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1

2017-09-07 25页 doc 785KB 8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1王羲之(303—361)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 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 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 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 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1
王羲之(303—361)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 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 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 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 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 在于增损古法,变 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 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 上 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 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 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 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 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 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 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 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 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 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 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 “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 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 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 不息。武则天 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 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 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 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 (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 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 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 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 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 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在《观钟繇书法十二 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 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 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 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 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 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 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 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 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 清代虽以碑学打 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 “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 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 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 顶峰。 《褚摹兰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原迹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 典范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 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真迹据记载已随 唐太宗殉葬昭陵。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 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 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为最佳;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 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 本。 此卷根据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定为褚摹兰亭序。同时卷中有米芾题 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7方 玉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米芾诗后接纸上范仲淹、王尧臣、米芾等5家题词及钤印均伪,当是南宋末年所临。以后接纸上的元、明诸家题识 均真,然疑是别处移来配上的。 以后纸题跋、印章考证,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又据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 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也可印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 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点画用笔少锋芒,与近真的《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呈鹅毛笔书写特点的风格迥异,亦和以褚摹为底本的唐摹本墨迹不同,当属 于唐以后一再重摹的宋摹古本。此 卷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 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 清卞永誉、乾隆内府。曾著录于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 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并刻入“兰 亭八柱”。 冯摹兰亭序卷 虞摹兰亭序卷 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日本东京前田育德 会藏。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 大寺。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姨母帖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字间多断、 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 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 顿首。顷遘 姨母哀,哀痛摧剥,情 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 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 首。 初月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 二。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 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 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 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 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 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 之报。近欲遣此书,停 行无人,不辨遣信。昨 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 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 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 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 王羲之《平安》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 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 当复悉来无由同 增慨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 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 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不多得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鉤 蜡摹,末后 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 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 的就是这件书蹟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諮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从六世纪南朝时期以来,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当时将零散的书蹟 裱背成一定长度的手卷,后来辗转流传,遭割裂重装,已不復原貌。这卷 书蹟是用双鉤廓填的方式,复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平安帖》行书兼草书,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 之的堂兄弟。《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 《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 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中“当復”之“復”为草书,《何如》帖中 三个“復”字都是行书,《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挑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 书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何如帖》较端整,三个 “復”字,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 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 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 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 可谓从心 所欲不逾矩。 前二帖略见於褚遂良《右军书目》。《平安如何》二帖前尚有萧梁时代鑑书人徐僧权、 唐怀充二人的“僧权”、“怀充”押署,故此帖鉤摹的上限,可能在梁隋 之际,亦未可知。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駙马都尉李瑋家,尚有“李瑋图书”收藏印。后入宣和内府。再绍兴内府, 明清為项元汴,及京口张氏(张覲辰、张玉裁、张孝 思)笪重光等所藏。入清内府,未受重视,《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惟古法帖為《宝晋斋帖》、 《东书堂帖》、《戏鸿堂帖》、 《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而次序各异。现藏故宫博物院, 先后收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墨跡》,《故宫歷代法书全集》;及二玄社精印。存真 卷行於世。 (张光宾) 相关资料———————————————— 王耀庭,《略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题跋的实况-兼答罗藏峰先生来函》—— 《故宫文物月刊》,7卷12期(1990.03),页136-144。 王裕民,《试论平安何如奉橘帖上的“平海军节度使之印”—宋代官印研究之二》——《故 宫文物月刊》,15卷4期(1997.07),页76-83。 徐邦达,《古书画偽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快雪时晴帖 释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君倩。 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 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 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董其昌跋:“东坡所谓 ‘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 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 韫”。 据说《行穰帖》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同时流 出的还有钟繇《荐季直表》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等。《行穰帖》后为大风堂 张大千收藏。《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 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上虞帖 《上虞帖》草书,唐代摹本,现藏上海博物馆。硬黄纸本 纵23.5厘米 黄26纸本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 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 虞月未当去重熙旦 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 丧乱得示二谢帖 《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皇 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本纸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 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为"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 雨后帖 《雨后帖》,纸本 25.7X14.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远宦帖 十七帖 乐毅论 小楷《黄庭经》 寒切帖 敦煌书法 释文 „„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
本文档为【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