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建立健全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7-10-18 17页 doc 37KB 1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2978

暂无简介

举报
建立健全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思考建立健全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健全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因势利导,建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各级领导和人口计生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低生育水平条件下工作的新路子,按照新时期“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拓宽工作思路,积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居民自治,努力搭建计生工作新平台,切实将工作...
建立健全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健全社区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健全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因势利导,建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各级领导和人口计生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低生育水平条件下工作的新路子,按照新时期“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拓宽工作思路,积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居民自治,努力搭建计生工作新平台,切实将工作重心下移,建立了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指导,社区为主,协会参与,群众自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模式,为全面建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建立和新模式运行给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激发我们对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建立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统一思想认识,为推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思想基础____年,全市全面启动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为我们探索建立社区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机遇。认识是行 动的先导。我区抢抓机遇,及时把它摆上了重要日程,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发动,统一了全区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一是认识到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居民自治,推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尊重群众计划生育主人地位的具体体现,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群众满意程度、加快“两个转变”的有效途径。二是认识到只有把计生工作重心下移,实现居民自治,才能走上让基层干部乐意、群众满意的良性循环轨道;三是认识到只有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彻底改变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的工作方式,使大多数群众都自觉参与到人口计生工作中来,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社区人口计生工作水平。思想认识的统一,为推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健全自治网络,为推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组织保证____年,我区各社区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借助社区组织建设契机,及时建立健全了社区计划生育自治网络。根据居民自治要求,社区调整了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由社区一位副主任担任工作委员会主任,建立了居民小组长和协会会员小组长队伍。同时,____年我区各社区计生协还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选拔热爱计生事业,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成立了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形成了社区“两委会”、计生工作委员会、计生协会三位一体的自治组织体系,为推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制定自治公约,为推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提供 制度保证实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搞好建章立制是关键。我区各社区在认真遵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居民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依法建制、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奖惩分明、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了《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约》和《驻地单位双向服务协议》草案。随后通过组织驻地单位代表、居民代表和计生协会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单位、居民家,广泛征求意见,对草案进行广泛酝酿、反复修改,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居民代表大会通过。最后社区与居民签订了计划生育公约,与驻地单位签订了计划生育双向服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靠公约、协议的制约作用,一方面使群众自觉遵守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另一方面督促社区、单位及时兑现奖励政策,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四)明确自治途径,保证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运行居民自治的重要特点是还权于民。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约中明确规定:居民有权参与本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按照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的原则,我区真正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三项民主权利”交给群众。一是决策权。社区人口计生重大事务让居民直接参与决策,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定”。二是管理权。规定每半年召开一次居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驻地单位联席会议,听取人口计生工作汇报,审议《人口与计划生育居民公约》、《人口与计划生育双向服务协议》的执行情况,做到“居委会的事居民管”。三是监督权。坚持人口计生事务公开,落实群众评 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将评议结果与责任人年终奖金直接挂钩,做到“人口计生工作居民评”。 (五)优化社区服务,丰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内涵 在推行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过程中,我区突出了以人为本,优化社区服务,使居民充分感受到社区的温暖,提高了居民参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在社区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产品的做法,与卫生部门签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协议》,为社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依托社区资源,实施大服务工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三生”服务:在社区全面开展“计划生育科技六大工程,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有针对性生殖保健服务”;对实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提供帮扶服务,落实独生子女家庭“五网”优助工程。 近年来,我区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纳入居民自治,通过对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运行机制的完善(即民主议事有制度、民主决策有规范、有民主管理有组织、民主监督有依据),把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落到了实处。目前,全区__%以上社区初步建立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给社区人口计生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少数人管多数人的传统体制,群众由被管理对象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满意率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社区工作中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推进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过程中,我们虽然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制约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传统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尽管市场经济已经运作多年,社区建设蓬勃开展,基层民主政治积极推进,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习惯将社区当作区、街的下属机构,以行政命令方式领导、指挥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仍然采取不符合自治要求的旧的考核手段来强化人口计生工作。或者说存在“形似神异”的情况,区、街虽注意到行政职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不同,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作了区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以行政性指令方式来指挥社区去完成工作目标。 二是一些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快速发展。人们虽然认识到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性和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居民自治的发展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街道还是沿用老一套方法运作,社区居委会仍依赖街道,布置什么就做什么,工作靠推着走,等着干,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安排工作的运作方式。存在着口头喊“居民自治”,而实际“行政管理”的现象。 三是社区工作方法单调,社区单位和居民自觉参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不高。当前,社区居委会缺乏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方法单调落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自主性参与社区自治的程度较低。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使得居民对政府依赖心理有增无减,自治观念、参与观念淡薄;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不可避免的出现形式主 义,忽视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缺乏对驻地单位的吸引力,使原本较薄弱的单位和社区联系更加松散,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建立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体会和启示 在社区建立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中,党支部是领导,居民是主体,“四项民主”是根本途径,“三自”活动是重要功能,计生协会是有效载体。当前,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城市社区人口与计生工作新机制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实践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依法建章立制是建立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关键所在。制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自治和公约是实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步骤,组织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公约是将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要开展好社区自治活动,必须要照章办事,推进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充分发动群众是建立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内在要求。开展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质上是由“治民”向“民治”的转变,固然离不开行政指导,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把群众发动起来,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和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依靠他们去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帮助群众、影响群众。 三是加强载体建设是建立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物质基础。推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在建立健全居民自治的各种活动载体,社区计划生育协会有着人多面广的群体优势、能人汇集 的人才优势、贴近群众的亲和力优势等,是推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载体。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关心、支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参与人口计生管理和监督,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让群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四是建立评估机制是建立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坚持实事求是,将服务理念贯穿于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要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合理的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估机制,以此来引导和规范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三、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对策与措施 随着社区民主化进程加快和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改革的深入,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已刻不容缓。针对深化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存在的情况和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能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新机制,从而把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进行理念创新,着力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理念的创新是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前提,要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清除思想障碍,统一思想认识,建立新的理念。 一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要积极推行政事分开,在微观管 理上“不越位”,在宏观管理上“不缺位”,在社会管理上“不错位”,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的关系。 二是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进一步强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的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理念。 三是强化全面融入的理念。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居民自治的法定内容,要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特点出发,整合资源,融会贯通,借势用势,切实把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融入社区各项工作。 四是建立运用市场机制的理念。在市场机制逐渐成熟的今天,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如项目管理、管理等)促进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 (二)进行机制创新,着力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关键。目前要通过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和保障机制的创新,切实改变政府包揽一切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做法,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纳入居民自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是尊重群众意愿,改革传统管理体制。我们应主动顺应居民自治的新形势,积极简政放权,着力实施“四项改革”,即改对社区的指令性任务布置,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对社区居民自治的工作指导上;改对社区行政命令式管理,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发动驻地单位、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上;改传统的计划管理方式,把工作着 力点放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上;改对社区单纯目标考核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和群众满意程度上,切实减少政府对社区社会事务的干预,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二是贴近群众需求,优化社区服务机制。要把优化社区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重要方面,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盲目服务向按需服务转变,由单纯避孕节育服务向生殖健康全程服务转变,由单纯的生育服务向生育、生产、生活综合服务转变。通过深化优质服务,努力增强社区计划生育自治的内在活力。 三是适应自治需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要适应形势的需要,抓住群众的兴奋点,切实落实“四个到位”,即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困难群众帮扶到位,对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奖励措施落实到位,对实行计划生育发生意外的家庭关心到位,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到位,这样才能增强群众参与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社区计划生育自治工作才有凝聚力。 (三)进行载体创新,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 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工作方法的单调,已成为制约深化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瓶颈,目前只有进行载体创新,才能实现突破。笔者认为,国际惯用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项目管理*就是深化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载体。用项目管理方法来推进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可以使社区工作者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改变他们的观念、行为,特别是改变社区工作者过去“等、靠、拖”的被动工作习惯和行政化管理方式,使社区工作方法更能得 到驻地单位、居民的认可,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为深化城市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奠定基础。 一是要通过项目管理提高社区居委会自主开展活动的能力。通过项目将国家的政策要求与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将上级的工作要求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将群众调动起来,完成项目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社区工作者逐步学会调查研究、思考问题、主动工作,这样社区居委自主开展活动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社区从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改变等待街道布置工作的习惯,使社区工作者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使社区居民自治更有活力。 二是要通过项目管理,提高社区自身发展的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是社区自治组织自身能力的体现。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它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凝聚力在于服务。社区开展的项目管理要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项目的内容是群众关注的事,向其提供的服务应该是社区与家庭所愿意接受的,群众就会积极参与到项目管理活动中来,受益于项目管理,社区居委会就有号召力和凝聚力。 三是要通过项目管理,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创新能力。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不是政府职能的延伸,而是要按照群众自治组织的特色和自身能力,依法协助政府做好相关的工作。因此,它要注意互补与创新,把重点放到那些富有新意和特色的工作上。在开展项目中,有许多理念、方法是有创意的,我们应认真学习项目管理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加以创新,应用于社区的各项工作,使社区人口计生工作有所作为,充 满生机活力。 *注:“项目管理”指的就是对社会、对象的需求和可利用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终对项目的实施情况与效果的检查评估。它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惯用的计划管理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经济领域,它在运作的思维模式上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指导工作,使工作更加系统化、条理化,确保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管理是国际计生联常用的一种工作方法,它理念先进、科学,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它可使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可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村级新老干部关系调查与思考 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村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速度加快,卸任干部逐渐成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对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否协调好新老干部的关系(新干部指现任干部,老干部指卸任干部,下同),充分发挥卸任干部的积极作用,为新班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一、我市村级新老干部关系的基本评价 今年8月,市委从市委组织部、市委办政研室、民政局、农办等单位抽调10人组成三个调研小组,会同28个乡镇党委组织委员,采用座谈会、问卷、个别访谈和典型解剖等方式,对全市村级新老干部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先后召开31个座谈会,在31个村298人中进行问卷调查(卸任干部101人、在职干部125人、乡镇干部22人、群众50人),个别访谈102人。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我市绝大部分村新老干部关系比较协调和融洽。主要体现在: 1、卸任干部素质总体较好,新老过渡心态平稳。大部分卸任干部能够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落选卸任,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卸任不失态,卸任不离党。问卷显示,64.8%的现任干部、72.7%的乡镇干部认为绝大多数卸任干部素质较好,63.2%的现任干部、54.5%的乡镇干部和58%的群众认为卸任干部能正确对待进退问题。碗窑乡石顶村卸任 干部祝文欣在村任职20多年,在任与不在任一个样,坚持“在职甘做老黄牛,卸任乐为螺丝钉”。 2、各级党组织对卸任干部工作重视程度日益“加温”。问卷显示,75.2%的卸任干部、85.6%的现任干部、72.7%的乡镇干部和79.5%的群众认为搞好新老干部关系是班子建设的重要或关键因素。近几年来,市、乡镇、村三级党组织坚持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把村级新老干部关系处理摆在抓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突出位置。今年“七一”前后,市委隆重表彰了32名“农村先进卸任干部”,市领导专门走访了部分卸任村干部,市委召集卸任村干部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乡镇党委也十分重视卸任干部工作,绝大部分乡镇根据卸任干部任职时间长短和职务高低制定了补贴标准,吴村镇党委还为任职10年以上的卸任村支书订阅《时代先锋》。问卷显示,73.3%的卸任干部、91.2%的现任干部认为乡镇党委重视卸任干部工作。村党支部坚持量力而行,为卸任干部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大陈乡早田坂村专门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党员活动中心,让卸任干部老有所乐。一些村还给卸任干部安排一定工作岗位,如须江镇莲塘村发挥卸任干部的特长,聘请卸任干部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和送报员。 3、大部分卸任干部发挥作用好,支持现任班子工作。卸任干部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的积极影响,支持现任班子工作。一是当好宣传员。如须江镇莲塘村在中心村道建设过程中,碰到有村民不拆房屋时,就有卸任干部上门帮助做工作;当村架设有线电视时,卸任干部不仅带头安装,还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村两委优惠政策。二是当好解说员。当 乡镇、村工作碰到群众有疑问时,卸任干部能帮助消除群众疑虑,在党组织和群众之间架起桥梁。三是当好调解员。当村工作在执行中碰到困难时,老干部会主动请缨去帮助解决。淤头镇前江村卸任村支书姜志美,几次换届选举中主动让贤,在镇工业区征地时,引导村民以大局为重,支持镇村工作。四是当好监督员。一些村老干部被聘为村务财务监督员,敢于善于监督,当现任干部工作出现偏差时,卸任干部能及时提出意见。 4、新老干部沟通协调机制比较健全。现任干部在平时工作中,做到事前多请教,事后多沟通,多征求卸任干部对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卸任干部坚持以参与不干预的心态与现任干部沟通,促进新老班子平稳过渡。吴村等乡镇每年年底都要召开由卸任村主职干部参加的情况通报会,双溪口乡干部利用八小时外访民情,经常与卸任干部交流沟通。问卷显示,91.8%的现任干部和73.3%的卸任干部、77.2%的乡镇干部和78%的群众认为村里办事能征求卸任干部的意见。 二、村级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四种行为表现 虽然我市绝大多数村新老干部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但也有少数村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有的甚至矛盾激化。主要表现: 1、“互相对立”。这种情况属直接冲突型。少数卸任干部与现任干部各自为政,划清界限。如茅坂乡某村卸任村支书与现任村支书“水火不相容”,见面就吵架。少数卸任干部公开抵制现任村两委班子的决策,与现任干部作对,“唱反调”,甚至组织人员对抗村两委开展工作。一些现任干部也不甘示弱,寸土不让,凭借手中的权力与卸任干 部拉嗓子、捶桌子,摆架子。 2、“互相拆台”。这种情况属转向冲突型。少数卸任干部以党风不纯为借口,挑拨党群关系;以干部不廉为由头,充当评论员,在群众中说长道短,煽动群众对现任干部的不满情绪,制造干群矛盾;利用现任干部在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到处散布谣言,制造事端,在群众中进行反面宣传,干扰村务。如保安乡某村在今年换届中,个别卸任干部在群众中恶意宣传现任村干部问题,并张贴小字报,诋毁村主要领导,搞得该村一时谣言四起。问卷显示,28.8%现任干部、27.3%的乡镇干部和26%的群众认为个别卸任干部素质不好或一般。少数现任干部自身素质也存在问题,唯恐卸任干部东山再起,因而总是有意无意的贬低卸任干部,踹老帐,计前嫌,损害卸任干部的形象,以抬高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 3、“互不服气”。这种情况属情绪冲突型。少数卸任干部怀有强烈的抵触和反抗心理,处处与乡、村领导过不去,不接受村支部安排的工作,不完成村委会分配的任务,不履行村民的各项义务,能拖则拖,拖不下去就赖;少数卸任干部在村里拉帮结派,形成一股对抗村两委的势力,使村两委在一些工作中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压力,卸任干部变成了村两委开展工作的“绊脚石”。如碗窑乡某村3位卸任村支书不甘心下台,想方设法干扰村两委开展工作。个别现任干部片面认为卸任干部观念落后,是“落伍的一代”,并与卸任干部比政绩、比高低,不把卸任干部放在眼里。问卷显示,60.5%的卸任干部、59.1%的乡镇干部和66%的群众认为现任干部对卸任干部关心程度一般或不关 心,7.9%的卸任干部认为现任干部对卸任干部尊重不够。 4、“互不相干”。这种情况属消极冲突型。一些卸任干部认为,既然不在其位,为何再谋其政,事不关己就不闻不问,成为离任离党的“局外人”。当现任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需要卸任干部出面帮助支持时,一些卸任干部却退避三舍。少数现任干部自恃见多识广、能力强,不屑于在村务上征求卸任干部的意见,形成了一种新老干部之间互不沟通、互不干涉的局面。 三、村级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认真剖析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成因,将有助于我们对症施治,取得成效。从人际关系心理学上分析,这种不协调关系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挫折与冲突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探析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卸任干部思想上的偏差。一是失落心理。一些卸任干部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致富本领,从村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失去了权力和位置的支撑,失去了一部分生活来源,失去了往日在公众面前的优越感,产生了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问卷显示,20%的群众认为卸任干部退位后有失去优越感的羞愧心理。二是怨恨心理。一些卸任干部思维成定势,进取精神欠缺,落选后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恨上级党委有偏见,现任干部图谋不轨,或认为现任干部当初是自己培养的,现在忘恩负义。三是对抗心理。一些卸任干部觉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组织上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就处处寻找机会挑起事端与基层党组织闹对立。也有的深怕现任干部比自己在职时干得好,有失 自己的面子,于是巴不得他们出洋相。问卷显示23.2%的现任干部、22.7%的乡镇干部和28%的群众认为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原因是“卸任干部心理不平衡,刁难现任干部。” 2、现任干部工作上的偏差。一是迁就又巴结。目前一些现任的年轻干部,做起工作来风风火火,干劲十足,可接触到卸任干部往往退避三舍,感到自己是他们一手培养提拔的,怕撕开情面,不敢动真碰硬,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惧怕心理,处处迁就退让,甚至去拉拢巴结卸任干部,助长了部分卸任干部的傲气。二是回避又孤立。也有个别现任干部上任后,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处处孤立卸任干部,让他们坐冷板凳,吃哑巴亏。村里有重大事务决策,也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有的村党员大会数年不召开,村务公开制度不健全,卸任干部对村务财务无从了解。在卸任干部碰到困难时,也从不上门过问,使卸任干部滋生对立情绪。问卷显示34.7%的卸任干部、40%的现任干部、31.8%的乡镇干部和38%的群众认为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谈心。三是取胜又数落。某些现任干部上任后,摆出一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架势,言行中表现出一种优越感,不尊重卸任干部,在一些公开场合嘲讽奚落卸任干部,使卸任干部心情难以舒畅。四是算帐又报复。部分现任干部急于体现自己的政绩,一上任即要清算卸任干部的账目,对卸任干部在任时的工作评头论足,横加指责,使卸任干部迅速走上对立面。还有的出于宗族宗派利益的考虑,经常抓卸任干部的“小辫子”,毁坏其名誉,甚至借机打击报复卸任干部,使卸任干部难免产生对抗心理。问卷显示,22.7%的 乡镇干部和13.9%的卸任干部以及12%的现任干部认为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因家族或其他小团体利益相互矛盾。 3、基层党组织工作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五重五轻”:一是重调整,轻教育。一些基层党组织过分看重组织调整措施,认为“一调就灵”,在村干部任用工作中带有随意性,主观因素比较多,忽视做过细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形成只用不管、只换不导的放任局面。二是重现任,轻卸任。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只注重发挥现任干部的作用,对现任干部政治上关怀,经济上关心,生活上关照,而对卸任干部谈话、回访等工作做得不够,基本上是少闻少问,闻而不问,甚至不闻不问,对发挥卸任干部的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系统的措施。一些卸任干部感叹,“在任轰轰烈烈,卸任冷冷清清”,因而难免不产生想法,加剧怨恨心理。三是重强制,轻疏导。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卸任村干部问题中,只重视强制命令和“堵”的办法,对卸任干部的出格言论和过激行为,采取强迫改正和大加压制的方式,而不做疏导和解释工作,结果更加深了他们的对立情绪。四是重实用,轻标准。农村税费难收、干部难选的经济贫困村、矛盾多且不稳定的村,乡镇党委为完成任务,不顾干部选拔任用标准,采取“以黑治黑”、“以毒攻毒”的策略,让恶人掌权,治标不治本,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造成极大的遗患。五是重短期,轻长效。一些乡镇、村为了新老班子顺利过渡,对卸任干部的关心往往急功近利,仅在其刚卸任时走访慰问,暂时无情绪就万事大吉,缺乏有效的日常教育管理措施,导致卸任干部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脱离了组织的约束和关心。如塘岭乡某村一位 70多岁的卸任村支书每月仅有5元的补贴也难兑现。 4、外部环境上的偏差。一是从经济角度上看。现在社会上对村干部流行一种说法,“台上十年功,下台一场空”,由于政策、经济基础等诸多原因,各地对卸任干部的报酬,一般都处于各行其是,各施其政的无序状态。一些村觉得卸任干部不同于工人下岗有生活保障,更有别于国家干部离退休后按工龄领取工资,似乎泥腿子干部捧泥饭碗是天经地义的事。基于这样的认识,经济基础薄弱的村有的“难为无米之炊”,有的干脆置之不理,即便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也以种种借口弃之不管或象征性的补助,使卸任干部心灰意冷。问卷显示,33.7%的卸任干部没有经济补贴,15.8%的卸任干部认为补贴太低。二是从社会氛围的视角看。一些乡镇、村不重视发挥卸任干部的作用,还有的把卸任干部参政议政等同于干预行政。另外,村干部辛辛苦苦干工作,卸任后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落得一身怨,妻子儿女责怪唠叨,过去因工作与个别村民产生的矛盾竟变成了个人之间的恩怨。对此,现任干部听之任之,个别群众冷嘲热讽,如此处境,就象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三是从现代人价值取向来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的比贡献比功劳转变成现在的讲挣钱求致富。一些卸任干部在任时“顾大家,舍小家”,勤勤恳恳为村里办事,自己的家庭经济没有搞上去,而今,卸任后发现自己却陷于贫困之中,无人理睬,心中那份落寞伤感自是不言自明。 四、解决村级新老干部关系不协调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要处理好村级新老干部关系,应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把握导向性,营造重视村级卸任干部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在社会上下、党内外形成一种尊重卸任干部的风气。各级党组织每年要专题研究农村卸任干部问题,建立健全农村卸任干部的,切实解决他们卸任实际问题。要坚持干部用人标准,深化农村干部制度改革,使干部“上”的公认,“下”的服气。要建立健全奖惩卸任干部的机制,定期表彰表现优秀的卸任干部,并大张旗鼓地宣传,在农村树立一种讲团结、求发展、比奉献的导向。对少数制造事端、扰乱乡镇、村正常工作秩序的卸任干部,要给予批评教育,以打击歪风,弘扬正气。对刻意排挤甚至打击报复卸任干部的现任干部,要严肃处理,保护卸任干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把握针对性,运用教育疏导手段,理顺新老干部关系。要教育现任干部充分认识担任村干部的职责,学会驾驭工作局势,做到善于调节各种矛盾,沟通关系,形成合力,把能否处理好新老干部关系摆到班子团结、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做到对卸任干部不排挤,更不报复,“谋事不谋人”,团结大多数,凝聚力量加快发展。要教育卸任干部正确认识退出村干部行列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需要,是保持村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生机的需要,是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要抛弃个人恩怨,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现任干部,认准身分不摆辈分,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全力支持现任干部的工作,与现任干部一起共谋发展。同时, 要做好沟通工作。现任干部要积极主动与卸任干部进行个别谈心,加强现任干部与卸任干部的思想交流;上级党委政府要对卸任干部进行跟踪调查了解,遇有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通、引导和教育,做细思想工作;要加强卸任干部之间的沟通,让卸任干部之间互相交流。 3、把握适度性,落实卸任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一是健全卸任干部学习制度。由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卸任干部学习上级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提高卸任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建立和完善交心谈话制度。乡党委和村支部要经常召开卸任干部座谈会,与他们谈话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听取他们的呼声和建议。三是建立定期通报工作制度。乡、村两级要向卸任干部定期通报工作情况,让卸任干部了解乡、村的工作动态,领会乡、村的工作意图。四是建立卸任干部的走访慰问制度。逢年过节,乡镇干部和村现任干部要到卸任干部家中走访慰问,并切实帮助卸任干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把握长效性,努力发挥卸任干部的作用。一是发挥卸任干部在村务决策中的参谋作用。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卸任干部参与重大村务工作机制。在决策前,要认真听取卸任干部的意见建议,接受卸任干部的咨询;在决策中,要吸收卸任干部代表参与,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合法程序,让其担任村民代表进入决策圈。二是发挥卸任干部在村务运行中的监督作用。卸任干部大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村里有一定的影响力,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其非权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因势引导,用其所长,让他们参与对村务运行情况和干部行为的监督,保证村务的健康运行,保证现任干部行为规范化。三是发挥卸任干部 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作用。要制订优惠政策,提供便利服务,鼓励他们领办企业,争取项目,带头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帮富带富,为全面建设小康,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继续发挥光和热。
/
本文档为【建立健全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