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品】天马教学设计44

2017-10-27 50页 doc 157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品】天马教学设计44【精品】天马教学设计44 《天马》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
【精品】天马教学设计44
【精品】天马教学设计44 《天马》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 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 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 1 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 二、检查预习 1. 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 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2]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2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 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 3 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 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2]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 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天马 后蹄踏飞燕 构思奇妙 飞燕安然无恙 卓越的创造才能 平 衡 4 课后札记: 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5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 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 在线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6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 7 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 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将作者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8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天马》和两篇有关写马的古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明确:夏天雨中群马奔腾。 夏日雨中群马奔腾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从那些词句中读懂的, 本段的最后一句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指导朗读:读出暴雨来诗的猛烈急促。 2、默读2、3段 思考:[1]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栽树的旁边做批注,可以使自己的感想,可以使自己的疑惑等. [2]这两段描写的什么,(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 3、学生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随时注意学生间的回答,补充自己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 4、出示句子: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 9 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作者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5、出示最后一段: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你有什么感受,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四、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你从课文中体会到巩乃斯的马的性格是什么,(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0 (三)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充分表现马的生命活力,(描写抒情) 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四) 小练笔: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一个特点,运用描写抒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夏日雨中 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 课后札记: 4、《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地球最后一块密境”,是世界仅存的一 课文中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 块处女地„„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1 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12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 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课后札记: 5、《浙江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1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14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15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 16 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6、《红树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7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2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8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课后札记: 7、《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19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的重难点: 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教学准备:图片、《春天的故事》VCD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20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21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课后反思: 一、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 22 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 第3 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8、《黄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23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24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25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 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 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6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 ——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26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4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27 课后反思: 《黄河象》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9、《枫叶如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8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9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 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30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 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一自然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二人世 恍然(主旨) 真正的成熟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 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 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始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本着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们自己搜集的树叶进行谈话,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 31 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成功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所感悟,又随着作者的阐述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所创设的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阅读的能力,一举两得。 10、《我喜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 2、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喜欢小动物、 32 喜欢和朋友交往,喜欢做梦,喜欢„„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 ( 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四、品读——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可采用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研读——质疑问难。 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 33 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 六、小结。 七、仿写课文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 1、学生仿写。 2、全班交流。 八、全文总结。 【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11、《草帽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 2(通过对成语的理解,体会敌人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 3(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 4(认识生字9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34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贺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历史上的谋略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计”字。师:“计”什么意思,你能用“计”组词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善于运用“计”的人,(学生自由说。说多少不限制、不要求。) 2(板书:草帽。师:我们今天来学习《草帽计》。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是“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草帽计是什么,”“运用了草帽计,结果怎样,”“草帽计好在哪里,”等) 二、自学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准备质疑。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出示词语:湘西 贵州 蒋介石 嗡嗡 侦察 葫芦 山土坊 匪军 丢盔弃甲 (指名读——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 4(指导写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重点指导“州”、“匪”的笔顺。) 5(在地图上找到“湘西”,“贵州”。你们对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什么了解,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5 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四、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查字典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昨天,大家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齐读课题) 2(首先,通过学习,你们认为“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 1(了解故事起因。 (1)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找出相关语句,用“________”划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天气炎热,(指名读——齐读) ?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情况紧急,为什么要选择在平坦的场地丢草帽, ?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 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 。”的句式说一说。 小结:面对天气的炎热,面对敌人的追击,贺龙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运筹帷幄,利用地形特点和敌人的心理想出了草帽计。 2.重点学习实施草帽计的经过。 (1)默读课文3、4段,小组交流: ?军为什么会中计,说明了什么, ?白军最后的结局怎样,文中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2)教师点拨: 36 ?白匪先是晒得眼冒金花,后来是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指名读——评议——齐读) ?白军为什么会被自己的飞机轰炸, (男生读课文第4段) ?你能用尽量少的文字来概述一下草帽计吗, ?你觉得贺龙的草帽计“神”在哪里,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 小结:贺龙在上有敌机、下有追兵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及时应变的聪明智慧真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 2(讲历史上的“金蝉脱壳计”。 3(阅读《三十六计》。 课后反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这节课,教师就做到了这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一开始,教师不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在第二课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在这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 二、适时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引导者,适时的点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当学生在了解了我军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贺龙当时的思考,是这样点拨的:“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 _________ ,心想 _______。’的句 37 式说一说。”还有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想说说“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这些地方的点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2、《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 38 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 辔头 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 案() 吭() 衙() 役() 神() 按() 炕() 衔() 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39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40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 41 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 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在课 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 42 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13、《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 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43 重点检查: 卸完 、撕开、润喉咙、 烟熏火燎 、翻来覆去、 眼眶、沙哑 、面颊、 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 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 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44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45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 46 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力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疑点 47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 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 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 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 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 48 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 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 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 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 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49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美:(比西子)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教学反思: 《水就是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3(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 50 惜水资源。 4(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2(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情,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板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调动学生读书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不言自明、粗制滥造”等(注意分层次识字)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读思考。 (2)集体交流: 51 (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道理。) 2(自由读课文,将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记录下来。 3(重点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书,划出有关语句。 (随学生回答,板书: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水是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呢,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依据。并将自己的感受强烈的地方做好批注。 )集体交流。一边交流一边谈感受,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水 (4 对人体的重要性。 (5)齐读第七自然段。 小结: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饮水卫生。(板书) 4(研读第三部分 (1)讲究饮水卫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同桌交流一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集体交流。(归纳板书) 5(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52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6(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一位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水就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五、书写生字 学生自学,然后给大家当小老师讲解生字。 提示:比较形近字记住字形,如:溶(溶解)与熔(熔化)、榕(榕树),泄(排泄)与屉(抽屉),唾(唾液)与捶(捶打),惕(警惕)与踢(踢球),剂(剂量)与济(经济),疫(防疫)与役(兵役)等;“胃、尿”与字的意思相联系来记住字形。 作业: 1(写心得体会。 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教学反思(水就是生命) 这是一篇说明文,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呢,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以读为主,将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 53 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上。在学习第二部分的时候,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几个带有“三点水”偏旁的生字,引导学生了解水和我们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在学生潜心默读的过程中了解为什么称水为“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从而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有很充分的读书交流的时间。 在本节课上,教师还特别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记录读书内容、试着归纳提纲,再和课后的提纲作比较,使学生明白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掌握文章要点,并在今后的阅读中用好这种方法。 通过学生、教师的资料整合,唤起学习的情致。在结尾部分,还设计了课外延伸内容,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后,设计了“采访一下专家,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根据提纲进行对话。”的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用这种方式创设一种情境,贯穿到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篇文章是“危急时刻”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个性感悟;三是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运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方法。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 54 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关键,也是执教本文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实践中,可以具体确定教学的主要目标:?充分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理解,学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资源共享。?从虚拟情境的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名著中汲取养分,迁移学习、主动学习。难点是引导学生揣摩“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人们为什么视其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需要从整体入手,不可把文章肢解,引领学生入境生情,自主发展,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具体措施是通过搜集网络、图书资料,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阅读雨果的原著,体会雨果的语言风格。第二步,学生带着基本的见解展开自由读书活动,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第三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练习把自己的认识、感悟和体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积极质疑和主动探究的精神。第四步,说听读写结合,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依据教材,超越教材,拓展教材,并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 教学流程 一、夯实基础,重视预习 充分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计划的安排以下准备内容:?以“雨果”为关键词上网搜索和查阅图书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风格等。?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的障碍。有能力的同学进行初步的“批注式”阅读。?有条件的同学搜集或者观看电影 55 《泰坦尼克号》,也可以阅读相关电影剧本或者相关的资料,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对比学习。 二、渲染情景,走近文本 1(谈话:同学们,“海难”这两个字也许是任何一个航海的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字眼。大家想一想,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在学生初步讨论以后,加强视听刺激,调动学生求解的欲望。 4(小结导入课题: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所以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诺曼底”号遇难记》,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同样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不同的是这次事故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船上61人中有60人生还,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整体感知,触摸经典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自主读书:(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记一下。(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3)相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2(带着问题,圈点批注。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的, 谈话: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56 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提出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四、重点探究,深入体验 1(在同学们初步质疑问难的条件下,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围绕“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找出重点问题,分小组深入探讨。 本文虽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但全文没有一处直白的表露。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加强感情朗读放在首位,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汇报学习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以点带面的问题展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读有所悟,展现个性理解。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然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们想的是什么,哈尔威船长想的是什么,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出“如果你在‘诺曼底’号上,面对此情此景,你首先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灾难到来时,那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与镇定自若指挥的船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哈尔威船长关键时刻采用的特殊手段,正好体现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1“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他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他怎么会忘了自己, 57 ?2“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人们为什么不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上空出现了“伟大的灵魂”, 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一部分对话,反复阅读体验,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透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用对话的形式塑造形象的方法。 ?3“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本 文中多次描写“雾”:“大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等,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面对这“沉进大海的雕像”,怎样理解获救后的人们的心情, 五、积淀升华,挥笔成文 1(回归整体,归纳理顺。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有太多太多可以让我们琢磨和学习的东西,教师要懂得深入浅出,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顺学而导,不可生拉硬扯,也不必面面俱到。 (1)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全船人的生命。当我们想象到哈尔威船长好像一座黑色的雕像一样徐徐沉进大海的那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要求学生每人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从运用语言的角度,谈谈学习名作有哪些收获, 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本文中人物的对话为什么都是短句,给人什么感觉,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与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大雾弥漫”到“阴惨惨的薄雾”,记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你什么启示, 58 2(读写结合,学写心得。 课件出示:读完一篇文章后,把读后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写下来,就是心得笔记。 学生动笔学写心得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可以与网上搜集到的相关的心得笔记做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交流各自的作品。 六、前延后展,学无止境 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抑恶扬善。雨果的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都是世纪文学史上的名著,可在一定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如有条件,亦可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作品,进一步感知雨果笔下的“英雄”形象,扩展学生的视野。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59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6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说) 师总结:(出示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 年—1945年期间,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力量处于暂时有利地位,德军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日军占领了中国广大的领土。 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参战国家大约有 60 个。二战中有5000 多万人死亡;中国抗日战争中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最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胜利。 师:现在就让时间倒流,回到那 60多年前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与法西斯战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60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瑞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学生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研析情节 1(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伯瑞德夫人的表现。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瑞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师点评:虽然同学们的朗读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学生讨论,师小结。)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 师: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读出合适的语气,读出人物情感。 61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的表现。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为什么能这么从容,提示母亲的教育影响。) 再读有关句子。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提示: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照下面的句式展开讨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伯瑞德夫人„„ 62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女儿杰奎琳„„ 小结: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三口的勇敢机智,这种勇敢来自这一家人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记住在二战中像伯瑞德夫人一家一样的英雄们。 5(设疑讨论:二战结束了,法国人民赶走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如果你是法国总统,你将接见伯瑞德一家,为他们颁发勋章,你 将发给谁,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四、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法西斯的侵略。) 小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课下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将评选最佳编剧、导演和演员。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63 半 截 蜡 烛 一波三折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吹灭 端走 端上楼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想,要让学生弄明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必须让学生搜集有关“二战”的资料,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当学生汇报后,我又加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了“二战”,从此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法国一家人是如何保护秘密情报的意愿,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感知,小组合作抓重点语句感知,有感情朗读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加之让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精神。 《他发明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只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的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经过。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64 2(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于理解文章要点的作用。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间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3(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家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交流材料),有一个人的发明,却看不见,摸不着,他是谁呢,他到底发明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 三、研读课文 1(18世纪以前,毛瑟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文中哪儿写了制作的复杂, (生: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段落) 请把机械制作的复杂读出来。(指名读,如学生不能读出表示复杂的语气教师可范读。) (十分复杂、自己一件件、自己安装、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只能„„) 2(还有那些困难, 65 (生:数量大、时间紧迫、需要大量铁匠。) 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3(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惠特尼挺身而出。“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 (生答: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 4(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再回到二百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5(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原来制作方法:(制造)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生产)零件尺寸不同、单枝生产——(修理)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标准化做法:(制造)零件制造简便——(生产)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修理)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每一枝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中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1)(指名读句子)大家注意到了吗,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运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分号) 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初步联系使用分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 66 (学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出示句子“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6(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67 (2) 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寓言,理解寓意,领悟道理。 重难点、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审议所讲的道理。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记得的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请你们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 听。(学生发言)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寓言就是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 寓言《刻舟求剑》,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思考: (1) 你用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2) 《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节,(楚国人刻舟 68 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像“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同船人催楚国人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楚国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4、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复述故事内容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这样一句话吗,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发言) 2、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买鞋的人就跟你们想的不一样。(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 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 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 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69 1、字音:自度 持度 宁信度 (指名读,纠正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 (4)何不试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讲实际叫做教条。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有没有这种现象。 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照抄责成的 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练习复述并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3、练习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迟到》教学设计 70 教学目标: 1、学生课前能自学生字新词。通过阅读,学生能理解父亲对我的严和疼,以及我的变化,从而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查阅运用有效信息等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方法,先总结后分述的方法(第二课时)。 3、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 难点:理解、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跟老师一起学: 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提出不懂的问题。 2、注意订正多音字的读音。如:乘车、转身、挨打、混合、哭号、咻咻 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了。同位互相进行评价。教师可重点对易读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 字音:乘车、转身、挨打、混合、哭号、咻咻 字形:罚站、撩起、耻笑、包袱、恐惧、狼狈、征求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谁曾经有过经常迟到的经历,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与“迟到”有关的文章。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是写“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我”带着伤痛到学校上学,但还是迟到了。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到父亲默默的爱。从此以后,“我” 71 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4、思路: ,“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到父亲默默的爱。 ,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从课题、文章主要内容、重点段、重点句入手。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我”打得狠不狠,?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6、同学们在预习时都发现了,“我”挨打了。父亲打“我”打得狠吗,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的体会一下。 “爸气极了„„我挨打了” A. 打的动作: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 B. 打的声音:咻咻 同学们,父亲在盛怒之下,把“我”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发出了这样的“咻咻”声音。就这样藤鞭子一下一下抽打在“我”稚嫩的皮肤上,同学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7、是呀~多疼呀~“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我”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我”红肿的伤痕,一条条鞭痕像一条条丑陋的蚯蚓,盘踞在我的腿上。爸爸的鞭子何止打在了“我”的身上,也抽在了“我”的心里。“我”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难过之余,“我”还要把伤痕遮起来,如果同学看见了,一定知道“我”挨打了,如果他们知道这是爸爸下狠心打的“我”,一定会耻笑“我”的。“我”是多么委屈呀~ 伤痕火辣辣的灼热刺痛着“我”,当“我”再次注视着这些红肿的伤痕,不禁想到,别人家的爸爸像宝贝一样宠孩子,而“我”的爸爸竟然下手这么狠, 72 我又有些怨恨父亲了。 8、那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以前作者就是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再来读这段话,仔细读,抓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甚至是一个标点,去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都不象话了。 B、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C、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9、当吓了一跳的妈妈来催时,你提出了不上学的要求,当爸爸瞪着眼,让你快起时,你还在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借口,现在你明明知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还没挪动。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是呀~不去就不去吧,就一天,没什么吧,那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我”呢, 是的,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打“我”,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我们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老师读所有写父母的话,你们读所有写“我”的话,用心地读,一边读一边体会。 10、同学们,正因为父亲这么爱“我”,爱得那么深,才会狠地下心,下得去手打“我”啊~可是父亲狠狠地打了“我”,又赶到学校来为“我”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送)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段落,其他同学想一想,父亲给“我”送来了什么,(读课文15-18) 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送夹袄做什么,送铜板又做什么呢, 生: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怕“我”疼买药抹抹。 ——父亲心系着“我”的饥饱,挂念着“我”的冷暖,父亲关心“我”的身体。 73 11、是的,同学们说的就是父亲的良苦用心那~当父亲听着我痛苦的哭号,看着像只狼狈的小狗那样的“我”,想起“我”红肿着鼓起的发着热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呢,看似狠心的父亲,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带着他深深地关爱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穿上夹袄,轻轻地给“我”两个铜板。这就是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我面对着父亲,会想些什么呢,此时的“我”最想对父亲说什么, (父亲的爱感染了作者,也改变了作者,作者发生了改变,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 (正是父亲的爱使作者意识到不能再懒惰,要严格要求自己,勇于面对错误,从而改正了错误。) 12、其实父爱对小作者的影响何止这些。我们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 林海音在他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林海音的作品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来读一读。 课后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鹰每次打翻水杯时成吉思汗心理发生的变化。 3、能自学生字新词,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难点: 74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鹰每次打翻水杯时成吉思汗心理发生的变化。 难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跟老师一起学: 1、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重点提示“成吉思汗、满载而归、狩猎、拧断”的字音、字形。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提出不懂的问题。 4、每个人都会犯错,天才伟人也不例外,他们是怎样面对错误的呢,读课题(“汗”的读音。) 5、一个伟人和一只鹰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成吉思汗狩猎时,饥渴难忍,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艰难地接水却被鹰四次撞翻一怒之下杀了宠鹰,当他发现鹰是他救命恩人时追悔莫及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 分段: (1)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2——8)叙述成吉思汗狩猎时,饥渴难忍,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 (9——18)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19——22)成吉思汗爬上岩顶发现毒蛇呆住了。 (23)写成吉思汗的懊悔和顿悟。 6、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鹰,你从哪读出来的, ( )的鹰 (受宠、勇敢、聪明、忠心、可怜、受冤枉、给人启迪„„) 75 7、这只鹰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鹰,为什么他后来却弯弓射箭使鹰血流满地惨死在脚下, 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的句子。 8、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鹰的焦急,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 从哪些词语你体会到成吉思汗越来越生气,当鹰第四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时他会怎样想,于是当他弯弓射箭看到鹰血流满地惨死在脚下时, “这就是你的下场。”成吉思汗( )地说。 9、可当成吉思汗终于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他呆呆地站在悬崖边上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他不禁大声喊道,读23小节的两句话。 (“那鹰救了我的命~”“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10、此时的成吉思汗会怎样想,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是是非非自有论断。在你的心里你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鹰又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会犯错,那些伟人、名人也会犯错,关键要看犯了错误应该怎样对待,怎样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课后反思: 《我们的错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理解“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的深刻含义。 76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拓展阅读、更加明确正确面对错误的重要性。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如何正确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理解“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的深刻含义。 难点:认识如何正确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并用来正确指导自己的人生。 跟老师一起学: 1、订正读音。 注意:曲曲折折、畏缩不前 2、自由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思考诗中哪些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第一小节:学习“学习击鼓总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时可叫学生模仿句式联系实际再说几句。以便进一步体会“谁又能不犯错误。” 第二小节:“错误可能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可能”在犯错误时一种可能是错上加错,另一种可能却是成功。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第三小节:“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为什么错误不可怕,结合实际谈一谈为什么错误地对待错误是可怕的, 第四节:错误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一课,你要怎样读懂它呢, 4、二、三小节是否可以交换位置 ,为什么,(只有先正确认识错误,才能勇于改正错误。) 5、我国古典名著《左传?宣公二年》上有这么一句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敢于面对 77 错误、改正错误。相信大家在错误面前会做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课后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 的道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和新词;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用各种事理说明事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难点: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功能投影仪。 收集有关地球知识、我国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新课 自读自悟 1、自学生字、新词,教师点拨、检查。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地球的, 3、感悟语言,体会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学习 1、把你读懂和没有读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 2、设计活动: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对课文的语言感悟,开展以“图片展示”、“生态播报”、“数学神探”、“佳句点评”等小组活动,使学生领悟“只有 78 一个地球”的道理,并掌握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方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情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吧~(播放录像片) 2、当宇航员目睹地球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哪儿能看出地球的“可爱”,从哪儿能看出地球容易“破碎”, 二、合作探究,体会深意 1、自读感悟,抓住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等,联系全课,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结合课文、收集的资料和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深入讨 论。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汇报——图片展示。读了第一?二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在太空看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学生出示图片:地球、清澈的小河„„)图下配有文字说明,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地球的这两个特点。补充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2)学生汇报——生态播报。我们从课文和收集的资料知道,“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科学家把这些自然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并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学生结合课文和查阅的资料举例说明)补充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3)学生汇报——数学神探。科学家们提出了人类移居其他星球的设想,经过多方面的调查,这个设想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科学事实 79 和自编的应用题来说明“不能移民”。)补充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4)学生汇报——佳句点评。“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补充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4、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告诉我们这些道理的, 三、总结全文,朗读感悟 四、拓展 1、说一说:对地球妈妈说说话。(怎样帮助地球妈妈,)可以用上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等 2、写一写:写一两句宣传保护地球的话。 附板书: 美丽渺小 列数字 只有一个地球 资源有限 举例子 精心保护 不能移民 摆事实 造福子孙 可爱易碎 课后反思: 《鸟儿的侦察报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仿照文中的侦察报告谈鸟受伤害的例子,理解环保主题,受到应保护环境的教育; ,. 进行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理解课文的学法指导。 80 设计理念: 本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鸟儿朋友给作者发回的四份察报告贯穿全文,控诉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说明了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本文语言平实、浅显,结构巧妙。教学中以四份侦察报告为重点,引导学生读文、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以读促悟;抓住第一份侦察报告渗透学法,其余三份报告由学生在阅读提示的指引下小组合作学习,再进行全班交流,落实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置联系已有知识举例子环节、由文章内容想开去环节,使学生在交流、畅谈过程中,受到主题教育。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谈话:同学们喜欢鸟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谈鸟对我们人类的作用) 3.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份鸟给我们发回来的侦察报告,它向我们报告了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鸟向我们发回了哪些侦察报告, 2.读文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字音有必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点不到的地方,教师点拨:孵、呜咽、哭泣、烟囱)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份侦察报告: (1)提问:第一份侦察报告向我们报告了什么,提示:用一句话概括报告的内容。追问:野鸡妈妈为什么孵不出小野鸡, (2)读文:请两位同学来做情景再现:一人读鸟儿朋友的话,一人读野鸡妈妈的话。请其他同学点评这组同学读得怎样, 81 (3)教师点拨:如果你是野鸡妈妈,你现在心情如何,文中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的,“忧郁”什么意思,“重重叹了一口气”说明什么,谈谈读了这份侦察报告你有什么感受, (4)再来有感情地读课文。 2.合作学习后三份报告: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后三篇侦察报告,注意友情提示: [课件出示] 1.了解侦察报告的内容,产生这一不幸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这份侦察报告。 4.结合报告中的重点词、句谈谈读了这份侦察报告的感受。 (2)交流学习第二份侦察报告的结果: 请一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组可进行补充。 师点拨:怎样解释“呜咽”,“呜咽”与“哭泣”的区别是什么,“已经不是第一回啦,”说明什么,、 有感情朗读 过渡:小野鸡孵不出来、燕子死了、作为海洋清洁工的海鸥朋友怎么样呢, (3)交流学习第三份报告的成果 请一组汇报 师点拨:请同学们充当海鸥这一角色,代表海鸥做个自述;记得我们学过的《海鸥》这首歌吗,一起来唱一唱。歌中描绘的情景与我们从侦察报告中了解的情况相对比,你感受到什么, 有感情朗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表达我们的感受。 过渡:正当作者为小野鸡、燕子、海鸥的不幸遭遇感到不安时,收到了一份加急电报。 (4)交流学习第四份报告的成果 请一组同学汇报 师点拨:鸟儿朋友的心情怎样,作者马上去营救它,结果呢, 82 (5)这四份报告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3.课文读到这儿,你能联系平日读到的有关鸟的知识和我们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举出报告中反映的这种鸟受伤害的例子吗, 4.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使鸟频频受到伤害,我们想想吃草籽的鸟、吃害虫的鸟、吃鱼的鸟都受到了死的威胁。同学们看课文第16自然段,把文中的“我爱看”、“我爱听”、“我更感谢”都换成“没有”读一读。读完后,你感受到什么, 5.在此,你想发出什么呼吁, (四)总结: 让我们把这些倡议落实到行动中,并号召全人类都来这样做。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 《绿色千岛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绿色千岛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能力目标:揭示一个道理,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创造绿色奇迹。 德育目标: 提升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千岛湖的美景与它的形成,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方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文识字,读通课文。 83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给课文分段。 4(交流汇报。 这一活动,帮助学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作准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学习新课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进行梳理,确定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A、千岛湖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叫千岛湖, B、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C、为什么叫“绿色”千岛湖, 3(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读课文,边读边进行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4(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理解,并认真倾听他人的读书感受。学生之间互为补充。 5(个别同学在全班汇报读书收获。 初步了解千岛湖的形成,理解综合工程及水上森林的作用,了解人们为千岛湖的绿,所做出的努力。感受千岛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体会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们保护自然,遏制水土流失,使岛更绿水更清。从而突破文章主题“绿色”及单元主题“家园的呼唤” 三、千岛湖一日游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相关内容,设计导游解说词。 2(自读解说词,弥补不足。 3(在小组内轮流当导游,介绍千岛湖。 4(评选出小组的优秀导游员。 5(各小组优秀导游员在全班展示,评出班级最佳。 (解放学生思维,有机组合教材材料,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使用教材的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千 84 岛湖山清、水绿、岛美感受千岛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千岛湖的治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1(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2(教师引导学生可举出生活中正、反两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3(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表明思考。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只有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会更好的回报人类。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呼吁学生,保护环境。 五、引言,北京的龙须沟,解放前是一条臭水沟,1951年,北京市各界代表讨论根治龙须沟,北京市卫生工程局组织技术人员制定《龙须沟治理》,开始根治龙须沟。现在的龙须沟,水不臭了,也变清了。学校附近有一条臭水沟,请同学们为它的治理出谋划策。 1(了解臭水沟的成因,及对环境的污染。 2(针对了解到的情况,提出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治理意见。 3(设想治理后的臭水沟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多种渠道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资料,将自己的环保意识表现在设计方案中,将环保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绿色千岛湖 A、千岛湖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叫千岛湖, B、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C、为什么叫“绿色”千岛湖, 课后反思: 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85 86
/
本文档为【【精品】天马教学设计4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