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

2019-02-06 4页 doc 17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教育学》期刊2011年12月刊推荐稿件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浅谈当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韩茗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在学校教育中这两者的兼顾,不是偶然的,也并非完全刻意,社会的气息必然渗透进教育,教育带来的人心充实净化也必然带来对自己生活的调整,所以从教育的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明确生活的意义——学以致用。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
《教育学》期刊2011年12月刊推荐稿件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浅谈当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韩茗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在学校教育中这两者的兼顾,不是偶然的,也并非完全刻意,社会的气息必然渗透进教育,教育带来的人心充实净化也必然带来对自己生活的调整,所以从教育的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明确生活的意义——学以致用。 关键词:教育思想人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方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现实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该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意味着教育与人的一生的生活共始终,意味着儿童的生长与发展;并不割裂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联系。 我认为两个看上去相反的命题,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首先它们在教育的初衷和目标上是达成一致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能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人才。两个命题也都肯定这个过程是伴随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不同的是怎样引导这个教育过程,“生活即教育”观点认为人要去适应既有社会,根据社会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或潜力,教、学、做是一个完整的单元,人的生活就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单元,也就是接受教育、学习内化。“教育即生活”观点则认为教育是纯粹的,不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要根据儿童的自身情境引导教育,将咀嚼过的、剔除了纷扰和矛盾的社会“喂食”给儿童,量化每个年龄、兴趣、环境的指标,复杂地教育,简单干净地受教育。 在现代中国,人们的思路打开了,尤其在教育这个根本问题上,并不拘泥于东方西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传统的名词争端了,真正贯彻了“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理念。学校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儿童从家庭走来,又将从校园走向社会,各种家庭教育在学校汇合,学校也在汇拢梳理这个社会信息教育学生。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学校教育也是在不断平衡,不断用另一种方法矫正现在的思路和实践。好言好语讲道理,反过来偶尔也要让不听话的孩子吃吃苦头,总是灌输正面内容,这些“理论”就会抽象而使人麻木、遇事教条;总是把社会真实剖析为复杂,让儿童过早地去接触,这些“阴影”就会成为条件反射的茧牢牢束缚着人,使人阴沉、防备、消极。校园中,“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并行不悖,不经意地穿插轮换,从校园走出来的,是立体的人,是多样的人,既认命又拼搏的人。 从被送进幼儿园到走出大学校园,这是现代人很普遍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经历。从小朋友到大学生,受教育几乎是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内容,甚至超过了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父母常说:“现在用功读,以后才能过上好日子。”读书不轻松,为什么没有工资?读书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为了将来,这些疑惑和抽象的东西,做学生时都会为此辗转反侧,而答案也确如家长所说“你以后就知道了”。被迫地走上轨道,从此学习机器开始运转,无意识地开始接受这个社会给你渐增的压力和责任,因为人是天生的群居动物,儿童也都不希望自 《教育学》期刊2011年12月刊推荐稿件 己成为异类,在和同伴一起构建的氛围中拿起书本,有模有样地学习。教育开始成为生活的重心,孩子单纯地认为到这儿是读书识字,将来成为科学家的,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环,学生要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礼貌,尊敬师长,逐渐形成班级意识,承担起打扫包干区的责任,担任班级职务,管理班费等,这些都不是书本知识,但老师一定说过:“成才必先成人”。这些校园生活,都是教会学生怎样为人处世,潜移默化在认得思维举止中,成为情商高低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根据真实社会创设的校园社会,生活时学生在接受基本的道德教育和灵活应变,教育又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现阶段的责任,两个命题不冲突地在校园里施展预言。 再看看人际关系,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清淡”的,当然这也是根据学校层次而逐渐复杂明晰起来的。最初的就是和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在校园背景下,老师教书育人,同学之间是伙伴、是竞争对手,这些关系处理起来从学生的天性出发,随性的成分很大。小学生往往喜欢哪个老师,他的那门功课就学得好,没有什么理由,也还不存在什么共同话题,做什么都形影不离,这就是伙伴关系。老师也总是从正面引导学生,惩恶扬善,一切都很明朗,井然有序,这是一种自然也是一种刻意,总之这是在贯彻一种社会共识。教育的对象是下一代,必须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营造简单澄澈的环境,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集中心思学习知识;但教育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又必须把玩具从孩子手中拿走,循序渐进地让他们接触现实社会,培养适应力和应变力,最终让他们能够自己找出问题,自己提出解决方法并身体力行。孩子的教育是很多家庭的第一优先,于是教育中的关系又延伸出家长和老师,进而沟通一个更大范围的社会,教育关系影响到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这又是教育之外的范畴。孩子考试不理想,回家就没有好脸色看,暗下决心下次考好一点,得到父母的肯定。教育就成为生活的一环,生活的压力和鼓舞促进人的自我教育和自觉提升。在校园范畴内,也分为课堂学习、课余生活和课外活动,学习的内容是社会人编写的,课余要和校园里的人交流,课外活动更是要与外界打交道,书本和现实,园墙内外,种种碰撞,让学生对一些新鲜事物印象深刻,深度思考进而定位自己的学习,调整到适当的方向和力度。教育指导我们生活中“害人之心不可有”,要从我做起,清洁这个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教会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纷繁复杂不可避免,多个心眼,人的心态和境遇方可健康平稳。 目前社会对于高学历、高能力的看重,家庭对于素质教育的追求,在学校产生了交汇点,引发了多方关注。教育方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培养目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活方式的考量。有家学渊源的家庭,或许希望孩子在家读四书五经,执家规,行家教,因为不想改变家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希望成为家庭主妇的女性也会注意学习花嫁家政,而非考研读博,作专业的研究,因为这并非自己想过的生活。反过来说社会面貌,出现的热点话题、新的动态,也会给迷茫中的人带来启发,给不谙世事的人带来偏见。校园生活教会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生存技能、精神追求就有这样的暗示作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用专门修社会学,这些只可意会的东西大家也是心照不宣了。 生活即教育,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味实践,人们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便利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注意到现实中的矛盾和局限,培养人的柔韧性和适应力,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教育即生活,从人的天性出发,净化教育,培养人的思维主见,把教育自然地视作生活方式,事实上它也融入了生活,塑造不拘一格的人才,在大家束手无策时常有突发奇想,在人们迷失沉沦时勇于革新创造。这两种人才都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前者所具备的基本社会适应力是用人单位硬性要求的,后者所具备的独特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和期待的。在学校教育中这两者的兼顾,不是偶然的,也并非完全刻意,社会的气息必然渗透进教育,教育带来的人心充实净化也必然带来对自己生活的调整,所以从教育的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明确生活的意义——学以致用。
/
本文档为【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