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

2018-02-09 4页 doc 14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炎症初期红、肿、热、痛是诊断局部感染的基本依据,形成脓肿后可扪及波动感及穿刺可抽出脓液。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及查体可做出较明确的诊断。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脓肿及时切开引流是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现将近年来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35例的临床体会予以总结。 资料与...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炎症初期红、肿、热、痛是诊断局部感染的基本依据,形成脓肿后可扪及波动感及穿刺可抽出脓液。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根据临床现及查体可做出较明确的诊断。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脓肿及时切开引流是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现将近年来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35例的临床体会予以总结。 资料与 2008年6月,2011年1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5,76岁,平均40岁。其中眶下间隙感染10例,嚼肌间隙感染,例,下颌下间隙感染5例,颊间隙感染8例,咽旁间隙感染3例,舌下间隙感染2例。以上病例中,有23例有2,3个间隙共同发生感染,但只将其算入感染最重的间隙中。眶下间隙感染合并颊间隙感染例数最多。35例病例中,牙源性30例,腺源性2例,损伤性2例,医源性1例,无血源性感染。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炎、对症、支持等处理。其中有20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10例患者有中至重度张口受限,主要表现在嚼肌间隙感染和咽旁间隙感染中。20例行脓肿切开引流后,每日给予3%双氧水、生理盐水、抗生素液冲洗,放置橡皮引流条引流。在张口度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处理病灶牙。 结果 35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来源为30例,腺源性为2例,损伤性为2例,医源性为1例,无血源性感染。入院后积极给予抗炎、对症、支持等处理,脓肿形成及时切开引流。浅表间隙感染(眶下间隙、颊间隙、下颌下间隙、舌下间隙感染)约1周左右治愈。深部间隙感染(嚼肌间隙和咽旁间隙感染)约2周左右治愈。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讨论 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面部口腔、鼻腔及副鼻窦等腔隙,牙及牙周组织都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中常见的疾病。感染途径主要为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医源性。在这35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30例,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来源,主要为残根、残冠、龋齿等所致的根尖周炎及阻生智齿所致冠周炎引起。面部淋巴结丰富,特别是儿童,淋巴结发育尚未完善,感染易穿破淋巴结被膜,形成结外蜂窝织炎。本组病例中的2例腺源性患者均为儿童下颌下淋巴结炎扩散致下颌下间隙感染。2例损伤性,1例是颊部软组织裂伤致颊间隙感染;另1例为下颌智齿低位近中阻生拔除后出现嚼肌间隙感染,可能与拔牙创面过大,时间过久,祛除骨组织过多等有关。1例医源性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后出现颊间隙感染,可能与消毒不严有关。有23例为2,3个间隙共同发生感染,这与各间隙之间借筋膜、疏松结缔组织互相沟通有关,面部炎症易于沿着筋膜间隙蔓延。本组病例中多数口腔卫生不良,病灶牙未及时处理,发病初期不重视,不及时就诊。除局部因素外,还与全身因素有关,如受凉、手术后、糖尿病、皮质激素的应用等。常表现为极性炎症过程。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感染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经阻力较小的组织扩散至其他间隙,形成多间隙感染,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化脓性感染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反映严重者,全身出现高热、寒战、脱水、百细胞计数升高、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腐败坏死性感染的局部红热体征不如化脓性感染明显,但局部软组织有广泛性水肿,甚至产生皮下气肿,可触及捻发音。浅层间隙感染局部症状明显,早期即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表层肌束薄弱,易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治愈时间可明显缩短。位于深层的间隙感染早期症状不明显,肌层较厚,临床不易扪及波动感,常延误诊治,治愈时间也明显延长。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及时就诊非常关键。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早期可根据脓液性质判断为何种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引起的炎症,脓液较黄稠,可给予青霉素G、林可霉素类抗炎;链球菌引起的炎症,脓液的颜色为淡黄色,稀薄,青霉素G作为首选;大肠杆菌引起的炎症,脓液的颜色为黄褐色,有粪便恶臭味,可用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等;绿脓杆菌引起的炎症,脓液接触空气后很快变成绿色,稍黏稠,有酸臭味,可给予庆大霉素、头孢他啶等。入院后需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调整用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多为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菌的混合感染,宜早期应用足量抗菌药物,加用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等。用量、疗程要足,脓液形成时要及时切开引流,冲洗换药,放置引流条。注意避免损伤血管及神经,一般在局麻下、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达脓腔,引流要通畅。 总之,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病,若处理不当,疗程延长,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因此,门诊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拔牙操作应轻柔,避免创面过大。现应大力加强口腔保健宣传,积极做好龋齿和牙周病防治,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实用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37-248.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8-146.
/
本文档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