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2019-01-25 15页 doc 33KB 2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红楼梦》诗词研读 课题组成员:刘冀颖寇艺培葛菊冰冯艺轩张怡宁高旭 指导老师:李兰梅阮铭武 内容提要:读《红楼梦》必须研读其诗词。研读《红楼梦》诗词是解读小说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发展的钥匙,也是把握、鉴赏小说的整体结构和谋篇布局特征的关键。研读时不仅要潜心读诗词本身,也必须熟知作者创作背景和成书环境,了解不同的版本和批本,更要依据红学专家的指点。因此,研读《红楼梦》诗词是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关键词:《红楼梦》及其诗词曹雪芹脂砚斋周汝昌 为了较生动地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更好地理解《红楼...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红楼梦》诗词研读 课题组成员:刘冀颖寇艺培葛菊冰冯艺轩张怡宁高旭 指导老师:李兰梅阮铭武 内容提要:读《红楼梦》必须研读其诗词。研读《红楼梦》诗词是解读小说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发展的钥匙,也是把握、鉴赏小说的整体结构和谋篇布局特征的关键。研读时不仅要潜心读诗词本身,也必须熟知作者创作背景和成书环境,了解不同的版本和批本,更要依据红学专家的指点。因此,研读《红楼梦》诗词是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关键词:《红楼梦》及其诗词曹雪芹脂砚斋周汝昌 为了较生动地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理解其内涵、精髓,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提高和培养古典名著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学会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部分艺术手法进行鉴赏,我们选取了《红楼梦》诗词研读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我们的学习与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阅读《红楼梦》前八十回,查找,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曹雪芹生平; 设计调查问卷,展开公众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总结《红楼梦》中诗词的作用及意义,对印象深刻的经典诗词发表评论、感想; 研读红学家观点,修正自我阅读研读结果。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清朝文学家,先祖在明末入满洲正白旗。他出身贵族世家,工诗画,有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他的曾祖、祖、父三代供职清廷内务府,历任江宁织造这一显宦达六十年之久。雍正时父辈因政治风波被革职抄家,举家迁回北京;乾隆朝复遭大变,家道更是一蹶不振。亲身经历此事的曹雪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红楼梦》的构思与创作。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天不假年,“泪尽而逝”。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举世公认的巅峰。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华文体厚积的结晶。正因如此,尽管它问世于两个多世纪之前,每个现代读者却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获得社会和人生的丰富感受。他的《红楼梦》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 《红楼梦》诗词相关内容问卷调查(附答案) 您好!我是石家庄43中,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就《红楼梦》诗词相关内容进行调查。请您写下您的见解和真实想法,您的回答结果对调查报告意义重大。谢谢您的合作! 年龄职业 1.您对《红楼梦》的了解或看法(请用一句话概括) 2.您是否喜欢红楼梦诗词?请略述理由。 3.您认为《红楼梦》诗词主要有那几种类别? 4.您最喜欢的《红楼梦》诗词类别是? 5.“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是《红楼梦》中哪首诗中的名句?(A ) A.黛玉:问菊 B.宝玉:访菊 C.湘云:咏白海棠 D.探春:咏白海棠 6.请对以下诗词做简单的点评: A.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B.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C.“空帐悲文凤,闲屏设彩鸳”中的“悲”与“闲” 1 D.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E.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7.“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尽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出自《红楼梦》中哪首诗?(B) A.咏菊 B.桃花行 C.葬花辞 D.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8.“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出自( D ) A.贾环:姽婳词 B.贾兰:姽婳词 C.薛宝琴:怀古诗十首 D.宝玉:姽婳词 9.“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出自(C ) A.湘云:如梦令·柳絮 B.宝琴:西江月·柳絮 C.黛玉:唐多令·柳絮 D.宝钗:临江仙·柳絮 10.“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红楼梦》中谁的判词?(B ) A.袭人 B.晴雯 C.紫鹃 D.平儿 11.“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出自(A) A.探春:咏白海棠 B.宝钗:咏白海棠 C.宝钗:忆菊 D.探春:残菊 12.“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出自(D) A.画菊 B.菊影 C.菊梦 D.簪菊 13.对号入座,写出下列别号所代表的人物 A.蕉下客(探春) B.潇湘妃子(林黛玉) C.蘅芜君(薛宝钗) D.怡红公子(宝玉) E.菱洲(迎春) F.藕榭(惜春) 14.请问您是否会背诵《葬花辞》?如果会,能否默出一两句? 15.您心目中最好的《红楼梦》诗词诗句(可写不止一句) 16.请简评您对《红楼梦》诗词的总体 注:第3.4.6题选答一题。 调查问卷共发出70张,收回67张,经过统计,问卷调查的正确率如下: 第5题:69% 第7题:70% 第8题:66% 第9题:61% 第10题:72% 第11题:57% 第12题:46% 第13题:a.36% b.87% c.79 % d.85% e.24 % f.33 % 由以上结果可知,多数人认为菱洲是香菱别号,对菱洲(迎春)、藕榭(惜春)是迎春、惜春的住处不知,更不知二人是以她们的住处为别号的。最为人熟知的别号是黛玉、宝玉、宝钗三人的别号。 黛玉的词虽然颇受好评,但仅就数据来看,能真正记住她的一些诗词的人并不多,会背葬花辞的也不多。 有关晴雯的判词的题目正确率最高,也许因为和人物性格命运有关,并且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所以颇为受人关注,在人们心中更有些影响力,更易被人们记住。 参与调查的人有在校中学生、大学生、公务员、教师、餐馆老板、营业员等。相比之下,在校中学生的答题正确率最高,共有二十位中学生参与,选择题填全对的人共有四个。 在很多人心中总认为自己读过《红楼梦》,但实际上熟知其中诗词的并不多。读者或许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或许只是对古典名著的情节或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能够真正欣赏曹雪芹才华的读者只在少数。这一现象越发提醒我们阅读古典名著要戒除浮躁。 三.阅读成果举隅: 据说《红楼梦》有130首诗歌,在我们看来,其中有叙事诗、咏物诗、写景诗、抒情诗、怀古讽今的诗等。体裁上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有仿乐府旧体所作的诗和各类的词曲诔赋。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中,经典诗篇很多,《咏白海棠》、《姽婳词》、《桃花行》、《葬花辞》流传至今仍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而高鹗的后四十回在诗歌创作上明显不如曹。诗歌数量少且含金量不高,在此就不提了。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我们认为这不仅得益于有趣的情节,深刻的主旨内涵,经典的语言、对白等人物描写,而且更得益于其诗词曲赋的非凡功力,它们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隐喻人物命运,暗示故事发展。如十二钗判词、《西江月》二词等。 1.(第七十回宝琴词)似乎宝琴的命极好,貌美年少,后嫁与梅翰林之子,可观其诗词,为何总有一份悲哀?《西江月》的声调诚然壮,单“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可是其父母双亡,不得已奔姐姐处,回望幼时繁华之感。“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寄人篱下,终是孤苦难安,正因如此,才会和黛玉相惜吧。再看她的怀古迹之词,不得不叹其光鲜表面下忧愁的心。 2.(第五回)曹老的文字游戏玩得可至炉火纯青,谐意在这里已不鲜,但仍不由为“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拍案叫绝,林中挂、雪中埋表现心系黛玉,对宝钗冷淡,玉带林倒过来成了“林黛玉”,雪谐音薛,暗含人物和其结局,构思精巧至极。 二.加以一定环境描写,渲染情境,烘托人物心理。如《秋窗风雨夕》,触景生情,情感真挚。 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与宝钗聊天之后,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的《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代别离》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这是一篇乐府体诗,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对仗,是写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哀思绵绵,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娇弱又孤单寂寞的少女,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不禁肝肠寸断。“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这是多么惹人悲哀,令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秋”字还应有更深的含意,可以理解为贾家即将步入秋季,开始“萧条”的阶段。 三.层层推进小说情节,直至高潮。如《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等。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是在抄检大观园之后,贾府急剧衰败的情况下出现的。林黛玉、史湘云二人,在联句时也写到了之前发生的事,同时用各种意象、词藻排遣苦闷的心情,充满了“酒尽”、“更残”、“语寂”、“焰昏”这类冷落、凄凉的气氛,以致使妙玉也感到“过于颓败凄楚”。她续作的十三韵,虽把湘、黛二人的“凄楚之句”翻过来,但还是不免流露出凄凉哀愁的感情。联句中用雕饰的语词、堆砌的典故,渲染了贾府中秋赏月的热闹场面和欢乐景象,但乐中难以掩饰彷徨颓丧。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冷月葬诗魂”新奇无比,堪称妙绝。 四.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为后文情节作铺垫、埋伏笔。如《葬花辞》、《咏白海棠》、《桃花行》等。 (第二十七回及七十回黛玉诗)。黛玉的诗素来最是惹人喜欢,虽宝钗时有文采胜过之时,但终觉黛玉是和着心血,寄着深情写下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佳作,宝钗在诗里也总是沿着为人套路,四平八稳的中庸,毫不见颓丧之情,较宝钗,她更像一位诗人,一位红颜薄命的诗人,两次桃花之作,人花相惜,人花相似,注定了这女子悲哀的宿命,初见咏桃花葬花,大叹风雅之极,后觉曹老原借了唐寅名士之风,不妨与唐寅之诗对比一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葬花惜花,葬惜的亦是心境,唐寅那首采用了顶针,虽他遭官场之灾,葬花之行里却有着看淡红尘的洒脱,黛玉的诗承袭了唐寅诗中叙事风格,有古风的味道,但那份凄凉自伤的凄惶凄凉悲怆,让人无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已成绝唱,亦爱这句“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去,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直自明了地体现了其可上九天的素心,“口齿噙香对月吟”的高洁,却与现实相触的悲哀。 五.刻画人物典型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体现人物追求。如《五美吟》、《柳絮词》、《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 宝玉的诗词多有闺阁秀致之态,观其诗文,常透着豪门世家的公子之气,看似清贵,可细观那些事物,却是奢华富丽,诗中思想精神也是有些空洞,使似精雕玉砌的文采辉煌的事物,抖落了金粉,就只余得森森骨架,但到七十八回中他的诗文颇有改观,如《姽婳词》、《芙蓉女儿诔》。尤其是《芙蓉女儿诔》,是高度赞美并悼念死去的晴雯,行文流畅,使用骈句文字工整,富有气势,丰富新奇而不杂乱;排比、比喻、对仗、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辞华美,具有吸引力,既体现了宝玉的多情重情,又体现了晴雯的美貌、智慧、贤德、超凡脱俗、性格高洁、贞烈,还有对晴雯含冤受屈被逐病死的无奈、不满与不舍。刻画形象内外兼顾,使之形象可爱、丰满,哀叹与赞颂之情溢于言表。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慧德。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罳;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疾。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 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怀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 四.红学家观点: 红学家心目中的《红楼梦》经典诗词,《咏菊》、《问菊》、《菊梦》、《芙蓉女儿诔》、《秋窗风雨夕》、《葬花辞》等是公认的。 周汝昌观点举隅: (一)关于《葬花词》 《葬花吟》是《红楼梦》书中打动读者第一篇诗,所以几乎成了《红楼》的代表。我曾说黛玉的三篇歌行体的力作,即《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后二首是精品力作,而不太受人注目,也少见过细的讨论。《葬花》确如雪芹明言,只是“随口念了几句”,有“散文诗”的意味,缺少精严的章法结构。因此,这实在是即景口占之诗句,甚异于案头涵咏推敲定稿的风格意度。 此篇开关即暗用《西厢》曲文而运化的,见我在《红楼小讲》中指出的例句。“落絮轻沾扑绣簾”句很重要,只这句,“絮”、“沾”“簾”三“眼目”字都出现了。让我先说说这三“眼”的妙绪文情:絮,可别轻看,请记住,前边有个“堪怜咏絮才”(第五回),后文有个“偶填柳絮词”,都是呼应。“沾”,暗点雪芹的真名。此字单单出在“絮”的身边,饶有意味。簾,总是与黛玉相连,如“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簾栊空月痕”,“桃花簾外东风软,桃花簾内晨妆懒”,俱是要紧眼目。而又与“絮”紧紧相伴,“咏絮”一回,湘云先说“卷起半簾香雾”,宝琴后说“谁家香雪簾栊”,这就更为重要了。 悟知了“簾”字在黛玉诗中的重要性,也就明白了《在苏本》的“落絮轻沾扑乡簾”、“簾中女儿惜春暮”的文本是最正确的(它本是“闺中”),因为这“簾中”也就是“簾外桃花簾内人”的同义与呼应,这属于“顶针续簾格”,是有意的重复与衔接——后文《秋窗》与《桃花》两篇更发展了这个独擅的音韵体格。 此诗的警策,在于思绪“推理”,层层递进:一、柳絮榆钱来了,桃李无人过问了。二、桃李明年花可再发,而与花相似的女儿(这句才用“闺中”)却不可“重生”了。三、今奴葬花,人谓我痴,然而异日来葬,“葬花人”者又有谁人?四、归结一连串动人警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此,宝玉在山坡上听见,不禁“痴倒”——即感情撼动得不能支持了解! 怎么叫做“两不知”?可讲得清楚?似可懂,似又不易懂。也许是说:花之落,人之亡,皆不可问。“不可问”原来用为感叹而又不忍明言其不幸结尾的意思。我想,雪芹或亦此意。 “花落——人亡”,全书的总纲关目,亦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象征与注脚,前文后事血骨相连,呼吸相通,不是“两回事”。 全篇用“两不知”作结,结得最好,因为诗句虽完而含意不尽。何以“两不知”?不是简单地说“两者都不知道了”,而是说花之落,人之亡,其结局之不幸都是“不堪问”——即宝玉不忍细说,,亦不忍倾听之,那是太令人伤情悲痛了。 这首诗,似黛玉自诉自伤,其实是代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总主题,大氛围,其感动人的力量,不是无缘无故的。 (二)关于“诗中的伏线” 人知“幻境”中的“判词”和曲文是预示各人命运的伏线,而只有真懂雪芹笔法才知道“幻境”以外的诗句,同样也都是预示和伏线.比如,黛、湘中秋之夜联句,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就能悟出知是分写二人的结局了,但又不一定尽晓上面的“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恨”一联已然是分示在先了. 书中的很多联语或排句,细按都兼此义. 即如贾政初入大观园一回,叙其迎门翠嶂,即有“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的对句,我读到此处即觉两句各有隐义,一句暗指黛玉,一句暗指湘云——那“泻雪”实际是下文贾政所拟亭名“泻玉”的变词,其实一也. 由此可司“泻”即“花落水流红”之“浓缩”,只是嫌它粗陋不雅而已。所以,这个“泻”又出现在“秋湍”、“石髓”里了。 谜语里已有了“泉向石边流出冷”之例。值得思索。 “泉石”是相关的,盖“小”者为泉石,大者即山水是矣。“抚石依泉”总在一处写。 湍乃急流之义,故王古军《兰亭集序》有“清流、激湍”之语。“石髓”最奇:石头也有皮肉精髓——那么, 如以玉为比喻而若外皮为璞,则苞玉即髓了,然玉又有“液”之一种形态,有古书传述之说,若然,则玉的“汁液”又是最高级的石髓了。倘如此,玉液随秋湍而流泻,岂此句之意义乎?——也许,雪芹就干脆是将流水比为石之髓液,亦未可知也。 然后,下句的“云根”,就以石之异名而接咏石头的事了。 秋水即急流“泻玉”,而秋风扫叶又聚在石边。至此,我有悟了—— 上句说的是有的女儿夭逝,如花落而水流了。有的女儿则仍在,虽在而身世不幸,如落叶当秋,随风流转,意外地,她们又重聚于“石”(人也)之身边了。 因此,我以为:上句是预示黛、钗一干人:下句是喻指湘、茜一干人。 总之,既非“咏物”,亦非“写景”——实“叙事”之又一法耳。 举此谜语,仍然是为了说明向来不为论者注意的“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二句奇文—被容易吸引人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给“淹”没了!“清流”与“激湍”是对举的,只一个“湍”,便道出了“花落水流红”的“急”势,莫可阻挽,可谓惊心动魄!而令人不觉的是前文两次出现的“泻”,到此这才公然不再遁避而加倍点醒。 风叶,柳絮,飘蓬也,家亡人散也,然而偏在此际特下一个“聚”字。这些可怜可叹的叶、絮,还能暂聚于“云根”,相为倡和,感知无端:“石为云根”,好极了!云是出于石而又归于石的——云不只是“散”,还会重“聚”——上句是黛,下句是湘,一丝不走。 此之谓诗中伏线。雪芹的“伏线诗”,乃是唐篇宋句绝不曾有的,可不谓中华文化之奇致与绝唱哉?! 第七十六回妙玉续诗 抄检以及随之而生的种种惨局,正是妙诗中的“石奇”、“木怪”之诸般险境,过此以下,这才又转出一番与前迥异的局面与气氛——这绝不是什么“才子佳人大团圆”,是“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这隐隐遥指向了日后宝、湘重会,“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即宝、湘二人结局的新境界。所以,这是“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的曲折过程,“气数”的推迁,而并非写作人才思不谨造成矛盾的问题。 (三)红院无联却有联 宝玉展才,为大观园题联四副。令人感到有些奇异的是这四副联中只有三副是属于“四大处”的,即有凤来仪(潇湘馆)、浣葛山庄(稻香村)、蘅芷清芬(蘅芜苑),而怡红快绿名列“四大处”之内却独不曾题联。这是何故?雪芹处处有其笔法用意而常人不易窥破,亦不肯深思求解,遂成“疑案”。 也许有人认为:怡红院日后即成为宝玉的住处,自己不能给自己作联之故也。这话也有道理——因为当时题联是为了给元妃看,要“应制”“颂圣”,这也无法双关自寓。 确乎这是一个难题,不易破解。但我又想,难解之点,还不止此。试一开列,请君细想—— 一、“四大处”第一处最重要,匾曰“有凤来仪”,明指妃嫔之临幸无疑,可是联语却偏偏与匾无关,两句话专扣“竹”之绿与凉,借茶、棋而托衬——都是消闲的泛常词义(并不“应制”)。 二、后来这“凤”居成了黛玉的“茶”、“棋”之地。然而黛玉并不着棋,茶事也不是她的特征。(“茗烟”倒是宝玉的书童。)这都怎么讲? 三、再看四联中唯一“颂圣”的,是“新张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然此处却成了李纨之所居。那匾只是“杏帘在望”——是说酒店村肆。可谓“谁也不挨谁”。 四、及至为“清芬题联了,则又特标”香艳“二字”,与“应制”尤为违隔。“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梦也香”,这哪儿像“应制体”,简直太“离谱”——“大不敬”了!可是也未遭贾政的嗔斥。 这像是与宝钗暗暗关联吗?也不像!真是奇极了。说心里话,我至今还是不明白这些地方的笔意何在,深望高明大雅给我指点。 这样,只剩下宝玉面试的四联中的另一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是题“沁芳”溪亭的,故以“水”为关合之点。然上下句本是分属花红柳绿的,而“红”隐不露,以意会之即显。这样,也许就可以“代”题“怡红快绿”了——即可以作怡红院之联了,故不再另题。此解妥否? 沁芳,实即“悼红”之变换美化婉语也,而有“红”则怡,失“红”则悼,二义相辅相成也。我觉这样解是可以“通”得过的。 面试而题的四联,有后补的没有?不得而详。只黛玉自言她补了许多,且舅舅都用了——这也大奇!从未听
/
本文档为【红楼梦研究性学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