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科技创新作品

2017-09-01 16页 doc 34KB 1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科技创新作品高中与大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这两个相邻阶段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而是逐步过渡的。正确认识学生在这个时期的转化特点,抓好这个时期的德育衔接,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德育实效性,培养跨世际人才,推进德育改革的关键。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这个阶段的德育衔接注意不够,给学校德育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的现象。对此,本文从当今时代德育的重要性和德育的现状出发,结合现实实际以及自身实践经验,从德育目标、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队...
科技创新作品
高中与大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这两个相邻阶段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而是逐步过渡的。正确认识学生在这个时期的转化特点,抓好这个时期的德育衔接,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德育实效性,培养跨世际人才,推进德育改革的关键。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这个阶段的德育衔接注意不够,给学校德育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的现象。对此,本文从当今时代德育的重要性和德育的现状出发,结合现实实际以及自身实践经验,从德育目标、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对高中与大学德育进行比较,找出高中与大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高中与大学德育衔接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高中 大学 德育 1 目 录 摘要„„„„„„„„„„„„„„„„„„„„„„„„„„„„(1) 1 引言„„„„„„„„„„„„„„„„„„„„„„„„„„(3) 1.1 问题的提出„„„„„„„„„„„„„„„„„„„„„„„„„„„(3) 1.2 相关研究现状„„„„„„„„„„„„„„„„„„„„„„„„„„(3)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4) 1.4 相关的界定„„„„„„„„„„„„„„„„„„„„„„„„„„„(4) 2 高中与大学德育没有有效实现衔接的表现 „„„„„„„„„„„„„„„„„„„„„„„„„„„„„„(5) 2.1 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 „„„„„„„„„„„„„„„„„„„„„„„„„„„„„„„„„„(5) 2.2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偏低„„„„„„„„„„„„„„„„„„„„„„(5) 3 高中与大学德育没有有效实现衔接的原因 „„„„„„„„„„„„„„„„„„„„„„„„„„„„„„„„„„(7) 3.1 高中与大学德育目标衔接上存在的问题„„„„„„„„„„„„„„„(7) 3.2 高中与大学德育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7) 3.3 高中与大学德育途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8) 4 如何有效实现高中与大学德育的衔接 „„„„„„„„„„„„„„„„„„„„„„„„„„„„„„„„„„(9) 4.1 高中与大学德育目标的衔接„„„„„„„„„„„„„„„„„„„„(9) 4.2 高中与大学德育内容的衔接„„„„„„„„„„„„„„„„„„„„(9) 4.3 高中与大学德育途径的衔接„„„„„„„„„„„„„„„„„„„„(10) 4.4 高中与大学德育方法的衔接„„„„„„„„„„„„„„„„„„„„(10) 4.5 高中与大学德育队伍的衔接„„„„„„„„„„„„„„„„„„„„(11) 4.6 高中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11) 后记„„„„„„„„„„„„„„„„„„„„„„„„„„„„„„„(13) 2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德育教育是有其完整系统性的。德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学段来讲,、中学和大学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二,在不同的学段,学生接受德育的理论是不同的,且这些理论是通过层次递进的方式联系起来的完整的体系。德育教育的这种完整性特点要求不同学段的德育教育进行有效衔接,从而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意见》中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主义理论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本系统化的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的教育的链条被人为地割裂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高中与大学属于学校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既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又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高中作为向高鹇输送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如何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高尚的品德、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大学和高中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中的升学压力非常大,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大学仍然是一个全力追逐的理想,培养子女上大学成了二代、三代甚至一个家族的追求和荣耀,也迫使中学的办学重点不是放在人才培养的全局观念上,而是放在升学率上。高考的导向作用导致中学的教学重点放在高考科目上,知识标准和升学教育成为首要目标。这样,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难以体现,德育教育不得已为升学教育让步。而且由于升学的压力以及地区的差异,使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形成一条难以跨越的壕沟,大学的教育和高中的教育被人为地分成两大部分,只为各自的目标而奋斗,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因此,研究大学和高中的德育的衔接问题更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1.2 相关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学校的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以前也有一些关于学校德育的相关研究,但是绝大多数都侧重研究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并分析大学与高在人才培养严重脱节的种种现象、原因并且提出了进行有效衔接的措施。他们只是侧重某个具体学段的德育研究,而没有对大学与高中的德育衔接问题进行系 3 统地研究,因而在研究大学与高中德育衔接问题方面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1.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解决高中进入大学后学生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素质 分析中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后的种种不适应表现,可以看出最主要的还是心理和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而要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中学和大学德育的衔接。做好了衔接,让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缩短适应期,以便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入学习中,相反,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日积月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形成大问题,体现德育教育的整体性,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者要遵循中学生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思想道德成长规律,做好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使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既体现中学与大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以增强德育的实效。 (三)德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德育改革近二十年取得了巨大成效,现在已到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是一个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做好衔接,德育改革无法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无法体现实效性,教育为改革开放服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1. 4 相关的界定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过程。从整体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德育目标、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子要素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从有序性原则来看,学鹇德育是由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含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德育)、大学德育等子系统为经有序排列、有机组合而成;从动态性原则来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的。为保证德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各个教育阶段都应有德育整 [1]体意识,总揽全局,加强相邻阶段的衔接。 4 2.高中与大学德育没有有效实现衔接的表现 2.1 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 2.1.1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情绪容易激动 与中学相比,大学在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均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这个转折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调适能力相对较差。生活上,离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吃饭、洗衣及如何管理自己等方面束手无策;当天南海北的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时,各人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饮食卫生等都可能有所不同,这样就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学习上,学习的内容、老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的纪律要求松了,课余自由时间多了,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和如何学习上显得很盲目。大学管理制度和高中相比相对宽松,学校给学生提供了更大自由发展空间,要求自我、自我约束。当要独自面对解决问题和困难时,有些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旦问题和困难得不到解决,心理上便陷入苦闷、不安、焦虑、紧张状态,情绪波动明显。不少学生情绪飘乎不定,喜怒无常,当问卷中问及“你是否经常感到莫名的焦虑、烦恼、浮躁和不安”时,有52%的学生说“是”。 2.1.2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问题,心理上出现焦虑情绪 中学生是带着美好的梦想进入大学的,在他们的想象中,大学生活应该是轻松、浪漫和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中,他们追求轻松、时尚和流行,如举办各种晚会、卡拉ok大赛、时装、染发等;学习上,他们不再像高中那样勤奋、刻苦、踏实和认真。但是同时却有很多学生觉得失落和茫然。有些大学生形容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身心疲惫但目标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后,天虽已大高,但高考这盏明灯却也熄灭了,生活中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出现之前,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相当多的学生一方面急于从各方面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设计了许多成才目标,渴望成为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使理想与现实之前出现强烈的反差。 2.1.3面对重新认识自我的问题,原有的自我评价受到冲击 同中学时代相比,大学生活的自主意识和成人感明显增强。他们关注自我发 展,重新认识自我的渴望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强烈。刚进入大学时,学生的自我评 5 价常与现实发生冲突。由于高考的成功,大一新生凭着丰富的想象力,过高地评价自我,过高地设计自我,自豪感、自信感、优越感油然而生。但真正进入大学生,却发现“高手如云”、“群英荟萃”,比较的参考系数发生了变化,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受到了挑战。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已不如人的地方很多,特别表现在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自我评价受到了冲击,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以上这些不适应的现象,多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基本能适应新的环境。但也有一些学生完成这个转变的时间过长。在问卷“你是否适应大学生活”中,有近13%的学生一年后“仍不能适应”,甚至少数学生不能完成这个转变,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出现问题学生。 2.2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偏低 德育的实效应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它是 [2]学校德育管理的灵魂。它要求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德育最可能的效果,实效性是衡量德育工作的标尺。它横向上看,学校德育实效是通过学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评价几个环节实现的,从纵向上看,学校德育实效是通过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这几个阶段共同实现的,这几个环节和阶段纵横相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削弱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但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实效性差是个不争的事实,一些德育工作者呕心沥血,但却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没有有效地实现各学段德育的衔接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比如大中学校德育目标被颠倒、混淆,破坏了德育目标的阶段性,给德育工作带来不适,最终也只会使德育工作失去它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大中学校德育内容的倒挂性、脱节、简单重复,破坏了德育内容的整体性、层次性,影响了德育内容的正常实施,增加了德育管理、组织工作的杂性;大中学校德育途径和管理中某些环节的中断或削弱,破坏了学校德育渠道的畅通运行,使诸因素无法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这些现象的存在就使得解决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的问题十分迫切和必要。 3.高中与大学德育没有有效实现衔接的原因 6 要消除高中与大学阶段中因德育衔接不够而造成的负面效应,需要我们加强中学与大学这两个阶段的密切联系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德育功能及实效。造成这两个阶段不能有效衔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中与大学德育目标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它代表了社会和时代对大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要求,体现了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性质。德育目标规定着德育的方向和任务,决定德育内容,影响着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贯穿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德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大目标和总方向,它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体现了经济基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德育目标进行过多种定位,如“共产义义事业接班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四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这些定位都鲜明地体现了时代对青少年的希望和要求,对我国德育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德育在目标设置上却存在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高中的德育目标与大学德育目标作一比较。据《中学德育大纲》规定,我国高中德育目标为:培养学生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志向,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养成勤劳奉献、艰苦奋斗、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履行公民义务、抵制错误思潮和一定的道德评价与自律能力;形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承受压力、开拓创新的心理品质,成为合格的公民和“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我国大学的德育目标;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义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能够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勇于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高中与大学的德育目标可以看出大中学德育目标衔接存在了一些问题。 7 3.2 高中与大学德育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德育内容从总体上来说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受人才培养阶段性和大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3]认识能力等制约,它体现并服务于德育目标。在学校德育中,德育目标是学鹇德育的主体部分,没有德育内容,德育目标则无法实现,没有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形式与方法,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框架,可见大中学校德育的衔接重在德育内容的衔接。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学校受体制的限制,在德育内容安排上,重本身轻全局,各定各的调,存在着简单重复,主次倒挂,重点不分,与实际脱节等现象,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3.3 高中与大学德育途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途径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采用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一定德 [4]育内容的教育所必须使用的渠道。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由于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形成的客观条件的复杂性,德育途径也必然具有多样性。总体来看,根据德育性质 [5]特点对学校德育途径作了以下分类: 学校德育途径分类表 专门课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类 学科课程(各科教学) 模拟实践活动(模拟法庭、商店、银行、市区校种植及科技实践基地等)、社会实践类 实践活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政治活动、训练活动等) 中共党组织(中学党组织、大学党组织)、群团组织(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组织类 学生党校等) 人际环境(师生、生生、师师、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等各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类 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环境(美化、绿化、卫生、各种教育教学设施) 学校管理(领导管理、后勤管理)、年级/系科管理(系主任管理、科领导管理)、管理类 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自我管理) 辅导咨集体咨询(报告、讲座、看录像、辅导课)、个体咨询(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询类 知心信箱、网上咨询等) 传媒类 文播影视、报刊书籍(图书阅览室、校园报刊、班级图书角等)、电脑网络 从上表可看出,目前高中与大学的德育途径都呈现多样性,但相比较而言,仍然有差异。 8 4.如何有效实现高中与大学德育的衔接 4.1高中与大学德育目标的衔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中学校在德育目标要求上正外于“四个转变”之中,即以超越阶段,过高目标,要求倾向到符合社会现实与时代要求的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转变:从忽视个性差异,“一刀切”、“一律化”的要求向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及群众差异性相结合目标转变:从成人化倾向到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目标转变;从过分偏重政治课要求向注重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并重的目标转变。这一态热的发展,使各级各类学校在德育目标、要求上开始体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因而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科学了。各级各类学校在德育目标上这种体现自身特点的状况,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各阶段的差异性,而且要注重培养德育目标上的共同性,即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统一性和人才成长的连续性。因而,从德育整体体系的要求出发,自觉加强大中学校德育目标的衔接愈来愈重要。 4.2高中与大学德育内容的衔接 学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阶段德育内容衔接是学校德育各阶段能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完整系统的重要环节。目前,各阶段德育内容衔接方面存在了前文所述的一些问题,因此做好德育内容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德育的规律要求,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对大学生,德育工作者要了解他们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并以较高一级的道德水平作为教育努力的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既要根据社会对学生提出总的德育目标,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阶段性特点和思想口德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分段衔接的具体内容,帮助浑生有计划地,顺利地登上道德发展的更高的阶梯。 4.3高中与大学德育途径的衔接 在德育衔接问题上,人们往往只看到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上的衔接,而忽视了德育途径的衔接,各个学校之间很少研究彼此德育途径的异同,更不会考虑互相衔接的问题了,而实际上,德育途径也同样要重视衔接问题。德育途径的衔接是指各个学校从育人的根本目的出发,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整体有效地使用各种德育途径,注意各个学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衔接。 4.4高中与大学德育方法的衔接 教育有法而无定法。“教育有法”是指教育确实有很多方法,“教育无定法”是指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别人的一种方法再好,用到自书学生身上也不一定灵。 9 方法那么多,到底用哪种方法需要选择。方法再好,不能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也是教不好学生的。选择和运用方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讲究科学、讲究实际,要有运用方法的艺术。要根据教育目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师自己的特点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也就是说,选择教育方法要与教育目的、内容、条件与学生等诸要素实现最优化结合。而目前,我国教育方法存在着随意甚至出现混乱,教育学生用讲大道理的方法,学生难以接受,教育中又用管、卡、压的简单方法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些,针对不同年龄使用不同方法,使各年龄段的方法有机衔接形成整体。 4.5高中与大学德育队伍的衔接 (一)打破条块分割,建立有利于德育队伍衔接的运行机制 要解决大中学校德育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状况,应建立相对统一的学校德育机构,省市有关部门应有专门机构负责大中学校德育协调,建立定期督导检查、评估、反馈、激励等机制。激励大中学校及广大德育工作者,从整体德育观念出发,自觉主动地加强德育衔接。 (二)必须从学科的角度,加强大中学校德育队伍建设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内在规律,必须从学科的高度来加强大中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要把队伍素质关,除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外,学历上应具备本科和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要建立一支大中学校在政策与序列上相互对应的外兼教师队伍,在职责、考核、职称、晋升、待遇等方面有明确规定,并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大学应进一步向着职称序列化,队伍学者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中学德育工作者就增加专职人员,设立德育职称序列,向着专业型、管理型、学者型方向发展。要采取一定倾斜政策,保证德育队伍的稳定发展,在进修、外出考察、社会实践和职称、晋升、生活补贴、岗位津贴等方面有相应政策予以保证,使他们能安心地投入工作。 (三)建立大中学校德育队伍双向交流机制 定期组织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联席会,相互切磋交流经验与信息。成立市一级大中学德育研究会,定期召开理论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联合研究课题,以便共同探讨学生思想发展规律,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内容、方法,促进大中学德育共同发展。建立大中学校德育网站,以快捷、迅速的方式,发布包括德育方法、方法改革,研究最新成果,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典型经验及主题活动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10 4.6高中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针对大中学生不同的思想心理状况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要做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衔接。 (一)提高认识,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衔接纳入到学校德育体系之中 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生理和心理、知识和能力、应用和创新等各种综合因素的有机结合。目前,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学鹇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德育体系之中,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保证心理健康课的开设,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 为学校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为此,大中学校都要设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按学生人数(2%)确立人员编制,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的心理教育内容体系,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把握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工作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是对于少数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这是工作的重点。 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目标,将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专题心理辅导、个别咨询、学科渗透等多种形式系统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大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受教育者的可能性,从他们的心理、个性的需要出发,充分实现其潜能,使个性人格健全发展。同时,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因此,大中学校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确定不同的发展任务,实施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衣。不要把应属于中学要解决的问题拖到大学来,要从其成长的早期就开始进行连续不断、有层次、有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11 参考文献: [1] 汪红梅.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学),2003,(1). [2] 吴任宝,王慧萍,刘秀艳等.关于大学中学思想教育衔接的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农林教 育版),2002,(2). [3] 于晨晖.高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 蔡晓红.论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与衔接[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4). [5] 李家成.高中与大学衔接中的学生成长研究[J].人民教育,2006,(12). [6] 赵淑雯.论高校创业教育[J]. 教育科学 , 2006, (04). 12 后 记 感谢衡阳师范学院第十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科 在此过程中,我们对科研工作有了切身的体会,对自己的知识结研创作的机会, 构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调研经验。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从选题、撰写大纲、初稿到定稿的整个过程,都得到了我的指导老师蒋杰书记的精心指导,在此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蒋书记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执著奉献的敬业精神,无不给我以鞭策,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天道酬勤要坚持始终。蒋书记严谨而又谦和,每一次的谈话都如同春风化雨,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蒋书记的细致,让课题前进中的每一个困惑都得以及时地化解。您授以学问、教以为人的工作方法,让我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做学问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再次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您! 本文在拟题、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过程中,还得到了刘春等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给了我许多的启迪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同时得到了院团委、系辅导员办公室有关人员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课题的顺利完成,还要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学们,感谢你们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对本课题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论文的完成将不会这么顺利,谢谢你们! 高中与大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对于本科生项目组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尽管学生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限于时间与篇幅,也由于水平有限,对文中的一些观点、看法肯定会有一些差错或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教授批评指正,学生不胜感激。 龙 丽 2011年9月18日 13
/
本文档为【科技创新作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