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乙肝五项释义

2017-09-19 8页 doc 42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乙肝五项释义乙肝五项释义 敖兴义医师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sAg    +    +    +    -    -    -    -    -    +    +    +    +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抗HBs    -    -    -    +    -    -    +    +    -    -    -    - 乙肝e抗原(HBeAg)     HBe    +    -    -    -    -    -    -    -    -    -    +    + 乙肝e抗体(H...
乙肝五项释义
乙肝五项释义 敖兴义医师 乙肝面抗原(HBsAg)    HBsAg    +    +    +    -    -    -    -    -    +    +    +    +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抗HBs    -    -    -    +    -    -    +    +    -    -    -    - 乙肝e抗原(HBeAg)     HBe    +    -    -    -    -    -    -    -    -    -    +    + 乙肝e抗体(HBeAb)     抗HBe    -    -    +    -    +    -    -    +    -    +    -    + 乙肝核心杭体(HBcAb)    抗HBc-Igm    +    +    +    +    +    +    -    +    -    -    -    + 1、俗称三大阳说明患者是慢性肝炎,有传染性.处于活动期。   2、急性乙肝感染阶段或是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些。   3、乙肝已趋向恢复,属于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长期持续此状态可转变为肝癌,   4、既往感染过乙肝,现仍有免疫力,属于不典型恢复期。也可能为急性乙肝感染期。   5、既往有乙肝感染,属于急性感染恢复期,少数人仍有传染性。   6、过去有乙肝感染或现在正处于急性感染。   7、以前打过乙肝疫苗或以前感染过乙肝。   8、急性乙肝恢复期,以前惑染过乙肝。   9、急性感染早期或者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   10、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11、早期乙肝惑染或者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2、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携带者。 以上说明仅作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请医生作具体分析. 肝功能检查(代表肝脏本身的变化) 项目      单位    参考范围       总蛋白:    G/L      60-83       白蛋白      G/L      35-53       球蛋白:    G/L      25-33       谷丙转氨酶  U/L      0-40       谷草转氨酶  U/L      0-50       总胆红素    umo/l    0-20       直接胆红素  umo/l    0.0-6.0   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通常医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如果肝细胞坏死, ALT和AST就会升高,但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分布在肝细胞浆,AST分布在肝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急性肝炎和轻症的慢性肝炎, 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因此,AST/ALT<1;慢性肝炎的后期,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是严重的,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 ALP和GGT在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明显升高, 酒精性肝炎患者的GGT明显升高。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 当肝功能受损时, 白蛋白产生减少, 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敌人"时, 球蛋白产生增加, 因而慢性肝炎病人由于肝功能减退,白蛋白产生减少,又由于体内存在肝炎病毒这个"敌人",球蛋白产生增加, 而造成A/G比值倒置。 肝细胞受损时, 胆红素的代谢及泄均发生障碍, 因此T-Bil和D -Bil均升高。 (.00026000W03.)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的临床意义?   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3)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HBeAg消失前后出现抗-HBe,此时期称为血清转换期,即由HBV复制期转为非复制期。出现抗-HBe常提示HBV增殖减弱或终止。但如果HBV基因的前C区核苷酸序列改变阻止了HBeAg的形成,血循环中仍有HBV存在,肝病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演变成肝硬化;(4)在出现原发性肝癌时,HBeAg检出率下降,而抗-HBe,a-FP增高.故在HBsAg(+)的肝硬化病人中,抗-HBe(+),a-FP增高,提示早期肝癌的可能;(5)母婴传播中,孕妇分娩时HBeAg(+)可能扩大母婴之间的传播率。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的临床意义? 血清中乙肝病毒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使之释放出内部成分,称为HBcAg.其相应的抗体称为抗-HBc。外周血中没有游离的HbcAg,只存在肝细胞核中。所以,HBcAg(+)常表示有乙肝病毒颗粒存在,有传染性。HbcAg阳性预后差。阴性预后好。抗-HBc是反映HBV感染流行水平的指标,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总抗体。其意义:(1)急性乙肝在HBsAg出现后,在谷丙转氨酶(ALT)高峰时,可在血清中测出抗-HBc,最早出现的是抗-HBc IgM,这是乙肝病毒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慢性肝炎活动期也常呈阳性反应。约6-12个月后,由抗-HBcIgG取而代之,可持续多年不消退。抗-HBcIgM和IgG都持续存在,则往往出现慢性化过程;(2)各种类型的慢性HBsAg携带者,在血清中可检出高滴度的抗-HBc;(3)单项抗-HBc的意义仍未完全明确。可能是既往感染的标志;HBsAg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的所谓"空窗期";抗-HBc被动转移:输用抗-HBc阳性的血液制品,注射由HBV感染后出现免疫反应者的血液制备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均可呈现单项抗-HBc阳性。若抗-HBc阳性,血液可能仍有传染性。  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说明什么?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后,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免疫反应所产生的一种乙肝核心抗原的抗体。这种抗体在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急性发病期明显增高。急性肝炎患者可通过检测这种抗体阳性(高滴度)而肯定乙型肝炎诊断。在乙肝恢复期,该抗体滴度渐降,约在血中维持3~8个月转阴。目前仍公认此种抗体阳性可作为乙肝病毒近期感染的依据之一。     研究发现在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中该抗体也经常增高。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机体免疫状况不一,肝脏损害程度有差异,这种抗体检测的结果也不一致。解放军302医院一组120例经过病理确诊为慢性肝炎的患者中,6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率为74.2%;而54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为37.0%(P<0.01=。另一组表面抗原阳性的无症状携带者(检测转氨酶84%正常,16%轻中度异常)220例的核心抗体的阳性率11.4%,且滴度也低。因此认为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肝肝脏炎症损害明显,是肝炎活动严重度的指标之一。 乙肝“两对半”测定误区 乙肝“两对半”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等,做 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其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判断患者是 否感染过乙肝病毒。但现在有些临床开展的乙肝“两对半”的 定量测定,竟然用以判断乙肝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这是一个误区, 是对这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所致。   目前针对感染性疾病抗病原体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类,一是杀灭, 如梅毒和结核病的抗菌素应用治疗;二是抑制,如乙肝和丙肝的抗病 毒治疗。当治疗有效时,前者表现为病原体的消失,后者表现为病原 体数量的动态性降低。因此,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是病原体的存在 与否或存在数量的多少。而抗体,因其是机体对病原体特定抗原成分 的特异免疫应答的产物,即使是病原体因抗菌或抑病毒药物的应用已 消失或大大减少,也可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或持续存在,其 与病原体的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无正相关关系。   也许有同道要问,那么病原体抗原呢?那不是病原体上的一部分 吗?应该说其含量高低与病原体之间有正相关了吧。这要具体情况具 体分析。如上面提到的HBsAg和HBeAg就不行,因为HBsAg在乙肝患者 血循环中以三种形式存,即圆形颗粒、管形颗粒和Dan颗粒,其中只 有Dan颗粒中存在乙肝病毒,但其仅占所有HBsAg的0.2%,其他绝大 部分为空的圆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所以HBsAg和乙肝病毒之间自然就 缺乏正相关。而HBeAg通常与乙肝病毒存在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它 也是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的一个主要血清学指标,按理应该可以作为 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的观察指标,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但由 于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前C区常易出现点突变,使得HBeAg表达的缺失, 此时血清HBeAg测定为阴性,但病原体仍大量存在。因此,HBeAg也不 能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观察的指标。   在乙肝“两对半”中,真正有定量测定价值的只有抗HBs,但这 种测定也不是用于临床乙肝患者疗效观察,而是用于人群乙肝疫苗注 射效果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某人注射疫苗后,如外周血中抗HBs定 量超过10mIu/ml,则说明受免疫者具有对乙肝病毒免疫力,免疫力 及持续时间与抗HBs含量高低应成正比。                                           AFP          甲胎蛋白                  ALP            碱性磷酸酶 ALD          酒精性肝病                ALT          丙氨酸转氨酶 AS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TP            三磷酸腺苷 CIV            IV型胶原                DNA-P        乙型肝炎病毒DNA多                                                       聚酶 EGF          表皮生长因子              ELA          酶免疫分析法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法            GGT          r-谷氨酰转肽酶 HA            透明质酸                  HAV          甲型肝炎病毒 抗-HAV-IgM    甲型肝炎病毒IgM型抗体    抗-HVA-IgG    甲型肝炎病毒IgG型抗                                                       体 HVA-RNA      甲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AAg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 抗-HVA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          HBV          乙型肝炎病毒 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            HBcAg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Anti-HBc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Anti-Hbe        乙型肝炎e抗体          Anti-HBs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xAg        乙型肝炎x抗原          抗-HBx        乙型肝炎x抗体 抗-HBc-IgM  乙型肝炎病毒IgM型核心抗体  抗-HBc-IgG  乙型肝炎病毒IgG型核心                                                   抗体 HBV-DNA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CC          肝细胞肝癌 HCV          丙型肝炎病毒              HCV-RNA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Ag          丙型肝炎病毒抗原          抗-HCV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HDV          丁型肝炎病毒              抗-HDV-IgM  丁型肝炎病毒IgM型抗                                                     体 抗-HDV-IgG    丁型肝炎病毒IgG型抗体    HDV-RNA    丁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DAg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Delta抗原)  抗-HDV      丁型肝炎病毒抗体 HEV          戊型肝炎病毒              HEV-RNA    戊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EAg          戊型肝炎病毒抗原          抗-HEV        戊型肝炎病毒抗体 HGF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V          庚型肝炎病毒 IFN            干扰素                    IG            免疫球蛋白 IL            白细胞介素                LC            肝硬化 LDH          乳酸脱氢酶                LN          层粘连蛋白 MRI          磁共振成像                PBMC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CⅢ          Ⅲ型前胶原              PCR          聚合酶链反应 PGI            前列环素                PHC          原发性肝癌 PIIIP          血清前胶原肽            RIA            放射免疫法 TBil            总胆红素                Tcho          总胆固醇 TG            甘油三脂                  TGFβ1        转化生长因子β1 TNF          肿瘤坏死因子              TTV            经血传播病毒肝功能各项检查有什么意义? 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实验方法,监测与肝脏代谢有关的各种指标,以反 映肝功能的基本状况。     反映肝功能的实验已达700余种,新的实验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建立,但主要包 括四大类:①反映肝细胞损伤的实验;②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实验;③反映肝脏储 备功能的实验;④反映肝脏间质变化的实验。     ①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试验主要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 ST)、碱性磷酸酶(ALP)、r-谷酰转肤酶(r-GT)、乳酸脱氢酶等。其中,ALT、AST能 敏感地提示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以ALT最敏感,反映其 损伤程度则AST较敏感。在急性肝炎恢复期,虽然ALT正常但是r-GT持续升高,提示 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r-GT持续不降常提示病变活动。     ②反映肝脏间质变化的实验主要有:①血清蛋白电泳,现取代了絮浊反应,r -球蛋白升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和预后,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 源性抗原物质。②透明质酸酶(HA)、板层素(LN)、III型前胶原肤和W胶原的血清 合量,可反映肝内皮细胞、贮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肝纤维化和 肝硬化密切相关。     ②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实验有:血浆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这 两种是通过检测肝脏的合成功能以反映其储备能力的常规实验。白蛋白下降提示肝 脏蛋白合成能力减弱,PTA延长提示各种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谷丙转氨酶(ALT):参考值为小于5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 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ALT 均可升高。但ALT缺乏特异性,许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另外,ALT活性变化 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     2、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AST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组织器官,以心肌含量 最高,肝、肾次之,它是由同功酶ASTs与ASTm组成,前者位于细胞浆,后者位于细 胞线粒体中。AST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 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如果测 定其同功酶则意义更大,轻度肝损时仅有ASTs升高,而重度损害则ASTm明显升高。     3、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30-90u/L。由三种以上同功酶组成,即 肝脏型、肠型(含量极微)及胎盘型(仅见于中后期孕妇),还有一部分来自骨骼 。ALP经由胆道排出。因此,肝脏疾患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道疾患,骨骼疾患( 如成骨肉瘤、转移性骨瘤)均可使ALP上升。     4、谷氨酰转移酶( -GT):健康人血清中-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主 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ALT, 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 系统阻塞)以及肝硬化、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均可升高。     5、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正常值TP为60-80克/L,A为 40-55克/L,G为20-30克/L,A/G为1.5-2.5:1。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 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     6、血清总胆红质()和直接胆红质(Bc):肝病时出现黄疸,TB和Bc均可不 同程度升高,正常值TB为2-20umol/L,Bc小于3.4umol/L,如Bc明显升高,提示为梗 阻性黄疸。     7、总胆固醇(Ch)及胆固醇酯(cbE):可了解肝病时脂质代谢障碍情况,阻 塞性黄疸时Ch可增加,脂肪肝时也可能增加,如严重肝脏损害,总胆固醇和胆固醇 酯均 新肝功能项目的正常值与临床意义 1、甘胆酸(CG):正常值:106(70)ug/dl.当肝细胞受损或单质淤滞时,血 液中CG含量就明显增高,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谷丙转氨酶(ALT )等更为敏感,能早期发现轻度肝损害,对区别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     2、铁蛋白(SF):正常值:小于250ug/dl。在肝内合成并储存,肝细胞炎症 反应可使SF合成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可使SF释入血中,SF上升程度与肝细胞的受 损轻重呈平行关系,但在严重低蛋白血症,缺铁性贫血可明显降低。   3、透明质酸(HA):正常值:2-110ug/dl。由肝内皮细胞摄取分解,肝功能受 损时,血清中HA升高,对预测肝纤维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前白蛋白(PA):正常值:25-38ug/dl,病越重,值越低。
/
本文档为【乙肝五项释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