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名中医刘渡舟医案

2019-08-19 50页 doc 151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名中医刘渡舟医案刘渡舟医案 小青龙汤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
名中医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小青龙汤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刘渡舟医案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刘渡舟医案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予小青龙加石膏汤:炙麻黄、甘草、干姜、桂枝备6克,细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45克,五味子l0克,法半夏、杏仁、芍药各12克,苡仁15克。服一剂,热减,咳喘皆减,胸部仍觉闷病,连服三剂,热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病亦消,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续进3剂,诸证若失,唯纳食欠佳。胸透双肺野清,有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细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陈夏六君丸调理善后,病去人安。(新中医l 989;(4>:按语:本案感受外邪,胸闷咳喘,痰多质稀,脉浮滑数内饮,兼有郁热,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法取效。 刘渡舟医案 四、胸痹(冠心病)刘景棋医案:马某某,男,59岁,1979年5月18日初诊。胸憋气短,微咳,心前区经常疼痛,背部发凉疼痛巳四年。发作时,出汗,口渴,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缓解,电图检查为心肌劳损。舌红苔薄白,左脉沉弦,右沉。印象:胸痹。辨证:饮犯胸鹰,胸阳被遏。治则:解散寒,温化痰饮*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9克,五味子9克,一剂。服药后稍有烦躁,两小时后缓解,心前区疼痛亦随之消失。年后复查末加重。(《经方验犯987;18)按语:寒饮相搏,阻于胸府,胸阳痹阻,而病胸痹。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治本之措也。据报道,冠心病患者表现有痰饮证候者,本方有较好疗效。 刘渡舟医案 五、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熊曼琪医案:陈某某,女,59岁,美国华侨,1986年9月l7日诊。咳喘痰多反复发作四月余,伴胸痛一周,入院前曾在美国多方求治数家医院,用多 种抗菌素及止咳药无效,咳嗽渐甚,痰多质稀,近一周伴石侧胸胁疼痛,咳嗽气促,病情加重,故专程从美国回相国治疗。诊时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质稀色白,卧则气短,右胸胁疼痛,咳唾转侧左侧亦有引痛,口渴喜热饮,舌谈偏暗、苔白略滑,脉细滑。体温37.1。一37.5℃,脉搏:96—10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右胸稍隆起,叩诊过清音,左下肺呈浊音;右侧语额强,左侧语颤减弱,双肺呼吸音减弱,以左侧为甚;有下56闻及湿性哆音。痰培养:肺炎双球菌;白细胞11,400/立方毫米冲性77%,淋巴22%。胸透及x光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左胸膜增厚粘连,左肋膈角变钝,见有移动性液体,左膈活动受限,右肋膈角稍钝,密度增高,左上肺陈旧性肺结核。中医诊为悬饮。届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不利。治悬饮,常用十枣场类方。患者病久体虚,恐不堪峻逐,故拟温肺化饮,给予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五味子、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法半夏、杏仁各12克,白芍、桃仁、云茯苓、丝瓜络各15克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咳嗽、胸痛等症明显减轻,咯痰少,可平卧。以此方加减进服20余剂,呼吸平顺,卧起行走自如,咳嗽、胸痛等症均愈,出院时查各生理常数均正常。为巩固疗效,带本方数剂,加用理中丸以调理善后。(新中医19893<4):18)按语:悬饮之证,多用十枣汤收功。然本案患者病久不愈,正气不支,攻之必不堪任,因证属寒饮内停,故径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竞收全功。刘渡舟医案 六、汗出张育清医案:吴某某,女,49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 冬夏,稍动则汗出浸衣,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 清冷,背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 。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味:麻黄、细辛各 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茜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服2剂, 汗出减少。再进2剂,自汗止。续服玉屏风散,以善其后。按语:自汗以卫阳不因者多,然本 案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废理开阅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 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龙沥温肺化饮,以绝病本,加麻黄根一 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圃,以助废理开因复常。辨治得当,顽疾 尽拔。 七、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王新昌医案:赵某某,男,48岁,1985年9月4日初诊。半年 来经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呕吐,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伴院腹 闷胀,吸气纳呆,消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钡餐透视:胃蠕动 增强.幽门钡剂通过缓慢。西医诊为幽门不全性梗阻。病机为寒犯胃腑,水饮内结,宜温阳 化饮:桂枝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干姜8克,麻黄6克,细辛3克,半夏15 克,五味子9克 ,枳壳12克,厚朴12克。两煎台和约250毫升,一日分3—4次空腹服之。3剂后呕吐基本消失 ,惟腹胀明显,上方加炒莱服子30克仁6克,连服6剂,诸症尽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河南中医1987;(5):45)按语:本案呕吐虽无表证,但却遇寒加重,伴院闷纳果,苔白腻, 脉沉细,本寒饮伏聚于胃皖之证,放每受外寒引动而发,以小育龙汤温化内伏之寒饮,则呕 吐得止。 八、遗尿黄道富医案:龚某,男,66岁,1991年4月26日初诊。素有慢性气管炎及习惯性 便秘史。3个月前有口鼻气臭,头目昏眩,心下痞满不舒,咳吐涎沫不止。4月3日始小便次数 增多,夜间遗尿,有时达3—4次,经多处治疗无效。近日又因外感风寒,咳嗽加重,不能乎 卧,遗尿一夜达8次,形体消瘦,面色毗白,喘息气急,唇口发绀,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舌淡 ,苔白厚滑,脉浮弦。证属外感风寒,寒饮犯肺。洽宜解表蠲饮,拟小青龙汤。处方:麻黄 、桂枝、甘草各5克,姜半夏、白芍各10克,细辛、五味子、干姜各3克,水煎分2次热服。3 剂后,身微汗出,咳喘大减,夜间遗尿减至3次。原方连进7剂,诸症皆消。续服肾气九月余 善后,随访年余未复发。(新中医19935(9),46)按语:素有寒饮内盛,复加风寒外引,外寒 内饮,郁遏于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令膀胱开合失司,而致遗尿。用小育龙汤温肺 以固肾,化饮以制水,为下病上治之法也。 九、痛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朱莹医案:王某,男,31岁。患肢体关节疼痛2年余,曾在当 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药治疗,效不明显,时轻时重,于1990年6月12日来 我院就诊。经详细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双手腕、手第一指关节、右脚历 骨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遇冷水后加重,二便调,舌淡红,苔白润,脉弦细。此乃痛痹 之顽证,着力温通除湿,以小青龙汤化裁:麻黄6克,生姜15克,赤白芍各15克,细辛10克, 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5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附子12克(先煎),木瓜15克, 木防己10克,炙甘草12克,6剂,1日l剂。服药后,关节肿胀明显减轻,继服16剂,病愈,以 后末再复发。(甘肃中医学院学报U92;<3),36—37)按语:本案为寒气胜之痛痹,从 其舌脉 之象,又知有饮邪内停,寒饮搏击,侵于经络关节而发痛痹。用小青龙汤在于温寒化饮,寒 去饮化则经脉自通。当然.本方虽温散有余,但祛风通经不足,故加二活、附子、木瓜、防 己等以弥小青龙之不足也,终令病愈。可见,小青龙非只月于寒饮咳喘之疾,经过辨证加减 ,其用广泛。 十、泄泻张育清医案:李某某,男,50岁,1985年3月6日初诊。自诉昨晚起腹泻,至今 晨已七次,泻物如水下注,无臭秽,腹中雷鸣,脐中隐痛,微恶风,头晕,泛恶,小便量少 、色清,舌苔薄白,脉弦细。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届风寒犯肺,致大肠传导失司之证。治拟 温肺散寒,以复大肠传导之职,小育龙主之。处方:麻黄、干姜、五昧子各7克,桂枝、法半 夏各10克,白芍12克,细辛、甘草各5克,1剂。药后,激汗出,风寒去,泻止而愈。(新中医 1987;(U):46)按语:本案辨证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考虑。风寒闭肺,肺气不宣,则下走大肠 ,使其传导失职;且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液不走膀胱而偏渗于大肠,故见大便下注 如水。治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待风寒去,肺治节有权,大肠传导复职,则泄泻自止。此下 病上取之例也。 十一、闭经罗国良医案:戴某,女,30岁.1975年10月20日诊。病恶寒发热无汗,卧床 2日。询病史一年来常吐痰涎,咳引胸痛,且闭经—.年。病者前额肌肤灼热而躯体覆以棉被 ,脉紧而滑。余以为当务之急,乃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大法,投以小青龙汤;麻黄、桂枝 、半夏、干姜、白芍、五味子各10克,细辛4.5克,甘草5克。1剂。次日到病人家中,迎见 病扫在厅堂打扫,与卧床就诊时判若两人。其述服药后汗出热迟喘平,思食,服稀粥已两次 。当晚并见月经来潮,经量中等。(新中医1987年;(1z>;17)按语;本案闭经,以其病史及 脉证,乃痰饮为思也。迫其病初,必有感寒,寒湿不化,聚而成痰成饮,阻塞冲任,使胞络 闭阻而月事不行。《金厦要略》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经水断绝。”《妇科大全》亦有“痰涎壅滞而经不行”者。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寒饮,辛开通闭,故在饮去表 解之时,一稳闭经,亦随之而愈。[补述]刘渡舟教授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 节:(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 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 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 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 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 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 ;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 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 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 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但六个环 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7 张珲 等级:九品医仙贴子:52积分:158杏林币:10来自:山西长治注册:2006-08-20 第12 楼 多多易善! 中医是最深的哲理! 2006-09-01 20:54 本主题回复11贴,浏览175人次,分页:[1] [2] 快速跳转论坛至... ╋测试论坛│├测试BUG区 │├休闲论坛 ╋测试 │├111 →快速回复:[推荐]刘渡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您是否还没有 注册或还没有登陆 本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网站留言┋友情链接┋与我在线┋管理┋ 437.500 毫秒(10次) 本站当前有1 人同时在线 最高峰有31 人同 时在线 最高峰发生在:2006-9-6 21:18:19 本站总访问量:7222 人次 本站统计时间:从2003年6月至今 " src="医案分析(浏览主题).files/top_logo.gif" border=0> 杏林医仙网 mailto:hongyanlige66@126.com QQ:88933676 Copyright (c) 2006 Kai99.com 备案:冀ICP备06021445号 加入收藏 免费注册 用户登陆 帮助中心 下载中心 娱乐中心 |杏林首页| |杏林新闻| |杏林佳话| |名师垂教| |名师风采| |武医天地| |学子佳作| |基础学习| |杏林论坛| |在线商城| |酷站推荐| |杏林百草| |集萃| |杏林视频| |医史名人| |食疗养生| |理论探寻| |就医指南| |临证备要| |在线交流| 今天是:2006年12月01日星期五您现在位于:首页→杏林论坛→医案分析(浏 览主题) [公告]欢迎光临杏林医仙网,希望您多提宝贵! 杏林论坛→临床指导→医案分析→浏览主题 医案分析(浏览主题) 杏林春晓[精华] [事件] [管理] 主题:[推荐]刘渡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 1 楼 [推荐]刘渡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 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 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 汗而病愈。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 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 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 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 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 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 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 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 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 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 处方: 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 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 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 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福建中医药19 64;<5):35)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 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褐 ”、“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诅 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 ,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 则愈,宜桂枝场: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 2枚,炙甘草6克,3剂。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 愈。(《经方临证指南》1993:2)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 。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 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 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 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 ,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 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 和营卫,开发2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5剂。 服药后,唯腋下赂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 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山东中 医杂志1989;(5>r 45)按语: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 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 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 ”,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 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 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 除。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六、畏寒 祝诺予医案:骆某,男,50岁,1971年8月某日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 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 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乎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5剂 。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瞩再服3剂, 痊愈。(中级医刊1979241>,45) 按语;营卫不和之证。卫不外因,则营不内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七、风温初起 任继学医案:吴某,女,63岁。1987年11月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 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 口唇红润,舌谈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病发于小雪前两日,为 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桂枝 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剂而痊。(江西中 医药l 988;(2>:10)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温病条辩》曰 :“太明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 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法邪,调和阴阳。正如吴瑭所说;“盖温病忌汗,最 喜解肌,桂枝扬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 。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 外感风热之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八、奔豚气 秦伯末医案;某叟,70岁。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 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 ,病为奔豚。子桂枝汤,共16剂,奔豚大为减轻。(《谦斋医学讲稿》1964;144)按语:阳虚 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 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九、下利 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患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医时以参、附、诃、罂之类治之。先生诊之曰:百合篇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拯之者也。乃与大剂 之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与百合知母场,以谷食调理之,渐渐复原。(《呈汉医学 )1956:54)按语;下利日久,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之证,乃营卫、气血不和之象。营卫不 和,气血乖乱,传导失常,则见下利不止。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以止利,乃“逆流 挽舟”之又一法也。 十、重症虚劳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 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 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刻诊:形瘦气怯,面萎 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 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 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5剂 。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 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 诸病皆除。(湖北中医杂志1992;(5>:6)按语: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观其夏 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 ,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 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刘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 鹄。待阴平阳秘,精神内守,则虚劳可愈。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 养先天也,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十一、厥证(排尿性晕厥) 金树武医案:孟某某,女,12岁,1987年6月4日初诊。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 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照3—5分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 息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服。给 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静点刺五加、参附汤、四昧回阳饮等药不效。查:神志清楚, 面包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诊断:厥证。中医辨证周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拟用和 法,以平为期,调和阴阳。投桂枝汤: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I o克,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 服药后晕质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点(卯、酉)发作,卯酉乃是阴阳相接之时,药 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915(5);41)按语:伤 寒大论云:“凡服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桂枝汤调和阴阳,顺接上下,通达内 外,故能治厥。尤见汗出脉缓者,其效更捷。 十二、噎膈(弥漫性食管痉挛) 俞世伟医案:黄某P5,56岁,1984年6月18日初诊。发作性咽下困难两年余。病起时因情 志不舒渐感吞咽干燥食物困难,近日加重。到省医院校查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食道官能症 ),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暗示疗法末见良效。刻诊自述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头昏自汗,咽食 便喳,食后胃中咽陈,呢气数声,甚时气从鼻出苔薄白,脉缓。证属阴阳失调,胃气不利。 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乌药10克,沉香1D克,水煎服 ,日1剂。服药4剂,症状改善,吞咽顺利,继服20余刑,话症皆除o(山西中医1992; 45>; 50)按语:吞咽困难见汗出脉缓、鼻呜干呕者,病本在于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由胃气本虚, 又加情志所伤形成,用桂枝场调和阴阳,舒展脾胃气机,可谓抓住了疾病的关键。 十三、风隐疹(草麻疹) 刘渡舟医案:一男性患者,60岁,患等麻疹,搔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 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膜,营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法风调和营 卫,方用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服药后吸热稀 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经方临证指南1993)按语:痒者,阳也,风为阳邪,侵于肌 肤,稽留不去而作痒疹。同时,风中令营卫不和,则汗出恶风,脉浮而缓,诸症迭现。故用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不治疹止痒而疹自消、痒自止也。 十四、月经疹 张伯华医案:李某某,22岁,1988年10月20日诊。l 6岁初潮后全身漫起疹子,经用抗过 敏西药翌日消失。嗣后每逢经水来潮其疹自发,再用中西药不效,经净自消、周而夏始,缠 绵至今。证见:全身散布红色疹块,痞痒,舌淡,苔白,脉浮而弱。辨为:阳浮阴弱,营卫 不和。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枣12枚,甘草6克。3剂。药止痒 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续服上方2剂.其疹未发。随访半年,未复发。(四川中医U895< 4>;35)’按语:月经来潮,阴血亏虚,阳气浮动,致营卫不和,皮暖气血郁滞而发痒疹。 桂枝汤有解肌作用,能调和肤废之营卫气血,消除痒疹。反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气血失调 之痒疹,皆可使用本方。 十五、妊娠发热 大场敬节医案:一妇女,自妊娠七月始,每日午后热毒上升,达38℃许,历十数日而末 治愈。一医诊断为结核热,乃人工流产适应证,而患者不欲手术,求余往诊。诊察所见:脉 浮大而弱,并无额数,咳嗽亦不甚激烈,且有食欲,于左肺上叶有浸润。余投以桂枝汤 ,历时三周间,热始下降,终于正常分娩。…… 按语:本案妊娠发热血亏虚,乃阳浮阴弱所致。阳气浮动则见发热,阴血亏虚故脉来浮大而弱切中桂枝证之病机,故用桂枝汤调和卫阳、益营阴而愈。(哈尔滨中医l 960;(8): 7 1) 十六、小儿惊风 吴佩衡医案: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 ,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谈白。脉来浮缓 。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软,不耐风寒,以致卒然抽 搐而成急惊风状。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 解。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小枣7枚。 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吴佩衡医案》l 983:2)按语:小儿脏腑娇嫩,营卫未充.又加寐醒之后,肌废疏松 ,故突受风邪,使太阳经脉劲急不柔,而见角弓反张,手掐目吊,《索问·至真要大论》所 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所幸发热汗出,脉来浮缓,仅为太阳肌表之证.故宜桂枝汤 法风解肌,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之后,仍从肌腠而解。 十七、小儿尿频 程卫东医案:刘某某,男,5岁,1986年5月19日初诊。其父代诉:半年前因患“尿路感 染”而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经服中药治疗后,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频尚存,近一月 逐渐加重,每小时达3—5次。息几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细。查尿常规阴性。治以补肾因涩,投缩泉九加昧。服药3剂阁效。虑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汤 以调和营卫。方药:桂枝4克,白芍6克,生姜3克,甘草4克,大枣3枚。水煎服, 1日l剂。服 6剂,畏寒、白汗消失,尿频减半,效不更方,继服原方10剂而愈。(国医论坛19884(4): 50 )按语:《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不藏,起因较多,虚实皆有。本案尿频兼有自汗、畏寒等太阳表证,乃卫气不与营和之征。盖卫气“温分肉, 充皮肤,肥膀理,司开合”,开合失司,太阳经气不约.则外而自汗.内而尿频;又温养不 得,自感畏寒。当此之时,缩固无用,唯调和营卫是为正法,投桂枝场则使营充卫固,协调 互用,是为方证相对,果获佳效。 十八、聚星障(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魏承朴医案:高某,女,36岁。右眼干涩两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疗无效,l 990年 3月20日就诊。检查:右眼远视力o.6,近视力o.6/30cm。球结膜混合充血(十十),角膜中 央见点状灰白色浸润,2%荧光素染色(十十),角膜知觉减退,KP(一),房闪(一)。兼见鼻塞 流涕,恶风汗出,舌质谈红,苔白滑,脉浮缓。诊断:右眼单疤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右眼 聚星障。治宜琉风祛邪,调和营卫,退翳明目。处方, 桂枝、白芍各9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枣5枚,蝉衣6克,每日l剂,水煎服。 服6剂,远视力o.8,球结膜充血减轻,角膜轻度混浊,2%目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 。又服5剂,远视力1.o,球结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荧光染色(一)。追踪观察2年以上未 见复发。 按语:聚星障属目障范畴,病变复杂,病情缠绵且易复发,严重者可致失明,临床尚无特效疗法。本案由感受风邪所致,其辨证眼目在于伴有汗出恶风、脉来浮缓等症。故用桂枝 汤加蝉衣以祛风明目。若因其他原因所致目障者,则又当据证而论,灵活用药,不必拘泥。 十九、目盲 彭履样医案:某男,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肿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 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查以前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 ”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剂。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痛,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 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 ,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疗所为。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8克,甘草9克,6剂。 服3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6剂服完,视物比较清楚,守上方,再服6剂。半月后来 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读报,一年是随访,未复发。(《经方应用)l 981;4)按语;《灵枢 ·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案目疾,误治所为,因屡用苦寒,损伤脾 胃,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渐至目视不明。投桂枝汤则使脾胃得补,营卫 获充,精气上注,而目渐光明。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2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 2 楼 桂枝加葛根汤 一、项背拘急 刘渡舟医案:刘某菜,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 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 。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 阳阳明合病”。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枣12枚 。 服药后,不须吸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0)按语:本 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后世用本方治疗外感不 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刘老认为,本方用于治疗风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颌关节炎等 ,亦有较好疗效。 二、痢疾 蒲辅周医案:陈某某,男,4岁半。1963年8月15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4小时内抽风2 次,因昏迷而急诊入院。患儿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现象,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 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翌日,面色转灰暗,寒战高热,呼吸微弱,经人工降温16小时, 方得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上午发生寒战,且有紫绀,肢凉,午后高热(42—4 3℃)无汗,时有语妄躁动,每日下利脓血便20余次,胀,里急后重,无呕吐,食欲尚可。血 栓:白血球逐渐减少,出现粒细胞减少征(白血球总数600/立方毫米,中性0%)。大便培养 :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抗菌素等药物不敏感,于26日请我院中医会诊。诊 时息儿呼吸促迫,唇色淡红,腹满不硬,午前寒战,午后高热,右脉沉滞,左脉弦大而急, 舌质色淡,苔薄白而腻。证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表郁里结,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 若单治其里则伏邪不得外越,内结必然更甚,病为正虚邪实。幸胃气尚存,津液末竭,急宜 升阳明,和营卫,开玄府之闭,达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上药用文火煎取180毫升,每4小时服30毫升。药后另服荷叶、炒粳米煎汤。仿桂枝汤服 法以助汗。药后当夜染梨汗出,但小腿至足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无寒,但仍有 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湿之品调理一周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l 964;<8>:13)按语:本为中毒痢疾,高热、脓血便,但面白、肢凉、恶寒战栗较为明显 。据此,蒲者不落以苦寒清热解毒治痢之巢白,反用辛温之剂开表达邪,逆流换舟,使表开 则里畅,热去而痢停。非善读仲景书之人决无此稻略也。 三、落枕程昭寰医案:马某某,男,18岁。患落枕,每年3—5次,发作时头不能侧顾, 项强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发作针刺按摩3—5次,即能获效。但偶感风寒,旋又发作,偶有 汗出、怕风,要求服中药断其根,乃用汤药。就诊时见:舌质谈,苔薄白,脉浮迟。余曰: 疏一方,发作时服3剂,再发再服。疏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9克葛根15克,当归12克。如此服用2 次,遂不再发。(伤寒心悟1989:81)按语:落枕常发,发则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脉 浮迟,桂枝加葛根汤证备,是用之即效。 四、斜颈(痉挛性斜颈) 王立恒医案;王某,男,32岁,1980年8月5日初诊。自诉5小时前,无故突然头呈阵发性 、不自主地向右上方倾斜。曾在某县医院肌注氯丙嗪50毫克,庆大霉家8万单位治疗,病情无 好转,急来我院诊治。察舌质谈,苔薄白,脉缓。体检:发作时先是头呈不规则的细小的动 摇,继则头逐渐向右上方倾斜或后仰,下颌向对侧扭转并稍上,口张难合,两目上翻,并伴 有项背强急,自汗,恶风,咽干。每5—10分钟发作一次。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辨证 为外邪侵袭,营卫失调,太阳经输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流利经脉,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15克,桂枝12克,杭白芍30克,炙甘草l o克,大枣5个生姜3片。水煎服, 1日l剂 ,分2次服。服药2帖,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国医论坛l 990;(1>:18)按语:痉挛 性斜颈为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主要由颈服、胸铰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随意的收缩而产生的痉 挛,局中医“痉病”范畴。本案兼见自汗、恶风、脉缓,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五、痉证(僵人综合征) 张振东医案:王某,女,52岁。平素易汗出,1985年lo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渐至颈项强 ,下肢僵直瘛纵,不能下地,伴发作性呼吸困难,甚则窒息。经某医院诊断为僵人综合征。 诊时头项强直,转侧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苍白,言语欠清,神情淡漠。双眼内收外展受限 ,双胸锁乳突肌、腹肌紧张,四肢张力高,反射活跃,双脚趾向足心拘挛。全身湿润有汗。 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伤津,筋脉失养。治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枚。 连服30剂,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全蝎3克,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缓解,肌 肉松弛柔和,语言清晰,虽尚有脚趾拘紧,已能下地行走。(浙江中医杂志U88;(2>: 89)按 语;素体亏虚,膀理疏松,汗出潦潦,久则伤律,无以潘养筋脉,而见头项强直,手足挛急 ,反复不愈。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止汗,重用葛根以升津液,舒筋脉,再加全蜗以熄风止痉 。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六、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金树武医案:魏某,女,45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自述右动侧面部肌肉颤动,且 有麻 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颤动,项背强儿几,右侧 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医院均诊断为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场、牵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检查 :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颤动,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风邪侵袭,营卫不和,分肉不利,筋脉失养。仍以法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 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l o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 服后吸热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 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中医杂志1989;(1>:27)按语:腠理不固,营卫 不和,致络脉筋肉失养,加以风邪扰动而发病,参以脉证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用之果验。 七、睑废(重症睑下垂) 秦天富医案:赵某某,女,6岁,1984年10月lo日初诊。其父代诉:思儿于三月前外出途 中,因感风寒,当晚发烧,三日烧退后,遂发现双眼睑下垂。经省、地等医院诊为“重症睑 下垂”。口服维生素BI,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仅有短暂之效,须臾复垂,且逐渐加剧。刻诊 :患儿发育一般,舌脉末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只见患儿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 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服三剂,毫无效果。细思之,眼睑 乃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起之处,患儿初因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经气不振 ,故使眼险下垂。以通阳疏络,调和营卫法治之,处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枳壳15克,防风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服,3剂,日1剂。药后明显好转,已能平目视物。因形气较弱,又以原方中加黄芪lo 克以复正气,3剂。半月后其父来告,眼睑完好如前,随访一年末见复发。(山西中医l 987; (4>115)按语:本病临床多以脾虚气陷治之,然本案乃风入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其依据乃 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此经脉辨证之典范也,果用桂枝加葛根汤取效,临证值得深 思。 儿、风隐疹(荨麻疹) 封万富医案:李某某,女,37岁,患荨麻疹数年,每日必发,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风时 加重,病发则全身肌腠不舒,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虽为小疾,但病发时搔痒难忍, 心中作烦,颇影响工作与休息。辨证:废理疏松,风入毛窍,阳气外泄。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再加防风15克。共服20余剂,基本告愈。(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4),44)按语:本案辨 证眼目一是痒疹逢汗遇风加重,二是发则全身肌腠不舒。为风中肌腠,扰于玄府,太阳经脉 不舒,病合桂枝加葛根汤证,故用之即效。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3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 3 楼 桂枝加葛根汤 一、项背拘急 刘渡舟医案:刘某菜,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 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 。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 阳阳明合病”。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枣12枚 。 服药后,不须吸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0)按语:本 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后世用本方治疗外感不 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刘老认为,本方用于治疗风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颌关节炎等 ,亦有较好疗效。 二、痢疾 蒲辅周医案:陈某某,男,4岁半。1963年8月15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4小时内抽风2 次,因昏迷而急诊入院。患儿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现象,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 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翌日,面色转灰暗,寒战高热,呼吸微弱,经人工降温16小时, 方得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上午发生寒战,且有紫绀,肢凉,午后高热(42—4 3℃)无汗,时有语妄躁动,每日下利脓血便20余次,胀,里急后重,无呕吐,食欲尚可。血 栓:白血球逐渐减少,出现粒细胞减少征(白血球总数600/立方毫米,中性0%)。大便培养 :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抗菌素等药物不敏感,于26日请我院中医会诊。诊 时息儿呼吸促迫,唇色淡红,腹满不硬,午前寒战,午后高热,右脉沉滞,左脉弦大而急, 舌质色淡,苔薄白而腻。证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表郁里结,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 若单治其里则伏邪不得外越,内结必然更甚,病为正虚邪实。幸胃气尚存,津液末竭,急宜 升阳明,和营卫,开玄府之闭,达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上药用文火煎取180毫升,每4小时服30毫升。药后另服荷叶、炒粳米煎汤。仿桂枝汤服 法以助汗。药后当夜染梨汗出,但小腿至足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无寒,但仍有 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湿之品调理一周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l 964;<8>:13)按语:本为中毒痢疾,高热、脓血便,但面白、肢凉、恶寒战栗较为明显 。据此,蒲者不落以苦寒清热解毒治痢之巢白,反用辛温之剂开表达邪,逆流换舟,使表开 则里畅,热去而痢停。非善读仲景书之人决无此稻略也。 三、落枕程昭寰医案:马某某,男,18岁。患落枕,每年3—5次,发作时头不能侧顾, 项强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发作针刺按摩3—5次,即能获效。但偶感风寒,旋又发作,偶有 汗出、怕风,要求服中药断其根,乃用汤药。就诊时见:舌质谈,苔薄白,脉浮迟。余曰: 疏一方,发作时服3剂,再发再服。疏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9克葛根15克,当归12克。如此服用2 次,遂不再发。(伤寒心悟1989:81)按语:落枕常发,发则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脉 浮迟,桂枝加葛根汤证备,是用之即效。 四、斜颈(痉挛性斜颈) 王立恒医案;王某,男,32岁,1980年8月5日初诊。自诉5小时前,无故突然头呈阵发性 、不自主地向右上方倾斜。曾在某县医院肌注氯丙嗪50毫克,庆大霉家8万单位治疗,病情无 好转,急来我院诊治。察舌质谈,苔薄白,脉缓。体检:发作时先是头呈不规则的细小 的动 摇,继则头逐渐向右上方倾斜或后仰,下颌向对侧扭转并稍上,口张难合,两目上翻,并伴 有项背强急,自汗,恶风,咽干。每5—10分钟发作一次。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辨证 为外邪侵袭,营卫失调,太阳经输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流利经脉,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15克,桂枝12克,杭白芍30克,炙甘草l o克,大枣5个生姜3片。水煎服, 1日l剂 ,分2次服。服药2帖,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国医论坛l 990;(1>:18)按语:痉挛 性斜颈为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主要由颈服、胸铰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随意的收缩而产生的痉 挛,局中医“痉病”范畴。本案兼见自汗、恶风、脉缓,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五、痉证(僵人综合征) 张振东医案:王某,女,52岁。平素易汗出,1985年lo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渐至颈项强 ,下肢僵直瘛纵,不能下地,伴发作性呼吸困难,甚则窒息。经某医院诊断为僵人综合征。 诊时头项强直,转侧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苍白,言语欠清,神情淡漠。双眼内收外展受限 ,双胸锁乳突肌、腹肌紧张,四肢张力高,反射活跃,双脚趾向足心拘挛。全身湿润有汗。 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伤津,筋脉失养。治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枚。 连服30剂,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全蝎3克,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缓解,肌 肉松弛柔和,语言清晰,虽尚有脚趾拘紧,已能下地行走。(浙江中医杂志U88;(2>: 89)按 语;素体亏虚,膀理疏松,汗出潦潦,久则伤律,无以潘养筋脉,而见头项强直,手足挛急 ,反复不愈。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止汗,重用葛根以升津液,舒筋脉,再加全蜗以熄风止痉 。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六、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金树武医案:魏某,女,45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自述右动侧面部肌肉颤动,且有麻 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颤动,项背强儿几,右侧 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医院均诊断为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场、牵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检查 :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颤动,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风邪侵袭,营卫不和,分肉不利,筋脉失养。仍以法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 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l o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 服后吸热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 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中医杂志1989;(1>:27)按语:腠理不固,营卫 不和,致络脉筋肉失养,加以风邪扰动而发病,参以脉证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用之果验。 七、睑废(重症睑下垂) 秦天富医案:赵某某,女,6岁,1984年10月lo日初诊。其父代诉:思儿于三月前外出途 中,因感风寒,当晚发烧,三日烧退后,遂发现双眼睑下垂。经省、地等医院诊为“重症睑 下垂”。口服维生素BI,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仅有短暂之效,须臾复垂,且逐渐加剧。刻诊 :患儿发育一般,舌脉末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只见患儿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 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服三剂,毫无效果。细思之,眼睑 乃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起之处,患儿初因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经气不振 ,故使眼险下垂。以通阳疏络,调和营卫法治之,处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枳壳15克,防风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服,3剂,日1剂。药后明显好转,已能平目视物。因形气较弱,又以原方中加黄芪lo 克以复正气,3剂。半月后其父来告,眼睑完好如前,随访一年末见复发。(山西中医l 987; (4>115)按语:本病临床多以脾虚气陷治之,然本案乃风入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其依据乃 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此经脉辨证之典范也,果用桂枝加葛根汤取效,临证值得深 思。 儿、风隐疹(荨麻疹) 封万富医案:李某某,女,37岁,患荨麻疹数年,每日必发,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风时 加重,病发则全身肌腠不舒,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虽为小疾,但病发时搔痒难忍, 心中作烦,颇影响工作与休息。辨证:废理疏松,风入毛窍,阳气外泄。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再加防风15克。共服20余剂,基本告愈。(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4),44)按语:本案辨 证眼目一是痒疹逢汗遇风加重,二是发则全身肌腠不舒。为风中肌腠,扰于玄府,太阳经脉 不舒,病合桂枝加葛根汤证,故用之即效。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3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 4 楼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一、喘息 许叔微医案: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仪真,为张遇所虏,日夕置于舟蝗板下,不胜险伏,后数日得脱,固饱食,解衣捉虱而自快,次日遂作伤寒。医者以因饱食伤而下之,一医以 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惭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罔知所指。予诊之曰;太阳病 ,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法也。医者争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 况此药热,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饿然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 和矣。医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岂诳惑后世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 伤寒九十论·证三)按语:解衣受寒,肺逆作喘,虽得于饱食之后,但无食滞之征,故下之 为误。病合桂枝加厚朴杏子之法,故一投而喘定。 二、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33岁,1994年1月25日初诊。感冒并发肺炎,口服先锋4号, 肌注青霉素,身热虽迟,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 身骨节废痛,阴囊湿冷。舌苔薄白.脉来浮弦。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边肺,气逆作喘。法当 解肌祛风,温肺理气止喘。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lo克,炙首草6克,大枣12克,杏仁lo克,厚朴15克。服药7 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层起吐稀白痰。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克。又服7剂,咳喘 得平,谙症悉除医院复查,肺炎完全消除。(《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bl 996:22)按语:本案 喘而兼见汗出恶风、头痛背凉,显为中风表虚兼肺失宣降之证,故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 之。刘老经验,本方用于风寒表不解,而见发热、汗出、咳喘,屡屡获效。 三、奔豚 孙志远医案:项某某,女,36岁,1987年2月4日诊。主诉少腹胀痛,气上冲胸,胸闷室 塞,气息短促,一日发作数次。伴失眠、烦躁。素有此疾,常因情绪刺激而诱发。舌偏暗, 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心虚,冲气上逆。治宜养心柔肝降逆: 桂枝、白芍、酸枣仁(研吞)各15克,制厚朴12克,大枣6枚,檀香(后下)6克,杏仁9克, 炙甘草4.5克,生姜3片。 3剂后,奔豚即止,夜寐转安,唯少腹胀满不好,原方去檀香加乌药L 5克,又3剂后告愈 。(浙江中医杂志l 988;(4>:175)按语:本案为心胸阳气不振,下焦冲气上逆,又有肝部 之扰,每因情绪刺激而诱发。辨证抓住了胸闷气喘等肺气逆乱之重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斡旋胸中大气,伸胸中大气一转,则其气乃散‘加檀香以增平冲降逆之力,则奔豚立止。补 述-----王商等《经方应用》:新感引动旧病,临床屡见不鲜,在不妨碍治疗外感的前提下, 适当兼顾旧病是完全必要的,本方就是一个相好的范例。我们在防治侵性气管炎中,经常遇 到病人因感冒诱发旧病,所谓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凡符合本方证的,投以此方,每有良效 。但临床必须要辨证确切,注意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症情别。如外有风寒(表实)、内有水饮的 小青龙汤证: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助麻杏甘石汤证,虽均有发热、恶寒、喘息等症,但病因 病机各有不同,不容混淆。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4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 5 楼 桂枝加附子汤 二、汗出畏寒 秦伯未医案:某某,男,40岁。感冒发热后,因多汗形寒不退前来诊。询知头不痛,不 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觉疲软无力。向来大便不实,已有十余年。诊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 白而滑。有人因自诉感冒,且有形寒现象,拟用参苏饮,我认为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 挟疾饮的方剂,今患者绝无外感证状,尤其是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紫苏温 散,势必汗更不止而恶寒加剧。改用徒枝加附子汤,因久泻中气不足,酌加黄茂,并以炮姜 易生姜两剂见效。(《谦斋医学讲稿》1964:120)按语:本案从病史到病证,皆露一“虚”象 。前医不问病史,不审病机,不察脉证,而妄投温散,主以参苏,致今汗更多而寒更甚。秦 老详察舌脉,切切辨证,断为卫气虚弱,中气不足,改进桂枝加附子汤,并以炮姜易生姜, 加黄芪,切中病本,两剂大效。 三、大汗亡阳 于鸽枕医案:王某某,男,29岁,1952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 ,一日下午感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o.2克、匹拉米洞o.2克,一次服下,约半小 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检查:形体消瘦,面包萎黄,表情 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诊为大汗亡阳,处方 : 桂枝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生姜1片,大枣3枚。当即配药煎服,服1剂 汗止而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59)按语:虚人感冒,强发其汗,不仅伤阳,而且 损阴。大汗淋漓、四肢拘急、脉沉而微,有阳亡之虞,急以佳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所幸一 剂汗止。若不止,当以四逆汤收功。 四、房后伤风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5岁。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燥热而置两腿于窗户之上,迎风取爽。几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孪而屈伸不利。针 、药屡治不效。脉弦迟,舌苔水滑。 桂枝18克,附于12克,白芍9克大枣7故,生姜9克,炙甘草6克木瓜9克、独活6克 。服药2剂后,痛止腿伸而愈。(《经方临证指南p1993:4)按语:房事之后,精泄而内虚, 不知慎护,但图凉爽,使风邪乘虚而入。《素问·风论》云:“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脉弦迟而舌苔水滑,则阳气内虚。外有风邪,内有阳虚,治宜扶阳解表,两相兼顾。用桂 枝加附子汤,再加木瓜以利筋骨,加独活以散风气。刘老还认为,本方有温经散寒之用,可 治风寒肢痛。若因风寒痹阻之麻木不仁者,可酌加当归、红花等理血之品,则起效更捷。 五、鼻衄 李师肪医案:孙某某,男,35岁。10月病鼻衄,出血盈斗,两昼夜不止,曾服寒凉止血 剂无效。脉微,口淡,身无热,二使自调,给服桂枝加附子汤2剂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58 ;(10>:35)按语:鼻蛆属热者固多,属寒者亦有之。本案出血盈斗,用寒凉止血,寸功末 建。又观脉微、口淡、身无热象、二便自调,虚寒之机明矣。阳虚不能固摄血液,亦致鼻衄 ,故服桂枝加附子汤药到病除。临床用本方治衄血,应以脉迟芤微、苔白、尿清为辨证要点 。 六、乳漏 戴建林医案;孙某,女,38岁,1985年9月17日诊。患者生三子,未育已十载。半年前双 侧乳房乳汁自溢,点滴不断,量少色清。白天内衣浸湿,需更衣l一2次,至夜乳溢自停,能 安然入睡。乳房不胀不痛,治疗无效。肢软倦怠,精神不振,嗜睡懒言,畏寒喜温,经减少 ,近2月末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治拟温阳敛阴以缩乳,以桂枝加附子汤化裁:桂 枝9克,白芍15克,熟附片6克,龙骨、牡蛎各18克,生麦芽20克,大枣10枚,生姜4克。 服6剂,乳漏减少大半,觉口渴欲饮,去生姜、龙骨、桂枝,附子减半,加麦冬9克,白 人参3克,9剂。乳漏停止,精神渐振。以十全大补丸善后,月经来潮,诸症悉愈。(浙江中医 杂志1987;(11),4gg)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虚 不固,则阴不自守,汗出、乳漏诸症迭现。本案乳漏量少色清,伴神倦懒言,畏寒喜温,舌 淡,脉缓,阳虚证见,故用桂枝加防子汤以温复阳气,并加龙骨、牡蛎以增固摄阴液之功。 阳固阴藏,则乳漏自止,经水亦随之而通矣, 七、寒疝 周连三医案:某,因寒冬涉水兼房事不节,诱发辜丸剧痛,多方诊治无效而就诊。症见面色青黑,神乏困惫,舌白多津,喜暖畏寒,辜丸肿硬,剧烈疼痛.牵引少腹,发作则小便 带白,左辜丸偏大,肿硬下垂,少腹常冷,阴囊汗多,四肢厥冷,脉象沉弦。此乃阴寒凝聚 ,治宜温经散寒。处方: 炮附子(先煎)、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各30克,黄芪60克,大枣12克。12剂。兼服 ;当归120克、生姜250克,羊肉l000克上方服后,阳回痛止,参加工作。(新医药学杂志197 8;<12):17)按语:房劳伤肾,又加涉水,更伤肾阳,使阴寒凝聚,经脉失煦而拘急,《内 经》所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也。用桂枝加附于汤在于温阳散寒.阳回则痛止。 八、疹出不透 李长厚医案:李某某,男,3岁,1972年4月10日就诊。患麻疹已7日,咳嗽、喷嚏、流眼 泪,疹出不畅。前医曾用宣肺透疹之品,而疗效不佳。查患儿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嗜唾, 耳前可见淡白色疹子,而分布不均,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此属卫阳不足,鼓动无力 ,试投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桂枝、白芍、附子、炙党参、生姜各3克,炙甘草2克,大枣2枚。日进一剂,水煎服。翌 日四肢温,疹出稍畅。三日后疹出透,后以温阳益气之品理而获痊愈。(新中医1985; (4>, 41)按语:本案为麻疹逆证,因阳气不足,鼓动无力,使麻毒难以透达,故伴有面色不华,精 神萎靡,嗜睡,四肢不温等症,虽为表证,亦属阴证,《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既属阴证,自当用阳药振奋之,《皇汉医学》谓;凡 届阴证,“病势沉伏,难以显发:,即是表证,宜在解表药中“配以热性发扬之附子、细辛 ,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待阳气来复。则阴霾自散,而疹毒亦随之而透。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4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 6 楼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一、胸闷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46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 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 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克,生姜lo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2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除。(《经方临证指南p199315—6)按语 :胸闷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要略》 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 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 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则见疼痛,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二、胸满痛 刘渡舟医案:王某,男,36岁。自诉胸中发满,有时憋闷难忍,甚或疼痛。每逢冬季则 发作更甚,兼见咳嗽,气短,四肢不温,畏恶风寒等症。脉来弦缓,舌苔色白。参台上述脉 证,辨为胸阳不振,阴寒上踞,心肺气血不利之证,治当通阳消阴。方用:桂枝9克,生姜9 克,炙首草6克,大枣7枚,附于9克。服5剂,胸满、气短谙症皆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1996:38)按语;本案胸满伴有四肢不温,时恶风寒,显为胸阳不振之象。治当振奋胸阳, 蠲除浊阴,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辛热气厚,力雄气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本方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有较好的疗效。 三、伤寒阴结 刘荣年医案:刘某,男,30岁。患伤寒阴结。因冬月伤寒,误服寒泻药而成。证见恶寒 ,腹胀满痛,不大便二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察,误为阳明腑证,误用 大黄、芒硝等药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恶寒,即表证末罢,虽兼有里证,亦当先解其表,仲景 之遣法俱在。今因误用寒泻药,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矣 ,幸尚在中年,体质强健,尚为易治。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 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 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枣2个(去核)。服药后,末及10分 钟,即大泻2次,恶寒腹胀痛均除而痊。(《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肥959;73—74)按语:伤 风寒中,误用攻下,则雪上加霜,阴凝而结,则大便不通,唯宜阳药温运,则阴结方开。桂 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正为阳虚阴凝之证而设,虽多治胸满,但本证病机与之相同,故投之规效 ,足见仲景之方妙用无穷也。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4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7 楼 桂枝新加汤 一、阳虚感冒赵守真医案:朱某,男。体赢瘦,素有遗精病,又不自爱惜,喜酒多嗜好 ,复多斫丧。平日恶寒特甚,少劳则喘促气上,其阳气虚微肾元亏损也明甚。某冬日赴席邻 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免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微热汗出,身胀,头隐 痛。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末除,精神不振,口淡不思食,兴而来诊。切脉微细乏力,参之 前证,则属阳虚感冒,极似太少两感证,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殊不 宜阳虚有汗之本证。……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又增附子,并损益分量,斯与 治合证情: 党参15克,桂枝、芍药、甘草各9克,生姜4.5克,大枣5枚,附子9克。嘱服3帖再论。 复诊:诸症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局萎顿,脉仍微弱。阳气末复,犹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乾、构记、鹿胶、芦巴补肾诸品,调理善后。(《治验回忆录犯962:5—6)按语:本 案素久肾元亏损,阳不外固,即感于寒而成太少两感证,其麻附辛汤亦当掂量用之。因本方 是用于“少阴病,始得之”,与本案之肾元久亏不符,况麻黄宣发,细辛温窜,如再发汗则 足以损其阴津,病转恶化,此当所忌。唯桂枝新加汤再加附子,于阴中求阳,使阳固阴守, 庶病可愈。 二、头身剧痛 程连禄医案:郝某某,女,40岁。因患血吸虫病,正值药后疗效,身体未复,又复感外 邪,头痛,身疼痛,恶寒发热,经服APc,又重被而卧,汗出如雨,药后恶寒发热稍减,而头 身疼痛加剧,如锥似刺,辗转不宁,呻吟不止,入夜更甚,后至粒米不思,昼夜难眠。曾服 西药镇痛剂未能缓解,又服中药桂枝加葛很汤,疼痛依然,而来我处求治。诊其脉,沉迟而 细,见其证,颈项活动自如,无恶心呕吐。寻思良久,缘思者身染血吸虫,近用锑剂治疗, 大伤正气,后复感外邪,过汗伤阴,经脉失其得养,脉证相符,证属气阴不足,营血两伤, 急投新加汤(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编者注)1剂疼痛大减,已能安睡。 2剂疼痛已止,饮食如常,诸证消失。(新中医1980;(增刊一):42)按语:虚人发汗,伤津损 液,经脉失儒。桂枝加葛根汤虽有津亏不润之证饥,但程度较轻,且其脉浮缓,项背拘急, 与本证之脉沉迟,头身剧痛大异,故用之不应。本案脉证所现,与《伤寒论》所载完全相符 ,果投之神效。 三、阴阳易 潘澄濂医案:某男,一日下午,自觉头重肢痛,且有憎寒,以为受凉,乃饮酒取暖,是夜,又不禁房事。次日头痛更重,身烦热而恶风,骨节疼痛如被杖,眼赤如醉眼,舌苔白腻 ,脉细而缓,体温37.5℃。初诊时并未告以触犯房事,据证以流感,处疏解化湿之剂与服, 当晚虽得少汗,而身重伤怠反剧,再诊时一般症状如昨,仍予原方加减,未效。三诊时体温 稽留在37.5,而神疲肢痛末减,其所异者为两目红赤,眼眶黑晕如久病状,因而再三迫问, 始露真情,改为桂枝人参新加汤加紫河车以进,连服4剂,神气始复,眼赤亦消。(浙江中医 杂志l 958;(7>:40)按语:阴阳易又称“房劳伤寒”,临床待征是身重乏力,热气冲胸,阴中拘急,腰痛臀酸,头晕眼花。临证时根据具体病情可选用桂枝新加汤、烧挥散、当归四 逆场、逍遥散等方治疗。 四、便秘吉益南涯医案: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以备急丸而自苦,因倍 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承气汤, 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始 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少腹无 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 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皇汉医学肥956;76)按语:年高气血虚衰 ,患大便秘结,本应补而通之,而误用泻下之法,且一误再误,大便虽通快一时,但阴津损 伤,肠无津润,尔后复结。况令筋脉失养,身体疼痛,其病机正合桂枝新加汤证,径投之, 病果己。 五、妊娠恶阻余胜吾医案:刘某某,24岁,1963年12月6日初诊。月经3月末行,四肢瘦 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眩晕,嗜睡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 ,舌苔薄白。即予桂枝汤1剂。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滑而弱,舌质淡红。续予桂枝新加汤2 剂,症状消失。于次年七月份分娩,产后健康。(浙江中医杂志1965;(8>:26)按语:本案 参合脉证,为营卫不和,而以营血不足为主,故用新加汤在调和营卫基础上以益气和营。 六、产后高热 张圣德医案:张某,30岁。产后三天发热,体温40.2℃,头痛,恶寒有汗,舌苔薄微腻 ,脉象浮小数。乃产后气阴两亏,风邪乘虚外袭,以致营卫不和。治当调和营卫,补虚退热 。川桂枝3克,杭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生姜1片太子参15克,嫩白薇10克,香青篙5克。2剂 ,体温降至正常,余症消失。(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1>:43)按语:头痛,恶寒,有 汗,脉浮,本为桂枝证,然发于产后,又有气阴两亏本质,不宜单用桂枝汤取汗.而宜新加 汤益气和营,鼓正祛邪而安。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5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8 楼 麻黄汤 一、伤寒表实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 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 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 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 ,1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灾,遇身汗出而解。(《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按语: 麻黄场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 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车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已,或致低 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 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 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 炭,汗出而散”也。 二、咳喘 姜春华医案;胡某某,女,46岁。咳喘已七年,近受风寒侵袭,胸闷窒塞,呼吸不利。 咳喘多痰,喉间作水鸣声,苔白,脉软。以麻黄汤加味,处方:麻黄6克,桂枝9克,川朴9克 ,枳实9克,杏仁9克,甘草6克,2剂。药后咳喘减轻,上方去川朴,加陈皮3克,又服2剂, 咳止喘平,呼吸通畅,(陕西个医学院学报1990;<1),3)按语:本案为冷风哮喘。肺内素有 疾饮内伏,受风寒外感引发。麻黄场外解风寒,内宣肺气,又加枳实、厚朴以肃肺下气,药 中其鸽,则其效如神。 三、水肿(急性肾炎) 陈华医案:刘某,男,9岁。1984年冬因脸面突然浮肿,进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经 西药治疗半月,证情反复。近二日诸症加重,脸面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 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辨为风水泛滥之肿,因冬季风寒当令,外邪束表,肺 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处方;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茅根1D克,蝉衣5克。 2帖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服3帖,诸症若失。后用四君子场加生黄芪调理周身收功,迫访一年末见发作。(国医论坛1986;<2):24)按语:风水泛滥,肿势较剧。多由感受风邪 ,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肮”,水邪内停,便泛滥于肌肤而致肿,属“阳水” 范畴。治之当以宣通肺气,通调水道为法。麻黄汤通宣肺气,发汗利尿,可堪当此任。又加 蝉衣、茅根,则疏风利尿之功更强。 四、风隐疹(荨麻疹) 李克绍医案:陈某,单身独居,1973年春节前,清晨冒寒到邻村换取面粉,突然身痒,前后身及两上肢,遍起斑块,高出皮肤,颜色不红,时抓时起,时起时消,用扑尔敏及注射 钙剂,均无效。四五日后改找中医治疗,余初用浮萍方,无效。后根据思考脉迟、肢冷,并 有明显感寒外因,遂改用麻黄场原方。共服2刑,块消痒止,后未复发。(《伤寒解惑论1978 )按语:因感寒令卫闭营郁,见隐疹身痒,肢冷,脉沉发散之,邪去则疹消。 五、寒闭失音 赵守真医案:汪某以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别,雨雪交加,整日随鸭群蝶躞奔波,不胜其劳。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钟,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 煎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钟,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 ,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其声暗者,非 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又《灵枢‘邪气 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由于贼风外袭,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 职之所致。治宜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暗。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疏麻黄场与之; 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 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续进2帖 ,遂不咳,声音复常。(《治验回忆录》1962:2—3)按语:《灵枢·忧恚无言》说:“人卒 然元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致其开阖不致,故无音。”今患者外感风 寒,复饮冷茶,寒饮相博,阻塞肺窍会厌,故致音哑,所谓“金实不鸣”也。故以麻黄汤宣 通肺气开散“金实”,候邪气外解,则会厌动利,音声能发。 六、呃逆 王星田医案:丁某,男,26岁,1986年4月28日初诊。月余前外出淋雨,回家后即发热恶 寒,头身疼痛,腹部胀满,恶心欲吐,呃逆。他医以感冒治疗,予APc、桑菊感冒片等,除呃 逆如故外,余症悉减。又治呃一个月.呃逆反有加剧之势。患者表情痛苦,面白神疲,呃逆 频频,声音响亮,胃内食物常因呃逆而涌出,脘腹时痛,厚衣裹体,身困头昏,舌淡苔薄白 ,脉浮稍紧。此乃太阳表寒未解,郁闭肺卫,经输不利使然。治宜发汗解表,宣肺止呃法。 麻黄汤加味: 麻黄12克,桂枝10克,杏仁15克,炙甘草6克,柿蒂50克。1剂,水煎服。 药后周身出汗少许,厚衣尽去,呢逆有减。原方再进1剂,呃除,它症亦减。减麻黄量至 6克,坚持服完3剂,呃逆痊愈。(河南中医1992;(6>;260)按语;呃逆月余,屡治不效,乃 传统思维束缚之故。盖感冒一证,虽曰易治.但当典型症状消失后,却因病因末除,一些症 状便成为主要矛盾,其治仍应辨证求因,如若对症治疗,定难取效。察患者厚衣裹身,呃声 洪亮,脉浮紧有力,仍具表实之病机。夫肺胃同主肃降,经脉相互联属,又手太阳经贯膈络 胃,故风寒束表,肺卫闭遏,太阳经输不利,可致膈动呃逆,脘腹疼痛。治以麻黄汤祛其病 因治本,重加柿蒂治标,标本同治,则霍然而愈。 七、急性黄疽 陈华医案:张某,男,62岁。时值隆冬兴修水利而汗出当风,复雨,适夜恶寒而栗, 痛,时作干咳,小便点滴,一夜之间全身皮肤黄染如橘,舌苔黄而薄腻,脉浮紧而弦。诊为 伤寒表实之急性黄疸。因风寒湿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湿郁化热,交蒸于肌肤。方 用: 净麻黄12克,嫩桂枝12克,光杏仁12克,炙甘草6克,绵茵陈l0克。服2帖表解,尿畅, 黄疽消失。(国医论坛1986;(2>:24)按语:本案汗出当风,复淋雨,感受寒湿之邪,湿蕴 体内,“若小便利音,不能发黄”,今小便不利,湿无去路,郁而化热,熏蒸肌肤,而致发 黄。麻黄汤既能开皮毛以发汗解表,又能宣肺气以通调水道,汗通尿畅,则湿邪自无藏身之 处,又加茵陈以利湿退黄,方证合拍,投之即效。 八、癃闭 吴光烈医案:吴某,男,36岁,1984年2月15日就诊。患者以捕捉鱼虾为生,经常涉水淋 雨,三日前突然畏冷发热,无汗,咳嗽声重,痰白而稀,伴小便点滴不畅,小腹胀急疼痛不 可按,痛苦难以言状.而延余诊治。脉浮,舌苔薄白。此乃风寒犯肺,肺气郁闭而致尿闭不 畅。方用麻黄汤加味: 麻黄15克,桂枝、杏仁各9克牛膝30克葱白3茎,水煎温服。1剂尽而小便通畅。 (福建中医药1987;<1):27)按语;“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风寒闭肺,上窍闭塞,致下窍不通,小便点滴不行。治以麻黄汤宣通肺气,启上闸而开支流,此 先贤所谓“提壶揭盖”之法也。 九、遗尿 韩天育医案;某女.32岁。1991年春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恶寒头痛,服用感冒胶囊等末愈 。此后经常怕冷,微热,头痛身痛,体温常在37℃以上,住某院治疗,发热有所好转,但小 便开始不利,数日后不禁,迭经医治,病无起色。刻诊:形体肥胖,两眼险虚浮,下肢浮肿 ,尿意频急,小便后仍有尿意,时有自遗,咳嗽高声、大笑时尿液自出。有尿时需急入厕, 动作稍迟则尿湿衣裤,痛苦不迭。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痛,体温在37—38℃之间波动,平时 很少出汗,炎夏时亦是如此,查尿常规阴性。舌质淡润,苔白腻,脉浮微紧。查以前所服处 方,皆温肾固涩、补肺健脾之法,鉴于此,另辟路径,以太阳表实证治之,投麻黄汤:麻黄 I0克,桂枝6克,杏仁I0克,甘草15克,3剂。服药后遍体津津汗出,发热解,小便正常,至 今未有复发。(吉林中医药1992,(4)‘19)按语:小便不禁或频数,责之于肾虚者众,每以温 补收涩为治。本案为外感风寒之邪,虽迁延日久,但并末传变,太阳表实证俱在.治仍宜解 表发汗之法。肺主皮毛,又通调水道,风寒外束,肺气不宣,则汗闭而小便失常。用麻黄场 宣通肺气,以开鬼门,则汗出小便畅也。本案与上案小便不通,皆肺通调水道失常之证,因 于外寒闭阻者,皆宜麻黄汤治之。 十、痛经(膜样痛经) 彭艺丛医案:李某,女,30岁,1990年2月15日初诊。痛经10余年,逐年加重,行经前1 —3天,小腹呈阵发性剧痛或胀痛,难以忍受,直至经行2—3天排出膜样物后疼痛方减。伴有 乳房及胁肋胀痛,西医诊断为膜样痈经。刻下经期将至,腹痛剧烈,患者以头撞壁,心情不 佳,少腹胀,脉弦迟,舌黯苔白,尺肤欠温。检视前医之方,多是归、芍、桃、红之类以活 血化痰者;又有逍遥散之类舒肝解郁者。问知患者素小腹冷胀,肢冷畏寒,白带多而清稀, 经色黯有块,经期感寒则腹痛增剧,少腹温慰则略减。此寒结太阳之府膀胱是也,宜麻黄汤 加味治之:麻黄l0克,桂枝l2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水蛭4克(焙干研末冲服), 3剂,水 煎冷服。服药1剂,痛减经行。3剂服讫,经畅无痛。嘱常服附子理中丸,并于每次经行前服 3剂麻黄扬,调理半年病愈,至今未见复发。(国医论坛1993;(5>:15)按语:本案痛经,为 寒与血凝,结聚于太阳膀耽之府。前医化痰、行气之不效者,未散寒之故也。用麻黄汤以散 太阳府寒,寒去则经通,经通则痛止。于此诚信仲景之方,不我欺也。 十一、难产 舒氏医案: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子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竞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余视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 寒伤太阳之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 食讫,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里汉医学31956:175)按语:麻黄 汤内服有催生之妙,可能与本方散寒利营之功有关,用于表寒不解,营卫闭塞不畅难产。待 录此案以供临床参考。 十二、暴发赤眼(急性结膜炎) 许世瑞医案:张某某,女,47岁,1983年4月1日来诊。于2日前突患“急性结膜炎”而来 诊治,到见双目红赤而黯,微痒不灼痛,脸浮而苍,微发寒热,口和不渴,头昏胀,二便自 调。观其舌正苔滑,切其脉缓而滑。此风寒客于太阳目系之候,当发之,治以麻黄汤加味: 生麻黄12克,桂枝35克,炙甘草6克,杏仁12克,细辛12 川苇10克,水煎服。2剂后, 目赤退去大半,余症亦减,4剂后病疹。(河北中医1989r<1>:14)按语:暴发赤眼,热证为 多,而本案口不渴,二便调,舌苔滑,脉缓滑,微有寒热,乃风寒客于太阳经脉之候。《灵 枢·经脉别论》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颊,至目锐毗。“膀胱足 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眺。”风寒上客,循经结聚于目,发为本病。用麻黄汤以散风寒之邪, 经脉邪去,眼疾自愈。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5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9 楼 葛根汤 一、偏头痛刘渡舟医案:李某,男,38岁。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主诉:右 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 。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 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汗怯邪, 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 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麻黄 、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 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 选)1996:134)按语:本案脉证病机,切合葛根汤证。临床服用本方后,常有脊背先见发热, 继而全身汗出,这是药力先作用于经输而使经气疏通,邪气外出的反映,为疾病向愈之 佳兆 。 二、口眼歪斜毕明义医案:于某某,男,82岁,1983年3月25日诊。时值隆冬大寒,患者 早晨醒后,右上眼险及右口唇不自主的时时抽动。回家就早餐时,家人发现其右侧口角偏向 左侧,有上限险下垂,与之问答,口齿不清,三日后来我处诊治。刻诊:右侧前额皱纹消失 ,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消失,右侧口角歪向左下方,右侧鼻孔缩小,同时右侧鼻翼 变小,鼻准偏向左侧。苔薄白,脉浮紧。脉证合参,属中风口眼歪斜。治当解肌疏风散寒。 疏葛根扬。葛根、麻黄、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去核)各10克。以水1000m1,煎至400m 1,温服200mI,日服二次。嘱服药后用温热绵物敷右侧整个面部,以使局部汗出。1剂后,头 痛项强鼻塞即除,言语较前清楚,口歪减其半。又继服1剂,痊愈。(四川中医199l< 5);43 )按语;风寒侵袭面部阳明经络,气血失荣,经脉失养,而病口噤。《灵枢·经脉》云:“胃 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噤。”又本案见脉浮而紧,为风寒闭阻脉络之象,《 金E要赂》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 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有,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喝僻不遂。”用葛根汤散 阳明经邪,通阳明经络,邪解正复,经通络畅,则噤僻自已。 三、痉病方承康医案:章某某,男性,74岁,本市服装四厂退休技师,1985年11月9日初 诊。患者于同年7月底行“前列腺摘除术”后外感发热,经用中西药后寒热退,同时出现双下 肢萎软酸痛,行走须人搀扶,双侧颈项牵强疼痛,在外院用中西药两月余,下肢症渐好转, 颈项诸症却有增无减。症见,身体瘦薄,头项左倾,两侧颈项和后枕部僵硬麻木,牵强疼痛 ,转侧时疼痛益剧,头似不在脖子上,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观前医处方 多为羌防一类祛风湿止痛或夹通络养血之品,然患者颈项诸症实届仲圣所谓“强几几”也, 其太阳经证已跃然眼前,遂处以《伤寒论》葛根汤原方: 葛根4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0克,生姜3克,大枣12枚。 2剂。嘱药后稍加被翟以取小汗。 二诊:患者头颈已复端正,精神振奋,谓当日药后略有汗出,颈项部隐感热辣,诸症明 显减轻,颈项大松,如失重负。次日药后并无汗出,颈项症豁然若失,转侧裕如,稍感头晕 ,病既愈,未再处方。一月后门诊遇之,谓一切良好。(江西中医药1989;(1):35—36)按语 :患者术后外感,服药后寒热虽解,然风寒之邪仍留连于太阳经脉,致太阳经脉不利,气血 因之滞行不畅,引起颈项部诸症,虽无寒热,太阳经腑证显然存在。该思者年高体弱,适逢 术后,不可谓不虚,然考虑诸症迁延数月,几成固疾,若不以麻桂通力开发拔腠理之闭塞, 经腑之邪恐难外逸,另观其脉证不至虚,况是方中除麻桂峻药外,更有芍药敛阴和营,葛根 的升律,加之甘草的缓急,遂放胆用之,药证相对,故一剂知,二剂已。 四、口噤(咀嚼肌痉挛症)杨德明医案:刘某某,女,45岁,1986年lo月6日就诊。口噤不 语20余天,某医院诊为咀嚼肌痉挛症,用西药治疗5天,症情依旧,即来我院就诊。诊见:右 颞颌关节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物,张口约o.5厘米,舌淡,苔薄白,脉紧。处方:葛根 、白芍各60克,甘草30克,桂枝12克,麻黄4克,生姜、大枣各l0克,水煎温服。同时用药渣 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大约30分钟)。 5剂后,口噤不语减轻,额颌关节僵硬、疼痛明显缓解,张口约ll 7厘米。守方续服4剂 ,即张口自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末发。(湖北中医杂志1989l<2):17)按语:《金区要略 》指出:“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之”。据报道,本方用于咀嚼肌痉挛症,疗效满 意。使用时,须重用葛根、白芍至60克、甘草至30克,方能达到舒经缓急解痉之功。 按语:风寒之邪干于太阳,太阳经气不疏,清阳阻遏,不能上承清窍,故而引发眩晕。 头项强痛,背部酸楚,恶风畏寒,脉弦紧等,皆葛根汤之征,故原方投之,药到病除。 六、胃脘痛(慢性胃炎)刘景棋医案:杜某某,男,69岁,1982年9月29日初诊。胃痛已3 0多年,近七、八年加剧,经常隐隐作痛,项背强,上肢有时发麻,全身发紧,易感冒。曾善 饮酒,但近七八年来已戒除。三年前曾作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则:表里双解。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 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枚,6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状消失,春节期间 曾多次饮酒,也末出现胃痛。(《经方验》1987)按语:胃脘疼痛,隐隐而作,不呕不利,乃 阳明经气郁滞也;项背强急,全身发紧,上肢发麻,脉象浮紧,乃太阳之邪不散也。太 阳阳 明合病,表邪内迫,放以葛根汤双解之则愈。 七、气喘叶桂亭医案:一商妇,一至秋间,则常大苦喘息,动作不自由,有如废人,求 治于余。往诊之,支臂于炉架而坐,已数十日不动,亦不能睡。若将此坐形稍倚侧之,则立 即喘悸。食仅碗许。问其发时,自脊至颈如板状,回顾亦痛。以一医之劝,用八味丸数百两 ,喘少减云,与葛根汤5帖许,得以起步,再服痊愈。(《皇汉医学》1956)按语:本案辨证眼 目在于喘兼“自脊至须如板状”,乃太阳经脉拘急,表气从肺俞内迫于肺而作喘,故用葛根 汤舒经散邪,畅达肺气而愈。 八、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卢自昌医案:莫某15,34岁,l 986年8日21日入院。患坐骨神 经痛已三年余,多次住院治疗,顽固不愈。刻见表情痛苦,执杖行走,步履艰难。诉右腰臀 部疼痛,向下放射至右踩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伴有麻木重困感。检查见患者不 能做弯腰活动,抬腿、拾物试验阳性,局部未见红肿,右臀部环跳和承山穴有明显压痛。舌 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诊为坐骨神经痛,此风寒湿邪侵袭膀胱经脉所致,用葛根汤加昧: 葛根15克,白芍l 8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生姜5克,大枣12克,甘草12克,丹参12克, 附子10克,牛膝12克。服6剂,弃杖行走。守方稍作加减,服18剂痊愈出院。3年随访未见复 发。(广西中医药l 9915(2>;57)按语:足太阳膀胱经脉“从额入络肋,还出别下项,循肩 骸内,抉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腥中”,是主所病,则“项背腰脚皆痛。”本 案腰腿痛同项背强几几一样,均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拘急而发,故均可用葛根汤治疗。加丹参 、附子、牛膝,以加强温经活血作用,井可引药力直达下肢。 五、眩晕李玉海医案:阎某,女,38岁,1985年11月2日初诊,患者患眩晕年余,多方求 治少效,症见头晕目眩,不能抬头,呕恶厌食,恶风畏寒,头项强痛,背部酸楚,舌淡苔白 ,脉弦紧,此次卧床已达10余天。治拟疏通经气,升举清阳,方用葛根汤。处方:葛根30克 ,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生姜5克,大枣12枚,甘草6克。迭进4帖,病苦若失,随访 至今,眩晕末再复发。 九、失音李笔恰医案:芮某某,女,45岁,1987年4月23日初诊。患者1月前受寒后,发 热咳嗽,喉痛咽操,经治疗后热退而咳嗽未止。继服肃肺化痰,止咳宁嗽之药后.突然咳嗽 止,但声哑,发音不扬,口渴不欲饮。他医再投养阴清热利咽之剂,后至完全失音。就诊时 只能用文字诉述病情。自感畏寒,吞咽微觉喉问气阻,纳差便德。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此乃感冒失洽,过用寒凉,气机失宣。当予调和营卫,宣肺透邪。用葛根场加味:,麻 黄、桂枝、炙甘草各3克,芍药10克,葛根15克,京蝉衣5克,大枣(擎)4枚,生姜3片。嘱服 药后喝小碗热稀粥。1剂后,身体微微汗出;服毕3剂,音哑好转。自觉咽部气爽。再进35剂 ,诸症消失,声音恢复正常。嘱用胖大海30克,分数次炖服代茶饮,忌高声说话。(浙江中医 杂志1988;(9>;418)按语:《医学纲目云:“邪搏于阴则为暗。”是案感受风寒后,邪从 表入,前医过早投以肃降寒凉之品,以致肺气失于宣扬,声道开合不利,故音不能出。改投 葛根汤调和营卫,宣肺透邪,解肌,使微微发汗,由内向外,温散寒邪,使邪从表解。 十、小儿腹泻石宜明医案:刘某,男,4岁,1984年3月5日诊。患儿前日汗后受凉,昨日 起发生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带风泡沫,日数次,伴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纳呆,舌 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感风寒腹泻,拟解表散寒为治。用葛根汤原方:葛根12克, 麻黄5克,桂枝6克,白芍l0克,大枣3个,生姜2片,炙甘草3克。药进1剂腹泻减,表证除,再 剂则泻止而痊。(四川中医1987;(1);18)按语:外感所致之小儿腹泻,其治但须解表,表解 则里自和,葛根汤对此有较好疗效。 十一、小儿遗尿林家坤医案:李某,男,8岁,l 984年1月7日诊。每在睡中遗尿三年余 ,一夜尿床一至二次,醒后方觉。曾服健脾益肾、固涩缩尿之品及针灸治疗,效果欠佳。患 儿饮食尚可,发育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缓。处方:葛根10克,麻黄4克,桂 枝、炙甘草、白芍各6克,生姜2克,大枣7枚。连服9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发生遗尿。 (四川中医1987;(5>:25)按语:邪中足太阳经,膀胱气化失常而致遗尿,用葛根汤散太阳 之邪,摄太阳之津,邪去经固,则遗尿自已。 十二、座疮 胡学曾医案:冯某某,男,21岁,1983年6月25日初诊。患者于二年前面部患座疮,时多 时少,多则由两颊波及耳后及颈部,痒痛难忍,抓破则有脓液汲出,数日或十几日不能愈合 ,且常有黄水渗出。曾在某医院用散风清热、解毒凉血、泻热利湿、清泻阳明郁热等法医治 ,服药近百剂均未获效,故来我院求治。诊见思者面部座疮以两颊部为多,有已破溃者结痂 ,有新生者红肿,痒痛难忍,夜卧不宁,甚则难于入睡,口苦,心悸,得厚味座疮即生,大 便干燥,舌红苔白而糙,脉来滑数。综观脉证,处葛根汤加味:葛根24克,麻黄4克,桂枝8 克,杭芍8克,生姜3片,大枣五枚,生石膏30克,丹参30克,通草2克。前方服用4剂,座疮 已有部分愈合,无新生者。舌红苔白,脉滑数,继以前方服用30余剂,面颊仅留有愈合之痕 ,其余无不适而告痊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5>:21)按语:《家问·生气通天论》 云:“劳汗当风,寒薄为助,郁乃座”。“汗出见湿,乃生座痱”。阳明、太阳之经循于面颊,风寒之邪浸入,不得散解,郁而化热,日久郁结成毒而成座疮。治当以葛根汤解太阳、 阳明之邪,又佐以凉血通络之品,则起效更捷。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2006-08-22 18:06 杏林春晓 等级:八品医仙头衔:杏林站长贴子:132积分:850杏林币:165来自:秦皇岛注册: 2006-08-14 第10 楼 葛根加半夏汤 一、感冒呕吐胡希恕医案,任某,女,2l岁,1965年12月21日初诊。昨日用冒,头痛头 晕,身疼腰痛,恶心呕吐,恶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泻,浮数,苔白。证属太阳阳明合病, 为葛根加半夏汤适应证。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 炙甘草6克,半夏12克。服1剂证大减,2剂证已。(《经方传真)1994:88)按语:此案正与葛 根加半夏汤证相合,是投之即效。据报道,只本方治疗肠胃型风寒感冒效佳,不论有无下利 ,皆可使用。 二、胃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8月17日初诊。项 背强痛,胃痛呕吐已五年。五年以来时常胃痛,每年春秋发病,去年经x线钡剂造影诊断:十 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胃脘偏右部疼痛较剧,反酸纳呆,饭后一时许出现呕吐,并有项 强, 恶风无汗。脉浮紧,苔白腻。中医诊断:胃皖疼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法:散 寒解表,降逆和胃。处以葛根加半夏汤原方。服6剂,痛呕皆止,饮食如常。(《经方验)198 7:10)按语:项强,恶风,无汗,脉浮紧,邪在太阳也;胃痛,呕吐,纳呆,泛酸,内迫阳 明也。故用葛根加半夏汤解表和胃,降逆止呕。 三、泄泻胡学曾医案:于某某,男,26岁,1980年10月8日初诊。患者于今晨始觉发热恶 寒,身体疼痛,无汗,头痛而胀。去厂保健站就医,给以解热等药治疗。午后约4时许,腹中 肠鸣,时作疼痛,继而泄泻,泄下如注,无脓血,无后重滞下,时作干呕,舌红苔薄白,脉 浮紧。此证系外感风寒,表气郁闭、表邪内迫阳明,下迫大肠,清浊不分而致泄泻。治宜发 汗解表兼以和胃降逆,方用葛根加半夏汤:葛根18克,桂枝8克,杭芍8克,麻黄4克,鲜生姜 3片,大枣3枚,甘草8克,半夏8克。1剂后,遍身微微汗出,表解利止呕平,其病痊愈*(浙江 中医学院学报1986;45):22)按语;太阳之邪内迫阳明,上逆于胃,下走于肠,则呕利并作 ,故与葛根汤止利,加半夏降逆止呕。 大青龙汤 一。伤寒烦躁: 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 花粉24克。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143)按语:大 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 兼清其里。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 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 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 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 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 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江苏中医1 959;(5>:16)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昨夜突 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 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初步印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 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处方:麻黄 (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 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服2帖,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减退,肢冷转温 ,呕吐亦比,体温降至39.4℃,但紫斑末消。血检:白血球15,100,中性88%,淋巴12X。 原方加石膏30克。再服2帖,诸症基本消退,但头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原方再服1帖,诸症 消失,神情活泼。(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3):98)按语: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苔 白、脉浮,风寒表实之象;心烦、口渴、咽痛、紫斑、舌红,内有郁热之征。与大青龙汤解 表清里,正中其鸽,是获佳效。 四、溢饮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 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 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 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 缠绵而不愈。处方: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I0枚,甘 草6克。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经方临证指南bl 993:25)按语:溢饮是水饮病的—种表 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大青龙汤治溢饮,为《金厦要略》所载, 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证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乃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 ,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俾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 畅则愈。 五、崩漏蒋元茂医案;曾某,女,4l岁。经期不定已近一稳,每月二三次不等,时多时 少,多则盈盆迭碗,势若堤崩,少则点滴如漏。面色苍白无华,饮食无味,心悸疲乏,时而 烦甚,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有关脉数,舌淡尖赤,舌苔薄白。据其脉证,疏大青龙场原 方一剂,嘱密切观察其变。隔日复诊云:温服头煎药,1小时许,周身汗出而顿爽。次日二煎 温覆则无汗。现寒热已除,血亦得止。惟疲乏心悸依旧,随处归脾汤善后。半年后因他病来 诊,云体虚已复八九、崩漏末作。(四川中医19833(3>:36)按语;一然而论,“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篇》),“亡血家不可发汗”(87条),“衄家不可发汗” (86条)。但在临证时,亦须知常达变。本案虽崩漏日久,但正气尚支,其证确具外寒内热, 无汗而烦躁之大青龙证,有是证便用是方,果敢不疑,方可取效。况仲景也有血证用汗法之 例,如《伤寒论》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灵枢·热病》 篇更有“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咳而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的明训。所以病因不 同,治法有异,并无绝对之禁忌,要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然运用本方,应抓住外寒内热 之待征,且正气可支者,否则,亦不可孟浪轻投。 六、产后浮肿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产后浮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 其夫医也,躬亲疗之,不效。年许,病愈进,短气微喘,时与桃花加芒硝汤无效。于是请救 于师,师往诊之,脉浮滑。按其腹,水声漉漉然。谓其主人曰:子之术当也,然病犹未知时 ,则当更求他法,夫当下而不下,即当更吐之、和之;不当,即当发之,所谓开南窗而北窗 自通。又张机所谓与大承气汤不愈者,瓜蒂散主之之类也。主人曰:善。因与大青龙场,温 覆之,其夜大发热,汗出如流。翌日,又与之如初,三四日后,小便通利,日数行。五六日 间,腹满如忘。与前方百余帖,复原。(《皇汉医学》1956:209)按语:本案叙证不全,除肿刘渡舟医案 满、二便不利、脉浮滑外,当有内热烦燥,舌红之证。否则,产后习;可轻施本方也。 [补述]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 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 浴, 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 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 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 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 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 ,脾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 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 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 ?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既末 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乃书案云:热为寒困 ,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 透汗。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 不可。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一剂。书 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 ,则热亦可随之而退。”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 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 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 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 以己意。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章 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陡闻此教顿觉 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 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 退清。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 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 延至深夜而亡。”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想此病之方,蒙章陆 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但方证的对,而仍 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 ,一书了之。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 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 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 ,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 有救。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实由我之蒙昧所致矣。(中医杂志1981;(8>:24)。 求古訓!博採眾長!精究方術!救死扶傷!醫者仁人之人,必有仁人之心!繼承、發展、弘揚國粹中醫!
/
本文档为【名中医刘渡舟医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