如:   深:这口井很深/这本书很深。   花:花钱/一朵花。   二、义素和义素分析   1.义素:由分析义项所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受音位区别特征的影响。   b:双唇、不送气、清、塞   p:双唇、送气、清、塞   哥哥: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大的孩子。   弟弟: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小的孩子。   哥哥:[+同胞][+男性][+年长]   弟弟:[+同胞][+男性][+年幼]   姐姐:[+同胞][+女性][+年长]   妹妹:[+同胞][+女性][+年幼]   2.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比法。   3.义素分析的步骤   (1)确定对比的范围:同类   哥哥(人)/看(动作)   哥哥(关系)/司机(职业)   义素分析要从最小类开始。   (2)比较词义的异同   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共同义素:[同胞]   区别义素:哥哥和弟弟的区别义素[年长][年幼];哥哥、弟弟和姐姐、妹妹的区别义素[男性][女性]   (3)整理和描写:加符号+、-。   ①矩阵图:       [同胞] [男性] [年长]   哥哥   +    +   +   弟弟   +    +   -   姐姐   +    -   +   妹妹   +    -   -   ②横排结构式:   哥哥:[+同胞、+男性、+年长]   弟弟:[+同胞、+男性、-年长]   姐姐:[+同胞、-男性、+年长]   妹妹:[+同胞、-男性、-年长]      [穿在脚上的东西] [有筒] [走路时着地]   鞋      +      -     +   靴子     +      +     +   袜子     +      ±     -   例题:      [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向远处看][把视线集中在一点儿上]   看      +      ±      -   望      +      +      -   盯      +      ±      +   4.义素分析的作用   (1)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      [国土] [靠近国界] [范围大]   边疆  +     +     +   边境  +     +     -   (2)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   男孩在笑。→*石头在笑。   邻居们在聊天→*小山羊在聊天。   施事要有[+人]这个义素。   语义特征分析,实际就是义素分析。   死了三天了。(瞬间动词)[+完成][-持续]   等了三天了。(持续动词)[-完成][+持续]   看了三天了。(看了三天了,已经忘完了;看了三天了,还没看完)[+完成][+持续]   如:天生民,而立之君。(立:为动用法,即为……立)   (3)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   5.义素分析法存在的问题   (1)义素分析涉及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2)用数量不多的语义成分来分析一种语言的整个词义系统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第三节 词义的聚合   一、多义词   1.一个词的意义概括反映一类对象,也就是只有一个义项,这样的词叫单义词。   一个词的意义概括反映互相联系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互相联系的几个义项,这样的词叫做多义词。   2.多义词产生的原因:   (1)客观对象之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基础。相似性是说事物之间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相关性是说客观对象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相关性:pen,羽毛→笔     相似性:习(習),小鸟反复学飞→学习   (2)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   语音形式是有限的,而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要用数量有限的语音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语音形式表达多个意义的多义化现象。   3.本义、基本义   本义:最初的那个意义。这个意义要有文献的证明。   基本义:某个时期最主要、最常用的意义。   例如:   兵:本义,武器(秣马厉兵;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基本义,士兵(强将手下无弱兵)。   汤,本义是热水(赴汤蹈火),基本义是汁特别多的食物(鸡蛋汤)。   4.引申义(也叫派生义)   引申一般都是沿着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或相似性联系这两个方向进行的。   引申:借代;比喻。   (1)借代是相关性。便衣(用物品来指称使用者);编辑(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茅台(用产地指称产品);iron(烙铁,用材料来指称产品)   (2)比喻是相似性。包袱,思想包袱;古董,思想陈腐的人;nose指事物的突出部分。   歧义的排除:(1)特点的上下文:走累了就休息一会儿。(2)特定的语境:拉呀(拉二胡、拉车)。   5.多义词与同音词的联系   花:花钱/一朵花。(同音词)   深:水深/深奥。(多义词)   (1)相同点: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   (2)不同点: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原来有联系,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感觉不到这种联系。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和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同义词   1.同义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分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   2.等义词:维他命——维生素;米——公尺;麦克风——扩音器;马铃薯——土豆;山河——河山;德律风——电话;布拉吉——连衣裙   等义词的存在是一种消极的现象,它在表达上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只会增加人们记忆的负担。   它的发展方向有两个:   一是逐渐分化,变成近义词。如,批评(语义轻);批判(语义重)。   一是消失一些词,只剩下一个。如,德律风、布拉吉、大哥大。   3.近义词: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书”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集合体;“书籍”只能指集合体。   “改善”强调改得更好,“改进”强调改得更进步。   优异、优秀、优良,程度不同。(理性意义)   教师、教书匠,感情色彩不同。   爸爸、父亲,语体色彩不同。   狮子狗、哈巴狗,形象色彩不同。   4.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特点:   (1)具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大”和“小”具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大”和“低”不具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2)以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为基础。   (3)是就词语的基本理性意义而言的。“老师”和“教书匠”有感情色彩上的差别,但不构成反义词。   (4)是就特定语言或方言而言的。   类别:(1)绝对反义词。(2)相对反义词。   一个词可能有几个意义不同的反义词,因为:   (1)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能分别和不同的词构成反义关系。如,老:少/老:新/老:嫩。   (2)搭配习惯不同。如,高:低/高:矮。   作用:   (1)可以帮助确定多义词的义项,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骄傲(自豪):自卑/骄傲(自大):谦虚。   (2)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以用来揭示矛盾,突出对立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语义场   1.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钢笔、铅笔、圆珠笔:书写工具。   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丈夫、妻子:亲属。   车、船、飞机:交通工具。   2.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3.语义场的特点:   (1)系统性: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小的词义系统。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其他词义的变化。   牙:指两边的牙齿。   齿:指中间的牙齿。齿如瓠犀、唇齿相依;青面獠牙   (2)层次性: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   卡车、轿车、吉普车(汽车)→汽车、火车、大车、自行车(车)→车、船、飞机(交通工具)   4.作用:   (1)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词义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词义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清楚地看到语言内部因素对词义形成和变动的影响,从而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词义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原因。   (2)语义场研究可以为义素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   (3)语义场研究为词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和途径。   (4)语义场研究为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框架。比如亲属义场。 第四节 句义   一、句义的构成   要理解一个句子,要理解:(1)句中每个词语的意义。(2)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3)句子的语气意义。   他在修自行车:(1)他、在、修、自行车。(2)“他”和“修自行车”是主谓关系,“修”和“自行车”是动宾关系;“他”是施事,“自行车”是受事。(3)陈述语气。   1.词汇意义:他在修自行车/你在修自行车   2.关系意义:单独的词没有关系意义。如“桌子”,名词,它是主语还是宾语?   (1)语法关系意义:主谓结构的意义是“陈述”,动宾结构的意义是“涉及”,偏正结构的意义是“修饰”或“限定”,并列结构的意义是“平等”。   (2)语义关系意义:“他在吃木头”从语法关系上说是正确的,“他”可以和“在吃木头”构成主谓关系,“吃”和“木头”之间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因为“吃”是动词,“木头”是名词)。但从语义关系上说,“他”可以是“吃”的施事,但“木头”一般说来不能是“吃”的受事。所以,理解句子还要理解语义关系意义。   3.语气意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法结构关系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这里仅谈语义结构关系。   1.述谓结构   一般来说,动词在句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性决定了句子的结构。   睡觉,只能带一个变元(名词性成分)。   喝,可以带两个变元。   给,可以带三个变元。   你喝茶吗?(我)喝(茶)。“我”和“茶”听话人可以补出来,就是因为“喝”应该带两个变元。   变元的类型叫做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   走了。(施事)   修好了。(受事)   老李送一本书。(与事)   浇完了。(工具)   写完了。(结果)   他回了。(处所)   述谓结构的类型:   (1)简单述谓结构:一个谓词,数个变元,所有变元都是名词性成分。   (2)复合述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复合而成。   河水又深,水流又急。   我去买东西。   (3)从属述谓结构: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   我希望去。我希望你去。你去比较好。   (4)降级述谓结构:充当修饰或限定性成分的述谓结构。   小李正在看(我送给他)的小说。那个(头发斑白)的人就是我们的班主任。   2.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关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砍累了。   砍倒了。   砍钝了。   老王被客客气气地请进了办公室。(“客客气气”指向没出现的施事。)   那种点心他们都吃了。(“都”指向“点心”/指向“他们”)   3.蕴涵和预设:句子之间的两种句义关系。   (1)蕴涵: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涵乙。   他买了一篮子萝卜→他买了一篮子蔬菜   他踢了小张的腿→他踢了小张   (2)预设: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他哥哥在北京上学   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有哥哥   (3)鉴别:如果乙是甲的蕴涵,否定甲时,乙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如果乙是甲的预设,否定甲时,乙依然可以成立。   4.歧义: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北京人多。   管理干部。   咬死了猎人的狗。   饺子包好了。   (1)词汇歧义   到lǐbàisì(礼拜四、礼拜寺)我再告诉你。   新加坡一yóuchuán(游船、邮船)起火。   小吃店关门了。   (2)组合歧义   学生家长都来了。(语法结构歧义)   连老王都打了。(语义关系歧义)   练习   1.“她在喂孩子”中,“她”是施事,“孩子”是受事,这种施受关系属于:   A.语汇意义   B.语境意义   C.附加意义   D.语法意义   【答疑编号100506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D   2.下列各项中,语义结构属于复合述谓结构的一项是:   A.这样做不值得   B.他跑过去开门   C.我们单位需要增加编制   D.他们正在研究如何筹集资金   【答疑编号100506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甲和乙是预设关系的一项是:   A.(甲)他买了一支钢笔/(乙)他买了一支笔   B.(甲)老王在小李的左边/(乙)小李在老王的右边   C.(甲)他早就不在学校工作了/(乙)他以前在学校工作过   D.(甲)什么水果他都吃过/(乙)他吃过苹果   【答疑编号10050603: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4.“年龄”和“岁数”在非理性意义上的差别主要是:   A.感情色彩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答疑编号10050604: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   5.“这家商店关门了”有歧义的原因是:   A.一词多义   B.词语同形   C.不同的层次构造   D.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   【答疑编号10050605: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第六章 文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文字的性质、类型和作用,正确理解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了解文字起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      【重点、难点】   文字的性质、类型,文字起源,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第一节 文字的性质      一、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文字是符号   2.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画、形意文字      二、字符   1.字符就是文字的符号,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单位。汉语:字。英语:字母。   2.类型:   (1)意符、音符、记号   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如“人”   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音符都是从意符转化而来的。如“其”   记号:在意义和语音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记号往往来源于原始的契刻符号,如“×”(五)等;记号也可以是硬性的,如“戏”(戲)和“汉”(漢)里的“又”。   (2)单纯字符、复合字符   单纯字符: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人、a   复合字符:可以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位、符、sh、ch   字符的组合规则:英文很简单,汉字比较复杂:“位”是左右结构,“家”是上下结构,“裹”是内嵌结构,“囚”是外包结构,“够”是左右结构,但过去“句”和“多”的位置可以互换。   3.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玛雅文字。   他源文字:在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他源文字由于是直接借用别的文字的音符来表示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单位的,所以他源文字的字符都是比较纯粹的音符。古希腊文字,来源于腓尼基文字,在腓尼基文字中,A是牛头的形状,到古希腊文字中,A就只表音了。   三、文字的类型   1.根据字符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   (1)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自源文字都是词语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文字、古汉字和玛雅文字。   (2)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它只是理论上的分类,世界上没有这种文字。   (3)音节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日文的假名是典型的音节文字。カ[ka]、ギ[ki]、ク[ku]、ヶ[ke]、コ[ko]   (4)音位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音位相联系的文字。音位文字包括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两类。阿拉伯文是辅音音位文字,希腊文是全音位文字。   2.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文字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1)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世界上没有这种文字。   (2)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也叫拼音文字。如阿拉伯文字、希腊文字。   (3)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自源文字都会发展成意音文字。因为它们原来都是词语文字,只表意,不表音,后来才发展出表音符号来。如汉语的“其”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文字、古汉字和玛雅文字。   3.汉字的类型问题   (1)汉字是一种词语文字。正确。古汉字是词语文字。   (2)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正确   (3)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正确。现行汉字是语素文字。   (4)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错误。汉字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但汉字不是表音文字,一个字往往代表不只一个音节(如“刨”代表páo和bào两个音节),一个音节又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示(kē代表苛、柯、科、棵、瞌等)。   (5)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错误。表意文字是不能存在的。汉字也已经不象形了。   (6)汉字是拼形文字。部件不是字符,因为它没有跟语言的任何单位挂钩,而英语字母是字符,跟音位相联系。 第二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不是语言本身。   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观点:   (1)同样的内容,英文占的版面大,汉字占的版面小。   (2)西方常用词多,汉语常用字少。   (3)文字可以使语言更加丰富。[rait]可以分化成4个词语:right、write、rite、wright。这里要清楚,先有词语,才有文字。音同只是偶尔现象。   二、语言和文字的相互影响   1.语言对文字的影响   文字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跟语言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汉字在语音上代表一个音节,因为初期汉语是一个词一个音节。腓尼基文字、阿拉伯文字是辅音音位文字,因为这些语言的词根一般包含三个辅音音位,在不同的地方加进不同的元音就表示不同的形态变化。但语言对文字的影响是有限的,不能绝对化。例如汉语和藏语同属汉藏语系,但汉语采用意音文字,藏语采用音位文字;越南语(字喃)过去是意音文字,现在是表音文字(拉丁字母)。   2.文字对语言的影响:   (1)扩大语言的交际功能。   (2)文字的类型会影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总的来说,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是有限的。 第三节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1.结绳   我国国内的一种意见。《周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唐代李鼎祚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美洲印第安人现在还在使用结绳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只是记数。恐怕结绳的方法只能用于记数。   2.图画和契刻   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古埃及文字的“鸟”画的就是一只鸟,古汉字的“日”画的就是太阳的形状。   古埃及的文字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分化为不同的字体:   (1)碑铭体(圣书字)用于特别庄重的场合,如刻在金字塔墓室的石头和祭器上;   (2)僧侣体是僧侣阶层使用的近乎草书的字体;   (3)平民体是老百姓使用的字体。   古埃及文字是词语文字和意音文字。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使用的是楔形文字。他们用芦管儿在泥板上压印文字,因为压印出来的字象楔子,所以后人把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叫做楔形文字。楔形文字也是词语文字和意音文字。这种文字后来由于外族入侵而消亡了。   3.古文字的发展   (1)前2000年左右在现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地中海一带生活着一个民族叫腓尼基人,他们的经济比较发达,而且善于从事海上贸易,因此急需一种文字。于是借用古埃及文字创制了辅音文字。   (2)希腊人借用腓尼基字母来记录自己的语言。但希腊语和腓尼基语不同,它的元音也表示意义,因此,希腊字母就既有辅音音位,也有元音音位。这就是全音位文字。   4.三阶段论   文字学界有文字发展的三阶段论,认为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阶段、音节文字阶段和音位文字阶段。   三阶段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所有文字似乎都能很好地为相关的语言服务。   二、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今天看到的汉字资料是前14世纪到前11世纪的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距今3400年左右。到目前还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资料。   2.六书: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3.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4.在所有古老文字中,只有汉字还在使用。 第四节 文字的创制和改革   一、文字的创制   文字的创制指在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指政府和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   语言规划:二战以后,非洲和亚洲一些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但他们没有文字,于是一些政府和语言学家就为他们创制文字,国外称这项工作为语言规划。   19世纪70年代,我国甘肃一带的一部分回族人移居中亚,生活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当时苏联政府称他们为东干族,为他们创制了使用斯拉夫字母的拼音文字。这种文字今天还在使用。   我国从50年代起为十几个民族创制了文字,但只有佤族和傈僳族的文字还在使用。   二、文字改革   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如1956年我国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推广了515个简化字。   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字符类型变了。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从阿拉伯字母改变为拉丁字母,但表音文字还是表音文字。   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越南原来是意音文字,后来改为表音文字(使用拉丁字母)。 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语言起源的条件、语言发展的特点,了解语言分化的根源及其过程,了解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和社会方言的特点,了解语言接触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重点、难点】   1.语言发展的特点;   2.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特点;   3.语言接触。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一、语言的起源   1.什么是语言的起源问题   (1)语言产生的条件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并不会说话,他们只会用动作、表情以及叫声来传递一定的信息,来彼此交际,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的发音器官和思维器官的不断进化,人类才逐渐有了语言。   (2)语言的前身   2.几种不同的语言起源说   (1)神授说   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   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说语言是神赐给人的一种特殊的能力   ②基督教《圣经》说耶和华创造了亚当,又由亚当给世间万物起了名字   ③苗族:山神创造了人,并创造了语言   (2)人创说   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而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   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最多能说明拟声词的来源。   ②社会契约说:通过彼此约定,规定了事物的名称,因此产生了语音。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经历了一个手势语言的阶段,人们用手势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无法解释无声的手势语言是怎样发展成有声语言的。   ④感叹说:认为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情感的各种叫喊演变来的。可以说明叹词的由来。   ⑤劳动叫喊说:认为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人们劳动时的叫喊声演变来的。注意到了语言的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如何演变为语言。   (3)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指出了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的作用:   ①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   ②劳动发展了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   ③劳动改善了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4)现代科学研究成果   ①研究黑猩猩;   ②测量古人类化石的脑容量,认为四五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旧石器晚期)和现代人的脑容量相同,具有了产生语言的能力;   ③对古人类口腔和牙齿进行研究,认为晚期智人已经具有了发音的生理能力。   现在,人们认为语言的起源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①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条件。这是语言产生的心理条件。   ②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这是语言产生的生理条件。   ③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条件。这是语言产生的社会条件。   普遍认为,人类有声语言的产生大约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晚期智人时期。      二、语言的发展   1.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1)发展与演变:有些语言现象的变化是发展,但有些语言现象的变化说不清是发展还是演变。   (2)语音的演变: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Knot(结合)、knight(武士)、gnash(咬牙)。复辅音kn、gn消失了。   七岁、八路   上海话:烟[I]、衣[i]→烟、衣[i]   (3)词汇的演变   解放后:(新词语)劳模、德育、投资、信息、激光、半导体、电脑;(旧词语):探花、榜眼、朝廷、黄包车   语义的演变:状元、脸、臭、闻   (4)语法的演变   吾谁欺?欺天乎?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2.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1)语言依存于社会,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例如:鲜卑语的消亡、蒙语的衰落。   (2)社会的进步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会出现新的词汇、语法。比如:主语省略→不省略。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这种历史性的成就,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是分不开的。   ③我们不能,也不愿这么做。   (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地域方言、社会方言。   ①地域方言:   汉语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   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②社会方言:年龄、性别、职业等   社会的统一、经济的发达,要求语言走向统一。   (4)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词语借用:坦克、基因、可口可乐、克隆   语法借用:仿佛一过了二十七,他就有了解决一切的办法,虽然明知道这是欺骗自己。(主句在前,从句在后)   (5)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制约,但并不是语言中的所有演变都有直接的社会原因。汉语:单音节→双音节。藏语:无声调→有声调。这些变化只能从语言系统内部去找原因。   古汉语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因而单音节词可以保持有效的区别。后来由于浊音清化、辅音韵尾消失等原因而趋于简化,结果造成同音词大量增加,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遭到破坏,使社会交际受到影响。于是,汉语便调整词的长度来恢复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逐渐以双音节的构词模式代替了过去的单音节构词模式。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它必须能够利用自身的形式手段把不同的意义区别开来,达到表意的明确性。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处在一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之中,它们分工协作,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共同担负着交际工具的作用。如果语言中的某个因素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影响了表意的明确性,语言中的其他有关部分就会相应地作出调整,消除表意不清的现象。   3.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性质决定语言的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由于语言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不同,语言的发展演变又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是稳固的。但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推动下,语言又不能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不平衡性是指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方向和速度是不一致的。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的是语汇,语汇必须随时对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作出反映,才能使语言满足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交际需求。因此,和语音相比,语汇的发展最快。但语言中几十个音位的排列组合可以完全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新词语的产生只能使用已有的语音形式,所以,语音系统是比较稳定的。新词语的产生和旧词语的消失一般不会引起语法规则的改变,因此,语法系统也是比较稳定的。   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域内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北京话的[k]组和[ts]组声母只能和开合二呼的韵母组合,而在齐撮二呼的韵母之前演变为[]组。但在苏州话里,[k]组变成了[]组,而[ts]组却没变。这种语言演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正是一种语言分化出不同的方言或亲属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语言的分化   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的分化有两种:一个是社会的地域分化,一个是社会的社群分化。地域分化会导致出现地域方言,甚而至于亲属语言;社群分化会导致出现社会方言。   1.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   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   北京     广州   气[i51]   气[hei33]   自行车    单车   你先吃    你食先   英语:北部英语、中部英语、西南部英语、伦敦英语   德语:高地德语、低地德语   俄语:南俄方言、北俄方言   (1)形成原因   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语言的演变而形成的。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的规模是比较小的。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人们不得不一次一次地分成不同的人群而分开居住,并逐渐在地域上形成几个独立的部分。语言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某一地区发生的变化很可能传播不到其他的地区。这样,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逐渐增多,不同地区的语言就会形成一系列自己的特点。这样,地域方言就形成了。居民的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也会形成不同的方言。东晋到明朝初年,中原一带的居民三次大规模向南迁徙,就形成了客家方言。   方言、次方言、土语   北方方言: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   华北方言:河北话、河南话、东北话、山东话、胶东话和淮北话   (2)方言差别   ①一般来说,方言间的差别主要在语音上。吴方言和部分湘方言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其他方言没有。粤方言和客家方言里有[-m][-p][-t][-k]韵尾,其他方言里没有。北京话有4个声调,其他很多方言有6个以上的声调。   ②词语差异:荧火虫儿(北京)、游火虫(上海、苏州)、夜火虫(南昌)、亮火虫(成都)、火兰虫(梅县)、火金姑(厦门)、火夜姑(潮州)、兰尾星(福州)。   包子、素包、淡包、馒头   蚊子(长沙话兼指苍蝇)、水(广州话兼指雨)   ③语法差异:   陕西商县:γ53(我):γ21(我们)   i53(你):i21(你们)   t‘a53(他):t‘a21(他们)   一把刀(北京)、一张刀(广州)、一支刀(潮州)   一棵树(北京)、一坡树(广州)、一丛树(厦门)   再等一下(北京)、等一下添(梅县)   给我一本书(北京)、给本书我(吴方言)   (3)语音对应关系   方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叫做语音对应关系。 上海 P p‘ b 北京 p P‘ P(仄声字) p‘(平声字)   (4)亲属语言   从同一个语言分化出来的各个不同的语言叫做亲属语言。   原始印欧语→拉丁语、日耳曼语、古斯拉夫语   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   日耳曼语→英语、德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荷兰语   古斯拉夫语→俄语、乌克兰语、保加利亚语、捷克语、波兰语   (5)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来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层级体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毘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   中国境内: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    2.社会方言   (1)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叫做社会方言。   (2)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义、语法系统,差别可以大到不能通话的程度;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异也不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际。   (3)阶级和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等因素都有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    A.阶级和阶层:黑人英语:①把齿间擦音θ念成t,把念成d。②cart、car中的r经常不发音。③动词第三人称单数-s经常脱落。如She like the book.   B.职业:语言工作者:语素、音素、音位   饮食业:红案(菜肴)、白案(主食)   C.年龄:北京:“把”的读音ba214(老年)/bai214(年轻);胰子/肥皂。   D.性别:北京女国音   英语:adorable(极可爱的)、charming(可爱的)、divine(好极了的)、lovely(令人愉快的)   E.文化程度:   F.宗教信仰:北京牛街回民把“倒霉”叫做“鼠灭”。“上街买东西把钱丢了,您瞧有多鼠灭。”“宰鸡,不能说杀鸡,这回民就说宰鸡、宰羊,不能说杀羊、杀鸡。一般来说都上那儿宰去。阿訇念完经再宰。”      二、语言的统一   1.随着社会的发展,几个原来独立的社会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原来的地域方言或不同语言也就会走向统一。   语言的统一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   一种是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语言的统一不可能采取消灭现有方言的方式来实现。   2.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1)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决定于政治原因。   ①北方方言区的代表点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首都,近千年来一直是政治中心;   ②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几百年来被用作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管理的工具,被称作“官话”;   ③近千年来,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宋人话本、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大多是用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   ④使用北方方言的人也最多。   (2)英语包括伦敦方言在内的南部方言成为英国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经济的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文化的原因。   共同语可以在两个方面对方言产生影响:   一是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   二是共同语会逐步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使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步缩小。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国语:一个国家内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加拿大有英语和法语两种。    第三节 语言接触   原因:战争冲突、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   结果: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双语现象、语言的转用、语言的混合      一、语言成分的借用   1.语音成分的借用   (1)音位的借用   侗语向汉语借了大量词语,伴随着词语的借用也借入了辅音音位[f]。   (2)音位组合形式的借用   裕固语在借入汉语词语的基础上,借入了[ia、ua、ya]等7个复元音。   2.语法成分的借用   (1)词缀的借用:英语中的-ment、-tion等借自法语。   (2)虚词的借用:侗语借用了汉语的结构助词“的”以及介词“比、连、为”等。   (3)语法规则的借用:   京语:中心语+修饰语→修饰语+中心语。如:叔他→他叔叔;我砍柴在山上→我在山上砍柴。   纳西语:宾+动→动+宾。   3.词语的借用   (1)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吉普、沙发、拷贝、逻辑、克隆、迪斯科、巧克力等。   (2)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也就是说,意译词的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则都是本族语言的。   英语原词  借词   意译词   bank    版克   银行   telephone  德律风  电话   microphone 麦克风  扩音器   penicillin 盘尼西林 青霉素   (3)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如黑板、足球、蜜月、软件等。   (4)英语喜欢借词。大约50%的词是借词,其中大多数借自法语。   汉语不喜欢借词。除了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之外,汉语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也是人们不喜欢借词的重要原因。汉语的语素大多是单音节的,汉字又是基本上以字为单位来记录语素的,汉语汉字的这些特点使得说汉语的人在习惯上认定汉语的每个音节和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即使借词,也要在音译形式上加上表示类名的成分,如:比萨饼(pizza)、汉堡包(hamburger)、艾滋病(AIDS);或者尽量选用与外语原词意义相关的字,如基因(gene)、香波(shampoo)、可口可乐(Coca-Cola)等。   (5)借出又借回的现象。如大风→typhoon→台风。   封建: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建社会   劳动: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干活儿、工作   经济:经世济民→经济社会   (6)借词反映历史。   汉代西域借词:葡萄、石榴、菠萝、狮子、骆驼、玻璃、琵琶、苜蓿。   汉后佛教借词:佛、和尚、尼姑、塔。   元代蒙古借词:胡同、站、蘑菇。   鸦片战争以后借词有很多。   (7)借词的语音要经过适当改造   radar[rei]雷达   shampoo[ INCLUDEPICTURE "http://www.zikao365.com/courses/hyywx02/jichu/yyxgl/kcjy/images0705/002.gif" \* MERGEFORMATINET m]香波      二、双语现象   1.“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族内交际用基诺语,但也用汉语,如听汉语广播、看电影、看报纸杂志;族外交际用汉语。   2.和双语制的区别   双语现象指的是社会上实际使用双语的情况,双语制指的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两种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从实际情况看,双语制和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也没有必然的关联,在一个单语制的国家内,社会的双语程度可能很高;在一个双语制的国家内,社会的双语程度可能很低。菲律宾是单语制的国家,但既说土语又说菲律宾语、既说菲律宾语又说英语或西班牙语的现象很普遍。比利时是双语制:法语和佛兰芒语,但能够说两种话的人却很少。   3.形成原因:   (1)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杂居。加拿大:法语、英语。(2)外语教育会促使双语现象的产生。   三、语言转用   1. 定义:   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回民:回族的先民是七世纪中叶以后迁移到中国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等,他们原来说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语言,现在都说汉语了。   蒙古族:东北地区的很多蒙民已转用汉语。   壮族:南宁地区的很多壮民已转用了汉语。   柯尔克孜族:东北地区的柯尔克孜族已转用了汉语。   2.语言转用的原因   (1)语言转用与民族融合密切相关。民族融合有的是借助于军事和政治征服,有的不借助于军事征服。例:北魏时期的鲜卑族就自动地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   (2)长期杂居局面的存在。元朝灭亡后,驻守云南的蒙古官兵留在当地定居,并与彝族女子通婚,转用彝语。   (3)语言转用过程中哪一种语言最终取得胜利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水平和数量上的优势,政治的统治地位不是很重要。满族人统治了中国三百多年,政治和军事上占优势。但是,他的经济文化和汉族的经济文化是没法相比的,正是因为满族经济文化水平落后于汉族很多,所以满族人不得不转用了汉语。   3.语言转用必然经过双语阶段。      四、语言混合   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语言混合”。   1.洋泾浜   (1)洋泾浜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国外称之为“皮琴语”。   洋泾浜本是上海外滩的一段。鸦片战争以后,洋泾浜一带成了外国人聚居的地方。外国商人和当地平民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使用一种混杂了汉语的英语。这种交际工具就叫做洋泾浜。   Give me your pencil. From here, to there,there,there,there.   (2)特点:   功能上:   a.只用于口语。b.使用范围狭窄,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   语言系统上:   a.夹杂着当地语音,语音系统也经过当地语音的改造。b.词汇数量有限。c.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   (3)发展前途:   a.消亡。b.成为克里奥尔语。   2.克里奥尔语   克里奥尔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第四节 语言规划   一、语言规划   1.定义:   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称之为语言规划。   2.内容:   在没有正式官方语言的国家里确定官方语言;在没有正式的民族共同语的民族内部选择基础方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   3.特点:   (1)语言规划是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例如:普通话规范的制定、普通话的推广、汉字的简化和整理等都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2)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语言规划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的团结。例如:加拿大居民主要由法裔移民和英裔移民两部分组成,上世纪60年代以前,加拿大政府规定只有英语是官方语言,导致法语地区多次要求从加拿大分离出去,加拿大政府只好规定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70年代,法裔移民在魁北克省执政,他们规定法语为政府机关和学校使用的唯一语言,这又在英裔移民中引起了抗争热潮。又如:汉语在香港和澳门都是官方语言,这有利于增强两地居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二、官方语言的选择   二战以后,加纳选择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乍得选择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安哥拉选择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肯尼亚选择斯瓦希里语作为官方语言,索马里选择索马里语为官方语言。      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   1. 定义:   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2.语言规范化就是要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3.原则和标准   应该在认识了解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应该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分析语言变化的利弊得失,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      四、民族语言政策   1. 定义:   主要指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2.内容:   (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例如,在美国的华裔美国人有好几十万人,他们已经取得了美国国籍,可以说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用中文签署的契约、遗嘱等,美国政府实际上是不承认的,他们在法庭上用汉语发言、作证,美国法庭实际上是不接受的。这些情况都说明美国实际上采取的是歧视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   (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我国现在在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方面实行双语政策,一方面保障各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一方面推行全国通行的普通话。   第八章 语言和心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了解人的语言能力与大脑构造的关系,了解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了解语言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人的语言能力与大脑构造的关系;语言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第一节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物学、人类学、信息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1.思维和思想   区别: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比如:毛泽东思想;进行思维。   联系:想总会有结果,结果总是想出来的;想的过程有深有浅,深入思考的过程要用到过去想的结果。   广义的思维,既包括想的过程,也包括想的结果。   2.语言与思维、思想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思想的仓库。      二、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1.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是一回事,也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语言出现后还干扰了纯正的思维。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英语哲学家霍布斯(直角三角形)和贝克莱、德国哲学家杜林、苏联语言学家马尔。   把思维和语言完全割裂开来没有太多的根据。   2.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的。因为这一派的观点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有些人甚至认为先有语言后有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法国哲学家迪卡尔、德国哲学家赫德尔。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一个著名论断是: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思维和语言活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思维必须始终与语言的声音相联系,否则就无所谓思维。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语言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离开语言就无思维可言。   这一派观点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的联系,但忽略了是否存在非语言的思维和语言产生之前是否有思维这样的问题。   3.思维先于语言。虽然语言出现后成了思维的主要工具,但语言出现前人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出现语言之后也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   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爱因斯坦、中国周建人。   周建人:先有锄头、铲子之类的工具,再有锄头、铲子的概念;而不是先有锄头、铲子的概念,再去制造这些工具。   这种观点同时吸收了前两种意见的合理因素,也弥补了前两种意见的一些缺陷。但还不是定论。   4.现代科学证据   (1)从人类的发展史来探索思维和语言的先后顺序(人类的系统发生学)。   制造工具这种行为意味着必须具有相当高的思维水平,三百万年前人类就产生了,也就是开始制造工具了,但语言的产生只有四五万年的时间。   (2)从儿童掌握思维和语言的过程来推测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人类的个体发生学)。   两岁以前儿童还没有掌握语言,但婴儿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在没有掌握名称之前就能够把图片上的衣服、植物、器皿等物体进行归类。   (3)从病理现象来推测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大脑的左半球掌握语言。如果大脑左半球受到损伤,就不会说话,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不一定受到影响,即“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先天性聋哑儿童能够进行推理:a>b,b>c→a>c      三、语言和思维是否对应   1.思维的分类   (1)感性思维   感性思维也分两类:一类是直观思维,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看到花,知道是红的;听到乐曲,分辨出不同的声音;司机看到红灯就停车;汽车坏了,司机这里听听,那里摸摸,就能够找出毛病来。一类是表象思维,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回忆过去的一段经历;装修房间前先进行;画画前先胸有成竹。   (2)抽象思维:指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例如:书,装订好的著作);判断是确定事物性质或事物间关系的思维形式(例如: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未知判断,或者由一个或几个前提得出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例如:所有的金属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导电)。   (3)发散思维: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文化传统意识等。   下大雨:久旱的农民喜气洋洋,受到水淹的农民忧心忡忡。   男女接吻:法国人会说这两个人浪漫多情,认为是男女相爱的自然结果;中国人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过去认为有伤风化,现在也不以为然。   白象:中国人认为吉祥,说英语的人认为是白痴。   2.抽象思维肯定需要语言参与,有人把抽象思维叫做语言思维。其他两类思维不一定需要语言参加,即使和语言有关,也不像在抽象思维中关系这么大。   感性思维,特别是直观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直接的感知。有些动物具有感性思维,如老马识途。感性思维在人类认知活动中也很重要,它是获取知识的起点。   发散思维,特别是表现为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时,与语言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比如白象的附加色彩,不管是吉祥的还是不好的,都是人们赋予这个词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白象”这个词语本身表达的概念就是这样的。但是从画家在画上题词的行为也可以看出发散思维与语言是有关的。   3.但上述观点不能绝对化。   (1)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或不需要语言参与。比如:儿童在学会说话以前大多用感性思维,但学说话过程中,语言又帮助他们培养了抽象思维。至于发散思维,其成果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文学、绘画、音乐。   (2)抽象思维肯定需要语言作为工具,但同时也要看到,抽象思维有时光靠语言还不够,也就是说,语言不是抽象思维的唯一工具。比如: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   下棋。   (3)即使承认抽象思维就是语言思维,也要注意不能把语言和思维完全等同起来。这是因为,一方面,二者功能不同。虽然思维要用语言来体现,但不能说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另一方面,二者范畴不同。语言中的虚词,并不表达任何具体概念。实词也不和概念一一对应。如“头”就对应了多个概念:头颅、领导、方面、前部、顶部等。有些句子也不表示判断,如:谁来了?坐下等。      四、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   1.语言决定思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认为:人多半要受到语言的支配,真实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根据人类集团的语言习惯建立起来的。沃尔夫认为:对说话人来说,语言主要是一种背景知识,这种知识因语言而异,没有共同的规律。任何人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思维时,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背景知识。这种语言的背景知识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和综合思想材料的纲领和指南。五光十色的世界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语言或语法系统而组织起来的。除非人们的语言背景相同,否则即使人们接触到同一现象,也不会有相同的看法。这就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因为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又叫做语言相关论。   例如,人们看到“汽油桶”往往十分小心,怕着火爆炸;但看到“空汽油桶”就以为是空的而不大在意,以为很安全。但实际上“空汽油桶”充满可燃气体,可能更危险。而人们对语言的错误理解可能导致失火。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对人的思维的影响。   语言相关论是有一定道理的,语言习惯对思维活动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司机看到“前面学校,请慢行”的指示牌时,自然就会降低速度,即使这个学校已经搬走了。但总起来说,真正同意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多。   为什么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呢?一方面不是只有语言才能够对思维产生影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因素都会对思维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受语言的影响。对思想认识、文化意识、甚至世界观等思维活动影响最大的显然不是语言,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社会条件。大量的事实也证明,语言相同,思维不一定相同(如《红楼梦》中的焦大与林妹妹,他们的语言虽然相同,但是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活动并不同。);语言不同,思维不一定不同(比如:同一条光谱,汉语切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切成purple,blue,green,yellow,orange,red,甚至有的语言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词)。   2.思维决定语言   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结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说,思维决定了语言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语言的形式可以千差万别,但可以互相翻译,也就是这个道理。   举例:空汽油桶(同前)   又如英语的privacy这个词是中国人难以理解的,所以现在译成很不恰当的“隐私权”,可是“隐私权”跟privacy很不相同。    第二节 语言能力和语言获得   一、语言能力问题和语言获得问题   语言能力问题实际上是人类为什么会有语言的问题,语言获得问题实际上是儿童是怎样学会语言的问题。   1.语言能力问题   跟语言有关的人体器官除了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外,还有大脑。有些动物也都有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大脑,但它们为什么不能说话呢?关键的原因在于大脑。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研究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这就是语言能力的问题。   2.语言获得问题   什么是语言获得问题呢?人类语言的各个方面都非常复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都有一大套规则。但儿童差不多5岁左右就能掌握这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正确发音、可以选用词语、可以使用代词、可以提出问题,甚至可以说出复杂的句子,当然更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读书写字,但他们都能说话,也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儿童可以说出他们从来没有听到的句子,这是一种创造,因为很多语音规则或语法规则他们的父母未必懂,但儿童却能从听到的句子中去概括和使用这些规则。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就是语言获得问题。      二、大脑的构造和人的语言能力   1848年,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一根铁棒穿透了一位建筑工人的头颅,受伤后他又活了12年。在这12年中,这个人的个性、做事情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他却会说话,也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件事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大脑的构造,并从此获得了关于人类最复杂的器官——大脑的大量知识,并由此建立了心理语言学的两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大脑构造和语言能力关系的神经语言学;专门研究大脑构造和语言障碍关系的病理语言学。这两门学问也统称神经病理语言学。   我们都知道,(1)人的大脑由大约一百亿个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组成,还有成百亿条神经纤维按特定的选择模式将这些细胞连接起来。(2)大脑的表面有一层起伏不平的灰色和白色物质,这些物质就是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的,叫做大脑皮质。(3)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掌管右半身的动作,右半球掌管左半身的动作。左半球受到伤害,右半身瘫痪;右半球受到伤害,左半身瘫痪。(4)定位理论:人类不同的能力来自大脑的各个特定部位。   1.大脑的单侧化现象研究   单侧化的意思是,人的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是不完全对称的,不但大小略有差别,而且有明确的分工,即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活动,而右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左半球受到损伤,他能认得自己的家门,但不能说出自己的家在哪儿;如果右半球受到损伤,他能说出自己的家在哪儿,但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癫痫病人的实验:切除脑桥后,把一件东西放到他的左手上,他知道这个东西怎么使用,但不知道叫什么;把东西放到他的右手上,他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不知道怎么使用。   2.大脑左半球的分区研究   即使在大脑左半球,也不是整个半球的功能都相同,而是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语言功能。   (1)布洛卡失语症: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前部一个部位受外伤后,基本上不能说话了,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个部位后来称作布洛卡区,这个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语症。   (2)维尔尼克失语症:1873年,德国生理学家维尔尼克发现大脑后部的一个部位受到损伤后,患者会出现另一种语言障碍,能够说出一些词语,发音也很准确,但词语之间意义上没有联系,构成不了完整的句子,而且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个部位后来就叫做维尔尼克区,这个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叫做维尔尼克失语症。一般认为维尔尼克区就是管理理解说话机能的部位。   (3)有的患者会说话,也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不会写字,这叫失写症;有的患者能说话,也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不能读懂书面材料,这叫失读症;有的患者只会说动词,不会说名词,这叫失名症。   3.大脑语言遗传机制的研究   遗传机制:乔姆斯基最早提出这样一种假设:人的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应该分作两类,一类叫做普遍语法(也叫语言能力知识),这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一类叫做个别语法(也叫语言运用知识),这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前者是一种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而得到的知识,后者则是人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人出生时大脑的构造就决定了人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假定人出生时大脑处于初始状态S0,出生以后,随着语言知识的积累,他的大脑也就从S0经过S1、S2、S3……到了SS。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的SS是不同的,但S0是相同的。根据这种假设,人以大脑中的普遍语法为内因,以所处的语言环境为外因,最终就获得了完整的语言知识和具有了完备的语言能力。   这个假设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语言遗传机制有点儿像黑匣子,很难通过直接观察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说明,因此,语言遗传机制到底是些什么东西目前还无法确定。   现在人们通过语言事实来研究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比如所有语言的句子都由“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构成,这好像就是一种普遍的语法原则。如果有的语言在这方面有例外,那一定是变化造成的,这就是个别语法的表现。   如果能够通过这样一些研究最终证明人类语言都是受到普遍原则限制的结果,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儿童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能学会复杂的语言,因为这一部分普遍原则是不必学的,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储存在大脑的某个部位中的。   4.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研究   临界期的意思是,大脑的语言功能,是一种潜能,要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过了这个期限,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人就学不会说话了。   例:非洲、印度的“狼孩”。在大森林里面,一个由狼带大的孩子,而十几年以后,小孩被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不会再说话了,这说明内因产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大脑可能是受到了影响。   一般认为,临界期是12-13岁,相当于青春期。洛杉矶Genie,13岁以前生活在一个没有语言的环境当中,而到了13岁以后学不会说话。但临界期最早是什么时候,还不知道。一般来说,5岁孩子就已经会说很复杂的话了,这说明5岁时大脑的单侧化就基本完成了。但那时右半球可能还保留一定的可塑性,如果5岁时大脑的左半球受到损伤,右半球可以部分地代替左半球的功能。 先天聋哑儿童的语言能力怎么解释?没有正常的语言环境,他们自然学不会说话。但如果他们经过手势语的训练,仍可以像一般人一样用手势语造出无限多的句子。这可能证明,临界期不是对语言遗传机制的时间限制,而是对后天的语言知识的时间限制。也就是说,大脑的语言能力确实有一部分是先天的,只要经过某种后天学习,不管是有声语言环境还是无声语言环境,都能激活大脑的这种功能。而后天的各种语言学习必须发生在临界期内,否则遗传的语言机制不可能发展为完备的语言能力,这种先天机制本身也会失去作用。   5.人的大脑构造的独特性研究   独特性研究的意思是,这种先天性的语言能力是不是人类独有的。经研究发现,(1)个别高等动物也有单侧化现象,但这种单侧化现象不明显,而且这种单侧化现象对动物的叫声和行为似乎也没有什么影响,也可以说,它们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到有明确的分工,(2)一些鸟类的鸣叫声似乎有生物遗传的功能,也就是说,像人一样有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它们的这种“语言能力”还有临界期,过了一定时期就学不会鸣叫了。但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功能分区,特别是语言能力的遗传机制和临界期限制,还是人类独有的。      三、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   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学会说话和能够理解别人说话经过了哪些阶段和步骤,一是儿童学会说话和理解别人说话是什么条件和原因决定的。   1.儿童5岁左右具备了比较完备的语言能力。这个过程包括:语言前阶段(非自控阶段、咿呀学语阶段)、语言阶段(单词阶段、双词阶段、简单句阶段、复杂句阶段)。有的阶段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有的阶段持续的时间比较短,阶段和阶段之间也会有交叉。   儿童听的能力要早于说的能力,或者说理解句子的能力要早于构造句子的能力。   儿童语音能力的发展要早于语义和语法能力的发展,但语法能力的发展肯定是观察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最主要的线索。   (1)非自控阶段   0-6个月为非自控阶段。首先发出哭声,用不同的哭声表示饥饿、不适、要大人抱等要求。很快能发出笑声,表示满意、高兴等情绪。这些哭声、笑声就是儿童最早发出的声音,但这些声音还不是语音。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婴儿发出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先天聋哑儿童也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从听音来看,基本不能区别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但可以分辨出不同感情的声音。听到责骂会哭,听到抚慰会笑。有的实验表明,儿童很早就能分辨出辅音的清浊,如[ba]和[pa]。   (2)咿呀学语阶段   6-12个月为咿呀学语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发出类似于自言自语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是一连串的,也开始有一定的语调和节奏。但这些声音还不是语音,还大多是一种游戏,而且不同语言环境的婴儿发出的这类声音仍然是一致的。听觉已经语言化了。对大人的一些语言性指令开始作出反映,如“笑一笑”“摆摆手”等。已能分辨出一些主要元音和辅音的不同。   (3)单词阶段   一岁到一岁半左右是单词阶段。儿童进入了真正的语言阶段,也就是能开口说话了。不同语言环境的儿童说出不同的单词。这时候发音能力还比较弱,说出的词比较简单,还常常把复杂的词加以减缩。Book说成[bo],home说成[ho]等。这个阶段儿童说出来的单词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句子,因此,这时的儿童语言就叫做“综合句语言”或“以词代句语言”。正因为这样,这些单词往往表示多种意义。如儿童说“妈妈”,可能表示“妈妈过来”“妈妈抱我”“我要撒尿”“我饿了”等多种意思。这时也可以说一些表示抽象意义的虚词,如“不”“好”等,这说明幼儿在单词阶段就已经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即通过词语来表示意义。但这时幼儿似乎还没有语法的能力。   (4)双词阶段   一岁半到两岁是双词阶段。儿童开始构造具有一定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双词句,而且句尾也开始出现统一的语调。如“妈妈鞋鞋”表示领有,“猫觉觉”表示施事和动作,“打狗狗”表示动作和受事等。要强调的是,儿童开始具有了语法的能力。但这时的语法能力还比较弱。有时双词句不见得表示一种语法关系,如“妈妈袜子”可能是“妈妈的袜子”(偏正),也可能是“妈妈和袜子”(并列),也可能是“妈妈穿袜子”(主谓)。还没有出现虚词和形态变化,如“baby table”(Baby is eating at the table)。   单词阶段和双词阶段是很重要的两个阶段,语言的奥秘已开始渗透到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单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关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需要的词,按照一定的结构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5)简单句阶段   两岁或两岁半进入简单句阶段。儿童这时说出的话像打电报“母病,速归”,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语言也叫做“电报句语言”。再如“put truck window”“he play little tune”“no sit there”等。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完全掌握语法系统,如不会使用冠词,介词,助动词,不能区别事态变化,也还存在某些过度概括现象,如“comed”“goed”等。简单句阶段儿童就已经能正确地掌握语序、层次等语法现象。   (6)复杂句阶段   简单句之后,儿童会很快进入实词和虚词相连的复杂句阶段。他们说的话除了在词汇量上还有所差别外,已和成人说的句子没什么不同,因此,他们说的话可以叫做“成人句语言”。确定成人句语言的最重要标志是能不能使用虚词。   2.儿童语言获得的原因   儿童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太费力就能掌握很复杂的语言,这使科学家们非常惊奇,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解释儿童语言获得原因和条件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强调外部条件的解释,一类强调内部条件的解释。强调外部条件的观点认为儿童语言获得主要是后天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强调内部条件的观点认为先天的生理条件和遗传机制是学会语言的主要原因。强调外部条件的有“模仿说”和“强化说”,强调内部条件的有“天赋说”和“认知说”。   (1)模仿说   这种观点认为儿童能够获得语言主要是对大人的模仿。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要教孩子说话,这实际上是在教孩子模仿大人说话;语言环境也确实不能缺少,因为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儿童就学会不同的语言。但模仿说还是有很明显的缺陷。有的父母经常教孩子说话,有的父母不大教,但他们学会语言的时间都差不多;如果孩子学语言还不到一定的阶段,如双词阶段,即使父母怎么教他也学不会;儿童能说出很多他从来没有听到的句子。   (2)强化说   这种观点也承认模仿,但更强调儿童除了模仿还要通过不断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孩子说出正确的话后就鼓励,这叫正强化;说出错误的话后就纠正,这叫负强化。强化说来源于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这种观点也是有道理的。但不尽然。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有时孩子说了不正确的话,父母不仅不加纠正,而且还大加鼓励。那么,这里可以提一个问题,孩子是怎么知道哪个句子是正确的,哪个句子是不正确的呢?换种说法,孩子是怎么学到正确的语法知识的呢?所以看出,强化说解决不了很多的问题。   (3)天赋说   这就是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   绿色的思想疯狂地睡觉。   睡觉疯狂地思想绿色的。   The green color frightens Bill. Doesn’t frighten me. But it sounds okay.   儿童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不可能是靠模仿或强化得来的,因为他不可能听到有人说这类的句子。   天赋说很有道理。问题是语言获得机制中到底包括一些什么东西目前还不清楚,说语言获得机制中包括什么都缺少客观的证据;而且有人认为把语言获得都归功于遗传过于低估了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   (4)认知说   这种观点既承认遗传机制的作用,也承认后天学习的作用。   这种观点建立在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      第三节 语言与认知活动、语言与民族社会心理   一、语言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前面讲过,思维的产生先于语言,思维的范围大于语言,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言,反过来说,语言对思维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思维的作用非常重要:语言是思维的主要的物质载体,语言也会对思维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语言到底对思维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的关系,还有研究的必要。   语言在各种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抽象思维起的作用大,对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起的作用小,但不是说不起作用。语言对非抽象思维到底起什么作用,语言与民族社会心理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二、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   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1.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   比如说我们刚学外语的时候,要想说一句话,要先用汉语把话说出来,再翻译成外语;听一个外语句子,也要先把外语里每个词都翻译成汉语,才能明白外语句子,这就是用汉语“想”的过程。熟悉了外语以后,说或听外语句子就不用再翻译成汉语了,因为这时候他就直接用外语思考了。   2.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   对语言现象的一些认识,要用语言记录并发表出来,否则别人就不知道。有些时候,比如说散步时想到一个问题,想马上记下来,但身边没有笔,就等到回去时再记下来,可回去以后,想的问题就忘了,这就是认识当时没有被记下来的缘故,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认知成果需要语言记录下来,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闯关东》上有个人想做“鲁味凤凰鸡”,但只听说过这个菜的名字和菜的味道,见不到用文字记录的烹调过程,也就很难做出来。   3.语言可以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人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语言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儿童看到一个东西,父母教个他那叫凳子,后来儿童就以这个词为线索,把世界上所有“像”凳子的东西都叫成“凳子”,这是一个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凳子”这个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他知道了这个词,就可以很方便地把“像”凳子的东西归进来,把不“像”凳子的东西排除出去。   患失语症的人本来对世界的认识和我们是一样的,类和类之间能够互相区别。但患失语症之后,他对世界的认识就又成了混沌一片、杂乱无章了,这就是失去了语言的帮助的原因。   下棋时不大可能用语言思考,但下完后要整理出思考的过程,提高自己下棋的水平,就要非用语言不可。      三、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   发散思维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意识大多表现为感情、意志、美感、习俗等非语言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语言在发散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不如在抽象思维中的作用大。而发散思维活动在各个民族的语言上所反映出来的差异可能非常大,如“白象”。但这里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只能说思维决定了语言,不能说语言决定了思维,因为正是认识不一样才造成了词语附加色彩的不一样。但我们也要看到,不同语言的有些表现形式又确实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也就是说,语言对民族文化意识是有作用的。   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精神   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差异主要的就是民族之间的差异。   有些民族为了民族的发展,转用了其他民族的语言,这是很正确的。如我国的回族、满族等民族语言的发展。但同时在现阶段,语言仍然是区别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   正因为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因此,语言又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量。例如:我们不愿听到海归说外语;《最后一课》中说明了法国人对法语充满了感情;法国老太太教人们说法语,法国总统不能在美国用英语演讲;日本在东三省和台湾搞语言同化政策等。   2.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却有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本质的区别。   例如:   商代:“诸父”、“诸母”,说明那时曾经实行过一个氏族的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姐妹共同互为夫妻的制度。   独龙族中“结婚”的意义是“买女人”。   苗语:母父、妻夫、女女男男等词与汉语中的语序不同。     第九章 语言学的应用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了解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了解信息处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现状。   【重点、难点】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信息处理的内容    第一节 语言学的应用问题   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1.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有区别,但又密不可分,语言理论研究,又叫本体研究。二者之间又有区别,在中国国内,应用学和理论学一直是合起来的,分是从西方开始分的。   (1)19世纪随着偏重语言教学的语言学研究和偏重语言历史演变的语言学研究的分化提出来的。后来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大。理论语言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应用语言学也包括了机器翻译等内容。   (2)虽然二者互相独立、互相区别,但两者又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甚至有时很难区分哪些是理论研究,哪些是应用研究。一方面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看,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曾一度不加以区分。比如中国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研究,既是理论研究,同时又是为解经服务的。另一方面,从分科角度看,也并不存在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也不能说没有理论或不需要理论。如“词组”(朱德熙)与“短语”(吕叔湘)、“句法成分”(朱德熙)与“句子成分”(吕叔湘)。最狭义的理论语言学,如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法等,也都有应用价值。   2.先有语言学理论研究,然后才有语言应用,但应用的结果也会推动语言学的发展。应用语言学是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转移到应用上来,因此,理论研究要先于语言应用研究。比如最早的教学语法体系,就是建立在古希腊罗马语的研究基础上的,这种语法体系一直应用到现在。如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根据形态和概念来区别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但我们也要看到,经常是应用上的需求,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如注解有“注”和“疏”。到了唐代,唐代人不仅连古籍都看不懂,而且连注解也看不懂,于是,唐代的语言学家给书做注解的时候,就不仅要注解先秦的古籍,而且还要给秦汉的注解做注解,这就是“疏”。   (1)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汉语产生了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为什么没有产生语法学?这是因为跟西方语言相比,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主要靠虚词和语序来表示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似乎有训诂学和文字学就够了。语法教学体系引发了汉语学界关于词类和句子分析问题的几次大讨论。   (2)还有些情况是,应用走在了语言理论的前面,对语言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计算机的产生就使有些人想利用电脑来处理人类的语言,这又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掀起了一阵机器翻译的高潮,但最终的结果不理想,于是促使人们对语言的结构更深一步的思考。如有人说语言学研究已经成了信息处理的“瓶颈”,实际可以说,语言研究拖了计算机发展的后腿。   3.语言应用的领域十分广阔。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母语教学、儿童语言教学、民族地区的共同语教学、外语教学、双语教学、聋哑人的特殊语言教学。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1)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除了语言教学外,还包括语言规范,语言学与哲学、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逻辑学、认知科学等的交叉研究。(2)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包括信息处理,语言学与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符号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等的交叉研究。    第二节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   一、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1.从表面上看,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关系。(1)掌握自己的母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然而然的习得过程和潜移默化的模仿强化等环境作用实现的。(2)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似乎并不用很多的语言学知识。中国人教外国人汉语,水平不是都很高;外国人教中国人外语,水平都是很低的。(3)语言的历史演变、语言能力、大脑构造等知识,这些或者是不用教,或者是教不了。   2.但语言教学还是需要一定的语言学知识。(1)一方面,我们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语言的语言学知识。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知识无疑能对这一过程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比如说学习母语的改病句。学习外语的练习。(2)另一方面,有些语言学知识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如音节拼读规律、轻重音、多义词、同音词、语法结构、语法关系等。很多知识,学的人不必知道,但教的人如果学问渊博,肯定会使学的人学起来得心应手。   3.那么,语言教学需要哪些语言学知识呢?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获得主要指掌握母语,语言学习主要指学习外语。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主要靠学习;成人学习外语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主要靠获得。一般讲语言教学都把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分开来,前者叫第一语言教学,后者叫第二语言教学。      二、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除外语教学外,还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地区的标准语教学。实际后者也可以叫做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有如下特点:   1.外语教学是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就要更多地借助语言学的知识。   所谓基础性是指学习外语的人是在掌握了一种语言之后又去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往往不具有靠直觉习惯等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语言的能力,因此就不得不重新去学习如发音、词语、语义、语法等一些最基础的语言知识。这是外语教学最主要的一个特点。   为什么要更多地借助语言学的知识呢?一方面外语学习者更多地是在自己的国家里学习外语,不具备在外语环境中长期生活的条件。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外语环境,语言学知识对外语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因为外语学习者主要是成年人,往往都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所以不具备像儿童那样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语言获得能力。   外语教学需要的语言知识包括两类:一是非系统的零星知识,比如说一个个词的读音,一个个词的意义,这些知识都需要一点一点记住,甚至说死记硬背。二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即可以一类一类掌握的规则。外语学习者一般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推导能力,不但可以容易地接受这些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帮助大大节省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2.外语教学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在学习中既要依赖母语的帮助,又要排除母语的干扰。   所谓交叉性,是指原有的语言知识和外语的语言知识的交叉。原有的语言知识既有有利于学习外语的一面,也有干扰学习外语的一面。要充分利用母语的基础,同时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   有利的方面:(1)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母语的基础很快地接受外语中类似的现象和规则。例如:元音和辅音、实词和虚词、词组和句子、名动形等词类、主谓等结构关系、句子的语气等。   (2)就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的这些知识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形式。相同的事物和概念,相同的词语;相同的表达和判断,相同的句子;相同的关系和推理,相同的复句和句组。   不利的方面:(1)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这主要指没有外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要求。   (2)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比如说用母语的结构来理解外语的句子,用母语的结构来造外语的句子。   3.外语教学是一种多元性的学习活动,学习中需要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谓多元性是指外语学习的人有年龄大小、文化高低、时间长短、环境好坏的差别,也有外语教师、选用教材、速成渐进等的差别。   (1)中介语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建立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中介语。中介语在学习初期发展很快,越到学习后期发展就越慢,后面这一阶段就叫做高原期。高原期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语越学越难,二是学习者越到后期越不容易改正自己的习惯性错误。从外语教学角度看,虽然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还是大致相同的,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   (2)语言迁移现象: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叫做来源语,要学的外语叫做目标语,来源语对目标语的影响叫做语言迁移。其中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   外语教学中要注意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主动利用正迁移;又要注意两种语言的不同点,尽量避免负迁移。这一教学过程叫做引导迁移。   中介语出现的错误有三类:一是系统前错误,也就是不会造成的错误;一是系统错误,也就是记错造成的错误;一是系统后错误,也就是忘记造成的错误。   外语教学方法:a.翻译法(规则法):多讲语法规则,允许用本族语说明外语现象,注重书面语的读写训练,重视不同语言的对比。优点是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语言现象、阅读、写作能力,缺点是听说的交际能力比较差。b.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受“刺激-反应”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主要使用谈话类教材,也较多利用视听设备。优点是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听说能力,缺点是读写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差。c.另外还有对比法、强化法、沉浸法等。      三、语言学与第一语言教学   一方面,母语在很大程度上是获得的,而不是学来的,因此,很多外语教学中的东西在母语教学中就用不上。另一方面,母语语言教学又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反映社会文明程度有密切关系。   第一语言教学实际是指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和说一种语言之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也就是所谓的“语文教学”。一般指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   母语教学的要求:   1.从初步的要求看,首先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从具备听说能力发展到读写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既巩固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又补充新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2.从稍高的要求看,还应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让学生从具有认字看书的能力发展到具有阅读欣赏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把语言仅仅作为交际工具的能力发展到作为逻辑思维的工具。   3.从更高的要求看,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精神文明也要学习一些语言知识。      四、词典   1.百科知识词典:《永乐大典》(世界上第一部百科知识词典)、《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家庭生活词典》、《北京地名词典》等。   2.语言词典(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英汉词典》等。历史词典:《辞源》、《汉语大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等。专用词典:《北京话土语词典》、《形容词用法词典》等。《辞海》兼有历史词典和专用词典双重性质。电子词典(信息词典):《动词语法信息词典》。资料词典:《小学生作文词典》、《唐诗鉴赏词典》。    第三节 语言学和信息处理   一、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似乎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它们可以接收、传送,甚至理解、表达自然语言的各种信息,或者说人和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来沟通,这就是语言信息处理。   计算机不可能天生就会某种语言,而必须靠人去“教”它,“教”就需要利用语言学的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破译日军的密码,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采用科学方法获得的语言处理技术。   50年代,美国科学家韦弗提出了利用破译技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想法;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家图灵也提出了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想法,他们都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怎么教计算机来处理人的语言,还有不同的意见:   1.哪些语言学的知识可以用于信息处理技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信息技术处理的高潮,但困难估计不足。后来人们逐渐清醒,出现了语料库语言学(工程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理论语言学)。   2.语言学的知识可以用于哪些信息处理技术。   语言信息处理包括机器翻译、文字处理、文本检索、语料统计、信息传输、校对摘要、语音识别、言语生成、语义分析、人机对话、人工智能等,它们需要的语言学知识是不一样的。      二、已有的成果   1.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   2.文本检索和数据统计   3.语料库和语料分析:生语料库(未标注任何附加信息);熟语料库   4.语音实验和语音的识别和合成   5.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      三、未来展望   1.机器翻译:单词平面的翻译;句子平面的翻译;语义平面的翻译;语境平面的翻译   2.人机对话:铁路客运查询系统   3.人工智能   
/
本文档为【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课程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