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

2018-02-10 11页 doc 72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构架和基本范式 众所周知,在社会学以往1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的社会学家提出了难以计数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时各种假设。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相互对立和冲天的理论流派和观点。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学的历史,起码是萨基所说的社会学思想史,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迭出的历史。1974年,社会学家曼奈尔就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在社会学理论较为高深的领域里,不仅不存在一种公认的范式,而且社会学家们时常还表现得并不渴望去追求这样一种范式。在有关社会学思想史的教...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构架和基本范式 众所周知,在社会学以往1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的社会学家提出了难以计数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时各种假设。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相互对立和冲天的理论流派和观点。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学的历史,起码是萨基所说的社会学思想史,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迭出的历史。1974年,社会学家曼奈尔就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在社会学理论较为高深的领域里,不仅不存在一种公认的范式,而且社会学家们时常还表现得并不渴望去追求这样一种范式。在有关社会学思想史的教科书中,以往时代如那些大思想家们被划分为彼此争斗不息的一个个流派。((((((时至今日,各种新兴的社会学派别(哪怕它们还只是一些居于少数派地位的派别)还会不时冒将出来,指责对手的研究途径毫无可取之处, 1而自己获得了对社会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 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假设不同、观点各异的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人们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这些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理论。纵观以往出版的各类有关社会学理论或历史的著作,我们能够发现,按时间的先后,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学派也纳”方法。这是较早开始在社会学领域内流行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是一种相对较为外在的分类方法,它的分类依据是社会学家在阐释人性和社会秩序及相关问题时所持观点的相近性。早在1928年,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就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划分为机械论学派、地理学派、生物学学派、生物-社会学派、生物-心理学学派、社会学学派、心理学派和心理-社会学学派等诸种。 1960年,马丁代尔在《社会学理论的性质和类型》一书中,将此前流行的全部社会学理论分为实证主义的有机论、冲突理论、形式学派、社会行为主义和社会学功能主义五大学派;直到1986年,因为确信在社会学领域中,“没有任何理论在严密性、精确性和确定性上足够充分,以构造一个抽象概念和定律的范式„„如果非要用这个概念,那么社会学充其量也不 2过处在前范式阶段”,乔纳森?H(特纳也依旧采取的是我们所称的“学派归纳”方法,他将社会学领域的理论流派分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以及结构理论。与特纳认为社会学理论抽象层次不高的观点相反,罗伯特?默顿认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所有的社会学家都在追求宏大叙事,而如果每一位“具有克里斯玛气质的社会学家”都力求发展出一种宏大理论,“那这种实践就只能使社会学巴尔干化,每块地盘都有其 3自己的理论体系统辖”。为此,默顿提出了社会学中著名的“中层理论”(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他也按这一理论对所有社会学理论进行学派归纳。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默顿将社会学理论划分为对理论社会学的探讨、对社会和文化结构的探讨、对知识和大众传播的探讨,以及对科学社会学的探讨。重要的是,在默顿看来,许多中层理论是从经典社会学那里继承而来的遗产。 单就“学派归纳”法而言,还有两点值得交代:(1)许多社会学史家在撰写社会学的历史时,对社会学理论的处理基本上也采取了学派归纳的方法。他们的特点是在历时态叙述历史发展的同时,共时态地交代理论学派的观点和代表人物,比如米切尔的《社会学一百年》(1968年)和萨基的《社会学思想史》(1979年)。(2)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学家在撰写有关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著作时,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这种“学派归纳”方法,比如,他们基本上将西方社会学的现代理论分为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理 1 Mennell,S.,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Praeger,1974,P.3. 2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3 Merton,R.,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Enlarged Edition,New Yprk: The Free Press,1968,P.51.在这里,默顿用“巴尔干化”一词指将一地区或领域分为若干小地区或小领域的现象,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所作所为。 论等基本流派。 第二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想类型”方法。用这种方式来划分现存社会学理论的做法,直接受惠于马克斯?韦伯及其“理想类型”的概念。不过,就像韦伯已经注意到共那样,这种类型所以是“理想的”,说明它代表的只是现实中不存在吃一种理想状态;因此,大凡使 用这种分类方法的社会学家也都清楚地意识到“在现实中这种极端的类型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我们为了方便地把握不同的理论及其区别而作的一种理论抽象。 在这种“理想类型”方法的指导之下,不同的社会学家尝试着对各种社会学理论作出自己的划分:1966年,威廉?卡顿将社会学理论划分为“泛灵论社会学”和“自然主义社会学”两人类;1974年,马丁代尔将自己1960年提出的五种社会学理论进一步概括为“人文主义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1976年,吉登斯提出以将社会学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和“解释性社会学”;仅仅几年以后,玛格丽特?波洛玛就将上述看法集中在一起,认为社会学及其理论可以划分为“自然主义的”或“实证主义的”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的”或“解释性的”社会学。其实,在使用“理想类型”或与之类似的方法时,另一种划分方式同样十分常见,即将社会学及其理论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型。1971年,弗雷德?卡茨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将社会学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型,并从结构、模式和具体化三个层面对社会学理论作了论述。卡茨认为,在这三个层面上,宏观和微观社会学的看法都有所不同。 注意“理想类型”方法,不难发现持此观点的社会学家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一种简单的两分法,一如早期的经典社会学家在划分社会类型时一样。为了克服这种方法的一维性,波洛玛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在将帕森斯之后的所有社会学理论划分为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类的同时,采用了另一个量纲,即罗伯特?弗里德里希提出的“先知-牧师”的理想类型,试图在一种两维空间中考察社会学理论。按弗里德里希的看法,先知和牧师是社会学家采用的两种常见的我形象。前者是批判的、变革的形象;后者则倾向接受现存秩序、维护现存秩序,他们因此希望建立起一门客观研究现实的学科。在图0-1中,我们能够发现,在这样一种两维空间中,按“理想类别”方法就可以划分出四种社会学及其理论,而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 第三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理论范式”方法。这一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同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1970年)一书的出版直接有关。在这部著作中,库恩向那种有关科学是通过循序渐进的积累方式发展起来约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按库恩的说法,科学不是按进化的方式发展的,它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革命的方式实现的。在解释这种革命的过程时,库恩使用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 1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比如,蕴含在牛顿物理学中的世界观构成一个范式,而蕴含在爱因斯坦物理学中的世界观则属于另一个范式。由此,库恩将科学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和科学革命时期。在前一个时期,科学的一致性很高,科学家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将自己学科流行的范式视为真实的和正当的;而在后一个时期,如经典力学向量子力学的转变时期,旧范式的一致性消失了,不过,在经历革命之 后,新范式的一致性很快又会建立起来。 图0-2标示了在两种互为替代的范式之间科学的发展和危机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的过渡阶段(出现异例,并出现对旧范式的挑战),以及新范式占优阶段。重要的是,范式的力量及对先前理论的颠覆作用,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同样表现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比如,在今天所有的社会学理论和教科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赖特?米尔斯有关“社会学想象力”的论述,及他在《权力精英》和《白领》等著作中对美国社会的批判。但米尔斯理论的被接受显然与这样一些变化有关,那就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危机、帕森斯等老一代社会学家的退去(甚至是死去),以及新一代社会学家的出现。 范式I——常规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II 图0-2 范式的发展 一如在自然科学史领域引起的震动一样,库恩的“范式”理论在往会学界同样引起了新的躁动。其实,我们前面述及的弗里德里希在《社会学的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的将社会学分为“先知-牧师”的做法,就是社会学家对库恩的范式理论的最早回应。在此之后,这种“理论范式”方法就在社会学理论研究领域流行开来。 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学家对库恩范式理论的借用是有改进或偏离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改进在于:首先,在库恩那里,相互竞争和对立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在这里,科学革命被视为是科学非连续性发展过程中的一段插曲,在插曲中,一个旧范式被整个地或部分地为另一个与之不相容的新范式所代替”;或者说“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 2论才能被接受”。但可能是考虑到我们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社会科学的继承性问题,社会学家基本上都不认为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范式是非此即彼的。比如,约翰逊就令人信服地证实,面对不同的范式,“如果我们不参加这种争论,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实质性的和它们的 3含义,就会发现一种高得多的意见一致程度”。其次,为了使范式的概念能够在社会学中更为灵活的使用,瑞泽尔提出可以在三种意义上使用“范式”的概念:(1)用来区分科学家共同体或干脆用来区分不同学科,如物理学和化学,或社会学与心理学,显然它们彼此属于不同的范式;(2)某一学科领域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如 18世纪时的物理学和 20世纪初期的物理学,经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的社会学;(3)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的亚科学家共同体,如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在同一时期就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和霍妮等不同范式,在社会学和大多数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瑞泽尔并且认为,在这三个层面的范式变式中,最后一种是最为普遍也最为有效的。由此,“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范式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我们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它能够将存在于一科学中的不同范 1 Kuhn,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1970,P.175. 2 Kuhn,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1970, op.,cit., P.92, P.98. 3 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8-69页。 1例、理论、方法和工具加以归纳、定义并相互联系起来”。 基于上述认识,社会学家大多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弗里德里希最早提出这种观点,他认为除了在“先知”和“牧师”之间存在区别外,在“系统”和“冲突”之间也存在明显可见的区别:前者强调社会整合和共识,后者强调社会解体和强制产艾夭雷特认为,在社会学中可以明确地划分出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迪尔凯姆主义、韦伯主义、现象学学派、本土方法论、符号互动论和交换论等多重范式;艾森斯塔特和鸠尔拉鲁将社会学的主要范式分为不连续、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类;金洛克则认为社会学中三种主要的范式是“有机体-结构-功能范式”、“冲突-激进范式”和“社会-行为主义与社会-心理学范式”;而拉马特虽然反对社会学中的多重范式说,认为所有的理论部统摄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之下,因此社会学是单范式的,但他也承认在这一范式下,还是存在不同的理论模式。 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出版了《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一书,明确将社会学中各种流行的理论划分为三种基本的不同范式:社会事实范式、社会释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社会事实范式强调社会事实是真实的,或者至少可以被视为与个人事实的真实性没有什么不同;这一范式源于孔德和斯宾塞,在经典时期的代表是迪尔凯姆,而现代时期则是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社会释义范式不在意社会现实是否是独立于个体的,相反,它强调社会现实的主观性质;这一范式源于德国的学术传统,它在经典时期的巨擘是马克斯?韦伯,后来由美国的符号互动理论继承发扬,帕森斯当年提出的“社会行动理论”也受到它很大影响。最后,社会行为范式强调对包括人类行为在内的社会现实进行客观和经验的研究;这一范式最早是在心理学中获得发展的,它在现代时期的代表人物在心理学中是斯金纳,在社会学中则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大师霍曼斯。 瑞泽尔的划分既与人们通常在学理上的认识一致,也与社会学中的现实相仿,因此提出以后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同,并成为一段时间内社会学理论研究中一种新的分类“范式”。但是,这一分类标准的弱点之一在于,尽管瑞泽尔也将马克思列入经典社会学家的讨论之中,但他忽视了由马克思开创、而后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推进的社会批判理论同样具有成为社会学范式的基本资质。不错,马克思像其他社会学大师一样对社会生活的冲突本质作过出色的分析,并因此堪称“社会冲突理论”或瑞泽尔划分的“社会事实范式”的开创者之一;但是,如果因此将自马克思始到法兰克福学派及后来的哈贝马斯止的社会批判取向,都纳入社会冲突理论则多有不妥。因为,瑞泽尔的分类基础是不同理论在有关社会现实的性质的基本假设方面的差异,而社会批判范式恰恰在这方面显示了与上述三大范式的区别:即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受黑格尔的影响,这一取向或范式的社会理论家们都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对现实的否定或批判之中。 将社会批判作为一种社会学范式的构想并不始于我们。其实,早在瑞泽尔之前,哈贝马斯本人就在《知识和人类旨趣》(1968年)一书中提出过一种与瑞泽尔略有不同的社会学范式构想。基于实践的观点,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生活世界有三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即劳动。互动(沟通)和权力(支配);与此对应,形成三种基本的旨趣:(1)技术的认知旨趣(echnical cognitive interes),其关注对客观的或客观化的世界过程作正确的预测及有效的控制;(2)实践的认知旨趣(practical cognitive interest),其关注人际间动机、意向和意义的理解;(3)解放的认识旨趣(emancipatory cognitive interest),其关注如何摆脱劳动的支配和沟通的扭曲,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获得自主性。进一步,由这三种主要的认识旨趣发展出三种知识类型:经验-分析的知识;历史-解释的知识;批判的知识。我们能够知道,经验-分析的知识类似于社会事实范式,历史-解释的知识类似于社会释义范式,而批判的知识即社会批判范式。显然,在瑞泽尔和哈贝马斯之间,差异不在前两者,而在瑞泽尔强调了社会行为范式,哈贝马斯则强调了社会批判范式。 1 Ritzer G., Sociology: A Multiple Paradigm Science ,Boston:Allyn and Bacon ,1975,P.7.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拟定了图0-3来说明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明眼人能够看出,这种范式的建构基础是互为交织的两对理想类型:宏观-微观;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不过,和一般的二元论者不同,我们并不将这两对理想类型中的任何一对视为相互对立或相互拒斥的。换言之,我们可以将宏观-微观、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现为两对既有一定的区隔、同时又互为过渡的“连续统”(contintlnuum)。由这两对理想类型又可以进一步获得四种理论范式。与宏观-微观的理想类型相关的方面,涉及社会学家们对人性和社会秩序及相互关系所持的基本看法。主张社会学应该将宏观过程的研究放在首位的学者,会认为社会秩序是制约人性或人类行为的突生(emergent)现实。而主张社会学应该将微观过程的研究放在首位的学者,则认为社会秩序或社会结构是人性的“复述”,或者说是由人类行为建构起来的。与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的理想类型相关的方面,涉及社会学家们研究人性与社会秩序时的基本策略和研究路径。主张自然主义方法的学者,将社会事实或人的行为视为物,因此在他们眼中社会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为此,有的自然主义社会学家将物理学或生物学视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也有的自然主义社会学家力求将自然科学和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都统一起来,因为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是受着某种客观的规律支配的。最后,主张人文主义的学者,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够将意义或价值附着在其所遇事物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社会现实或社会秩序视为是由人的有意义的行为建构起来的。 1998年,澳大利亚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沃特斯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和我们十分相似的分析框架。如图0-4所示,他以“主观的-客观的”和“个体论的-整体论的”两级理想类型,划分出建构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和批判结构主义四种社会学理论的类型。因为“主观-客观”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个体论-整体论”与“微观-宏观”各组理想类型之间十分相似,甚至能够互为替代,沃特斯的划分和我们的划分就有着明显的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和以在两种分类模式之间,或者干脆在建构主义-社会释义范式、功利主义-社会行为范式、功能主义-社会事实范式及批判结构主义-社会批判范式之间找到诸多的相似性。如果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的话,那么可以说,功利主义只考虑到对人类行为的理性分析,而我们的社会行为范式则试图将这种分析扩展到非理性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心理范式”);另外,我们的社会事实范式不仅包括了功能主义,还包括了冲突论:它们都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及影响,但前者着重社会事实之间的联系和秩序,后者则着重社会事实间的冲突和无序。将功能主义和冲突论放在社会事实这一个范 式内始于瑞泽尔,此前像弗里德里希和金洛克等社会学家都认为它们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范式。其实,沃特斯对我们的启发主要在,他试图在这样一种分类构架下,论述社会学理论自经典时期始,经由现代时期到后现代时期的全部发展。图0-5是我们在这种启发下,对社会学的三大发展阶段四种理论范式的演变所作的一种简要说明。 尽管在后现代时期,理论仍常常以学派和主义的形式出现,但个别理论家在其间的作用又重现出来。比如,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亚历山大,沟通论的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福柯及德里达,结构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则是吉登斯。另外,最为重要的是,由这四种范式所代表的社会学的主要传统,虽然一直在不断地被修正和重新阐释,但它们与经典时期的那些理论家如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及帕雷托等人的精神联系是明确的。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们将从这些经典社会学大师开始,通过交代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理论影响、他们个人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的阅听人,来阐释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及基本观点(我们知道,通过一个社会的独特历史和个人生涯去发见现代社会的奥秘,是形成米尔斯所言的“社会学想象力”的前提)。当然,我们也不会遗漏那些在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中“敲边鼓”的人的同样禅精竭虑的工作。如果说思想家们为社会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构架,普通的实践者如研究者、调查者、讲台上的教师和台下的学生们则为它砌进了一块块砖瓦。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已是一座虽称不上金碧辉煌但却是设备齐全的大厦。 (选自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
本文档为【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