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药方探微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药方探微

2017-11-12 27页 doc 56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药方探微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药方探微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09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2林彥妙 傅榮珂 摘 要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出自甘肅省武威旱灘坡墓群,共出土竹簡七十八枚,木牘十四枚,共計簡牘九十二枚。簡牘年代為後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約為西元25至55年間,。所載醫簡藥方約三十餘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耳鼻喉科、眼科等,所列藥品近百種,並詳細記載病名、病情、藥物、劑量、配藥、服藥方法、服藥時間,以及各種不同之用藥配方等,內容極其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之重要資料。其中僅有兩條與治療咳嗽疾病相...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药方探微
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药方探微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09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2林彥妙 傅榮珂 摘 要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出自甘肅省武威旱灘坡墓群,共出土竹簡七十八枚,木牘十四枚,共計簡牘九十二枚。簡牘年代為後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約為西元25至55年間,。所載醫簡藥方約三十餘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耳鼻喉科、眼科等,所列藥品近百種,並詳細記載病名、病情、藥物、劑量、配藥、服藥方法、服藥時間,以及各種不同之用藥配方等,內容極其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之重要資料。其中僅有兩條與治療咳嗽疾病相關之藥方,由此二藥方,可窺見漢代對於寒、熱症之觀念,以及藥方之實用價值。 關鍵詞,武威醫簡 簡牘 中醫 中藥 風熱症 咳嗽 1 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 2 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前中文研究所所長,現職南台科大通識中心教授,為通訊作者。 110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A study of cough prescriptions from Wuwei Han-tan-po medicine slips in Han Dynasty 34Lin Yen-Miao Fu Rong-Ko Abstract The Wuwei Hantanpo medicine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unearthed from a grave yard at Han-tan-po, Wuwei County, Gansu Province, including 78 bamboo ones, and 14 wooden ones, totaling to 92 pieces. The medicine slips ,which dated back to the time of Guang-Wu Emperor under Jian-Wu reign title in East Han Dynasty (approximately 25AD to 55AD), recorded around 30 prescriptions, including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 otolaryngology, ophthalmology , and so on. While the recorded medicines are nearly one hundred kinds, the name of the disease, the symptom of the disease, the dosage,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the medicine ,the instruction of medicine-taking, the time for medicine-taking, and many other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with its particular purpose were recorded in detail as well. The contents are not only rich but are also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mong these prescriptions, only two of them are related to the treatment for cough. Viewing from these two prescriptions, we are able to get a glimpse of the 3Graduate Student of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4Adjunct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Ex-Chairperson of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urature, professor of the Center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ntact Person)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11 concepts regarding to cold and fever symptoms an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prescriptions in Han Dynasty. Key Words: Wuwei medicine slips, bamboo slips,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cold and fever, cough 112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一、前 言 中國醫藥學歷史悠久,其理論體系早在二千年前秦漢時期即已建立,並經後世發揚,至今已十分完備。在科學儀器進步之今日,中醫漢方輒能自不同角度,輔助西醫,另闢治療之法,如針灸或推拿,許多藥方也經由實驗證明,具有一定之療效,足見中醫有其不可推翻之價值,正因如此,中醫漢方流傳數千年,仍為廣大民眾所接受。 中國醫學完整體系,是在秦漢時期所建立。目前所知最早一部醫書,為秦漢時期寫定之《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非一時一地之作,其確切成書年 5代,雖無法知道,惟可確定最遲應於西漢已成書。而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據考證,係出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西元25至55年,之墓室,木簡原裹為一束,置於屍骨頂部,出土時簡已散亂,墓主可能為漢代一位老中醫師,年代約略後於《黃帝內經》。在新出土文物中,尚有西元1972-1974年出土之馬王堆漢墓《五十二病方》及居延漢簡之醫簡等。可見在漢代,中醫治療方法已有廣泛且長足之發展。 中醫文獻是中醫基礎理論之基礎,也是歷代中醫學實踐經驗之概括與總結。近百年來出土大量之醫藥簡,不僅可支持現有醫藥文獻之理論,更能補充傳統文獻之缺漏,今若能武威醫簡之藥方內容,或許能反映漢代之中醫觀,將當時之中醫觀與後代中醫漢方之醫藥觀之傳承,連結起來。 本篇論文擬由武威漢旱灘坡醫簡所載兩條與咳嗽相關藥方加以分析,探究其是否真具療效,且據醫簡所載藥材之不同屬性,推斷在漢代,至少在東漢時代,醫家是否已能分辨風寒之屬性,藉以明白我國古代中醫發展之脈絡。 二、武威醫簡簡介 5 漢書藝文志已載錄此書,見《漢書〃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13 西元1972年11月,甘肅省武威市柏松公社下五州大隊,在旱灘坡興修水利時,發現一座東漢墓葬,墓中出土簡牘92枚。該墓為一單室土洞墓,木簡原裹成一束,但出土時已散亂,現存木簡78枚,木牘14枚。簡長約23至23.4釐米,先編後寫,有三道編繩,清晰可辨。 簡文單行墨書隸體。簡寬0.5至1釐米不等,可分寬、窄兩種,寬簡右側編繩處刻有鍥口,窄簡未刻,兩種簡之編聯間距也有差別,可以看出兩簡原是各自編聯成冊。在寬簡中有兩枚簡空白無字,當是「贅簡」,亦即簡冊之扉頁。窄簡中有一枚上書「右治百病方」,當為簡文之尾題。 木牘則長22.7至23.9釐米,寬1.1至4釐米。兩面皆書有文字,除一版書寫單行以外,其餘皆寫兩行以上,最多書寫有六行。每行書寫約33至40字左右,亦皆墨書。 木簡內容全屬醫方類,每一條目列方名、病名、症狀、藥物名、用藥劑量、服藥方法、針灸穴位、禁忌等。全書體例多是一病一方,共載醫方十多帖,涉及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科。方劑中所列藥物約有一百多種,其中有六十九種見於《神農本草經》,十一種見於《名醫別錄》,另有二十幾種藥方為上述兩醫書未收。這些藥物在簡牘中大皆以複方成份出現,一個方劑用藥可多達十五味。 這部木簡醫書包括臨床醫學、藥物學、針灸學,特別為漢代醫學,提供 6許多珍貴之實物資料,其價值不言可喻。 三、傳統中醫之風寒、咳嗽觀 ,一,風寒觀 傳統中醫稱一般感冒作「風寒」。所謂風寒有兩種含意,一指病因名,即風邪兼寒邪而言,另一指運氣術語,指六氣中之二氣。在此篇論文中,「風寒」係指第一種解釋,並依據與武威醫簡同時代張仲景之《傷寒論》而言, 6 參見<武威漢灘坡漢墓發掘簡報—出土大批醫藥簡>載《文物》1973年12期。 114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此處之「風」,特指風寒之風,並不包括後世溫病學派之風熱、風溫之風,更非口眼歪斜等證之「中風」。 中醫對人致病之因可分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外傷、房室、過勞虛損、痰飲、及寄生蟲等因素引起。而傷風感冒則在外感六淫範圍之內,所謂六淫,乃是「風、寒、暑、溼、燥、火」,原指大自然氣候之變化,平常對健康之人並無妨害。但若「時氣太過」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即因大自然環境、氣候等變動過於劇烈,而會影響人體而引發疾病。古代由於沒有科學儀器,且欠缺生化檢驗之能力,因此只能透過身體外,觀察外邪感染人體之症狀,而將外邪歸納為「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若六淫之邪致病有其規律性,如,春多傷於風、夏多傷於暑、長夏傷濕、秋多傷燥、冬多傷寒等。六淫之邪還能相互轉換,如寒可化熱化火,且同時可能有二種以上之外感疾病,如暑、溼常同時出現,風、寒也常同疾。中國歷代中醫師,經由長期觀察、歸納與經驗之累積,已自行發展出一套有系統、有經驗之醫學,對人類健康之維護有很大之貢獻,此也是中醫玄妙而能至今不斷流傳之因。 六淫之邪既是由外而內,其感染途徑或由口鼻,或由肌膚,或由兩者同時受之。因此,凡屬於口部症狀之喉痛、聲啞、咳嗽,或屬於鼻部症狀之鼻塞、流鼻水,抑或四肢百骸之痠痛、頭痛、發燒、拉肚子等,皆屬風寒主要 7病徵。以下茲據柯宗卿醫師之說,將風寒種類及主要症狀作一簡單歸納,分 8成以下數種, 1,寒型,有惡寒重,發熱輕,頭痛,四肢酸痛,鼻塞,咽癢,或有打噴嚏, 流清涕,咳嗽等症狀。 2,風熱型,以發熱為主,惡寒較輕,鼻咽間常感覺乾熱,口渴,頭脹且痛, 或見咽喉腫痛,咳嗽痰黃,脈浮數。 3,感冒,即流行性感冒,和一般感冒不同處在於其傳染力極強,流行廣, 7 現任職於新長庚中醫診所院長。 8 見網路資料:柯宗卿<傳統醫學對傷風感冒之治療及預防>。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15 一般引起劇烈頭痛、發高燒、惡寒、疲倦、全身酸痛、咽乾口渴、咳嗽 等,如合併感染腸胃,則更易造成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 對於老弱患者,需預防併發症之發生,以免危及生命。 4,夏季暑溼型感冒,症見頭痛,四肢困倦,胸滿痞滿,腸胃不和。 可見即使風寒,因其好發時節或症狀不同,亦可分為不同子類。不同病因,其對應之藥亦有所不同,為求能收對症下藥之效,中醫師在判斷病症之時即應分辨清楚。 ,二,咳嗽觀 9咳嗽或稱咳。《素問,咳論》論述咳嗽,提出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之說。或稱咳嗽,輒與上氣並稱,如《素問,五臟生成篇》稱「咳 1011嗽上氣」,《金匱要略》一書,則「咳嗽上氣」連稱,或「痰飲咳嗽」連稱。《漢代武威醫簡》稱咳嗽為「咳逆」、「咳逆上氣」。可見漢之前稱咳、咳嗽、咳逆同義,且咳嗽與上氣、痰飲二者關係尤為密切,故往往連稱。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謂:「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今日吾人對咳、嗽與咳嗽三者實無法區分,故統稱之為咳嗽。咳嗽為肺部痰患之臨床症狀,若痰飲咳嗽則多為肺、脾二臟病證,若咳嗽上氣則多為肺、腎二臟病證。以下茲將咳嗽之類別,歸納作一簡述。 1,風寒束表咳嗽:症見咳嗽,鼻塞流清涕,喉癢聲重,痰稀色白,頭痛發熱, 惡寒或惡風,骨節痠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2,風熱襲肺咳嗽:症見咳嗽不爽,痰黃或黃白而稠。口乾,咽痛,頭痛,鼻 塞,身熱惡風有汗,或微惡風寒,舌苔薄黃,脈浮數。 9 見高士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咳論第三十八篇》,頁257~260。 10 見張機著,楊向輝注,《金匱要略注釋》,<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第七>,頁89。 11見張機著,楊向輝注,《金匱要略注釋》,<痰飲欬嗽病脈證治第十二>,頁145。 116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3,燥邪傷肺咳嗽:症見咳嗽,痰少黏稠難出,或痰中帶血絲,或乾咳無痰, 咳甚則胸痛,鼻燥咽乾,或咽喉癢痛,形寒身熱,舌尖紅、苔黃,脈浮 數或細數。 4,暑濕咳嗽:症見咳嗽,痰多而稠。胸悶、身熱,汗多不解,頭脹,口渴不 多飲,心煩面赤,溲短而黃,舌苔薄黃質紅,脈濡數。若暑多於濕,則 咳聲清高,身熱面赤,心煩。舌紅、脈數。 5,肺熱咳嗽:症見咳而氣喘,痰黃稠,甚或痰中帶血、口鼻氣熱,口苦咽乾, 或覺咽痛,或胸痛胸悶,舌苔黃,脈弦數。 6,肺燥咳嗽:症見乾咳無痰,咳引胸痛,聲音嘶啞,鼻燥咽乾、舌質紅、苔 薄而乾,脈細略數。 7,痰濕咳嗽:症見咳嗽,痰多色白,痰出即咳止,伴胸脘脹悶,飲食減少; 或有惡心嘔吐,或見面腫。舌苔白膩,脈濡滑。 8,脾虛咳嗽:症見咳嗽,痰多色白易咳出,面白微腫,少氣體倦,怕冷,脘 部悶脹,食欲不振,口淡。舌苔薄白,脈細。 9,肺氣虛咳嗽:症見咳嗽,氣短,痰清稀薄。面色泛白,動則汗出,易感外 邪,舌質淡嫩、苔薄白,脈虛無力。 10,肺陰虛咳嗽:症見久咳不止,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絲,形體消瘦,口燥 咽乾,或咳聲嘶啞。若陰虛火旺者,可見潮熱,盜汗,少氣,胸部隱 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11,腎陽虛咳嗽:症見咳嗽,痰清稀呈泡沫狀,咳甚則遺溺,氣短,勞累則加 重。面白微腫,或肢體浮腫。苔白質淡,脈沉細。 12,肝火犯肺咳嗽:症見咳嗽氣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敗絮難以咳出。 咳時面紅並引及脅痛。咽喉乾燥,煩躁易怒。舌邊尖紅、苔薄黃而乾, 脈弦數。 由以上可知,中醫歸納不同咳嗽現象,作細微且精密之描述,任何一種咳嗽症狀,其背後輒牽引其他臟腑,亦即內臟與身體因失衡,而引發出咳嗽之病徵。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17 是故中醫在治療咳嗽疾病時,除須針對各種不同寒、熱、虛、實,對症下藥之外,更須從根本調養起,根本若治癒,病徵自然跟著消失。 四、治咳嗽二方之分析 在武威醫簡中,與治療咳嗽有關之簡片共計兩條,木牘一片,其原簡,簡三、四、五條,及木牘七九,內容如下, 治久欬上氣、喉中如百蟲鳴狀、卅歲以上方,柴胡、桔梗、蜀椒各二分, 12桂、鳥喙、薑各一分,凡六物,冶合和丸以白蜜,大如嬰桃,晝夜含三丸,消咽其汁,甚良。 ,武威醫簡3.4.5條, 此兩藥方均主治「久咳上氣」症,但一製成藥丸含服,另一製成湯劑飲用,方式不同,藥物亦殊異,今以方式列之。若解析各類藥物屬性及特色,則據清代名醫汪訒庵所著《珍本本草備要》,輔以中醫研習會編著之《中國藥學釋義》,統整如下。 武威漢簡治喉症方藥味一覽表 簡號 作用 藥味 服用之法 簡三、四、治久欬上氣、喉中如百柴胡、桔梗、蜀椒、桂、鳥喙、製成丸狀含 1314五條 蟲鳴狀 姜 服 木牘八十治久欬逆上氣湯方 茈菀、門冬、款東、橐吾、石膏、製成湯劑飲 15甲、乙面 白?、桂、蜜、棗、半夏 用 12 「嬰」字即為「櫻」字。 118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一,武威醫簡藥材分析 1、茈胡 胡即柴胡,其藥性分析如下, 《珍本本草備要》,柴胡為「宣發表和裏退熱升陽」之藥。 苦平微寒,味薄氣升為陽,主陽氣下陷,能引清氣上行,而平少陽厥陰之邪熱,宣暢氣血,散結調經,為足少陽表藥,治傷寒邪熱,痰熱結實,虛勞肌熱,嘔吐心煩,諸瘧寒熱。頭眩目赤,胸痞脅痛,口苦耳聾,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產後諸熱小兒痘疹,五疳贏熱,散十二經瘡疽,血凝氣聚,功同連,翹陰虛火炎氣升者,禁用。 柴胡屬清寒性之藥,可解熱、鎮痛、抗菌,治傷寒邪熱,亦可化痰,惟陰虛引起之咳嗽、屬虛火之病徵者,不可使用。 2、桔梗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桔梗為「宣通氣而瀉火散寒載藥上浮」之藥。 苦辛而平,色白屬金,入肺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 經。開提氣血,表散寒邪,清利頭目咽喉,開胸膈滯氣。 凡痰壅喘促,鼻塞目赤,喉痹咽痛,齒痛,口瘡,肺乾欬, 胸膈剌痛,下痢腹痛,腹滿腸鳴。並宜苦梗以開之,為諸 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 功,養血排膿,補內漏。 13 此方於木牘七十九亦有重覆之內容,惟「治合和」作「皆冶合和」、「丸以但密」作「丸白密」、「消」作「稍」。 14 「姜」字即「薑」字。 15 「?」表示原簡缺漏之處。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19 16桔梗屬溫化寒痰藥類,性味辛、苦、平,可清肺提氣、袪痰排膿。此類藥物多屬溫性,適用於寒痰、濕痰證候,常與溫散寒濕邪氣之藥物同用。惟作用較強,凡屬熱痰證候,有吐血或咯血,或陰虛火旺者均不宜使用。 3、蜀椒 藥性分析, 蜀椒,味辛、性大熱、有毒,屬溫裏藥類。溫裏藥是溫性或熱性,而能治療裏寒疾之藥物,具有溫中散寒及溫腎回陽作用,即《內經》所述,「寒者溫之」治症。 所謂「裏寒」,含兩義,一為寒邪內侵,陽氣受困,而見嘔逆瀉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臟寒證,必須溫中散寒,以消陰翳。另一為陰寒內生,元陽衰微,而涅出惡寒、口鼻氣冷、下利清穀、厥逆脈微等亡陽證,必須溫腎回陽,益火之源。 17蜀椒屬溫裏藥性,能抗菌、袪濕、止痛、驅蟲等藥效,惟性燥烈,能傷陰液,故忌用於熱證或陰虛證。 4、桂 武威醫簡未詳述藥方中之「桂」為哪一類,因此將屬桂類之桂枝、肉桂、桂心分別研究。 ,1,桂枝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桂枝為「輕,解肌,調營衛」之藥。 辛甘而溫氣薄升浮,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溫經通脈,發 16 桔梗,其藥用古今中醫文獻所載甚多。諸如《本經》:「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冸錄》:「療喉咽痛。」《藥性本草》:「治下痢,……消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嗽逆。」《日華諸家本草》:「肺癰,養血排膿。」《珍珠囊》:「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因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寒。」 17 蜀椒之藥用,中醫文獻亦載甚多,如《本經》:「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藥性植草》:「治咳嗽,腹內冷痛,除齒痛。」《本草綱目》:「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 120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汗解肌,治傷風頭痛,中陽自汗,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 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風脅風。 桂枝屬辛溫解表藥。其性味辛、甘、溫,歸入心、肺、膀胱經,其效主 18要為解熱、鎮痛、發汗解肌、溫經通陽。 所謂解表藥即指發汗解散表邪之藥物,其作用是使病人出汗,因而達到排除表邪之目的。 解表藥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故適用於邪在肌表,必須外散而從汗解之證。《內經》謂「其在皮者,千而發之」,即指出其適應範圍。解表藥之具體應用,輒有下述症狀, ,甲,具有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身疼、無汗、脈浮等表證者。 ,乙,水腫有表證者,或腰以上腫當發汗者。 ,丙,能促進斑疹透發,故適用於斑疹表未解或需要透發者。 ,丁,能止咳平喘,故適用於外感而有咳喘者。 ,戊,具有緩和疼痛之作用,故對於表證頭痛,身疼劇烈或風濕痛,均可選用。 此外,解表藥忌用於多汗及熱病後期津液虧耗,以及常患瘡癰、淋病和失血等證。 解表藥中,其性有溫涼之不同,可分為辛溫解表與辛涼解表兩類。辛溫解表藥具有以下兩特點, ,甲,性味辛溫,有發散風寒之作用,適用於傷寒而無汗之表實證。 ,乙,發汗力較強,應用時除應遵守解表藥之一般禁忌外,熱甚陰虛陽亢及 下虛上實者,應慎用。 ,2,肉桂 18 桂枝之藥用,歷來中醫文獻載之亦多,諸如《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冸錄》:「溫筋通脈,止煩出汗。」《藥性本草》:「去冷風疼痛。」《本草衛義補遺》:「橫手臂,治痛風。」《本經疏證》:「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為桂枝六大功效。」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21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肉桂為「大燥,補腎命火」之藥。 辛甘大熱,氣厚純陽,入肝腎血分,補命門相火之不足, 益陽消陰,治痼冷沉寒,能發汗疏通血,脈宣導百藥,去 營衛風寒,表虛自汗,腹中冷痛,欬逆結氣。木得桂而枯, 又能抑肝風而扶脾土,從治目赤腫痛,及脾虛惡食,溼盛 泄瀉,補勞明目,通經墮胎。出嶺南桂州者良,色紫肉厚, 味辛甘者,為肉桂,去粗皮用,去裹外皮,當中心者,為 桂心,枝上嫩皮,為桂枝,得人參甘草麥冬良,忌生蔥石 脂。 肉桂與蜀椒相同,屬溫裏藥類,性味辛、甘,大熱,歸入肝、腎、脾經。 19主要功效為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3,桂心 《珍本本草備要》,桂心為「燥,補陽活血」之藥。 苦入心,辛走血,能引血化汗化膿,內托癰疽痘瘡,益精 明目,消瘀生肌,補勞傷,暖腰膝續筋骨。治風痹癥瘕噎 膈腹滿,腹內冷痛,九種心痛。 此藥材性燥,主治引血化汗、化膿,益精明目,補勞傷,暖腰膝續筋骨,應非武威醫簡所載治咳嗽之藥材。 19 肉桂之藥用,歷來中醫文獻載之亦多,諸如《冸錄》:「利肝肺氣,心腹寒熱,霍亂轉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永,理疏不足,宣導百藥。」《藥性本草》:「九種心痛,腹內冷氣痛不可忍,……破血,通利月閉,胞衣不下。」《珍珠囊》:「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湯液本草》:「補命門之足,益火消陰。」 122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5、鳥喙 鳥喙即「烏喙」,據清朝汪昂所著之《本草備要》記載,「母為烏頭,附生者為附子,連生者為側子,細長者為天雄,兩歧者為烏喙,五物同出異名。」附子主要功用為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溼。 烏頭功同附子而稍緩。附子性重峻,溫脾逐寒,烏頭性輕 疏,溫脾逐風。寒疾宜附子,風疾宜烏頭。烏附尖吐風痰, 治癲癇,取其鋒銳,直達病所。天雄補下焦命門陽虛,治 風寒濕痺,為風家主藥,發汗又能止陰汗。側子散側旁生, 宜於發散四肢,充達皮毛,治手足風溼諸痺。 由此可知,烏喙,附子,有驅寒補陰之效,唯其本身具有毒性,特用於病體虛脫之時,但不宜長期使用,用量亦需酙酌,才不致於產生負面之效用。 6、薑 武威醫簡未詳述藥方中之「薑」為哪一類,因此以下將生薑、乾薑、黑薑之藥用作研究。 ,1,生薑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生薑為「宣散寒發表止嘔開痰」之藥。 辛溫,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 開痰下食,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欬逆嘔噦。胸壅痰隔, 寒痛溼瀉,消水氣,行血痹,通神明,去穢惡,救暴卒。 療狐臭。搽凍耳。殺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辟霧露山嵐瘴 氣。搗汁和明膠熬,貼風溼痹痛,久食兼酒,則患目發痔。 瘡癰人忌食,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夜明砂。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23 生薑,味辛,性微溫,屬辛溫解表藥類,能發汗、止嘔、健胃、解毒, 20溫肺止咳,可治外感之風寒。 ,2,乾薑、黑薑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乾薑、黑薑為「燥,回陽宣通脈」之藥 。 生用辛溫,逐寒邪而發表,炮閱辛苦大熱,除胃冷而守中。 溫經止血。定嘔消痰,去臟腑沉寒痼冷,能去惡生新,使 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亦能引血藥入氣 分而生血,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宜之。引以黑附,能入 腎而祛寒溼,能回脈絕無陽。同五味利肺氣而治寒嗽。燥 脾溼而補脾。通心助陽而補心氣,開五臟六腑,通四肢關 節,宣諸絡脈,治泠痹寒痞,反胃下利,多用損陰耗氣, 孕婦忌之。母薑曬乾者為乾者為乾薑,炮黑為黑薑。 乾薑為曬乾之薑,炮焦後稱為炮薑,又名黑薑。其與蜀椒、肉桂同屬溫裏藥類。性味屬大辛,大熱,歸入心、肺、脾、胃、腎經。主要的功效為回 21陽補火,溫中,溫肺化痰,溫經止血。 ,二,武威醫簡治咳藥方分析 武威醫簡藥方中較有爭議者為「桂」與「薑」。由於桂枝與肉桂屬性差異極大,桂枝為發汗之藥物,而肉桂為溫中補陽,惟兩者對風寒均有一定之 20 生薑之藥用,中國古代醫藥文獻載之甚多,諸如《冸錄》:「除風邪寒,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藥性本草》:「益脾胃,散風寒。」《本草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本草從新》:「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 21 乾薑之藥用,中國古代醫藥文獻載之亦多,如《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泄利,生者尤良。」《冸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垂血。」《珍珠囊》:「乾薑其用有四:通心助腸,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本草從新》:「炮黑,止吐衄諸血。」《本草經讀》:「為臟寒之要藥也。」 124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功效。而桂心性燥,能引血化膿,與筋骨關聯較大,應與本藥方無關。 是否為肉桂,由醫簡所載茈胡、桔梗、蜀椒等藥性觀之,推測醫簡藥方之桂,應為肉桂,因為此幾種藥物共通特性為忌用「虛火」症者,主要藥效為「溫裏」而非「散熱」。 然而,此種研究尚有討論空間,因「桂枝」素有治風寒之祖方,若東漢時代尚未有細分風寒之類型,或咳嗽之類別,則所謂「桂」指桂枝亦有可能。 醫簡所載「薑」之藥材亦是如此,生薑為散熱之辛溫解表藥,乾薑與黑薑同屬溫裏類藥,生薑功效為「溫肺止咳」,而乾薑、黑薑則為「溫肺化痰」,均對肺部有不錯之調養及治療作用。今若由其他藥物之藥性觀之,想調配出一味同性質袪寒止咳之藥方,則乾薑與黑薑較為合適。 武威醫簡所載止咳藥方,主治久咳之症,而「喉中如百蟲鳴狀」則形容哮喘之聲。茈胡、桔梗、薑皆為潤肺藥物,而蜀椒、桂則為溫裏藥物,合之頗能收止咳、去寒之療效。 ,三,武威醫牘八十A 武威醫牘八十A 原簡內容如下, 治久欬逆上氣湯方,茈菀七束,門冬一升,款東一升,橐 吾一升,石膏半升,白?一束,桂一尺,蜜半升,棗卅果, 半夏十枚,凡十物,皆父且,半夏毋父且,洎水斗六升, 炊令六準,浚去宰,溫飲一小桮22,日三飲,即藥宿當更 沸之,不過三、四日逾23。 ,四,武威醫簡木牘藥材分析 1、茈菀 藥性分析 22 「桮」字即「杯」字。 23 「逾」字即「癒」字。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25 菀即「紫菀」,其性味辛、甘、微溫,歸入肺經,主要功效為潤肺化痰、下氣止咳、利尿。適用於寒熱虛實,內傷外感,及各種喘咳。惟肺陰虛引起 24之乾咳、口乾等虛火上昇之症狀,宜避免使用。 2、門冬 門冬又稱麥門冬,或麥冬。屬補陰藥類,亦稱養陰藥,具有養陰、增液、潤燥、鎮咳、袪痰、強心、利尿等作用,適用於陰虛液虧諸證,如肺陰傷則乾咳、咯血、虛熱、煩渴等。補陰藥多甘寒滋膩,凡脾腎陽虛,中氣不足,痰飲濕濁,胃呆泄瀉等證,應避免服用。 門冬分為兩類, ,1,天門冬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天門冬為「瀉肺火補腎水潤燥痰」之藥。 甘苦大寒,入手太陰氣分,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下通足 少陰腎,滋腎潤燥,止渴消痰。澤肌膏,利二便治肺痿腫 癰。吐膿吐血,痰嗽喘促,消渴嗌乾,足下熱痛,虛勞骨 蒸,陰虛有火之證。然性冷利,胃虛無熱及瀉者忌用。取 肥大明亮者,去心皮酒蒸,地黃貝母為使,惡鯉魚,二冬 熬膏並良。 天門冬性味甘、苦,大寒,歸入肺、腎經。藥效為鎮咳、利尿、通便、抗菌、養陰、潤燥生津等,尤適用肺陰虛之咳嗽、肺痿。不過使用時有所禁 25忌,若為脾胃虛弱泄瀉者忌用。 24 紫菀之藥用,我國古代醫學典籍載之亦多,諸如《本經》: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癭躄,安五臟。」《本經正義》:「紫菀柔潤有餘,雖苦辛而溫,非燥烈可比,專能開泄肺鬱,定喘降逆,宣通塞滯。」《本草圖說》:「消痰定喘,止血療咳。」 25天門冬之藥效,中國歷代醫學典籍皆有載之,如《本經》:「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冸錄》:「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利小便,冷面能補。」《本經逢原》,:「天門冬手太陰肺經氣分藥,兼通腎氣,……其性寒潤能滋肺,肺氣熱而燥宜 126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2,麥門冬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麥門冬為「補肺清心瀉熱潤燥」之藥。 甘微苦寒,清心潤肺,強陰益精,瀉熱除煩。消痰止嗽, 行水生津,治嘔吐,痿蹶,客熱虛勞,脈絕短氣,肺痿吐 膿,血熱妄行,經枯乳閉,明目悅顏,但性寒而泄氣弱胃 寒人禁用。肥大者銀,去心用,入滋補藥酒浸,地黃車前 為使,惡款冬花苦參青箱木耳。 麥門冬性味甘、微苦,微寒,藥效主清肺潤燥,天門冬則滋陰補腎力較強,,歸入心、肺、胃經。其主要的功效亦為養陰清熱,潤肺止咳。惟其禁 26忌與天門冬相似,脾胃虛寒,大便溏瀉或有濕者忌用。 在武威醫簡中,並未明述「門冬」之種類,或因漢代尚未細分此兩味藥。加之其同屬補陰藥類,亦同具治肺之效,因此不論是何類門冬,皆應有一定之功效。 3、款東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款冬花為「潤肺瀉熱止嗽」之藥。 辛溫陽,瀉熱潤肺,消痰除煩。定驚明目,治欬逆上氣, 之,……時珍云,天門冬清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入滋補方之有效。若脾胃虛人久服,必致滑腸。」《藥性本草》:「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肺痿生癰吐膿,除熱腎氣,止消渴。」《日華諸家本草》:「鎮時,潤五臟,補五勞七傷,潔嗽消痰,去風熱煩悶。」《本草綱目》:「潤燥滋陰,清金降火。」 26 麥門冬之藥效,我國古代中醫典籍亦載,如《本經》:「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冸錄》:「療虛勞客熱,口乾燥渴,保神定肺氣,安五臟。」《本草拾遺》:「去心熱,止煩熱。」《珍珠囊》:「治肺中伏火。」《藥品化義》:「麥冬色白體濡,主潤肺,味甘性涼,主清肺,蓋肺苦氣上逆,潤之清之,肺氣得保。」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27 喘渴喉痹,肺痿肺癰,欬吐膿血,為治嗽要藥。寒熱虛實, 皆可施用。十一二月開花如黃菊,微見花未舒者良。揀淨 花,甘草水浸一宿,曝用,得紫菀良,杏仁為使,惡皂莢 硝石玄參,畏黃耆貝母連翹麻黃青箱辛夷。 款東又名款冬、款冬花、冬花,性味辛溫,歸入肺經。主要功效即為止咳下氣,古人以為款冬花,溫而不燥,可袪邪而不耗損元氣,不論寒熱虛實,皆可用之。屬止咳平喘藥類,能鎮止咳嗽,下氣平喘,適用咳嗽和喘息之證 27候。 然喘咳證狀多端,有乾咳者,有咳吐稀痰或稠痰者,有外感咳逆者,有虛勞咳喘者,寒熱虛各異,必辨證施治,選用適宜之配藥,大皆與紫菀合用,不可單用。 4、橐吾 28 橐吾又名馬蹄葉、腎葉橐吾、山紫菀,其藥性味辛而甘,且有温潤感, 藥效為袪痰鎮咳,與紫菀大致相同。 5、石膏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石膏為「體重瀉火氣輕解肌」之藥。 甘辛而淡,體重而降,足陽明經大寒之藥,色入肺,兼入 三焦,寒能清熱,降火,辛能發汗解肌,甘能緩脾益氣, 生津止渴。治傷寒鬱結無汗,陽明頭痛,發熱惡寒,日晡 27 款冬之藥效,歷來中醫典籍皆有載之,如《本經》:「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冸錄》:「主喘息。」《本經逢源》:「潤肺消痰,止咳定喘,……肺痿肺癰,咸宜用之。」《本經疏證》:「《千金》、《外台》,凡治咳逆之咳,並用紫菀、款冬著十方而九,然其異在《千金》、《外台》亦約略可見。蓋凡唾膿血失音者,及風寒水氣盛者,多不甚用款冬,但用紫菀;款冬則每同溫劑、補劑用者為多。」 28 其藥性藥理之分析,可參考〈中草藥科技期刊〉1999年第一期「山紫菀與紫菀祛痰鎮咳藥理作用比較」。 128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潮熱,肌肉壯熱,小便赤濁,大渴引飲,中暑自汗,舌焦 牙痛,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為發斑發疹之要品。但用 之甚少,則難見功,然能寒胃,胃弱血虛,及病邪未入陽 明者禁用。亦名寒水石,瑩白者良,研細,甘草水飛用, 近人因其寒,或用火煆,則不傷胃。味淡難出,若入煎劑, 須先煮數十沸,雞子為使,忌巴豆鐵。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歸入胃、肺經。其主要功效為清熱瀉火,消炎 29利尿、抑制發汗、除煩止渴,屬清熱瀉火藥類。 凡能清解裏熱之藥物,均屬清熱藥類。清熱藥是根據《內經》「熱者寒之」治療原則而應用。是以清熱藥皆具寒涼之性能,適用於熱病、瘟病、痢疾、癰腫瘡毒等各種裏熱、溫熱症。根據藥性之不同,約可分五類,清熱瀉火藥、清熱涼血藥、清熱燥濕藥、清熱解毒藥、清熱解暑藥。 石膏為清熱瀉火藥,其特徵為多入氣分,對氣分實熱症能直折其火勢。熱與火均為六淫之一,以發熱、心煩、口渴,甚至神昏譫語、發狂等熱盛之症候為特徵。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兩者僅是程度輕重之不同。凡能清熱藥物,大抵皆能瀉火。 6、棗 藥性分析 棗即「大棗」。《珍本本草備要》,大棗為「補脾胃潤心肺和百」藥。 甘溫,脾經血分藥,補中益氣,滋脾土,潤心肺,詷營衛, 緩陰血,生津液,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 傷寒及補劑加用之,以發脾胃升騰之氣,多食損齒,中滿 29 石膏之藥性,中國古典醫學文獻亦載之,如《本經》:「主風寒熱,……口乾舌焦。」《冸錄》:「除……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解肌發熱,止消渴煩逆,暴氣喘息,咽熱。」《日華諸家本草》:「治天行熱狂。」《本草備要》:「治發斑之要品。」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29 證忌之。北產肥潤者良,殺烏附毒,忌蔥魚同食。 大棗性味甘,溫,歸入脾經。主要功效為補脾和胃、養營安神、益氣生 30津,並可緩和藥性。惟服用大棗亦有禁忌,濕阻、中滿、便秘疳疾、蟲匿齒病等皆不適宜。 大棗屬補氣藥類。補氣藥一般適用於脾氣虛首肺氣虛之症。脾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氣虛則倦怠,大便泄瀉,飲食不振,胸腹脹滿,肺主一身之氣,肺氣不足,則氣短,少氣,言微自汗。另者,補氣藥又常用於血虛之症。乃因氣為血帥,氣旺可以生血,此即陰陽互根,陽生陰長之義。 7、半夏 藥性分析 《珍本本草備要》,半夏為「燥,溼痰潤腎宣通陰陽」之藥。 辛溫有毒,體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潤,和胃健脾。 補肝潤腎,除溼化痰,發表開鬱。下逆氣,止煩嘔,發音 聲,利水道,救暴卒。治欬逆頭眩。痰厥頭痛,眉稜骨痛, 咽痛胸脹,傷寒寒熱,痰瘧不眠,反胃吐食,散痞除癭, 消腫止汗,孕婦忌之。圓白而大陳久者良,浸七日,逐日 換水瀝去涎,切片,薑汁拌。柴胡射干為使,畏生薑秦皮 龜甲雄黃,忌羊肉海藻飴糖,惡皂角反烏頭。韓飛霞造麴 十法,以上並照造麴法,草盦七日,待生黃衣曬乾,懸掛 30 大棗之藥性,中國古典醫學文獻頗有所載,如《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冸錄》:「補中益氣,堅志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澼。」《日華諸家本草》:「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用藥法象》:「調榮衛,生津液。」《本草求真》:「大棗味甘氣溫,色赤肉潤,為補脾胃要藥。經曰裏不足者,以甘補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大棗甘能補中,溫能益氣。……甘能解毒,故於百藥中得甘則內,用為嚮導,則能於脾助其升發之氣。不似白朮性燥不潤,專於脾氣則補,山藥泩平不燥,專於脾陰有益之為導耳。」《藥品化義》:「大棗之甘,與生薑之辛,二味配合,經云甘辛發散為陽也,故發表疏散劑中必用之。」 130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風處愈久愈良。 半夏屬於溫化寒痰藥類。溫化寒痰藥類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A,多屬溫性,適用於寒痰、濕痰症候,常與溫散寒濕邪氣之藥物配合使用。 ,B,作用比較強烈,凡屬熱痰症候,有吐血或咯血者,均不宜用。 半夏藥性味辛、溫,有毒,歸入脾、胃經。主要功效為降逆止嘔,燥熱 31祛痰,寬中消痞,下氣散結。法半夏、清半夏燥性和緩,有和胃調脾之功。惟半夏辛燥,會引起喉乾、舌麻等副作用,須以明礬、生薑等炮炙,方可使用。 ,五,武威醫簡木牘藥方分析 總觀木牘八十A、B兩面之藥方,若以單一藥物而言,紫菀、門冬、款東、石膏、半夏均能收止咳或止痰,與補肺之效。因此木牘所載藥方應能收治療咳嗽、氣喘之功效。 以木牘所載藥方藥性分析,暫時略過尚有爭議「桂」而不論,棗為補氣之藥,大致針對肺虛而加以滋補之藥,而款東則為最直接可以止咳、化痰之藥物。較有疑議者為半夏與石膏,前者為溫性藥,熱咳者忌之,後者則為大寒藥,為清熱瀉火之藥,此兩種藥之藥性相差甚遠,故在此無法確知其適用之咳嗽症狀。或先清熱瀉火,再溫熱補氣以養身。 五、武威醫簡治咳嗽二方之特色 在武威醫簡中,與咳嗽有關之內容竹簡、木牘雖僅有兩條,然卻能由此 31半夏之藥效,中國古代醫學典籍亦有所載,諸如《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冸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藥性本草》:「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生者摩癰腫,除瘤癭氣。」《珍珠囊》:「治寒痰及形寒飲傷肺而咳,消胸中痞,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又云:「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多用則瀉脾胃;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為其燥津液也。」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31 略窺探漢代中醫之端倪, ,一,尚未細分藥材種類 武威醫簡治咳嗽之兩藥方中,「桂」與「薑」、「門冬」藥材之分類,未有詳細交待,與今日藥材之分類相較,顯然較為簡略。惟除「桂」之外,薑,不論是生薑或是乾薑、黑薑,其功效大致相同,因此在藥效上應不致於造成因未說明清楚而使藥性不協調之事。 藥材敘述不清,或因漢代尚未對藥物作一精密之細分,如漢代之「朮」尚未有蒼朮、白朮之分,但也有可能是簡片本身未載清楚。例如漢代已將門冬分為「麥門冬」與「天門冬」,但於木牘八十A、B兩面卻無詳細記載,而簡片也常出現錯字、俗字或數量錯寫之誤,如簡第五條,將六種藥誤寫為五種藥,可見武威醫簡本身並非非常稹密、精準之記載。是故,若能將武威醫簡與同時代其他醫書相比較,方能更精確明白東漢藥材之種類。 ,二,寒症、熱症無明確分別 使用藥物之目的,在於對症下藥,能治癒疾,因此如何適當用藥,使藥物發揮最大之療效,而不至於產生副作用,則須先明白病症產生之因,辨明寒熱之症,方能適當用藥。 汪訒庵於《珍本本草備要,藥性總義條》中即註明,「藥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能也。相畏者,受彼制也。相反者,兩不可合也。相殺者,制後之毒也。此異同也,義也。」由此可知,倘若用藥不當,不僅會喪失功效,還會產生副作用,對身體反而會造成傷害。 以武威醫簡所載兩有關治咳嗽藥方而論,其中簡三、四、五條醫簡所載藥物之藥性相似,雖桂與薑之種類些許不確定,惟並無太大爭議。至若牘八十A、B兩面,則有較大問題。最大因素,乃因此藥方兼具大寒與溫性之不同藥性,兩者之間關聯性,是相抑或相輔,頗令人玩味。由此也可窺出武威醫簡中,對寒、熱症之分別,已有初步理論建立,惜尚未臻及完全成熟之。 ,三,方藥劑量少 132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武威醫簡所載兩有關治咳嗽藥材雖有數種、甚或十餘種之多,惟劑量卻不大。醫簡三、四、五條為含服之丸劑,僅「大如嬰桃」,不過採用「少量多餐」之法,晝夜各含三丸,一日共需服九丸。而牘八十A、B面為湯飲之藥,每次飲用「一小桮」即可,此處雖未註明容量大小,但既用「小」字,可見亦非多數。此方同樣採多次分食之法,每日飲用三次,且可以重覆煮沸飲用。 中醫重養生之道,因此即使以藥治病,也非以藥直接把病治癒,而是增強身體本身之抵抗力,讓暫時失衡身體能回復正常,最後再藉由自身免疫力來治癒病體。因此藥物在其間之作用,一是根除病皂,二是緩和病情,尤重要者還是作為強化身體免疫力之推手。 此種服藥方法,正是中醫之傳統觀。藥物僅作輔助之用,疾病之痊癒還是靠身體自身之抵抗力,中藥分次服用,使藥性更加溫和,不易傷身。此即中醫治病之傳統觀念。 六、結論 引發咳嗽成因甚多,雖同是咳嗽,其表徵亦異。中醫與西醫極大不同之處,即在於西醫擅治表,中醫擅治本,西醫能於服藥之後,即收立竿見影之效,緩和病狀,中醫則往往要服藥數次之後,方能看出功效,即因如此,西醫藥效負作用強,而中醫卻較為溫和。中醫所重者非僅為外在病徵之緩解,尤注意內在體質之調和。 此篇論文,雖僅分析武威醫簡兩藥方,惟「由小觀大」、「見微知著」,卻可窺知東漢武威醫簡所載藥方確實具有療效,且能契合現代之中醫治病觀。因此,若能針對漢代出土其他醫簡或醫書,作深入之研究,吾人或可藉由出土簡牘古籍所載,與現代醫學結合,則今日醫學諸多難解之症,或能有所突破及其發展。 武威旱灘坡漢代醫簡治咳藥方探微 133 參考書目 《金匱要略注釋》 楊向輝 正中書局 西元1986年 《漢方臨床應用全集》 巫國想主編 人類文化公司 西元1986年6月 《中國藥學釋義》 中醫研習會 編 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西元1987年4月 《醫學聖典—黃帝內經與中國文化》 王慶憲、梁曉珍 河南大學出版社 西 元1998年8月 《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 張顯成 巴蜀書社 西元2000年4月 《醫簡論集》 張壽仁 醫簡論集 蘭臺出版社 西元2000年8月 《中醫基礎理論及其臨床應用》 李其忠 五洲出版社 西元2002年7月 《黃帝內經素問直解》 孫國中、方向紅 點校 學苑出版社 西元2002年8 月第二次印刷 《先秦兩漢醫學用語匯釋》 張顯成 巴蜀書社 西元2002年10月 《中醫是怎樣治病的》 王明輝 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 西元2002年7月初版 四刷 《現代中藥臨床手冊》 張豐強等 編 志遠書局 西元2002年10月15日 《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 駢宇騫、段書安 編 萬卷樓圖書股分有限公司 西元2003年3月再版 中藥大辭典,上,,下, 江蘇新醫學院 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西元2003 年5月第15次印刷 《中醫文獻學》 嚴季瀾、顧植山 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西元2003年7月 第二次印刷 《珍本本草備要》 清 汪訒庵 綜合出版社 武威漢簡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簡牘篇一 吳哲夫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 輯委員會 西元1983年 西陲漢代醫簡方名考 簡牘學會編輯部 簡牘學報第十一期 簡牘學會 西元 134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二期, 1985年9月 武威漢代醫簡再探 馬先醒 簡牘學報 簡牘學會 西元1990年3月 居延漢簡中所見疾病和疾病文書考述 馬先醒 簡牘學報 蘭臺出版社 西元 1993年12月 醫簡筆記 吳昌廉 簡牘學報 簡牘學會 西元1999年12月 簡帛醫方略論稿 何雙全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三號 蘭臺出版社 西元2001 年7月 痛的溯源 簡帛研究二??一,上, 李學勤、謝桂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西 元2001年9月
/
本文档为【武威旱滩坡汉代医简治咳药方探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