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

2017-09-17 3页 doc 14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传染病防治法试题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30分) 种。 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 2(甲类传染病 种,包括 。 3(对乙类传染病中的 、 、 ,采取传染病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暴发是指 。 5(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和 。 二、单选题(60分) 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 )。 A(1989年2月21日B(2004年12月1日C(1989年3月21日 2(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 )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
传染病防治法试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30分) 种。 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 2(甲类传染病 种,包括 。 3(对乙类传染病中的 、 、 ,采取传染病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暴发是指 。 5(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和 。 二、选题(60分) 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 )。 A(1989年2月21日B(2004年12月1日C(1989年3月21日 2(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 )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A(预防B(控制C(治疗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 )。 A(甲类、乙类B(甲类、乙类、丙类C(A类、B类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 )类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 5(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 )。 A(任何工作B(任何与人接触的工作C(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6(流行性感冒属于( )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 7(标志着我国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C(《民法》 8(病原携带者是指( ) A(恢复期传染病病人B(急性期传染病病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9、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 )。 A(就地隔离B(就地观察、就地治疗C(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10、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 ) A(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B(按常规死亡尸体处理C(带回原籍处理 11、目前,我国7周岁及以下儿童应按程序接种的免疫范围内的疫苗有( ) A.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B.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水痘C.风疹、腮腺炎、麻疹 12、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引起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 A.传染源B.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C.动物宿主和易感儿童 13、作为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 ) A.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病人和隐性感染者C.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14、保护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是指( ) A(保证一定的营养,改善生活环境。B.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C.以上都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15、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 A.经血传播、围产期母婴传播B.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C.以上均包括 16、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 A.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B.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传播 C.共同进餐和接吻传播 17、肺结核病是由哪种途径传播的,( ) 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虫媒传播 18、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要注意( ) A.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B.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坚持锻炼提高免疫力C.A+B 19、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等甲类管理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于( )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A.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20、使用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时,重点注意( ) A(随便B(防火、防腐、防爆C(不用防护用品 三、判断题(10分) 1(对甲类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 2.传染病防治工作,要围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 3(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不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 ) 4(淋病、梅毒病人应当在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接受治疗。尚未治愈前,不得进入公共浴池、游泳池。( ) 5(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应隔离至体温正常、病情显著改善后7天。对于密切接触者应在末次接触后进行隔离医学观察14天。( )
/
本文档为【传染病防治法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