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天柱山

2017-12-03 39页 doc 72KB 1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天柱山天柱山 安徽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 概述 天柱山景色 (20张) 安徽天柱山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 名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 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 道家将其列为第14 洞天、57福地。 天柱山又名 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 天柱山属 花岗岩峰丛地貌, 地质遗迹丰富,是全球瞩目的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还拥有 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2011年5月5日批准)、全国文明 森...
天柱山
天柱山 安徽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 概述 天柱山景色 (20张) 安徽天柱山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 名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 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 道家将其列为第14 洞天、57福地。 天柱山又名 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 天柱山属 花岗岩峰丛地貌, 地质遗迹丰富,是全球瞩目的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还拥有 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2011年5月5日批准)、全国文明 森林公园、中华十大名山等称号。2005年9月,经专家评审,国土资源部批准天柱山为 国家地质公园,面积135.12平方公里。2011年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天柱山成为 世界地质公园。 天柱山在长江北岸、 安徽省 潜山境内,其主峰海拔1489.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了一首赞美天柱山 风景奇秀的诗“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诗云:“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绝称人意......” 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 万岁山称。据说,称万岁山是因公元前106年 汉武帝南巡时,亲临皖山设台祭岳,敕封皖山为“南岳”,被誉为“江南第一山”。又因 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所以又称为安徽的“源头山”。在祭岳时,人群高呼万岁,所以将此山称为万岁山。后隋文帝诏废, 隋唐以后,南岳改为 衡山,天柱山被列为国内 五大镇山之“中镇”。其余四镇是:北镇医巫闾山(在 辽宁省)、东镇沂山(在 山东省中部)、西镇 吴山(在陕西省 陇县)、南镇 会稽山(在浙江省 绍兴)。 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其“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可见其自然景色之奇崛。 谷口前潜水碧波荡漾,后依天柱群峰。这里林木葱茏,环境清幽, 李白、 苏东坡、王安石等文人骚客都曾在此题诗。现仍保留有“诗崖”胜迹,王安石所题诗文为人盗取,至今“诗崖”上仍有不少处露出四方型凿坑,让人惋惜。 从 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级登山,展现在眼前的变幻无穷的瑰丽景色。转一个弯,天地一新;上一道岭,风光又异,使人应接不暇。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 气势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 崖壁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天柱峰左、右侧有飞来、三台两峰相峙,更显得气势磅礴。 安徽天柱山 天柱山飞来峰下的 神秘谷被游人称为“天柱一绝”。神秘谷长约五、六华里,谷底由54个形态各异的 洞穴且成,洞连洞,洞套洞,洞内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在暗洞中穿行,难辨东西,不知阴晴,压抑沉闷;但一出洞口,即见光明,又使人不觉激动欣喜。 天柱山的风景多而奇,难怪明代诗人李庚赞曰:“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1982年,天柱山以安徽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基本简介 天柱山,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又名皖山、皖公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称。座落于大别山南麓与 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汇处,主要山体距 安徽省安庆市 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 风景区总面积333(主景区82.46)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森林公园。全山有45峰、17岭、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关寨、2寺观、有植物119科、1000种以上。 天柱山为古皖文化荟萃地, 人文景观博大精深。 道教尊天柱山为第14洞天、57 福地; 佛教禅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来驻锡;唐 佛光寺、南梁山谷寺显赫一时;李白、白居易、 苏轼、 王安石、 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历代文学和书法之精华; 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将 新石器时期原始风光重现。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绝,自然风光雄奇灵秀,雾潮云海,瑰丽壮观, 兼具黄山之雄奇、 庐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飞瀑流泉,又有峡谷、幽洞、险关、古寨。这里植被繁茂、物产丰富,珍贵植物有香果树 天女花、鱼鳞木、珍珠黄杨、 云锦杜鹃等,珍稀动物有花面狸、琴鸟、 娃娃鱼等数十种。主峰海拔1485米,奇峭峻拔,直插云天。 水资源十分丰富,冠盖全国名山。 天柱山美景(2) (15张) 门票 成人票(旺季) &;yen;150 优惠人群半价(旺季) &;yen;75 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凌空耸立,一柱擎天,浑身石骨,嶙峋奇绝,瑰伟秀丽,如柱、如锥、如炬、如剑、如楼台,又如生花妙笔,帮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之赞誉~唐代大诗人李白路过 宿松长江江面时,望见天柱峰的雄奇壮丽,放声高歌:“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绝称人意。„„”白居易也曾咏叹:“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宋 朱熹大发感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明 李庚也赞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 天柱峰孤峰突起,山峰险绝,很难登攀,据记载,至目前为止,作为 游客登上极顶的只有两人。 天柱峰还有许多别名: 朝阳峰:天柱峰屹立在群峰之上,太阳一出地平线,最早一缕阳光投到峰尖,最晚一束阳光也在峰尖收散。一天都 朝阳,全年多不见。因江淮多云雾,主峰全年约有一半时间在云雾里。 司命峰:天柱山是道教名山,称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属司命真君管辖,主峰故称司命峰。 鹤驾峰:旧志载:每年仲春(二月)有数千只白鹤由西南方向飞来朝天柱峰,在峰顶盘旋翻飞。这其实是春回大地,候鸟迁徙的原故。 皖伯尖:天柱山区域古为皖国地方,皖国是由皖公(伯)而来,因此天柱峰就是皖伯山的山尖。 笋子尖:以形名,清人储光黔在《皖山游记》中写道:天柱峰“锐上而丰下,四面嶙峋,如春笋破土张其箨”,峰顶南崖壁有横书“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字形五尺见方,“孤立擎霄”由 清朝曾国藩部将、清军都统李云麟驻军潜山时所书,由药农 贺良谋、贺良佐刻。“中天一柱”是 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游天柱时所题,由贺良谋曾孙贺来朝、贺来宾刻上去的。 飞来峰 飞来峰在“龙吟虎啸崖”的最西端,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浑身石骨,浅浅的水痕遍布全身,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飞来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顶有一石长约3丈有余,围长30余丈,高丈余,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石称“ 飞来石”,峰因石名,峰顶的飞来石,像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许多游人看到飞来峰,都十分惊奇。同时又有一份担忧:万一哪天刮风,把那个飞来石刮下来,可怎么办, 传说天柱山在26亿年前是一片茫茫无际的 西海,西海里许多蛇妖鳖精在兴风作浪,扰得民不聊生。后一 太上老君路见不平,运用法力从东海龙王处借来一块镇妖石压在飞来峰上,用来镇妖。 又传清朝 乾隆皇帝来到天柱山,并不相信这个飞来石是从九天之外飞来的。真命天子随口吟道:“飞来未必是飞来,定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当初要飞来”。话音未落,顿时电闪雷鸣,飞来峰上乌云盖日,飞来石隆隆作响,将要飞起„„吓得乾隆皇帝赶紧改口道:“飞来一定是飞来,不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现在要飞走”。言毕,天空一碧千里,详云绕腾。飞来石也稳稳当当地盖在飞来峰顶。 飞来峰,从南面看,如帽如笠;从北面看,如棋如磨;从东看,如球如拳;从西看,则如牛眠虎卧。飞来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于泉水的长期侵蚀,形成一块石鳞斑斑酷似“龙鳞”的斑块。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那外围轮廓与我们现在安徽省地图的轮廊有着惊人的相似呢~你看那是 淮河,那是长江„„ 在飞来峰南面的是“宝月峰”。峰顶东西有两个触角状的巧石,中间平坦一块方桌状的石板,两块巧石像两位老者各自向后微微倾斜,好一幅悠闲自得的神态----“二仙对弈”;从东向西望,似一弯新月挂在蓝天----“宝月”;而从东南方向西北观望又变成了“金鸡唱晚”,真可谓 移步换景,妙趣横生~东边,天蛙峰、丹砂峰、飞虎峰、佛子峰、迎真峰、石纽峰、麟角峰、覆盆峰、天狮峰等,群峰起伏,清秀挺拔„„。 炼丹湖 炼丹湖,水面面积近3万平方米,蓄水量8万立方米,海拔高1100米,在中国名山中可以和天山“天池”、长白山“天池”相媲美。它水质清澈、碧绿如玉,四周群山罗列,环境优雅,天晴无风,湖如明镜,蓝天白云,映入其中;四周群峰,苍崖青松倒影其中,如锦如织,给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生机;微风徐来,湖水荡漾,波光粼粼,又是一番景象,泛舟其上,如入瑶池。在“炼丹湖”平静的水面之下,原来未修湖以前,称“良药坪”,又叫“上炼丹”。汉未明道左慈曾在此采药炼丹,现在“炼丹湖”名即来源于此。左慈当年炼丹住过的“炼丹房”与炼丹起炉的“炼丹台”还在。在“ 炼丹台”,举目四望,西关群峰,历历在目,飞来如坠,宝月如锡,衔珠欲坠,天柱在望。狮峰耸于左,青龙背横于右,登仙打鼓诸峰在其东,麟角、覆盆、迎真诸峰峙其南,远瞻近瞩,可尽天柱一山之胜。 地质奇观 2011年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天柱山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它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西北襟连大别 天柱山地质奇观 [1] 山,东南频临长江,总面积为135.12平方公里。该园近420平方公里范围内出露大量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硬玉岩、榴闪岩、 大理岩、片麻岩等成群成带,串珍状展布。其中潜山 新店地点含金刚石榴辉岩、含 柯石英榴辉岩最有代表性,是近年来国际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热点。而天柱山水吼―牌楼超高压变质带揭露出全球面积最大,暴露最深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此带被科学界称为一大奇观。天柱山成为我国实施超深井工程的三大候靶区和全球研究大陆动力学最佳地区之一,也成为我国为数极少的(仅2处)变质带研究基地和品位极高的 地质旅游资源。 天柱山独特的 地貌景观是该公园又一大 特色。26亿年前,天柱山地区是一遍海洋,到了2.4亿年前, 印支运动使南、北大陆再次聚合,扬子板块强烈向 华北板块俯冲,让天柱山浮出了水面。天柱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快、扬子板快之间的大别造山带东南侧,由于受节理、劈理、断裂、崩塌、流水及风华等地质作用形成了雄奇灵秀的峰丛峰林相间地貌和“两河夹一山”的水文地质 遗迹。少得可怜的土壤和多得惊人的石头是天柱山“个性”形成的基础,天柱山奇峰、怪石、洞穴、瀑布等奇特的 花岗岩地貌遗迹景观,集中反映了1亿年来天柱山从形成―隆升―剥蚀―侵蚀等地质作用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地质地貌科研价值和极高的观赏和 美学价值。 此外,在 南区长条带状低山的红色碎屑岩沉积中,先后10多个点共发现距今约6000万年近50种古新世中晚期 古脊椎动物化石,成为该园又一亮点。这些化石中,以“东方”命名的有 东方晓鼠、东方翼兽、东方祖鼠;以“ 中国”命名的有中国柱齿兽、中国飞蜥;以“大别山”“安徽”命名的有10种,以潜山命名的有6种。国际社会公认天柱山为中国最重要的古新世脊椎动物化石产地、啮型动物发源地。 该公园位于地球 北纬30度线附近,其出现的众多山水奇观、 人文遗迹和自然之迷,科学界做出如下解释:北纬30度地区因 地壳运动的频繁而成为地球的脐带,其复杂的地壳运动势必造成地球磁场、重力场和电场的变化,天柱山也必然因此受到影响。 宗教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临天柱,封为“ 南岳”,由此直至公元589年 隋文帝时止,历代均有加封,备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时期,佛、道两教视此为“ 洞天福地”,争相建观造刹,传道布经。当年佛教 禅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禅之妙义悟世,安贫乐道,传钵立化的遗迹仍依晰可见。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 香烟缭绕,已成为全国重点寺庙。 天柱山与佛教、道教都有关联,比如道家把全中国的奇山归纳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 就是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禅宗也与天柱山颇有渊源,禅宗 达摩祖师后的二祖、三祖都曾在天柱山修行, 南北朝的梁朝时,天柱山山谷寺显赫一时,僧众甚多,俨为四海名刹. 到了唐、宋时期,天柱山依然盛名不减,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都登临此山,遗留下近400方 摩崖碑刻,既可怀古,又是学习、欣赏书法的绝佳范本。 旅游指南 景点 天柱山著名游览点是三祖寺。进入天柱山的南大门 野人寨上行不远就到达三祖寺。相传,寺始建于 南朝,现仅存 藏经楼、偏房数间和屹立于寺前的 觉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侧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潺潺, 松竹遮天蔽日,称之为“ 山谷流泉”。山谷门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状如卧牛,称“石牛古洞”。相传, 北宋人黄庭坚曾坐此石上读书,并自号“ 山谷道人”。在这里的一块巨石上刻有黄庭坚的诗和同时代大画家 李公麟所绘的黄庭坚坐于石牛上的画像。这件珍贵的古代诗画刻石,现仍清晰可见。 谷口前潜水碧波荡漾,后依天柱群峰。这里林木葱茏,环境清幽,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都在此题诗。留有“诗崖”胜迹。 从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级登山,展现在眼前的变幻无穷的瑰丽景色。转一个弯,天地一新;上一道岭,风光又异,使人应接不暇。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睛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天柱峰左、右侧有飞来、三台两峰相峙,更显得气势磅礴。 天柱山飞来峰下的神秘谷被游人称为“天柱一绝”。神秘谷长约五、六华里,谷底由54个形态各异的洞穴且成,洞连洞,洞套洞,洞内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在暗洞中穿行,难辨东西,不知阴晴,压抑沉闷;但一出洞口,即见光明,又使人激动欣喜。 天柱山的风景多而奇,难怪 明代诗人李庚赞曰:“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 交通 天柱山距安庆56公里, 九江170公里, 合肥192公里, 黄山303公里, 九华山200公里,武汉397公里, 南京345公里, 南昌354公里, 杭州570公里。到天柱山可选择运输工具有飞机、轮船、 火车、汽车。 航空:合肥骆岗机场有飞往全国各大城市航班。安庆民航机场每周飞 北京、 上海、 广州、 厦门、 武汉各2个航班:周二、周六。 航运:安庆是长江中下游航运主要港口之一,上、下水各航班均停靠。 铁路:广州合肥、 深圳合肥、南昌合肥每日对开一列客车,都经天柱山站。上海至安庆 旅游客车业务也已开通。 公路:318、105国道、 沪蓉高速公路及东香高速(东营,香港)经过潜山县城(天柱山所在地)。距周边的合肥、南京、武汉、南昌四大省会城市均在3小时交通圈内。 游玩路线 8小时朋友游览线路 游览时间:7-9小时 适合人群:朋友 到达方式:公交,自驾车 途中景点: 佛光寺 >; 霹雳石 >; 猪头石 >; 天蛙峰 >; 六月雪 >; 南关寨 >; 总关寨 >; 飞来峰 >; 蓬莱峰 >; 天池峰 >; 鹦哥石 >; 天柱峰 >; 拜岳台 >; 仙人洞 >; 青龙背 >; 西关寨 >; 炼丹湖 >; 麟角峰 >; 回音台 >; 覆盆峰 >; 天狮峰 >; 鹊桥 >; 奇谷天梯 >; 东大门 8小时情侣游览路线 游览时间:8-11小时 适合人群:情侣 到达方式:自驾车 途中景点: 景区入口 >; 天柱大峡谷 >; 佛光寺 >; 猪头石 >; 天蛙峰 >; 青龙涧索道 >; 通天谷 >; 神秘谷 >; 天池峰 >; 鹦哥石 >; 天柱峰 >; 青龙背 >; 西关寨 >; 莲花峰 >; 炼丹湖 >; 麟角峰 >; 回音台 >; 鼓槌石 >; 叠翠亭 >; 覆盆峰 >; 大天门 >; 千丈崖 >; 天狮峰 >; 鹊桥 >; 奇谷天梯 >; 东大门 [2] 8小时家庭游览线路 游览时间:8-10小时 适合人群:家庭 到达方式:景区专线车,自驾车 途中景点: 景区入口 >; 天柱山索道 >; 青龙潭 >; 青龙涧索道 >; 通天谷 >; 神秘谷 >; 皖公神像 >; 天池峰 >; 拜岳台 >; 鹦哥石 >; 天柱峰 >; 仙人洞 >; 西关寨 >; 莲花峰 >; 炼丹湖 >; 迎真峰 >; 飞虎峰 >; 东大门 美食 天柱山的餐馆一般与旅馆成“连襟”分布,大多为集体和个体经营。各旅馆均有当地特色 美食供应,有的还有当家名菜名食。当地美食有“石耳炖老鳖”、“ 石耳炖鸡”、“玉兔鳝鱼”、“雪湖浆米藕”、“雪山莲子汤”、“扒蹄膀”、“香酥鸡”、“三味鱼”等。 天柱山的 风味小吃多在民间,当然个体快餐和旅馆也时有供应。常见的点心有“盏儿糕”、“鸭蛋糕”、“糯米欢喜团”、“芝麻面糍粑”等,营养健美类有“连浆豆皮”、“芝麻糖茶”、“雪湖贡藕”等。 特产 天柱山特产 蕨菜:药菜两用,味甘,微寒、清热利湿、安神。对 高血压、风湿关节、 湿疹、 黄疸等疹症疗效显著。 雪湖贡藕:每年八、九月份,来天柱山的游人,都可以在潜山县城看到一副副藕担。担上放满了又白又大的嫩 藕,粗的象手臂,长的达三、四尺,而且鲜甜脆嫩。这就是潜山有名的特产----雪湖贡藕。雪湖藕不仅外形肥壮细白,内质鲜甜脆嫩,含有多种 维生素,而且生食、热炒 风味各不相同。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珍贵药材:天柱山峰峦奇伟,云雾飘忽。充沛的雨量,垂直变化的 气候,很适宜药材生长。山中有 黄莲、白术、 贝母、 党参、首乌、 天麻、半夏、 紫苏等好几百种中草药。其中的天拄 灵芝,形如菇菌,大者如参,面有晕圈,生于峰巅石壁之上,不易采集,色赤褐纯朱者为上品,可治神经衰弱和呕血等病。天柱野白术也很有名气。这种野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能治疗脾虚泄泻、水肿、痰饮等症。 晴雪香茶:安徽名茶甚多,产量占全国第二位。潜山新创制的 天柱晴雪茶,为安徽名茶的后起之秀,备受游客赞扬。这种茶,既有 黄山毛峰经久耐泡的特点,又有六安瓜片之浓郁芳香。开汤之后,茶汁清绿明亮。由于它旗枪挺直,浑身白毫,特冠以“天柱晴雪”之美名。 七仙女的故乡 七仙女紫儿,传说是 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 丹阳境内(今 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 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 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七仙女外祖为盘古,母为 妈祖,名水珠,曾降世寻其夫 玄武大帝(董永)为世所传。 如今,安徽天柱山被誉为七仙女在人间的故乡。 传说 天柱山下的石牛古洞内,绵延千余米的山谷因汇集了历时一千多年的300余方摩崖 石刻,而跻身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块形似石牛的巨石上留下的石刻就有近十幅,并因此在山谷流泉文化园得到最高的“礼遇”。 山谷何有飞来巨石,“石牛” 为何遍体鳞伤,史籍有载的“山谷倚牛读书图”为何从“石牛”背上“不翼而飞”,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受伤的“石牛”享受最高“礼遇” 位于天柱山脚、三祖寺西侧的山谷流泉文化园,因为有了形似石牛的巨石又叫石牛古洞。在长约1500余米的崖壁、盘石和溪谷上,留有我省境内目前发现的时间跨度最长、书法类型最多的石刻群。 据潜山县文物管理局的 周敏介绍,这些石刻的行文按流水的方向由左向右(而古人的书写习惯为由右向左),镌有自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 李翱、李德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张同之、胡缵宗、 张楷等达官文豪的诗文真迹,可谓诗、词、歌、赋、题记应有尽有,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战事、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保留至今的300余方石刻成为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 历史科学不可多得的史料库。 石牛的巨石上因留下的石刻有近十幅,最近在修葺过程中受到了最高的“礼遇”。受伤的“石牛”被保护在一汪池水中,与“石牛”合影成为游人的最爱。 山谷何有飞来巨石, “石牛”横卧的溪流边原本是偌大一块空地,不见石山,后来突然发现这 土山里竟然冒出这么一块巨石,成为中流砥柱。天柱山管委会的朱邦振说,古代的时候因无法解释石牛如何成为一块“飞来石”,便编了 林林种种的神话故事来解释。 传说归传说,但事实总得有根据。朱邦振说,石牛极有可能有地质变化过程中,从天柱山顶随着流水的山谷滚落下来的。 然而,据文物和地质专家考察,发现石牛与山顶的石质是一样的,因此这块 “飞来石”尤其显得贵重。牛是勤劳的象征,所以后人多选择石牛进行石刻,抒发情怀。现在石牛腹部,古人胡缵宗隶书“石牛”的石刻仍清晰可见。 好像是心有灵犀, 书法家黄庭坚在 舒州游玩之时,“乐其林泉之胜”,也爱坐石牛上读书,还以山谷流泉为号,自称“山谷道人”。一天,李公麟为黄庭坚画了一幅“山谷骑牛读书图”,后来成为绝世之珍。 据史籍记载,“山谷骑牛读书图”后来被人刻在石牛背上。李公麟的画本就珍贵,而刻在石头上的画则尤其难得。然而这一留在天柱山脚下石牛背上的无价之宝,后来却“不翼而飞”, “山谷骑牛读书图”只是传说, 史籍有载的“山谷倚牛读书图”为何从“石牛”背上“不翼而飞”,朱邦振说,“如果真有山谷骑牛读书图”刻在石牛背上,盗走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当地现在流传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38年,有一位 日本兵醉酒后爬上三祖寺内的 宝塔摔死后,以此为借口,大肆破坏三祖寺旁石牛古洞内的文物,盗走了“山谷骑牛读书图”。除“山谷骑牛读书图”外,现在在天柱山也难觅李白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等石刻的芳踪,估计也是那个时候破坏的。 而与“山谷骑牛读书图”流落日本的说法相反,另一种说法是,它已流落到了 台湾。 朱邦振说,除上述观点外,当地还留传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在1975、1976年,国家大搞 农田基本建设,是当地 农民放了两个开山炮将石牛背上的“山谷骑牛读书图”给炸了。如今遍体麟伤石牛横卧溪流边,似乎还在诉说当时的历史。 至于现在有的石刻被盗后,石头墙上如同遭切割机一样的平整,朱邦振认为,不排除是古人先在石头上挖一个槽,再将刻好的石刻嵌进去。“‘山谷骑牛读书图’失踪一时成谜”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2点50分(挪威时间9月17日晚8点50分),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挪威召开的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大会上传来消息:中国政府提交的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申报资料及联合国专家组实地考察,得到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和与会专家评委认可,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荣膺“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9月11日,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在安徽省旅游局副局长陈雷、省旅游协会会长高蔚青、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安庆市副市长黄杰、市旅游局局长刘中汉等陪同下,来天柱山风景区参观考察,潜山县委副书记、天柱山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夏吉侃,副县长郭玉晟,天柱山管委会副主任黄孝生,县旅游局局长康刘清等陪同考察。 何光,一行先后考察了山谷流泉文化园和天柱山主峰景区。考察中,何光,认真了解了山谷流泉文化园悠久的石刻文化,欣赏了天柱山首届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并对天柱山唯美的自然风光表示赞叹,亲笔题写“天柱圣山”四个大字。下午考察天柱山主峰景区,入秋后的天柱山景区形若飘渺,各景点景观时隐时现、魅态万千,宛如一幅幅三维水墨画铺天盖地展现在眼前,令何光,一行不禁连连称奇。 在听取了天柱山旅游业发展情况介绍后,何光,指出,近些年天柱山景区品牌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都取得显著的成绩,在今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继续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景区规划建设科学发展。 文化介绍 自然景观 天柱山地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属 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域, 造山运动及构造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天柱山在以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同类型风景区中得天独厚,既具北山之雄,又有 南山之秀,雄奇灵秀,兼容并蓄,刚柔相济,古朴天然。 雄峰巍峨 天柱山有海拔千米以上的雄峰45座。其中尤以主峰天柱峰最为壮观。她海拔1488.4米,浑身石骨,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势如“中天一柱”。飞来峰三面绝壁,巨磐盖顶,宛若天外飞来。 天池峰上有两个天然形成的天池,常年积水不枯。 五指峰、天狮峰、迎真峰、天蛙峰、覆盆峰等神态各异,在云遮雾绕中形成了“峰海”奇观。真是一个角度一幅画,移步更换一重天。 奇石天成 天柱山是山岳型风景区,是石头垒成的山。山中巧石遍布,或大或小、或散或合、或立或卧,状人状物,栩栩如生,与自然的山势形成和谐的统一,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如 南关的仙蚌献珠、龙吟虎啸、金鸡唱晚、太白观海、 仙人指路、皖公神相;主峰一带的娘娘晒鞋、鹦哥起舞、仙人别墅、美满鸳鸯、神猫逼鼠;东关的仙人打鼓、蚰蜒爬壁、鹊桥横空;马祖庵的混元霹雳、猪头衔草等等举不胜举。 古松苍劲 天柱山的千年古松不下万株,尤以“十大名松”最具特色。作为群松之首的天柱松,又被称作“天柱松王”,它屹立于绝壁之上,扎根于石缝之中,下临 万仞,上逼蓝天,刚直挺立,确有不可一世之概。 探海松,用其弯曲的躯体,伸出长长的手臂,去探秘浩渺的云海。五妹松、虬龙松、双掌承露、鹰松、舞女松等等,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秀水晶莹 天柱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位于主峰景区的炼丹湖海拔1100米,蓄水量10万立方米,是全国第三大 高山平湖。她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滋润着天柱儿女、万物生灵。飞瀑亦是天柱山的一大奇观。九井瀑布是由九个瀑布组成的瀑布群,气势宏伟,叹为观止~飘云瀑位于海拔1100米以上,在微风的吹动下,瀑面仿佛平铺了一层薄纱,悠悠洒洒,飘然而下。激水瀑从天而泻,雪崖瀑声如洪钟,珍珠瀑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奇妙场面。 秘洞府诡 天柱山的景点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神秘莫测的洞府了。这里有知名洞府53处,且多聚集千米以上的主峰景区。它们叠石天成,自然成趣。如 马祖道一修炼的嘉平馆。 大宋顾柬之宿过的柬之洞,迎真峰上的迎真洞等。但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应首推被誉为“全国花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由峰巅坠下的巨石,无序叠置于峡谷之中,便形成了这神秘的洞穴。它全长450米,分逍遥宫、迷宫、 龙宫三大部分。从狭窄陡峭的洞口而入,左右环绕,上下迂回,时而步道断踪,时而又别开洞天。真是神秘莫测,其乐无穷。相传此处还是道教真人“司命真君”的洞府。 松涛竹韵 天柱山地处 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汇处,特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复杂的植被类型,119科千种以上的植物在此汇聚。其中 北关寨的万亩 竹海,铜锣尖的千亩杉林,南关寨的千年古松和主峰一带的珍珠黄杨把天柱山妆点得青翠欲滴,分外妖娆。天柱山的 森林覆盖率高达95%,在深山密林里,不失为动物栖息的理想之地。至今仍有虎、豹、豪猪、小灵猫等数百种珍稀动物出没其间。 景观奇异 天柱山之所以神秘,在于众多的奇异景观。“天柱晴雪”之美:在主峰景区西边有一堆堆白色的沙丘,白天在骄阳的照射下,晶莹闪亮,入夜踏月观赏,满目寒光,凉气袭人。在万绿丛中它犹如一堆堆白雪,正是:“多年积雪类琼瑶,日炙风暄融示了”。“九井西风”之奇:九井河一带,由于山势的缘故,不论外界刮的是东南西北风,在此皆变成西风。沿河 而下,一年四季,子起卯息,绝无更改。特别是酷暑夏夜,西风一到,暑气顿消。“翠华回音”之妙:在东关景区的回音台上,面对翠华、天狮、覆盆诸峰呼喊,此呼彼应。由于四面山峰远近参差,回音有明显的 时间差,便形成了“一喊三回音”的奇象。若众人在此结伴高歌,又仿佛是千百人组成的大合唱。“仰天大佛”之神:以虎头崖为头,斗牛岭为身,锣鼓冲为脚,绵延30余里的玉镜山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尊“仰天大佛”的神像,他鼻眼岸然,手握宝瓶,仰天而憩,有呼之欲起之势。“天柱佛光”之怪:雨过天晴,当您伫立在天池峰上,眺望天柱峰,前面是浓雾或 密云,背后有阳光照射,在对面的云雾中就会出一个七彩光环,且环环相扣,中间还能映照您的倩影。此外,东关的云海、南关的雾凇、 西关的雪霁、潜河的 晚霞等等,都可谓绚丽非凡,不可名状。 人文景观 天柱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名流辈出。春秋时这里已是皖国封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曰皖城。这里山川秀美, 物种富饶,再加上它自古以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以及直通长江的皖河和贯穿县境的 官道所带来的交通便利,使天柱山成为人文荟萃的宝地,使潜山成为集古皖文化、帝岳文化、 宗教文化及戏曲文化于一身的 历史文化名城。 石刻文化 “无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骚客文人、达官显宦纷至沓来。他们面对如此美景,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感慨,于是便留下了众多的石刻。从石牛古洞到马祖庵,从虎头崖到天柱之巅,从九井河畔到 南天门,到处都是古圣先贤们的题刻,而这其中石牛古洞内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区石刻之冠,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片不到300米长的石壁上,汇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共300余幅石刻,可谓是诗、词、文、图、赋形式各异,行、草、隶、楷、篆五体俱全,真正是一条艺术的长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书法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的真迹。 史迹文化(古皖文化) 这里的史迹最早可以上溯到以“薛家岗文化遗址”为代表的5000多年前的古皖文化。薛家岗文化遗址坐落在潜山县 王河镇,共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余件。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三大类,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13 孔石刀为国内首次发现,极其珍贵,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这些器物以 新石器时代物品为主,并有少量商代和唐宋年代遗物,它们风格独特、自成面貌,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独树一帜的一种文化,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与 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珍藏于县 博物馆内的“潜山安徽龟”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龟鳖类动物地史,而“东方晓鼠”则推翻了西方学者“啮齿类起源于北美”的论断。动物学家称潜山为“古脊椎动物化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 南宋末年,当地土豪 刘源率领10万民众据守天柱山,抵抗元军,后战死在天柱峰下。 明宣宗嘉其忠义,封其为“护地大王”,至今仍存“大王坟”遗冢。天柱山之“东关”、“西关”等名称即由其关寨名而来。此外,还有堵河灌 田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吴塘堰等。 名人文化 天柱山的名人踪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封岳,现在仍可探寻到当年汉武祭岳留存的“祭岳台”、“旌驾桥”等遗迹。后隋文帝志在南疆,移南岳封号于 湖南衡山,但天柱山依然以她的钟灵毓秀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达官显宦前来造访。唐李白在江上看一眼天柱山就吟道“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并表示“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白居易的一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更是穿透了历史,至今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王安石在潜山任舒州通判时,拥火夜游石牛古洞,作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黄庭坚在石牛古洞内筑亭读书,自号“山谷道人”,并坚称“吾家潜山”。 古皖大地,地灵人杰,早在 三国时,这里就诞生了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 王蕃。晚唐有诗人 曹松,宋朝有宰相 王,、擅长画马的李公麟,到了近代,更有 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大师 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他们都是天柱山的儿女,他们都是我们潜山人的骄傲~ 戏曲文化 发源于 湖北黄梅地区的地方剧种 黄梅戏一植入天柱山这片土壤后,忽然就奇葩绽放,光华万丈,先有开拓者 严凤英,后有新秀 韩再芬,硬是将黄梅戏唱响中华大地,《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在这里被搬上了黄梅戏的舞台。 最值一提的是,徽班领袖程长庚在安庆 二黄的基础上,融合弹腔,以徽调为基础,唱法取之汉调,并吸收 昆曲、秦腔之精华,融会贯通,形成独特风格即“京二黄”,集 徽剧之大成,开京剧之先河。他培养 孙菊仙为弟子,收 谭鑫培为义子,指定 杨月楼为“三庆班”继承人。实无愧于京剧鼻祖之称谓,另外,在 龙潭的杨家祠堂内仍完好地保存着古戏台。 典籍记载 [皇封南岳]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尚书?尧典》载:“(舜)受终于文祖,肆类于上帝,堙于六宗。望(祭)于山川,遍于群神„„觐四岳„„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用特(牛)五载一巡狩。”其“四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其南岳衡山,即天柱山。成书于西周的周公旦在《尔雅?释山》中曰:“霍山为南岳。”晋代郭璞进一步阐明:“霍山指天柱山,潜水所出也。”据此,天柱山的南岳尊位始于上古三皇伏羲以前之无怀氏,与东岳泰山同时受封,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统治者按照金、木、水、火、土“五形生万物”的相生相,之意象,祈求山神佑其江山稳固,天下太平。 [周封皖地] 《古今图书集成》卷86引《潜山县志》:“周大夫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为周大夫,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皖”地,山水清丽,明亮而美好的地方。即今以天柱山(皖山)、皖水为中心的安徽省西南部地域。 [始皇巡狩] 五年一巡狩,是帝王对名山必遵之古制。《史纪?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过彭城(徐州)渡淮,之衡山。”秦始皇此举,是遵从古制的行动。《尚书?虞书?舜典》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 [武帝祭岳] 清魏源著《释道山南条阴列附》曰:“汉武帝南巡皆始皇所巡旧道。《秦纪》之衡山即封禅书之潜霍。”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南巡,其行程是,人马至江陵东下抵盛唐(今之安庆),由皖口入皖河转舟潜水,抵今野寨之谷口,舍舟登陆,入山礼祭“号曰南岳。” [左慈炼丹] 汉末方士左慈,字元放,少居天柱山,习炼丹补导之术。在莽莽森林中,从贺家坂到良药坪,相距五千米之地建起上、中、下三个炼丹的地方。尤其是上炼丹,建在悬崖峭壁的石洞间,后有炼丹房,前有炼丹台,台上有火池。每逢雨后新晴或朗月朝夕,常见袅袅上旋的薄云起于林间,苍翠明灭,变化万端,仿佛是炼丹灶中冒出的烟雾。潜阳十景中的“丹灶苍烟,”即指于此。 [刘馥兴陂] 《三国志?刘馥传》载:刘馥镇合肥期间,数年中推行恩化于民政策,在惠民政策的感召下,数万战乱流民,跋山涉水回到故地并大面积开垦造田,先后兴建治理了芍陂、茹陂及七门、吴塘(现潜山县)等水利工程,用以灌溉稻田,农业得以发展,官府与民间终于有了积蓄。 [孙周克皖]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以周瑜为中护军、江夏太守攻克皖城。在赏景游胜中,忽听得乔公庄园里传出悦耳动听的琴声,便进去谈曲说艺。乔公唤出两个女儿见过将军。周瑜和大乔、小乔互见倾心。回营后周瑜向孙策告知原尾。孙策说:“既如此国色天香,何不我二人各娶一个,”周瑜完全同意,于是找地方官安排,下聘礼到乔府,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婚礼极其隆重。邑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在周瑜与小乔举行婚典的地方,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周瑜庙。 [杨坚废号] 隋文帝杨坚结束东西晋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后,志在南疆。于隋开皇九年(589年),诏废天柱山南岳尊号,改祀湖南衡山为南岳。 [宝志开山] 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初(公元465年)健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道林寺高僧宝志常往来于天柱山皖水之间,爱凤形山谷口山环水抱,景色奇绝,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卓锡于凤形山。初住洞习静,后得当时隐士何氏三兄弟所献私宅,建刹布法,初名菩提庵,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开天柱山佛教寺庙之先河。 [唐廷赐谥] 唐肃宗至德(公元756―758年)间,天台宗九祖湛然太师及澄俊、惠融、开悟等大比丘、申具州府、经杨州牧御史大夫张延赏奏请,肃宗李亨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敕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李豫又赐三祖舍利塔名“觉寂塔”,谥僧璨号“鉴智禅师”。 唐永泰元年(765年),肃宗赐额“天柱禅寺”。 [李翱纪游]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一说赵郡(河北赵县人)。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李翱在任舒州太守期间,谐同友人尽情地游览了天柱山。今石牛古洞中留存石刻两方。一曰:“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一曰:“翱储弘运上卿磐工庆?月廿?余奉?。”上书中“壬寅年”,为公元822年,正是李翱在任。 [李白游咏]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天柱山情有独钟。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在《江上望公山》诗中写道:“奇峰出奇石,秀木含秀气„„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李白对天柱山仰慕之情,益于言表。据《李白在安徽》载,公元750年,李白从金陵过长江入皖河在天柱谷口登岸,“在涧边的古崖下部题诗留字,抒发情怀。”潜阳十景之一的“诗崖漱玉”由此得名。当李白来到三祖寺,看到开山祖师释宝志画像,听到寺僧介绍宝志弘扬佛法、卓锡为泉的事迹,深表敬佩。稍作沉思,挥笔写下《志公画赞》。《安庆府志》载:“安禄山反,(李 白)侧转宿松、匡庐间,结精舍于皖山,读书其中。”公元750年李白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中称:“白久居庐(山)霍(天柱山)。” [曹松乡情] 曹松(约830――903年),晚唐诗人,早年因家乡舒州战乱频繁,曾避难于建州、洪都等地。在畅游全国名山大川的同时,念念不忘故乡天柱山的风光和物产。咏天柱山一诗中云:“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未必展来浑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月将河汉随崖转,僧与龙蛇共窟眠。直是画工须搁笔,更无名画可流传。”他笔下的天柱峰,宛如一朵盛开的青莲,美不胜收。在写家乡物产舒席《碧角簟》时,赞曰:“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浑疑水浸身。五月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诗中把特色和优点描绘得细致感人,历代均传为佳话。 [荆公夜游]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宋仁宗庆历进士,任参知政事、宰相,封舒国公,旋改荆国公,世称荆公。公元1051――1053年在舒州任通判期间,多次游览天柱山,先后写下了19首豪情满怀的诗篇。石牛古洞里至今还保存了一方完整的石刻:“皇佑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听泉久之,明日复游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在附近崖壁一平面处,还有一刻:“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落款为“荆公”。从左至右楷体直书,字字苍劲,笔笔有神,令人敬羡。 [涪翁建亭] 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元丰三年改吉州知太和县。十一月赴任途中,顺道来舒州,探望时任提点淮南西道刑狱、诗文名望颇高的舅父李公择。早对天柱山有仰慕之情的黄庭坚,有幸至此,岂能不游。在他舅父的精心安排下,白天观光览胜,晚上谈诗论道。在十多天的览胜中,令他兴奋不已。在《题潜山》诗序中写道:“宋之问作缑山诗,爱潘骑省天绫山下家风,诗奕奕有凌云气。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视天绫,缑山不足道也。”接着一口气书成九十二句的五言长诗,并在石牛古洞石壁题诗一首云:“郁郁窈窈天宫宅,诸峰插霄帝不隔。六时谒天开关钥,我身金华牧羊客。羊眠野草我时间,高真众灵思我还。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落款为“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兵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申小寒”。为眷恋石牛洞山光水色,选在山谷流泉左上方建一亭阁,名曰“涪翁亭”。原亭已毁,现已修复,可供游客小?,观光感悟,领略风情。 [公麟作画]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舒州人,一说舒城人,与李亮工、李元中,都退隐龙眠山,故有“龙眠三李”之誉。宋王明清在《挥?第三录》中云:“元,中,舒州有李亮工者,以文鸣荐绅间,与苏(轼)黄(庭坚)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李伯时以善丹青,妙绝冠世。”当时,苏轼、黄庭坚与“三李”等文人墨客,对天柱山游览兴致颇佳,各留有咏赞诗篇,惟李公麟“以善丹青,妙绝冠世,”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黄庭坚在《题薛醇老家李西台》一诗注曰:“往时隐龙眠山,驾青牛往来于皖公三祖,自烧古松作墨。”可见当时环境之艰辛。原来石牛古洞有一幅李公麟为黄庭坚画《依牛读书图》,可惜早被盗卖。 [东坡分桃]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1036――1101),仕途坎坷,几起几落。虽任过舒州团练副使,但时间不长,然对天柱山感情真挚。令他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是“公择分桃”。在《苏轼文集》里收录了一篇短文,题为《记李公择天柱山分桃》。文曰:“李公择与客游天柱寺还,过司命祠下,道旁见一桃烂熟可爱,当往来之冲,而不为人之所得,疑具为真灵之瑞,分食之则不足,众以与公择,公择不可。时苏、徐二客皆有老母七十余,公择使二客分之,归,遗其母,人人满意过于食桃。此事不可不识也。”此事虽小,精神可嘉。在往后的岁月里,苏东坡不仅眷恋天柱山的秀丽风光,更想念舒州的风土人情。二十多年后苏东坡在惠州时致书舒州老友李惟熙时,说:“倘得生还,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 [英宗析县] 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二乡,另置潜山县。因天柱山又名潜山,县以山名,设县治于原怀宁县城旧址,即今潜山县城。 潜山县建置,至2005年计683年。 [神宗赐经] 明万历年间,贯之和尚在天柱山马祖庵清修苦行,弟子众多,被奉为国师。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潜山县知县阮自华因达观和尚在此驻锡说法,请上敕建佛光寺,1599年,神宗朱翊遣中使党礼并御赐寺“佛光寺”号与藏经。 [云麟刊崖] 李云麟字雨苍,吉林长白人,清军都统,位居四品。年青时从师于曾国藩,擅长古文经学。曾游遍全国名山大川,登五岳绝顶。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李云麟率清兵攻打太平军,路过天柱山,见天柱风光奇秀,且古时为南岳,便生登顶题刻之心。于是请来当地药农贺良谋相助,利用长绳和竹竿攀上天柱峰顶,并刻有“孤立擎霄”四个五尺见方的大字。为记述此事,李云麟还著有《天柱刊崖记》以昭示后人。 天柱山古时称高宝山,在巍峨秀丽的 大泽山西南的群山中,有一“孤峰秀峙,高冠霄星”,此即闻名的。它位于山东 平度市 大泽山镇的北隋村之北1.5公里处, 海拔280米。天柱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摩崖石刻。其摩崖石刻中矗立在天柱山南边的郑文公碑,刻在一块天然巨石上,高3.2米,宽1.5米,阴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1个字, 碑文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 北魏永平四年(511) 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持节将军兖州刺史南阳公 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郑羲的谥号为 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 郑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重。1984年5月, 刘海粟登山为郑碑题词,赞为:“魏碑国宝,绝壁生辉”。 天柱山摩崖石刻是我国稀有的书法刻石艺术瑰宝,近几年来,来此观瞻者络绎不绝。 简介 天柱山,亦名葛峄山,位于山东 枣庄市 峄城区南偏东十五里。 白山诸峰屏其前,仙坛诸山拱其后,承水自北来,绕其左麓而南流。山虽小而秀,四周峭绝,嶙峋苍翠,平地崛起,卓立若笋,屹然独处,不与群峰为伍,因而被世人誉为“ 峄县之望山也”。 史书记载 峄县因葛峄山而得名 史书有载。《诗经(鲁颂(闷宫》云:“保有凫绎”。《尚书?禹贡》云:“峄阳孤桐”。《尔雅》、云:“众山联络为绎”。古书所载与实地考证是基本相符的。峄境内域西北有凫山,东南十五里有葛峄山(注释谓“绎”与峄”同),峄山之阳多产峄树,此山为众山在外围环绕。因此,乾隆二十六年重修《 峄县志》的序言中写迹“峄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 寺庙建在 天柱山上原有一古寺,名 大佛寺,建于元泰定年间,其东北角建有佛母塔,塔高四十余米,九层,以方砖和楠木建成。绕塔 古树数百株,茂密阴森。邑人每年逢三月初三这一天,到山下承河水边媳游采兰,到佛母塔前祭祝膜拜,以驱逐不祥,祝愿永世安宁。 天柱山还建有贞修庵,据传是山下孔善人之女所建。孔女天生聪慧,心性好佛,听读各类经典,就能理解大意。孔女年龄该许嫁时,善人为她选择配偶,置办嫁妆,而孔女崇佛意志坚定,誓不嫁人,决意为尼,取法号为“性训”。随后在天柱山构筑茅庵作为居室,内自焚烛修行佛教经文,外自督农耕课税,用所积余金置了木、石、砖、瓦和工具。经过多年。建造大殿三楹。又经多年,先后建成了配殿、千佛阁、门楼、鼓楼, 钟楼等。穿门楼入院内,道旁古松参天,碑亭林立。其中二碑为 顺治、崇祯二帝的亲笔。穿过碑亭便是钟楼和鼓楼,钟楼内悬一钟,重吨余,撞其钟,音传数里。 钟鼓楼北即大殿。大殿极为壮观,雕梁画栋,飞檐走兽,饰以红、白、黄、绿各色,光彩夺目。殿内十棵大石柱,尤以四棵龙盘柱最为精美。其柱高4米,直径0.6米,柱上方为两只 凤凰,展翅欲飞,奔向初生的太阳。下面为二龙戏珠,似云生风从,吞云吐雾,一派生气。其图案构思之巧妙,雕刻工艺之精湛,堪与 孔庙大成殿之龙盘柱媲美。 天柱山原本秀丽挺拔,再增建了大佛寺,贞修庵,更烘托了山的雄伟和名望,故峄县名人 贾三近、黄图昌等人为其作记,抒发,心中赞叹之情。 相关考证 峄,峄山,古之峄阳山,今之天柱山。 传说为共工氏所怒撞之“不周山”,见之《论衡》。以“天柱”取“柱石中天”之意。绎与峄,通假字,《尚书》云:“峄阳孤桐”,《尔雅》语:众山联络为“绎”。山之阳多产桐树,为众山环绕,正合所载之地形地貌。又名葛峄山,“县东南十五里,县所由名也。”即《禹贡》“峄阳山”,俗名柱子山。按《禹贡》、孔颖达《五经疏》以峄阳为葛峄。蔡沈《书集传》承袭此说。而葛峄属峄阳之说,首见于《后汉书?地理志》。唐章怀太子《后汉书注》有“其山产桐”。宋儒以前未有以邹峄山当之者。只有王应麟《诗传》断为邹峄。朱熹说,其(王应麟)独违旧说,似非无见要。以峄与邹,当时同属徐州,而两山今日皆不产桐。又:鲁南一带多产磬石,《禹贡》载:“后魏政始中徐州,薛城送玉磬十六”。薛公孟尝君曾“以币求之”,“诸庙以为磬。”失传了2400余年的泗滨编磬,1978年在滕州市出土13枚磬石,其中2枚已经破损,无法演奏。音乐家杨俊滋先生在峄城区发现了磬石,添补了破损磬石,天籁遗韵又从鲁南重新响彻四海。吾地礼乐之胜,可见一斑。可为一证。 峄城东西横列两道山峦,皆属沂蒙余脉。天柱山,位于峄城区南偏东十五里,卓然独立,不与群峰为伍,南列之白山诸峰屏其前,北列之笔架诸山拱其后。四周嶙峋峭绝,平地崛起若笋,雄峙于巽方(东南)。静若虎踞,承水河北自沧浪而来,绕其左麓而入运河;动如龙盘,堪舆家断为“青龙之地”。“此山载在图经,为宇内三十二福地,杰然著名。”山虽小而秀,四周峭绝,嶙峋苍翠,平地崛起,卓立若笋,“峄县之望山也”。登览四方,可观县城万家楼台,承水环绕如带,平田万顷,绿树炊烟,此灵山秀水更当有佛道释尼寻此以渡迷津。大佛寺、贞修庵便是“山以小者为尊”的明证。 位于湖北省长阳县城西34公里的 清江北岸的国家级清江森林公园旁。自唐开山设观以来,系道教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之一。它与 武当山南北辉映,为道教名山,亦名中武当。天柱山海拔1445米,它石笋 高标,孤峰峙立,拔地耸立,有健笔 凌云之势。峰顶平坦,有清泉一眼,四季长流不涸。天柱峰独立,三座高130米的 岩峰并峙,相距仅4米,两桥飞架三峰间,蔚为壮观,犹如擎天石柱。山上古建筑群宏伟壮观,唐始建 道观,清同治年间,大兴土木,仿武当山修成地母宫、三帝宫、 灵官殿、玉皇亭、玉虚宫、 南岩宫等,开凿上山石阶一千余级。 5、福建南安市天柱山 位于福建省 南安西北部 蓬华镇境内,天柱山又叫 万寿山。“一柱参天戴九重,千峰俯地拜万寿”便是天柱山生动的写照。 天柱山风景区有迷人的八景:即万寿山石巅、 双湖茗香、山门引翠、花径流觞、弈对八仙、望人 双阳、春烟锦柱、石井梁。相传当时八仙来此游玩,弈棋厮杀,山水陶醉,三天不忍离去,铁拐李说:“欲去需留迹,后会自有期。”于是便在华美桥下的石板上留下了这个脚印。至今,天柱山上有弈对八仙,华美水尾有 仙迹、仙人洞、仙人把盏、摩崖石刻等遗迹,抚今忆昔,让人浮想联翩。 天柱岩是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始建于宋朝咸淳九年(1273年),至今已有720多年的历史, 僧侣最多时达到178人。历代以来,天柱岩几度重修,如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大雄宝殿内供奉一尊重3.8吨、高2米的 释迦牟尼玉佛,是祖籍蓬华镇 苏厝村旅居印尼的高僧圣忠法师从 缅甸进口的,同时进口的还有檀木 云岩祖师、钟、鼓、香炉及 佛经、法器等。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 赵朴初为天柱岩题写寺名,历代书法家也都有题辞、 楹联、匾额或 诗词。天柱岩后面,有开山祖师云岩祖师墓;岩前,有历代 和尚墓。这方形和圆形的 石雕水缸,是 历史的见证。岩寺前这口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六角形水井,更有着优美而又神奇的传说。 天柱山风景区海拔千米以上,全年月平均气温只有16.3度,是个避暑胜地,旅游天柱,四季皆宜。天柱烟霞,四时皆胜。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风烟雨雪,变幻莫测。山峻峭而日月近,峰挺拔而星辰低,雨水足而千峰润,气候温而万物荣。 阳春有雾海奇观,竦身山上,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随他起云落月,还我立地顶天。盛夏无酷暑烈炎,他乡赤日炎炎,我自清风凉凉。金秋可登高望远,四周山川,斑斓若画,松 竹碧而枫叶丹,稻禾黄而花果香。登上万寿石巅,微茫可辨 泉州东西双塔,仔细可观鲤城双阳两山。严冬可煮酒赏雪,冬游天柱,时常能遇见下雪,银装素裹,冰雕玉砌,莫诩北国冰 世界,欣看江南 玉山川,这也是天柱风景区独有的奇观。 从 宋代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许多多佳作名篇,风月无价,山水有情,许许多多的 文物古迹伴随着优美的传说,会使人心往神驰,流连忘返。 独特的 旅游资源,吸引了有识之士前来投资,2005年10月,台商 张朝宗先生与蓬华镇人民政府签约,投资500万美元开发天柱山旅游资源,开发后的天柱山,将成为集 生态、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吸引八方宾客。 南安天柱山有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今年底,南安天柱山有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泉州又一处休闲度假旅游景区。 昨日,省旅游局有关专家前往南安天柱山考察指导创建4A级旅游景区工作,南安蓬华镇提出了这一创建目标。 天柱山风景区是省级 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南安西北部的蓬华镇,景区内有宋代著名 古刹天柱岩寺和万寿石巅、双湖茗香、山门引翠、花径流觞、弈对八仙、望八双阳、春烟锦柱、石井盈梁八大奇观。景区经年云遮雾绕,气象万千,而且历代均有不少名人来此登临栖息,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春日赏樱花、夏日看熏衣草,已逐渐成为天柱山风景区的招牌项目。 来自台湾的景区管理负责人刘荣朗先生介绍,下半年,景区引进三个有台湾特色的项目,分别是花卉、水果、蔬菜,都是适合海拔1000米以上环境生长的品种。花卉类的以 兰花系列为主,水果类的有台湾网状哈密瓜、高山 水蜜桃、甜柿等,蔬菜类的有芥末等。这些品种如果试种成功,计划在南安推广种植。 此外,刘荣朗还设想,将景区跑马场改建为开心农场,引进萤火虫孵育基地、野猪孵育基地,以及鸟禽、昆虫类基地,让游客与之互动。 又名 天竺山,主峰海拔,,,米,属 巴山支脉。位于城西偏南约,,公里瀛湖镇,与 安康水电站相邻。是 瀛湖风景区的一部分。 汉江从山脚下流过,山顶有唐代创建 白云寺,“天柱伟峰”系古代 安康“八景”之一。 《兴安州志(山川志》载:“西南四十里曰天柱山,其高数千仞,昔人结寨以避寇,号寨子山,下有碧真洞,巨石封之,多腹蛇猛兽,人不能至”。 民国荆仞千《安康乡土志》载:“天高为天竺,故名天竺山”。“天柱伟峰,俨然一擎天柱也”。山势巍峨,群峰环拱,苍松翠竹,交相晖映,鲜花芳草,斗艳争妍。游人登临山巅, 举目远眺,城区全貌尽收眼底,但见汉江碧波宛似晶莹玉带,炊烟袅娜笼罩纵横阡陌,胜地佳境,招来历代诗人骚客纷至沓来,吟赋作画,各显其能。 位于 长泰县城东南25公里处,与朝天岭、双髻山相连接,成为长泰、 龙海两县的天然分界。主峰紫玉峰海拔933米,峰巅有一巨石,高约30米,阔约17米,圆如柱,白如玉,并有黑色苔痕双纹自顶而下,人称“天柱”,山因此得名。 山多 奇石,相叠相支, 千姿百态,有石室、石库、石洞、石梯、忘归石、盘陀石、象鼻岩、 观音岩、海涛岩、慈云岩、势至岩、 屏风石、一线泉、应潮泉、 香炉峰、观海楼、剑脊桥、仙人亭、超凡阁等20奇景和宋代摩崖石刻。 忘归石,“广可三丈,若砥,下俯幽绝,每夕阳夜月泛酒其上,可忘归也”。一线泉,泉水从岩上流出,一线逶迤,终岁不绝,大旱亦不涸。应潮泉,泉如潮汛,盈溢有期。最东边的暗水泉,可闻水声如弦,寻之不见水迹。每当旭日东升,染霞启曙,山岚成云,如轻纱飘拂,有“天灯云旗”之称。早在 南宋时就有人把天柱山称为“临漳第一胜处”,并有《天柱山记》传世。 这里的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被林业部定为 国家森林公园。 [1] [2] [3] 在这里,可以东望日出,俯瞰沧海,“一览江山几万重”。游人自 城关武安镇沿通往厦门的公路驰车3公里,再转左侧的 盘山公路,就到达 亭下林场,然后就可以徒步沿石径登山。一路绿树葱茏,浓荫蔽日, 鸟语花香,景色明丽。再往上,南望可见象鼻岩,朝北有小道通往慈云岩。昼登天柱,未 凌绝顶,而厦门海涛、 漳州城廓已尽收眼底。其风爽,其气凉,云雾飘忽,宛若仙境。夜环视,茫茫苍穹,星汉灿烂,数百里遐迩,灯霓交辉,周边世界,万物俱寂,常使人三省。 天柱山山高、林幽、 石奇、泉鸣,常使人留连忘返。山上弥望尽是巨岩危石,各具异态,如象、如马、如鹰、如 莲花,天然神似,无不毕肖。《长泰县志》上形容其奇曰:“巨灵所创,列真所栖,诡石错列,百奇万状。”然而最奇的莫过于“天柱”了。这个圆形如柱的奇石矗立在峰巅,高可十二丈,横阔六丈,色白如玉,有两行水痕苔迹,黝黑如带,自石顶直溜而下。“天柱而外,忘归石最胜”,明代侍郎 何乔远作《游天柱记》介绍道:“入门见寺矣,门际为‘忘归石’, 石广可三丈,若砥,下俯幽绝,每当夕阳夜月泛酒其上,可忘归也。”据《闽书》记载,山上东南西北有四座石门,古人名之为仙门、佛门、人门、鬼门。入门有石室、石库、石洞、石梯等,且洞中有洞,洞府相通,间或阳光透射,扑溯迷离,景色“窈然以幽”,自是迷宫一般。 山中多有泉瀑溪流,涓涓者、潺潺者,似 珍珠滚落,如银练悬空。奇者有一线泉,泉水从岩上流出,一线逶迤,流在大石盘上,用手可掬起,涓涓清泉汇集在一臼形的石池里,终岁不绝,大旱亦不涸,池溢就漫入涧壑中。还有应潮泉,泉如潮汛,盈溢有期。两水合流有声,潮至时无声,或称泉久已湮没了。另一叫暗水泉,在最东边,石下闻水声,隐隐如弦,寻之不见其流何处,让人寻味无穷。 最早发现天柱山而见诸史册的,当归北宋徽崇宁年间的道人杨虔诚。他是龙溪人,十四岁宗弃俗慕道,历往名山,擅长 诗文,自称“白衣道人”。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他于 天宝山上学道时,遥见东北方天空出现天灯云旗的异象,他循天象,辨方位,从 古溪吴峰登天柱山,见这里地僻清幽,山壑奇秀,就“芟草斩棘,结庐定居”。所谓“天灯云旗”的异象,须在丽日晴天的好天气,从 漳州平原遥望天柱山,每当东方欲晓,群山朦胧,独天柱岩染霞启曙,岩顶犹如一盏天灯,高挂碧霄,须臾之间,旭日东升,天柱山巅就象一幅红绡飘飞在白云间。古人称之为“天灯云旗”。若是阴霾笼罩,天柱潜形,自然非阴即雨了。前人有云:“循云旗之启闭,引为睛雨之变端”,这真是“一柱凌霄起,万象同仰首”了。 天柱山的景致不可胜数。大凡名山胜地,总是“地因人传”,没有探幽寻胜人登临为之讴歌传诵,往往不为世俗所知。由于天柱山的奇秀,引来无数名流雅士登临吟咏,使之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并得到今人之瞩目。《长泰县志》中就保存有宋代的曾循、明代长泰知县管桔等人撰写的《天柱山游记》5篇和《游天柱山》的诗赋27篇。他们无不盛赞在天柱山为“临漳第一胜处”。历经沧桑的天柱山,虽然寺观如今多己废圯,但江 山依旧,妩媚如昔;摩崖石刻,文化犹存,寻古探幽者,或有所获。 天柱山有1500多种植物,1000余公顷天然次生林, 树木、老藤、苔藓共生。或古木参天,或树根盘结,或须髯悬垂,有如 热带雨林,鸟啼蝉鸣,幽出尘寰,被确认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如今,天柱山兄弟渡假有限公司正抓紧规划建设,尽早把天柱山建成集旅游观光森林保健、渡假娱乐、自然野趣、文学艺术、科学考察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的森林公园,以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迎接您的到来。 山西的天柱山,在忻州市 静乐县城南1公里处。 山形俊秀,古木参天,山前碾河如带,汾水似锦,天柱山耸立在汾碾交流之处。山间泉水清澈见底,风日 清河柳带烟,峻崛高处出 龙泉(称其天柱龙泉),银河谁识源头远,疑是山中别有天。传说王母娘娘赴 南海时路经此山,见松柏苍翠,殿阁巍峨,风光秀丽,便停留赏景,今山巅岩石平坦,传为王母石炕,山上曾是春秋战国时山右 赵王建都之地, 古城遗址至今犹存。
/
本文档为【天柱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