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2017-10-06 50页 doc 100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8153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 1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 3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 5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 8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 10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 13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 1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 3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 5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 8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 10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 13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21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 24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 1 –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 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 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 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 2 –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 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雅典城邦平民与关的公民大会。 贵族之间尖锐矛(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盾 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 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背雅典城邦工商业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景 奴隶主阶层与贵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族之间尖锐矛盾 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 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当选为首席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执政官,立志各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改革,振兴城邦 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 改革 目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的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公元前594年开始 间 措施 内容 影响 颁布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解负身做抵押 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令’ 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确立财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产等级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制度 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 关 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内改革国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容 家权力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机构 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 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发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展农工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商业 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 人迁居雅典 - 3 – 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 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 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 徒 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 遗嘱法 其他 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 的法律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结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但果 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成功) 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意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 义 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4、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原因:梭伦于公元前509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 立,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 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局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限 表现: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下层公民没有 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梭伦改革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性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质 特折中的色彩(原因、表现)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点 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 4 –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社会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农田施肥。 经济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的迅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速发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展 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封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生产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春关系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秋的产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战生 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国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代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特上层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征 建筑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 的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革 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 必然。 军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变法的内在动战争力 频繁 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百家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国别 主持 内容 影响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 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齐桓公 管仲 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春 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秋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鲁国 前594 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有制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魏文候 李悝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平籴法”、制定《法经》 战 国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楚悼王 吴起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 5 – 商鞅变法 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背景 秦国背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景 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指导法家理论 思想 宗旨 富国强兵 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废井田、开阡陌 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 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以农求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的经济改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革 展的阻力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 统一度量衡 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加强集权实行连坐法 理和统治 内容 的政治改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革 制定秦律 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战斗奖励军功,实行“二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的军事十等爵制”废除“世力.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改革 卿世禄制 加强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 控制的文“燔诗书而明法令” 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 化改革 制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改革旧俗 居住。强行推行一夫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一妻小家庭政策 利于民族的融合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特点 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死因: 商鞅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虽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死,结果 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而秦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卒行成功: 其法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 - 6 – 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 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7、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 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作用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 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 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局限 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等等)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 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 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 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 7 –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北魏统一北方 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开 始参照汉族的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封建政权的统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治方式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冯太后掌权 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背 孝文帝学习汉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景 族先进文化 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影响:导致各 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地人民起义不阶级矛盾尖锐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断。严重威胁 重,苦不堪言, 着北魏统治, 社会改革迫在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眉睫 时471---499 间 目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的 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制定官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为澄清吏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吏俸禄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治,巩固统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制整顿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治 恢复和发展 吏治 贪赃办法 前为了缓和即按一定的将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过期 社会矛盾,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程推行均发展农业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及田制 生产,增加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内国家收入 回 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措容 施 为配合均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田制的推制。邻长、里长、党长设立三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行,强化对合称三长,直属州郡,长制 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地方的控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 制, 征发徭役和兵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推行新与均田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的租调相适应,保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 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制 证税收 匹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 8 –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迁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都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洛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后阳 的愿望。 期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措 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施 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 移易服装、说汉话、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风改汉姓、通婚姻、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 易改籍贯、行汉制、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俗 崇儒学 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设施的兴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 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经济的发达。 复苏和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繁荣 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作 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用 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 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权封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建化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加速 民族的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交流与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融合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最重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要) 性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质 - 9 –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矛盾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的日民族对立严重 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益激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化 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党之争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 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 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积弱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积贫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弱 局面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的形多; “恩荫”法授官多) 成 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 积贫 年招募流民当民) 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背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景 的局面 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 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庆历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新政农桑,减轻徭役等。 昙花结果:失败。 一现 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 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 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宋神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宗起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用王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安石 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时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间 目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的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10 – 主要措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施 水利广为修建,保证农田水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利法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 增加。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方田均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 税法 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依据 强制农 民借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贷;利 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息偏青苗法 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高,农富 随夏秋两税归还 级矛盾。(争议最大) 民负担国 依然沉之 重 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对贫苦 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人是沉免役法 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重的负 为免役钱 收入 担 内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 容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市易法 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 府的财政收入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 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均输法 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 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保甲法 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 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受军事训练 用 设军器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监 武器质量 强 兵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 之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法 保马法 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 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 部分赋税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 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将兵法 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强了军队战斗力 练 - 11 –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改革科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 举制度 为主,增加法科 取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士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整顿太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之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 学 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法 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 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 人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最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结终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果 失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败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 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 根本矛盾 性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评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价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 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示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教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训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 12 –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 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 原因 2、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经济方面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天主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教的等方式搜刮钱财 神权政治方面 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表现 统治 思想文化领域 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 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方面 影响无处不在。 教会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它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影响 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原因 中世纪时,由于天主教会的专断,人们就开始了反封建斗争。 宗教“异端” (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形式 起源: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事件 高潮:14~15世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 会的批判。 宗教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 “异2、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 端”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主要背运动4、没收教会的财产; 观点 景 的 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7、用民族语言传教 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 作用 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 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经济上)西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欧资本主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义萌芽,发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展 向近义发展的教会 代过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渡的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治上)民西欧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族国家发(社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展 会根影响: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源) 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思想文化) 原因,指导思想、内容、开始国、代表人物、代表作。 文艺复兴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 运动兴起 形成强大冲击 - 13 – 时16世纪 间 主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要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事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件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 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影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响 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 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 事业的发展 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 资产阶级革命 目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的 实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质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 14 –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目的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时间 1517年开始 1、开始:“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1517年 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 经过 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内容 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6、建立本民族教会 统一的政治要求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影响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 15 – 加尔文宗教改革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背景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时间 1536年开始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 4、主张发财致富 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内容 6、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 用等高尚美德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净化了社会风气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作用 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 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5、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局限 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背景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发起者 国王亨利八世 时间 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动机 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导火线 亨利八世离婚案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1、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内容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 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特点 的国王;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影响 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 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 16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 (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 17 –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在政治上,任命各地的地方包税制是改革前埃及封建社会形 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态的经济基础,它是阻碍埃及社会发 马木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展最深刻的社会因素 路克帕夏,马木路克控制政权 马木路克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 反动2、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的分裂和经济的衰弱,从而给西 势力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方国家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 内忧 统治 税 马木路克军事封建集团反动势 3、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力严重阻碍了埃及国家统一社会稳 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定,使埃及社会动荡不安 奥斯自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阿里掌 曼的权后,奥斯曼帝国准备扼杀新政权 威胁 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1798,1801年),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 背在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英国景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等国作用。 外患 的侵英国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略危力,导致埃及出现武装割据(1801--- 1803) 险 虽在阿里掌权后,法军早已撤离,也打退了英军(1807),但他们 侵略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危险仍然存在。 第一(11789)、二次(1800)起义是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尽管都开罗没取得成功,但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是穆罕默德?阿里崛起义起和改革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 阿里第三次起义(1804)反抗马木路克暴政的斗争,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掌握一边,迅速崛起,掌握了对埃及的统治权(1805) 统治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只有进行改革,迅速增强权 自己的实力,才能消除危机,他想雄心勃勃想建立发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 以取代奥斯曼帝国。 时1805*****19世纪40年代 间 目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的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 措施 影响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没收违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宗教地产,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内经农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容 济 业 3、兴修水利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改革奠定 4、推广改良农具 经济基础 5、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 特别是棉花。 - 18 – 1、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强 工时创办民用工业 大,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 业 2、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3、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 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业 1、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巩固了国家政权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 政3、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立中央机构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治 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省县乡村各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 级行政机构) 进步;实质维护其封建专制集权 1、创办学校 2、外聘专家 文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自己培3、选派留学生 化 养了各类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 4、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 5、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 1、实行征兵制 2、加强训练军队 军使得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3、建军校培养军官 事 扩张奠定了基础 4、装备先进武器 5、建立船队 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封建王朝的封建的专制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 性和扩张性。大压迫剥(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内削民众、统治残暴,民外扩张,以维护帝国统一为名,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因不聊生,起义暴动。不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断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希腊。 局元气大伤,加重了人民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在羽翼结限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丰满后,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素丹控制追果 性盾,这就动摇着阿里政求独立自主的路子。 ) 权的根基。同时抑制了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 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但长时间的对外扩张也给帝国 义因素 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列强的插手和干涉。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外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因 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性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未能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 质 1、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2、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 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埃及的经 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 义 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3、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 19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背景 埃及处于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 内各种矛盾的激化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目的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为了对外扩张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是由最高统治者 推动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者 动 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更全面,涉及到政治,内容 学生和创建军队 农业,土地和赋税各个方面 失败,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政权的封建性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有列强的插手和干结果涉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及原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因 体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 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 性质 有利于近代化的封建改革 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经济、军事 实力得到增强,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意义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效更大 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 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 20 –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政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 治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 上 重威胁(主要) 主的统治 经农奴制使俄国资本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 济主义缓慢发展,与西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 上 欧国家差距很大 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革命民主主义者积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社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会备推翻俄国农奴制。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上 新思潮的涌动 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 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另外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背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 景 目的: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 内矛盾,一直想侵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时间:1853----1856 军克里米亚战争的失双方:俄国---英、法、土、奥、撒同盟 事败所带来的消极影经过: 上 响。 结果:俄国的惨败(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 品的不足等,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 影响:1、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2、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 农民运动。 3、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 睡中清醒过来,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目 的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焦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点 时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间 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二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一内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九容 法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令 - 21 –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 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进本主义) 步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性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 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 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评表现: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价 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局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限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性 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 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 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性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质 作用 局限 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 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经来不良影响 主义经济发展 济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 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实际权力仍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僚掌握,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 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 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政俄的进一步发展 治 国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近法制度:进行无等级审判,还建立了陪审代农村改革有限 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化 法制化的发展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缩短服兵役军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军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 事 官的培训。有利于军事的近代化 教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 育 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开始传入 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思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 想 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 近代化 - 22 – 近代化 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民粹派及民粹派运动 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具体来说,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和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 民粹派运动是指自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民粹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到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思潮便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民粹派运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19世纪60、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有拉甫罗夫、巴枯宁和特卡乔夫。这时期的活动主要有:民粹主义小组成立、大规模到民间去和恐怖主义活动。(2)19世纪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等。(3)20世纪初的社会党时期,领导人主要有切尔诺夫等。民粹派运动是体现自恰达耶夫以来俄国东西方道路之争最激烈的社会运动,同时它也是俄国的社会主义的实际开端,因而在19世纪俄国社会思想史和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民粹派运动的影响。 - 23 –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表现 影响 实行幕藩体制:天皇是名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义上的最高,实权在幕府市场的形成 将军手中,地方设“藩” 德川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农民幕府政无法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的腐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治 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限制和掠夺;中下级武败封皇、士(将军、大名、中士阶层地位恶化,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商建统下级武士),农、工、商、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治 贱民 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 础已开始动摇 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采取“锁国政策” 交 关系的发展 资本 主义19世纪上半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 历萌芽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史产生 条1、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原件 和掠夺原料 因 2、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 1、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 “黑船事件” 过2、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开日本的大门 程 3、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享有领事裁判西方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设租界及协定关税 列强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的殖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剧增,社会危机的加剧 民侵2、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入 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虚弱,使之成为众矢之 影4、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不满政治上无权; 响 西南诸藩大名不满现状;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 实更加不满,进一步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5、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 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 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外国势力的入侵,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原因 和对内镇压 时间 1860“樱田门事件”----1864 尊王口号 “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攘夷是核心 攘夷 领导与主运动 尊攘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高杉晋作的“骑兵队”) 要参与者 失败,原因: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结果 的要求;幕府对尊攘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 - 24 –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原因 家,必须推翻幕府的统治 目的 推翻幕府的统治 时间 1866--1869 领导 倒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 根据西南强藩:萨摩、长州、土佐 地 倒幕派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 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上奏要求把政权“奉还” 给天皇,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 倒幕 “大政奉还”后,幕府仍拥有实权,时刻准备反扑。倒幕派为了真运动 过程 正掌握国家的政权,决定彻底打败幕府,史称戊辰战争 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 庆喜不战而降。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经过一年的征战,才最终彻底打败幕府,结束了战争 1、打败幕府:从国内来讲,幕府统治不得人心;大名、大商人、人 民群众、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 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战斗力强。从国际方面来结果 说,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为在日 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废藩置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过县 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程 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废除封由劳动力;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建等级业,成为资本家。许多士族下层因为贫困不得不进入工厂制度“四政治做工谋生。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平等” 社会体制。 ----- 废旧1889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带有建新 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毕竟是近代亚洲 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和制定宪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法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明治 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维新 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币制改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革 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经济改革土地买卖。 -----地制度 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的发展 新经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济 改革地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 25 – 内容: 1、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 人企业效仿。 2、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产兴具体措施:?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 业” 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政府通 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影响: 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 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 本主义工业化 了解西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方文明 文教内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倡导改革教作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文育 技术知识的人才; 明开局限: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和魂洋才” 化” 生活习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 俗西化 文明开化政策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化 措施: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军事3、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 -----4、现代化军工企业 建立5、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新军局限:效忠天皇(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队 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作用: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 结1、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果 2、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性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质 1、政治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 民主化 2、经济上: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作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用 3、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影4、国际地位: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响 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步成为列强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华族制度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有所谓“全盘西化”的局极端化倾向等) 限 2、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侵略琉球与朝鲜,侵略中国,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 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 26 –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27 –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资本输出形式 危 害 政治性贷款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抢夺路权 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开设银行 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亡国灭种的社分中国的狂潮 严重危机 会 国家 强租或割占地区 势力范围 实质 影响 背 景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是中国标志着广东、广西、云法国 广州湾 向殖民列强瓜南 历地过渡分中国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史的形式 的高峰 根割占台湾和澎湖列日本 福建 源 岛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 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 治危机 地的自然灾害等 时间:19世纪末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经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济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资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 阶本主义的初特点: 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级步发展 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基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础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 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 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 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 28 – 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 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思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 想早期维新思人士寻找新出路。 基潮 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 础 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思想主张: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 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 结合。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 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 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康有为 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 必将一事无成。(2)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 明旗帜。(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指维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导新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思思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想 潮 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 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梁启超 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 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谭嗣同 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 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他大力宣扬严复 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建君主论,主张主权在 民。 开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始 主要事件: 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 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 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过良派还办了《湘报》。 程 发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展 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 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 29 –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 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 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 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 作用 局限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资产阶级知荐人才;精简机构,裁基本上政治 识分子有机高“百日撤冗员;取消旗人特反映了没有涉会参与政权 潮 维新” 权, 维新派及设议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有利于中国的愿望院、开国 经济 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民族资本主和主张会、制定 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义的发展 在一定宪法等 程度上政治主废八股;创办各种学有利于先进 动摇了张(原文教 堂;派人留学;准许民科学文化的 封建统因) 间办报;设译书局 传播 治秩序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增强国防力军事 军队,添造军舰 量 新势力光绪帝(弱,受约束) 群众基翁同龢(解除远离) 础弱 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慈禧太后 (强,控制主宰) 旧势力荣禄(提升重用) 社会基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 础厚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戊戌政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 “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变 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 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失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败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 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 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原因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 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 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 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 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 30 – 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爱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国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性 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 进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意步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义 性 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 是进步的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 启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 蒙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 性 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 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局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限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性 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性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质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 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 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 的统治地位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畸形 社会背景 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 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强大 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 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 之的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群众基础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领导力量 翻幕府 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改革的进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程 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 行,大刀阔斧改革。 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 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政策 国际环境 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 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 3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北魏孝文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梭伦改革 一.背景:1.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致使雅典面临着深刻的政治危机。2.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的兴起,促进了雅典社会的政治改革。3.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都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的复杂矛盾。4.公元前600年左右的萨拉米危机,使平民开始酝酿暴动。5.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其中1.2.为根本原因,4.为直接原因或导火线) 二.内容:经济方面:1.颁布《解负令》,取消了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明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2.发展工商业,提倡学习手工技艺,鼓励外邦移居雅典,鼓励进口谷物。 - 32 – 政治方面:1.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2.创立了四百人会议。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 三.影响:(有很多,我简单得说)(积极)1.梭伦改革打击了贵族的实力,它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2.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3.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通过权力的重新分配,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4.促进了公章也奴隶主阶层的崛起,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的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5.梭伦的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摆正,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了可开的制度保障。(消极)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2.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能享有充分的权力。3.世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4.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商鞅变法: 一.背景: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二.内容:前期: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2.奖励耕作,重农抑商。(重要)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后期:1.废井田,开阡陌。2.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3.统一度量衡。4.移风易俗,禁止私下行贿,奖励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推行“分异”令。5.焚诗书明法令。 三.影响: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2.商鞅施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国也有消极影响。 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1.北魏的崛起以及统一黄河流域。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社会改革迫在眉睫。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1.推行均田制。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3.迁都洛阳。 三.影响:1.孝文帝改革使常年遭受战乱的北方发展了农业生产,经济得到恢复。孝文帝迁都洛阳,使洛阳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成为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国际性商业城市。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王安石变法: - 33 – 一.背景:1.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冗兵”局面的出现。2.“冗官”局面的出现。3.“冗费”局面的出现。)。2.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3.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二.内容:1.富国。实行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2.强兵。实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3.育才。实行科举改革,改革学校制度。 三.影响:1.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情况下,这场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2.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及改革派内部分裂,改革最终失败,新法废除。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3.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社会危机。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酝酿改革。 二.内容:1.政治上,废除了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陈伟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2.经济上,农民可得到一块分地,蛋分地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且需要高价赎买,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3.组织上,加强对农民的管理,设置一个有地方规章担任的调停人,同时,还是想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暗示完成各类赋役。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被纳入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 三.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 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 - 34 –
/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