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音乐知识入门(1)

音乐知识入门(1)

2019-02-01 48页 doc 142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音乐知识入门(1)音乐知识入门(1) 本文试图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帮助从零起步的音乐爱好者了解音乐的入门级知识,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台阶. 声音皆由振动产生,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音的高低,不过,音乐中所谓高低与文学语言截然不同,文学语言中一般把声音大叫声音高,而音乐语言则把沉闷之音谓之为低音,反之则为高音.振动延续的时间决定音的长短(专业用语称之为"时值").振动幅度决定音的强弱.乐音的音高在简谱用数字表示如下: 1234567分别代表音高依次递升的七个音,这些数字是音的唱名符号,其唱名发音依次为do.re.mi.fa.so.la.si....
音乐知识入门(1)
音乐知识入门(1) 本文试图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帮助从零起步的音乐爱好者了解音乐的入门级知识,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台阶. 声音皆由振动产生,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音的高低,不过,音乐中所谓高低与文学语言截然不同,文学语言中一般把声音大叫声音高,而音乐语言则把沉闷之音谓之为低音,反之则为高音.振动延续的时间决定音的长短(专业用语称之为"时值").振动幅度决定音的强弱.乐音的音高在简谱用数字表示如下: 1234567分别代表音高依次递升的七个音,这些数字是音的唱名符号,其唱名发音依次为do.re.mi.fa.so.la.si. 音乐知识入门(2) 五线谱中,音的高低不象简谱那样通过音符的形状加以区分,而是通过符头(音符中椭圆形那一部分)在谱表(就是那五条线)上的上下位置来确定的。 乐音还有另一套名称,叫音名。音名用英文字母的前七个命名,但以C作为开头排列,即CDEFGAB。音名有固定的音高,并有国际统一。 唱名有高中低的分组,音名也有:                                     音名的高度是固定不变的,全世界都把440赫兹(即每秒振动440次)的音定为小字一组a的高度。唱名有固定唱名与首调唱名之分。固定唱名是把小字一组的C唱做1,其余各唱名的高度则依次与音名对应。首调唱名没有固定高度,从小字组的 降B到小字一组的A,任何一个音名的高度都可以作为唱名1的高度。以C为1则为C调,以D为1则为D调,…… 音乐知识入门(3) 乐音有延续时间长短的区别,在乐理中把乐音的长短叫音的时值。初学时为了便于操作,人们普遍先用音的拍数来说明音的时值。在简谱中以唱名符号(即1234567)及增时线、减时线、附点表明音的时值。其原理是唱名符号本身既标记音高也同时表明它的时值为一拍。唱名符号后方的短横线叫“增时线”,每条增时线增加一拍延续时间。唱名符号下方的短横线叫“减时线”,每条减时线减少其上方音符时值的一半。唱名符号后方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表示增加其前面音符时值的一半。如果是双附点,第二附点表示再增加第一附点所表时值的一半。五线谱则以音符的不同形状代表不同的时值。以下列表说明: 五线谱音符中的椭圆部分叫“符头”,直线部分叫“符杆”,像尾巴的部分叫“符尾”。同一拍音符的符尾可以连写成杠,叫做“公共符尾”。同理,简谱的减时线也可连写成“公共减时线”。 拍数的掌控方法:在快慢均匀的击拍时,把每拍一下占有的时间算做一拍。那么两拍就要拍两下,三拍就要拍三下。 下面,我们用手拍着唱几条练习: (当符头在第三线以上时,符杆要朝下。) (当两个音高相同的音符用弧线连起来时,这两个音合并成一个音,唱够两个音符的总时值。) 音乐知识入门(4) 为了便于入门,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展开方式。上一篇结束时的练习只涉及一拍、两拍、四拍等整数拍。随着均匀的击拍动作唱就可以了。那么,不是整数拍的音符又该怎样击拍呢? 当连续拍手时,你把手拍下去后只有抬起来才能开始下一个击拍动作,并且只有向下拍和向上抬的时间相等才是最自然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向下拍和向上抬的时间都分别当作半拍。因而,一拍包括向下拍和向上抬两步过程,一拍中有两个半拍时,向下拍的同时唱一个音,向上抬的同时唱后面那个音。其余类推。下面用图示做进一步说明: 视唱练习(边拍手边唱): 提醒:1、拍手动作必须快慢均匀,以达到每拍的时间相等。 2、遇到两拍的音要拍两下。 3、一拍两个音中的第二个音一定要在向上抬时再唱。 以前图解过中音1到高音1的五线谱位置,以下图解低音及高音的其它音: 接下来继续进行视唱练习: 音乐知识入门(5) 音乐中的停顿叫“休止”,代表休止的符号叫“休止符”。休止符的名称按时间长短与音符名称一一对应。按常规,五线谱休止符可以加附点,但简谱休止符不能加附点。另外,简谱休止符可以用减时线但不能用增时线。以下列表叙述五线谱和简谱的常用休止符。                                                               如果休止符位于一拍的末尾,在击拍视唱时只要把休止符前面那个音唱短一点就行了。例如唱“ 1 2 0 ” 时可以默想“长短”这样一种自我提示。如果休止符位于一拍的开头,可以把休止符轻声读做“空”,待唱到比较熟时,把轻声读改为默读。例如唱“0 1 2 ”可先唱作“空dou re ”。 视唱练习: (如果下面的图看不清楚,请点击“查看全文”,在新显示的文章中点击图片,就会有满意的显示) 音乐知识入门(6) 全音、半音、变音记号、等音。 在唱名 1  2  3  4  5  6  7  1 (高音)中,每个音都比前一个音高,但各相邻音之间的音高差距是不相等的。其中3—4之间的差距和7—1(高音)之间的差距较小,只有其它各相邻音之间差距的一半。所以,把这两个较小的音高差距叫“半音”,而把其它各相邻音之间的音高差距叫“全音”。音名中的E—F之间和B—C之间也相应为半音关系。 变音记号:比1高半音的音叫“升1”,记作  # 1 。这个音也可看作比2低半个音,所以也可叫“降2”,记作b2 (升降记号都标记在音名或唱名的左上角,五线谱中则标记在符头左侧。因该处无法打出那种效果而与后面等高了) 。升高和降低的符号都叫变音记号。除升降半音的记号外,还有下列三种: X 重升号(升全音); bb 重降号(降全音);   还原记号 在一小节内,某音若被升或降,它后面的同名音也都跟着升降,如果不需要升降则必须标记还原记号。例如: 两个标记不同,但实际上是同一个音的(例如升1与降2)叫“等音”。在用上所有变音记号的前提下,除升G和降A只有这两个名称外,其余各音都有三个名称。下面以键盘图加以说明: 视唱练习: 音乐知识入门(7) 小节、小节线及节拍: 我们通常说的旋律(也称“曲调”)包含三项因素:旋律线、节奏、节拍。 关于节拍:音乐进行有其自身的强弱变化规律,这种变化具有周期性。一个强弱变化周期叫一小节。曲谱中用小节线(竖线)将小节划分开。每小节两拍的叫“二拍子”,它的第一拍强,第二拍弱。每小节三拍的叫“三拍子”,它的第一拍强,第二拍和第三拍都弱。如果故意把强弱颠倒着唱,将会感到很别扭。 此前以均匀击拍掌握音的长短的视唱法叫“击拍视唱法”。    另有一种视唱法叫“指挥视唱法”,它是一种边划拍边唱的视唱法。下图为二拍子在指挥视唱法中的划拍图示: 以下为三拍子的指挥图示: 表示拍子的记号叫“拍号”,其形式为分数。虽然它刚好是一小节中音符的总时值量的表示,但人们并不在乎它,而是注重如下的解释: 2 ——每小节两拍 3 ——每小节三拍 4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4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是最常见的拍子。此外还有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和以二分音符为一拍的。详见下表: (表中简谱以1为例,2、3、4、5、6、7类同。) 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每个小节都只有一个强拍,每个小节只有一个强拍的拍子叫“单拍子”,也叫“基本拍子”。以基本拍子为单元,还可组成“复拍子”和“混合拍子”。 在复拍子或混合拍子中每小节的第一拍是强拍,后面的基本拍子的第一拍要处理的稍微弱点,叫“次强拍”。例如,四拍子的强弱层次是“强、弱、次强、弱”。六拍子的强弱层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中国古人处理节拍的方式: 在日常用语中,往往有人用“有板有眼”赞扬一个人的做事认真。但很少有人思考板眼到底是啥。其实,古人所谓“板”就是前面提到的强拍,“眼”就是弱拍。现在说的二拍子古称“一板一眼”,现在说的三拍子古称“一板两眼”,现在说的四拍子古称“一板三眼”(其中的三个眼依次被称为“首眼”、“中眼”、“次眼”,中眼为次强拍。) 在工尺谱中,板眼符号记在唱名符号旁边。X代表板、圆点代表眼、句号代表中眼。 下面进行三拍子的视唱练习: 音乐知识入门(8) 五线谱书写规则: 符头占一个间的高度,符杆占三个间的高度。但符头远离第三线时要将符杆加长到第三线。 符头在第三线以下的从符头右侧向上画符杆,符头在第三线以上的从符头左侧向下画符杆,符头在第三线的符杆向上或向下均可。须用公共符尾连接而符头又各在第三线以下和第三线以上的,则以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确定符尾的方向。 三个或三个以上音符用公共符尾连接时,符杆的高度可适当加长或缩短,以免公共符尾成折线。 附点音符符头在间上的,附点写在符头右边同一间,符头在线上的,附点写在符头右边上一间上。 把小节中的音符按照拍子的结构划分音群(即连写符尾)叫“音值组合”。音值组合有下列常见规则: 一、在单拍子中,一般按单位拍划分音群(将同一拍音符的符尾连写成公共符尾)。 二、在复拍子或混合拍子中,按拍子划分音群。例如,四拍子是由两个二拍子组成的,就将其划分成两个音群(每两拍一个音群)。六拍子是由两个三拍子组成的,就按每三拍划分一个音群。 三、在按拍子划分音群时,若符尾较多,则第一条符尾按拍子连写,第二和第三条符尾按单位拍连写。 音符的一般划分和特殊划分: 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具有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的时值划分叫“一般划分”。一般划分之外的划分类型叫做“特殊划分”。在二拍子和四拍子中把两个时值单位均分成三等分,把四个时值单位均分成五、六、七等分,把八个时值单位均分成九——十五等分或在三拍子、六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中把三个时值单位均分为两等分或四等分都属于特殊划分。常见的特殊划分有下列类型: 以上只是特殊划分的例子。 音乐知识入门(9) 音乐知识入门(9) 上图的两行五线谱中,上一行五线谱开头的那个符号已和咱们见面多次了。它叫“高音谱号”,又因为它是由字母G变形而来的,所以又叫做“G谱号”。它的作用是给五线谱的线和间确定音高属性。具体说它确定第二线为小字一组的g ,(由此推算出下加一线为小字一组的c )。也就是说如果只有五条线而没有谱号,则不代表任何音。 下面一行五线谱的开头那个像耳朵一样的符号叫“低音谱号”。又因为它是由字母F演变而来,所以又叫“F谱号”。它确定第四线为小字组的f  ,上加一线为小字一组的c  。 低音谱号的上加一线和高音谱号的下加一线代表的是同一个音,都是小字一组的c 。这个位置刚好在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的上下居中位置,所以把小字一组的c 叫“中央c”。 从高音谱表下加一线和低音谱表上加一线相等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推论出低音谱表上加二线等于高音谱表第一线,低音谱表上加三线等于高音谱表第二线……,反之高音谱表下加二线等于低音谱表第五线,高音谱表下加三线等于低音谱表第四线,……。 还有一种不常用的谱号 叫“中音谱号”,也叫“C谱号”。它的中心所在线即为中央C的位置。这个中心位置可以在第三线,也可以在第二线或第四线。   怎样写出便于谱曲的歌词 本人未曾写出过一首自己看的过眼的歌词。但却爱在谱曲的过程中对别人的歌词挑挑剔剔。甚至为了谱曲方便而擅自篡改原作。本来没有资格谈什么歌词写法,但又很想把作曲者需要歌词具备的特质告诉歌词作者,因而冒昧写出此文,姑妄言之吧。 任何艺术都应具备自身的个性,歌词也不例外,应在立意、用词、形式、技巧等方面创立自己的个性,不要人云亦云。更不应模仿其它作品。关于这方面的问,安徽的李春吟同志在雅虎个人空间的《歌词创作基本技巧》中已有详述。本文仅根据自己谱曲时的感受谈一些文学之外的想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歌声是语言的夸张。其实语言中包含着声调变化,例如普通话的四声。按照音乐思维,这种变化在五度的音域内(有些地方方言超出这个音域)。普通话的一声是在这个音域上端以水平方向直线延续的声音;二声是个从五度音域的中间偏上位置滑向上端的上滑音;三声是先下滑后上滑的回转滑音;四声是下滑音。谱曲时对关键词的首次出现要大体上按照语音的高低走向配曲才便于听歌者理解(同一个词的再次出现就没有这个拘束了)。例如“中国”二字,从字音的音调变化总趋势看,第一个字比第二个字音高,那么谱曲时也就由高而低选配音符,否则听歌的人会对歌词发生误解。不过歌曲也不是歌词的原样移植,而是大多在十度左右的音域中开展。也就是说,歌曲实质上是把语言的音域进行了扩展,音区进行了变换,同时又进行了艺术加工的语言的变体。所以,整个歌词中字音的音调变化搭配排列的巧妙,读出来好听,谱曲也就比较容易。古诗词读出来有韵味就是因为讲究了平仄序进排列的技巧。 曲作者拿到歌词时都要先朗诵若干次,在这个过程中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捕捉上述声调变化,二是捕捉歌词的节奏以作曲调节奏的参考。所以写词时还应该考虑到朗诵的节奏,没有好的朗诵节奏,谱曲也会有难度。 上个世纪有很多作曲家给毛主席诗词谱曲,谱出来都很好听。文化革命中,有人授意作曲家给毛主席语录谱曲。开始我们认为很滑稽,但后来发现,也有好听的语录歌。例如有一首“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很好听。细想之,该段语录之所以谱出来好听,就是因为它字音的平仄关系好听,而且朗诵出来的节奏也很好听。所以,写词的人应该注意到这些。 作曲界的前辈们对曲调的样式已有成型的总结。因而现在的作曲者也都按照这种思维进行谱曲。虽然不一定必须按照“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等去套,但也不能无规律的信手乱写。当然能够在层次上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格式也是作曲者梦寐以求的。以相同句式构成段落时最好以两句为一段或以四句为一段。三句段或五句段就不好谱曲了。虽然我也见到过例外,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首歌叫“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它是以三句半为一段的歌词谱出来的歌。由湖北移民带到陕南来的花鼓调是以五句为一段的。它们虽然都很好听,但毕竟只是个例。当然更不要把分行写的散文当做歌词。 先就想到的写这些,请词作家批评指正。 音乐知识入门(10) 以前讲到过音程的度数。但因全音、半音的差别,同一度数的音程又可分出不同的类别,这些类别通过音程的不同名称加以区分。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从分析基本音程(能由自然音构成的音程叫“基本音程”,也叫“自然音程”。)入手加以说明。1—2和3—4同是二度音程,但1—2相差全音而3—4只相差半音。于是我们称全音为大二度,半音为小二度。三度音程中1—3含两个全音,2—4只含一个全音和一个半音。因两个全音比一个全音加半音的音高差距大,所以把不含半音的三度叫大三度,含半音的三度叫小三度。 自然音构成的四度中,4-7不含半音,其余都含有一个半音。自然音构成的五度中,低音7-4含两个半音,其余五度都只含一个半音。这两种音程中只含一个半音的听着和谐悦耳,所以分别叫纯四度和纯五度。不含半音的四度叫增四度,含两个半音的五度叫减五度。 对以上我们可以作如下总结: 二度中,全音为大二度,半音为小二度。 三度中,不含半音为大三度,含半音为小三度。 四度中,4-7为增四度,其余为纯四度。 五度中,低音7-4为减五度,其余为纯五度。 六度和七度中不可能没有半音,因而含一个半音的为大六(七)度,含两个半音的为小六(七)度。 自然音构成的一度叫纯一度,自然音构成的八度叫纯八度。 以上基本音程归纳起来有:各种纯音程、大音程、小音程、增四度和减五度。对基本音程进行扩大或缩小后叫“变化音程”。 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音程中较高的音叫“上方音”,也叫“冠音”。较低的音叫“下方音”,也叫“根音”。升高上方音或降低下方音都能使音程扩大,降低上方音或升高下方音都能使音程缩小。 上图中,向左为扩大半音,向右为缩小半音。 现举例说明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等音程:两个音程名称不同但实际音高距离相同的叫等音程。例如: 再如:增四度等于减五度;减二度等于纯一度;增三度等于纯四度等。 音程的协和性:同时发音的两音构成的音程叫“和声音程”。先后发音的两音构成的音程叫“旋律音程”。和声音程中能给人以和谐悦耳感觉的叫“协和音程”。反之则叫“不协和音程”。音程的协和性分级如下: 极协和:纯一度、纯八度。 协  和:纯四度、纯五度。 半协和:大小三度、大小六度。 不协和:大小二度、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 在传统音乐中,协和音程用的多,不协和音程用的少。不协和音程的少量应用可以避免音乐进行的呆板,使音乐显得富有活力。 在现代音乐大多数流派的作品中则大量使用不协和音程,以追求听觉感受的强烈刺激。 音程的转位:将音程的上方音降低八度或将音程的下方音升高八度或既把下方音升高八度同时又把上方音降低八度,都叫做“音程的转位”。 例如:  音程转位前后的关系: 度数关系:下式中,上下对应的度数互为转位关系,例如一度转位后为八度,八度转位后为一度。 名称关系:大音程转位后为小音程,小音程转位后为大音程。增音程转位后为减音程,减音程转位后为增音程。纯音程转位后仍为纯音程。 协和性关系:转位前后协和程度不变。 八度以上的音程叫“复音程”。例如,九度是在八度的上面累加了一个二度,因而叫“二度复音程”。十度是在八度上面累加了一个三度,因而叫“三度复音程”。…… 音乐知识入门(11) 三和弦及其构成: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同时出现叫“和音”。前面讲到过的和声音程就是由两个音构成的和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构成的和音叫“和弦”。按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和弦叫“三和弦”。 三和弦中各音的名称及相互音程关系如下图:(以1、3、5三个音构成的三和弦为例) 三和弦的分类: 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因含有不协和音程,所以使用的较少。 三和弦的转位: 前述三和弦的音高排列顺序叫“原位三和弦”,像音程转位那样,把三和弦的根音升高八度,使其由低到高为三音、五音、根音的排列顺序时叫“三和弦的第一转位”。把三和弦的五音降低八度,使其由低到高为五音、根音、三音的排列顺序时叫“三和弦的第二转位”。请看下例: 和弦转位后,原来的根音、三音、五音的称呼不变。例如在第一转位中根音提高了八度后仍叫根音。为了便于说明,人们在根音、三音、五音之外有建立一个新的名词,把和弦中最低的音叫“和弦低音”。从而在原位三和弦中根音也是和弦低音,在第一转位中三音是其和弦低音,第二转位中五音是其和弦低音。和弦转位后性质不发生变化。 在实际应用(例如四部和声)中,和弦音的纵向排列并非必须按照上述形式排列,而是只要以根音为和弦低音,上面的音不论怎样排列都叫原位三和弦。以三音为和弦低音,上面的音不论怎样排列都叫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例如: 音乐知识入门(12) 七和弦:在三和弦的上方再添加一个三度音,这个音与根音之间呈七度音程。这个按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四个音的和弦叫“七和弦”。例如: 七和弦的分类:七和弦按下方三个音构成的三和弦的种类和七度音程的名称(大、小、增、减)进行分类。例如上例中的三和弦是大三和弦,七度音程是大七度,这个和弦便叫“含大三和弦的大七和弦”,简称“大七和弦”。现将常用七和弦表述如下: 七和弦的性质:因七和弦中含有不协和音程。所以七和弦是不协和和弦。在传统音乐里用的较少。但现代音乐的大多数流派有意大量使用七和弦以追求感官刺激。 七和弦的转位:第一转位叫“五六和弦”,以三音为和弦低音;第二转位叫“三四和弦”,以五音为和弦低音;第三转位叫“二和弦”,以七音为和弦低音。例如: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转位七和弦的名称与其特征音程的度数有关。七和弦转位后不改变原来的性质。 七和弦转位以后有如下规律:二度音程的上方音是和弦的根音,二度音程的下方音是和弦的七音。二度音程在上面的是第一转位。二度音程在中间的是第二转位。二度音程在下面的是第三转位。 在电子琴谱和吉他谱中以和弦根音的音名作为和弦的标记。例如以C为根音的大三和弦标记为C,以C为根音的大小七和弦则在C的右下角缀个7。转位和弦与其原位和弦标记相同。 下表以C和弦为例加以罗列: 音乐知识入门(13) 调式——大调            关于调式的概念:乐音构成曲调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有些音可用于整首曲调的结束(也称“终止” )或乐段、乐句的结束,有些音则不具备这些特点。例如,儿歌《粉刷匠》的终止音是do(即简谱1),听着很自然。如果换成do以外的任何音都会很别扭(试唱一下就明白了)。我们称有终止感的音为“稳定音”,称没有终止感的音为“不稳定音”。不稳定音总有向稳定音进行的趋势,这种趋势叫“倾向”。不稳定音到稳定音的进行叫“解决”。稳定音中最稳定的音是曲调中用于总结尾的那个音,称之为“主音”。构成曲调的音及其以主音为核心的相互关系(音程关系、倾向性等)的总和叫“调式 ”。 为了便于阐述后面的内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唱名法的知识: 乐音的字母名称叫“音名”。音名的高度是固定不变的,而唱名的高度是不固定的,我们可以把do的高度定为C(叫“C调”),也可以把do的高度定为D(叫“D调”)或其它任何一个音名。用这种方式唱谱叫“首调唱名法”。不论什么调都仍然把C唱作do则叫“固定唱名法”。 调式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自然大调(以首调唱名do为主音)和自然小调(以首调唱名la为主音)。 调式各音从主音上行到主音的高八度音的排列或从主音下行到主音的低八度音的排列叫“调式音阶”。调式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称为一个音级。上行音阶各音从主音起依次叫“一级音”、“二级音”……。用罗马数字(从1到7依次为I、II、III、IV、V、VI、VII)标记。 现以自然大调为例表述如下: 调式的I级音(即主音)是其最稳定的音。III级和V级音也是稳定音,但其稳定性次于主音。其它各音则属不稳定音。其中导音是调式中最不稳定的音。音乐进行的逻辑是不稳定音要解决到稳定音上,并且最终要解决到主音上。延伸这个逻辑,则含有不稳定音的音程是不稳定音程,要将其解决到稳定音程。方法是将其中的不稳定音就近解决到稳定音上。含有不稳定音的和弦是不稳定和弦,要将其解决到稳定和弦。 不稳定音向稳定音解决的总规律如下式所示: 调式和弦:孤立的音不存在稳定或不稳定的含义,而构成曲调的音则具有这方面的含义,成为调式中的音。由调式中的音构成的和弦叫“调式和弦”。调式和弦的标记与该和弦根音的音级标记相同。即:I表示以主音为根音的三和弦(称主三和弦)、IV表示以下属音为根音的三和弦(称下属三和弦)、Ⅴ表示以属音为根音的三和弦(称属三和弦)。 I、IV、V叫“正三和弦”, II、III、VI、VII叫“副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时以正三和弦为主,可配以少量副三和弦。在正三和弦中,主三和弦是稳定和弦,属三和弦和下属三和弦都是不稳定和弦。稳定与不稳定的矛盾是和声进行的动力。关于和弦的连接,在欧洲人创立的功能和声理论里,除Ⅴ后面不能接Ⅳ外,其余都可相互连接。忌讳Ⅴ——Ⅳ连接的理由是Ⅴ里面含有最不稳定的导音,它对主音有极强的倾向性,只能立刻解决到主音)。 不过,各国及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欣赏心理的不同而各自创立了各种形形色色的调式。在不同的调式里各音的稳定与不稳定含义也各有不同。例如,在我国的五声调式及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六声和七声调式里稳定音是I、IV、V而不是I、III、V。所以,和弦连接的上述理论仅适用于按欧洲功能和声理论创作的音乐作品。对中国风格的音乐则不必拘泥于这些规则。 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的思维方法:在三个正三和弦中,哪个和弦包含有这个音,就用那个和弦给它匹配。请看下式: 但必须注意,不要给每个音都单独配和弦。要连续多看几个音,在连续几个音中,多数音属于哪个和弦的音,就用那个和弦配这几个音。个别不属于这个和弦的音则视其为和弦外音,不用去管它。 如果某个旋律片段刚好有一半音属于甲和弦,而另一半音属于乙和弦。那就要看哪个和弦占据节拍优势。强拍或强位置上的音属于哪个和弦,就算该和弦占节拍优势。(当我们唱一拍中的两个音时,会自然的把第一个音唱的比第二个音强些。于是把前半拍的节拍位置叫强位置,后半拍的节拍位置叫弱位置)。 如果哪个片段的音刚好属于哪个副三和弦,也不妨就给它们配这个副三和弦。 另外,上述三和弦的连接规则是西洋人的东西。对于我国民族调式的作品,则不必受其约束。只要和谐好听就行。(详见后面将要写到的“中国民族调式”)。 有时为了强化属三和弦的不稳定性,在属三和弦五音的上方再加一个三度音,则构成属七和弦。 音乐知识入门(14) 调式——小调 上一讲提到,以首调唱名la(简谱唱名符号6)为主音的调式叫“小调式”,简称“小调”。(再次提请注意:不要把调式的大小误解为音乐作品篇幅的大小)。 主音的音名就是它的调式名称。例如,以音名a为唱名la即为“a小调”。这叫“自然小调”。把自然小调的第七级音升高半音则为“和声小调”。欧洲人使用和声小调的频度远远高于自然小调。 小调中各音级的稳定性关系、倾向及其解决的规律、调式和弦的运用规则等都与上一讲中关于大调的这些属性类同。简述之,小调中的稳定音也是主三和弦中的三个音、其它音都就近解决到稳定音并最终进行到最稳定的音——主音。 小调正三和弦及其与旋律音的匹配: 不论大调小调,在开始练习即兴伴奏时因不熟练而需要在曲谱上标记和弦。在做MIDI时,因五线谱窗口不可能同时显示十几个声部,担心作后面的声部时出现与前面声部和弦不一致的情况,也需要在曲谱上标记和弦。和弦标记有很多种,我觉得用罗马数字按和弦根音在调式中的音级做标记最方便。 下一讲:中国民族调式。 音乐知识入门(14) 调式——小调 上一讲提到,以首调唱名la(简谱唱名符号6)为主音的调式叫“小调式”,简称“小调”。(再次提请注意:不要把调式的大小误解为音乐作品篇幅的大小)。 主音的音名就是它的调式名称。例如,以音名a为唱名la即为“a小调”。这叫“自然小调”。把自然小调的第七级音升高半音则为“和声小调”。欧洲人使用和声小调的频度远远高于自然小调。 小调中各音级的稳定性关系、倾向及其解决的规律、调式和弦的运用规则等都与上一讲中关于大调的这些属性类同。简述之,小调中的稳定音也是主三和弦中的三个音、其它音都就近解决到稳定音并最终进行到最稳定的音——主音。 小调正三和弦及其与旋律音的匹配: 不论大调小调,在开始练习即兴伴奏时因不熟练而需要在曲谱上标记和弦。在做MIDI时,因五线谱窗口不可能同时显示十几个声部,担心作后面的声部时出现与前面声部和弦不一致的情况,也需要在曲谱上标记和弦。和弦标记有很多种,我觉得用罗马数字按和弦根音在调式中的音级做标记最方便。 下一讲: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民族调式 大调和小调只是当今西洋的主流调式。世界各地除使用大调和小调外,也都还使用其它很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调式。任何调式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不同的调式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群体对音乐的不同欣赏心理。 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古时的音律也分为十二个半音,各律名称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按五度相生法产生。后于明朝始创十二平均律。这十二个名称也就是古人所用的音名,有固定的音高。首律黄钟的音高相当于现在国际通用音律的f 1。 古时的定音器是十二个规定了长度的竹管。其中黄钟律管的长度约合现在的25.36厘米。这个长度也是古时的长度单位,叫“夏尺”。 民族调式是指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构成的五声调式及以五声为基础的六声和七声调式。宫、商、角、徵、羽只有各音级间固定的音程关系而没有固定的音高。它们可以像唱名那样在有固定音高的音名上游移,但它们又并非唱名。有人主张把它们叫“阶名”,即五声音阶中每一音级的名称。 因宫、商、角、徵、羽没有固定音高,所以各种民族调式音阶都可以有十二种不同的高度。不过现代人不会习惯使用“黄钟宫”、“大吕宫”之类的语言。因此,在说明音阶高度时采取土洋结合的方式,即“C宫调式”、“D宫调式”……。 宫、商、角、徵、羽的相互音程关系相当于唱名1、2、3、5、6的相互音程关系。用简谱记谱时,也可记成4、5、6、1、2(前三个是低音,因这里无法加低音点而写成了中音。下同)或5、6、7、2、3。因为它们都符合宫、商、角、徵、羽的相互音程关系。所以,中学教科书上说宫、商、角、徵、羽就是1、2、3、5、6是不够严谨的,只能说“相当于”1、2、3、5、6。 五声音阶的每一个音都可以作为主音构成五声调式: 宫调式:宫、商、角、徵、羽、宫。 商调式:商、角、徵、羽、宫、商。 角调式:角、徵、羽、宫、商、角。 徵调式:徵、羽、宫、商、角、徵。 羽调式:羽、宫、商、角、徵、羽。 在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中把宫、商、角、徵、羽叫正音,相当于现在说的基本音级。比正音高半音叫“清”,相当于#(升记号)。比正音低半音叫“变”,相当于b(降记号)。比正音低全音叫“闰”,相当于bb(重降记号)。这些变化音级叫偏音。古时候只集中使用四个偏音,它们是清角、变徵、变宫、闰。如果以1为宫的话,它们分别相当于4、b5、7、b7。 五声音阶加一个偏音则构成六声音阶,加两个偏音则构成七声音阶。七声音阶有下列三种: 清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宫。 雅乐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宫。 燕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宫。 在七声音阶中,也只以正音级做为主音。所以,上述每个七声音阶都只分五种调式。即宫调式清乐、商调式清乐……。宫调式雅乐、商调式雅乐……。宫调式燕乐、商调式燕乐……等。 就音程关系而论,宫调式清乐音阶与大调音阶是完全相同的。但由于作曲时采用的旋法不同,使调式各音级的稳定属性也有所不同。所以它们还是有区别的。例如,宫调式清乐音阶的稳定音是主音、属音和下属音,而大调音阶的稳定音是主音、属音和三级音(即主三和弦的三个音)。大调式的七级音对主音有极强的倾向,而宫调式清乐的七级音一般不直接进行到主音,而是先进行到属音或二级音后再进行到主音。 《亲爱的老师,您早》 音乐入门知识(16) 进一步了解音名和唱名:乐音有音名和唱名两套命名体系。音名所代表的高度是固定不变的,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把频率为440赫兹的音称作a1。而唱名所代表的高度可以不固定。 调性:调式音阶的高度叫“调性”。例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叫“C大调”,以D为主音的大调叫“D大调”。 不管什么调性都把C唱作do(简谱`1)叫“固定唱名法”。随着调性的不同而改变do所对应的音名,叫“首调唱名法”。首调唱名中,以C为do叫“C调”、以D为do叫“D调”……。 G大调各音的键盘位置:C调各自然音(即唱名不带升降号的音)的音名和唱名中,全音、半音关系刚好彼此吻合,因而在谱表上不用升降号,在键盘上也不用黑键(临时升降号例外)。但其它各调都要使用一些黑键才能使音名与首调唱名之间的全音、半音关系正确吻合。下面以G大调为例图解说明: 调号及临时记号:紧接谱号后面的升降记号叫“调号”。紧靠符头前面的升降记号叫“临时升降记号”。 像上图那样,紧接高音谱号后面第五线上的升记号表示将第五线所代表的f 2 及其所有八度音和出现新调号之前的所有同名音都升高半音。这种升F而不升降其它任何音的调一定是G 调。所以,这个升记号就是G调号。在简谱中,G调号的写法是1 = G  。 D 大调各音的键盘位置: 从图中可以看出,D大调需要两个黑键(  # F、# C  )以吻合首调唱名的全音、半音关系。因而D大调的调号是两个升记号。 用升记号组成调号的调叫“升种调”。升种调号中最右面的一个升记号所在线(间)是该调首调唱名7的位置。 升种调的#写满时共分三个斜行,第一、三行各两个,第二行三个,每个# 都从前一个#所在线或间按下四度或上五度的规律续接。 现以四个#的调为例图解说明如下: 升种调号还有下列规律: 1、从G大调开始,每升高一个纯五度的调增加一个#。 2、倒数第二个#所在的线(或间)是该调首调唱名3的位置。 练习:根据上述规律,默写七个升种调号。(注意:低音谱表上升记号的位置比高音谱表低一条线。例如,高音谱表第一个#写在第五线,而低音谱表第一个#则写在第四线。) 音乐知识入门(17) 调性 —— 降种调 降种调:以降记号标记调号的调叫“降种调”。 F调音阶各音首调唱名的谱表与键盘位置: b B调音阶各音首调唱名的谱表与键盘位置: 降种调也有七种,各调调号如下: 降种调中的降记号写满时也为七个。调名每下降一个纯五度增加一个降记号。即F(1个)、bB(2个)、bE(3个)……。调号中的降记号按上四度或下五度的的规律续写。例如下图: 用首调唱名唱谱时最右边的降记号所在线(或间)是首调唱名fa的位置所在。 调式的名称:以前学过大调式、小调式和中国民族调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命名规律,就是以主音的音名命名。例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叫C大调;以C为主音的小调叫c小调(小调用小写字母);以C为主音的宫调式叫C宫调式。 调的关系:为了使表述方式简洁,现列表说明如下。 关于独奏与即兴伴奏的思考 近些年来社会音乐教学发展迅猛,各种乐器的独奏人才也随之越来越多。然而在学校和社会的文艺活动中,伴奏人才却越来越少。甚至有不少新参加工作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自己能单独弹或单独唱,但就是不会弹唱。因而在学生要求教唱歌曲时要么进行无伴奏的干教,要么放录音让学生自己跟着唱。既费力又尴尬,效率还很低。究其原因,是不会即兴伴奏。因而建议音乐院校的师范专业和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注重即兴伴奏的教学。也建议从事社会音乐教学的老师不要急功近利,只为迎合家长的要求而仅为考级进行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既教学生考级曲目,也培养学生的伴奏能力。 我们来思考一下即兴伴奏与独奏的区别。从织体的复杂程度看,即兴伴奏的织体可以比独奏的织体简单些,即兴伴奏的演奏技术难度也可以比独奏低点。为什么大多数业余考级已通过10级,独奏水平肯定很高的人反而不能进行即兴伴奏呢?其因在于即兴伴奏对乐理、和声、复调、作曲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独奏可以凭手上的功夫对作曲家编好的现成材料进行反复演练以达到要求。而即兴伴奏却要靠自己的综合素养及对编配知识应用的即时反应能力和对编配的超前思维(手上弹着前面的,大脑提前想着后面的)来完成。同时还要求熟练掌握首调唱名法。 在器乐教学中采用固定唱名确实比较省事,而且有利于对固定音高的记忆。但要顾及伴奏能力的培养和乐理学习的方便,建议注重首调唱名的训练。 学习作曲的心得(1) 所谓作曲法,实质是对前人的作曲经验加以总结、整理并形成系统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后人作曲的一门学问。它包括曲调发展、和声、复调、配器等多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掌握又离不开乐理基础和其他学科的基础以及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就我掌握的并不多的这些音乐知识来说,有的还是借助中医、物理、数学等知识弄清楚的。例如中国传统乐理知识就是先从中医典籍中获得的。另外,学习作曲还得了解基本的声乐和器乐知识(不是要求样样精通,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但要有基本的了解)。否则,你写的歌曲可能唱着不顺口,或定调过低或定调过高。你写的器乐曲可能有个别地方根本无法演奏。 由于音乐院校招生的文化课门坎太低,加之当今中学应试教育的现状。形成了文化基础好的学生很少有报考音乐院校的,而报考音乐院校的学生又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的局面。因此,建议有志于报考音乐院校的中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的同时,一定不要放松文化课的学习和其它课外知识的学习。 和声、复调、配器等知识应通过相应的教材系统深入的学习。本文及其后续的文章只准备写点曲调发展手法方面的心得。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字—词—句—段—篇”。曲调的结构层次与之相似,为“音符—乐汇—乐句—乐段—乐章”。看出来了吧,在文学为词汇,在音乐为乐汇。不过乐汇不能像词汇那样随意相互连接,它必须按一定的规则,像滚雪球那样发展壮大,每出现一个新的因素必须与前面的已有的因素存在某种关系,即必须是由前面已有的因素演变而来。否则,整首曲子就无法给人以统一的印象。曾有老师给我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作曲就像走后门,没有关系是进不来的。由于这样的原因,在作曲时把起始的乐汇叫“动机”。 至于雪球怎么滚,请看后续的文章。后续文章拟以如下标题写出: 1、曲调发展的通常方法。 2、二十世纪出现的无调性音乐。 3、中国传统的作曲理论。 4、我对曲调发展手法的另类思维。 学习作曲的心得(2) 曲调发展手法的通常分类 先说说乐汇的产生。当我们拿到一首歌词后,不要急于谱曲,应先反复带感情的吟诵。从吟诵的语调、强弱、节奏的变化中捕捉灵感,继而创编一个乐汇(两个以上的音节才算得上一个乐汇)。我的老师举过一个例子,说歌剧《白毛女》中代表喜儿形象的《北风吹》的开头是曲作者想了20天才想出来的。 有了这个这个创编的乐汇(动机),再按照前人总结的各种发展手法进行发展。在系统了解这些发展手法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从上图可以看出,曲调发展其实很简单。只不过要在“巧”字上下工夫。这点旋律片段是三十多年前一位原本不会作曲的同志经过短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作的一首歌曲的开头部分,其发展手法简单到极至却也巧妙到极至。 曲调发展手法可以简单到用两个字来概括:重复。 1、完全重复(即原型不变的重复)。 2、变化重复(原型做些小的改动后重复)。并可再分以下小类: ⑴、同头变尾。 ⑵、同尾变头。 ⑶、同头尾变中间。 ⑷、音程扩展。 ⑸、音程缩减。 ⑹、节奏扩展。 ⑺、节奏缩减。 ⑻、反向重复(将各音符的顺序颠倒后重复,亦称倒影)。 3、移位重复(将每个音都统一移高后重复或统一移低后重复。亦称摸进)。 4、反向移位重复(移位并反向后重复。亦称反向摸进)。 重复的对象可以是乐汇,也可以是乐句或乐段。还可以进行跳跃式重复,即 以前面任何片段为原型进行重复。各种重复方式都只针对音的序进顺序,不一定保持每个音的时值不变。 在实际应用中,以上各种手法是综合使用的,而不是单一手法的连续使用。 有的音乐作品的发展手法还可以有多种解释。 以下分别举例说明:(多数例子来源于人们熟悉的歌曲片段,个别例子临时自拟)。 学习作曲的心得(3) 一、基本的曲式结构: 一个乐段少则由两个乐句构成,多则由五个乐句构成。最常用的是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最少见的是三句半构成的乐段。以乐段为单位可以构成各种曲式。但一个乐段必须统一表现同一个乐意(情绪、意境)。如果乐意有转换则形成对比,当视为另一乐段。在说明曲式结构时惯以A、B、C……表示不同的乐段。 一段体:或称一部曲式。由单一乐段构成。如果由一个乐段反复唱很多段词,仍然称其为一段体。这种多段歌词的一段体又被称为分节歌。在由四句构成的乐段里虽然说要保持统一,不构成对比,但通常情况下也要在第三乐句有所转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起、承、转、合”式。转折的方式可以是改变旋律线、改变音区、改变音色、改变节奏、改变和弦(用前面没有用过的和弦)、改变织体(织体是指多声部音乐中各自声部的横向进行及各声部间的纵向配合形式的总和)等因素中的其中一种或两种。例如歌曲《苏姗娜》的第三句,既是节奏的改变,也是和弦的改变(4和6是其下属和弦的音,在前两个乐句未曾用过这个和弦)。 二段体:或称二部曲式。由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乐段构成。我们称前一段为A段后一段为B段。二段体还可再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带再现的(B段中不含A段中的内容),另一种是带再现的(B段末尾与A段末尾相同或基本相同)。例如《走进新时代》(不带再现的)、《游击队之歌》(带再现的)。 三段体:或称三部曲式。由三个乐段构成,其中第三段与第一段相同或基本相同(第三段称“再现段”),第二段为对比段。标记为ABA或ABA’。例如《歌唱祖国》。也有不带再现的三段体,其第三乐段既不同于A段也不同于B段,因而应标记为ABC。 复三部曲式:由前面所述三段体或二段体作为一个结构单位(A)或(B)组成(A)(B)(A)的大型曲式。 变奏体:以一个主题(这里指一个乐段)为基础,衍生出其它的变型。变化方式可以有增加音、减少音、变节奏、变节拍、变速度、变调式、变织体等。变奏体标记为A、A1、A2……。 回旋曲:多次重复一个主题,而每次重复前都插入一个不同的插部。标记为:ABACA……。 二、前奏、间奏、尾声的写作: 前奏犹如内容简介。它的作用是酝酿情绪、揭示调式和调性。前奏的写法是可以把曲调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段糅合在一起并最好带有终止式。 间奏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有时也可以作为前面乐意的补充。因此,其写法可以是其前面的压缩重复或后面的压缩先现或和弦琶音或音列琶音(间奏的尾音必须和后面的第一个音自然衔接)。 尾声是对未尽之乐意的补充。 (心得4的拟写内容:二十世纪的十二音作曲。) 学习作曲的心得(4) 传统作曲除了要掌握曲调发展手法和曲式结构外,贯穿调式思维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果作品的调式感不强,那就是很不成功的作品。即使由口传心授而产生的民歌也凭编歌者及传唱者的感觉在自觉不自觉的思维状态中处理好了调式问题。可以说调式是音乐的灵魂。但到了上个世纪初,以勋伯格为代表的一些作曲家认为传统的作曲理论,尤其调式理论束缚了曲作者的手脚,使作曲的思维空间太小。于是提出摆脱调式思维并有意取消调式思维的十二音作曲技法。十二音作曲的核心思想是不能在作品中让人感觉到有主音的存在。当然也不能有稳定与不稳定、倾向与解决等与调式有关的因素存在。所以,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创作的音乐叫“无调性音乐”。 十二音作曲的核心内容是把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以随机产生的序列(不按音高顺序排列并不重复任何一个音。)为原型进行各种有规律的发展。其手法可以为上行移位重复、下行移位重复、倒置重复、移位倒置重复或从其中某一音开始有规律的重置序列后再重复。可以看出这与传统的曲调发展手法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有一个总原则:十二个半音的使用次数必须均衡,不能有任何一个音比其它音多用一次。当然,每个音的时值还是可以长长短短灵活变化的。不然,怎么能形成丰富多彩的节奏呢? 我曾通过观看电影《小萝卜头》(时间长了,这个电影名不一定准确)欣赏过由中国作曲家刘索娜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电影配乐。确实好听,把虚幻飘渺的意境表达到了极至。但也正因为其无调性而只能听,无法留下对曲调的记忆。我个人认为无调性音乐可供人们即时欣赏并使听者充分获得听觉享受。但却仅限于表达“虚幻飘渺”之意境,无法完全替代传统作曲。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我曾从《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和《中国音乐》杂志上得知有中国作曲家尝试过无调性音乐和有调性音乐的结合。其中一种方法是用两个六声音阶的音混在一起巧妙地凑够十二个半音的序列做为原型进行发展以构成曲调。 因本人学识浅薄,这篇心得中对十二音技法的认识可能很不全面。尤其对曾经致力于这方面探讨的作曲界前辈和哥姐们的成果认识不足。若有不恭之处,万望见谅。 学习作曲的心得(5) ——对中国传统作曲理论的理解 中国传统作曲理论在关于曲调发展手法方面与现代通用的理论大致相同。而且如前所述,各种发展手法都可以归纳成两个字:“重复”。 完全重复可以是一个乐句的重复,也可以是不足一个乐句的小片段重复。可以是旋律线和节奏型的同时重复,也可以只重复节奏型而不重复旋律线(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前两句)。 变化重复在中国理论里面有“换头”(重复部分与原型开头不同,结尾相同)、“换尾”(重复部分与原型开头相同,结尾不同)两种。 多次换头或换尾,而每次所换又不相同的叫“贯穿”。 连续两次以上的重复有三种:1、“加垛”(原封不动的多次重复)、2、“分裂”(缩减重复,即第二次是第一次的局部重复,第三次是第二次的局部重复,重复中一次比一次短)。3、“加穗”(每次反复都围绕一个共同的核心音或核心片段而自由地发展其它部分)。 变奏在中国作曲理论中叫“加花”。其中不改变节拍的变奏叫“原板加花”,改变节拍的变奏(通常把两拍子变奏成三拍子)叫“添眼加花”。因为两拍子在中国乐理中称为一板一眼,三拍子叫一板两眼。 后句头与前句尾相同的叫“承递”,俗称“鱼咬尾”。如果只承递了一个音符,叫“接字”。如果承递了一个片段,叫“接音”。 通常所谓“摸进”的手法,其实可以理解为“移位重复”。就是把原型的每个音整体移高或移低一定的音程。(例:1223上移纯四度为4556。在五声音阶的音乐里,角—徵之间和羽—宫之间的小三度进行也算级进,所以1223还可摸进为3556等音型)。音高向上移位叫“递升”,音高向下移位叫“递降”。 中国作曲理论中有一种叫“自由展衍”的手法,是在前句的基础上自由延伸出后句。这种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的发展手法在现在通用的作曲理论中是唯一无法认同的发展手法。正如以前提到过,曲调发展的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的因素都必须与前面已有的因素有某种关系,我的老师戏称其为“走后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作品前后“味道”统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自由展衍”外,其它所有曲调发展手法都是中外相通的。 网络公司与卫星电视 (2010-01-05 09:37:36) 转载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电视网络公司纷纷以老百姓不愿意接受的价格变相强制推行“数字电视”服务,引起了用户的不满。有的用户为了抵制这种高价服务而购置了卫星小天线(只能收国内节目的那种)自行接收卫视节目。大家都认为这种只收国内、不收境外节目的行为并不违法。但电视网络公司却为了强制推行其服务而安装干扰器干扰卫星信号的接收。 除老百姓不满外,干扰器与国家政策也发生了矛盾。某县政府广电局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村通电视任务,曾购置了370多个小天线免费发到农村。后因遭到电视网络公司干扰而不能使用。 我们这里也曾遭受干扰,但不知什么时候又解除了干扰。昨天开始小天线又只能收几个台了。这样的闹剧发生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是一种极不和谐的因素。 广播电视是党中央的喉舌,这些强盗的行为算不算是在割断党中央的喉舌?!
/
本文档为【音乐知识入门(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