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行为矫正案例

行为矫正案例

2019-02-09 7页 doc 20KB 2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行为矫正案例张亚军08级应用心理学(2)班学号:100208086 矫正小学生私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 案例介绍 王某一年级开始就有私拿他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也未察觉。他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三年级拿同学的电子手表。而且每次拿到后并不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被同学发现后,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说明所拿之物是自己的,或称是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办法了才承认是自己拿的。 矫正目标 结合以上对王某的分析,我们对此次矫正作出如下目标: 1、联系他的家长,希望...
行为矫正案例
张亚军08级应用心理学(2)班学号:100208086 矫正小学生私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 案例介绍 王某一年级开始就有私拿他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也未察觉。他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三年级拿同学的电子手表。而且每次拿到后并不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被同学发现后,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说明所拿之物是自己的,或称是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办法了才承认是自己拿的。 矫正目标 结合以上对王某的分析,我们对此次矫正作出如下目标: 1、联系他的家长,希望他的父母能够发现他的问题,希望他的父母能够配合此次矫正计划,并且能够改变平时对王某的教育方式,能够对他的不良行为及时并严厉地要求其更正,不能在他犯错后袒护他。 2、对他进行有关的教育,告诉他拿别人东西种种不好的地方,使他明白他的行为是不可为,更不能对此抱有侥幸心理。 3、希望可以改变其过于内向的性格,消除之前同学对他的误会,让他可以与同学比较正常地交往,从而让他获得更多的关心与重视,从根本上解决他的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问题功能评估 描述问题行为 对于他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他一个星期大约有二、三次,但是并不是每次都会占为已有,很多时候他只是拿着看看,之后就放下。他拿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一个学期大概有三、四次。据他的老师反映,他以前这样的行为比现在还要多一点,现在要好一点。 明确前提事件 据了解王某的家长有沾小便宜的习气,自小给王某产生了影响,以为别人的东西是可以私自拿走的。对王某的不良行为管教不严,甚至还有袒护的现象。可能因为王某年龄还小,对随便拿别人东西而不当一回事的这种是非界限还是很模糊的,因为她自己并不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才会把老师的提醒当作耳边风。 另外,王某四岁时父母离婚再重组,因父母做生意早出晚归,他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同学常看不起他,不与他交往。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一开始他拿同学的自动笔,橡皮等物时,没有被发现,有的即使被同学看见了,也由于他说谎称是自己买的,同学因证据不足而没有追究,使他以后拿了别人的东西时,都心存侥幸心理,总认为只要自己不承认,别人不会是发现的,拿别人东西没有是什么后果的。这一点可以看出王某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别人新奇东西的诱惑,特别是当别人不给他玩的时候,他“拿”的 意识较为明显。 提出明确假设 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另一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 本案例中,王某显然不清楚拿别人东西意味着什么,根据我们的观察,我们觉得王某的情况属于前一种,也就是王某有很强的占有欲望,可能是从小父母的宠爱,使他渐渐养成了很强的占有欲。 另外,我们也发现王某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原因或是家长的原因,得到的关心很少,他便经常做些恶作剧、惹些是非,这样可以换取家长、老师过问一下、关心一下,引起同学的注意。但这一点表现得并不前面提到的表现的那样明显。 收集科学数据 针对本案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在检验我们的假设时,找到了各种情况对应的症状进行排除。具体如下: 1、有一部分观点认为他们只是觉得好玩。小孩因为还没有“偷”的意识而拿别人的东西,这也经常出现,经过家长或老师劝告,懂得是非观念,一般就不会发生。可是,本例中的王某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因为王某的行为得到老师的多次制止,甚至同学们已经对他产生的很强的排斥感,然而他也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行为。 2、报复心理。如果他在学习、人际关系上受到挫折,比如经常被批评、排斥,或者自己感觉某方面不如别人,可能就用这种方式来报复对方或他人,看到别人特别是他所恨的人着急、生气,他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虽然也知道不对,但冲动来临时控制不了自己。这种情况也很容易被排除,虽然王某成绩并不怎么优秀,但是老师表示并没有批评过他,即便是知道他拿别人东西时,老师依然没有批评过他,然而他家境也并不贫困(爷爷有退休金,爸妈是做生意的),自卑或报复心理也不合理。 方法和技术——消退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某的不良行为之所以被维持,有两个原因,一是王某在拿过别人东西时,能够依靠不承认,有时候能够瞒天守海,从而使王某的占有欲得到满足,也满足其部分寻求刺激的心态。第二,老师和家长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制止王某这种行为。 结合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我们也和学生老师商量,达成一致的观点,决定试用心理学关于行为矫正的部分方法来对王某实行矫正,具体就是采用行为矫正技术中的消退方法。消退是指在特定情境时,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 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设计 满足王某基本的心理和物质需要 王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自身最简单的逻辑。对于他的基本心理和物质需要,全都给予满足了吗?这里听根据王某一次被老师询问为什么要拿同学时,王某自己说他一直想要什么东西,他父母由于工作忙,没及时买给他,后来在王某的“赃物”里就有就有这样东西。从这件事之后,我们学要尽量关注孩子的需要,每次他闹着要买东西时,他的家长都要耐心询问他购买的理由,如果出于正当的需要,家长一定要“慷慨解囊”,对于不必要的购买要求,在拒绝时,也要耐心地与他说理,让他懂得不买的原因,而不再以沉默或呵斥对待。 要限制他的的占有欲 人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家长从小要控制孩子的物质欲望。若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百依百顺,长此以往,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不良后果。孩子的“拿来主义”行为,也有这个原因。在这里,家长应该承认之前所犯的错误,这里我们那座实行“承包责任制”,让他懂得爱惜自己的物品,物尽其用。经过这样的教育,让他认识到,在要任何东西之前,都要考虑自己是否需要,自己能不能将它们处理好。 培养他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满足的习惯 本质上讲,“拿”对于王某来说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渴望,然而当他在这种“拿”的习惯中慢慢成长后,懒惰的习气就可能慢慢地根深蒂固。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教王某学做简单的家务,培养他的劳动观念。无论他最终做得好不好,我都会及时送上表扬,给予他精神鼓励或物质奖赏。让王某尝到了劳动后的快乐与满足后,会增加对生活的积极心态。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他会渐渐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来获得“报酬”是快乐且光荣的。 应告诉他偷窃是可耻的 王某之所以“拿”,因为他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对于这一点,我们准备做一个小的帮助实验,我们设计拿走王某很重视的东西,之后及时归还,并借机告诉他当别人东西被拿走后,心情就和你的东西被拿走一样,以此来使他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很不好习惯,帮他建立一种正常的价值观。 详细矫正过程 与家长的交流 在我们商定了矫正计划之后,老师通知他的家长决定进行谈话,由于时间原因,调查人员并未在场。通过事后老师的转述得知,家长基本可以接受他们的孩子(即王某)在学样的行为,刚开始的他的父亲表示不知道这件事,他的母亲由于之前已与老师有所交流,所以知道这件事,但并未告知其父亲,而其父亲在知道后,刚开始表现也很大的怒火,之后在老师的积极劝解下,渐渐理解,并表示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老师重点与他的父母讲了以下重点:(1)整件王某的拿人东西的事情要对王某守口如瓶,不能在他面前提起,也不要向其它人提起(2)节制王某的消费习惯,不能他要什么就给什么。但如果他的买的东西真的很重要,那就要为他购买,如果不重要,要向他解释为什么不给他买。(3)积极培养王某爱劳动的习惯,对他的劳动行为予以肯定。 与王某的交流 我们原本计划等到王某再次“做案”时,在予以教育。但之后,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们提前了我们的计划,遗憾的是,这次事件过于突然,调查人同样未曾在场,具体过程如下 某日,老师在办公室中,突然听到有人从外面进来,说班上王某与某同学发生争执,已经打起来了。 老师马上到达现场,二人争执已经被分开,与王某争执的同学因惧怕老师并没有在现场,老师将王某带到办公室,之后叫来与王某争执的同学。此时,王某异常冲动,竟当着老师的面去打那个与之争执的同学,之后被老师分开后,老师分开对两人进行询问。果然不出老师的预想,与王某的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有关系。老师乘机对王某进行了一番教导,王某在哭过之后,表示自己很愿意改过。 进一步的计划 老师后来告诉我们,他准备在全班面前把王某的事情让王某作一个,消除大家的误会,帮助王某建立新的朋友圈。对此王某说他愿意这么做 结果 自从那次知道王某哭过,并答应在全班面前改过后,我们就再没看过王某了,不过我想,他应该不会再去拿别人的东西了,他应该慢慢懂了很多道理了。 分析 1、这是一个成功的个案矫正案例,有效的矫正了冯某的攻击行为。在对王某攻击行为的干预中,主要采取了消退技术,从结果看,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作出很多的理论分析,比较缺少实用的措施,很多从书本上学 到的理论不能灵活运用。 2、可能是时间的关系,我们基本上所有的资料都是通过老师的渠道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得来,浪费了这次难得的观察机会。 3、本案例我们选用的方法过于单一,比较依赖课本,应该广泛地从其它渠道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这次观察最大的收获,那就是真实地感受到了行为矫正的过程,也看到行为矫正的必要性,我们在王某的班级同样看到一些成长发育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的同学,然而,这时我们才感觉到行为矫正具有的重大意义,以及我们所学知识的有限。
/
本文档为【行为矫正案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