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总结

2019-02-14 15页 doc 121KB 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总结人体寄生虫学                                                    吸虫 掌握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布氏姜片虫(姜片虫) 并殖吸虫(肺吸虫) 血吸虫(主要是日本血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 成虫形态 体型:细长、背腹扁平,前端窄,后端钝圆,体表无棘。 附着器官:有口、腹吸盘。 雌雄同体,消化系统退化。 体型:硕大、肉红色,肌肉丰富而肥厚,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窄后...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总结
人体寄生虫学                                                    吸虫 掌握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布氏姜片虫(姜片虫) 并殖吸虫(肺吸虫) 血吸虫(主要是日本血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 成虫形态 体型:细长、背腹扁平,前端窄,后端钝圆,体无棘。 附着器官:有口、腹吸盘。 雌雄同体,消化系统退化。 体型:硕大、肉红色,肌肉丰富而肥厚,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窄后宽,体表有皮棘; 附着器官;有口、腹吸盘,相距很近。 体型:虫体肥厚,活体为暗红色;体表有皮棘; 卵巢形态:6叶,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 2个睾丸分支如指状 ;口腹吸盘大小子相似 体型:虫体窄长,呈梭形; 腹吸盘比口吸盘大,卵巢于腹吸盘后侧,两睾丸同卫氏 体型:雌雄异体,呈合抱状态,虫体呈圆柱状,外观似线虫; 肠在腹吸盘后援水平处分为左右两支,延伸至虫体中部后汇合成单一盲管; 雄有抱雌沟,体长,睾丸多可达7个,呈串珠样; 雌圆柱形前细后粗,卵巢为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 虫卵形态 芝麻状,淡黄褐色;蠕虫卵中最小者; 卵壳较厚、有卵盖、肩峰、小疣; 内含物为毛蚴 椭圆形,蠕虫卵中最大者,淡黄色,卵壳薄而均匀,一端有小盖; 卵内有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金黄色,椭圆形,左右不对称; 前端较宽,有扁平卵盖,后端稍窄; 卵壳厚薄不均,后端往往增厚; 内含物为一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 与卫氏相似 淡黄色;椭圆形; 卵壳较薄均匀,无小盖,有侧棘;内为一成熟毛蚴,可见油滴状毛蚴分泌物。 生活史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寄生部位:肝胆管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终宿主:人或肉食哺乳动物,如猫狗 感染途径:生吃淡水鱼等 感染期:囊蚴 排出途径:粪便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中间宿主:扁卷螺 终宿主:人或猪 传播媒介:菱角、芥茉、空心菜等水生植物; 感染期:囊蚴 排出途径:粪便 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成虫; 寄生部位:肺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如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 终宿主;人兽共患 感染途径:食源性 感染期:囊蚴 排出途径:粪便、痰 与卫氏相似;不同之处:终宿主为猫科,犬科等哺乳动物(果子狸等),人不是适宜宿主 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寄生部位:肠系膜下静脉、门脉系统; 中间宿主:钉螺 保虫宿主:牛猪犬猫等 终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动物 感染途径: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钉螺→人群接触疫水 感染期:尾蚴 排出途径:粪便 致病性 胆管阻塞性黄疸、胆管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胆管上皮细胞癌、急性胰腺管炎 致病作用:包括机械性损伤及虫体代谢产物被终宿主吸收引起变态反应;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贫血等 主要由童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和成虫定居或移行引起 人兽共患的疾病;其他与卫氏相似 人兽共患; 尾蚴:尾蚴性皮炎、局部性皮疹; 童虫:穿破肺脏毛细血管,引起点状出血,分泌物、排泄物的毒性作用;成虫:静脉内膜炎 虫卵:虫卵肉芽肿 病变过程及临床表现或流行特点; 致病机制(P94):主要是肝受损。 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发热、胃痛、肝区痛) 致病机制(P98):包括机械性损伤及虫体代谢产物被终宿主吸收引起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大便稀烂等,儿童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水肿等。 致病机制(P103); 流行特点为自然疫源性 致病机制(P105) 致病机制(P111);临床分型:急性、慢性、晚期、异位血吸虫病 流行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温、雨量等)和社会因素(主导) 检查法 1粪检:粪便直接涂片法、粪便水洗沉淀法、 2十二指肠胆汁引流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粪便直接涂片法;粪便水洗、自然沉淀酶; 2 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1查粪便:粪便水洗沉淀法;查痰液; 2直接涂片、24小时痰液经50%NaoH消化后离心沉淀;3活检:手术摘除皮下包块或结节;4皮试; 5 ELISA 1活检;2血检;3免疫学检查 1粪便直接涂片法(急性期) 2 环卵沉淀试验 防治 最多是用吡喹酮、阿苯达唑; 吡喹酮。 吡喹酮 吡喹酮;           绦虫 掌握 绦虫   链状带绦虫 (猪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成虫或幼虫形态 虫体白色,扁长如腰带状、左右对称; 分节:头节,有固着器官 颈部:有生发功能 链体:幼节、成节、孕节; 无口和消化道,靠体表吸收营养也无体腔,绝大数为雌雄同体。 体长 2~4m 4~8m 绦虫中最小的虫种之一,除头颈节外,链体只有幼节、成节、孕节各一节,偶或多一节。幼虫(棘球蚴)为圆形囊状体,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生发囊、原头蚴、囊液等),还有子囊、孙囊。 节片 700~1000节片、较薄略透明 1000~2000节、较厚、不透明 头节 球形、直径约1mm,具有顶突和2圈小钩,小钩约25~50个 略呈方形、直径1.5~2.0mm,无顶突及小钩,4个吸盘 成节 卵巢分为3叶,即左右两页和中央小叶 卵巢分2叶,子宫前端常可见短小的分支 孕节 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7~13支 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约15~30支,支端多有分叉 囊尾蚴 头顶具有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 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于人体 虫卵形态 假叶目绦虫:虫卵与吸虫卵相似,为椭圆形,卵壳较薄,一端有小盖,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 圆叶目绦虫卵:多成圆球形,外面是卵壳和很厚的胚膜,卵内是已发育的幼虫,具有3对小钩,称六钩蚴。 两种带绦虫虫卵相似,类圆形;卵壳薄,易破裂;壳内具有放射性条纹的胚膜;含六钩蚴 与带绦虫基本相似 生活史   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孕节、虫卵;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道,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或内脏 只有一中间宿主:猪或人、 终宿主:人是唯一终宿主 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孕节、虫卵; 寄生部位:人体小肠上段 中间宿主:牛 终宿主:人是牛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 虫卵、孕节→六钩蚴→棘球蚴→成虫;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棘球蚴寄生部位:多寄生于肝、肺、腹腔等,单个寄生 终宿主:犬、狼等食肉动物 中间宿主:牛羊等偶蹄类、人 感染阶段   囊尾蚴、虫卵 感染期为虫卵 囊尾蚴被人吞食→成虫(肠绦虫病,人是惟一终宿主) 虫卵→被人吞食(或者孕节反呕至胃被消化)→囊尾蚴(囊虫病,人是中间宿主) 虫卵→被人吞食→不具备感染性 感染方式   误食含囊尾蚴猪肉:自体内重复感染、自体外重复感染、异体感染 虫卵对人体不具备感染性 经口误食 致病性   成虫致病→绦虫病;临床表现:排节片史;消化道症状;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神经衰弱等 人兽共患;棘球蚴病(包虫病):以机械损害为主:压迫和刺激(肝、 肺、脑功能障碍);过敏(囊液溢出,过敏休克);中毒和胃肠功能紊乱 幼虫致病→囊尾蚴病(仅猪带);临床表现:1皮下及肌肉囊虫病;2脑囊虫病(三大症状);3眼囊虫病 诊断特点   1肠绦虫病:问病史;查孕节鉴别(猪带分支不整齐、复杂7~13支每侧子宫,牛带分支较整齐,15~30支每侧子宫);查虫卵鉴别(肛周虫卵检查法) 2囊虫病诊断:活检;影像学;免疫学; 免疫诊断+超声检查;手术时取囊液查病原体(穿刺时注意房主囊液外溢) 防治   驱虫治疗:吡喹酮、阿苯达唑、南瓜子与槟榔煎剂及硫酸镁;服药后24小时大便,查头节; 囊尾蚴患者:手术摘除虫体,特别是眼部 棘球蚴病首选外科手术,但避免囊液溢出引起过敏和继发性腹腔感染;早期棘球蚴病,用阿苯达唑效果最佳,亦可用吡喹酮、甲苯达唑                         线虫 掌握 似蚓蛔线虫(人蛔虫、蛔虫)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成虫形态 体型: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粉红色,死后灰白色,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 有完整的消化系统:口孔、口腔、咽管、肛门(雌虫)、泄殖腔(雄虫); 雌雄异体,生殖系统:雌(为双管型),雄(单管型,有交合刺) 体型:细小,白线头状,长约1cm♀,头端膨大,有明显的食道球,雌虫尾尖而细,尖细部达虫体1/3,雄虫长2-5mm,不易见到。 体型 头端与尾端均向背面弯曲,虫体呈C型 头端向背面弯曲,尾端向腹面弯曲,虫体呈S型 口囊 腹侧前缘有2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1对板齿 背辐肋 远端分2支,每支再分3小支 基部分2支,每支再分2小支 交合刺 2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合并呈一刺,末端呈倒钩状 尾刺 有 无 虫卵形态 受精卵:宽椭圆形,中等大小,卵壳较厚而透明,壳分三层(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卵壳外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两端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长椭圆形,中等大小,卵壳与蛋白质膜较受精卵薄,内含折光颗粒 长椭圆形,无色透明,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卵壳较厚,分为3层(蛋白质膜、壳质层、脂层),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较薄,无色透明,内含2-4个卵细胞,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空隙,两种虫卵相似。 生活史 成虫→受精卵(多为受精)→感染期虫卵→幼虫→成虫; 寄生部位:人体小肠 属土源性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 雌虫产卵量巨大,幼虫须经肺移行,才能到小肠发育为成虫 感染期:土壤中的感染期虫卵 成虫→虫卵→感染期虫卵→幼虫→成虫; 寄生部位:人体小肠末端、盲肠、结肠、回肠下端。 感染方式:1肛周→手→口(自体外感染) 2接触感染(异体感染) 成虫→虫卵→杆状蚴→丝状蚴(感染期幼虫)→成虫; 寄生部位:人体小肠 感染期:丝状蚴 感染方式:皮肤钻入 经肺移行:皮肤→右心→肺→支气管→气管→咽→胃→小肠; 迁延移行:脑、母乳、胎盘 无中间宿主,人兽共患。 致病性 是人体感染最常见、最普遍的寄生虫,损害表现为机械性损伤、超敏反应、营养不良以及宿主肠道功能障碍: 幼虫致病:幼虫对肺组织机械性损伤、分泌免疫原性物质引起局部及全身反应,主要引起肺蛔虫症 成虫,表现为咳嗽、血痰、哮喘‘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成虫致病:1夺取营养(掠夺半消化食物→营养不灵,儿童发育障碍);2损伤肠粘膜(唇齿机械损伤、代谢产物化学刺激→肠粘膜炎症,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常出现间歇性脐周疼痛等消化症状 3引起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瘙痒,神经性水肿 4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 成虫寄生于肠道可造成肠粘膜损伤。 1局部症状:成虫产卵→肛周皮肤瘙痒; 2全身症状:烦躁、失眠、夜惊等; 3异位寄生:雌虫侵入引导→阴道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 4蛲虫性阑尾炎; 幼虫致病(主要是丝状蚴侵入皮肤和幼虫在体内移行造成损害):1钩蚴性皮炎(粪毒),造成局部皮肤奇痒,有红点、丘疹 2肺部病变:幼虫经肺移行穿破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炎症反应。病人有咳嗽、痰中带血、发热、哮喘等。 成虫致病:1贫血(缺铁性贫血),原因是成虫吸血快,边吸边排、分泌抗凝素至流血不止、频繁更换吸血部位,新旧伤口一起流血;2婴儿钩虫病3消化道症状:机械性刺激、粘膜损伤可致腹痛等 诊断特点 1粪检找虫卵(确诊):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1查虫卵:透明胶纸法、棉签试子法;2查成虫:晚上查肛周 粪便查虫卵或孵出钩蚴法:1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发(最常用)、改良加藤法 防治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注意机体驱虫,时间为夏秋季节(感染特点: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 治疗药物,参照蛔虫;对严重贫血症,宜先纠正贫血再驱虫,对钩蚴性皮炎,可用透热疗法             线虫 掌握 毛首鞭形虫(鞭虫) 丝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 成虫形态 体型:外形似马鞭,虫体前3/5呈细线状,后3/5粗如鞭柄,雌虫尾端钝圆,雄虫稍小,尾端朝负面呈环状卷曲。 成虫:乳白色,细丝线状,体表光滑,雌大雄小,雄虫尾部卷曲成卷; 微丝蚴: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 虫卵形态 呈纺锤形或腰鼓形,棕黄色,卵壳较薄,两端各有一透明塞状突起,虫卵随粪便排出时,卵内尚有一未分裂卵细胞。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大小 较大,长244~296um 稍小,长177~230um 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 隙 较短,长:宽=1: 1~2 较长,长:宽为2:1 体核 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卵圆形,排列紧密,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 后1/3较尖细,无尾 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尾核处较膨大 生活史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在外界直接发育为感染期虫卵; 寄生部位:人体盲肠,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传染。 无中间宿主,人是唯一终宿主 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感染期丝状蚴 (L3) 中间宿主:蚊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诊断阶段:微丝蚴、成虫 成虫寿命:一般4~10年 致病性 虫体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致使肠粘膜水肿、充血、出血或溃疡等;轻度感染一般无症状,重度感染有贫血、恶心、呕吐等 1.急性期超敏和炎症反应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丝虫热。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 2.慢性期阻塞性病变: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 3.⑴象皮肿;⑵睾丸鞘膜积液,在班氏丝虫病中较常见;⑶乳糜尿 诊断特点 查虫卵: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血检微丝蚴。             叶足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孢子虫   疟原虫   刚地弓形虫 形态 滋养体:外质透明内质颗粒状,从病灶中分离出的滋养体内质中常含有红细胞,借助伪足进行阿米巴运动。其细胞核为圆球形,核仁小居中央 包囊:圆球形,外被光滑囊壁,成熟包囊有四个核。未成熟包囊有1-2个核,常含有棍棒状的拟染色体和糖原泡,核特点同滋养体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薛氏小点 3裂殖体:12-24个裂殖子,疟色素集中呈团块.此时称为成熟裂殖体 4配子体:大配子体(雌配子体)胞质深蓝,细胞核小,致密,偏于一旁;小配子体(雄配子体)胞质浅蓝,细胞核大、疏松,位于中央。   生活史 包囊—滋养体—包囊,以二分裂法繁殖 寄生部位:结肠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或叫成熟包囊 感染方式及途径:通过水食物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肝细胞和红细胞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方式及途径:按蚊叮咬皮肤 终宿主:雌性按蚊 中间宿主:人 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 中间宿主:人或动物 终宿主:猫科动物 致病 致病机制:滋养体吸附于宿主肠上皮细胞,释放穿孔素,破坏宿主细胞膜,半胱氨酸蛋白酶溶解宿主组织。。引起肠壁溃疡,发生脓血便。滋养体可经血到达肝、肺、脑等,引起肠外阿米巴病。典型的肠壁病变是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累及粘膜层,溃疡间的粘膜多正常。 临床表现: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 疟疾:寒战、高热、出汗、退热 属于机会致病原虫(先天性、获得性弓形虫病 诊断 1生理盐水涂片法 2碘液染色法 厚薄血片法 涂片染色法           鞭毛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 形态 无鞭毛体(利杜体):虫体卵圆形,常见于巨噬细胞内。 前鞭毛体:存在于白蛉消化道。 滋养体:两侧对称,前端宽钝,后端尖细,腹面扁平,背部隆起。核内无核仁结构,有前、后侧、腹侧尾鞭毛4对。 包囊:呈椭圆形,囊壁较厚。碘染标本内,未成熟包囊内含2个细胞核,成熟的含4个。 无色透明,有折光性,体态多变,活动力强 生活史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 前鞭毛体进入宿主巨噬细胞内发育为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分裂繁殖,细胞破裂后有侵入新的巨噬细胞如此重复。 寄生部位;滋养体寄生于十二指肠或上段小肠、胆囊,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 包囊随粪便排出 只有滋养体 寄生部位:女性阴道、尿道 男性尿道、前列腺 致病 致病机制:全身组织(除脑外)内的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增生,浆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发热、贫血;肝、淋巴结肿大;血象:全血细胞减少;还可出现蛋白尿、血尿 致病机制:机械损伤,夺取营养 痢疾:腹泻、胆囊炎 虫株毒力,有许多带虫者 机会制病 诊断 病原学诊断,穿刺检查骨髓、淋巴结 粪检、十二指肠或胆汁检查 直接涂片法(阴道分泌物,尿、前列腺液)。        
/
本文档为【人体寄生虫学重点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