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情境教学法是指

2017-09-05 33页 doc 58KB 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情境教学法是指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 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 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 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 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 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 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 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 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 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 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 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 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 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 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 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 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 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 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 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 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 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 自我运动。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 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 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 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 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应该指明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演 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 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 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对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 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 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四)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 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 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哀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心理现象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 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 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言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等。该定 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如我们在边走路边谈话时,对路边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东西 并未产生有意识的映象,但我们却不会被路上的一堆石头绊倒。原因就是“石头”事实上引起了我们的反映,并产生了“避让”这种不自觉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躯体反应; ?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常言的“情绪传染”就是无意识心理这一功能的表现。例如我们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结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状态, 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较长时间的情绪色彩。 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首先它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必要 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可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 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也就是强调 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 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 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 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无论哪一条 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根据教学任务、 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 1.生活展现惰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 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 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 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 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 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 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 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 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 心体验。 6.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 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 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 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 1.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 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 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 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 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 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 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A?比 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 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其实,这些结论在社会学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 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 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 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为了使情境教学更好地发挥上述两种功能,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 1.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 这是实现情境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人的 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 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在鼓励学生要刻苦努力时,很可能 已经无意识地暗示了学生:你能力不行,所以要努力。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如果我们能 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把学生视做理智与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 能。 无意识与意识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时,人的联 想在自由驰骋,情绪在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这正是情境教学要追求的效果。 2.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 该原则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轻松 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 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 一种强迫或负担。 3.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 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 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信 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前文所述的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 地位决定了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的体验。它意味着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 实际上,上述几个原则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有机地统一在整个情境教学之中。 这一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 参与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因此,这种情境教学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亲切感。 , 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 ,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 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 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 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 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 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 , 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学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 来,从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教学内容中的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 的广远意境激起学生的想象,而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内容。 理寓其中 ,, 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情境教学的“理寓其 中”,就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 个或一组围绕教材中心展现的具体情境。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的 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情境教学法是建筑在近代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进一步挖掘大 脑的潜能,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克服单调和乏味的练习。根据脑功能的定位说,人 的大脑的右半球管理形象思维,大脑的左半球管理抽象思维和语盲,由于情境教学法在 学生感受一定情境时,展开想象,同时加深理解与掌握教材,这样不仅有助于开发大脑 的整体功能,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智力、心理、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客观情境与 学生的内心世界,实际演练与情感体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能够取得协调而统一的 全面发展,因而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长期探索情境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地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 生的感知,并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的科 学性和艺术性,使情境教学成为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 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 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 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一般来说, 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情境教学十分讲究这一环节的掌 握,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儿童因爱美而要学;或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使儿童因探究而要学;或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儿童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或触及儿童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使儿童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能促使儿童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儿童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 以至消失。因此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儿童的眼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特定空间,儿童可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了入胜的情境。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动心灵的义愤、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见解„„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到强化。这样,教学就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他们禁不住挥动着举起的小手,向教师暗示:“我知道”、“我会”、“老师,请让我讲吧”,这时学习已成为儿童的“自我需要”。在这里,没有丝毫沉闷的学习空气,没有强制,没有指令,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探究的乐趣,也绝不仅属于少数拔尖的学生,而是属于全体学生。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快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达到了一个比预期教学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而当教师让他们下课时,他们又涌到教师的跟前,甚至自觉排好队,把上课没来得及提的问题、心里想说而未能有机会表达的感受,倾诉给教师。在教师听完了他们的表述微笑点头时,满足的平衡感会使他们感到无穷的乐趣,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此情境中的教师,自己的情感也禁不住升腾了,一种工作的乐趣驱动着他(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努力地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使学习动机稳定、持续、强化,从课堂到课余,乃至延续到日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 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变单一的“听分析”为多侧面的感受。 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教材。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可以说是充满童 趣的,入选的课文生动形象、情文并茂,选材范围涉猎天文地理、宇宙空间、历史史实、当代英 雄、童年趣事等等,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各式文体,向儿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因此, 小学课文教材是孩子普遍爱读的。他们每每拿到新书便会迫不及待地一篇接一篇地想一口气读 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的美感帮助我们打开了思路: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 中感知教材。 1、丰富形象的感染: 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情境向儿童展 示的是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角色的扮演或是实物的演示,这些具体生动 的形象,为儿童理解语言做了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的准备。在进入情境 后,儿童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 用他们的耳朵去倾听,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在形象的感染中使他们渐渐地感受到作品赋予的 美,一种轻柔的美、壮丽的美,或是一种崇高的美„„ 2、真切情感的体验: 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着形象的同时,教师的语言描绘不仅支配着儿童的注意,而且促使儿 童因美感而产生愉悦,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产生或满意的,或愉 悦的,或悲伤的,或热爱的,或憎恨的,或愤怒的态度的体验。学习描绘祖国山河的课文,可通 过假想旅行进入情境,祖国南方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北方的《草原》、《美 丽的小兴安岭》,都可以使儿童徜徉其间,感受祖国山山水水的秀丽和壮美,产生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之情。学习英雄人物的课文,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描绘,结合恰当的音乐或图画,创设想象 情境,越过历史长河,缩短时空距离,让课文中描写的黄继光、邱少云、王若飞、刘胡兰等英雄 的光辉形象,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甚至可以听到英雄震撼天地的呼唤。从孩子们屏住呼吸的倾听, 闪着异样光亮的眼睛,以及那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朗读中,都可以知道孩子们深深地为英雄的壮 举而激动不已。真切的体验,激起了孩子们悲壮崇敬的情感。学习科普类的常识性课文,让儿童 进入创造发明的模拟情境中,扮演他们喜闻乐见的“科学家”、“小博士”、“潜水员”等向往 已久的角色,进行模拟操作,体验创造成功的愉悦,产生热爱科学、探求未知的情感。 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潜在智慧的启迪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儿童的思维提供了“资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使儿童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迅速地沟通、复合、运转。一方面形象 思维积极活动,联想、想象活动随之展开。情境的模拟性使情境呈现的形象粗略而神似,给儿童 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教材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上 于形与情的作用,儿童的抽象思维由难变易,对课文的理解,不仅有具体的形象感染,有情感的 体验,而且也有由表及里的对课文内在思想即蕴含理念的理解。就拿二年级学生学习《萤火虫》 来说,当他们感受到萤火虫“提着一盏小灯”“在夏夜的草地上”“小心地照看着花草世界”的 生动画面时,教师抓住“小心”、“照看”这两个内涵丰富的词让儿童展开讨论。孩子们是那样 真切地回答:“因为萤火虫怕吵醒了花草”、“萤火虫怕自己的灯火烧着了花草”、“萤火虫知 道晚上花儿睡得好,白天花儿才开得更美”、“萤火虫害怕坏家伙来伤害花草”„„从孩子们的 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是用自己的“心”在学习,用他们的“情”在读书。这样他们对课文语言 的理解也大大超越了那种注解式的字面的讲解。 “小心”就不是一般的“细心”、“不粗心”,“照管”也就不单是“照看”、“看着”, 而是包含着“细致的关心与照顾”。这样,词义、词的形象、词的感情色彩及细微的差别,孩子 们都一一领悟了。教材语言的掌握,又帮助儿童更深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最后让孩子们设想 “自己就是萤火虫”,他们带着真切的情感做了生动的概括:虽然“燃烧自己”,“只要能照着 花草世界”,“我就安心了”、“我就高兴了”、“我就心满意足了”,甚至有的孩子最后跳出 一句“我就没有遗憾了”。学生就是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地思考,了解了课文内涵的哲理。 现在不难看出通过优化情境,学生在审美的乐趣中,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 启迪,学习动机在其间不断强化,所有这些都有效地促使儿童掌握教材语言。这样,由上述诸因 子构成了相互作用的连续体,并不断地向前推进,其中的诸因子得到了深化,整体情境也随之而 丰富。儿童的道德教育、思考教育、审美教育就是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这样,语文 教学就不仅是学习工具的掌握,也包容了智慧、思想、道德、审美的收获,全面地完成认知、教 育、发展三方面的任务。 在创造的乐趣中,自然地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变复现式的记忆为灵活运用知识。 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说,从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题海式”的作业,都是通过复现 式的记忆去学习语言的,因而造成大脑左半球接受过度教育。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在完成一 个特定任务时,只允许一个半球占优势”,所以长此以往,将导致右脑的弱化。而右脑的受抑制, 最终将阻碍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的发展。 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 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是因为情 境有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场景的形象等等,并有教师的调节、支配。 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此时的情境,就不光是一种物与形组 成的场景和画面,而是渗透着甚至是饱含着教师的情感的。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中, 儿童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情感为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以至 升华了单纯的、直观的手段与语言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到师生共处的忘我的、 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这种形与情的刺激必然激活右脑,而使左脑处于暂时的“休息期”,这对 调整儿童心理,并对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继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保证。在这特定 的与教材相关情境中,可以有效地训练感受,培养直觉,发展创造。从教育的远大目标即提高学 生的悟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情境教学对儿童右脑的发展已显示了它的价值。 1、训练感觉: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进入人类理性的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是通过感觉实 现的”(卢梭语)。儿童的感官,通过训练可以日益敏锐起来;不着意训练,则会变得迟钝。而 感官的迟钝必然会成为儿童提高直觉、提高悟性的障碍。因此,我们应该抓紧儿童感官可塑性极大的时期,加以培养。这个任务,不只是交给音、体、美学科,作为语文教学,同样应该,也是可以承担的。情境教学的生动手段,都是可以作用于儿童感官的,或听,或看,或操作,儿童的感官就在这里不断地日益敏锐。在情境中,教师的语言描述,从教学目的来说,是在引导儿童感知、体验情境的主体,或是细节;而从训练感觉的角度来说,则是在指导儿童“看”,指导儿童“听”,指导儿童“操作”。儿童的视觉、运动觉就在这种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变得敏锐、完善起来。事实确实如此,实验班的孩子,确实眼睛特别亮,耳朵特别灵。墙边放着一枝锯下的枯树,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围上去,发现主干与枝干年轮的差别;观察日环食时,他们会发现地下的树影也变得异样;夜晚听到叭嗒叭嗒的“雨声”响得异乎寻常,他们会走到屋外,发现是在下冰珠,于是在冰珠打落中观察起冰珠落地的蹦跳状,拿在手中看其透明状„„无数事实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且成为他们思维、想象、创造的重要基础。 2、培养直觉: 情境教学注重训练感觉,激活右脑,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人类社会的大多数创造, 可以说都是“直觉跳跃”的结果。我们要提高人的悟性,就必须从小培养儿童的直觉。直觉虽然不同于感觉,但直觉的培养离不开感觉。只有感觉敏锐,才有可能产生直觉。在儿童进入特定的富有美感的情境后,由于感官接受鲜明的形象,右脑非语言思维积极活动,往往会促使儿童在瞬间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或者是直觉的反馈,诸如“这篇课文真美呀”、“大龙虾一定爬得比海龟快”、“红珊瑚与白珊瑚,我更喜欢红珊瑚”、“蒲公英是吸土壤妈妈的奶汁长大的”、“小蝌蚪的尾巴断了,一定游不起来,那就找不到妈妈了”等,类似这些直观的、笼统的带有猜测性的臆想、一下子做出的判断,就是儿童直觉水平的显露。当然这是极初步的、低级的直觉水平。这种直觉的萌芽,受到实验班教师的珍爱,及时予以热情的鼓励、肯定:“感觉不错!一下子看出来真不容易!”不仅如此,又利用直觉反馈,激发、强化学习动机,并引导儿童通过简单的演绎进行初步的逻辑推导,验证自己直觉的正确与否,以进一步认识事物本身,加深理解课文蕴含的理念。通过天长日久的情境观察,训练感官,强化感觉,积聚大量表象与经验,并突现、强调情境的某一部分,使儿童潜在的直觉在外界有利因素的碰撞下,迸发出直觉思维的火花。对儿童直觉的这种培养虽然只是初级阶段的启蒙,然而是不失时机的,对激发、发展右脑潜力,提高儿童的悟性是十分有意义的。 3、发展创造: 情境教学注重感觉的训练,直觉的培养,实际上都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情境中鲜明的形象、热烈的情绪,使眼前形象与儿童视觉记忆系列中的形象,连续地跳跃式地进行着。联 想、想象活动近乎无意识地展开,右脑的非语言思维显得十分活跃。实验班教师因势利导,以师 生的情感交流、教学的民主,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儿童潜在的创造性易于突 发、表现出来,但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其进行新形象的多种组合,并结合学科特点,变复现 式的记忆力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从课文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变人称,或增添角色,或叙述故 事,或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从语言形式讲,有独白,有对白,也有多角色的表演,使儿童灵 活运用已学的词、句、篇修辞手法,使儿童的创造才能得以表现。当儿童的创造才能得以施展时, 教师又及时引导儿童体验创造的乐趣。创造的快乐,是一个人众多快乐中最大的、最高层次的快 乐。 情境教学注重感觉的训练,直觉的培养,创造性的发展,其中渗透着形象?? 情感? ?想象的过程,给儿童带来无限的快乐与活力,促使右脑的兴奋、激活。而情境教学又不囿于此, 又引导儿童有机地将形象与课文语言结合起来,并通过朗读、复述及一系列的运用、推敲、鉴赏 等语言活动加深对教材语言的理解;并通过教材语言,引入对作品内在的情感体验,对教材思想 观点的概括、认识。这又很自然地促使儿童进行语言思维,包含着逻辑思维,或弄清因果,或比 较评判,这些语言的逻辑的思维活动,又得依靠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激起大脑左半球的兴奋。而 已获得的形与情,却作为儿童语言思维、进行逻辑的分析与推导的“资源”供给。这就形成大脑 两个半球交替兴奋的状态,并产生互补,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由于大脑兴奋的变换,使 儿童不断获得新鲜感,兴奋的情绪得以持续,课堂上自然呈现生动活泼的景象。令人高兴的是儿 童的想象力、直觉、创造精神,就在这天长日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变封闭式的读收为开放式的广泛储存。 人类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千姿万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课本。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名篇及课文,就是 取材于大自然。然而现在的“注入式”教学已经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书,忘记了这一广阔的多姿 多彩的生动课堂。语文教学已经将学校的高墙与大自然隔开,单纯的语言思维不仅打破了第二信 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之间的平衡,而且已经逐渐导致第二信号系统源泉的枯竭。根据巴甫洛夫 学说,词和符号需要从形象方面得到不断的强化,其途径就是与周围世界、与生活接触。可以说, 人类从婴儿时期到学龄前期,从单词到短语,从多个词排列、组合成句,逐渐达到语言自动化的 复杂过程,是在没有教师、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独立地克服了最初学习语言的种种困难完成的, 是靠婴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吮吸丰富的营养,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迅速地发展了感知觉,这 样才逐渐学会了语言,掌握了符号,保持着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但是我们却常常会丢弃儿童独 立学习的这一成功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把儿童自然保持的两个信号系统的联系割断,使之失去 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 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厚的怀抱中去。 情境教学正是掌握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充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地、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许多实验班都特设了观察说话、写话课及野 外活动,这就在开设的课程类型上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世界,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 提供了保证。通过这些课型的开设,教师带儿童去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体验秋天的奉 献,冬天的孕育。去观察太阳怎样让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月亮怎样跟着孩子在云朵里穿行的微 妙动态。感受日出的气势、光亮、色彩和炽烈;体验月行的恬静、温柔和所展现的神话般的意境; 思考宇宙天体与人间四季变化经的因果关系。那春雨的渐沥,雷雨的轰响,晨雾的迷蒙,白雪的 纯洁,这些大自然发生变化的景象,都让孩子们细细地去观察,并在其中领略、品赏、思索„„ 实验班在带领儿童投入周围世界的怀抱时,从求近、求美、求宽的角度去优选周围世界的生动场景,并因地制宜,在学校附近的田野建立野外活动的基地。那里的一条小河、一块农田、一 片小树林、一座古老的宝塔,都成了儿童较早的认识周围世界的一角。实验班正是从这儿,从儿 童身边开始,小心地有顺序地打开一扇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 在实验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妙,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 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其间被点燃,丰富的感知广泛地储存了关于周围世界的表象,为第二信号系统 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过程中,实验班的教学还注意到让儿童接触周围世界与认识大自然, 与启迪智慧,与道德、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 1、渐次认识大自然: 周围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是一个由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构成的多彩多姿的天地。其中 大自然以它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儿童特别富有魅力的场景。但不宜将大自然一 览无余地坦露在孩子们面前,必须渐次地在儿童眼前揭开大自然的面纱。就拿校门口的小河来说, 怎么经常带孩子们去,而又不至于重复,只有逐一地渐次地让儿童进行认识。第一次,教师把孩 子们带到小河边,帮助他们认识“这是一条小河”、“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上”“有一座桥”, “河西岸”“有树”、“有芦苇”等,让儿童认识小河的形体、空间位置及岸边的主要景物;第 二次来到小河旁,让孩子们坐在小河边静静地注意看、注意听小河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小船儿悠 闲地在水面上荡着,中鸭子也跟在后面嘎嘎地叫着,然后让孩子们从河上的景物猜想河底还会有 什么。于是,小虾、小鱼、小石子、小螺儿、小乌龟,一下子都会闪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小 鱼巧遇小虾”的童话、“乌龟和螺儿比赛跑”的故事就在这诗一般的小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诞生了。一篇“弯弯的小河,穿过石桥,绕过田野,哗哗地向远方流动”的带有八个生词的课文, 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竟然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色彩与音响进入了孩子的意 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视觉记忆。倘若不在小河旁,不通过感官认识小河,文中的“石桥”、“田 野”、“远方”以及动词“穿”、“绕”、“流”费多大劲儿向孩子们讲解,结果也许他们还会 不知所云。这充分说明,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提供“资源”,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思维发展才是有 基础的。基础丰厚,发展必然迅速。以后年级升高了,在这小河边,还可进行“小河上吊桥的不 平常的经历”、“我们沿着小河走”、“小河边的青蛙音乐会”、 “小蝌蚪到哪里去了”、“小 河边的芦苇丛里”、“小河结冰了”、“小河畔的野花”等认识、观察和体验活动,仅从这一小 角,儿童就可以由此去感受周围自然的美、趣、情。其他的许多场景也都如此渐次地进行,大自 然的面貌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就永远是新鲜的,富有诱惑力的。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也在这有意 无意间日积月累地积聚起来。反之,离开大自然奢谈自然之美、生态平衡,只是一席空话而已。 因为没有感性的认识,就没有理性的认识。 2、潜心启迪智慧: 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 及其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面对具体情境,感觉真切,思维就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这对学龄期儿童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更为合适。例如三年级的儿童去认识菜花,进行《菜花冠军》的情境作文时,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金子般的油菜花儿,花蝴蝶似的蚕豆花儿,那比大包子还要大的菜花,又闻到春风吹来的浓郁的菜花的芳香,似乎进入了菜花的王国。鲜明的形象,使感觉获得丰富的源泉,思维活动积极展开。他们自己提出:“菜花比赛,谁做裁判?”又是他们自己做主:“请蝴蝶和蜜蜂当裁判。”在田野上,孩子们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欢快地讨论开了:“蚕豆花儿躲在豆叶下,它的谦虚谁也比不上。”“油菜花儿好看,籽儿多,榨成的油,可以流成河,才是真正的菜花冠军呢!”“野菜花儿遍地都是,锄不净,挖不完,就是野火也烧不尽,她的生命力是最强的。”“菜花比赛”变成了孩子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运用语言本领的比赛。至于在观察天体、天象的情境中,儿童思想的活跃就更不用列举了。因为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使孩子们想象丰富,思路开阔。 3、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 大自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相联,就必然与社会相通,涉及社会就包含着道德、 伦理、审美情趣。因此,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时,实验班有机地渗透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美的熏陶。就在那美丽的田野上,从老牛的“哞哞”叫声到拖拉机马达的轰响;从方整的农田到在田野里辛劳的农民;从田野边寥寥无几的低矮的小屋,到耸立在村边的一幢又一幢新建的小楼房;从老街上石子铺成的小路,到今天宽阔繁忙的大街„„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包含着对儿童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家乡、热爱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动形象的教育。尤其是带有主题的单元教学中的野外活动,更可以把感受自然美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进行。春天去祭扫烈士陵园,烈士墓前的苍松翠柏、墓前的花束,正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宁静的田野盛开着桃花,飘荡着柳枝的河岸,连同孩子们手中的小白花,构成了自然美与社会美交织在一起的生动画面,两者相互迁移、相互强化。因为烈士牺牲的悲壮,更觉松柏的庄严肃穆;因为田野的美好,更感烈士的丰功伟绩。诸如此类的许多有关国情的教育,在实验班常常是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有机进行的。情境教学帮助儿童走出了封闭的几十平方米的小教室,来到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看到了广袤的环宇下的大千世界。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直接间接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这种开放式的储存信息,为第二信号系统提供了丰富的 资源,使儿童得到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并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的领域也日益广大。事实 表明,只有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自然平衡,儿童的思维才会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的品质。 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以往的“注入式”教学那种闭门读书、单一的“听分析”、运用复现式的记忆学习语言所造成的儿童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学习的状况。 它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 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且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 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 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这样的教学为儿童将来成长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打下 了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坚实基础。 学英语难,教英语更难,要教好英语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教好英语, 这真令我们英语老师费尽心思。多年来我都采用情景教学法,虽然 现在又有人提出了更新的教学方法,但我还是喜欢采用情景教学。因 为它能创造接近生活的语言情景,能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激发学 习兴趣和求知欲,你听过“在国内学三年英语,不如到国外去学三个 月”。这句话吗?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我再谈谈我是怎样进行情 景教学的。 小学英语教材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景内容。如教科书全部采用彩色图画,情景会话贯串全套教材; 教材紧密结合儿童好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 演的特点编排和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儿童喜闻 乐见的歌曲、游戏、小诗等和一些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充分挖掘教 材内含,激发学生乐学情趣,实施直观教具,创设教学情景,如在展 示新语言点时,我们能展示教材中的实物(学习用具、食品、衣物、 颜色等),或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直接感受 英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强化求知欲望,并形成深刻的 影响。 随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灵活运用各种电教手段,像TV、 VCD等,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示范,使教学变得生动、 活泼、感染力强,让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 实际运用。例如利用投影仪、投影片来教音标,清楚易懂;利用录音 机、录音磁带听纯正的英文,培养学生的听力、音感; 利用VCD、 电视机来观看英文动画片,教学直观明了,学生也感兴趣„„运用电 化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 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 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在教学上,采用生动的, 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优化英语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如:在课堂英语教学(尤其在起始阶段)中,我常常采用 音乐教学(唱英语歌)、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用英语组织教学,开辟英语语言环境,再配以大量的感 性材料和电化教学手段,多给学生提供英语对话、表演、朗读的机会 和时间,组织科学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景语境中 学好英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 英语课的实践性很强,而“练”才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在英语课 堂上反复实践,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实践。如 我们可以给全班学生各取了一个英语名字,并要求他们不仅在英语课 堂上使用,在课外也尽可能多加使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口语练习 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对这种语言有身临其境的之感。其次,在现代化 电教设备创设的情景下,让学生多看、多听,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学生从录像中能看到生动的画面,帮助他们加深对某个句型、某个词 汇的理解。从录音机里能听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绘声绘色的故事 描述和对话,这就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感。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 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如课堂中要求学生做两人对话时,双手并 排合拢,说:“Pair work, please.” 对那些胆子较小的学生,轻声 地鼓励:“Don't be afraid. Never mind.”每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地说一声:“Very good!” “Well done!” “Great!”“You are clever.”以示表扬。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 学模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激活课堂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教动物 的单词时,我就把几个动物,特别是学生熟悉的“dog、cat、sheep„„” 做成头饰,并把它们的声音“wang wang、miao miao、mie mie„„” 等录下来,当要教的动物登场时,就放录音听叫声,让带头饰的学生 上台,再教此动物的单词。 教师的身体语言即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教学情景起到恰到 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情景的表现更 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 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 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 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 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 地投入到情景中去。 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 趣味性游戏,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 意的保持时间,更有效的参与教学。例如:在学五年级第三册Unit Ten Part A head/leg/arm等时,安排一个比赛,把全班分成几大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教室前面参加比赛,每组代表面向本组同学,教 师、台下同学先后向每组代表发令,如:Point to your head/leg/arm等,要求代表按指令指对部位,全体学生为评判员,用Yes/No随时 作出判断,全部做对的代表为他们小组获得一个奖品。这样每个同学 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既得到了听说读的训练,又增强了学生的 集体荣誉感。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 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这一重要方法扩展教学形式,培养、维持和发 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几年来我采用这一教 学方法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所担任的六年级英语在毕业自查中合格 率都为100% 。
/
本文档为【情境教学法是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