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2019-05-17 4页 doc 175KB 16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豆浆

暂无简介

举报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1课时 坚持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促发展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1课时 坚持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促发展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6.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二、中国腾飞谱新篇 1.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腾飞的表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4.改革开放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改革开放的地位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6.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第2课时 走向共同富裕 一、改革进行时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进入什么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5.我国经济发展中还面临哪些问?应对举措及意义是怎样的? (1)问题: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举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7.怎样继续深化改革? 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为什么把共享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1课时 创新改变生活 一、感受创新 1.如何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创新有哪些意义?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二、创新引擎 1.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创新? (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2.现阶段,我国为什么需要创新? (1)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2)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3)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第2课时 创新永无止境 一、创新强国 1.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目前,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现阶段,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3.民族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关系 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4.教育的重要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5.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二、万众创新 1.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2.怎样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3.企业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4.创新精神的表现是什么?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5.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知识产权? (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3)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4)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5)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6.创新对我们有哪些作用? (1)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一单元小结 01 知识框架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 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促发展 我国是如何推进改革开放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腾飞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体现 中国腾飞谱新篇 改革开放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地位 中国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进入的阶段 改革进行时 我国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应对举措及意义 怎样继续深化改革 党和政府把共享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的原因 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做法 正确认识创新 感受创新 创新的意义 创新改变生活 人类社会需要创新的原因 创新引擎 现阶段,我国需要创新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强国 民族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关系 教育的作用及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创新永无止境 怎样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企业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万众创新 创新精神的表现 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知识产权 创新对我们的作用 02 重难点突破 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腾飞的表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5.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2)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6.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7.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8.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9.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0.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进入什么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1.我国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经济发展中还面临哪些问题?应对举措及意义是怎样的? (1)问题: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举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3.党和政府为什么把共享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14.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15.如何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16.创新有哪些意义?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17.现阶段,我国为什么需要创新? (1)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2)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3)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国强民富的创新路上。 18.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因)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目前,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9.现阶段,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20.民族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关系 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21.教育的重要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2.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23.企业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大国重器我生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24.创新精神的表现是什么?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25.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知识产权? (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3)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4)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5)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第1课时 生活在民主国家 一、民主的足音 1.在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怎样正确认识民主价值? 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3.我国民主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敌入侵的屈辱。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但这些艰辛尝试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1949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4.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5.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二、新型的民主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生命力的新型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哪些特点?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的民主。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2)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真实的民主。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3)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 (1)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2)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要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要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3)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我国的人民当家作主是如何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之中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5)在我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 第2课时 参与民主生活 01知识管理 一、行使民主权利 1.什么是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我国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随着人民民主实践的不断探索,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会愈加丰富,民主参与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也将不断增强。 3.公民通过哪些途径行使民主权利?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4.民主选举的形式、原则、对公民的要求有哪些? (1)形式:例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2)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 (3)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5.民主决策的要求、形式有哪些? (1)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2)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6.我国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二、增强民主意识 1.增强公民民主意识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 (1)必要性: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意义: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2.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有何要求?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3.现代公民如何培养民主意识? 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04知识拓展 1.民主权利简介 (1)民主权利的具体内容包括民众的知情权、言论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2)在现代民主和法治国家,民主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公民民主权利的内容,拓展民主权利的范围,创新民主权利的实现形式,完善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是当代世界各国政治发展、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中面临的共同任务。 (3)民主权利与人身权利完全不同,人身权利是以个人的人格权和身份权、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为内容,人格尊严又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隐私权等与经济无关的个人权利;而民主权利则是以民众的知情权、言论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民众的公共权利为内容的。 2.不同的民主选举方式 选举方式 含义 直接选举 由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根据选举法规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区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间接选举 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市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时要说明,我国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都是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也都属于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指候选人数与应选人数相等的选举,等额选举的优点是投票比较集中,有利于选举的顺利进行。但在实行等额选举的时候投票人的权力仅仅体现在是否决定认可候选人,故相对于差额选举,选举人的权力较小。 差额选举 指侯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差额选举是西方社会现今采用的主要选举方式,所以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大选”都不再指明是差额选举。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责任担当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体现教材观点 具有法治意识,理性行使公民权利 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础 01知识管理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法治的作用有哪些?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良法的含义是什么?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3.怎样理解“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程有哪些内容? (1)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2)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5.法治的意义有哪些?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描绘法治蓝图 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3.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及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 (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最终结果: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4.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2课时 凝聚法治共识 01知识管理 一、法治政府 1.我国政府的作用和性质是什么? (1)作用: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性质: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2.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3.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4.怎样实现依法行政? (1)政府:依法行政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二、厉行法治 1.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厉行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怎样厉行法治? (1)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3)国家(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4.国家和社会治理怎样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04 知识拓展 1.党的十九大,明确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出重要部署,吹响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冲锋号,开启了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征程。 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要求 对应内容 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 基础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重点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一责任人 党政主要负责人 有力指挥棒 督察考核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责任担当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体现教材观点 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 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第二单元小结 01知识框架 民主价值的含义 民主的足音 我国民主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的原因 生活在民主国家 最广泛 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最真实 最管用 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 追求民主价值 人民民主落实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表现 公民参与的内涵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做法 行使民主权利 形式 民主选举 原则 要求 参与民主生活 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 民主决策 要求 形式 民主监督 含义 意义 提高民主意识的意义 增强民主意识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 我国增强公民民主意识的做法 法治的含义及作用 良法的含义 选择法治道路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的原因 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夯实法治基石 法治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法治进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结果 描绘法治蓝图 坚持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法治道路的做法 坚持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 我国政府的作用、性质 法治政府的内涵 地位 要求 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 核心 实现方法 政府的做法 公民的做法 凝聚法治共识 建设法治政府的做法 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的含义、做法 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 共同发挥作用的体现 02 重难点突破 1.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有何意义?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2.我国的人民当家作主是如何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5)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 3.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及其具体内容?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①民主选举形式:例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②民主选举遵循的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 ③对公民的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①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4.现代公民怎样培养民主意识? 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5.怎样理解“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6.建设法治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建设法治中国,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7.什么是法治政府及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8.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怎样实现依法行政? (1)政府:依法行政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0.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1.厉行法治的含义及具体内容有哪些? (1)含义: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内容:①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③国家(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国家和社会治理怎样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01 知识管理 一、中华文化根 1.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及组成 (1)形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2.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4.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5.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6.文化自信的含义是什么?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7.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来源、作用、增强方法分别有哪些? (1)来源: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2)作用: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3)增强方法: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二、美德万年长 1.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作用及影响)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2.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3.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04 知识拓展 1.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区分 名称 含义 中华文化 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由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传统美德 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力,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体现教材观点 具有文化自信, 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第2课时 凝聚价值追求(一) 01 知识管理 一、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有哪些?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 (1)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3.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4.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重要作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5.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面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创业创优。 第3课时 凝聚价值追求(二) 01 知识管理 一、构筑中国价值 1.价值观的含义是什么?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地位及内容有哪些? (1)特点:①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地位: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 (3)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3.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5.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04 知识拓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体现教材观点 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2.青少年应自觉做到面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1课时 正式发展挑战 01 知识管理 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现阶段我国人口现状及特点是什么? (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2)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3.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有哪些?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4.正确理解全面二孩政策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挑战是什么?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形势(我国的资源国情)是什么? (1)基本状况: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形势: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3.我国所面临的资源问题的影响及对策有哪些? (1)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2)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4.我国面临严峻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5.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6.坚持绿色发展的选择是什么?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04 知识拓展 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 项目 人口 资源 环境 国情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 形势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 非常严峻 不容乐观 国策 计划生育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三者联系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0 1知识管理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与自然的关系 (1)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没生态文明的要求有哪些?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3.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04 知识拓展 1.“十三五”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 基本要求 创新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 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开放 必须丰富对外开放的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共享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责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体现教材观点 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第三单元小结 01 知识框架 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及组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文化根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原因 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来源 延续文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作用 化血脉 增强方法 H:\fanwen caiji two\大学活动拉赞助策划书范文(网络完美版).doc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美德万年长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内涵 守望 伟大创造精神 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 伟大奋斗精神 家园 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伟大精神的人民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凝聚价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值追求 含义价 价值观 基本共性 存在差异的原因 构筑中国价值 中国人价值观的独特性 内容及价值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要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展中的 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 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正视发展挑战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必须走绿色文 资源环境 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明发展道路 面临危机 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 建设 人与自然 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 美丽 坚持人与自 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中国 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 尊重自然规律 共筑生命家园 然和谐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发展理念 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坚持绿色 坚持走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发展道路 道路的举措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02 重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作用及影响)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 (1)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5.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地位及内容有哪些? (1)特点:①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地位: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7.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8.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9.正确理解全面二孩政策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0.我国面临严峻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11.坚持绿色发展的选择是什么?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1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有哪些?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3.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第1课时 促进民族团结 01 知识管理 一、民族大家庭 1.我国的民族大家庭概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平等?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5.我国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原因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但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独立。 6.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二、家和万事兴 1.国家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民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扶持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获得感。 (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2.民生的重要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改善民生,事关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 3.公民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2)做法: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 04 知识拓展 易混易错 民族分布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族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第2课时 维护祖国统一 01 知识管理 一、反对分裂 1.为什么要反对分裂?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怎样反对分裂?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3.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1)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2)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通的愿望。 (3)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未来一个时期又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期,我们更要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二、一国两制 1.怎样理解“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2.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实施“一国两制”?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2)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3.我国为什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实现统一。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4.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做法 (1)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 (4)形式: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 04 知识拓展 易混易错 民族自治地区 特别行政区 实施区域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香港、澳门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自治权力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管理本民族事务 高度自治 坚持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个中国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第1课时 我们的梦想 01 知识管理 一、民族复兴梦 1.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怎样理解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梦想贯通历史,中华儿女百年来前仆后继,进行了波澜壮阔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艰苦探索,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百年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我国的两个百年梦想是什么?(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为什么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梦就有前行的力量。 (2)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二、新时代新征程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2.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 3.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时间及目标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2课时 共圆中国梦 01 知识管理 一、圆梦大舞台 1.实现中国梦的良好条件是什么? 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怎样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全国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4.为什么要做一个奋斗者? 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十三亿多中国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二、自信的中国人 1.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来源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2.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一个自信的中国人,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3.树立自信、实现梦想应注意什么问题? (1)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2)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勤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 04 知识拓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体现教材观点 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1.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艰苦探索,重新焕发活力,百年梦想插上腾飞翅膀。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3.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第四单元小结 01 知识框架 我国的民族大家庭概况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对民族平等的理解 民族大家庭 基本原则 加强民族团结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 共同繁荣是各民族的共同追求 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 基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发展现状 国家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家和万事兴 民生的重要性 公民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和做法 反对分裂的原因 反对分裂 怎样反对分裂 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怎样理解“一国两制” 我国坚持实施“一国两制”的原因 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原因 一国两制 基本立场 基本方针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做法 政治基础 形式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条件 “三步走”战略目标 中国梦的含义 民族复兴梦 我国的两个百年目标 我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时代 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时间及目标 实现中国梦的良好条件 圆梦大舞台 走中国道路 怎样实现中国梦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来源 自信的中国人 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树立自信、实现梦想应注意的问题 02 重难点突破 1.我国的民族大家庭概况及民族分布特点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平等?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4.国家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5.怎样反对分裂?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6.怎样理解“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7.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实施“一国两制”?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 (2)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富强的伟大荣光。 8.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做法 (1)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 (4)形式: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怎样理解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梦想贯通历史,中华儿女百年来前后继,进行了波澜壮阔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艰苦探索,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百年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我国的两个百年梦想是什么?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代化强国。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12.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3.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4.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时间及目标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5.怎样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16.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17.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8.引领中国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19.实现中国梦要坚持的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改革开放 踏上强国之路 走向共同富裕 富强与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 民主与法治 文明与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民族团结 中华一家亲 维护祖国统一 和谐与梦想 我们的梦想 中国人 中国梦 共圆中国梦
/
本文档为【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