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采菊东篱下

2017-08-30 3页 doc 13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采菊东篱下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论中国文人的出仕与归隐情结 张 驰 近日与学生讲解陶渊明的《饮酒》一诗,讲到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禁兴致盎然,大作即兴发挥,引领学生去体会抛却了功名利禄、摆脱了尘世俗务之后的恬静与闲适,作者在东篱边采菊以自娱,一派悠然自得的情怀,不经意间,美丽的南山映入眼帘,更使这份归隐田园的生活平添了无限乐趣。学生想必也深受感染,言谈文辞之间皆表露出对目前埋头苦读以求未来之“功名”的不屑之情,宁愿归隐山林,自耕自足。 想到自己教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初衷竟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借口,困...
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论中国文人的出仕与归隐情结 张 驰 近日与学生讲解陶渊明的《饮酒》一诗,讲到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禁兴致盎然,大作即兴发挥,引领学生去体会抛却了功名利禄、摆脱了尘世俗务之后的恬静与闲适,作者在东篱边采菊以自娱,一派悠然自得的情怀,不经意间,美丽的南山映入眼帘,更使这份归隐田园的生活平添了无限乐趣。学生想必也深受感染,言谈文辞之间皆表露出对目前埋头苦读以求未来之“功名”的不屑之情,宁愿归隐山林,自耕自足。 想到自己教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初衷竟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借口,困惑之余,忍不住想追问一句: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究竟是他愿意如此呢,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呢,我想从他的另一首诗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两句中可以看出,他是并不适合做一个务农为生的劳动者的,他的家世背景和才华学识似乎都注定了他是该去出仕为官、为国为民作一番事业的。他一开始也的确是这么做的,那后来为什么终于要挂印封金、“不为五斗米折腰” 了呢,他确实是迫不得已的!一个他所痛恨且鄙弃的人成为了他的上司,每天趾高气扬地跑来对他指手画脚,这种屈辱是性情高傲的他怎么也无法忍受的,所以他只有选择离开,其中的辛酸与无奈也只能留着自己日后慢慢品味了。他开始笨手笨脚地学做一个庄稼汉,他开始一心一意地要忘却自己曾经的理想和心愿,他还要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这样的生活最好„„可他实际上并不快乐,他在《五柳先生传》虽强调自己“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可他的三大嗜好是“好读书” 、“性嗜酒” 、“著文章” 。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常常喜欢喝得大醉,无非是聊以忘忧,他若真为归隐生活而心满意足,何来如许之多的忧伤呢,没错,他酷爱读书,他更希望能学以致用、出仕为官,用自己的才情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他做不到,于是,在矛盾和痛苦之中,他只有写文章以自娱,我们后人才得以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他的真义,他称“五柳先生”为“无怀氏之民” 、“葛天氏之民” ,意思是再明白不过了,自己未遇明君,是铁定要抱憾终身的了。 于是,想起了我国历代的文人:“学而优则仕”似乎成了他们命运中无法逃脱的魔咒,没有一个文人不希望自己能够学以致用,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 孟浩然在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说他“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将自己希望能在张九龄的引荐下出仕为官的心理展现得 坦白而率真,让人为他的可爱而莞尔。 一向放任不羁、自由落拓的李白实际上是最热衷出仕为官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他借用姜尚、伊尹二人的典故是很值得玩味的,这两个人在“垂钓碧溪”和“梦日边”后不久,都遇到了明君,都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流芳百世了,可李白呢,仍旧无人赏识,寂寂无名,情何以堪, 诸葛亮隐居隆中,他若真有心归隐,决不会常自比管仲、乐毅,只是未遇明主而已。从三顾茅庐到鞠躬尽瘁,他也算不负平生所学,死得其所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幸运的。 所有的文人都有“出仕为官” 的情结,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像姜尚、伊尹、管仲、乐毅、诸葛亮他们那么好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转而成为政治家的。更多的书生气十足的文人任固守着他们的天真与耿直,全然抛却了统治者的意愿,而一心要为国为民做一点贡献,于是,贬官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可即使如此,他们仍然是“痴心不改”,渴望着统治者对他们的重新认可,其意可敬,其心可佩啊。 柳宗元被贬永州,还要写《捕蛇者说》来揭露朝廷“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期望着“观人风者得焉”;欧阳修被贬滁州,不忘与民同乐,将小小的滁州城建设得犹如另一个世外桃源,可事实上滁州至今仍是一个贫困地区(并非现任市长能力太差,竟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未能使滁州一如千年前一般繁华),欧阳先生在《醉翁亭记》中的记述显然有言过其实之处,但他的自得其乐无非是想向皇帝证明自己绝对有能力做一个好官,用心良苦啊;至于滕子京、范仲淹等仍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出仕情结可见一斑。 文人的憨气与痴情让他们很难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有被贬谪、流放,甚至杀头的命运,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一部分人便生出了归隐之意,这倒也符合圣人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说。 但最佳的归隐之时当在“兼济天下”之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实现了人生价值,功成身退,回归到山林田园之间,去体会另一种生活乐趣,这应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真正的文人确实是这么做的,可惜这样的人并不多„„而更多的中国文人一生都在仕途徘徊,终至难以退步抽身,可悲可叹;而一生失意的陶渊明、阮籍、嵇康等,以文章来傲世,但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寥只有留给他们自己去体会了。 中国古代文人贪、嗔、痴,现在又何尝不是呢,但人生的可贵之处也就在其间,难道不是吗,!
/
本文档为【采菊东篱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