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孔子哭不哭

孔子哭不哭

2017-12-21 8页 doc 97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孔子哭不哭孔子哭不哭 孔子哭不哭, 网络行为艺术“孔子哭了”,引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成为今年“孔子热”的又一个话题。 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孔子是不会哭的。后来读了点书,才知道孔子也会哭的,而且哭过不止一次,而且每次都哭得很伤心。 秋风萧瑟 网络行为艺术“孔子哭了”,引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成为今年“孔子热”的又一个话题。 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孔子是不会哭的。后来读了点书,才知道孔子也会哭的,而且哭过不止一次,而且每次都哭得很伤心。 《论语》中写道: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哭不哭
孔子哭不哭 孔子哭不哭, 网络行为艺术“孔子哭了”,引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成为今年“孔子热”的又一个话。 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孔子是不会哭的。后来读了点,才知道孔子也会哭的,而且哭过不止一次,而且每次都哭得很伤心。 秋风萧瑟 网络行为艺术“孔子哭了”,引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成为今年“孔子热”的又一个话题。 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孔子是不会哭的。后来读了点书,才知道孔子也会哭的,而且哭过不止一次,而且每次都哭得很伤心。 《论语》中写道: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颜渊(颜回)死了,孔子哭得极度伤心,旁边的人说:“先生悲痛过度了。”孔子回答说:“真的悲痛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痛,又能为谁悲痛呢,”那年,孔子71岁,据司马迁说,那年颜渊只有29岁,也有人说颜渊死的时候是32、41、48岁。我想,孔子为颜回伤心欲绝的时候,一定想起了颜回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被人围困,颜回最后才逃出来,孔子对颜回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回如此回答:“先生在,我怎么敢死。”对于晚年的孔子来说,颜渊话犹在耳,但已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难怪孔子哭得如此伤心。没过多久,孔子另一个学生子路也死了,孔子又大哭一场。然后,孔子病了。孔子病中,学生子贡来看他,孔子还说子贡来得太晚,哭得更厉害了。史书记载: 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没过多久,孔子也去世了,终年73岁。我们看到,历史记载中孔子的这几次哭都是在晚年,尤其是最后一次在病中的哭,更是撕心裂肺。而且这次,他是为自己而哭。 根据上述历史记载,我觉得,“孔子哭了”这个行为艺术不算是对孔子的大不敬。很多人说: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能不哭吗,他们的理由也许同孔子为自己哭的理由是一样的。 现代中国社会,有人关注孔子总比没人关注好。这是当今中国人寻找精神寄托的必然。因此,在这一年里,与孔子有关的事件接踵而来,这应该是件好事。 但是,如何关注孔子则是操作层面上的事情。在一系列与孔子有关的事件中,流于表面的居多。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其实只是一个汉语语言文化的加盟机构;发布孔子像有文化垄断的嫌疑;而一个丑女宣称要“勾引”孔子,更是地地道道的恶搞,恰恰印证了一句话:无知者无畏。 不管是表面化、恶搞还是认真地重新关注,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五四运动之后,孔子终于再次在中国具有了强大的号召力。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种号召力有点类似信誉优良的品牌,喜欢的人发自内心地喜欢,于是,假冒伪劣产品也蜂拥而至。 西方有一个世界历史名人榜,我记得孔子好像名列第三还是第四。如果不是重新认识到孔子依然是中国的骄傲,孔子思想依然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巨大贡献之一,那么也不会有今天的“孔子热”、“历史热”、“传统文化热”,孔子这个名字也就不会如此巨大的号召力。如果这个历史名人榜是当今中国人排的,我相信,孔子会排在第一。 如果没有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的铺垫,没有文革时期批林批孔的烙印,大概不会有今天形形色色的恶搞孔子现象。那两场深刻的社会运动、思想运动使得很多中国人失去了2500年来对孔子的敬畏。这个结果既令人伤心,也不一定全部都是坏事。如果我们始终把孔子放在神圣不可侵犯的祭坛上,那么重新 理解孔子,发展孔子思想就会遭遇很多无形的制约。 金锋先生在这个时候推出“孔子哭了”这一网络行为艺术,其实是用一种很简单的方式把当今中国“孔子热”的现象巧妙地呈现了一番,虽然也有点炒作的嫌疑,但是还不算过分。关键是,“孔子哭了”这一艺术实践,几乎囊括了当今中国“孔子热”的所有现象层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起哄者也有了感兴趣的话题,谩骂者也很容易找到各种武器。 “孔子哭了”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如何获得社会关注的极好的示范。我唯一感到不舒服的是:谁都可以给孔子擦眼泪吗,我没见过我父亲哭,但是,假设我父亲真的哭了,我问自己:我会替父亲擦眼泪吗,对此我没有答案。对于父亲尚且如此,对于孔子呢, 孔子为何成为丧家犬, 孔子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被人描绘成“丧家犬”,孔子也没介意,认为别人说得对。孔子去世很多年之后,“丧家犬”变成批判孔子使用最多的,但是,后人批判的含义与当初的含义不尽相同 墨竹 孔子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被人描绘成“丧家犬”,孔子也没介意,认为别人说得对。孔子去世很多年之后,“丧家犬”变成批判孔子使用最多的词汇,但是,后人批判的含义与当初的含义不尽相同。 要理解孔子成为“丧家犬”的真实含义,就要从孔子身处的时代说起。孔子头上的桂冠很多,例如教育家、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等等。但是,这些桂冠都是后人加给孔子的,在孔子身前,他本人以及他的学说的影响力确实有限,没有像后世那样成为万世之师。 孔子身前所做的事情之一是努力促成和了一种社会上新兴职业,这种职业被后人称为“士”。用职业这个词在这里是借用一个方便理解的现代词汇,而不能完全从现代职业概念来理解“士”。今天人们对“士”的理解一般都是指知识分子、文化人,更窄一点的理解是指历史上的“儒士”。孔子的年代,“士”刚刚开始形成,而孔子对于其日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士”在刚形成的时候包括的范围较大,一般是指那些不靠具体生产活动谋生的特殊阶层,而且,这个特殊阶层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以区别当时社会上对于权贵依附性很强的“门客”。例如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这些人后来常常被称为“谋士”;其他如舞刀弄棒者,就是“侠士”等。现在的“战士”、“护士”等也是那个时代“士”的概念比较宽泛的遗存痕迹。在“士”刚形成的年代里,这个特殊人群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由于“士”自己不能创造谋生的财富,如果不想依附于权力,他们必须靠出卖自己的特殊才能,才有可能立足于社会。出卖的对象有的是社会,有的依然是权贵。对于孔子来说,没有一个君主养着他,他办了一个民间私立学校,靠收取学费谋生。但是,如果他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出路,不被社会接受,他的私立学校也办不下去。因此,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推广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也是推销自己的学生。当今大学生的求职也很难,很少有哪个校长会像孔子一样到处推荐自己的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身价作保。如果今天某个校长也像孔子一样亲自面对用人市场,如果他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可能会轻松点,否则的话,很可能也会像孔子一样,“累累如丧家之犬”。因此,孔子听说别人用“丧家犬”来形容他,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快,反而认为别人说得很对。 孔子亲自培养的儒士,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缺少市场需求的“产品”。那个年代的特殊人才,更多的是类似四大公子网罗的“门客”。门客都有一些特殊技能,有知识分子,也有所谓溜门撬锁、鸡鸣狗盗之徒。门客的主人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比较容易。而孔子的学生掌握的是一种管理社会和国家的观念以及方法,在那个年代,没有多少权贵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对此,孔子在两个方面下了大力气。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成为“君子”,也就是在道德上令人放心。这种道德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从而保证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二是让掌握权力的人,接受他以“仁”为核心的观念。这两种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前一种是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后一种是培育市场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需求。几百几千年后,孔子开创的产品畅销全中国,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这种风光是孔子生前不知道的。就好比松下幸之助现在已经成为成功商业的典范,但是在企业的开创阶段,毫无疑问,松下幸之助也经常“累累如丧家之犬”。 孔子为了自己的思想和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广泛的赏识者,还采用了一些现成的方法,例如,他提出“忠君”的主张。但是,“忠”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在另一种“士”的身上,这种“忠”很早就发展成了“愚忠”,这种“士”就是当时所谓的“侠士”。“士为知己者死”并不是儒士的主张,而是墨家“侠士”的创造。儒士与侠士不同,儒士掌握的是一套社会的管理方法,因此,儒士主张“道不同,不与为谋”,也就是说,“忠”是有条件的,是对那些有共同价值观念者的“忠”,这种“忠”可以保证具有丰富知识和高超智慧的儒士不会轻易犯上作乱,因为,既然“在上者”已经接受了儒家的观念,何必还要争权夺利呢,大家合力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吧。对于不接受儒家思想的统治者,儒士们宁愿“不与为谋”,而不会愚忠。 “侠士”所掌握的是一些具体的技术,例如攻城术、格斗术等(电影《墨攻》有所体现,但不太准确)。对于权力拥有者来说,这种技术被别人利用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即使被自己利用,万一变心,“侠士”的武功也可能对权贵造成生命威胁,“侠以武犯禁”正是这个意思。有鉴于此,中国古代最早的“科学家”们便形成了“愚忠”的思想,“士为知己者死”就是为了保证让恩主绝对放心,把最宝贵的生命都当赌注押了上去,像是发一个毒誓。这种“侠士”与“门客”也挺接近。随着以后大一统社会的形成,“侠士”的特殊技能被他人利用的可能性降低了,“侠士”的愚忠慢慢成为一种江湖社会的生存法则,结拜兄弟“不在同日生,但愿同日死”是这一思想的延续。江湖社会中,背叛同门是最大的罪恶,显示了只注重“知己者”而轻视“同道者”的不良传统。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重恩情、轻道义所造成的另一面是令人感动的“一诺千金”和“不辞赴汤蹈火”的奉献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诸子百家之间,即使在“独尊儒术”后,相互影响、借鉴、融合的现象也始终存在。例如,儒家也接受了墨家重然诺、讲信用的原则。但是,由于儒家在近代成为被批判的第一对象,很多原本不属于儒家学说的内容也被简单化地归到儒家头上,比方说上面提到的“愚忠”。“愚忠”其实也是墨家的传统。这么说并不代表儒家绝对正确,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今天看来就不够正确。要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儒士、侠士在内的各种新兴的“士”的阶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状态都差不多,都面临如何吃饭的问题。因此,鲁迅说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是基本正确的。只不过那时的“流氓”不是今天“流氓”的概念,而是指“流民”,以区别那些在固定地点靠生产技能谋生的人。(参见《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 )。所以,说孔子如丧家犬一般,某种程度上说的没错。孔子接受这种说法,也有点自我嘲笑的意思,它体现了孔子身前为自己的事业奋力打拼的客观形象。直到几百年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儒家的教育方式成为正统,儒家的思想也成为正统。这种正统的地位虽然也与权力有较为紧密的关系但 决不是不是简单的依附。对于儒家学说为何在几百年后才成为正统,以后再说。 墨竹 。
/
本文档为【孔子哭不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