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言文两则

2017-09-25 50页 doc 142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文言文两则文言文两则 1 文言文两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 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 解故事内容。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
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 1 文言文两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 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 解故事内容。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 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 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 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 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 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 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 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 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 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 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 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 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 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 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 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 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 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 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 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 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 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 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 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 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 一 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 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 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 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 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 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 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 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 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 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 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 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 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 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 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 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 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 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 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 样)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 解故事内容。 3(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 解故事内容。 2(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 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 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 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 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 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他们为什么 争辩,?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他们辩论的结 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 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 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 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 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 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 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 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 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 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 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 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 来判断的。?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 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 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 的距离是一样的。?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 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 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 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 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 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 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 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日初凉、日 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 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 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 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2 匆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 赤裸裸等。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朱自清生平和创作特色。 4、尝试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 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 的复杂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来朗诵一 下,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2、对比导入: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 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这样的感叹的,愿意吗, 3、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播放课件2) 4、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 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播放课件3): ?把课文读正确。 ?学会六个生字。 ?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 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 问题。 2、小组交流一下?、?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2、齐读词语(播放课件4):饭碗、伶伶俐俐、俳徊、赤裸裸、确乎、 涔涔、潸潸、遮挽、罢了、蒸融、何曾。 3、书写词语(同上),互查互批。 4、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 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5、交流感受:“我喜欢——,因为——。”“我的问题是——。”(能解 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四、指引探究: 课后练习: ?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说一说,尝试着 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 句子和诗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读二、三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联 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印证。 3、精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 时间。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 的复杂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复: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 “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 2、导入: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的匆匆的呢,这一节课我 们一起来探究。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划划、点点 三、品读二、三自然段: 1、学生交流。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怎么 读, 2、品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播放课件6):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舒缓低平) 算:我也度过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这段时间留下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齐读,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 里闪过了。”(播放课件7):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紧促低平) 写: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几句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读。(听范读想象,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播放课件8)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 落光阴无处寻~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呢, 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平缓凝重) 3、读“„„但不能平的„„”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追寻、信心,沉稳坚定) 4、教师阐述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5、扩展,读梁实秋《时间就是生命》,加深领悟。(播放课件8) 6、由此,你懂得了什么,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 感想, 五、欣赏阅读: 1、介绍:《匆匆》一文充分反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他总是对 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善于进行精确、慎密的观察,然后细腻 和深入地描写。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他的《背影》、《荷塘月色》 等。 2、欣赏:老师把他的《春》给大家欣赏。 六、作业: 1、出示借班上课的馈赠礼物——《“时间”集锦》。 2、提出要求:借每生阅读一天,可摘录自己喜欢的,亦可批注,由 课代表回收保存。等老师下次回访时,告诉老师,过去的日子你是 怎么珍惜的。 附:板书设计 洗手时„„ 吃饭时„ 默默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遮挽时„„ 只有匆匆 躺在床上时„„ 3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的深刻道理,能联系 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 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 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 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 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 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 吧~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 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 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 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 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 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 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 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 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 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 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 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 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 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 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 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 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 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板书设计 6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4 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 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 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 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 《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 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 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 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 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 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 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 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 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 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 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 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 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 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 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 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 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 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 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 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 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 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 身躯。” ?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 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 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 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 稳住了。” ?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 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 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 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 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 掉了下来。” ?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 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 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 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 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 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 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 “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 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 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 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 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 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 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 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 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 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 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 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 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五、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 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 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 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 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 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 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 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1、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努力 ====成功 5 手指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 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重点 : 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 “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 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 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 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 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 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 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 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 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 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 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 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 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 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 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 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 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口语交际 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 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 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 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 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 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 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 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1)明确说话要求 ?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 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 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 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 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 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 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 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 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 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 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 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 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 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 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 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 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 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 拓展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 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 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 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 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 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 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 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 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 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 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 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 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6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听听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童谣的课件: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 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 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 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 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 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 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 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 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 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 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 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 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 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 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 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 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 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 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 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 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 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 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 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 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 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 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 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 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 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 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 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 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 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 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 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 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 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 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 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 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 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 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 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 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 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 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 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 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 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 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 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 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 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 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 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 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 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 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 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 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 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五?板书设计: 6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六?教学反思: 7 藏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 教学难点: 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 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方法: 自学交流?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 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 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 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 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 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 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 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 )的面具;?( )的舞台;?( ) 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 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 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 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 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 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 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 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 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 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 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 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 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 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 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 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 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 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 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 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 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 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 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 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 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五?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7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六?教学反思: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方法: 自学交流?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 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 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 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 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 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 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 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研读要求如下: ?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 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 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 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 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 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 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 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 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 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 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 感) ?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 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 实具体) ?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 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 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 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 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 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 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 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 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 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 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 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 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 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 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 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 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 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 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 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 写一篇说明短文。 四?板书设计: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五?教学反思: 9 和田的维吾尔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方法: 自学法,交流探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 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 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 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课件内容,看后说说维吾尔 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刚才我们通过媒体,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下面让 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 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 小节: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 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 四人小组讨论。)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 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 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 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 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 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 了几分韵味。 ?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 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 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 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 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 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 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五?板书设计: 9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附:和田简介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和田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其间,佛教传入,和田成为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直到公元11世纪,伊斯兰教以铁骑、利剑东进,将和田纳入其统治之下。清初,“于阗”改名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为现名。 和田的古代文明十分辉煌,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玛日木石窟等世界知名的古遗址及众多出土文物,如古木版画、丝绸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各种服饰用具等像一部部光彩照人的史诗,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此外,和田神奇多样的地貌??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神秘的荒漠丛林、辽阔的草原、美丽的绿洲、多姿的湖沼„„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勇士。 和田盛产瓜果和玉石,其中的羊脂玉和墨玉更是久负盛名,游客除了可以在大大小小的玉石店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美玉外,还可以到赫赫有名的玉石巴扎里逛一逛,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全都汇聚于此,颇值得一游六?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 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 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 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 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 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 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 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 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 ?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 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表达是否流畅; ?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 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 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提示: ?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 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 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 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 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 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 2 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3?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 集体制作班级的《民俗习作集》。 教学难点: 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 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教学方法: 查资料,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 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 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 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 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 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 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 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 意思: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 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 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 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 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 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 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 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 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 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 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 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 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 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3、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方法: 自学法 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 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 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 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 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 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 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 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 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 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 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 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 人。 六、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八、教学反思: 11 灯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 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教学难点: 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自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 (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 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 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 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 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 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 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 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 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 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 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 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 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 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 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 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 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 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 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 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 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 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 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 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 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5、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七、教学反思: 12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识写作背景,初知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认识写作背景,初知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背景。 1、揭题 2、简介人物 张思德,1932年参加革命,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经过长征, 负过伤,是个忠实地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因大生产 运动的需要,被派去烧炭,因炭窑倒塌而牺牲。 3、简介背景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 所作的讲演。当时正处于艰苦的抗日战争阶段,困难很多。毛泽 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的同时,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 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团结起来,争取抗战的胜 利。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司马迁 鸿毛 李鼎铭 鸿毛——鸿雁的毛。愈事物微不足道。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地方。 买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追悼会——开沉痛的怀念死者的会。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纠错。 2、说说毛主席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抓住中心。 1、自读课文,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学习第一节 3、自读第二节,思考: (1)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2)仔细读读,这几句话中哪句最重要,为什么, (3)指导理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必有的人比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 毛还要轻) (4)归纳段意,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 (5)归纳学法,找中心句,归纳段意 4、想想,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英雄人物。 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死,对待困难,对待同志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 2、明确课文中心思想,能理解这个中心思想作者分几层来说的。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第二节的学法 二、学习第三节 1、运用第二节的学法自学第三节 2、交流 段意: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 就„„” 找到带有这些关联词语的句子,想想,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每句说的是什么,齐读这4个句子。 4、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理解: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社会背景: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 和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陕北开门人士 李鼎铭先生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我 们党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部队,机关变得更加更加精干,更有 力量。 5、各自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学习第五节 1、指名读 2、齐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写了几层意思。 五、板书设计 完全 彻底 死的意义——生死观 12 为人民服务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团结、战斗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背诵课文第三、四节。 3、感情朗读指导,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指导,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反复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 3、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一共讲了几层意思, 二、联系实际,谈体会 1、联系张思德同志的生平,说说他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2、谈谈怎样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打下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3、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作为小学生怎样力所能及地为人民服务, 5、说说你周围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6、说说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三、反复谈第三、四节,直至成诵。 1、回忆第三节,按“说理——举例——说理”把它分为三层; 2、回忆第四节有哪三层,每层各讲了些什么。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 四、作业。 1、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是为人民服务的,( ),如果有缺点,( )不 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的对,我们( )改正。 (3)( )他是做过一些有意的工作,我们( )要给他们送葬 开追悼会。 2、修改病句。 (1)他出席了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短跑竞赛。 (2)六年级的同学都尊重小学生守则。 (3)这本书我整整用了半天的时间才看完。 五、教学反思: 13 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 这篇文章是何其芳同志亲自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他这“一夜的工作”效果怎样,我们还得来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录音边看课件) 二、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来回答。 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课文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课件,谁能说说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括,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3)什么叫“劳苦”,平时我们通常说的什么劳苦,(工作劳苦)。 (4)什么叫“简朴”,平时我们通常说的什么简朴,(生活简朴)。 小结:作者写总理的一夜工作,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 三、学习课文 1(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说明周总理工作劳苦,又从哪几方面讲他生活简朴的,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结果,随机出示并指导朗读。 (1)描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 a、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 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任务重)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审阅细) c、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时间长) (2)看图导读:此时夜很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还在认真地批阅文件,他看看画画,还不时停笔想一想,他的工作是那样的劳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几句话呢, (3)出示“周总理的一天”深化情感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时已患重病) 下午三时:起床 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办公 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两时:休息 师: 同学们,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为人民的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一生。我们读着课文内容,看着总理的日志,看看画面想说些什么呢,请将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在插图旁写下来。 (4)学生出示并分析描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 a、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设备简陋)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夜宵少) 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常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 4(指导阅读第三部分。 (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 想对全世界说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读了本课又想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要求读出热爱总理的感情)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2(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体会对比写法,感受总理伟大人格。 (2)领悟通过小事展现人物精神,表达真情实感。 3(指导课外实践 从下面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 (1)结合资料,办一份关于周总理的手抄报。 (2)写一首赞颂周总理的诗,读给别人听。 (3)自由组合举行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五、板书设计: 13一夜的工作 工作劳苦 生活简朴 六、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习作三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当众即席演讲的能力。 2( 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要讲真 话、吐 真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态度自然大方。 3(口语交际中,要联系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往,敢想敢说。还要耐 心倾听、进行评价。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4(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 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5(能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一篇记叙文《我的理想》 教学重点: 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要讲真话、吐真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态度自然大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当众即席演讲的能力 写一篇记叙文《我的理想》 教学难点: 1(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 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2(能运用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丰富写作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课前,老师已布置你们收集一些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同学 们把自己喜欢的说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积累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 3(这些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是否给同学们一点启示,同学们,我们作 为祖国的希望,更应该及早立下自己的志向。今天的口语交际课, 我们就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板书:我的理想) 二、明确要求,自己准备。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 的奋斗目标,从小树立目标十分重要。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板 书:我的理想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想。 3(汇报自己的理想。(老师随机提问) 三、小组交流。 1(同学们,理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你们都有崇高的理想。现在请同 学们讨论一下,练习把自己的理想,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如 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说出来。(板书: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如何实 现自己的理想,) 2(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推荐上台交流的同学 四、班级演讲。 1(大家都讲过以后,各小组推荐讲得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参加班级“我 的理想”的演讲,要注意演讲的要求。 (出示小黑板:1(吐音要字正腔圆,语气要刚柔相济,2(情绪饱满, 情感真挚,情趣盎然。3(仪表端庄,笑容可掬,谦逊有礼。) 2各组选手进行演讲,师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演讲,老师也不由得热血沸腾,真是有志不在年高~ 现 在就请你把今天演讲的内容整理成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注意写清 楚三方面内容: (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 (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作业: 习作《我的理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评析作文《我的理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 2(学生能根据别人的评价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 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制订作文评价 1(读作文要求 2(制订评价标准 (1)是否写清楚了自己的理想、产生这个理想的原因和准备怎样实现 自己的理想; (2)是否运用了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作文内容是否丰富; (3)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 二、抽一篇作文和几个片段进行全班评价 1(展示一篇作文,师生共同评价出优、缺点; 2(集体评改。 3(展示几个片段,包括好的和有明显问题的,共同评价、修改。 三、同桌互评。 四、自改。 五、誊写。 回顾. 拓展三 教学目标: 1(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囚歌》 3(阅读革命书籍 教学重点: 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学会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盘点 二、交流平台 1(读对话,想想这次我们交流的主题是什么, (本组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回顾课文内容 (1)本单元每篇课文分别讲了什么, 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 b(抽生说 3(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4(结合所学课文《匆匆》等讨论首尾呼应的好处 5(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二、日积月累 1(读诗《囚歌》 2(交流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叶挺生平 3(交流这首诗的意思 4(朗诵 5(背诵 6(你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歌,交流。 三、课外书屋 1(读短文 2说说课外书屋推荐了哪些书籍, 3(你曾经看过类似的哪些书籍,有何感受,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2.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3. 能找出文首尾呼应的句子。 教学重点: 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交流平台 1( 本单元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点, 2( (能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会在 习作中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复习方法 1(我们归纳主要内容常用哪些方法, 2((题目拓展法抓六要素 段意连接法 抓重点句段的方法) 什么叫首尾呼应,运用它有什么好处, (呼应指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 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首尾 呼应。 好处:可以使读者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四、巩固训练。
/
本文档为【文言文两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