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合唱教案

2019-01-30 50页 doc 132KB 5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6899

暂无简介

举报
合唱教案合唱教学教案《赞美祖国》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体验《祖国颂》、《同一首歌》等作品,进一步激  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聆听混声合唱《祖国颂》、排练合唱《同一首歌》,初步体验合唱艺术的魅力,学习合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增进其理论上的认识。 3、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图示及对歌唱进行艺术处理的基本要领,并能在合唱《同一首歌》的实践表演中较熟练地运用歌唱的技巧进行声乐作品的再创造。 教学重点:排练合唱《同一首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混声合唱《歌唱祖国》 问: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师:介绍合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在...
合唱教案
合唱教学《赞美祖国》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体验《祖国颂》、《同一首歌》等作品,进一步激  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聆听混声合唱《祖国颂》、排练合唱《同一首歌》,初步体验合唱艺术的魅力,学习合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增进其理论上的认识。 3、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图示及对歌唱进行艺术处理的基本要领,并能在合唱《同一首歌》的实践表演中较熟练地运用歌唱的技巧进行声乐作品的再创造。 教学重点:排练合唱《同一首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混声合唱《歌唱祖国》 问: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师:介绍合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在我国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劳动生产活动和民间日常生活中(如婚嫁、交际、节日、祭祀、民间歌舞等场合),普遍存在多声部合唱的民歌演唱。 二、 欣赏合唱《祖国颂》 教师介绍歌曲(创作年代、表现内容、歌曲结构) 混声合唱《祖国颂》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放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教师播放录音,深入分析、对比三个乐段,分段反复聆听,并提出问题与学生探究。 三、欣赏《同一首歌》 简介歌曲:这是一首深情,真挚的歌曲。在世纪之交,中央电视台用这首歌的歌名为主题,举办了《同一首歌》联欢会,使这首歌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四、学唱《同一首歌》 1、强调正确的歌唱姿势: a、唱歌时要感情充沛,精神饱满,全身进入歌唱状态。不要前倾后仰、左右摇晃,胸部要略为挺起,双肩微微向后,松弛、自然;站立唱时,双脚稍分开,亦可略向前后分开,重心要稳;坐着唱时,背不要仰靠在椅子上,腰杆要挺直,双脚平放,两腿不要交叉迭起。 b、眼要平视,脸部、颈部肌肉放松,下巴自然放下,不要向前突出,面部要根据歌曲内容而富有表情。 2、发生练习,要求声音连贯、流畅、圆润; a、 复习歌唱时的气息与发声。 练习:1  3 ︱ 5  3 ︱ 1——‖ b 、复习歌唱时的气息与发声。 练习:1  3 ︱ 5  3 ︱ 1——‖ 八六拍:5 3 1︱5 3 1︱1——‖ 3、 教师弹奏第一声部旋律,学生视唱; a、 练习演唱:注意姿势、气息、呼吸。 现在统一声部演唱全曲,在最后一句分声部。 这里学习的是音程的演唱。可以做以下几种音程练习。 5———︱5———︱3———︱ 1———︱2———︱1———︱ 唱:MA   WU b、按音乐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然后充满深情地配唱歌词; 4、教师弹奏第二声部旋律,学生视唱; a、最后一小节有半音的练习  1———︱1———︱1———‖ 6———︱#5—— ︱5———‖  b、 学生配唱歌词 5、 两声部合成、精排,唱出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6、 再次播放录音,进一步体会歌曲情绪,请学生对比范唱作出自我并加以改进。 7、全体学生完整演唱 8、学习合唱指挥四拍的基本图示。 五、小结:今天,我们首先了解了合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然后通过欣赏混声合唱《歌唱祖国》领略了合唱艺术特有的美,又通过《同一首歌》的合唱练习初步懂得了歌唱的基本要素,最后初步掌握了四拍子的指挥方法并加以运用。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同一首歌》,结束这节课学习。(请一位学生上来指挥,其他学生起立演唱,教师伴奏)。 讲授课题:合唱曲《青春舞曲》的合排。 教学目的:使合唱队员能用正确的节拍(切分)、准确的大跳、精确的转调。 教学重点:1、合唱队员的发声状态要自然,不要挤、压、吊、虚、白。 2、在两声部合唱时,要学会倾听另一声部,加强声部间的协调。 3、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做到歌曲的声情并茂。 4、  为艺术节文艺排练做准备。 教学难点:1、由单声部转成两声部时的第一个音要站稳。 2、咬字吐字要清晰,不要拖泥带水,高音区的头腔共鸣偏少。 3、由于气息支持不够,乐句之间容易断裂,速度容易赶。 4、歌曲的吐字、音准。 5、演唱情绪及对音乐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        练声: 1、             “Lu”名唱单音“5”,循环呼吸,保持八小节,练气息的支持与音准的稳定。 2、             用两声部合唱练习,加强合唱队员的协调感。 二、        合排: 1、             强化低声部由齐唱转成两声部时的音准感。 2、             重点排练部分两声部的合唱乐句。 3、             初步合排整曲。 4、             针对咬字吐字的问题,让合唱队员念绕口令,加强其咬字吐字的干脆与干净。 5、             让合唱队员用高位置(头声)朗读歌词。 6、             启发合唱队员对歌词的理解。 7、             完整的演唱全曲。 )《快乐的少先队》合唱教案一、教学内容 1、介绍合唱艺术的意义:合唱艺术不但可以培养人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2、介绍合唱队的要求,本学期、本学年的目标。 3、队员组成情况介绍(自愿、指定相结合)。 4、介绍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 5、单声部练声曲训练。选拔队员。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明白参加合唱队的目的、了解合唱队的功能、对自己健康成长的意义。 2、要求学生培养其正确歌唱的姿势。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 4、培养学生使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5、为艺术节文艺排练做准备。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 (一)、合唱训练 1、姿势训练: 上身保持直立,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提眉,面部略带微笑,队员的姿势要统一。合唱中统一姿势,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精神抖擞、整齐美观,它是合唱中诸方面统一的第一步。实际上统一合唱姿势不仅使合唱队具有整齐美观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整个合唱队的发声状态,所有合唱队员的身体器官只有尽可能地保持状态一致,才能使所有合唱队员的发声”乐器”处于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中,从而获得比较完美的音响效果。这是合唱追求的目标,而统一的姿势就是做到这一点的有力保障,另外,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在合唱排练中减少疲劳,从而提高排练效率。 2、呼吸训练: 口鼻同时吸气,吸气不宜有声响亦不宜太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咬字吐字等的基础。在合唱中,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统一的合唱发声,也就不可能自然、流畅而整齐地完成演唱。特别是在换气较明显或很多特殊换气的地方,如果对全体队员没有统一谐调的呼吸要求,就不可能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因而影响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力求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每个人的呼吸趋于合理;在合唱表演中,呼吸换气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合唱队整体达到呼吸的统一。 3、发声训练:模仿老师的发声方法和音色,让所有学生的声音往老师的音色上靠,边唱边听,力求音色和谐、统一。 (二)作品训练《快乐的少先队》 1、分别用“啊、唔、姆”进行哼鸣练习,可以打开喉咙,冲击头腔和鼻腔。 2、发放歌曲歌词。 3、视听《快乐的红领巾》范唱。 4、初步以听唱为主学唱歌曲。 5、针对咬字吐字的问题,让合唱队员念绕口令,加强其咬字吐字的干脆与干净。 6、让合唱队员用高位置(头声)朗读歌词。 7、启发合唱队员对歌词的理解。 8、完整的演唱全曲。 9、难点训练:“有趣的生活中增长智慧”、“美好的生活有笑语伴随”的音准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红河谷》,启发学生用舒展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唱好《红河谷》弱起小节。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音阶练习 2、模唱练习 3、音程练习 二、课前准备 播放《红河谷》音乐片段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音乐气氛,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课堂,为导入新课作铺垫。) 三、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一处自然景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是哪个国家的景色?(播放课件) 生:加拿大 师:为什么? 生:枫叶国旗、多伦多电视塔等。 (设计意图:从多媒体播放的音乐风光片中可以看到,辽阔的草原汹涌的江河、宽广得尼亚加拉大瀑布呼啸而下,每当天气晴朗瀑布得水雾映出斑斓彩虹,让人不禁为此赞叹。我们还看到了多伦多电视塔,建于1976年,是世界上独立而无支柱得最高的建筑物,堪称多伦多得市标。以及枫叶国旗,枫树是这个国家的国树,这个国家有枫叶之国得美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正确答案——加拿大,此时背景配乐为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为下面的欣赏及学唱作铺垫。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 师:同学们对加拿大还有哪些了解和认识? 生:移民国家,英法后裔;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渔业、新闻纸等。 师总结: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它的面积居世界第二,而人口只有3000多万。加拿大人说:“我们国家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又丰富多彩得地理”加拿大风景非常优美。加拿大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并学唱一首优美动听的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设计意图:一系列问答,使各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 四、学习、感受与探索 1、欣赏歌曲《红河谷》,让学生想一想歌曲的旋律进行是平稳的还是跳跃的?(平稳)表现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还是优美抒情的?(优美抒情) 2、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音乐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听一听《红河谷》这首歌曲之中都唱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师:简介歌曲:《红河谷》是流传在北方红河一带的民歌,它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师:现在我们看这首歌曲是什么拍子? 生:4/4拍 师:4/4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生:强、弱、次强、弱 师:最后一拍是弱拍,这首歌曲第一小节只有一拍,在小节线的左侧也就是最后一拍,而最后一小节有三拍,首尾相加是一个完全小节,这叫弱起小节。(播放课件弱起小节的定义) 师:让我们用弱起的感觉“啦”来模唱这首曲子。 师:大家模唱的不错,下面我们把歌词加入到旋律中,跟着音乐来演唱这首歌曲。 4、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怎样的速度来演唱这首歌曲? 生:稍快或稍慢 师:两种速度我们都来体验一下。首先用稍慢的速度来演唱。 生:淡感受 师总结:怀念、深情,讲述了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那种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用稍慢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一个乐节一吸气的方法和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 师:下面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同学们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表达又有什么变化? 生:活泼欢快 师总结:活泼欢快、健康向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次对比,总结出: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它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是有差异的。) 5、师:《红河谷》既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现在我们一起带着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用中速、抒情地跟着伴奏完整的演唱一遍 二声部合唱《大家来唱》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演唱《大家来唱》,用优美和谐的歌声表现孩子们围成圈,手拉手边唱、边跳、边舞的欢乐情景。 2、体验三拍子音乐,结合歌曲学习三拍子指挥图式。 教学重点: 体验表现三拍子歌曲晃动的感觉。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去参加森林音乐会,我想现场一定非常的热闹,咱们也去瞧瞧吧!(课件) (听!小黄莺唱起来了,咱们也来唱一唱吧) ①音阶1 2 3 4 5 6 7 1(师唱,集体唱,分排、个别唱) ② 1 3 5 3 ︱ 1— ‖小乌鸦也着急了,你们听。 Wu ③琶音1 3 5ⅰ ︱5 3 1 ‖ Ma 师:你们听,小青蛙在找妈妈,咱们也帮它找吧。 ④单音模唱:下面看谁能正确地模唱出老师弹奏的音高。 ⑤视唱旋律: 3/4   1 — — ︱6 4 6 ︱5 — — ︱5 —  0 ∣ 1  6  1 ∣7 5 7 ∣6  4  6 ∣5 — —‖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条旋律是几拍子的?在三四小节出现了连线,连接相同的音要把两个音符的时值相加,所以三四小节要合起来唱5拍。听老师唱唱。 (老师划拍唱、生跟琴唱) (教师提示学生连线:连接不同的音要唱的连贯、自然) 3/4   3 — — ︱4 4 4 3 ︱2 1 2 ︱3—0 ∣ 6  4  6 ∣5 3 5  ∣4 4 4∣4 3 2‖ 二、融情入景,学唱歌曲 导语:森林音乐会的歌声接连不断,大家又唱起来了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歌《大家来唱》,我们也来唱唱吧。 1.聆听录音范唱,老师带同学拍手感受3/4拍强弱规律。(拍手拍肩) 师:我们边听歌曲边感受一下这首歌是几拍子的?请大家模仿老师的动作。 2.出示歌谱,复听全曲,模仿老师做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师:这首歌是3/4拍,举起右手,我们边听歌曲边划三拍子指挥图式。 3.学习第二声部旋律划拍整体认唱。(教师提示学生连线) 我们先来看二声部旋律,我们边划拍边唱谱。注意第三四小节要唱几拍? 4.学习第一声部旋律划拍整体认唱。 5.二声部合唱(师生合唱、分排唱、指唱。)分句唱 师:下面我们来二声部合唱,大家集中精神,自己唱一个声部时,要注意倾听另一个声部,使自己的声音融合在集体声音中间。老师来唱二声部,大家唱一声部。 6.在二声部旋律唱好的基础上填唱歌词。 师:我们填词来唱,先按二声部旋律唱。 7、二声部和声(练习) 师生合唱、分排唱,指唱。 三、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在森林音乐会上的表现真棒,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唱出更动听的歌曲。 大海啊故乡教案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海的音乐形象,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命的情感。 2.能用亲切柔和、充满激情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重点: 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表现大海的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做一个舞蹈动作,当你看到这动作时,会联想到什么? (师做双臂波浪动作,学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会联想到海鸥、会联想到大海,有哪位同学见到过真正的大海?有没有亲自到海边玩过?你来描述一下你见到的大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大海的印象或到海边游玩的情景) 师:提起大海,大家都非常兴奋,刚才大家交流的都很好,现在,你能不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大海。 表现大海宽阔的:一望无边、无边无垠、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一碧万顷; 表现大海宁静的:风平浪静、鸥水相依、海波不惊、海不扬波、碧海青天; 表现大海气势的:海纳百川、汹涌澎湃、气吞山河、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与大海有关的歌曲《大海啊,故乡》。(轻轻的播放《大海啊故乡》的前奏) 师:漫步在沙滩上,聆听海鸥鸣叫声,海风吹拂着脸庞,阵阵的海涛声将我们带入无尽遐想,同学们,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像海鸥一样到大海上遨游一番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大海啊故乡》,在欣赏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力度又是怎么变化的? 二、欣赏 《大海啊故乡》 交流讨论刚才的问题: 1、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2、力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交流讨论后师小结: 这首歌的情绪: 由深情到激动 这首歌的力度: 由弱到强 师: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同学们想不想唱这首歌? 在学唱歌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歌曲的作者。 三、作者介绍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长春人,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牧羊曲》、《太阳岛上》等,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四、学唱歌曲 1、听教师范唱,学生跟着老师小声哼唱 。 2、教师电子琴伴奏,学生跟琴学唱歌曲。 3、解决难点  (1)3/4 12    1·   76   | 53 3 - |   注意切分节奏的唱法。教师反复范唱,指导学生演唱。 (2)3/4 65   4 11   65 | 5 - - | 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准确清晰。“5- -”的时值要唱足。 4、完整演唱歌曲。 5、学生跟伴奏音乐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五、表现歌曲  1、根据歌曲的音乐情绪,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有什么特点。 2、讨论后小结: 第一段 朴实、优美、回忆自己在海边生活经历。? 第二段 音区提高,充满激情,是情感的抒发,表达主人公对大海对故乡和妈妈浓厚真挚情感。 3、师:同学们,大海是宽阔无垠,变幻无穷的,时而温柔恬美平静,时而波涛汹涌,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下面我们看两组画面,从这些画面,你能看出这时大海是平静,还是波涛汹涌呢? 第一组:温柔、恬美、平静。  第二组:波涛汹涌、跌宕起伏。 4、如果用大海的平静和跌宕起伏表现歌曲情感,如何划分? 第一段:平静  第二段:跌宕起伏 5、用歌声表现歌曲情感, 师指挥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1)跟琴用“呜”和“啊”哼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 (2)跟琴轻声唱歌词,注意力度的变化。(歌曲结构十分简洁,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朴素无华,富有叙事性;后两个乐句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切思念的感情。) (3)歌曲第一遍全体演唱;重复时前段采用领唱,集体边哼鸣边作身体律动,后部分采用齐唱,第一组学生用“啊”伴唱。在歌曲的间奏时配上朗诵。(朗诵内容可以是提前让学生准备,也可老师准备好投影出来或是请学生即兴发挥) 6、指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 讨论:如何用身体语言表现大海平静与波涛汹涌? 学生分组创编,集体跟着音乐表演。 请学生上台表演。 六、学生再次跟录音演唱歌曲 。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表演《山谷静悄悄》掌握渐强渐弱的音乐知识。 2、有感情的演唱《山谷静悄悄》。 教学难点:掌握渐强渐弱的音乐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你们去过大山谷吗?去没去过都没有关系,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山谷里去玩玩,看看在那我们都会发现些什么? 二、学习歌曲《山谷静悄悄》 1、看:(播放歌曲第一乐段) 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崇山峻岭中,淡淡的烟,薄薄的雾,亮闪闪的红梅花和紫杜鹃,活蹦乱跳的小野兔,飞奔而下的溪流。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听:(播放歌曲第二乐段)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每一处的"叮咚"声有什么不同猜测去呢?师引导,生回答:像敲击声。(第一处是远听的很轻。第二处近听的稍重。第三处是从近到远的,"叮咚"声由强到弱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上去感知力度记号。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化平面为立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力度记号对表现音乐形象的作用。) 3、学: 师: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我们用什么样的记号来表示呢?(多媒体课件出示力度记号:p 、pp、  ) (设计意图: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对力度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力度这个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显得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还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一:力度记号的识记。)4、试:(出示歌曲中的结束句)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一起来唱唱这"叮咚"的敲击声。 ①视唱曲谱→填词。 ②出示力度记号(P PP    )。 ③让学生自己运用力度知识,给这一句加上不同的力度记号。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识记这些力度记号,安排了唱唱这一环节,这儿主要通过视唱法来进行教学。因为以上的学习学生对这一句有了总体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唱一唱,拍一拍,想一想,说一说,不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一:结尾句;还巩固了力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5、动: 让学生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敲鼓来控制其中的休止符。 (设计意图: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断唱和连唱的鲜明对比。这一环节中,通过利用歌曲中的演唱处理,不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把上一环节的理论同这一环节的实践结合在一起,从"听、唱、动"三个不同角度进行教学,不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学唱歌曲打下扎实的基础。) 6、唱: (1)导入:在这静悄悄的山谷中,什么在飘飘?什么在奔跑?什么在闪耀?还有谁在把鼓敲呢? (2)听录音范唱。 师:歌曲的情绪怎样?(优美、柔和、宁静,又有点激动的) (3)读歌词。 师: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飘飘? 生:薄薄的雾,淡淡的烟,飘呀飘得高 (4)听琴看谱轻声跟唱。 (5)填词演唱,歌曲处理: 师提问:a、歌曲最关键的是哪个字? b、最能体现地质对叔叔远离亲人不辞辛苦为人类造福的是哪几句? (6)教师小结。 7、填适当的力度记号,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设计 教材:人音版教材第9册第5课 课型:以歌唱与二部节奏训练的综合课  教材分析: 《如今家乡山连山》是一首民族风格儿童歌曲,它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用甜美的旋律表现了儿童对自己家乡山村的热爱。通过把谷垛比做山,来歌颂农村的新面貌。歌词句句新切感人,表现了一个农村孩子纯朴的性格,音乐形象鲜明。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 1、音乐知识:顿音记号         2、练一练:二部节奏训练       3、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教学目的: 1、认识顿音记号,学习短促、跳跃、有气息支持的断音唱法。 2、二部节奏训练,为二声部合唱做铺垫 。 3、理解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的意境,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对歌曲作即兴创造与改编,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顿音演唱方法和歌曲的演唱。 2、教学难点:顿音及二部节奏练习 教学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教科书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名山大川,你们知道或者去过的有哪些山啊?(生答) 2、初听歌曲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山有关的歌曲《如今家乡上连山》,而且这些“山”很特别。咱们赶快来听听吧? 3、认识顿音记号并掌握其演唱方法。 听过之后,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些山指什么,家乡丰收了,农民伯伯们收获的谷子堆的高高的,就象小山一样。(课件) (出示) ▼▼ ▼▼  ▼▼ ▼   ▼▼  ▼▼ ▼▼ ▼   ××  ××∣×× × 0 ∣××  ××∣×× × 0‖ ①介绍顿音记号:顿音记号就是一个小的倒黑三角形,在演奏或表演上要表现得短促而又轻巧有弹性,教师范唱,学生模仿。 ②读读拍拍:顿音及二部节奏练习(分组交换打二声部节奏) 2/4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4、学唱歌曲: ①教师教唱歌谱。 ②全体同学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诵读歌词。 ③巩固歌曲:反复跟伴奏演唱歌曲。 ④生自己填词,完整演唱歌曲。 ⑤歌曲处理:妈妈为什么笑弯腰,还要亲我的小脸蛋呢?(夸我聪明,如今家乡变化大,妈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高兴)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歌曲?(学生:欢乐、活泼、幸福、自豪) 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 ⑥完整带感情的演唱歌曲。下面咱们边唱边到农家的谷场、麦场去走走看看吧!(课件) 5、小结 同学们,感受了农家丰收的景象,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对)下课! 音乐教案《翁嘿呀》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翁嘿呀》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翁嘿呀》, 体验朝鲜劳动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2、学会拍击朝鲜族长鼓的基本节奏。 3、用富有弹性、能够表现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教学重点 : 学唱《翁嘿呀》,通过拍击朝鲜族长鼓的基本节奏,体验朝鲜劳动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教学难点: 对乐曲的风格和特点的把握 教具准备: 教学法 示范法、听唱法、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用音乐的形式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 2/4 1  3   5  3   | 1  —  || en  u mi mei ma                                                                                 2、音阶练习  2/4  1  2 | 3  4 | 5  6  | 7  i | i  — |i  7 |  6  5 | 4  3 | 2  1| 1 —|| 三、新课教学 1、认识长鼓 A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乐器,你们看(出示实物) B有谁知道这种乐器的名称吗?(长鼓)长鼓是朝鲜族常用的一种乐器。我们常从电视里看见那些身着民族盛装的朝鲜族姑娘,手持长鼓载歌载舞的情景。他们敲击的鼓点非常有特色,你们听 X· X   X X |  X X  X X  ||   (出示幻灯) X    敲鼓心      X    敲鼓边     C谁来模仿老师到前面来敲一敲? D你听出来这里面有一个什么节奏型?(附点节奏)E那么集体敲一敲。 2、新歌教学 A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朝鲜族歌曲《翁嘿呀》,我们先来听一听(播放音乐课件) B初步聆听歌曲《翁嘿呀》,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朝鲜歌曲的节奏多为附点节奏。 C各种运用了很有特色的衬词“翁嘿呀”,因此得名。这是朝鲜族农民在集体劳动中,和着劳动节奏唱的歌,有利于调节精神,统一意志。 D.按节奏,跟着老师朗读歌词。 E.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歌谱。请学生找出相同乐句。主题重复 F.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唱。 G.老师指导、纠正。 H.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I.自学第二段歌曲。 J.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四、音乐活动——在有“翁嘿呀”的地方加上节奏  X· X   X X | 五、欣赏歌曲《船工号子》 1.老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 它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歌曲吸取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现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 2.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3.学生交流歌曲带给大家振奋人心的感受。 4.看电影片段,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跟着音乐,带上拉纤的动作来感受。 5.试着哼唱歌曲。 三、教师小结。 心中有朵马兰花教案 教学内容 1、介绍合唱艺术的意义:合唱艺术不但可以培养人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2、介绍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 5、单声部练声曲训练,学习《心中有朵马兰花》旋律。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明白参加合唱队的目的、了解合唱队的功能、对自己健康成长的意义。。 2、要求学生培养其正确歌唱的姿势。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 4、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起拍与收拍,整齐划一,起得整齐,收得干净。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 (一)、发声训练 1、      姿势训练: 上身保持直立,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提眉,面部略带微笑,队员的姿势要统一。合唱中统一姿势,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精神抖擞、整齐美观,它是合唱中诸方面统一的第一步。实际上统一合唱姿势不仅使合唱队具有整齐美观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整个合唱队的发声状态,所有合唱队员的身体器官只有尽可能地保持状态一致,才能使所有合唱队员的发声”乐器”处于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中,从而获得比较完美的音响效果。这是合唱追求的目标,而统一的姿势就是做到这一点的有力保障,另外,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在合唱排练中减少疲劳,从而提高排练效率。 2、      呼吸训练: 口鼻同时吸气,吸气不宜有声响亦不宜太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咬字吐字等的基础。在合唱中,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统一的合唱发声,也就不可能自然、流畅而整齐地完成演唱。特别是在换气较明显或很多特殊换气的地方,如果对全体队员没有统一谐调的呼吸要求,就不可能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因而影响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力求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每个人的呼吸趋于合理;在合唱表演中,呼吸换气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合唱队整体达到呼吸的统一。 3、发声训练:模仿老师的发声方法和音色,让所有学生的声音往老师的音色上靠,边唱边听,力求音色和谐、统一。 ①音阶训练 ②13 53 ︱1- ‖ 啊(连音) 嘛(断音) (二)作品训练《心中有朵马兰花》 1、难点训练:第四乐句从第三乐句的最后一拍开始,乐句也略有变化。 2、轻声唱谱,注意乐句间准确呼吸。 3、分别用“啦、咯、噜”进行哼鸣练习,可以打开喉咙,冲击头腔和鼻腔。 4、跟琴加词演唱歌曲。 5、重点乐句指导,完整演唱歌曲。 (三)请同学单独演唱,根据其演唱的情况选拔领唱同学,并确定其声部。 合唱歌曲《你我手拉手》教案教学内容:二声部合唱《你我手拉手》 教学目标:使合唱队员能用正确的节拍、准确的大跳、精确的转调。 教学重点:1、合唱队员的发声状态要自然,不要挤、压、吊、虚、白。 2、在声部合唱时,要学会倾听另一声部,加强声部间的协调。 3、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做到歌曲的声情并茂。 教学难点:1、歌曲在转调时的第一个音要站稳。 2、咬字吐字要清晰,不要拖泥带水,高音区的头腔共鸣偏少。 3、由于气息支持不够,乐句之间容易断裂,速度容易赶。 教学过程: 一、        练声: 1、“Lu”名唱单音,循环呼吸,保持,练气息的支持与音准的稳定。 2、   用三度音程做声部合唱练习,加强合唱队员的协调感。 3、    练习半音的准确度。视唱练耳 二、        学唱: 1、  分声部学唱各个声部的旋律 2、   二声部分别和老师或者琴演唱 三、        合排: 1、   强化歌曲第二部分时转调的音准感。 2、     重点排练第二部分三声部的合唱乐句。尤其是高音的位置,要求学生保持高位置,放松喉部,正确用气,将音送出。 3、       初步合排歌曲整个旋律。 四、学唱歌词 1、针对咬字吐字的问题,让合唱队员念绕口令,加强其咬字吐字的干脆与干净。 2、让合唱队员用高位置(头声)朗读歌词。 3、启发合唱队员对歌词的理解。 4、完整的演唱全曲。 )《摇篮曲》教案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  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 装饰音的唱法; 2、 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 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方法: 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   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教学过程: 一、 欣赏与感受 1、 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 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 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 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 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 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5、  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6、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什么? 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三、 创作与表演 1、师生共同讨论:音乐剧要怎样表演? 2、把《摇篮曲》编成音乐剧,请几位同学进行表演。 四、欣赏中外《摇篮曲》,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声乐曲: 1、舒伯特《摇篮曲》 2、东北民歌《摇篮曲》 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 (二)器乐: 1、莫扎特《摇篮曲》 2、聆听两首《摇篮曲》 A、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 B、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C、、总结得出:《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四、小结 1、通过你们的表演和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3、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再一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五、本课在音乐中结束。 雪球花合唱教案 教 学 内 容 《雪球花》及正确的发声练习 教 学 目 标 1、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的训练步骤来训练学生的声音。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 3、通过练唱合唱歌曲,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自身素质 资料搜集 网络、《合唱与指挥》 教学具准备 电子琴、歌谱若干 课 时 1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练声(20分钟) 1、5———,5 5 5 5 ,5 4 3 2 ,1———。 要求:1)唱到5 5 5 5 的时候音要跳,5———唱完长音后,一口气唱接下的音。 2)全班的声音要像一个人的声音那样。声音平稳、不喊叫,轻声唱。 3)看老师手势,先唱一个长音`,接着唱跳音。 2、用mi唱练声曲。师:声音要在脑子里绕一个弯再出去。看我的口型,听听声音。唱短的音的时候气息要控制好。 3、用la唱练声曲。教师范唱。 二、歌曲学唱(30分钟) 1、听。教师用钢琴弹一遍旋律。 2、教师再弹一遍旋律,让学生感受。 3、用lu 唱,先唱到第二行第三小节。 4、老师示范换气:换气时不要点头,要偷气。 5、唱几遍,要求四个音给一个重音。 6、读歌词。 7、心里跟着音乐默唱歌词。 8、词曲结合唱。 9、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把朗诵的感情唱进歌里去。 10、全曲唱一遍。 三、歌曲处理 1、学唱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实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注意姿态、表情也是演唱的关键。 3、完整演唱歌曲。 四、教师小结             第一课 朝 夕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打击乐伴奏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8.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清晨》教学反思 刚从五一上完课,一节课下来,松中有紧,学新东西的同时还让整堂课充满着笑声,总的感觉不错。 五一本来就是一个老师们普遍反映比较好的一个班,活跃的时候能活起来,静的时候又能静下来。今天学的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的是歌曲《清晨》,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琅琅上口又充满着轻松快乐的歌曲。让人一听就觉得耳目一新,越听越愿意听,越唱越愿意唱。首先我先采取常规的学唱方法,在学唱的同时随时给同学们纠正音准。等唱个差不多了,我采取了一人一句的接唱形式,本以为可能会有不少的小女孩会比较腼腆,不好意思唱,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女孩子们都挺大方的,争相显示着自己的歌喉,反而是男孩子们,一个个扭扭捏捏,叫半天才磨磨蹭蹭站起来,其实唱得也蛮好,看来以后要帮助一下这些平时看起来挺能“捣”的小家伙们了。等换了一种方法练唱熟练了,我又开始进一步从歌曲的情绪、意境上挖掘,引导孩子们用轻松、快乐的声音去演绎歌曲。我发现有几个平时在各项活动中就表现很好的女孩子乐感很好,随着我的引导不由自主的就出现了一些随音乐节拍做出的动作。于是,以此为导线让大家自由发挥,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情感。这一效果也很不错,孩子们的表现很出乎我的意料——比我的想象力强多了! 本节课从笑声、歌声中结束了,孩子们显得还是意犹未尽,我也觉得比较轻松,以后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备课,相信每节课都会如此轻松愉快! 第二课时 一、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4、3/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二课 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 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 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三课  足迹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红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课时: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课时: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第一课 一、 聆听《红星歌》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二课时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 教学基本要求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第三课时 一、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天黑黑》。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第一课时 一、聆听《天黑黑》 1.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答案:诙谐) 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 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二课时 一、《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二、《回家》 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家是可爱的。 第三课时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2.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 故 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二课时: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 一、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歌曲的学习可以用多种形式。 (1)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6)各组展示。 (7)小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二、创作活动 1.拓展艺术的领域,以画、诗歌、短文等综合艺术的手段表现对故乡的眷恋。 2.“画”主要是写意,所以要求简洁,不必太复杂精细,意到即可。 3.短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采访,一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里有电脑的上网者,可将网上资料下载即可。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鼓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第三课时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二、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三、音乐知识: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唱准“3、4、5、#4、6、5、3”。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听《罗马的松树》;《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唱《叮铃铃》;听《可喜的一天》。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而创作的歌曲。 2.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多听几遍范唱,加深印象。 3.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 ”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聆听《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4.再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二、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创作活动 完成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唱一唱,奏一奏。 1.该创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创作的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调式感的问题,但与学生不讲调式问题,仅仅是感性上要求有结束即可。 2.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听辨练习 1.先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分别弹奏这两段曲调。要求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这两段曲调相同与不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也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第二小节的“4”升高半音为“#4”) 3.用竖笛吹一吹,进一步巩固“#4”与“4”的音高关系。 第七课 雨 花 教 学 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踩雨》;听《踩雨》。 第二课时:听《雨滴》;唱《雨中》。 第三课时: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 第一课时 一、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二、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 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第二课时 一、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二、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第三课时 一、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二、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第八课 冬 雪 教学目标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唱《堆雪人》;听《乘雪橇》。 第二课时: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告诉你的内容。  2.聆听范唱。 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7.讨论: 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二、聆听《踏雪寻梅》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欣赏《踏雪寻梅》。 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5.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描绘雪景为题材的歌曲。 三、聆听《打虎上山》 1.初听《打虎上山》。 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表演 第二课时 一、表演《堆雪人》 1.对于没有见过冬雪、没有玩过堆雪人的孩子来说,只能从图片、动画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2.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3.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4.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二、第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每一句的第1小节除节奏相同外,旋律的行进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节都含有切分节奏) 5.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6.如果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能流畅地唱好的话,第一乐段的低声部两个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7.歌曲的表演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要唱出轻松活泼的、欢快自豪的情绪,具体是唱好衬词“啦啦啦”。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伴奏谱,要花一定时间排练。当然合唱的和谐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的。 8.在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按词意排练、构思表演唱,这样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的情景。 二、创作活动 1.在找到歌曲第一乐段的四句曲调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这就是曲调创作上的一种模仿进行的发展手法。 2.按教材上的要求,做“模仿”的创作练习;素材是: 模仿创作的第一个音是规定的,这样很显然其创作的曲调应该是: 三、聆听《乘雪橇》 1.由祖国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课欣赏内容的标题——《乘雪橇》。 2.对全国的少年来说,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去想像其中的情景与乐趣。 3.初听全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美国,爵士音乐风格足以证明。) 4.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 5.复听全曲。 设问: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6.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四、祖国各地的冬季 1.展开中国地图的挂图。 2.找出课本中的“黑龙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置。 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获得的各地冬季的风景。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
本文档为【合唱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